高力士:被后世误会较深的一位,数次立功晚年被贬,因何吐血而死

​公元762年,唐宝应元年的三月,满头白发的宦官高力士听到李隆基去世的消息后,悲痛到口吐鲜血,随之去世,享年79岁。此前因侍从李隆基登长庆楼,被李辅国设计陷害,流放黔中道。不久遇大赦回归,到郎州,碰到流放之人谈及京城事,才知李隆基已经驾崩。作为李隆基身旁最重要的亲信,加之特殊的宦官身份,在历史上留下了巨大争议,甚至将安史之乱归咎在他的头上。

高力士:被后世误会较深的一位,数次立功晚年被贬,因何吐血而死

高力士影视形象

在唐朝时,就已经开始了对高力士的批判“明皇不鉴石显之事,而宠任力士,失君道甚矣。其后李林甫、杨国忠,皆因力士以进,迹其祸乱所以从来者,渐矣。”《唐鉴》

高力士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是如同大部分宦官一般阴暗奸诈,抑或手掌乾坤翻云覆雨的强权人物?高力士原姓冯,名元一,比唐玄宗还大一岁,其祖上是官宦人家,​他的父亲冯君衡做到刺史,“家雄万石之荣”。然而,仅仅数年,就因为犯罪被“籍没其家”,连同十岁的冯元一被阉割为奴,五年后,被岭南讨击使李千里带到神都洛阳,并改名力士,可知身体遭遇摧残后,依旧希望成为强壮之人。不久高力士作为小太监还服务过女皇武则天,后来又被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因此改姓为高。

一、遇到李隆基成就了高力士的人生第一个华丽转身。

李隆基做藩王时,“力士倾心奉之,接以恩顾”,此后随着李隆基的水涨船高,高力士的影响愈发明显起来。

高力士:被后世误会较深的一位,数次立功晚年被贬,因何吐血而死

影视剧照

先天二年,高力士以内给事的身份参与诛灭太平公主,为李隆基立了大功,也正因此,在李隆基做了皇帝后,对他的使用程度无以复加,“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玄宗常曰‘力士当之,我寝则稳。’”经历过数次残酷宫廷斗争的李隆基自然知道风险无处不在,却因为高力士的妥当安排,能够让他睡个安稳觉,这种赞誉确实异乎寻常。多年后,高力士也曾深情回忆君臣这段长达三十年的共事经历:“臣生于夷狄之国,长自升平之代,一承恩渥,三十余年,尝愿粉骨碎身,竭诚尽节,上答皇慈。“《高力士外传》

虽然得到李隆基眷宠,高力士却越来越谨慎谦和,丝毫没有膨胀之态。在他看来,通往帝国的高处,唯有谨慎、忠诚。高力土当时虽然“恩遇特崇”,“公卿宰臣,因以决事”,但这仅仅是奉旨行事,所以他“性和谨少过,善观时俯仰,不敢骄横,故天子终亲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恶也”。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高力士固然“小心恭恪”,可却非“唯诺”之徒,在任贤纳谏、崇尚俭朴、调节君臣关系等方面敢于进课,曾起过一些积极作用。

高力士:被后世误会较深的一位,数次立功晚年被贬,因何吐血而死

高力士脱靴

开元初,“救时之相”姚崇曾面奏评定郎吏事宜,玄宗未予理会。事后高力土进谏:“陛下新即位,宜与大臣裁可否。今崇亟言,陛下不应,非虚怀纳诲者”。玄宗解释说自己正在考虑其他大事,并非不同意姚崇奏议,高力士马上告诉“悸不自安”的姚崇,使其放心地改进吏治,“由是 进贤退不肖而天下治”。

开元十四年,“发明典章, 助成文治”的张说被李林甫等人诬陷,高力士奉诏巡视后汇报:"说蓬首垢面,席藁,食以瓦器,惶惧待罪。”又进言,张说以往纳忠于国,立有功助,深深打动了玄宗,故只罢其中书令而保留其余职务,这种公正的作法,有利于君臣和衷共济。

高力士:被后世误会较深的一位,数次立功晚年被贬,因何吐血而死

李隆基杨贵妃画像

开元十七年,高力士跟随玄宗谒拜昭陵,他在寝宫看到唐太宗遗留下的小梳箱中仅有柞木梳、黑白篦、草根刷子,感慨地告诉玄宗:“先帝首建义旗,新正皇极十有余载,方致开平,随身服用,惟留此物,将欲传示孝孙,永存节俭。”国这无疑对玄宗当时焚珠玩、倡俭约有一定的影响。

二、高力士到底与李林甫有多大矛盾,在关键时刻,能够主持正义,坚持原则。

开元晚期,李隆基明显老了,甚至他对帝国的治理早已经失去了兴趣。而这样的时候,高力士起得作用往往是正面的。越到晚年,玄宗就越离不开高力士,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此时他们更像一起经历人生的老朋友。以至于有一次李隆基深情地对高力士说:“汝,我家老奴,岂不能揣我意。”这里没有任何责怪的意思,相反是一种信任。

高力士:被后世误会较深的一位,数次立功晚年被贬,因何吐血而死

影视形象

宦官干政从来都是历史痼疾,他的危害无不让历代君王深深不安,从管仲开始,宦官注定成了一种阴暗的代名词,他们一旦窃取权力,便进行疯狂式报复与发泄。然而,高力士成功避免了这一劣质传统,而他的影响力更多来源于唐玄宗对他的信任。

人与人最怕的就是久处,如此会形成一种依赖,无疑唐玄宗也并不能例外,只不过高力士却内心一直清醒。然而,权力周围的他,想要彻底与敏感人物和事权避免完全不可能,因为李隆基离不开他。当李林甫如日中天时,想要排挤掉张九龄,玄宗征求高力士的意见,没想到,高力士竟然十分同情张九龄。后来虽然坚持罢免张九龄,却可知,高力士考虑问题是站在唐玄宗的角度上的。天宝十五年,玄宗逃往四川,曾后悔地对高力士说:“吾取张九龄之言。不至于此。”

高力士:被后世误会较深的一位,数次立功晚年被贬,因何吐血而死

剧照

天宝三年,玄宗对高力士说:“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务实,朕欲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如何?”高力士明确提出反对,认为他长期欺骗皇帝,却“军国之柄,未可假人,威权之声,振于中外,得失之议谁敢兴言,伏惟陛下图之。”然而这次李隆基非要坚持自己的意见,并批评他说:“卿十年已来不多言事,今所敷奏,未合朕心!”高力士因此检讨说:“臣狂疾,发妄言,罪当死。”玄宗安慰他说:“朕与卿休戚与同,何须忧虑。”,《旧唐书》以“:力士自是不敢深言天下事矣”的不误惋惜的笔调记录下高力士的耿介。该怎样评价高力士呢?大量事实表明,“高力士真忠臣也,谁谓阉宦无人?”《史纲评要》由于高力士早年数次在防范李隆基的重大危机时刻作出了突出贡献,加之毕生谨慎无大过,唐朝对他的评价基本趋于正面,成了历史上宦官中少见的贤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