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如何得罪了邬思道,邬思道不愿意出谋献策,眼看年羹尧被杀?

羽菱君


要说年羹尧得罪邬思道,实在无从说起,两个人萍水相逢,何谈得罪,要说邬思道为何不想方设法救年羹尧,我只能说他无能为力,因为要杀年羹尧的是大清朝当时的老大雍正,邬思道只能躲远,要不然自己也会小命不保。

三言两语不足以说清楚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想要把问题搞清楚,还需要继续深入详细探讨方可。


一、邬思道与年羹尧什么关系?

邬思道是一个神人,浙江绍兴人,熟读历史,精通史道,善于舞文弄墨,做秘书与助理最佳。他之所以慢慢得到雍正的赏识,还是归功于田文镜。


邬思道最开始就是在田文镜府上做书吏,并且一去就给田文镜一个惊喜。事情经过是这样的,田文镜本人写奏折水平一般,找人写依旧还是得不到皇帝喜爱,后来邬思道来后,说他可以写一个奏折就让田文镜升官得到雍正皇帝重用。

田文镜看邬思道如此自信,就相信他,让他小试牛刀,结果这一试,果然效果明显。邬思道是一个聪明之人,能够揣度圣意,他知道皇帝对当时权臣一定有所顾虑,我想任何一个熟读历史的人都会明白这个道理。

当时雍正身边的权臣就是隆科多与年羹尧,隆科多在雍正“九子夺嫡”中立下大功,顺利辅助雍正成为皇帝,可是也因为这个原因,仗着大权在握,做事没有分寸,过于锋芒毕露,就连见到雍正,连跪都不跪,实在不给面子。雍正看在眼里,心里早有不满,只是暂时没有合适理由去收拾他,并且朝中无人揭发或者举报隆科多,雍正很无奈。

邬思道恰好看到这一点,为田文镜写奏折的时候就以田文镜的名义参了隆科多一状,雍正就等有人揭发隆科多呢,终于田文镜第一个发声,雍正顺水推舟,将隆科多严查,不查不知道,一查果然事情很多。要知道那个年代做到那种级别的官员,是根本经不起查的。

隆科多在雍正二年被问责入狱,在监狱里待了不到两年去世。从此之后,田文镜走进雍正的视野,事业顺风顺水,一路升官发财,好不自在。可是人总有一个坏习惯就是卸磨杀驴,田文镜也如此,随着权利增大,他就妄自菲薄,觉得邬思道可有可无,就开始冷落邬思道。


邬思道何许人也,一看一个准,他明白田文镜的心态,遂转身离开田文镜,不久后田文镜就再次感受到邬思道的重要性,如今再请邬思道出山,邬思道可不能掉价。他一开口就是每天五十两(清朝施行低俸制度,官员工资很低,一年一个县令也就45两,像曾国藩成为从四品官员,一年也才155两)的报酬才出山,可把田文镜给将了一军,没办法,田文镜只能答应他请他出山,谁叫自己当初要作呢。

邬思道再次出山之后,田文镜继续升官,后来雍正也发现田文镜身边有高人,所以在田文镜生病去世后就把邬思道请到自己身边重用。这个时候邬思道遇到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心生爱恋之情,可惜很快就被雍正看出来,快刀斩乱麻,将年秋月占为己有,邬思道只能空悲哀。

所以要说邬思道还是差点就与年羹尧有关系,可惜雍正太机智,没有让这种结果产生,从而避免了邬思道有救年羹尧的动机。


二、邬思道想救年羹尧也无能为力

上边也提到过年羹尧,他与隆科多一样都是权臣,隆科多主内,年羹尧主外,手握兵权,在外作战,雍正对他一直有所顾虑,也有所防备,就连年羹尧的妹妹嫁给雍正,雍正也要用欢宜香让她不孕,防止生下孩子影响大清江山稳定。

本来雍正就对年羹尧有防备,偏偏年羹尧还要继续作死,你说谁救得了他呢?年羹尧先是到西北作战的时候,长时间没有什么战况汇报,雍正觉得有问题,就派邬思道前往查看,一看发现年羹尧根本没有作战,而是在骗国家军费养兵发展自己势力呢。

邬思道迅速帮助年羹尧找到敌人窝点,一网打尽,然后返回京城,年羹尧也不敢明着造反,还是乖乖回家。随后雍正二年十月,年羹尧去京城见皇帝雍正,一路上牌面可大的不行,直接命都统范时捷、直隶属总督李维均等跪道迎送,感觉就像自己是皇帝一样。

他见到皇帝也不跪,和隆科多基本也一样,都是因为目中无人最后送命,要知道皇帝最讨厌不下跪的臣子,历史上从来没有意外,我估计年羹尧肯定不读历史,要不然也不会那么惨。

雍正三年四月,年羹尧便被调离西北老巢调任杭州将军,九月被革职,十二月被押解京师勒令自裁,仅仅14个月就被赐死,结束了自己狂傲不羁的一生。

看到这里,你就会明白,不是邬思道不出谋划策去救他,关键是雍正要杀他,邬思道敢去凑这个热闹么,一不小心牵扯进去,自己都会小命不保,还是撇清关系远离是非才是聪明之举,何况邬思道与年羹尧的一面之情还远远达不到自己愿意为之出生入死的地步。



结语

不管是隆科多还是年羹尧,都是自己作死的,至于邬思道,就是当时特殊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个聪明人物,为了自身利益以及安危着想,他是不可能舍身相救谁的,何况他与年羹尧的感情那么浅,更不可能出手相救,仅此而已!



嗔痴历史观



这个问题有意思,宋安之来说说自己的个人看法哈!

一、邬先生曾经隐晦的提醒过年羹尧,不过是点到为止

很多人认为邬先生没有提醒过年羹尧,其实认真来说,邬先生曾经有意无意的提醒过年羹尧。

在年羹尧担任大将军以后,找不到叛军之际,邬先生以押粮的名义到了军营之中,帮年羹尧分析叛军在哪里的时候。曾经对年羹尧这般说道:“为了你能在西北平定叛军,皇上已经把国库都掏空了。而且还得罪了普天下的官员,现在所有的人眼睛都盯着你,只要等你一失败外患内忧,就将一齐爆发,亮工啊你的干系比天还大”。虽然邬先生这样说是让年羹尧重视起叛军必须打赢这场仗,但意思也很明显,不只是雍正得罪了百官,你也得罪了百官,所以从此以后你要低调小心点。

当然邬先生只是点到为止的隐晦提醒。因为他去帮年羹尧寻找叛军,或是雍正授意过去或是自己为了立下功劳,方便以后彻底归隐打算,而年羹尧有可能在养寇自重,所以才过去的。并非是为了帮年羹尧而过去的,所以自然只是有意无意的提醒一下年羹尧罢了。

二、邬先生知道年羹尧不会听他的,而且早晚闯出大祸,自然是敬而远之

邬先生在剧中可谓神机妙算,但从年羹尧失势再到被赐死,邬先生都没有出来替年羹尧出谋划策,使年羹尧想办法保住性命,而是坐视不管,多少有些见死不救。

邬先生之所以没有帮年羹尧,原因不在于年羹尧得罪了他,因为自始至终年羹尧一直是拉拢邬先生,并没有得罪过邬先生。

主要是邬先生知道桀骜不驯的年羹尧无可救药了,也就是说邬先生看透了年羹尧这个人,所以自然选择了没有出来帮年羹尧。因为他无权无势,最多替年羹尧出谋划策,而年羹尧这个人肯定不会听他的,何必费力不讨好呢。

而且年羹尧这个人可谓是两面三刀之人,在九子夺嫡时期就曾两次想要改换门庭,转投老八门下。而且是胆大包天,不听老四的安排,直接血洗江夏镇,并且将这笔不义之财自己私吞了。

可以说老四驾驭年羹尧这个人也是相当费劲,诸如年羹尧担任陕甘总督以后马上跟着老十四到了老八府上,老四扣下年羹尧的任命文书,才使年羹尧到府上认错,老四教训年羹尧的时候,说的一句话就很到位:“不要盘算着天上这块云那块云,你头上只有一块云,那就是我”。

年羹尧所作种种,邬先生自然是了然于心,所以早就对李卫说过年羹尧早晚会闯出大祸,因此自然对年羹尧是敬而远之,怎么可能凑上去呢。

三、邬先生没必要冒这么大风险

年羹尧失势是杀死孙嘉诚以后,而在此之前,邬先生在田文镜处通过催讨工钱这招激将法,激田文镜赶自己走,就已经彻底完成了归隐。 邬先生好不容易归隐了,怎么可能因为年羹尧,重新卷入政治斗争漩涡之中呢,是得不偿失啊!

更何况邬先生是谋士,年羹尧是手握兵权的封疆大吏,这两个人的走到一起别说是雍正了,换谁也不放心啊。所以邬先生一直与年羹尧保持距离,即使是半隐,哪怕去刻薄的田文镜处也不去年羹尧处,既然一直保持距离,当然要一直保持距离到底。

最后再说说如果非要说年羹尧有没有得罪邬先生呢?

应该可以说有,因为邬先生是抱着济世安民的想法辅佐老四的,这点他在离开北京时对老十三说的很清楚。

而年羹尧则是冷血无情,为了钱财,可以胆大包天的血洗江夏镇,几百口人包括老幼妇孺是说杀就杀。

很明显年羹尧这种处世方法不符合邬先生的理念,所以邬先生肯定或多或少的对其有所厌恶。不在老四面前说他坏话就不错了,至于帮他更是不用想了。

所以最后总结来说,邬先生早就看透了年羹尧这个人,知道这个两面三刀之人胆大包天早晚会闯出大祸来,而自己身为谋士自然是对这种有兵权的人敬而远之。而且以年羹尧这种性格,自己说了他也不会听的,何必费力不讨好呢。

更何况年羹尧与他的理念不同,邬先生的理念是济世安民,所以处心积虑的辅佐老四十五年之久。而年羹尧是杀人不眨眼,血洗江夏镇几百口人,杀伐之心太重,邬先生自然看不惯他这种行为。所以彻底归隐以后的邬先生自然没有冒巨大风险出来帮年羹尧了。


宋安之


在雍正王朝里,年羹尧与邬思道有三层关系。第一,邬思道是年羹尧发现,并且带到雍正府的,邬思道与年羹尧也没有过命的交情,年羹尧只是在帮雍正办事,给雍正的儿子们找一个老师。

第二,邬思道与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是互相喜欢的,年秋月照顾邬思道的时间非常久,两个人日久生情,这一点,很多人都清楚,包括雍正、年羹尧,邬思道。

第三,邬思道与年羹尧,两个人是同事关系,一个是武将,一个是军师,两个人并没有存在明显的利益或者竞争关系,都是为雍正办事的,相比之下,雍正前期会比较信任年羹尧,但是后期会比较信任邬思道。

因为年羹尧的地位越来越高,有点不受雍正的控制,而且有多次要另寻高枝的迹象,这时候,邬思道就有提醒雍正要提防年羹尧,然后让李卫、小翠到年羹尧身边去监视年羹尧,也是邬思道的主意。

那我们从雍正的角度来分析年羹尧与邬思道两个人的关系,年羹尧这个人很有办事能力,这个是很受大家的认可的,而邬思道这个人,十分的神机妙算,如果这两个人联合起来,雍正根本控制不住,这个也是雍正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雍正不可能将年秋月赐给邬思道,那么邬思道与年羹尧反而成了亲戚关系,那么邬思道有可能会倒向年羹尧这一方,反而可能跟着年羹尧倒向八爷与十四爷那边,所以雍正必须将年秋月娶回去,这样可以加强与年羹尧的关系,也可以断了年羹尧与邬思道的关系。

那我们再来看看邬思道是怎么看待年羹尧,其实两人相处了也十几年,邬思道既然可以摸清康熙的想法,年羹尧的想法,他当然也十分的清楚,他也知道,以年羹尧的性格与做事风格,迟早被雍正所不容,这一点,连李卫都看出了。

所以,他帮年羹尧打赢了西北之战,那个是他的份内之事,表面帮年羹尧,其实是在帮雍正,也自然是在帮自己,但是年羹尧大胜之后,如何骄傲,就和邬思道一点关系也没有了,再说,年羹尧根本不是一个可以听劝的人,他想帮,想劝,除了惹一身麻烦,根本就没用。


历史简单说


在《雍正王朝》中,老四胤禛的夺嫡团队可谓精英云集,内有以邬思道为首的智囊团,外有以年羹尧为首的武将派。再加上康熙帝的青睐,以及儿子弘历的给力,继位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总体来讲,雍正帝在府邸时用的这些人,除了年羹尧,其他人结局都还可以的:

邬思道也是激流而退,保住性命,过上了小康生活;田文镜也罢,李卫也罢,一度做到了封疆大吏;老十三胤祥,更是做到铁帽子亲王,并且得以世袭罔替。

唯独一个年羹尧,都做到了大将军职务,却急转直下,最终命丧黄泉,那么我们不禁要问,邬思道曾经也跟他有过交情,为什么不救?

一、

前段时间有个网友留言问,有人讲邬思道并没有全身而退,而是死在了孙嘉诚的手里,你怎么看?

关于邬思道死于孙嘉诚之手的说法,着实新奇,我们不妨按着他给的思路,推导一下:

雍正帝即位之后,当晚就回到府邸面见邬思道,不否认他们之间存在感情,但也不能否认雍正帝眼中的杀机。也正是他在这件事情上比较优柔寡断,面对邬思道安排五路人马的疑惑,最终接受了邬思道“半隐”的解决方案。

于是,在安插了一个叫如月的丫环伺候之后,把邬思道安排到了李卫的府上。

别看邬思道是在半隐,实际上仍然是雍正帝最大的威胁,至少是他维护自身光伟正,稳定权力的潜在障碍。

邬思道没得选择,能选择的就是继续给雍正帝出力,同时表态自己并无威胁。第一站选择李卫处,就是最明智的选择,毕竟李卫号称雍正朝“三大宠臣”,他跟雍正帝之间的关系甚至超过父子关系。

这样就导致了,李卫会一五一十地把邬思道在这里的所作所为上报给雍正帝。李卫是安全的,邬思道就是安全的,同时也不时替李卫出谋划策一番。

曾经邬思道考验过李卫,也算是对他有恩,所以汇报雍正帝,李卫也是净捡好话讲,比如:

“只待在自己院子里,不与外人见面,平时就教如月写写字……”

二、

但是情况很快就发生了转变,由于西北大将军王老十四胤禵被雍正帝撤职,西北战事又起,谁当接班人的事,让雍正帝发了愁。

其实他心里早就有了人选,只是希望通过别人说出口而已,不仅他清楚,邬思道也清楚。

所以雍正帝问李卫:

“现在西北需要一个带兵的将军,你认为谁最合适?”

李卫也算是实诚,他也清楚,带兵最好的是十三爷,不过此时的老十三胤祥已经有病在身,经不起折腾了。那么次选就是年羹尧,虽说年羹尧曾经在“江夏镇血案”中有斑点,但总体来讲,也算是李卫的恩人,也值得信任。

当雍正帝问是不是李卫自己的看法时,李卫回答是:

“不敢瞒主子,这是邬先生的建议!”

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如果李卫自己不这么想,他必然不会举荐年羹尧,也就是说,举荐年羹尧是李卫跟邬思道商量后共同作出的决定。

既然不能避免,不如也去分一杯羹,至少这个举荐年羹尧当大将军的功劳,有邬思道一份。这样做既能表明邬思道仍然在为雍正帝出力,同时也卖年羹尧一个人情,也算给自己多留一条路。

但举荐年羹尧当大将军是有后遗症的,这个后遗症就是邬思道不能再待在李卫处了。

三、

西北战事一起,作为两江总督的李卫就成了香馍馍,毕竟这里是税收重地,西北战事的银子几乎都从李卫这里出去。李卫甚至抄了几员大臣的家,以补西北战事,这其中就包括了曹雪芹家。

财政重地,朝廷的眼线就多,邬思道在这里想全隐,也就做不到了,那到底该投靠年羹尧,还是其他人呢?

雍正帝最怕的恐怕就是年羹尧跟邬思道结合,一文一武,这俩人要是搞个大动作,真的够朝廷吃一壶的。

所以,邬思道要想全隐,在李卫处是做不到的,只能换人,而能换的只有田文镜。

要想让田文镜接纳他,那就得有所表示,所以邬思道在彻查诺敏案上,给了田文镜偌大的帮助。可是等到田文镜真的收了邬思道后,他们回到了河南,又都干了什么呢?

邬思道到了河南什么都没干,干拿着一年八千两银子,更是跟田文镜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在这个过程中,西北战事一拖再拖,此时的邬思道是焦急的,他急的并不是朝廷危机,而是自己的危机。

战事一天不停,他邬思道就一天得不到全隐,于是他只身去了年羹尧大营:

“你知道……找不到叛军决战,是有什么样的后果吗?”

邬思道当然看出了年羹尧是想养寇自重,但是他也清楚,这样下去,朝廷财政要崩盘,雍正帝第一个就饶不了年羹尧。同时提出了“灯下黑”理论,直接点破年羹尧心中小九九,破了局。

四、

奇怪的是,从西北大营回来后,邬思道就变得尖酸刻薄起来,更是不再出谋划策。甚至于田文镜的“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推行相当不顺的情况下,提出要钱。

至此,逼急了田文镜,邬思道实现了全隐,可是他又能躲到哪里去呢?

我们再看剧中的这个时间线,邬思道之所以要离开田文镜,是因为雍正帝要南巡。雍正帝要南巡,是因为要视察新政的推行情况,而河南首当其冲。雍正帝之所以要推行新政,是因为西北战事已经平稳,他能倒出手来做一些增加财政收入的事。

而邬思道跑了,雍正帝竟然没有让田文镜追,而不久之后,到了江苏李卫的地界,雍正帝就收到了孙嘉诚被杀的折子。

那么前面邬思道跑路,后面就是孙嘉诚被杀,紧接着就是年羹尧倒台,这期间有没有必然联系呢?

这就是那位网友提出的疑问了,邬思道是下了好大一盘棋,他去年羹尧处指点迷津,实际上是去结盟的。也就是说,他想再次利用年羹尧震慑雍正帝,以实现自己在西北全隐的目的。

但是没想到,雍正帝派了一个孙嘉诚去西北,而孙嘉诚又是一个二愣子。邬思道自然会给年羹尧出谋划策,想架空孙嘉诚,结果反被杀,最后年羹尧脾气上来,一刀咔嚓了孙嘉诚。

呼,这就是以上的推断,理由就是,邬思道就因为替年羹尧出谋划策,结果被杀了,还怎么救?

不过,杨角风觉得太过夸张了,不像是真相。

五、

邬思道真正的去处,自然是归隐了,为什么不救年羹尧,是出于下面几点考虑:

一种是邬思道早就知道年羹尧是什么样的人,当年的江夏镇惨案,他就清楚了,更是派了李卫前去监视他。这种情况下,他要想全隐,就不可能替他脱身,他当初出策略也是为了雍正帝,为了自己全隐的需要。

再有就是八爷党还在,实力也强,他们也不是没有拉拢过年羹尧。这一点上,邬思道也清楚,一旦邬思道也替年羹尧出谋划策的话,雍正帝自然不会饶他,只会死得更快。

再有就是刚才提到的,一文一武,这俩人要是结合,还不反了天?当年邬思道跟年秋月好不容易燃起了爱情的小火苗,就被老四胤禛一盆冷水给浇灭了,意思太明确了,你不能跟年家结亲。

再有,年羹尧也是多疑的,从那次邬思道去西北指出主力在哪就能看出来。年羹尧自然会怀疑他是奉了雍正帝的命令来的,他跑去出谋划策,谁知道是不是圈套让自己钻呢。所以,即使邬思道给年羹尧出谋划策,年羹尧也不会采纳,他更相信自己跟雍正帝情分。

邬思道最终全隐,就是看出了年羹尧的结局,趁早离开是非之地,毕竟当年的夺嫡团队,已经貌合神离了。

当所有人都喊着杀年羹尧的时候,雍正帝其实更想看到的是自己曾经的夺嫡团队,是什么意见?

毕竟,自己的人提出杀年羹尧,就能从一定程度上打消众人认为雍正帝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了。只可惜老十三胤祥策划拿掉年羹尧兵权,但不表态杀他,其他人也是不表态。李卫这小子更滑头,把矛盾推到邬思道头上去:

“邬先生早就说过,年羹尧迟早要闯出天大的祸来。”

反而是张廷玉,为了给孙嘉诚报仇,给了年羹尧致命一击……

或许,邬思道在得知年羹尧死后,暗暗松了一口气吧!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曾经,雍正是骂名最多的清朝皇帝之一,直到《雍正王朝》开播,雍正的名声一下子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一下子成了百世难遇的好皇帝。

实际上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不是胤禛做皇帝,而是太子、老八或者老十四等其他皇子做皇帝,做的会比雍正差吗。这个还真的不好说,不过清朝皇子一向教规严厉,其他几个皇子也不是吃干饭的。那时候外围西方列强尚未崛起,内部也无大的民间叛乱,只要不是过分作妖,都不会太差。


那么再回到邬思道身上,邬思道在《雍正王朝》里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是胤禛身边的第一谋士,他阴谋诡计层出不穷又神机妙算,胤禛能够顺利登基他在几个关键点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胤禛对他十分倚重。那么问题来了,邬思道如此老谋深算,他有没有算到自己最后的结局呢。

显然,邬思道不可能算不到自己最后大结局。古有春秋范蠡,汉代张良,他们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谋士。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战胜吴国,坐稳越王之位,张良帮助刘邦谋定天下。这两位最后都能够功成身退,传为美谈。而跟他们同时期的一些能人异士们,比如跟范蠡齐名的文种,在刘邦夺天下中起关键作用的韩信,他们的结局就惨多了,功成名就没多久,都被君王杀害了。邬思道是个读书人,他这些典故不可能不知道,也不可能没有考虑。何况胤禛在《雍正王朝》里的性子更近勾践,绝对是一个翻脸不认人的狠角色。

既然邬思道能够算到自己最后的结局,好的话功成身退,差一点就会身首异处,他为何好要帮胤禛夺天下呢。剧里说的定国安邦什么的纯粹扯淡,开头我已经说了,当时的天下早已经稳定了,其他几个皇子也颇有才能,如果他们做皇帝未必就会比胤禛差多少。帮胤禛夺天下就是为国为民的说辞显然是不成立的。

邬思道之所以知道结局还要帮胤禛,其实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形势所逼,不得不为之,另一个就是他也憋了一口气,要刷一下存在感,证明自己的实力。

形势所逼一开始就体现出来了,胤禛为了表达自己请邬思道的诚意,领着全家请拜邬思道,让邬思道给自己儿子做老师,他自己亲自行礼。那时候邬思道无官无爵,还坐过牢。一个贝勒居然纡尊降贵,诚意相交,这明显是刘备请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架势,邬思道焉能不感动。胤禛搞出这么一出,邬思道是怎么都推脱不掉的。



行完礼后,胤禛找邬思道私聊,背了一段他十年前写的文章。文章不仅展示了邬思道的才干,更体现了他的抱负,这也是他当年获罪的根源。邬思道听文伤怀,顿觉豪气干云,要好好辅佐胤禛。

实际上,邬思道应该已经看出胤禛的野心了。尽管胤禛开始的时候不显山不露水,甚至经常自怨自艾,但实际上,那只是他没有条件染指将来的皇位。如果有条件有机会,他相当皇帝的心丝毫不弱于其他皇子。

邬思道虽然满腹经纶,但他坐过牢,又主要玩的是阴谋,所以他不适合掌权。邬思道只适合做一个类似军师一样的人物在背后出主意,无法冲锋陷阵,胤禛相当皇帝,必须还要一干能够走到台前的能人,而年羹尧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邬思道呢,作为胤禛身边的第一谋士,幕后运筹帷幄之人,其他人实际都是他的棋子,而他自己其实也是胤禛的棋子。邬思道的主要职责就是帮胤禛做好安排,夺得皇位,其他人再厉害也不需要深度相交。因为当胤禛当上皇帝的时候,也就是这盘棋快要结束的时候,当时候邬思道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保全自己这个主棋,至于其他棋子如何,那是胤禛的事情,他既管不了,也没必要管。

年羹尧后期虽然飞扬跋扈,不可一世,但他能有如此大功绩,自然也是个聪明人。他自然也清楚邬思道在胤禛身边的重要性,而且邬思道由于其本身特性,掌控不了实权,跟自己不会有冲突,所以年羹尧对邬思道保持了相当的尊敬,甚至还略带讨好之意。


邬思道老谋深算,他是亲眼看到年羹尧是如何一步步发迹的,对他的为人秉性十分了解。同时,邬思道对胤禛更是了如指掌。年羹尧的个性为人,当胤禛变成雍正的时候,必不能容他。

平定西北叛乱以后,年羹尧权势达到了顶峰,却也是由盛转衰的开始。平定叛乱前,年羹尧苦于找不到叛军主力,自己这边粮草消耗巨大,急得不可开交。是邬思道过去给年羹尧指出灯下黑的玄机,帮助年羹尧快速平叛。平叛以后,雍正的皇位就稳了,年羹尧的好日子也到头了。邬思道那时候确实可以提点一下年羹尧,可是提点有用吗。自己算无遗策,小心翼翼,想要消除雍正的杀意都颇费周折。年羹尧性格霸道强势,西北平叛又是大功一件,他这时候肯定听不进的,雍正也不会容他。既然是必定要发生的事情,多费口舌又有什么意义呢。

最后,邬思道通过“半隐”的方式逐渐隐退,最终全身而退,已经十分难得了。老四在对待邬思道的问题上,的确有些不地道,不过如果不是这样,他又怎能当上皇帝呢。


一览众河小




首先,我们看一下几个人的关系。在雍亲王集团中,雍亲王胤禛自然是核心人物,老十三胤祥是副手,年羹尧、李卫等人是心腹,邬思道则是雍亲王的首席谋士。按照道理来说,大家都是一家人。但是在实际交往中,邬思道与李卫的关系很好,对年羹尧却采用了敬而远之的办法。其实,年羹尧干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事情,这让邬思道非常的不满,注定了年羹尧的悲惨命运。在几个皇子的争斗中,随着太子胤礽的垮台,老八胤祀集团的势力达到了顶峰。与之相比,老四胤禛集团要弱小得多。



作为雍亲王胤禛的心腹,年羹尧却按照和老八胤祀联络、走动,很明显,年羹尧想脚踩两只船。 由此可见,年羹尧对雍亲王胤禛并不忠诚。一旦出现危机,随时可能出卖雍亲王胤禛。从这一事件开始,邬思道对年羹尧的好感大大降低。为了监视年羹尧,邬思道建议雍亲王把家奴李卫放出去,就在年羹尧的身边工作,负责监视年羹尧。年羹尧担任四川提督的时候,李卫在四川担任知县。年羹尧担任陕甘总督以后,李卫担任了陕西布政使。无论年羹尧去哪,李卫都如影随形。年羹尧干的另一件事,更是直接激怒了邬思道。任伯安利用自己的便利条件,建立了一套《百官行述》,这套文件能够要挟很多官员。雍亲王胤禛命令年羹尧想办法,从江夏镇搞到这份文件。



年羹尧从四川调动了500精锐士兵,突袭了安徽的江夏镇,不仅杀掉了任伯安、刘八女等人,连太子胤礽的心腹黄体仁也杀了。除此之外,年羹尧还杀掉了江夏镇好几千无辜百姓,包括老幼妇孺。如果是任伯安等人死有余辜,那么百姓何罪?这件事传回京城之后,彻底激怒了邬思道。邬思道虽然狡猾,但也是文人出身。从江夏镇事件中,年羹尧残忍暴虐的性格非常明显,邬思道对年羹尧更加的反感。年羹尧的这个性格一直没有改变,在西北作战期间,年羹尧担任了抚远大将军。此时的年羹尧对手下们,也是说杀就杀。由于自己暴虐的性格,造成了很多的积怨。 康熙皇帝南巡期间,曾经命令年羹尧前往南京觐见。



当时,年羹尧准备了天麻、橘子、竹扇等物品孝敬康熙皇帝的心腹重臣张廷玉。雍亲王胤禛在年羹尧身边安插了耳目,肯定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邬思道自然也知道。从这件事分析,年羹尧不仅仅走老八胤祀的门路,而且还走张廷玉的门路,属于八面玲珑的官员。这样的人基本上都是两面三刀,邬思道对年羹尧彻底厌恶。其实,张廷玉也不想结交年羹尧。年羹尧送的礼物,张廷玉仅仅收下了天麻,张廷玉劝告年羹尧:“多一点仁心,少一点杀气。”由此可见,张廷玉也看出了年羹尧的一些问题,不愿与年羹尧深交。



年羹尧在西北作战期间,曾经因为找不到叛军的位置而发愁。此时,已经远在河南的邬思道,专门前往了一趟西北,为年羹尧指点迷津,找到了叛军的准确位置。请注意,邬思道帮的不是年羹尧,而是身后的雍正皇帝。因为长期的战争消耗,让清朝不堪重负,雍正皇帝希望速战速决。除此之外,邬思道没有为年羹尧出过一谋一策。在年羹尧垮台之后,作为李卫的幕府先生,邬思道建议李卫立刻上书,在奏折中要求雍正皇帝立刻除掉年羹尧。从一系列情况来看,邬思道对年羹尧没有一丝好感,根本不打算营救年羹尧。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许多朋友在观看了《雍正王朝》之后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邬思道神机妙算,老谋深算,为什么不为年羹尧出谋划策,使年羹尧避免被雍正赐死的结局呢?毕竟当初是年羹尧将邬思道从大牢里面救出来的,年羹尧是不是得罪了邬思道?

邬思道不救年羹尧主要有3个原因:

1、年羹尧和邬思道并无深厚的交情

年羹尧是奉命行事,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解救邬思道,因此邬思道即便是要报恩,也是要将这份恩情算在四爷胤禛的身上,而不是一个奉命行事的年羹尧身上。

2、年羹尧人品不行

首先是年羹尧奉命剿灭江夏镇之时将搜刮的大量的金银财宝据为己有,并未向胤禛汇报。邬思道替年羹尧解释治军花费甚大,已经是还了年羹尧的人情。

然后是年羹尧在胤禛运作其担任甘陕总督之时,不知道感恩,反而私下串联,谋求后路,不能忠心侍主。

其三是年羹尧在担任大将军之时,养匪自重,不顾皇帝和国家的危难,奢靡浪费,险些陷国家于动乱之中。

3、为年秋月鸣不平

邬思道和年秋月耳鬓厮磨,互生情愫,却因为年羹尧的不老实,使胤禛对年羹尧产生了不放心的念头。

需要通过娶年秋月为侧福晋,来拉拢、牵制、恩赏年羹尧。牺牲了年秋月一生的幸福,而邬思道却没有办法。

所以说年羹尧得罪了邬思道也就只能是这里得罪了。

基于以上3点邬思道就不会帮助年羹尧,更不要说帮助年羹尧风险太大,有生命危险,而且依照年羹尧的性格,也不会接受邬思道的帮助。

任何的神机妙算,当事人如果不能配合执行,也是枉然。


逝去即历史


年羹尧死了,邬思道活命的几率更大。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和邬思道,既没什么交情,也没什么过节。他们两人之间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关系的话,也仅仅只是有两重关系而已:

一是两人都为雍正服务,见过面,认识,但也仅仅只是认识;

二是年羹尧小妹年秋月与邬思道有感情,但被雍正有意拆散;

除这两重关系之外,邬思道和年羹尧就再没什么特殊情谊了。

但是,两人没什么特殊情谊,不代表雍正不会怀疑他们之间有什么地下勾结。

比如说年羹尧,一贯的两面三刀,不仅吃着碗里的,还惦记锅里的。老八推举他出任四川提督,他拍老八马屁是第一次,老十四推举他出任陕甘总督,他拍老十四马屁是第二次。在雍正心里,年羹尧是个让他不能不重用,又不能不控制的二五仔。

邬思道也是。他在雍正心里,是个“兔死狐悲,鸟尽弓藏”的工具。这样的人眼界太深,雍正玩不过他。争储成功,邬思道就没有利用价值了。


所以,雍正绝对不能让这两人走在一起。否则凭借邬思道的智慧,年羹尧的实力,他们两个要是搞在了一起,这对于雍正来说无疑是一个灾难。即便邬、年无叛主之心,但对于雍正而言,也是不得不防的。

PS:雍正拆散年秋月与邬思道这对鸳鸯,断了年羹尧与邬思道联盟的可能性,他自己娶年秋月为侧福晋,跟年羹尧组成连襟,进一步拉拢年羹尧,就是雍正的布局。

雍正的心思,邬思道知不知道?从剧情的发展来看,他显然是知道的。因此才有了后来他在雍正登基之夜,向雍正力辞,一心一意想要隐退,但又不敢全隐,只敢“半隐”的那一幕。


半隐之后,为了避免让雍正起疑心,邬思道主动申请到李卫的府里做“囚犯”。雍正对此很是满意,暂时留了他一条性命。

然而,李卫也不是吃干饭长大的。自己主子是个什么尿性,他心里一清二楚。现在他官居江苏巡抚,也是实权派了,而邬思道住在他的府里。雍正会不会也会怀疑他与邬思道结盟?

于是,李卫就给自己找一个接锅侠,而这个接锅侠就是不知道邬思道底细的田文镜。

邬思道到了田文镜处做幕僚后,他很清楚自己的处境:田文镜不知道他的底细,只以为是李卫推荐的一个幕客,他可以暂时在田文镜那里窝藏一段时间。可是这种窝藏是不保险的,如果有机会,他还是要逃。

他要等机会,等一个合理的机会。

很快,这个机会来了。

雍正二年某一日,田文镜在大堂上发飙,怒骂底下的官员没用。邬思道这个时候跑出来打哈哈,说自己可以押解军粮到西北,并且年羹尧还不敢拿自己怎么办。

于是,他就去了。而他这一去,就已经注定了年羹尧日后的一系列悲剧。



前面说过了,雍正最担心的就是底下的人背着他搞同盟。他在登基前,处心积虑的把邬思道和其他人拆开,就是怕邬思道跑到实权派的那里去。所以,现在邬思道主动跑去西北找年羹尧,雍正心里能好受?

PS:雍正在西北大营有卧底,时时刻刻都在监视年羹尧。邬思道去西北,雍正在西北的密探肯定是知道的。

等到邬思道帮助年羹尧打赢了青海叛军,年羹尧开始嚣张跋扈之后,邬思道便开始筹划跑路的事情了。毕竟他做了一件他根本不应该掺和的事情,而且年羹尧还作死,他此时要是不赶紧跑路,他的小命就没了。

后来,雍正果然到河南去找邬思道。不过邬思道已经提前跑路了,雍正没有逮到。


后来,雍正立马又转到江苏,打算听听李卫对年羹尧的建议。李卫是什么人?果然,他在听完雍正对年羹尧的抱怨以后,拿出了搞死年羹尧的主意:要是这样,干脆把他的大将军给免了,邬先生早就跟我说过年羹尧这个人迟早会闯出天大的祸来。


不得不说,李卫的补刀可谓是狠。雍正的真实心意,他一清二楚,此时拉上早就不知道跑哪去的邬思道给自己垫背(邬思道早就跑的没影了,是不是他说的,无从对质),年羹尧算是必倒无疑。(死是后来的事,当时雍正考虑的还是罢免年羹尧)

恰好在此时,军机处的奏报到了,说年羹尧杀了孙嘉诚(雍正派去的心腹),年羹尧此时不想倒也是不行了。

于是,年羹尧倒台。后来连番被降职,最后被赐死。


总的来说,如何处理好年羹尧的关系,如何摆好自己的定为,邬思道心里清楚。从电视剧中年羹尧的死可以看出,他表面上是死于飞扬跋扈,不知深浅,但实际上是死于他对雍正的威胁。对于单个人物,雍正不怕,而底下的人报团,才是他最担心的。

比如说,年羹尧曾经对李卫有恩,他们两个人会不会走到一起?比如说,邬思道和年羹尧都是狠角色,他们会不会搞到一起?

所以说,别说邬思道跟年羹尧没啥交情,就算他跟年羹尧有过命的交情,他也是不敢管年羹尧那摊子事的。毕竟年羹尧活着对他没有任何好处,反倒是年羹尧死了,他才能松口气。起码这样一来,雍正就少了一个搞死他的借口。


Mer86


邬思道就像是一只羊,而年羹尧更像是一只狼,两人不属于同类,某种程度上还是天敌,不存在年羹尧得不得罪邬思道的问题。

说邬思道是一只羊,是因为他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付出的多,得到的少。作为一个残疾人,做为四爷的主要谋士,毋庸置疑,他对四爷能顺利登上皇位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功劳也是无人能比的。

他对自己的前途心里很清楚,既当不了官,也发不了财。那支撑他费尽心机为四爷谋划,帮四爷登上皇位的主要动力,就是他心里装着国家,装着百姓。他希望扶持一个好皇帝上位,造福国家和黎民百姓,而不是昏君,所以说他是一只羊,一点都不过分。

而年羹尧就不同了,他脾气暴躁,功利心特别强,他跟着四爷闹革命,不是为了国家,也不是为了人民,而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将来能飞黄腾达,荣华富贵,光宗耀祖,造福子孙。

为此他不惜采取一切手段。

甚至,在四爷还没有登上皇位的时候,当他看到八爷一派力量强大,也曾与八爷勾勾搭搭,有过脚踩两只船,立于不败之地的想法。

年羹尧就像是一只狼,时刻在找肉吃,只要需要,只要可行,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他攻击的对象。

对这一点,邬思道是看得很明白的。

所以尽管邬思道是年羹尧引进四爷府的,还让自己的妹妹侍候邬思道,可邬思道对年羹尧还是时刻提防着的,且是敬而远之,能躲就躲,能避就避。

可有两件事还是超过了邬思道的预期。

一件是年羹尧突袭江夏镇。不但杀了任伯安,刘八女及其家属与当地守军六百多人,还下令屠杀了江夏镇几千无辜老百姓。更为过分的是,年羹尧竟然把突袭江夏镇所得的巨额银两全部私吞了。

尽管事后邬思道为了大局,在四爷面前为年羹尧说了不少好话,极力为他开脱,可在邬思道心里,年羹尧已经成了一个毫无忠君爱民思想的人。

另一件事就是年羹尧杀了孙嘉诚。孙嘉诚可是皇上委派的甘肃巡抚,负有监视年羹尧的职责,杀了孙嘉诚就等于把皇帝完全不放在眼里。

也许正是这两件事,让邬思道担心,利令智昏的年羹尧已狂妄到了极点,弄不好会起兵造反,那时将天下大乱,生灵涂炭,他多年的心血也将付诸东流。

因此,他让李卫奏请皇帝尽快除掉年羹尧,以免后患。

所以,在年羹尧被杀的时候,邬思道是不会救年羹尧的,因为在他心里,年羹尧早已是一个该死之人。





行业动态观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这句名言,道出了人之本性,放在《雍正王朝》或历史中,皆可屡试不爽。邬思道救或者不救年羹尧,看似一念之差,背后却藏着他所追求的“利”。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诸葛亮追求的“利”是兴复汉室;商人追求的“利”是钱财万贯;雍亲王追求的“利”是君临天下……在利益面前,人的言行也会受到牵引,有人会因此而指鹿为马、阳奉阴违,也有人部分人会高风亮节。邬思道追求的利是什么呢?

公众利益,济“士”救民,忠君报国

从剧情来看,邬思道是一位传统读书人,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情怀,但他又是一位刑馀之人,在当时没办法通过正常的途径——科举实现抱负,只能寄居四爷府发光发热。四爷的小目标是夺嫡,大目标是一心要江山图治,因此,两人的长远利益有一致性。邬思道要为天地立心,就必须先将胤禛扶上皇位,此乃公利。

站在邬思道的公利角度来看,年羹尧有“四不可救”。

一、杀人如麻,无数生灵命丧其手,而且位置越高,杀心越重。用胤禛的话来说,“滥杀无辜”这四个字,就足够年羹尧死无数次。邬思道不救年羹尧,其实是间接挽留天下苍生。

二、贪得无厌,极尽敛财之能事。年羹尧贪的钱,全部来自普通百姓,却没有用于百姓,而是花在个人享受。不救年羹尧,可以减轻百姓负担。

三、结党营私,用“年选”打造个人小团体。天下缺额有定,而士子登进无穷,年羹尧为了一己之私,破坏了读书人的上升渠道。何况,小团体还会给朝堂生态带来副作用。不救年羹尧,可以还读书人一个公道。

四、仗着功劳,目无君上,威胁皇权。在古代,君权天授,神圣不可动摇,威胁到皇帝的权威就是自讨苦吃。年羹尧身为大将军,位高权重而不知收敛,他的种种作为,既危害朝廷,也危害皇权。雍正被年羹尧威胁甚至“羞辱”,邬思道为人臣者,自会君忧臣辱。

年羹尧在朝堂之上已经无药可救,邬思道又何必再救。

个人利益,保住小命,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等到雍王爷成了雍正帝,准备兔死狗烹时,邬思道为了保命和生存,主动提出“半隐”,此乃私利,也是人最底层的需求。站在邬思道私利的角度,年羹尧同样有“四不可救”。

一、双方身份有别。邬思道是雍正的谋士,负责出谋划策;年羹尧是雍正的武将,负责领兵作战。这两人如果合作,完全可以翻天覆地,甚至架空皇帝。只要他们稍微走近一点,雍正必然会疑神疑鬼。如果邬思道为年羹尧保命而为其出谋划策,来自不易的“半隐”恐怕也会付诸东流。

二、两人非亲非故,交情也不深。邬思道自从进了雍王潜邸,与年羹尧几乎没有交流;想娶年羹尧的妹妹,结果被胤禛横刀夺爱。这是受形势影响,但也由此导致年羹尧与邬思道的关系永远不能成为亲戚、朋友,而只能停留于点头之交。既然交浅就不必推心置腹,更谈不上为别人的命运操心。

三、在雍正面前,邬思道已经多次直接或间接地表达过对年羹尧的不满。江夏镇事件发生后,邬思道就指出年羹尧瞒着上司私吞钱财,然后提议胤禛派人监视他;后来又借李卫之口,说年羹尧迟早会坏事。职场之上,特别忌讳反复无常。邬思道对年羹尧不满的态度既然已经摆上台面,如果再跳出来救他,岂不是给自己挖坑?

四、年秋月是胤禛牵住邬思道与年羹尧的线。只要邬思道与年羹尧任何一个有异动,胤禛就会“拉扯”秋月这根线。邬思道与秋月情投意合,胤禛虽然挡住两人朝朝暮暮却挡不住他们朝思暮想。年羹尧的嚣张跋扈,已经间接伤害了秋月。邬思道如果救年羹尧,万一触动了龙颜,只会让秋月的处境雪上加霜。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相逢是偶然,离别是必然。邬思道通过雍正,已经最大化地实现读书人的理想。两人相处十余年,一朝离别就再无相见。对邬思道而言,他与年羹尧、雍正的缘分已尽,早已成了外人,雍正与年羹尧的郎舅恩怨,也轮不到他来插手。

秋媚说:为了天下少一个“祸端”,为了自己由“半隐”顺利地变为“全隐”,于公于私,邬思道都不能救年羹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