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義為什麼敢殺大哥趙匡胤?

史學達人


宋太宗趙匡胤在宋太祖趙匡胤死後登上皇位,可謂是一個千古之迷。因為在很多野史傳說中都說這一天晚上,宋太宗趙匡胤進攻用斧頭將哥哥趙匡胤砍死,然後第2天自己登上皇位。因為當時宋太祖趙匡胤不過才50多歲而已,而且他自己還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趙德昭已經20多歲了,已經成年,可以繼承皇位。




首先趙光義一直是宋太祖重點培養的人,實力非常的強。



趙匡胤之所以敢殺自己的皇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當時的實力非常的強,在殺了趙匡胤之後,完全能夠穩定住局面。為什麼趙光義當時有這麼強的實力,這完全是因為他的好皇兄趙匡胤刻意培養的結果。因為在五代十國那個大亂世之中,可以說王朝更替非常的快,每個王朝的平均壽命也不過10年而已,皇帝的變換更是迅速,能夠坐穩5年的皇帝已經是不錯的,超過10年的幾乎是相當是罕見的,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所以趙匡胤在通過陳橋兵變當上皇帝之後,並不是高枕無憂了,他還得應付來自於各方面的問題。



因為在五代十國中,軍人勢力非常的強悍,往往能夠干預朝政的變化。別說他人,就是趙匡胤自己,就是因為統帥著軍隊出征,結果在京城附近黃袍加身,最後就成了天子了。在這種情況下,趙匡胤自然怕別人來奪他家的皇位,所以他在杯酒釋兵權中就問其他的將領,如果別人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該怎麼辦?歷史上都說是因為趙匡胤採用了杯酒釋兵權的方法解決了武將的威脅,事實上沒那麼簡單,武將的威脅不是一天兩天了,自從安史之亂以來幾百年都是如此,並不是趙匡胤通過酒席就能夠輕易解決的。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預防可能到來的意外情況發生,趙匡胤自然在培養自己的接班人。當時趙匡胤自己的兒子還非常小,所以趙匡胤就把培養的重點對象安在弟弟趙光義身上,畢竟除了兒子,弟弟就是自己最親的親人了,一旦自己的趙宋王朝遭到嚴重的威脅,能挺身而出的也就是趙光義了。所以趙匡胤在上臺之後不斷加強趙光義的力量,趙光義長期擔任開封府尹,在京城一帶的實力相當的強,甚至連太祖趙匡胤都不如他。這也形成了一個慣例,以後出任開封府尹的皇子就是未來的皇位繼承人。

等到形勢好轉的時候,趙光義的實力已經尾大不掉了。



但是五代十國之後的宋朝和那幾個朝代不一樣,他持續了10多年,並且相當的穩定,而且宋朝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幾乎滅掉了其他的國家,馬上就要天下大一統了。這是自安史之亂軍閥分裂以來,中原王朝又一次大一統。而這個時候,趙匡胤的兒子也20多歲了,不用擔心,傳位給他會發生不穩的現象。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趙匡胤肯定開始考慮培養自己的兒子來接位的問題了。不過由於之前一直培養自己的弟弟,導致其勢力尾大不掉,這也是趙匡胤所擔憂的。趙匡胤曾經想遷都到洛陽,但是被趙光義還有群臣所阻。因為趙光義不願意都城離開他的勢力範圍,而當時開封市中國最繁榮的城市,群臣在開封有巨大的利益存在,不願意跑到荒涼的洛陽去。

趙光義最後不得不動手,因為再不動手的話,他就與真的與皇位無緣了。



在遷都受阻之後,趙匡胤自然想到讓自己的三弟趙光美接替趙光義出任開封府尹,這樣就可以很好的把趙光義在京城的勢力給稀釋掉。時間一長,趙匡胤傳為給自己的兒子就沒有什麼問題了。不過趙匡胤想得好,但是趙光義從中看到了危機。因為此時可謂是趙匡胤最後的良機,趙光義這個時候如果不動手的話,以後成功的可能性就會越來越低了。所以趙光義當機立斷,在一個恰當的時候,趁趙匡胤不注意的時候,最終殺掉了趙匡胤。在殺掉了趙匡胤之後,由於趙光美當上開封府尹的時間還非常的短,來不及根除趙光義的勢力,所以趙光義依靠他在開封的勢力,最終穩定了局面,最得以登上皇位。



在登上皇位之後,趙光義編出了一個所謂的金匱之盟,也就是他們的母親杜太后留下了遺詔,讓皇位他們兄弟之間傳承。不過趙光義在自己皇位穩固之後,很快就除掉了潛在的皇位競爭者趙德昭,趙德芳,還有趙廷美。這樣,北宋的皇位就在趙光義這一脈傳下去了。


平安讀歷史


1.趙匡胤疏於防範.

趙匡胤武將出身,體格健壯,在對待接班人的問題上態度不明朗。他駕崩時,自己還活著的兒子中,年齡最大的趙得昭都20歲了,卻他始終沒有立太子,甚至都沒有封王過。知天命之年後,一幫臣子對他有敬畏感,但交心者少。而小趙又沒有地位,沒有哪個臣子敢去投靠。這樣,關鍵時刻趙匡胤父子難以獲得準確而及時的情報。所以,在被篡奪皇位的風口浪尖上,自己沒有了幫手。這無異於孤立了自己。


2.趙光義足智多謀,勢力龐大。

老二趙光義從宋朝建立起就位高權重,他處心積慮,一直在拉攏群臣。十幾年下來,已經培養出了自己的人脈,有了不薄的班底。尤其是:趙光義擔任開封府尹一職,能牢牢地把持著京城。從達官顯貴,到販夫走卒,都有人際關係。趙匡胤曾經要遷都洛陽,肯定也有要逃過弟弟監督與威脅的意思。而趙光義堅決不允許,一句“江山在德不在險”就搪塞了趙匡胤醞釀已久的遷都計劃。由此可以看出:趙匡胤生前對弟弟已經很無奈了。


大概事到臨頭,趙匡胤才知道自己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了。對老二不設防,終於讓養虎為患成為悲慘的現實。縱使後期🈶過警醒:知道趙光義的勢力過大,已經威脅到皇權。但,為時已晚!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兒子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3.趙匡胤想改變現狀,讓趙光義狗急跳牆了。

其實,趙光義野心顯現後,趙匡胤是🈶過改變現狀的想法與措施的。他開始提拔弟弟趙廷美,讓他做京兆尹,控制京城,以此來牽制趙光義。可惜,這雕蟲小技讓趙光義一眼看穿。於是趙光義鋌而走險,毫不猶豫地演出了“燭光斧影”的鬧劇。



4.趙光義審時度勢,佔🈶地利與人和。

趙光義敢於動手也是看準了時機,因為趙廷美剛上位,尚未清除自己的勢力。

開封是京城,權貴們都不願遷都到洛陽。因為,他們的祖宗墳墓、土地都在開封。趙匡胤想遷都後,開封的經濟地位會下降,所以,權貴們自然願意與趙光義站在一起。

而趙匡胤的兒子還沒有成長起來,缺乏政治經驗與軍事謀略,尤其是沒任何勢力。而皇宮裡裡外外都是他趙光義的人,這樣,他殺自己的哥哥就🈶恃無恐了。


希望星晨58298869


  問題:趙光義為什麼敢殺大哥趙匡胤?

  三眼君從以下幾個方面給各位看官分析一下。

  一、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擔心其他將領學自己黃袍加身,便讓他們卸甲歸田,回地方上去,其中就有趙匡胤的故友石守信等人。

  這一舉措看似對自己的帝位有了幾分保障,卻也讓自己的勢力大大削弱。

  二、趙光義重權在握。

  趙光義被冊封為晉王,又是開封府尹。趙匡胤曾想以遷都削弱晉王勢力,卻被眾臣勸阻,可見晉王在東京汴梁羽翼已豐。

  三、弒兄奪位又不是沒有先例。

  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不也是弒兄奪位,趙光義自然心安理得,不覺得有何不妥。

  四、趙匡胤病危。

  趙匡胤可不僅是皇帝那麼簡單,他還是武學大家,一根盤龍棍,橫掃天下無人敵。所以,趙光義想要殺掉趙匡胤沒那麼容易,除非趙匡胤病危,趙光義才有機會得手。





暖暖的三眼君


趙匡胤在儲君的準備上相當不足,他活著的長子趙得昭都二十多歲了,卻沒有給他接位的準備,甚至連封王都沒有,結果都沒有臣子敢去投靠,關鍵時刻在情報的獲取和奪位的幫助上幾乎就是空白。

趙光義從宋朝建立起就擔任重要職務,和趙普分別是朝政上的兩大派系,一直在拉攏群臣,十幾年下來,已經有相當的班底。

最重要的是趙光義擔任的開封府尹一職,把持著京城的一切,在古代,國家的首都聚集著幾乎80%的權貴,趙光義在這個位置上可以很從容的拉攏權貴和佈局。

甚至可以說,連趙匡胤這個皇帝在開封的影響力都未必有趙光義大,趙匡胤不是不知道這一點,他多次試探準備遷都,結果趙光義堅決不許,都說出了“江山在德不在險”這樣的話。

趙匡胤對此毫無辦法,只能是說好之為之這樣的無奈之語,他在後期或許反應過來趙光義的勢力過大,可培養兒子不是說一天兩天能培養起來的。

看出趙光義野心的趙匡胤開始提拔弟弟趙廷美做京兆尹,試圖讓趙廷美牽制趙光義,給自己擠出培養兒子的時間,可就是因為提拔趙廷美讓趙光義狗急跳牆,趙光義毫不猶豫的就下手了,結果就是“燭光斧影”。

趙光義敢於動手就是因為趙廷美剛上位,還沒來得及清除趙光義的勢力,整個京城都在他一手掌握中,還有一點就是在開封居住的權貴不願意遷都。

開封是京城,他們的土地,房屋才值錢,財富的聚集也會更快,趙匡胤想遷都,不管遷到哪,開封的地位都會下降,權貴們是不樂意的。

最後,讓趙光義肆無忌憚的是趙匡胤的兒子還沒有成長起來,他又有皇宮中的內應,裡裡外外都是他的人,他有什麼可擔心的,想當皇帝就要心狠,敢殺大哥只是基礎課而已。





種花家孤寡老人


權力這種東西,無疑是這個世界上最恐怖的東西之一,它會讓一個人徹底迷失自我,也會讓這個世界的親情、愛情、友情都變質,到頭來白忙活一陣,什麼也沒有。

趙光義與趙匡胤之間,恰似如此,你要說是趙光義殺死的,歷史證據又不足,要說不是他殺死的,種種行為又實在可疑,下邊我就試著分析一下。


一、認為並非趙光義殺死趙匡胤的說法

正史中對於趙匡胤的死,僅僅幾個字帶過,含糊其辭,我們根本無法知曉真實原因,但是在《續湘山野錄》中卻記錄了趙匡胤去世當晚的場景:

延入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周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按照這個記載,在趙匡胤去世那天晚上,曾與弟弟趙光義兩人一起暢飲到深夜,當時趙匡胤還用柱斧戳雪,連聲喊道“好做,好做”,至於這個好做究竟是什麼意思,又值得人們深思,但是當晚趙匡胤砍雪之後睡去就一命嗚呼,再也沒有醒來。

第二天趙光義說當晚趙匡胤已經將皇位傳給自己,並且迅速登基,當年就把年號改掉,大有迫不及待之意。之後過了很多年,出現金匱之盟,說杜太后在去世之時跟趙匡胤說要將皇位傳給弟弟,這裡所指的弟弟就是趙光義與趙廷美,當時趙匡胤口口聲聲答應。

按照這個邏輯來看,當時可能是趙匡胤病情加重,所以約弟弟趙光義去吃飯,並且將皇位傳給他,後來趙匡胤因病去世,趙光義順利登基。


再者而言,趙匡胤當時的兒子趙德昭實力太弱,根本無人支持,即使傳位給他,也經不住趙光義的收拾,最終結果只會更壞,趙匡胤傳位給趙光義才是最好的安排。


二、認為趙光義殺死趙匡胤的理由

其實在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時候,趙光義就已經表現出絕對的野心,只是趙匡胤對弟弟過於厚愛和信任,一直養虎為患,到後來趙匡胤打算遷都洛陽的時候,趙光義就大力阻止趙匡胤,弄得趙匡胤實在無奈,就此作罷。

也因為遷都之事,趙匡胤徹底惹怒了當時的權貴們,大家在開封生活得好好的,各種宅邸還有祖墳都在開封,要是突然遷都去洛陽,實在影響頗大,如果趙匡胤沒有足夠的實權,根本無法做到這件事。


從遷都一事來看,其實趙光義在實力上已經可以與趙匡胤對抗,再加上因為遷都惹怒權貴,為後來趙光義想要殺死趙匡胤完全可以奠定基礎,因為沒人會支持趙匡胤。

趙匡胤看到弟弟的實力,打算對他進行限制,同時也有想要立自己兒子為太子的想法,這更加加深了趙光義對哥哥的不滿,兩人的戰爭已經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趙光義只要找準機會,當然會對趙匡胤進行殺害。

再來看燭影斧聲的當晚,宮中僅有趙匡胤與趙光義二人,其餘大臣正在休息,趙匡胤身邊宰相趙普亦不在,這簡直就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此時不動手更待何時,當時看到影子恰似砍雪,實際上究竟如何,根本無人知道,趙光義成為皇帝想怎麼改就怎麼改,無人敢牽制影響他。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兩點就是,當趙光義登基後,他沒有第一時間說出杜太后當年叫趙匡胤傳位給自己之事,而是五年之後才寫在史籍中,這中間有什麼問題,大家可以想象。

另外就是當第二天趙匡胤去世後,宋皇后派王繼恩去接趙匡胤兒子趙德芳入宮,可是王繼恩莫名其妙將趙光義接來,這中間的腦回路實在過於看不懂。



縱觀整個事件,趙光義如果要殺害趙匡胤,唯一的辦法就是下毒,才能避免被人發現,而下毒最好的辦法就是在當晚趙匡胤喝的酒杯中下毒,當時負責管理膳食的人正是王繼恩,由此來看,兩人合夥嫌疑之大不言而喻。


結語

自古在權力面前,有幾個人能夠逃得過其魔爪,趙光義實力雄厚,資歷足夠,不管從什麼程度而言,要殺趙匡胤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要是他不動手,除非內心有足夠的道義在堅持,然而縱觀趙光義的所作所為,與道義二字基本不沾邊,從而究竟是不是他殺的趙匡胤,也就不需要過多解釋了!



嗔痴歷史觀


不知道提問者,從哪裡得到的證據,證明趙光義殺了大哥趙匡胤?難道是野史,“燭影斧聲”?我國史學家懷疑趙光義殺兄篡位沒有錯,但是沒有確鑿的證據和考證,故而成為一樁懸案。

《宋太祖·太祖本紀》記載:“葵醜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

只是寥寥數語,趙匡胤死後,其弟弟趙光義迫不及待的改元建年,這是史學家懷疑趙光義篡位的根本。

另據《續湘山野錄》記載:

開寶九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其弟趙光義飲酒議事,當晚共宿宮中。有人見到燭光下,趙光義離席,並聽見太祖帝引柱斧戳雪,並說:「好做,好做!」隔日清晨,趙匡胤暴崩,享年五十歲。趙光義在靈柩前即位,一反常例當年改元。後來,他流放弟弟趙廷美,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自殺,趙德芳也離奇病死。由於怪異現象太多,一直以來都有趙光義弒兄奪位的說法。



趙匡胤轉世說:

另外,這些言論的背後,還有著一件奇異之事:金太宗(完顏晟或稱完顏吳乞買。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弟弟)在金太祖在位的時候,曾經當過使臣到過京城,凡是看過他的人,都覺得他的相貌很像宋太祖的塑像,因此民間流傳是趙匡胤轉世要回來奪皇位,金太宗才會發動戰爭。

宋高宗本來不太相信,但是使臣洪适(適的異體字)從北方回到臨安後,也說金太宗的相貌,酷似宋太祖趙匡胤在萬歲殿的畫像。這時高宗的信心開始動搖了。


託夢說:

有一天,宋高宗自稱作了一個夢,夢中宋太祖趙匡胤,帶他回到當年的萬歲殿,告訴他:「自從你的祖先用了計謀,佔據了我的帝位,日子也很久了,以至於天下寥落的局面,是應當要把帝位還給我了。」(汝祖自攝謀,據我位久,至於天下寥落,是當還我位。《異跡略》)

紹興二年,趙構收養宋太祖七世孫趙昚(慎的古字)作為養子。紹興三十二年,宋高宗讓位於趙昚,是為宋孝宗。南宋政權又回到宋太祖一支。孝宗在位期間頗有政績,百姓生活安康,史稱「乾淳之治」。



篡位弒兄的傳說,由來已經。但正史並沒有記載「燭影斧聲」後世,只能從野史和其他的史書來分析趙光義的性格和當時的政治環境。總之,目前尚無定論,是一件沒有了結的公案。


子非魚


我覺得趙光義敢對趙匡胤下手無非就是他的勢力足夠強悍,沒有人與之抗衡,即便宋太祖趙匡胤也不可以。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後,用杯酒釋兵權的辦法把所有功臣的兵權全部撤掉。是的一批忠心跟隨他的將領失去了實力來保證他的利益。

在宋朝重文輕武,文人在宋朝始終壓制著武官, 沒有武官的護佑,趙匡胤只能任時為開封府尹的趙光義的掌控。這裡來解釋一下為啥趙光義只是開封府尹就能控制皇帝趙匡胤。因為當時武官沒有兵權無法調動軍隊保衛京師,而趙光義卻掌握著開封的安全問題。簡單的來說就是趙光義有兵權,其他將領沒有兵權即便想幫助趙匡胤那也無能為力。

當時有80%的貴族生活於開封,因為趙光義把控者京師安全問題,又野心勃勃被趙匡胤發現了,想遷都來遏制趙光義的控制,但是遷都影響了大部分權貴的根本利益,所以遷都是不可能的。這就逼著趙光義對趙匡胤下手。

請關注,謝謝。肯定互關


歷史趣事1108


趙光義搶班奪權是真但未必殺死了趙匡胤。所謂的“燭光斧影“純粹是後人杜撰出來的。

首先如果趙光義能親手砍死兄長的話,以他的性格是不會讓任何人看見的。如果看見了,恐怕也不能活,早就被滅口了。

其次宋太祖的兩個兒子的死跟趙光義是否有關,史書未記載。各種野史為了增加新奇性,可看性,說成太宗逼死了這哥倆。

其實太祖在選擇繼承人上很糾結。他遲遲不立太子是一個大的錯誤,給趙光義留了一個機會。因為沒有指定繼承人,那麼誰都有繼承的合法性。

當時的情況是趙匡胤深夜發病。什麼病呢?根據各種描述,推斷是心絞痛。劇烈的心絞痛使太祖感到來日無多,急命太監去找自己的兒子。結果太監被光義收買,把光義請來了。

這就值得懷疑了。事發突然太祖尋自己的兒子有什麼用?他也沒早交待過繼承的事情。為什麼叫太監去?宮裡沒有值班的親信大臣和守衛的將軍?

看看李世民逼李淵時要經過多少道手序和發生多少戰鬥?匡胤能“杯酒釋兵權“能不考慮自身安全?因此在宮內決不能發生打鬥,更不能有血腥味。

再看史上記載太祖臨終說的一句話:“好做!好做!”什麼意思呢?有人理解是“你乾的好事!“當然這是太祖在詰問光義。有人理解是“好好幹”這可能是太祖在無奈情況下鼓勵光義。

太祖忍受劇烈疼痛,手裡拄著短爺。因為巨痛不時用斧子撞擊地面,帶著無限的不捨和無奈,最後既是鼓勵又是臨終託福喊出“好做!好做”。

太祖這時知道自己已無力阻擋自己的弟弟繼承大業。光義首先隨太祖征戰,有軍功。其次為開封府尹,相當於首都市長,各方面皆在光義掌握之中。突然的疾病非常要命不是太祖能預測的。好多事情未來的及安排,只能倉促行事,為了宋室江山,為了避免幼主被奪權的局面再次發生。

再者太祖的兩個兒子也不大,即便傳給他們難免不被其叔取待。因此匡胤倉促之間決定傳給光義。一是期望他能保全宋室江山,二是期望他能善待自己兒女。因此匡胤是個好兄長,好父親!無奈命不濟,病來的急!


劍指歷史


《宋史·太祖本紀》關於趙匡胤的死,語焉不詳,只有“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九個字。言辭閃爍,耐人尋味。

從北宋神宗年間的吳僧文瑩寫了《續湘山野錄》之後,便留下了“燭影斧聲”的千古疑團,趙匡胤真的是被自己的弟弟趙光義用玉斧給劈死的嗎?

趙光義為什麼要殺死趙匡胤,趙氏兄弟之間在當時,究竟在那些重大問題上發生了更新的分歧。最終導致了矛盾的激化?關於這些問題,千百年來少有史學家去探討。

清代學者王鳴盛曾《蛾術編》中說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乃太宗與趙普所經營籌劃度。”王鳴盛的這個斷定,是以史為據的,也是可信的。

從這個角度而言,趙光義本身就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他與趙普一手策劃了“黃袍加身”,即便趙匡胤是知情的,也可從今其中看出趙光義強烈的權力慾望。

趙匡胤在當上皇帝后,主要忙著不斷強化中央集權,削奪禁軍將領和藩鎮兵權,上下相維,內外相制、實行更戍之法。使各地驕兵悍將,從過去飛揚跋扈,一變而為俯首聽命。雖“單車之使,尺紙之詔”,都可令他們“朝召而夕至”。

趙匡胤統治十七年,可謂在強化中央集權方面嘔心瀝血。然而,他在此過程中,恰恰 忽視了對自己身邊這個不甘寂寞的弟弟的警惕。十多年的時光裡,趙光義培養心腹,結為己黨,羽翼滋長,威望日高。他以晉王府為中心,儼然構成了一股政治力量。

老謀深算的趙普,在趙匡胤活著的時候,就已經看出這個危機,曾經規勸趙匡胤除去趙光義。但是,因為太祖還有“投鼠忌器”的顧慮,結果沒有采納趙普的建議。

清代學者惲敬就說過:“是故太祖之有天下,太宗之力為多。授戈與人,終當為人戈所制。太祖即與太宗共同取得天下,則太祖傳子,自無以服太宗之心。”

太祖實際上已經流露出了一些想要傳子的態度,這讓趙光義變得迫不及待,而無論從實力地位上,或是從“黃袍加身”的功勞方面看,他都遠遠超過了皇族集團內部任何一個人。威望和勢力已經能夠讓趙光義在幹掉哥哥後襬平局面,自然這就是他能夠在夜半宮中製造“燭影斧聲”,而沒有人對此有任何反應。

同時,趙氏兄弟之間除了權力矛盾之外,還存在政治軍事上的一系列分歧。契丹一直是五代政權最大的威脅,宋朝建立後,趙匡胤對待契丹的基本決策是經濟上的賄賂售賣,然後才是軍事上的進取。他設置封樁庫,儲藏金帛,準備作為經營契丹、收復北方失地的經費。

然而趙光義早年間對契丹的態度是不以為然的,他主張武力征伐契丹,跟契丹剛正面,反對趙匡胤經濟收買的基本決策,然而,空有收復北方失地雄心壯志的趙光義,後來北伐敗得一塌糊塗,不得不又回到了趙匡胤所確立的基本決策上來。

另外,圍繞著是否遷都洛陽的問題,也加深了趙氏兄弟之間的矛盾。“上生於洛陽,樂其土風,嘗有遷都之意。......晉王(趙光義)又從容言曰:‘遷都未便’,上曰:‘潛河南未己,久當遷長安’,王扣頭切諫。上曰:‘吾將西遷者無它,欲拒山河之勝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王又言:‘在德不在險’,上不答。王出,上顧左右曰:‘晉王之言固善,今姑從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精矣’。”

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得到兩個重要信息,其一,兄弟之間關於“遷都”的問題,矛盾很深,各有各的打算;其二,結果卻是太祖“今姑從之”,而放棄了遷都的打算,這說明什麼?

是趙光義說得很有道理麼?其實並不是,按照這個記載來看,趙光義不遷都的理由都十分公式化,毫無說服力。那麼為什麼最終太祖妥協了?

太祖這麼做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趙光義羽翼已成,以晉王府為中心的勢力膨脹強大,使得趙匡胤只能選擇放棄遷都。

由此可見,兩兄弟之間到了這一時期,實際上已經對彼此深深忌憚,而趙匡胤也從未給自己的兒子按照繼承人來培養,由此就造成了他本身沒有後備力量可以依靠,而趙光義十幾年來默默耕耘,培植勢力,如果一切順利,則直接就可以取趙匡胤而代之,從他能夠策劃“黃袍加身”就能看出,趙光義是一個工於心計,城府極深的人,在擁有了足夠的力量後,他完全有能力主導王朝的走向。


稚君


趙匡胤到底有沒有殺趙匡胤篡位,這個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懸案,並沒有太明確的證明,就一定是趙光義殺了趙匡胤。畢竟雖然史書上還有野史中有很多這方面的猜測,並且有一些模模糊糊的證據,但是這些並不能當做直接的證明。

趙匡胤所在的那個年代,正好是五代十國的末期。趙匡胤雖然當上了皇帝九五之尊,但是在五代十國那個大亂世中,皇帝這個位置根本就不那麼穩固,一點也不值錢。其他的不說,趙匡胤自己就是篡奪了後周的江山,主要是因為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而他的兒子又過於年幼,無人能制趙匡胤。

因此在趙匡胤上臺之後,自然要加強自己家族的力量,俗話說得好,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當時趙匡胤自己的兩個兒子都還非常的年幼,所以並不能噹噹大任,於是他的弟弟趙光義就被他重點培養,在朝中擁有了非常大的權勢。趙匡胤這樣考慮,主要是為了一旦自己遭受了意外,弟弟趙光義還能夠控制大局,不至於讓趙氏王朝一朝玩完。

只不過隨著時間的增長,趙宋王朝已經接近於統一天下,而這個時候趙匡胤的兩個兒子也漸漸長大成年。趙匡胤這個時候也才50多歲而已,可謂是正當英年,所以如果不出意外的話,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肯定會被先後是委以重任,到時候趙光義已經很難再有機會得到皇位。而在這個時候,由於趙光義長期出任開封府尹,在京城掌握著強大的實力,所以有這個膽子篡位,一旦篡位成功,趙匡胤的兒子幾乎沒有反抗之力。

所以趙光義這一步是鋌而走險,因為他這個時候不做,再往後只會更加困難。隨著趙匡胤兒子的年紀的增長,肯定會被封為太子,趙光義再沒有任何機會接近皇位。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