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後期大將王平後來去哪了?最終結局如何?

來不及說再見


蜀漢前期,劉備手下名將雲集,王平這類投奔劉備較晚的將領,也就沒有什麼表現機會,被埋沒了。到了蜀漢中後期,蜀漢名將紛紛隕落,王平的機會來了,被諸葛亮所發掘,一路高歌,最終做到了安漢侯,鎮北大將軍的位置,統領漢中,一直到去世。

王平及其先祖世居巴西。當然,這個巴西不是南美洲的那個足球之國,而是位於四川、重慶附近的古巴西郡。

215年,曹操討伐漢中張魯,張魯投降,王平隨族人依附曹操,遷往了洛陽。王平被曹操任命為了代理校尉,一個級別很低的軍官。

219年,黃忠斬殺夏侯淵,劉備奪了漢中。曹操親率大軍來奪漢中,被劉備所敗。王平就投降了劉備,被任命為牙門將、裨將軍。因為曹劉漢中大戰中,最有名的一場戰鬥就是趙雲救援黃忠的“漢水之戰”,趙雲以少勝多,擊敗了曹操主力。《三國演義》據此進行了演義,讓王平在漢水之戰後,投奔了趙雲,再由趙雲將王平引薦給了劉備。

王平投靠劉備後,應該是跟隨漢中太守魏延常駐漢中,所以,沒有出現在夷陵之戰,以及諸葛亮平南蠻之戰中。直到228年春天,已經是王平投蜀9年後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王平才有了表現機會。

王平雖然識字很少,史書載認識的不超過十個字。但是,他喜歡聽人讀書,也喜歡讓人替自己掌筆寫書,所以,頗有謀略。王平跟隨馬謖守衛街亭,因為勸諫馬謖,以及兵敗後,聚斂士兵,嚇退了張郃,立下戰功,被諸葛亮所賞識。王平此戰之後,被拜為參軍,統領無當飛軍(由南蠻人組成的一支軍隊,王平是第一位正式統帥),獲封亭侯。

王平絕對是一位善於防守的將領,諸葛亮在228年冬天的第二次和229年的第三次北伐,皆以進攻為主,王平就缺少了表現機會。到了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王平受命率領無當飛軍駐守南圍。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郃,率數萬大軍進攻,竟不能克。後來,魏延等人擊潰了司馬懿主力,張郃久攻南圍不下,也只能退兵防守。如果是第一次北伐時,就任命王平為主將防守街亭,估計隴右和西涼之地早已是蜀漢的囊中之物了。

王平是一位非常忠誠重義之人。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武侯病死軍中,漢軍撤退。魏延與楊儀相爭,楊儀派王平率軍拒魏延。王平長期跟隨魏延防禦漢中,頗有感情,不忍傷害魏延,幾句話勸散了魏延的士兵之後,放魏延逃走。只可惜,魏延隨後被楊儀派出的馬岱追上所殺。

諸葛亮去世後,吳懿任漢中都督,統領漢中各路人馬,而王平作為吳懿副將,兼漢中太守,協助吳懿鎮守漢中。237年,吳懿去世,王平代替吳懿都督漢中。都督的職位要比太守相對高一級,都督可以統領太守,以及轄地的所有軍隊,並掌管轄地的行政大權。

238年,因為吳懿去世,蔣琬進駐沔陽,以王平為前護軍。蔣琬和王平,類似於當年的諸葛亮和魏延,魏延當年是諸葛亮的前軍師,比前護軍地位稍微高點。243年,蔣琬因病退駐涪城,王平成了漢中一哥,升任王平為前監軍,鎮北大將軍(鎮曹魏),統理漢中。此時的王平,地位要比姜維高。姜維這時候雖然是鎮西大將軍(鎮西部少數民族),涼州刺史,可這涼州還在曹魏手中,一個虛職而已。姜維在蔣琬、費禕死之前,過得還是挺憋屈的,特別是被費禕極度壓制。

244年,曹爽率步騎軍十餘萬進攻漢中,前鋒直突駱谷。當時,蜀漢守軍不足三萬,很多人都準備放棄陽平關等關隘,斂兵固守漢、樂二城。等涪城援軍到來,再將關隘搶回。此計適合優勢兵力情況下的進攻,而不利於劣勢兵力下的固守。雖然姜維接管兵權後,以進攻為主,使用了此計;但是,此時的王平卻根據實際情況,否定了這一計策。因為蜀軍暫時沒有聚集大量兵力,進行北伐的打算,所以,王平選擇了繼續使用魏延留下的“重門之計”,寸土必爭,絕不放棄關隘後退。

王平派遣護軍將軍劉敏,武略中郎將杜祺,佔據興勢山的有利地形,安營紮寨。同時,使用樹上開花之計,虛張聲勢,讓劉、杜二將,多樹旗幟,綿延百餘里,製造守軍眾多的假象。而王平則率軍在劉、杜二將之後,把守黃金谷要隘,防止魏軍分兵突襲。

魏軍成功被阻於興勢山,很快就因為補給線過長,加上運輸糧草的騾馬等牲畜大量死亡,導致補給耗盡。而涪城和成都的蜀漢援軍,也相繼而至,魏軍不得已,只能退兵。戰場的情況,完全如王平所料,這也再次證明了王平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防守型將領。

當時,鄧芝駐守永安(當年李嚴駐守過的地方)防禦東吳,馬忠駐南中,防範南蠻,而王平守漢中,抵禦曹魏,三人共保蜀漢平安,素有“平安三侯”的美譽。

之後,蜀魏之間,僅僅在247年,姜維率軍西進平蠻人之叛,在隴右跟魏國前將軍郭淮、右將軍夏侯霸打了一場洮西之戰。

248年,王平去世,其子王訓嗣爵。王平去世的第二年,開始逐步邁入了姜維時代,劉禪授姜維假節,有了自行定奪的大權。

在蔣琬、費禕時期,王平為鎮北大將軍(注意是大將軍,相當於鎮軍大將軍級別,比鎮北將軍等四鎮將軍地位高,也比車騎將軍、前後左右四方將軍地位高,僅低於大將軍,姜維後期是大將軍),同郡老鄉句扶為左將軍(低於王平兩級),兩人皆戰功顯赫,經常被並稱。而在姜維時期,張翼、廖化分別為左右車騎將軍,同樣是核心主力戰將。因此,時人稱四人為:“前有王、句,後有張、廖”,王平位居第一,可見王平在蜀漢後期地位之顯赫。

只是可惜,蜀漢後期,因為沒有什麼出色戰果,除了姜維之外,再也沒有出現類似關張馬趙黃,以及魏延之類的頂尖名將。


奕天讀歷史


作為蜀漢後期傑出的武將,王平鎮守漢中,和南中馬忠,永安鄧芝三人並稱為“平安三侯”。身為五子良將的張郃戎馬一生,所向無前,偏偏就在王平這裡吃了好幾次鱉。魏延叛亂,“一戰而敗,平之功也”,王平的軍事才能由此可見。

據史書記載,王平最後在後主延熙十一年,大概就是公元248年這一年去世的,死因不明。


按照計算,王平死時年僅五十歲

照我個人計算,以古人二十歲弱冠成人的算法。在跟隨曹操217年徵漢中,王平二十歲算起,到他在公元248年死亡,王平大概是五十歲左右時去世的。

五十歲的年紀在三國平均壽命不超過四十歲來說也還算是高齡了,但王平並不是戰死的,而是“壽終正寢”,從這一點來看,王平又確實短命了一點。

王平的身份尷尬,蜀漢將領也都排擠他

王平本來是益州宕渠小縣城的平民,沒念過什麼書,家庭條件也不好,從小就寄養在同鄉何家。投奔曹操之後,得到的待遇都還算不錯,做到代理校尉一職。曹操徵漢中失敗,個人傾向於王平這時是被劉備俘獲並且投降了,在蜀漢之中則是一名無黨派的降將。這就導致了蜀漢各個集團裡面,除了諸葛亮大力提拔之外,基本沒有人待見他。

有人會說同樣是降將,姜維,夏侯霸不是活得有滋有味的嗎?不對,他們兩個是主動來投靠,而王平是戰敗被俘再投降的,性質能一樣嗎?于禁只是被俘還沒投降呢就被罵得狗血淋頭,更別說王平這樣不止投降還倒打一耙的了。


王平的“嚴謹”是不得已而為之

因為王平的“汙點”,所以他不得不“嚴謹,少言”,不敢隨便和人開玩笑,一直壓抑著自己。

可即使這樣也還是受了不少冤枉氣,馬謖就很看不起他,尤其是在曹爽率十萬大軍攻漢川的危急關頭,這時候王平已經領漢中太守,手握重權,可命令一下除了劉敏之外沒有一個人聽從,這樣沒有威勢的漢中太守實屬罕見。即便之後證明王平的命令是對的,可蜀漢朝廷也沒對他的那些部下做出什麼處理,連朝廷都不管,王平就算有多少冤枉氣也只能往肚子裡吞了。


王平是正常死亡,並沒有什麼政治陰謀

前面也說過,王平屬於無黨派人士,也沒有過多地參與到蜀漢錯綜複雜的政治角力之中。因為自己的克己謹言,最後五十歲而終也算是留下了一個好名聲。

參考文獻:《三國志》等


一貳一橙


蜀漢後期大將王平後來去了漢中;最終結局是在248年去世。

王平是在軍隊中長大的,不會寫字,認識的字也不多,大概10個左右。

東漢後期,不像現在軍隊中十分注重軍官的文化素養;那時候,只要能打勝仗就可以提拔當軍官。

但是,王平很有思想,他自己會主動學習。

王平叫人朗讀歷史書給他聽,聽過後,能夠明白主要意思;

王平根據聽過的歷史書,發表自己的看法,都符合書中主旨。

王平寫總結的時候,都是自己口述,讓別人代寫。他的每一篇戰後總結都有深刻道理,對戰爭取勝很有幫助。

正因為識字不多,所以,王平很謹慎,與別人交流談話從來不開玩笑,他擔心玩笑不當造成誤會。

王平最大的缺陷是輕視自己、自信不足。

最大的缺陷,也正是最大的優點:王平自信不足,所以思考很多;猜疑別人,所以,一旦信任誰、誰就是他心中的英雄、心中的偶像、心中的聖人。

王平降蜀後,最佩服諸葛亮,所以,王平的後半生就是受諸葛亮靈魂指揮而行動的,可以用三句話概括王平在蜀漢中的來龍去脈。

聽諸葛亮命令,嶄露頭角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因為王平很聽話,諸葛亮便帶上王平。

馬謖主動要求去守衛街亭,諸葛亮想起來劉備曾經說過:馬謖言過其實。

諸葛亮對馬謖很不放心,希望做事穩重的大將做馬謖的副將,王平願意。

諸葛亮一再交代王平:遇水紮營、失利佈陣疑兵。

馬謖太任性,認為自己在兵書中學了很多知識,尤其有一條記得很牢固:置之於死地而後生,是快速取勝的法寶。

馬謖率領軍隊來到街亭,找了一處遠離水源的山頭高地,打算安營紮寨。

先鋒王平覺得馬謖的做法,與諸葛亮的交代恰好是背道而馳。

王平不斷地、反覆地規勸馬謖,千萬不要在山上駐紮。

可是馬謖堅決不聽,最後把軍隊駐紮到山頭。

曹魏大將張郃率領大軍來到街亭,觀看地形地勢後,將馬謖駐紮地山頭牢牢包圍,尤其是徹底切斷水源。

因為王平一直對馬謖的佈陣耿耿於懷,蜀軍離心離德,即使馬謖使出渾身解數,也沒有讓蜀軍齊心協力,反而導致蜀軍不戰自亂。

張郃對馬謖軍隊發起進攻,勢如破竹;馬謖軍隊潰不成軍,四散潰逃。

唯獨王平牢記諸葛亮的密令:失利佈陣疑軍。

王平將自己率領的1000多士兵佔據一處有利的位置,命令士兵大力擂鼓造勢。

張郃懷疑蜀軍有大的埋伏,故意誘敵,所以,不敢繼續進攻。

王平抓住戰機,以自己的軍隊為核心,把四散潰逃的蜀軍聚攏起來,並且順利回到諸葛亮軍前。

諸葛亮聽取敗將們的彙報,根據功過進行獎懲。

馬謖、張休、李盛等大將不聽丞相安排,全部斬首。

王平牢記諸葛亮的密令、謹遵諸葛亮的部署,雖然沒有扭轉大局,但是,減少了損失,而且能把2000士兵安全帶回軍營,應該獎賞。

諸葛亮拜封王平為參軍、統領無當飛軍,職位晉升為討寇將軍、封亭侯。

第一次北伐後,王平是唯一獲得升遷的將軍,根本原因是王平聽諸葛亮的話。

扛諸葛亮大旗,穩定局勢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時候,魏延被任命為前鋒。

進軍途中,諸葛亮病情越發沉重,秘密與長史楊儀等人,安排退軍事宜,諸葛亮特別安排魏延在最後壓陣。

諸葛亮交代:如果魏延不聽指揮,隨他自便。

諸葛亮死了,蜀軍不敢發喪。

楊儀等人準備退兵,並且安排魏延斷後壓陣。

魏延十分生氣。他覺得丞相死了,應該繼續進軍,因為還有我魏延,魏延有能力取得勝利。

魏延要求繼續北伐。

楊儀堅持按照諸葛亮的部署,繼續退兵。

魏延與楊儀意見衝突,兩人在軍中大吵大鬧。

大部分將士都跟隨楊儀不慌不忙後撤。

魏延帶領少數親信,快速感到楊儀大軍前面的南谷口,準備用武力攔截楊儀。

楊儀命令王平上前抵禦魏延。

王平心想,這是內訌,無論誰勝誰敗,對蜀軍都是致命的損傷。

王平知道,憑自己的能力、憑自己的威望,根本不是魏延的對手;

但在陣前,不聽從楊儀的命令,將會導致更大的內亂。

王平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打仗而讓魏延退卻。

王平想到了諸葛亮,他要扛起諸葛亮的大旗,使得一觸即發的大戰、扼殺在萌芽狀態。

王平打馬來到魏延軍前,大聲呵斥道:諸葛丞相剛走不遠,你們就敢胡作非為!快快回到大軍之中。

將士們聽到“諸葛丞相”,便紛紛從魏延身後離開,迴歸楊儀大軍之中。

魏延看看只有自己兒子等少數幾個人跟在身後,知道大勢已去,便逃回漢中。

楊儀命令馬岱追殺魏延。

在生死關頭,王平扛起諸葛亮的大旗,不僅保住了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是,穩定了諸葛亮剛死、即將動亂的蜀漢局勢。

王平憑此功勞,再次獲得升遷。王平被任命為漢中太守,並以安漢將軍的身份輔助吳懿鎮守漢中,不久,晉封為安漢侯。

王平成為蜀漢後期獨當一面的重要大將,並且正是王平,有延續了蜀漢江山。

用諸葛亮計策,延續江山

蔣琬任命王平為前監軍、鎮北大將軍,統領三萬漢軍鎮守漢中。這是非常艱鉅的任務。

曹魏大將軍曹爽率領16萬魏軍進攻漢中。

面對5倍於自己的強敵,大將們都很驚恐,有人建議暫時放棄重要的隘口,單獨守衛城池,等援軍到來,再一起去把關隘強奪回來。

王平不同意他們這種冒險做法。

王平分析:援軍趕到漢中,需要行軍1200裡;魏軍佔據關隘,漢中就保不住了;漢中失守,蜀漢政權就會很快被消滅。

王平繼續分析:派遣劉護軍、杜參軍把守興勢;我率軍作為後盾。我的軍隊機動靈活、根據形勢需要可攻可守。在這段時間中,魏軍進攻不會太順。

王平說:在我們抵擋不住的時候,援軍正好趕到,前後夾擊,可以打敗魏軍。

王平的這次作戰風格,完全繼承了諸葛亮的作風:佈陣疑兵、穩中求勝!

前軍在興勢守衛期間,王平的軍隊在後方運行,讓魏軍看到,蜀軍好像有大軍埋伏。

魏軍當然不敢急功冒進。

王平率領的蜀軍,終於贏得了寶貴的後援時間。

按照王平的計策,魏軍正在猶猶豫豫的時候,蜀軍的增援部隊接連不斷趕到興勢。

受到不同方向進攻的魏軍,很快被打敗,狼狽逃回。

後來還有反例,驗證了王平完全正確。

王平已經掌握了諸葛亮軍事思想的精髓,即使諸葛亮在世,也只能使用這樣的計策。

興勢大捷勝利後,蜀漢政權繼續存活19年。

王平用上了諸葛亮的計謀,延續了劉家的蜀漢江山。

248年,王平年老去世,他的兒子王訓繼承爵位。

王平一生平穩、謹慎、善學,獲得了圓滿的結局。


岳飛的飛


王平字子均,原先是曹操手下校尉,漢中之戰時投靠劉備。由於王平是個文盲,大字不識幾個,所以他平日為人低調謹慎,不善言談,但這不影響他成長為蜀漢後期的重要將領。

王平是巴西宕渠人,他年幼家貧,被寄養在外祖父何家,所以又名何平,長大後才改回本姓。曹操征討漢中張魯時,王平和同郡的少數民族歸附曹操,隨他們遷移到洛陽,被任命為代理校尉。

劉備在定軍山斬殺夏侯淵後,王平隨曹操來漢中抵禦劉備,因戰敗而歸降劉備,後因軍功和謹慎被劉備任命為牙門將、裨將軍等職,開始在蜀漢軍中嶄露頭角。

到諸葛亮北伐時,王平已經成為蜀漢軍中的中堅力量,諸葛亮因其謹慎持重,被任命為副將隨馬謖鎮守街亭。

在街亭之戰中,王平一直規勸馬謖,但遭到馬謖的無視。雖然街亭最終失守,但王平帶領的兵馬非但完好無損,還遲滯了張郃的進攻,為蜀軍避免了更大的損失。因此王平被諸葛亮任命為參軍,統領精銳的無當飛軍,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

街亭一戰可以說奠定了王平在蜀軍中的地位。

此後王平又在北伐中屢建奇功,深得諸葛亮的器重。諸葛亮死後,魏延和楊儀發生火拼。王平以大局為重,憑一己之力遣散了魏延兵馬,制止了更嚴重後果的發生。而魏延最終兵敗被殺。

魏延死後,王平輔佐吳懿鎮守漢中,不久兼任漢中太守。237年吳懿去世後,王平正式都督漢中,成為蜀漢軍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得到蔣琬的重用。

244年,曹爽發兵十萬進攻漢中,王平沉著應對,固守興勢,最終和費禕前後夾擊大敗曹爽,這是王平一生當中最經典的一戰。漢中在王平的鎮守下固若金湯,王平因此和鎮守永安的鄧芝、鎮守南中的馬忠各保一方平安,被人們稱為“平安三侯”。

248年,王平病逝於任上,其子王訓承襲了爵位。直到蜀漢滅亡時,當地百姓還在稱道王平的功績“前有王平、句扶,後有張翼、廖化。”


石頭說歷史


《三國演義》中的王平,起初時曹操手下的將領,因受到徐晃的排擠而投降了趙雲。後經趙雲推薦,為劉備所用。

之後,王平跟隨諸葛亮四處征戰,打過孟獲,守過街亭,參加過北伐,是蜀國後期的活躍人物。

歷史上的王平,與演義中的描寫大致相似,但也有細微不同。

王平,巴西郡宕渠人,從小寄養在外祖父何氏家,又叫做何平,後才改回本姓。

建安二十年(215年),巴西郡七姓夷王歸附曹操,王平也跟隨遷往洛陽,被任命為代理校尉。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漢中之戰時期,王平跟隨曹操與劉備作戰,曹操戰敗後,王平投降劉備,被任命為牙門將、裨將軍。

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北伐,王平跟隨出征。

當時,馬謖奉命駐守街亭,王平為馬謖軍先鋒。期間,王平對馬謖舍水上山的行為進行過規勸,馬謖剛愎自負從而導致大敗,損失極為慘重。

這期間,王平率領千餘人兵士鳴鼓自持,擺出疑兵計,讓張郃誤以為後面有伏兵而不敢追擊。王平順利將敗軍引導統一起來,得以順利迴歸。

街亭之敗,導致諸葛亮這次北伐的大好形勢全面崩盤,事後,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等人被誅殺,將軍黃襲等人的兵權被奪。唯獨王平因為臨危不亂,將部隊帶回,諸葛亮拜他為參軍,統領蜀國的王牌軍隊無當飛軍,之後,又將他提升為討寇將軍,封亭侯。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再次出祁山北伐,派遣王平駐守南圍。司馬懿派了張郃進攻王平,王平能夠堅守陣地,讓張郃難以前進。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又一次出兵,同年8月,諸葛亮病死,大軍退還時,魏延因與長史楊儀矛盾,致使軍中不穩定。王平奉命進攻魏延,魏延手下兵士被王平遣散,兵敗後被馬岱所殺。

同年,王平升任為後典軍、安漢將軍,輔助車騎將軍吳懿駐守漢中,同時又兼任了漢中太守。

建興十五年(237年),王平代替吳懿駐守漢中,進封為安漢侯。

延熙元年(238年),王平被召回大司馬府,出任了大將軍蔣琬的前護軍。

延熙六年(243年),王平又被任命為前監軍、鎮北大將軍,仍然駐守在漢中。

延熙七年(244年),曹爽帶領十多萬人馬進攻漢中,王平當時手中兵力只有三萬,手下將領們建議放棄關隘,等待涪城的援軍到來。王平卻是認為,不能放棄關隘,否則就會一發不可收拾,應該據守,等待援軍到來。

按照王平的部署,結果,正如他所料,魏軍難以前行,援軍到來,魏軍被擊退。

延熙十一年(248年),王平去因病世,他的兒子子王訓繼承了爵位。

當時蜀國王平地位不低,聲望很高。

時人稱之為 :“前有王(平)、句(扶),後有張(翼)、廖(化)。”

王平在漢中,抵禦曹魏,馬忠在南中,抵禦南蠻,鄧芝在永安,抵禦東吳,三人成為蜀漢邊境平安的保障,因而有著“平安三侯”的稱呼。

王平因為從小在軍隊中長大,文化水平很低,認識的字很少,寫都不會寫,但是由他口述,他人代寫的書籍,還是很有條理的。而且他讓人讀史書,自己旁聽,基本上能夠明白其中大義,更能說出個一二。

王平為人較為端莊嚴肅,從不和人開玩笑,他遵守法度,極為嚴苛,但就是有一點不足,性情較為狹隘多疑,為人自輕。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


夜狼文史工作室


王平原是曹操帳下的一位代理校尉。也不知道為什麼王平這位日後位列蜀漢“平安三侯”之一的大將,居然被擅長識才用才的曹操給忽略掉了。所以在曹操麾下效命之時,王平並沒有受到重用,可謂是鬱郁不得志。也就是如此在219年曹劉漢中之戰的時候,渴望建功立業的王平眼見在曹操這裡已無出頭之日,就索性投降了劉備。



當然初到劉備的陣營,又乃是降臣,所以劉備斷然不會給他一個重要的位置,也就只給了他一個牙門將、裨將軍的職務。而且說實在的,此時的劉備完全就是兵強馬壯的主,麾下雲集了張飛、關羽、黃忠、馬超、趙雲等一批一流武將,重要位置無論如何也輪不到王平來坐。



也就是如此,在“街亭之戰”之前,王平並沒有受到多大的重視,官職也一直都是在裨將軍這個位置上。直到公元228年,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他才真正受到重視。在這一年,王平因在馬謖遭遇街亭之敗的時候,憑藉著手中千名兵士故佈疑陣,讓進攻街亭的魏國大將張郃不敢再進攻,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讓諸葛亮的大軍免遭受到更大的損失。



從這一戰之後,因王平在此戰表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於是開始被諸葛亮作為重點的培養對象。也就是在這一年,王平被拜為參軍,並負責統領無當飛軍,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自此之後,王平成為蜀漢軍隊中最主要的一位將領,是為“中流砥柱”。



公元231年,諸葛亮兵圍祁山,王平奉命鎮守南圍。而在這裡王平成功阻止了魏國大將張郃對於南圍的覬覦之心,從而在側面保證了諸葛亮大軍的安全。公元234年,王平瓦解了魏延的叛亂,之後魏延兵敗被殺。同年,因功被升任為安漢將軍,並協助吳懿駐守漢中,兼任漢中太守。



公元237年,王平鎮守漢中頗有功績,被進封為安漢侯。再加上吳懿的病逝,王平被就地任命為漢中都督,負責漢中的一切事務。公元238年,因蜀國欲聯合吳國攻打魏國,漢中一應事務歸尚書令蔣琬管轄,王平被蔣琬召到大司馬府,任前護軍。



公元243年,因蔣琬病重,漢中的控制權重回王平的手中,同時王平被晉升為鎮北大將軍。而就是在重新掌控漢中的次年,一件大事讓王平得以名流青史。公元244年魏國曹爽專權,曹爽為了能讓眾人信服於他。於是就親率十餘萬步騎大軍進攻漢中,而此時蜀國在漢中的兵力只有不到3萬。



因此在漢中的蜀將都勸阻王平“今力不足以拒敵,聽當固守漢、樂二城,遇賊令入,比爾間,涪軍足得救關”,大意就是“我們的兵力不足以阻擋魏軍,應該放棄關隘,集中所有的兵力固守漢、樂二城,然後等待援軍的到來”。

但是王平並沒有聽他們的,因為他知道一旦放棄這些關隘,那數十萬曹軍就可長驅直入。到時候即使曹軍不進攻,圍也圍死他們了,而且即使能夠驅趕曹軍出漢中,但是那些關隘曹軍不見得為放棄,如果這樣必成大患。再加上援軍遠在離漢中一千餘里的涪城,等到他們來的時候,恐怕整個漢中都被佔了。



所以基於此,王平就與眾將說到“不然。漢中去涪垂千里。賊若得關,便為禍也。今宜先遣劉護軍、杜參軍據興勢,平為後拒;若賊分向黃金,平率千人下自臨之,比爾間,涪軍行至,此計之上也。”,意思就是“不應該固守待援,應該先由劉護、杜參守住魏軍必經之地興勢,然後我為後應。這樣如果魏軍分兵進攻黃金城我就可以親自率兵援救,而一旦興勢守不住,我也可從中策應。這樣就可以牽制住魏軍,然後涪城的援兵可以有足夠時間過來。”



最終也就是在王平這樣的安排下,漢中三萬不到的軍隊就硬生生頂住了曹爽十餘萬大軍數日的進攻。最後等到涪城的援軍趕來之後,王平就與涪城的援軍一起擊潰了曹爽對於漢中的入侵。此戰最終讓王平名震天下,被譽為“當世名將”,同時蜀漢也開始流傳著“平安三侯”的故事。

自此一戰,魏國再不敢侵入漢中。漢中也在王平的打造下,變得更加的牢固,正所謂“虎臥北境,鍵閉劍門。”,當時蜀漢君臣都認為只要有王平在漢中一天,漢中可保無憂。但是正當王平功成名,欲為蜀漢再立不世之功的時候,可惜天不遂人願,在“漢中之戰”後的第四年,也就是在公元248年,王平因病去世。



而後隨著王平的去世,漢中的事務並交由胡濟接任。但胡濟這位漢中都督卻遠遠比不上王平,當年姜維北伐曹魏的時候,就是因為胡濟的貪生怕死,才導致姜維大軍被鄧艾擊潰。再這之後,曾經王平所制定的漢中防禦策略,被姜維改變,由原來“各圍戍內留重兵抵抗、禦敵漢中之外”的策略,變成了“誘敵深入,退守漢、樂二城,然後採用游擊戰搞垮魏軍,最終一擊必殺”的策略。



而就是這樣的策略,最終讓魏國的鐘會輕取漢中,並最終導致了蜀國的滅亡。試想,如果此時的王平還在,或許漢中就不會改變防禦策略,而漢中不改變策略,再加上王平的存在,鍾會絕不會那麼輕鬆的取得漢中。而漢中不失蜀漢則無憂矣,也就是如此或許蜀漢就能多活幾年啊!


澳古說歷史


王平是蜀漢後期功不可沒的一員大將,事實上也是諸葛亮第一軍事接班人,姜維還得排在他的後面。

街亭之戰顯身手,成為諸葛亮倚重的大將

王平是在漢中之戰時與徐晃不和而投降劉備的。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王平隨馬謖守衛街亭,阻擋魏軍的援軍。馬謖舍水上山,王平苦勸無果,只好請求帶著本部兵馬駐紮在山下。魏軍主帥張郃到街亭後,立即派兵切斷蜀軍水源、掐斷糧道,將馬謖部圍困于山上,然後縱火燒山。蜀軍飢渴難忍,軍心渙散,不戰自亂。張郃命令乘勢進攻,結果蜀軍大敗,街亭失守。

面對漫山遍野的魏軍,王平鎮定自若,指揮著本部僅有的一千多人虛張聲勢斷後,竟然讓張郃這位魏國名將遲疑不決、不敢來攻。於是王平收拾敗軍徐徐而退,避免了全軍覆滅。而後王平將散落在街亭周邊的士卒收攏,將此戰的損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街亭失守導致蜀軍全盤皆輸,諸葛亮只得忍痛退兵,為正軍紀將馬謖斬首,又自貶三級。而王平因在街亭之戰中的不俗表現,被拜為參軍,統領王牌部隊無當飛軍,進位計寇將軍,封亭侯。

守南圍獨戰張郃而不敗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發動北伐戰爭,在擊敗郭淮、費耀後,諸葛亮趁機搶割了上邽的麥子,然後退守滷城。此時王平奉命駐守南圍,司馬懿派遣張郃進攻南圍。

王平與張郃再次在戰爭相遇,進行了你死我活的戰鬥。雖然張郃兵力佔有明顯的優勢,但王平跟上次街亭一樣十分鎮靜,指揮守城軍民打退了魏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張郃見南圍無法攻下,只得退兵。

武侯遺命重用王平,王平守護漢中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建興十二年(234年),蜀軍再次北伐。八月,諸葛亮因病,對楊儀吩咐道:"王平、廖化等皆為忠義之士,久經戰場,多負勤勞,堪可重用。"不久,諸葛亮病逝,蜀軍緩緩退兵。

魏延卻在軍中作亂,王平率部驅散了魏延手下的士兵,魏延見大勢已去只得逃走,後被殺死。

此後王平隨車騎將軍吳懿駐守漢中,吳懿死後督漢中直到去世(248年)。

駐守漢中期間,王平深得諸葛亮在世時的教誨,依法而治郡,將漢中管理的井然有序,商貿繁榮,男女布野,農谷棲畝。

蜀延熙七年(244年),魏帝命大將軍曹爽率步騎十餘萬從洛口進攻漢中,當時漢中守軍不滿三萬,蜀軍頓時亂作一團,將領將都不主張出戰,只有王平力排眾議,提出了防禦計劃,並主動出擊佔據興勢山,最終擊退了魏軍,讓漢中轉危為安。


實史求是


馬謖在街亭之戰中,由於戰術安排失誤,蜀軍大敗,本人也因此變得聲名狼藉,最後落得個被斬的命運。不過,街亭之戰,蜀軍也並不是全無收穫。有一個人,卻在這場大戰中脫穎而出,揚名後世。這個人就是王平。

(王平劇照)

之所以說王平在街亭之戰中脫穎而出,是因為他這場大戰有兩個重要的亮點:

一是當馬謖佈陣在山上的時候,王平反覆提醒馬謖,這樣佈陣是不好的,萬一被魏軍斷了水源,蜀軍就不戰自潰了。但是馬謖不聽。結果正和王平預料到的一樣,魏國果然先斷蜀軍水源,在蜀軍中製造慌亂,最後蜀軍因此落敗。

二是蜀軍大敗,死的死,逃的逃,基本上可以稱得上全軍覆滅的時候,王平卻帶著他手下一千多人,毫髮無損地回到蜀軍大本營。他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在蜀軍慌亂潰敗的時候,他讓士兵鳴響戰鼓設疑兵。魏將張頜以為有埋伏,不敢貿然進攻,這給王平留下了機會,王平得以安全撤退。

王平遇事冷靜,同於精於謀略。說起來,這樣的人,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蜀國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後期無大將。既然如此,為什麼諸葛亮不拜王平為大將,至少讓他當一個先鋒將領,在北伐戰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呢?

當然了,也不能說諸葛亮不重視王平。街亭之戰後,王平因為表現優秀,被諸葛亮拜為參軍,讓他統領無當飛軍。無當飛軍是由南方少數民族士兵組成的一支軍隊,彪悍無比,也算是蜀軍中的一支勁旅。不過在整個諸葛亮北伐期間,王平並沒有什麼突出的表現。沒有突出的表現,也說明王平並沒有被委以重任,沒有更多表現的機會。

(諸葛亮劇照)

諸葛亮去世後,王平先是被封為後典軍、安漢將軍,輔佐劉備大舅哥吳懿鎮守漢中。後來,吳懿去世後,王平終於得以獨自守護漢中。也就是說,王平並沒有被安排到前線去打仗,只是起到一個防守的作用。

當然了,在防守方面他還是比較稱職的。後來,魏國曹爽上臺,想要和司馬懿爭奪權力,率領十萬大軍前來進攻漢中。王平當時只有三萬人,不過他處置得當,守住了漢中,最後安全等到費禕帶著大軍前來救援,解除了漢中之圍。

此後,在延熙十一年(248年),王平便這樣安然(當然也可以說“黯然”)地去世了。

總之,王平的一生,顯得有些平淡,似乎並沒有發揮應有的大作用。那麼,王平為什麼沒能發揮這樣的作用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一、王平出生不夠正。

王平本來是魏軍將領,在跟隨曹操和劉備爭奪漢中的時候,被劉備俘虜。這樣一來,他就成了蜀軍將領。他這樣一個出生,讓蜀國不敢給予他更大的信任。如果給予了更大的信任,萬一他和魏國發生眉來眼去的事情,對蜀國來說,是災難性的。

(曹操劇照)

二是王平文化素養差。

王平不識字,也沒讀過什麼兵書、歷史書之類。他在打仗上所使用的那些計謀,對戰場形勢的判斷,都是出於一種直覺。儘管王平的大都是對的。但是,光憑直覺打仗,那是很危險的。再說了,一個不識字的主帥,連軍書都讀不了,連奏章都不會寫,他怎麼指揮打仗呢。

三是王平性格有缺陷。

在《三國志》中,陳壽曾評價王平,說他“性狹侵疑,為人自輕,以此為損”。說的是王平性格狹隘,不信任別人,同時又經常自輕自賤。

王平這樣的性格,確實不是一個大將的風度。事實上,雖然在街亭之戰中,王平一戰成名,但從某種意義上說,王平當時確實犯了“性狹侵疑”的毛病,就是他沒有嚴格執行馬謖的策略。馬謖在山上列陣的方式,確實有“不近水源”的毛病。但是,同時也說明,馬謖這是在搞“背水一戰”,是想置之死地而後生。這種情況下,執行力是非常重要的。作為副帥的王平缺乏執行力,可以說,也是馬謖最終沒能打勝的一個重要原因。

王平不信任別人,但同時他又“為人自輕”,那就缺乏一種敢作敢為的作風了。這樣的一個人,確實也不太適合在更重要的崗位上工作。

總之,出生、學識、性格三樣缺陷,便限制了王平取得更大的成就。


張生全精彩歷史


早期的經歷

三國後期蜀漢大將王平,早期在曹操的頂級大將徐晃的賬下效力,徐晃被稱為當時的“周亞夫”,周亞夫大家都知道是漢武帝時期的名將,也是漢朝元老周勃的孫子,曾幫助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素有以治軍嚴厲而聞名。


徐晃就是這樣一個人,但他也是名不副實吧。由於王平是剛開始參軍,還沒有經驗,又在徐晃賬下,多少對他形成嚴謹的做事風格有些影響。


當初徐晃在漢中與劉備交戰時,拜王平為副將,跟隨徐晃出戰,他曾要效仿韓信背水一戰,王平是百般勸阻,最後,應沒有采納王平的建議才戰敗,王平被俘。


初次施展才華

王平被俘之後,成為蜀軍一名降將,因此,他更加的小心謹慎,生怕被人抓住把柄。


后王平隨諸葛亮北伐,諸葛亮派遣馬謖守街亭,王平當時為馬謖的先鋒,馬謖舍水上山,乃是失宜之策,王平連連勸阻馬謖,馬謖自認為飽讀兵書,怎麼聽一個沒有念過書的人的話,果然,後被魏將張郃斷了水源,隨後馬謖軍慘敗,士卒離散。唯有王平所部千餘人鳴鼓自持,張郃懷疑有伏兵,不敢進攻。於是王平將諸營軍士統一起來,率領他們平安歸還。


事業的頂峰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曹爽率領步騎十餘萬進攻漢中,前鋒已到達駱谷,當時漢中守兵不到三萬,大家都以為不能勝,而要求退守,唯獨王平不以為然,他說:“不行,漢中去涪城有一千餘里,魏軍若是得了陽平關就會成為禍患,應該遣劉護軍、杜參軍據興勢,我為後拒,若是魏軍分兵進攻黃金城,我親自率兵前往救援,到時候涪城的救兵就剛好到來,這才是上策。”當時軍中多有疑惑,唯獨劉敏贊成王平的意見,於是就按王平的計策行事,涪城諸軍以及大將軍費禕自成都相繼而至,魏軍被擊退,正如王平所料。


此三件事,即能看出王平絕非一般的將領,他行事小心謹慎,有條理,雖然沒有念過書,字也不是幾個,但說話辦事卻比那飽讀兵書的人強太多了。然而,在三國後期,昔日人們的那種意氣風發以全然不在,也不是唯人才是舉的年代了,所以,王平這樣的大將最終沒有得到重用。側面反映了為什麼三國最後的局面,讓司馬家奪了天下。


國內外簡史概述


我是海浮人,我來回答。

王平,蜀國後期平安三侯之一,確實是蜀國後期獨當一面的大將,無當飛軍統領,深得諸葛亮賞識。最終結局就是替蜀國鎮守漢中,防備魏國,把持蜀國北大門,多次擊退魏國大軍。累功被封為安漢侯,公元248年,安然去世。浮人對於這個人還是頗為感興趣的,介紹一下他。

與姜維一樣的出身

王平何年出生,我們不可考究,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也就是今天四川渠縣。所以王平對四川還是有感情的。為什麼這麼說,公元219年,王平隨曹操參與漢中大戰,夏侯淵定軍山大敗,曹軍大勢已去,王平投降劉備。為川蜀之將,等於就是迴歸故土了。與姜維(天水中郎將)一樣同為曹將,後來降蜀,成為蜀國後期柱石之臣。

街亭一戰成名

街亭之戰不是諸葛亮的敗筆嗎?世人都知道馬謖紙上談兵,失去街亭,導致第一次北伐失敗。那王平為什麼在這裡一戰成名。確實王平的光輝生涯也就是此戰開始的。街亭作為當時北伐要塞,諸葛亮派馬謖去鎮守,放心不下就派穩重的王平協同鎮守。

王平起先勸諫馬謖不要在山上紮營,要在大道上築起要塞,馬謖不聽,結果被魏將張郃切斷水源,馬謖軍大敗,兵敗如山倒,唯有王平率領本部人馬,迅速招攬潰兵,穩住陣腳,並組織反擊,張郃以為蜀軍有埋伏,退兵而去,避免的戰爭的進一步惡化。可謂有勇有謀,臨危不懼。從而深得諸葛亮賞識,拜參軍,封亭侯。

平安三侯,安然逝去

王平此後多次隨諸葛亮北伐,頗有戰功。魏延作亂,王平率軍擊敗魏延,馬岱殺之,穩住了局面。

平安三侯這個說法怎麼來的。馬忠守南安,防備南蠻。鄧芝守永安,防備東吳。王平則是駐守漢中,抵禦曹魏。平安三侯,三面禦敵,維護蜀國安定。

鎮守漢中十四年,多次擊退魏國的進攻,守住蜀國的北大門。

浮人結語

王平樸實魯鈍,有大將之風,兼有大將之謀略。如猛虎一樣臥於蜀國的北大門,鎮守十四年,魏國始終沒有攻破。

我是海浮人,似乎在尋找什麼,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