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后,李渊为何要禅位?

手机用户56544991625


我是一更历史!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弑兄杀弟,李渊作为皇帝,他能不明白其后的道理?我们可以先回顾下玄武门之变后发生的事!


先说下为什么会发生玄武门之变?


唐朝刚建立之初,李渊便曾口头上承诺过未来要将天下传给李世民。因为李渊能建立唐朝,当上这个皇帝,李世民的功劳是很大的。

可以这么说,没有李世民,李渊还是那个忠心耿耿的唐国公,根本生不出起义之心,刚建立的唐朝江山也在风雨凋零中。

但是唐朝建立后,李渊背弃了自己的诺言,立长不立幼。因为自古就有废长立幼 取乱之道的说法,所以最终李建成当上了太子。


但李建成忌惮李世民的势力,而且战功也确不如李世民,担心日后管不了,于是便联合三弟李元吉,三番四次陷害、排挤他。


李渊优柔寡断,轻信李建成,也对深得民心,身边能人辈出的李世民也心生忌惮。所谓三人成虎,不多久,李渊逐渐开始相信,准备治李世民的罪。


《资治通鉴》中就曾记载:“ 建成、元吉与后宫日夜谮诉世民于 ,上信之,将罪世民。 陈叔达谏曰:“秦王有大功于天下,不可黜也。且性刚烈,若加挫抑,恐不胜忧愤,或有不测之疾陛下悔之何及! ”


幸得当时的宰相陈叔达上书劝谏,说到:“秦王对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不可废除。再加上秦王的性情刚烈,如果大力打压,恐怕他会心愤难平,或许会发生不测的事情,到时陛下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其实说到底,是因为当时秦王李世民威望高,身边能人辈出,所以才令李渊心有忌惮。李渊虽未给李世民定罪,可两人的父子之情,却逐渐消磨殆尽了。



三弟李元吉与太子李建成当时站在统一战线,对二哥李世民也颇为不满,曾多次暗地请求李渊赐死李世民。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一卷》记载:元吉密请杀秦王,上曰:“彼有定天下之功,罪状未著,何以为辞!”

但被李渊拒绝,并说秦王安定天下,功不可没,没有犯明显的罪状,又有什么理由杀死他呢?


但李元吉不依不饶,甚至大义凛然地说:“秦王初平东都,顾望不还,散钱帛以树私恩,又违敕命,非反而何!但应速杀,何患无辞!”


意思是说,秦王在平定东都之初,一直观望,迟迟不返长安,并沿路广施财物,树立自己的恩德,又违抗父皇的诏命,这难道不是造反吗?就应该立刻处死他,哪还用得着担心找不到理由呢?


更可笑的是,李渊听此一言,并没有因兄弟反目,而盛怒,反而陷入了沉思。有这样背后插刀的兄弟和这样优柔寡断的父亲,在这样的背景下,太子李建成若日后登基,哪里又会留李世民性命?



李建成也曾挖过李世民的墙角,曾联合三弟李元吉,想策反尉迟敬德,可碰了一鼻子灰。两人在尉迟敬德那里碰壁后,又心生毒计,派人刺杀尉迟敬德,但尉迟敬德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一身武艺,寻常刺客根本近不了身。


李元吉不愿就此罢休,便利用李渊对自己的信任,诬陷尉迟敬德,幸得李世民及时赶到,他才免去死刑。


此事只是一个导火索,从此后,李氏兄弟终于撕破脸,李世民也开始策划夺皇位一事。


武德九年,李世民于玄武门射杀李元吉与李建成,而此时李渊还在海池划船。为杜绝后患,李世民将两人儿子尽数杀光。


李渊得知后,悲痛之下发出长喟:“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是”。意思是说,你杀我子孙,他日你的子孙也是这样。


玄武门之变后,当时唐高祖李渊还在海池划船,后来李世民让尉迟敬德进宫“保卫皇帝”。


李渊见到一身武装的尉迟敬德,很诧异,便询问何事,尉迟敬德便说,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发动叛乱,秦王派兵杀了他们,担心皇上受惊,派我来保卫。此时的李渊其实早已心知肚明。


而宫内兵权也大多掌控在李世民手中,朝中大臣也多半支持李世民,严格意义来讲,李渊早已被李世民架空,由他来封赏太子之位,只是给李渊一个体面,李渊根本没有能力阻止李世民当太子。



武德九年,唐高祖立秦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颁布诏书:朝政所有事宜皆由太子决断!两个月后,便将帝位传给太子李世民,自为太上皇,仍居于大内皇宫正殿。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癸亥,立世民为皇太子。又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之所以最后选择禅位,是因为此时的李渊虽作为皇帝,但早已被架空,无权无势,凭什么坐稳皇位?


倒不如自己禅位,落得个体面!


一更历史


李世民,历史淹没太多真相!

明君?迫不得已?弑杀兄弟?逼父退位?斩草除根屠杀十数子侄?齐王元吉一门尽灭?……这些千古难解的疑问,被胜利者的“美颜相机”掩盖了!

皇权血腥,毛骨悚然!

玄武门之变,论纲常道德?那一刻一文不值!论亲情孝义?那一刻荡然无存!论忠效节义?那一刻心狠手辣?皇权血腥,十恶不赦,毛骨悚然。揭开,就是一场弥天大谎!



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

阴谋!阴谋!玄武门之变原因(5点)

1、玄武门之变,史官说被迫无奈?那是在哄鬼呢?我告诉诸位:玄武门政变,就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计划,一场权力血腥的交易!

2、根本不是表面上看上去的兄弟杀兄弟,儿子逼老子,叔叔杀侄子?被迫无奈?自卫反击?那是早有预谋的!必然会发生的事情。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利益!利益!利益!(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3、你问什么利益?敢让李世民冒天下之大不韪?赌赢了,坐拥天下!赌输了,万劫不复!只有两个结果。站在李世民角度试想:一次政变,以小博大,有可能坐拥天下,你说值不值?

4、那秦王李世民手下的一班文武呢?这么拼连命都不要了,为了什么利益?说到底,还是一句话:一群智力、能力过强的“秦府悍匪”,一帮不甘人下的“天策盗贼”,通过铁血暴力的手段,直接将“匪首”李世民送上了九五大位!主子得到了天下,手下也得到了高官显位、荣华富贵!共赢嘛!

5、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罢了!或者说秦府众牛人,将李世民抬成了佛主!最后又通过治理天下,将李世民抬成了一代明君!

禅位,老子是被逼的!

说到这里,李世民他爹李渊禅位的原因,就不言自明了。(7点)

1、皇宫被李世民控制,两个儿子太子建成、元吉被杀死,满朝文武也被挟制,就李渊自己也在李世民部下的软禁下。

2、皇帝的皇宫禁军力量,被守门将军常和档在城外,宫中卫军力量又投鼠忌器,哪敢动,皇帝李渊在他们手上呢。真的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

3、谁不怕死啊?特别是过上了舒服日子、怀抱美人的李渊,比谁都怕死。别谈什么李渊是为了顾全大局才退位,那是扯淡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不退位就是个死!退位了,给李世民面子,还能过几年太上皇的神仙日子。这个选择题,谁都知道怎么选!

4、在当时“杀声冲天”情况下,秦王府党羽手下们,反正已经诛杀了太子、齐王一党,况且原本就是作好了血洗宫廷准备的,早就杀红眼了。杀红眼了的人,可啥都干得出来!李渊是聪明人,一看形势就明白了!退吧,好汉不吃眼前亏!


5、为斩草除根,害怕大哥建成、弟弟元吉的子女们来报仇,李世民又接连诛杀了他的十个侄子,霸占了亲弟弟元吉的老婆,可谓心狠手辣,血流成河!

6、其实唐高祖李渊、太子李建成并不像人们说的没能力,反而都是很有本事的人,只不过被后来的胜利者李世民抹黑了。成王败寇嘛!

7、抢到皇位的李世民,就成了大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太宗皇帝。与众臣长孙无忌、徐茂公、尉迟恭、程咬金等,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如果不是千古明君的功绩光环救了他,十恶不赦的罪名他是跑不掉的。


峰子奇观


李世民政变关键不在玄武门,而在皇宫大内;目标人物不是李建成,而是李渊。李世民作乱时,目标不止是弑兄逼宫,而是做好了万不得已时弑父夺位的打算;

李世民此次成败关键,在于就他以斩首战术挟制了李渊,他老子不是史书和相关影视小说里的窝囊老好人,而是大一统王朝众得天下最速的开国之君。

英雄一世的李渊,临老居然会千古艰难唯一死,让李世民省去了一番说服天下的周折与整合中枢的血腥,对他也是意外之喜吧,难怪竟会喜极而泣,抱着李渊肉麻表演一番“世民跪而吮上乳”。

唐高祖:李渊

李渊一个开国皇帝居然能忍下两子十孙惨死、自己被逼宫的奇耻大辱,想来也在李世民和他同党的意料之外。

当然,若解释成李渊出于王朝建立者与家长族长的立场,选择了顾全大局妥协,而不是为帝王尊严去鱼死网破,亦无不可。

至于『李渊因建成、元吉死,心灰意冷,只得传位李世民』的传统观点,同样太失之片面。

起码的历史常识,李渊难道只有三个儿子?没有其他儿子孙子? 就算当真非李世民一系的子孙当真全死绝了又如何? 如果李渊那时还能号令禁军与中枢,肯定是先杀了这个犯上作乱的逆子,然后大可从李世民几个幼小儿子里选一个出来当新的皇储来培养。

如果觉得逆子的子孙养不熟,李渊又不是没有生育能力了,开后宫继续生便是。莫忘他当太上皇后,还继续生了儿子,也是幽居深宫最大乐趣了。

以专制帝王来说,儿孙再重要,难道还及得上自己和自己的权柄重要? 以为杀光其他兄弟就能逼老爹让位,这种思维方式未免太傻太天真,也完全不懂古代皇权政治的基本常识。

玄武门之变相关史料篡改的关键,正在于将李世民的对手从李渊变成了李建成李元吉,关键点放在了三兄弟在玄武门的肉搏战。完全抹杀了政变真正关键在于突袭并挟制李渊与政事堂诸宰相,把李渊为了保命被逼传位写成了完全自主的主动传位。

李世民抹杀自己逼父篡位的记载,正因按专制帝制的标准,他的真实行径肯定是十恶不赦、大逆不道之事,更无以教化子孙万民,所以才非改不可。

因此,就算当天在玄武门前,真有李元吉以弓弦勒李世民之事,然后就算李元吉当真撞大运把李世民勒死了,那就怎么样呢?

天策府集团已定,势力已成,如长孙无忌这些人,在突袭控制李渊之后,难道不会以李渊名义,下诏杀了李元吉,然后便扶植自己的好外甥李承乾上台么?

按此推演下去,只怕又是一个西魏八柱国平衡下的宇文护式幕府执政了。

政变之前,即使是李渊选择牺牲李建成,而更立李世民为皇储,若李渊不肯让位让权,还是同样根本无法令李世民及其追随者满意,李世民是沙场戎马杀出来的厮杀汉,断然不会为一个太子虚名就放弃手中权柄,而甘心等李渊老死接班的。

天策府势大不可制,李世民这个太子一样必然会在短时期逼宫篡位。 否则他身后的天策府集团。也就是招降纳叛收罗的那伙关东群豪绝不答应。 因为只有李世民成为皇帝,才能兑现他们封妻荫子、公侯万代的欲求。

唐太宗:李世民

不论谁处于李渊的位置,都绝不可能对李世民放得下心,相信他会是一个兄友弟恭、孝顺听话的好太子;

而同样不论谁处于李世民的位置,也同样绝不可能甘心交出兵权、自削羽翼当个任人宰割的闲王;或是一个如刘据杨勇李建成那样束手束脚、仰君鼻息的太子。

在根本利益冲突面前,两人父子之情的分量微不足道。

李渊最大的弱点,就在于他既放不下帝王权柄,又始终首属两端。 若他在大唐一统、李世民已无价值时,以皇帝名义,用斩首行动,囚禁并赐死李世民,同时全力剿灭天策府,不惜半壁江山动荡,如此亦不失为枭雄本色,至少可保得李世民几个年幼儿女性命。

又何至于落得被逼宫退位,还不得不下令将建成、元吉所生的十个孙儿全部杀死的惨景呢?

【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太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已,犹为愈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司马光《资治通鉴》

狐狸晨曦


无情最是帝王家!李渊从皇亲国戚到一代开国君主,早就看惯了朝局的风谲云诡,和宫斗的你死我活。朝局争斗无父子,儿子们的争斗本来就是他乐见的,但没想到太子党输得那么彻底,二儿子又赢得那么血腥!悲愤之余很快便释然了,他知道都是屁股底下这把椅子惹的祸,只要让出椅子,什么事没有。

如是草莽出身的君主,那心态肯定不一样,好不容易铮来的江山,不可能拱手让人,即便是父子!后来的安史之乱就证明了这一点:安禄山史思明分别都被儿子夺权而杀。李渊老司机,道行深着呢!


云卷飞山


李渊哪有处变不惊啊。。。

李二刚杀了兄弟,尉迟(杀老三的那位)就穿着带血的盔甲直接逼宫,李渊能怎么办。李二好歹换了身衣服,跑到老爹那演戏,李渊能怎么办。李渊苦求李二别杀老大老三的遗孤,甚至连,你杀我儿孙,将来你的儿孙也如何如何,这样的话都出口了。最后,老大老三一家还不是让李二杀个干干净净,还抢了兄弟媳妇做小妾。

至于禅位,还能如何,还要配合李二演戏呢,就剩李二了,难道还能去杀李二?都是亲儿子!

玄武门之变影响非常恶劣。虽说是盛唐,但是长安城的血光终唐都没断多,层出不穷的宫廷政变,李家的儿郎也不知道死了多少。


二千栩栩


玄武门之变后,不论其它,只说李渊就剩下李世民这一个儿子了,早晚要传位给他。而且当时李渊已被架空,没了实权了,因而也就顺水推舟地把皇位给了李世民,这也是李渊的无奈之举。


笔端蕴藏千点红



首先,晋阳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为太子,但后来称帝后却改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随着唐朝版图扩大李世民功名日盛,秦王和太子之争无法避免最终酿成骨肉相残。这个结局应该说李渊要负主要责任。要么当初立李世民为太子,要么立长子后坚决打压李世民。

其次,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尽诛李建成及李元吉一脉,全面铲除其势力圈子。武德九年7月14日,高祖将亲笔诏书赐给裴寂等人说:“朕应当加上太上皇的尊号。”表达了自己要退位和内禅的想法。迫于李世民的雷厉风行,又未获当朝重臣的支持,只能选择禅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