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邦、李淵的廟號是高祖,而趙匡胤、朱元璋廟號是太祖?

女皇陛下


漢朝、唐朝、宋朝和明朝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朝代,可是,當我們分別說到它們的建立者,劉邦、李淵、趙匡胤和朱元璋時,會發現劉邦、李淵的廟號是高祖,而趙匡胤、朱元璋廟號是太祖,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到底什麼是廟號。顧名思義,廟號就是在宗廟裡使用的名號,是後人供奉先帝時的尊稱。早在商朝,重視祭祀的商人就給那些受人愛戴的先王設置了廟號,用來紀念先王的功績。一般來說,“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者曰‘中’。”<strong>

那麼,劉邦作為漢朝的創建者,為什麼被叫做高祖而不是太祖呢?其實,劉邦的廟號正是太祖,在《資治通鑑》中,劉邦被叫做“太祖高皇帝”。其中,“高皇帝”是他的諡號,“太祖”則是廟號。人們一般稱呼劉邦為“高祖”主要是來自於《史記》的《高祖本紀》,那麼,為什麼司馬光叫劉邦太祖,而司馬遷要叫劉邦高祖呢?

原因在於時代的不同。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期,而劉邦是武帝劉徹的曾祖父,按照當時的輩分,劉徹應該管劉邦叫做高祖,司馬遷因為處在同一時代,也採用這個叫法,於是《史記》上就以“高祖”來稱呼劉邦。

《史記·卷八 高祖本紀第八》中記載:“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令郡國諸侯各立高祖廟,以歲時祠。”劉邦死後,大臣們商議說,首先劉邦是開國之君,應當廟號為漢太祖;與此同時,他功勳卓著,於是諡號為高皇帝,這段文字表明,劉邦的廟號確實是太祖。

劉邦開創漢朝,被尊為太祖,李淵同樣是唐朝的開國之君,為什麼他的廟號卻是高祖呢?其實原因在於,唐朝的太祖叫做李虎。看到這裡可能許多讀者會一愣,誰是李虎?他是李淵的祖父,生前是西魏八柱國之一,拜太尉,被封隴西郡公,北周時,他又被追封唐國公。正是他為李家日後的輝煌奠定了基礎,於是在李淵登基後,追封他為太祖。此外,李淵還給了他父親李昞世宗的廟號。

和李淵類似的還有他的姨父,也就是隋文帝楊堅。楊堅開創隋朝,但他的廟號卻是高祖,這是因為,他把太祖的名號讓給了自己的父親楊忠。楊忠是北周的柱國大將軍,被封隨國公,死後又被追贈太保。

還有更遠點兒的,更始三年(25),光武帝劉秀登基,建元建武。劉秀雖然是東漢的創始人,但他因為仍是漢朝皇帝,當不了太祖,只好被尊為世祖。至於趙匡胤、朱元璋,他們都是王朝的開創者,自然是順理成章的被尊為太祖。

廟號和諡號相似,都體現了後人對君主的評價,寄託了後人的思念,人們在提到這些廟號的同時,也是在對君主的貢獻進行頌揚。


鄧海春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祖宗十八代”的相關知識。

根據古籍《爾雅·釋親》的敘述,家族成員的稱呼,十八代都有著對應的名號。它是以自己開始,次序是往上九代與往下九代。

往上九代的次序分別是: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

往下九代的次序分別是: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來孫、晜孫、仍孫、雲孫、耳孫。

我們再來看看什麼是“廟號”。

廟號,它起源於注重禮儀祭祀的商朝。每當一個君王死後,君王的繼承人就會為他立一座廟,以供後人來祭祀,而且廟中會寫有死去君王的稱呼,這個稱呼就是廟號。

商朝時建立的廟號有四種:一、創基立業的君王曰“太祖”。二、功高的君王曰“高祖”。三、世代祭祀的君王曰“世祖”。四、中興的君王曰“中”。




從周朝到秦朝的近千年中,廟號曾被廢止不用。

商朝被滅之後,新建立的周朝並沒有延用商朝的廟號制度,只是繼續發展了商朝的諡號制度。(所謂的諡號,是指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

所以,周朝的君主有諡號而無廟號,再到秦始皇統一了中國之後,把廟號與諡號制度都廢止掉,原因是“廟號和諡號”的定奪將會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因此廢除諡法與廟法。



到了漢朝以後,又恢復了廟號與諡號制度。

劉邦建立了漢朝之後,恢復商朝時的廟號制度,因為他是漢朝的開國皇帝,所以他的廟號是太祖高皇帝,接著的是:劉恆為太宗孝文皇帝、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劉詢為中宗孝宣皇帝。

在《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中,司馬遷把劉邦的本紀稱為“高祖本紀”,稱呼劉邦為“高祖”。劉邦死後,群臣給討論劉邦廟號和諡號時,提出:“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因為功勞特別高,上尊號(諡號)為高皇帝”。

這表明,西漢大臣們認為劉邦功高蓋世,“太祖”不足以彰顯他的尊貴地位,於是把“太祖”和“高皇帝”合起來,簡稱為“高祖”。

唐初經學家、史學家顏師古在《諡法》中引注說,本來沒有“高祖”這個廟號,劉邦的廟號是“太祖”,諡號是“高皇帝”。

廟號制度發展到隋唐,“太祖”與“高祖”基本是平等的,可以並列用,它們的意思是一樣的。有的開國皇帝稱為高祖,有的稱為太祖。


那麼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為什麼不是太祖?因為他登基為帝后追尊祖父李虎為景皇帝,廟號太祖,追尊父親李昞為元皇帝,廟號世祖,這樣一來,李淵死後廟號就不能是太祖,於是廟號定為高祖。

每一個開國皇帝都有追封祖先為皇帝的傳統,但宋代以後,比如趙匡胤和朱元璋出身平民,所以祖輩不追封為太祖,自己就被尊為“太祖”,所以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是太祖,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是太祖。


宋以後的開國皇帝都沿用宋朝,都是“太祖”。

其實這種廟號與諡號制度,在封建社會中,無非是一種皇室對自家姓氏宗族的威風炫耀。但也可以說,它是我們中國禮儀制度的文化現象之一,它無有好壞之分,僅是一種地位名節的稱號。


我就是竹韻


首先對於廟號,魚叔要和大家先畫畫重點。古代皇帝非常重視祭祀,所以死後的牌位都是會專門供奉到太廟,而一般對此也是會有相應的稱號的。這個稱號就是廟號。本來皇帝去世後,後代子孫都是會出於尊崇,予之諡號。可是誰知這“溜鬚拍馬”之輩不僅是在滿朝文武中盛行,就連皇帝都是被感染了,給自己的祖先添加了一大堆“美諡”。就說乾隆帝的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這一大串下去,膨脹了吧!所以後人慢慢的不會在日常使用諡號,而是用廟號來稱呼皇帝了。

首先劉邦和李淵被稱為高祖,雖然都是開國君王,但是他們卻不能放在一起來論證!

大漢朝開國君主劉邦被稱為“高祖”,看似符合禮儀,但這是合乎當時漢朝背景下的禮儀。而當時的漢朝的禮儀說來,其實還不太完善呢!本來劉邦的廟號是“太祖”,諡號是“高”,所以本應被稱為“漢太祖高皇帝”。可正是因為禮儀不完善,規則還不全,所以就造成了之後廟號和諡號混淆了,被大家叫做了“高祖”皇帝。

可是在唐朝卻是不一樣,關於廟號和諡號的禮儀規則發展到了唐朝其實已經是非常完善了。而為何李淵會被稱為“高祖”還是有緣由的,當時的李家在還未發家的時候,還只是北周和隋朝的一個大家族而已。李淵的祖父李虎當時被封為了“唐國公”,之後就傳給了李淵的父親李昞,而後就是李淵,一共傳了三代。就連之後封禪登帝時,都是用的“唐”作為國號。所以這大唐的天下是這三代人的共同奮鬥才有的結果。在李淵稱帝后,在太廟上就供奉著相應的兩塊排位,分別是“太祖”李虎和“世祖”李昞。因此李淵也就只能是高祖皇帝了。

而為何趙匡胤、朱元璋為何會被稱為太祖?

根據唐朝的例子,想必大家也能猜出一些重點吧!宋太祖趙匡胤,很明顯,他是一人披荊斬棘、篳路藍縷,才將宋朝給建立起來的。這其中就沒有他的父親或者是祖父的功勞了,畢竟趙匡胤的父親也只是後周時期的一位普通將領而已,也不是什麼大背景,也沒有提供過太大的幫助。所以最後連“宋”這個國號也是來源於趙匡胤自己擔任的“歸德軍節度使”這個官職(其所管轄的區域是春秋戰國時期宋國的都城),所以趙匡胤自己的廟號是“太祖”,這是沒有任何毛病,完全符合禮儀。

趙匡胤如此,朱元璋也是一樣的,甚至更符合“太祖”皇帝這個廟號。趙匡胤好歹還是官宦人家,但是朱元璋可真是對得起“篳路藍縷”這個詞,憑藉著農民的背景,最後踏上了九五之尊的寶座,同時還開闢了大明王朝,“明”的歷史就是源於朱元璋,因此朱元璋稱呼“太祖”這個廟號是當之無愧的。

最後魚叔再總結一番古人關於廟號的禮儀制度:在禮儀完善的王朝,開國皇帝是稱呼“太祖”還是“高祖”,得看看這個開國皇帝的祖先是不是大腕了。若是大腕的話(李淵父親、祖父是唐國公),那就不能稱為“太祖”;反之則能被稱為“太祖”。


古今花滿樓


任何一個朝代,都有興盛和衰敗的時候。當上一個王朝陷入衰敗後,那些能在亂世中崛起並擊敗各路諸侯,最終開創一個新朝代的開國皇帝,往往都是有大才乾的人。

那麼,我國曆代王朝的開國皇帝,為什麼有的叫做“太祖”,而有的又叫做“高祖”呢?這些稱號有什麼區別嗎?

(唐高祖李淵)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就要明白皇帝“廟號”和“諡號”的區別。

一般來說,古代皇帝都有廟號和諡號。所謂廟號,就是指皇帝死了之後,被子孫供奉在太廟裡時,追尊的名號。像“太祖”“太宗”這些稱呼,都是廟號。而諡號,則是針對死去的皇帝、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

由於有些皇帝的諡號實在太長,比如趙匡胤,他的諡號是“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因此我們在稱呼唐宋時期皇帝的時候,通常都是以廟號為準。

不過,由於對皇帝的叫法沒有明確的規定,因此很多人會把廟號和諡號混為一談,鬧出烏龍。

比如很多人稱呼劉邦為“漢高祖”,就是將劉邦的廟號“太祖”,和諡號“高皇帝”給混在了一起。如果按照廟號來稱呼,劉邦應該像趙匡胤和朱元璋一樣,被稱為“漢太祖”。而如果按照諡號來稱呼,劉邦則應該像諡號為“文皇帝”的楊堅一樣,被稱為“漢高帝”。

既然如此,那麼,同為開國皇帝,為什麼朱元璋、趙匡胤被後人稱呼為“太祖”,而李淵、劉知遠這些,則被後世稱為“高祖”呢?

(宋太祖趙匡胤)

我們不難發現,趙匡胤和朱元璋實際上有很多的共同點。

雖然趙匡胤的父親做過小官,但他的家境卻依然不怎麼樣。趙匡胤在很小的時候,便開始出門闖蕩。早期也曾加入過像“義社十兄弟”這樣的社團,後來在闖蕩的過程中,多次碰壁,直到遇見了郭威,才算真正走上了正道。趙匡胤在郭威手下,也是從小兵做起,不斷地積累軍功,到後周柴榮時期,才做到了御前都點檢。

後來柴榮死後,他才抓住機會“黃袍加身”,成為宋朝開國皇帝。

可以說,趙匡胤的成功,沒有受到家族的任何庇佑,全是憑自己的能耐一手一腳打出來的。

而朱元璋的故事,就更勵志了,什麼放牛娃、乞丐、和尚都幹過,他的整個人生,完全是屌絲逆襲的代表作,全靠自己打拼。

因此,後世之所以稱呼朱元璋、趙匡胤為“太祖”,是因為他們在開創基業的時候,沒有受到祖上的一點庇佑,全靠自己的努力,一點點打拼出來。

(明太祖朱元璋)

而“高祖”的稱呼,顯然就要比“太祖”低一個層次。儘管他們也都開創了一個新王朝,但他們的父輩或祖輩,通常都是朝中的權貴。他們的成就,就要比憑自己打拼的皇帝稍遜一籌。

當然了,劉邦是一個例外。人們沒有叫他“漢太祖”,而是叫“漢高祖”,這應該是最早的時候,大家叫得沒有經驗,後來就規範了。

像唐高祖李淵,他的祖輩李虎本來就是西魏八柱國之一,他的成功是離不開祖輩這層關係的。

歷史上叫“高祖”的開國皇帝非常多,而叫“太祖”的,顯然相對少很多。

除了“太祖”和“高祖”,還有“世祖”這麼一個更低等級的廟號。這個廟號主要是針對那些在前代基礎上完成大業的皇帝,代表人物有忽必烈。在這裡就不一一分析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同為開國皇帝,為什麼劉邦、李淵廟號高祖,而趙匡胤、朱元璋廟號太祖?

廟號雖然起源於商朝,但真正有效施行,是在大漢朝才開始的,並在後世一路被繼承下來。《史記》中明確記載了劉邦的廟號和諡號:

“群臣曰:‘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曰高皇帝。”

漢太祖,是廟號,高皇帝,是諡號。

至於後來包括司馬遷在內的所有人,都把劉邦稱為漢高祖,估計是當時制度不完善,另外太祖高皇帝叫順口了,就簡化了一下,把廟號和諡號合體,成了漢高祖。

天子七廟

漢朝立廟,功莫過於高皇帝、德莫過於文皇帝,所以高皇帝是太祖、文皇帝是太宗,太祖高皇帝劉邦,平定天下之功,當然是最大的;太宗文皇帝劉恆,德主要體現在開創了“文景之治”,稱得上是第一個治世。

天子七廟,說法有兩種,一種是“一祖二宗四親廟”,另一種是“一祖六親宗無數”,一般採用第一種說法的更多,所謂一祖,就是始祖,就是始受封者,簡單來說就是這一族的第一個大牛,如商契,就是商的始祖。

二宗,就是太祖和太宗了。在七廟裡面,始祖是一個象徵,二宗才是真正對一個朝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因此二宗的分量也更重一些。而太祖又是一個王朝始受命者,第一個接受天命的人,其實就是平定天下,建立國家,只不過古人都講個天命,才有說服力。

高祖、太祖

前面說的七廟,根本就沒有高祖這麼個玩意兒,主要還是由於制度不規範,一會兒太祖、一會兒高祖,叫混了,之後高祖這以廟號就被保留了下來,一直到宋朝,大家都這麼用。

比如曹魏代漢,魏太祖曹操,魏高祖曹丕(事實上的開國皇帝),捎帶提一嘴,魏國還搞出個烈祖曹叡。再比如到了唐朝,李淵是開國皇帝,為高祖,在網上追封,李淵的祖父李虎,是唐太祖。

所以你看,廟號的混亂局面,搞出了各種原本沒有的祖出來,但本質上,高祖和太祖的地位是沒有多大區別的。

一直到五代十國,各種廟號還是混亂的,知道宋朝(包括遼)往後,各朝突然就達成了共識,以“始受封+始受命”為太祖,從此以後高祖就成為了歷史。

但帝王家的自負是普通人不能想象的,清朝又搞出個聖祖,真是讓人捉摸不透。



也可自話


劉邦的廟號“高祖”其實是一種“混搭”,《諡法》上本來沒有“高祖”的廟號,劉邦是歷史上第一個高祖。後面那些朝代的開國皇帝,有的按照《諡法》廟號為太祖,有的沿襲劉邦廟號為高祖,但整體來看,開國皇帝中的太祖遠多於高祖。

劉邦為何廟號是高祖

在劉邦之前,廟號並未普及,有的帝王是沒有廟號的。

劉邦作為西漢開國皇帝,按照《諡法》規定廟號應是太祖,但後世都稱他為高祖。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載:

“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廟。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

司馬遷把劉邦的本紀稱為“高祖本紀”,而劉邦死後,群臣給討論劉邦廟號和諡號時,提出的意見是:“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因為功勞特別高,上尊號(諡號)為高皇帝”。

《漢書·高帝紀上》載: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也。”

班固和司馬遷一樣,也把劉邦的本紀稱為“高帝紀”,直接稱呼劉邦為“高祖”。

劉邦的廟號明明是“漢太祖”,為何大家都稱呼他“漢高祖”?

唐初經學家、史學家顏師古對此也有疑問,他專門注引說:

“《禮》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由此可見,《諡法》中本來沒有“高祖”這個廟號,劉邦的廟號是“太祖”,諡號是“高皇帝”,西漢大臣們認為劉邦功高蓋世,“太祖”不足以彰顯他的尊貴地位,於是把“太祖”和“高皇帝”合起來,簡稱為“高祖”。

嚴格來說,高祖是一個不合乎《諡法》規範的廟號,但仍然被後世所沿襲使用,因為它本質上跟太祖沒有區別,所以都被用於開國皇帝的廟號,有的用太祖做開國皇帝廟號,如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有的用高祖做開國皇帝廟號,比如隋高祖楊堅,唐高祖李淵。

李淵為何廟號是高祖

既然太祖和高祖同樣可以用作開國皇帝的廟號,為什麼李淵的廟號是高祖,不是太祖?

這是因為在李淵之前,唐朝已經有了太祖。

有些朝代的開國皇帝不但自己稱帝,還追尊了已經去世的父輩甚至祖輩為皇帝,廟號一般是太祖或高祖。這樣一來,開國皇帝死後的廟號要和已有的太祖或高祖迴避,不能重複。

1,魏國開國皇帝曹丕,稱帝時尊號為文帝,追尊父親曹操為武帝,廟號太祖,這樣曹丕死後廟號就不能是太祖,於是廟號定為高祖。

2,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稱帝時尊號為武帝,追尊父親司馬昭為文帝,廟號太祖,追尊祖父司馬懿為宣帝,廟號高祖,這樣司馬炎死後廟號就不能是太祖、高祖,於是廟號定為世祖。

3,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登基為帝后追尊祖父李虎為景皇帝,廟號太祖,追尊父親李昞為元皇帝,廟號世祖,這樣一來,李淵死後廟號就不能是太祖,於是廟號定為高祖。

唐朝與宋朝之間的五代十國時期,是“高祖”盛行的時代,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前蜀開國皇帝王建,後蜀開國皇帝孟知祥,南漢開國皇帝劉龑這種“三流甚至不入流的皇帝”居然也跟劉邦一樣,得到了“高祖”的廟號。

趙匡胤為何廟號是太祖

宋朝以前,太祖和高祖都可用作開國皇帝的廟號,只要別和自己祖宗的廟號重複就行,所以會出現有的開國皇帝廟號是太祖,有的開國皇帝廟號是高祖,甚至有的是世祖。

但這樣會顯得比較混亂,沒有規則。

趙匡胤登基為帝后,照例也要追尊自己的祖宗們為帝,而且他往上追尊了四代,高祖父為僖祖,曾祖父為順祖,祖父為翼祖,父親為宣祖,每一代皇帝的廟號都是祖,但沒有一個人用“太祖”這個廟號,所以趙匡胤死後,就按照《諡法》規定,廟號定為太祖。

從趙匡胤開始,以後的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元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追尊自己祖先為皇帝時,廟號都不用“太祖”“高祖”這種廟號,於是“太祖”從此定為開國皇帝專用,也沒有“高祖”出來搗亂了。

朱元璋廟號為何是太祖

為什麼宋朝以後,追尊皇帝廟號就沒有太祖或高祖了呢?

這反映出開國皇帝出身的變化,呈現一個逐漸由尊到卑的過程。

曹魏、西晉、隋唐這些朝代的開國皇帝,都是前朝高官權貴出身,他們登基為帝前,已經有父輩和祖輩奠定的良好基礎,有的父輩或祖輩對朝代開國的貢獻甚至比開國皇帝還高。

比如魏國開國皇帝曹丕,靠的就是曹操打下的底子,以曹操的資格貢獻完全配得上太祖的廟號;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靠的完全是父親司馬昭和祖父司司馬懿的功勞,他自己這個開國皇帝屬於“摘桃子”,所以司馬懿、司馬昭分別佔據了高祖、太祖兩個開國皇帝的廟號。

宋朝以後的開國皇帝就不一樣了,他們基本都是出身平民,自己的父輩祖輩為開國完全沒有一丁點貢獻,典型的就是朱元璋,祖上八代貧農,連個像樣的名字都沒有,因此配不上“太祖”、“高祖”這麼高大上的廟號,所以只能追尊其他廟號。


參考資料:《史記·高祖本紀》、《漢書·高帝紀》、《宋史·太祖本紀》、《漢書詳解》、《十國春秋》、汪受寬 《諡法研究》等。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問:為何劉邦開國稱為“高祖”,而李淵和趙匡胤開國稱“太祖”?

答:先贊一下: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

同是開國皇帝,有的稱“高祖”,有的稱“太祖”,實在是混亂。

其實,不但我們現代人混亂,古代人也很混亂。

中國是個禮儀之邦,講究尊長愛幼。

尊長的“長”,包括年紀比自己大的長輩,也包括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群。

尊長的“尊”,既要表現在行動上,也要表現在語言上。

在語言上,首先要懂得避諱,不可以隨便直呼“長者”的的名字。

這麼一來,作為全天下地位最尊崇的人——皇帝,是沒有人可以直呼他的名字的。

臣子和皇帝討論問題,當著他的面,可以稱他為:“吾皇”、“陛下”、“聖上”;在背後談及到他時,仍然可以稱他“吾皇”、“陛下”、“聖上”,或者稱“今上”。這都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這個皇帝駕崩了,臣子或後人要談論到這個皇帝,就不能再用“吾皇”、“陛下”、“聖上”,或者“今上”這樣的字眼了,因為,皇帝駕崩後又有新皇帝繼位了,“吾皇”、“陛下”、“聖上”、“今上”的稱呼得轉用在新皇帝身上了。

所以,稱呼已經駕崩的皇帝得稱其廟號或諡號。

廟號制度始於商朝,商人重祭祀,會對死去的帝王建家廟祭祀,並給該帝王追尊廟號。

廟號最初只有四種:太、高、世、中。“太”為創基立業;“高”為功高蓋世;“世”為世代祭祀;“中”為中興基業。

諡號制度則始於周朝,紂王無道,武王替天行道,革成湯殷商之命,不設廟號,對死去的帝王,由臣子結合其一生功過予以評價上諡號。

則周朝有諡無廟。

秦始皇一統宇內,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屬以下犯上,予以廢除,自上尊號始皇帝,其後代稱二世、三世以至世世代代。

到了漢朝,既恢復了諡號,也恢復了廟號,尤其重視廟號,認為有功德者才配享廟號,故漢代皇帝都有諡號,卻有相當部分沒有廟號。

劉邦有功有德,廟號為“太祖”,諡號“高皇帝”。

這一點,《史記•卷八 高祖本紀第八》很清楚地記述有給劉邦確定廟號和諡號的過程:“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廟。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太子襲號為皇帝,孝惠帝也。令郡國諸侯各立高祖廟,以歲時祠。”

可見,後人對劉邦的準確稱呼應該是“漢太祖高皇帝”。

之所以被稱為“高祖”、或“漢高祖”,全賴司馬遷。

事情是這樣的,中國人對祖先的排序,按《爾雅•釋親》的解釋:“生己者為父母,父之父為祖(即祖父),祖父之父為曾祖,曾祖之父為高祖,高祖之父為天祖,天祖之父為烈祖,烈祖之父為太祖,太祖之父為遠祖,遠祖之父為鼻祖。”即從自己往前排,祖宗的輩分依次是: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

前面也說了,商朝廟號制度裡,只有“太、高、世、中”四種廟號,原本是沒有“高祖”這一項的。

司馬遷時代的“今上”是漢武帝劉徹,漢武帝劉徹的父親是漢景帝劉啟,漢景帝的父親是漢文帝劉恆,漢文帝劉恆的父親就是劉邦,劉邦的父親是劉太公。按上面《爾雅•釋親》的解釋,漢武帝劉徹要稱呼劉太公為高祖。但是《爾雅》上文郭注曰:“高者,言在最上。”《周書•康王之誥》又有“無壞我高祖寡命”的說法。在《周書•康王之誥》中,高祖指的是文王、武王。周康王把曾祖父周文王、祖父周武王一概稱為“高祖”,那是因為他們是周朝的肇基業者,上最上之尊稱。有周禮可以援引,漢武帝就稱曾祖父劉邦為“高祖”。司馬遷和其他武帝朝的大臣也就跟著漢武帝劉徹來稱呼劉邦為“高祖”,在給劉邦寫的本紀也寫作《高祖本紀》。

而東漢班固在寫漢書時,沒有跟著漢武帝稱呼劉邦為“高祖”,《高祖本紀》改成了《高帝本紀》。

《漢書•卷一下高帝紀第一下》在記述群臣給劉邦確定廟號和諡號的過程時,也把“高祖起微細”一語改為了“帝起微細”。

不管怎麼樣,經過司馬遷這麼一來,後人都弄混了,以為劉邦的廟號是“高祖”,“太祖”被誤認成是“高祖廟”。

當然,也有研究史學的人認真研讀了《史記》、《漢書》,知道劉邦真正的廟號是“太祖”,但沒注意到被寫成“高祖”的來由,於是乎,很長一段時間,“高祖”和“太祖”就劃等號了。

即使不劃等號,也弄得很混,認為這是兩個不同的廟號,或者是先有太祖,再有高祖;又或者是先有高祖,再有太祖。

比如漢朝之後的曹魏政權,曹操廟號為“太祖”,曹丕廟號為“高祖”。

而到了晉朝這,情況反過來了,司馬懿廟號為“高祖”,司馬昭廟號為“太祖”。

十六國時期,後趙石勒廟號為“高祖”,石虎廟號為“太祖”;前秦苻洪廟號為“太祖”,苻健廟號為“高祖”。

南北朝時,劉裕廟號為“高祖”,劉義隆廟號為“太祖”;南梁蕭衍廟號為“太祖”,其父親蕭順之廟號為“高祖”;南陳陳霸先廟號為“太祖”,其父親陳文贊廟號為“高祖”。北齊高歡的廟號最初是“太祖”,後來又改為“高祖”。

隋朝楊堅廟號為“高祖”,其父親楊忠廟號為“太祖”。

唐朝李淵廟號為“高祖”,其父親李虎廟號為“太祖”。

到了五代,象朱溫、李克用、郭威等廟號為“太祖”,石敬瑭、劉知遠等廟號為“高祖”……

一句話,“高祖”和“太祖”沒什麼嚴格區分,那些“始受封為太祖,始受命為高祖”的解釋根本說不通。

不過,自宋朝而後,就只有“太祖”而沒有“高祖”出現了。

但到了清朝,一下子湧出了很多“祖”,有“肇祖原皇帝”孟特穆、“興祖直皇帝”福滿、“景祖翼皇帝”覺昌安、“顯祖宣皇帝”塔克世、“太祖皇帝”努爾哈赤、“世祖章皇帝”福臨、“聖祖仁皇帝”玄燁。

清朝為什麼要這麼多“祖”?

《孔子家語》說了“祖有功而宗有德”,即有功曰祖,有德曰宗,“祖”有別於“宗”,稱“祖”者,清朝皇帝中建立了偉業的多啊。


覃仕勇說史


劉邦是漢高祖,李淵是唐高祖,趙匡胤是宋太祖,朱元璋是宋太祖,這四個人,分別是漢朝,唐朝,宋朝,明朝的王朝開創者,雖然都是王朝開創者,但後世之人對他們的稱呼又不盡相同,為何有些皇帝會被稱呼為高祖,而有些皇帝則被稱呼為太祖呢?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並沒有一個確鑿的說法,目前比較多的也只是推測而已,筆者在此就講述一下自己的推測。

首先是漢高祖劉邦,漢高祖劉邦,其實不應該叫漢高祖,而應該叫漢太祖,現在流傳的漢高祖劉邦之名,追根溯源其實還要從司馬遷說起,司馬遷曾經寫過一本《史記》,其中,關於漢高祖的章節被稱呼為高祖本紀,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後世的人逐漸稱呼劉邦為漢高祖。劉邦的諡號其實是高皇帝,廟號是太祖,但司馬遷那麼寫了,後世的人也都將這一點混淆了。

古代的皇帝一般都有自己的廟號以及諡號,皇帝在死後,牌位都是需要供奉在太廟之中的,供奉於太廟之中的牌位,也都有自己的稱號,這個稱號,就是廟號。而在皇帝去世以後,後世子孫也都會給皇帝一個尊稱,這就是諡號,後世之人稱呼皇帝一般稱呼的都是廟號,沒辦法,有些諡號實在是太長了,就像是康熙皇帝的諡號,他的諡號是“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很明顯,這樣的諡號並不適合平時稱呼。

劉邦是劉氏漢王朝基業的開創者,劉邦被稱呼為太祖,趙匡胤同樣如此,趙匡胤是後周的大將軍,能夠開創北宋王朝,也是趙匡胤盡了自己的一人之功,趙匡胤雖然出身於武將世家,但之所以趙匡胤能夠成為皇帝,靠的還是自己,他的戰功都是自己一手打拼出來的,他的成績是自己打出來的。朱元璋也是如此,朱元璋出身窮苦,算是真正的白手起家了,朱氏明朝就是朱元璋自己打拼出來的。清太祖努爾哈赤,之所以大清能夠掌控中原近三百年,主要就是因為女真族出了個努爾哈赤,努爾哈赤也是南征北戰四十餘年,才換來了與大明王朝對峙的地位。這幾個皇帝有個同樣的特點,那就是全部都是白手起家。

唐高祖呢?唐高祖其實算不上是白手起家,李家在隋朝時期就已經是世家大族,所以在唐朝建立以後,李淵僅僅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後來被追封為唐太祖。

隋文帝,楊堅,其父親名為楊忠,也是楊家的開創者,在隋文帝建立隋朝以後,楊忠也是被追封為隋太祖。

這就很明顯了,高祖之名,只能留給像李淵這樣的,繼承祖先家業的皇帝,太祖才是真正給那些建功立業的皇帝。但其實但凡是開創基業的皇帝,都會被稱為祖,當然,這裡面要排除康熙皇帝,康熙皇帝沒有建立基業的功績,但後世子弟為了吹捧康熙皇帝,給了他一個聖祖的名頭。


魏青衣


對於現代人來說,基本上已經對於“高祖” “太祖”這樣的尊號沒有什麼概念了,而在古代,這些尊號的使用非常有講究,絕對不可以隨便亂用,而且這些尊號是在皇帝過世時才使用的,皇帝在位時絕對不可以這樣稱呼他們。想要明白為什麼劉邦、李淵的廟號是高祖,而趙匡胤、朱元璋廟號是太祖這個問題,那麼首先需要了解什麼是“祖”什麼是“宗”。

實際上一般可以稱為“祖”的都是憑藉個人努力打造基業的人物,而“宗”就比較普遍,一般皇位合法繼承者都可以用“宗”來表示。趙匡胤和朱元璋在建立朝代時,都沒有得到過祖上的恩惠,他們是完全憑藉自己的實力坐上皇位的,所以他們可以用“太祖”。趙匡胤的父親雖然也曾經做過官,但是官職不大,對於趙匡胤的成功沒有任何幫助。趙匡胤從小就淪落江湖,吃過很多苦,後來他通過努力在陳橋兵變中翻身當了皇帝,然後建立了宋朝,所以趙匡胤的廟號是“太祖”。

而朱元璋也是一樣,或者說朱元璋更慘,畢竟朱元璋的祖輩都是務農出身,他從小就一直過著忍飢挨餓的生活,後來建立帝業全憑自己的艱辛努力,所以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努力才成功的,所以朱元璋自然稱得上是“太祖”。

廟號是“高祖”的皇帝地位不如“太祖”, “高祖”一般是因為祖上有廕庇才享有帝位尊稱。李淵實際上就是權貴的後代,他的家族顯赫,所以不能將李淵歸為白手起家那個範疇內,李淵建立唐朝是受到祖上恩惠的,所以他的廟號被定為“高祖”。

但是說到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劉邦沒有什麼家世背景,但是劉邦卻被稱為“高祖”,這一點就存在一些爭議了。實際上劉邦確實和朱元璋一樣都是沒有得到祖上幫助的草根皇帝,所以劉邦的廟號是“太祖”,並不是“高祖”,之所以會有人將他稱為“高祖”,是因為漢高祖這個稱呼。而實際上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高皇帝,所以不能將劉邦歸為“高祖”的範疇內,劉邦是王朝的開闢者,而且也是單槍匹馬完成的,沒有祖宗的基業和幫襯,所以遇到這種說法需要及時糾正,否則劉邦就太“冤枉”了。


紫禁公子


在《文子.道原》中有這麼一句話:夫無形者,物之太祖。

在古典東方哲學思想裡的最高級便是“無形”,所以我們很容易可以推導出“太祖”比“高祖”的層次高一些。明白了這個邏輯,我們就可以進一步理解“太祖”和“高祖”的關係了。

1.太祖是廟號,一般是指來國皇帝,如漢太祖劉邦(劉邦其實是漢太祖,之所以習慣叫漢高祖是因為司馬遷這麼叫的),明太祖朱元璋。

一般而言,功績很大(而且出身卑微)的皇帝才會叫太祖,意味著江山都是自己白手起家打出來的。

2.高祖也是廟號,其實每個人都有高祖,曾祖父的父親就叫高祖。在皇帝哪裡本來和“太祖”也是混用的,但是到了宋遼時代開始了正名,把二者做了區別,如魏高祖曹丕,隋高祖楊堅,唐高祖李淵,就不能叫魏太祖,隋太祖,唐太祖。之所以叫高祖,指的是有繼承,不單純靠自己創業成功的。唐太祖是李淵祖父李虎,隋太祖則是楊堅之父楊忠。

無形高於有形。所以太祖比高祖高。當然了,這都是創業成功者的待遇,叫什麼並不重要,成功才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