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青被稱為帝國雙璧,為漢朝乃至漢民族做出了重大貢獻,司馬遷為何沒有據實寫進史書?

小小龍讀史


出身寒微 卻是世間罕有的軍事奇材

漢武帝時,經文、景二朝的休養生息與韜光養晦,西漢帝國空前強盛,雄才大略的武帝劉徹迫切希望展開對匈奴的大規模反擊戰爭,彪炳青史的名將衛青、霍去病此時昂首登上了歷史舞臺,並在刀光劍影的漢匈戰場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後來,衛霍二人因卓著的功勳而被史家譽為“帝國雙璧(玉)”。

衛青本是為人鄙夷的私生子,少年時為人牧馬,成人後成為平陽公主(武帝姐)的騎奴,後因擅歌舞、通音律的姐姐衛子夫被漢武帝看中選入後宮,他也由此成為武帝親信。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秋,匈奴騎兵再次大舉入塞侵入上谷郡,燒殺搶掠。漢武帝大膽啟用“外戚”衛青為車騎將軍,率軍迎擊匈奴,漢帝國反擊匈奴的戰爭大幕徐徐拉開。

初出茅廬擊匈奴 就立下輝煌戰功

衛青率萬騎出上谷抗擊匈奴。同時,輕車將軍公孫賀、騎將軍公孫敖、驍騎將軍李廣各領萬騎,分別出雲中、代郡、雁門,進擊匈奴。李廣、公孫賀均是身經百戰的宿將,公孫敖雖是少年從軍,但也有過實戰經驗,唯獨衛青是沒上過戰場的新手。但這場戰事的結局卻出人意料。李廣的運氣最糟糕,出雁門塞後竟然遭遇匈奴單于親率的主力,兵敗後被俘虜,但他依仗過人的機智和出神入化的騎射技藝,奪取匈奴人的戰馬逃回。公孫賀出雲中郡後沒碰到匈奴一兵一卒,繞了一圈後無功而返。公孫敖率部出代郡與匈奴精銳激戰,被其擊敗,傷亡近七千人,殘部狼狽逃回。四路大軍中,只有初出茅廬的衛青表現亮眼,他在大敗侵入上谷之敵後,緊追不捨,深入匈奴腹地,直搗龍城,斬殺匈奴七百餘人後班師凱旋。衛青的處子之戰即大獲全勝,武帝大喜,賜爵關內侯,以示褒獎。

雁門之戰 河南之戰 漠南之戰 河西之戰 衛青連戰連捷

元朔元年(前128年),匈奴人開始了大肆報復,再次大舉南侵,先攻遼西,殺掠兩千餘吏民,遼西太守也被斬殺。接著西攻漁陽(今北京密雲),鎮守漁陽的老將韓安國幾乎全軍覆沒,餘部只好困守待援。接著,匈奴騎兵乘勢西進,攻入雁門,殺死千餘人。衛青再次奉命出征,率三萬將士赴雁門救急,並與匈奴展開激戰,擊殺數千匈奴將士,殘部狼狽逃竄。衛青兩次出擊,兩次獲勝,聲威日甚,在隨後展開的漢匈河南(指河套以南)之戰中,他理所當然的成為漢軍主帥。

河南之戰,衛青第三次出征,率數萬大軍出雲中,再輾轉南進,在隴西臨洮將匈奴樓煩王、白羊王部包圍,殲敵數千,擄獲牲畜十餘萬頭,全部收復了河套以南地區,取得了對匈奴用兵後第一次戰略決戰勝利。衛青因功被封為長平侯。

在隨後的漠南、河西之戰中, 衛青率李息、張次公、公孫敖、公孫賀、趙信、蘇建、李廣、李沮等將軍先後出塞討伐匈奴,其中漠南戰役戰果輝煌,衛青率軍向北深入大漠七百餘里,直搗匈奴右賢王王庭, 猝不及防的右賢王率少數將士倉惶遁逃,其部眾一萬五千餘人被俘,匈奴小王、將軍、當戶等貴胄數十人也束手就擒,大小牲畜十多萬頭被漢軍擄獲。因衛青居功至偉,被武帝派使者到軍中拜為大將軍,統轄諸將。

元朔六年(前123),衛青統十萬大軍出定襄,直接與伊稚斜單于主力血戰,斬殺數千人後退回漢塞休整月餘。之後,他領李廣、公孫敖、公孫賀、趙信、蘇建、李沮六將再出定襄尋找匈奴主力廝殺,斬首萬餘。在這次戰役中,此前從無敗績的衛青受到小挫:右將軍蘇建、前將軍趙信遭遇單于主力,一場短兵相接的苦戰後,漢軍被擊潰,將士傷亡殆盡。

趙信原本是匈奴小王,降漢後被封翕侯,此時見大勢已去,率八百殘騎復降匈奴。趙信陣前投敵,蘇建被迫棄軍而逃。這是軍事奇材衛青從軍以來首次受挫,損失三千餘騎兵和兩位將軍,幸運之神似乎不再眷顧他。在這次戰役中,衛青外甥、年僅十八歲的霍去病嶄露頭角,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大無畏精神率八百驍騎遠離大軍,長驅直入大漠腹地獨自立下戰功,引起武帝注意,被封“冠軍侯”,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將星 。

趙信投降後深受單于倚重,被封為次王(副王),他建議將匈奴主力遷徙至漠北,遠離漢境,以誘使漢軍孤軍深入,以逸待勞,待漢軍長途奔襲、疲乏不堪時大舉反擊,一鼓聚殲之。單于採納其建議,將匈奴主力全部遷往大漠深處。

河西之役 霍去病的光芒蓋過了衛青

河西之戰爆發後,東線老將李廣出師不利,遭遇匈奴左賢王的四萬精騎,多虧他騎射皆精、沉著冷靜,與敵惡戰兩日,終於等來了張謇所率的增援部隊 。左賢王撤圍而去,漢軍傷亡嚴重,精疲力竭,也無力實施追擊 ,東線戰事遂告結束。

西線的公孫敖一出北地就迷了路,無法到指定戰場參加河西之戰,所有的重擔都落到霍去病身上。霍去病麾下都是經過嚴格訓練的精銳騎兵,能以一敵百,他率領這支“特種部隊”由西北轉向西南,長驅深入兩千餘里,繞到匈奴軍隊的身後,在祁連山(張掖西北)一帶與匈奴渾邪王、休屠王的軍隊展開激戰,霍去病進攻猛烈,又斷了匈奴人的退路,匈奴人大為驚恐,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很快就大敗虧輸,被漢軍殺死三萬二千餘人。

史載,河西之戰霍去病戰績耀眼,俘虜匈奴單桓王、酋塗王 ,還有其他五王、王母、單于閼氏(正妻)、王子等顯貴五十九人,將軍、當戶、都尉等大官六十三人都被漢軍生擒,逼降兩千多匈奴軍隊。霍去病率一支孤軍,長途奔襲兩千餘里,用傷亡三千餘人的代價,一舉殲滅了匈奴部署在河西的主力,基本收復了河西之地,顯示出其卓越的指揮才能與過人的膽識。戰後,武帝賜霍去病五千四百戶食邑,部將趙破奴、高不識也積功被封列侯。之後,霍去病後來居上,其鋒芒與威勢逐漸蓋過了大將軍衛青。

<strong>最具爭議的的漠北大決戰 司馬遷秉筆直書 並無偏私

元狩四年(前119)春,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騎兵十餘萬、步卒數十萬、預備馬匹十四萬出塞擊匈奴,漢匈戰爭史上最關鍵的一役就此展開。

漠北之戰中,衛青率五萬驍騎深入大漠千餘里,一舉擊潰伊稚斜單于主力,斬殺一萬九千餘人,可是由於將帥失和,致使單于撞破天羅地網逃跑,負責右路進攻的將軍李廣迷路誤期,被迫揮劍自刎,副手趙食其下獄治罪,功過相抵,衛青有功而無賞,部將無一人被封侯。是役霍去病率五萬騎兵再次深入大漠兩千餘里,擊潰左賢王部,俘斬七萬多人,俘虜匈奴章渠、屯頭、韓三王,還擒獲匈奴相國、將軍等重臣八十三人,陣斃北車耆王,祭祀姑衍山,最後一直打到瀚海(今貝加爾湖)才班師凱旋。

對於漠北之戰以及衛青、公孫敖、李廣、霍去病的表現,司馬遷都做了如實描述,尤其對衛青為照顧好友公孫敖(在河西之戰時因貽誤戰機被武帝革除爵位)使其有立功復封的機會,命前將軍李廣與左將軍趙食其兩軍合併,從東路迂迴掩護主力進攻,他自己和公孫敖率精銳從正面攻擊伊稚斜單于大營,似乎也有獨佔大功的企圖。

後來,李廣、趙食其在東道複雜的地理環境中迷失道路。直到衛青率主力大敗單于班師凱旋後,李廣等人才趕到漠南與他會合。後來,這位戎馬一生的虎將不願諉過於部下,憤然拔劍自盡,一代抗匈名將就這樣含冤負屈而死。

司馬遷論史從不拘於儒家教義,異常注重史德,對史實總是嚴加考證,從不帶個人感情與有色眼鏡,秉筆直書,不隱惡,不虛美,也就是不妄加讚美,不歌功頌德,也不隱去其惡行,功是功,過是過,只為捍衛真相,為此他甚至不惜付出巨大的慘痛代價。

因此《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可信度極高。司馬遷對衛青的功過如實記述,立場公允,事件翔實,說他不據實將衛青事蹟記入歷史,而帶有個人好惡與偏見,純屬妄加揣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不智之舉。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參見《史記》、《漢書》


鐵馬冰河wu


司馬遷實話實說而已,衛青,當過奴隸,做過美男子,漢武帝拉屎的時候,都招見了衛青,在漢武帝心裡,這種人可有可無,定囊一戰殺敵1萬9千,自己傷亡10多萬人(平準書有記載)。籠城一戰殺了匈奴老百姓600餘人,基本上一無所獲。第三戰,攻略河南地,大獲”全勝”,戰果居然是3千聽者,就是3000間諜,實在是有抓百姓冒功嫌。三萬出高撅,碰不到匈奴,無功而返,而李蔡出朔方擊敗右賢王,漢武帝把功勞給了衛青,李蔡不爭功,不點破,被提拔為丞相。匈奴戰力排名單于,左賢王,右賢王。衛青一輩子只有漠北一戰碰到單于,對方不足3萬人,衛青5萬騎兵,數萬弓弩兵,數萬步兵,近30萬後勤民兵,衛青傷亡慘重,漢武帝都不敢記載,只說馬匹回來3萬。寧乘說大將軍曰:"將軍所以功未甚多,身食萬戶,三子皆為侯者,徒以皇后故也。 而霍去病,完全是橫衝直撞,運,帶領著大漢最好的馬匹,最厲害的特種兵,最先進的武器,雖然如此,但主要還是靠運氣級佳,一次靠李廣吸引匈奴主力而取得勝利,另一次靠李敢摧毀匈奴指揮系統,以及龍捲風🌪的出現取得勝利,更重要的是霍去病之所以運氣好,離不開大漢帝國的步步緊逼,多方出擊,根據史書記載,衛青和霍去病報功多,而報亡少,自私自利,套圖別人的功勞,領兵不如李廣,名副其實的關係戶,運氣候,敗家子,汙垢犬。


可口偶遇


衛青作為漢武帝時期的大將,其首次出征是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反敗為勝的序幕,曾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于,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

然而這樣一位戰績彪炳的將軍,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並沒有做過的描寫。司馬遷在《衛將軍驃騎列傳》中強調衛青的外戚身份,著重描寫衛青低調懷柔的處世作風,對其戰功的敘述卻遠不如李廣的事蹟詳細。以至於後世的黃淳耀(明)評論:“太史公以孤憤之故,敘廣不啻出口,而傳衛青若不值一錢,然隨文讀之,廣與青之優劣終掩。”認為司馬遷對李廣和衛青的評價不公。

那麼為什麼司馬遷沒有將衛青的戰績寫上《史記》呢?

第一,司馬遷反對漢武帝的政策,漢武帝一生窮兵黷武,雖然一舉打敗匈奴,在對外戰爭中取的了主動,但是其年年征戰也是讓國家經濟蕭條,“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國家的人民生活並不好,所以司馬遷也是反對漢武帝的年年征戰。而漢武帝年年征戰主要將帥就是衛青和霍去病二人,出於對征戰的反感,這種反感自然也延伸到衛青身上,所以對於衛青的戰績輕描淡寫。

第二,司馬遷對衛青特殊身份不滿,認為衛青等人是走捷徑,衛青身為當朝皇后衛子夫的弟弟,實打實的皇親國戚,也是漢武帝的親戚,司馬遷認為衛青的功績與其特殊身份有關,因此對於衛青的戰績就寫的比較清淡。想法衛青的為人處世,做示範風格倒是很多。

第三、由於自身命運 的不公,所以司馬遷也同情同樣命運不公的李廣,而李廣之死與衛青有關,司馬遷在大肆吹噓李廣的戰績時,也是對命運不公的體現。

司馬遷在《史記》中摻雜了很多個人感情,所以作為評斷衛青時,一方面承認了衛青的功勞,但是卻不記錄衛青的具體戰績,這就是司馬遷的矛盾之處。


帝國烽火


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寫衛青:“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稱也。”“君子豹變,貴賤何常。青本奴虜,忽升戎行。姊配皇極,身尚平陽。寵榮斯僭,取亂彝章。嫖姚繼踵,再靜邊方。”都不是什麼好詞,哈哈!

主要是以下三個原因:

1、因為衛青的為人態度。

司馬遷自小飽讀孔孟之道,在他看來漢武帝窮兵黷武,勞民傷財,尋仙拜神,術士橫行是昏庸之舉,他對身居高位的衛青、霍去病是寄予厚望的,希望他們能像晏嬰一樣直言敢諫,進獻忠言,幫武帝建立德政,而衛青的所作所為讓其大失所望。漠北一戰之後,天下已經無大戰可打,漢武帝劉徹老了,衛青也慢慢老了。衛青明白,天下無戰事,四海皆生平,就到了兔死狗烹的時候了。所以衛青後半生的14年,大部分時間都在做一件事,發呆等死。衛青不遊樂、不讀書,甚至不生子、不出門,就呆坐在家裡發呆,吃飯和睡覺,要不就病懨懨的曬太陽。因為只有這樣,年老昏庸的劉徹對衛家的忌憚才會少些。衛青此舉雖然能明哲保身,苟且生活,但是同樣他對於漢武帝窮兵黷武毫不規勸,對推舉賢士也從不參與,甚至對曾經的軍中舊部也毫不關心。太史公司馬遷卻是推崇“積極、入世”的,衛青只顧自保的舉動,他自然看不上,筆下也自然不會留情。綜合來看,若不是衛青早年曾於國有大功,恐怕司馬遷都懶得一寫吧?

2、因為和李廣的關係。

李廣是司馬遷一直歌頌的英雄,號稱飛將軍,可和衛青的關係並不融洽。李廣的兒子曾經毆打衛青,衛青沒有放在心上,但卻遭到年輕氣盛霍去病的誅殺。這讓司馬遷心裡很不痛快,後來李廣的孫子李陵戰敗投降匈奴,司馬遷為之辯誣,皇帝卻對司馬遷處以宮刑。司馬遷很是憤懣,從此史記裡面有一種幽怨之意。

3、因為衛青的出身。

司馬遷受儒家思想影響,認為衛氏姐弟出身低微。在司馬遷看來,衛、霍二人不過是靠裙帶關係才得以上位,跟身經百戰,出身名門的李廣一家是沒法比的。衛青母親衛氏是平陽侯曹壽的小妾,或許是因為不受寵,衛氏與下人私通,生下了衛長君、衛子夫、衛青等。而衛青的姐姐衛子夫,又是皇帝在更衣的時候被皇帝寵幸,雖然後來成了皇后,但是終究名不正言不順。衛青則因為衛子夫的關係,被皇帝重用,又娶了平陽公主做夫人。昔日的養馬童子,成了皇親國戚。司馬遷本就對外戚沒有好感,如此更甚。


註冊名字長果然酷多了




1、衛青確實是中國歷史上一位了不得的軍事家,這點是無可否認的,他出生草根,但官至大司馬大將軍,被封長平侯。他的成名雖然有運氣的成分,但他如果沒有真本事,是個草包,即使好運降到他身上,也無法產生力量,帶來改變。

關於他的生平和戰績在《史記 衛將軍驃騎列傳》中有記載。

2、他的母親叫衛媼,是平陽侯家的侯妾,因為與平陽侯家的縣吏私通,生下了他。可見的出生是多麼卑微,甚至都不能和父姓,只能隨母的姓。後來,他被送往自己的親身父親家裡,但是鄭家的兄弟姐妹們沒有人看得起他,只把他當奴隸使喚。

3、使衛青的命運真正發生轉變的,是他的姊姊衛子夫被漢武帝被皇帝寵幸選入了宮中,衛青因此得了一個 建章 的官職,不過這時他還沒有名氣。衛子夫的得寵引起了陳皇后的嫉妒,於是她的母親館陶公主捉拿住衛青,要殺了他,幸虧公孫敖及時救下他。這件事被漢武帝得知,漢武帝出於憐憫還是其他什麼心理,不得而知,又封他為建章監,這個官職是個閒職,但卻能時常在漢武帝身邊。(這點有些奇怪,有點英雄救美的感覺)

4、衛青後來被封為車騎將軍,出征上谷,當時一共五路軍馬從不同的路線出征匈奴,但只有初出茅廬的衛青一人取勝,其他人都是鎩羽而歸,從這點可以看出,衛青確實很有軍師才能。後來更是戰功累累,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于,每一件都值得人敬佩。

5、可是這樣一位有勇有謀,孔武有力的大將軍,卻出現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 佞幸列傳 》,該傳開篇就寫到 “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固無虛言。非獨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可見該篇記載的都是一些以 色 取寵的士宦,也就是以男色取悅皇帝的人。該傳中,關於衛青的記載是“自是之後,內寵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數也。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由此可見,為什麼司馬遷對衛青評價不高了。


扇子小姐


衛青是漢朝乃至整個華夏名族幾千年中被人銘記的優秀將領,他為整個大漢崛起立下了赫赫戰功,被稱為帝國雙壁絕不是誇大其詞。

但是這樣的帝國戰神卻在司馬遷的史記中的記載僅是寥寥數筆,究其原因我們或可從史記記載的本身詳詢。在史記中,司馬遷對衛青有過這樣的一段評價:“青仁,喜士退讓,以和柔自媚於上,然於天下未有稱也。” 意思就說衛青這個人寬厚仁愛,善待士兵,懂得謙退,用溫和順從得到皇帝的寵愛,但是在天下人看來沒有人稱讚他的。縱觀整個漢朝史記,司馬遷對於這所謂的帝國雙壁的評價就不高,對於衛青霍去病的記載也顯得不大自然,有功帶過,有過必究,達不到其應有的功績地位。這其實是司馬遷本身的原因,大家都知道司馬遷因為為戰敗的李陵求情而慘遭宮刑,在後面的日子裡雖潛心修著史記,但是可想而知這件事對他造成的很多大傷害。而同為漢朝將軍的李陵是飛將李廣的兒子,可以說司馬遷正是李廣的小迷弟,這在史記中用大量篇幅記載李廣事蹟就可以看出他對李廣將軍的喜愛,對於這樣的老將司馬遷是打心眼的佩服。在後來的李廣之死或多或少和衛青有點關係,作為當時大將軍統帥的衛青對於李廣戰敗肯定不能藏於私情,公事公辦,這樣結果導致李廣自殺,司馬遷為此對於衛青就有了不待見。


並且像衛青霍去病這樣出身低微的將軍顯然和出身名門的李廣李陵是不能比的,門第觀念不管在哪個時期都是不可避免的,在司馬遷看來衛青霍去病的成功一方面和他們的自身有關,但更多的是和衛青的姐姐衛子夫的關係,這種裙帶關係是他最不恥的,在書中對於雙壁的記載自然不會好到那裡去。優秀的人不管身處何地,身在何時,都會大放異彩,像衛青霍去病這樣的天縱奇才,即使記載不多,但隻言片語也會讓人瞭解他們的偉大,閃耀在中華名族的歷史長河中。


鑄書徒


不太喜歡複製網上那些吹牛逼或者生搬硬套的東西,簡單說一下,司馬遷這個人耿直,用自己的思維,有什麼寫什麼,其實這就和現代人評論古人一樣,自己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但是現代人可不會說自己是錯的。

至於衛青的戰績,因為這是民族戰爭,司馬遷也不好寫壞的,我覺得司馬遷已經很給衛青面子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司馬遷從來不寫衛青戰損,司馬遷的好基友任安可是衛青忠粉。你們看史記,衛青從來都是以多打少,所動用的兵力是別人將領都無法比擬的,衛青的正面戰場永遠是斬首多少而還,但是回來即沒罰也沒賞,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漢律,戰損大於斬首是不封的。衛青平生,殺敵五萬,可是自己戰損高達十餘萬,所謂神話,有點虛,更多像是漢武帝造出來的神,為了政治支持而造起來的神,就像電影兵臨城下的情節,著名的狙擊手瓦西里,他即使沒有殺那麼多的德軍,但是報紙也必須寫他每天都在擊斃無數德軍,這是一種政治宣傳,贏得民眾對戰爭的支持。司馬遷在漠北大戰之後根本沒有如實記載戰損,只記載數萬,數萬是多少?不用說司馬遷,換了你是史官,你也不敢寫,也不會寫,這是民族榮譽,就像媒體,別人家的醜事你會說,但是自家的醜事你從來不會說。美國在戰損方面也是非常忌諱的,匈奴是在馬背上玩起來的民族,幾年裡消除馬匹,戰力的差距,可能嗎?覺得可能得人,你自己去和職業球員去打場球就明白了,人家從小練起來的。匈奴戰爭只不過是拿了漢朝30萬將士的性命,換了匈奴30萬人口,徹底把匈奴拖垮了,當然了,後來漢朝也垮了。後來漢武帝下了罪己詔,自己想想漢朝的代價多大。距離真相最近的只有司馬遷。

真相往往都是不好聽的,信完美的人那是多幼稚的人,但是這些卻並不能妨礙衛青霍去病這些人成為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因為他們在那個時代的框架內做出了了不起的貢獻。


捍衛江山如畫


衛青霍去病被稱為什麼雙壁是現代無知青年讀了一點西方玄幻小說想起來的詞彙,中國古代沒有這個時髦提法,我反覆強調了,不止司馬遷沒有吹二位大漢帝國的大舅爺,中國普通老百姓也不吹的,如果衛青霍去病真那麼膩害,早被民間傳說和演義神話了,但是別說神話了,老百姓古代幾乎不知道衛青霍去病的,知道關羽張飛李元霸,哈哈,中國老百姓津津樂道一個歷史上看起來不出名的小人物,但是對衛青霍去病是一臉懵逼,哈哈,就是現代人實在吃飽了沒有事情幹,就吹了衛青霍去病一下,2位實在太無能了,看他們的履歷就知道了,沒有任何理論和經驗,哈哈,給漢軍造成了巨大損失,給廣大人民群眾留下慘痛的黑色記憶,哈哈,天下人口減半,老百姓易子而食,最後還和匈奴又和親,哈哈,你說老百姓怎麼有興趣吹衛青霍去病呢?


血山飛蟲


司馬遷不支持太子繼位,衛青霍去病支持太子繼位


洛神崑崙


這是一個遺憾的事,司馬遷不喜歡衛青,更不喜歡霍去病,《史記》是非常偉大的史家鉅著,但它傳遞的是司馬遷同志個人的價值觀,他喜歡誰?信陵君、項羽和李廣,都是身負奇才的人物,出身都不錯,也都是備受打壓的人,司馬遷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衛青這種出身奴隸,戰果輝煌,又人緣極好的人,簡直就是臣子中的劉邦,他不喜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