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和南宋相比,哪个朝代更怂,只愿偏安?

红雨说历史


有人说:如果评价最没有骨气的王朝,南宋应该上榜,与五代石敬瑭建立的后晋一样遗臭万年。上榜的理由是:作为中原人,占据半壁江山后,不思进取,反而向北方王朝称臣。称臣就算了,竟然乱认干亲戚。

晋高祖石敬瑭除了割让幽云十六州,还认比自己还小11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做干爹,干爹干奶奶的乱叫一通。宋高宗赵构也不遑多让,向金朝皇帝称臣。到了宋孝宗赵眘时,与金朝签订《隆兴和议》,对金不称臣,改称叔父。宋宁宗时的《嘉兴和议》,对已明显走下坡路的金朝改称伯父,一副奴颜婢膝的丑陋嘴脸。这还不包括南宋每年送给金朝大量的财物。南宋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稳住金朝,不要南下攻宋,保住江南小朝廷。

历史还有一个与南宋非常相似的王朝——东晋。

晋朝和宋朝的相似度很高:1、二者都是篡位建立的。2、二者都定都于河南(西晋定都洛阳,北宋定都开封)。3、二者都是先灭蜀(蜀汉实为西晋所灭)后灭吴(南唐)。4、北方王朝南下灭掉西晋、北宋,王朝宗室在南方再建王朝,司马睿建立东晋,赵构建立南宋。5、二者在立国之初,都有一个北伐受阻导致失败的悲剧英雄:东晋祖逖、南宋岳飞。

要说两个偏安王朝的不同点,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对北方王朝的态度。南宋向金称臣,称侄、纳贡,这些在东晋都是看不到的。换言之,东晋的骨头比南宋硬。

清朝有个著名的历史学家钱大昕,他曾经因此事猛烈批判过南宋。钱大昕说看看人家东晋,同样据守江南半壁,江山稳固,还能经常北伐取得胜利。再看看南宋,称臣称侄,简直就是恬不知耻!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先从地盘的角度看。南宋初期,金军重点追杀赵构,渡过长江,杀到浙江,逼得赵构下海。但在西线的秦岭一带战场,吴玠、吴璘兄弟在和尚原之战不惜代价顶住金军的狂攻,守住四川。如果金军攻下四川,再顺江取江东,赵构没地方蹦跶了。

而东晋,建立之初,四川虽为李氏割据,建立了成汉。但成汉的地盘并不大,三国蜀汉中的南中(晋称宁州),则由东晋控制。成汉并没有实力在西线给东晋制造麻烦,所以东晋可以集中在东线对付崛起的后赵。

公元318年,司马睿称帝之时,东晋的地盘是非常大的。不说长江以南,就是长江以北,东晋占据兖州、徐州、豫州、荆州、梁州(陕西省东南部、湖北省西北部)。

当然,后赵主石勒不断南下扩张,东晋在黄河流域的地盘也不断向南收缩。公元333年,东晋丢掉淮河以北所有土地,淮河重镇寿阳也被后赵夺走,后赵占了淮河南岸一块地盘。同时,成汉抢走了东晋的宁州,地盘基本复制蜀汉(公元347年,东晋灭成汉)。

这一年,可以说是东晋疆域最小的时候。即使如此,东晋依然对后赵态度强硬。这一年初,石勒派人来到建康,想与东晋建立友好的关系。没想到东晋都没拿正眼瞧石勒一眼,下令把石勒送来的财物,全部烧掉!为此,宋末元初的史学家胡三省大呼痛快,说东晋君臣虽然没有报西晋灭亡之仇,但烧其币,足为扬眉吐气也。南宋倒想烧金朝的财物,金朝也不会给。在金朝看来,只有南宋大侄子向自己纳币,哪有自己倒贴钱的道理。

南宋史学家袁燮一提到这事,就气不打一处来。他自设一问,问东晋为何胆子这么大?然后回答:东晋敢烧北方强敌的财物,是因为东晋虽弱,但面对强敌,东晋君臣都有复仇之志,上下其心,才能保住江东。再看看南宋,主和派明显上风,连皇帝都是主和派,主战派没多少市场。只不过袁燮是南宋人,不方便骂南宋。

东晋是士族联合执政的王朝,有时要照顾士家大族的利益。但在北伐的态度上,却没有什么坚定的主和派,必要时该打就打。尤其是从北方南下的士族,为了能让南方本土士族尊重自己,谋取家族利益,往往会选择北伐。比如荆州刺史庾亮,他就准备出兵十万进攻后赵,只不过朝廷认为时机未到,没有同意。而庾亮之羽翼却坚决北伐,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之后的桓温三次北伐,且不说北伐成绩如何,至少这份胆气,是南宋君臣不具备的。刘裕更不用说了,率晋军灭南燕、灭后秦,把北魏吓个半死。

就东晋与南宋疆域强盛时来说,双方是差不多的。二者基本上都割据于淮河、秦岭以南,只不过东晋定都南京,南宋定行都于杭州。不过,东晋在淮河、秦岭以北也经常占有地盘,最盛时以黄河为界,与北魏对峙。让南宋与金朝在黄河对峙?也就想想而已。

当然,如果要为南宋辩护的话,有一点优势,是东晋具备而南宋不具备的。什么呢?南宋面对的只有一个对手——女真人建立的金朝。金朝发家于东北,灭辽、北宋后,占据着东北与中原,战争发动能力非常强大。由于北方只有金朝一个王朝(偏安河西的西夏不算),这就意味着北方形势比较稳定。金朝可以利用自己控制的北方资源南下攻宋。

东晋最大的幸运,则是北方形势混乱,形成五胡十六国。北方先是前赵(后改国号汉)灭西晋,然后是后赵灭前赵。后赵最强盛时,北不过辽东,西不包括河西。而金朝除了没有占据河西(西夏),其他的都占了。后赵统一北方后不过二十年,公元350年又崩溃了。然后是冉魏与入关的前燕大战于中原,苻氏割据于关中。公元370年,前秦灭前燕、代、前凉,统一北方,还攻下东晋的四川。

前秦看似非常大,但内部形势非常不稳,慕容垂与姚苌两大枭雄时刻准备掀翻苻坚。淝水之战,前秦惨败后,北方的统治随即瓦解。中原再次恢复凉(后凉及诸凉)、秦(后秦及诸秦)、燕(后燕及诸燕)三强并立的局面。

北方走马灯式的换王朝,客观上减轻了东晋承受的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不过,对南宋来说这个劣势,也不是南宋当软骨头的理由。到了南北朝时,北魏的综合国力不逊于金朝,而类似南宋的宋、齐、梁面对北魏,丝毫不怵,更不要说称臣纳贡乱认干叔父了。就是南朝最弱小的陈朝,面对强大的北齐、北周,选择也是那个字——打!

打不过另说,至少他们有这个勇气。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南宋是纯粹的软骨头,跟东晋比各方面可以说是碰瓷了。

虽然都是偏安一隅,但是东晋和南宋的情况不同。

东晋多次组织过北伐,后有祖逖、庾亮、桓温、谢安、刘裕等人曾多次组织过北伐,而且对手是强大的北朝政权。

面对来自北方的侵袭,东晋也很好的守护了自己的疆土。最著名的一场战役,当属383年的淝水之战,谢安以此战名垂千古;东晋仅以八万军力,战胜苻坚的八十余万前秦军队。

南宋可从来没有这样的战绩,无论是隆兴北伐还是开禧北伐,结果都称不上是荡气回肠。

东晋从来没当过北朝的孙子,而南宋却给金朝称臣纳贡。

这是第二个不同。

无论是强是弱,底线是你这个王朝不能对外称臣。然而,南宋偏偏就做出了这种事。在1141年的绍兴和议中:

①南宋向金朝称臣,南宋皇帝必须由金朝册封。

②南宋每年都要朝贡于金朝。

③割地赔款。

看看这几点内容吧,东晋可没有窝囊到这个地步啊。

总而言之,南宋不要碰瓷东晋,两者没有可比性。


HuiNanHistory


如题,其实一个国家的行为不应该简单的评价其“怂”或者说勇敢,因为每一个国家行为都是有它自己的历史原因的。但是后来的我们却可以按照现在的看法去衡量一下那些历史事情。

那么东晋和南宋相比,哪个朝代更怂呢?窃以为东晋要强一些。

东晋与南宋不同,东晋主弱臣强,南宋主强臣弱,东晋皇帝没有多大的权力。他是被东晋各士族,尤其是颍川王家,推出来的代表,虽非傀儡却也非真正的至尊。所以史学家评论“王与马,共天下。由于这种情况,东晋政府能调动的兵力其实很有限,淝水之战东晋调集的北府军才不过8万也是这个原因。这与南宋政府的百万大军是数十倍兵力的差距。然而历史却是东晋从来没有南宋一样对北方的敌人赔款称臣,哪怕是面对百万大军的前秦也没有。据钱大昕先生《廿二史考异》卷一八晋穆帝永和七年条曰:东晋君臣虽偏安江左,犹能卓然自立,不与刘、石通使。旧京虽失,旋亦收复。视南宋之称臣称侄,恬不为耻者,相去霄壤矣。讵可以清谈轻之哉!这不仅仅因为当时流传的魏晋风骨,还因为东晋军队的战斗力比之南宋要强太多了,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北伐巅峰期也是在东晋为臣时期以东晋北府兵为班底创造的。就国土面积而言,东晋鼎盛时期尽占黄河以南之地,最少也有当年东吴故土,虽然各家士族门阀轮流掌权,互相牵制但即使每次只有区区几万晋军北进中原,也往往能所向披靡,令胡人破胆。

所以窃以为东晋在气节方面要强于南宋。


电视剧里看历史


本文仅对听得进道理,讲道理的人欢迎,头脑简单者绕行,谢谢。

南宋有几次用兵:

一、赵构单枪匹马,抵抗主了刚灭辽及北宋的金,建立南宋,确实有二十年称臣。在面临灭国,作为权宜之计,作为韬光养晦,有何不可,生存是硬道理。是南宋在赵构手里学南明二十年灭亡重要,还是实际的生存下来重要呢,我们有脑子的可以想想。能屈能伸方是大丈夫所为,只要核心即国家延续能保证,暂时个人的委屈跟国家的存亡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大凡有杰出才能的白手起家之人,都有非凡的胸怀,他们的胸怀从哪里而来,你们知道吗。

他们的胸怀不是天生就大的,他们的胸怀是被一次一次委屈撑大的,是被一次一次屈辱扩大的。

难道都要学崇祯,死要面子活受罪,死不低头,标准的小家子气,只有莽夫之勇,没有大局观,身死国灭,连翻盘的机会都没有。韩信因为胯下之辱成为庸人了吗。勾践战败,献出自己的女人,自己不但将越国作夫差的附属,自己也委身为奴,还亲自尝夫差之便以示臣服,他从此就沦落了吗。腰杆子硬要靠实力说话,做事情要务实,不要务虚,不要空喊口号,否则只能是假话、大话、空话。

二、二十年修养生息后,国家初步具备用兵条件,高宗安排孝宗上台,安排孝宗北伐,废除合约,

三、开禧北伐,

四、与蒙古联合灭金,金都被联合灭掉了,没有战绩吗。

五、近五十年抗蒙,打死蒙古皇帝蒙哥,打死闊出,亚欧其他各国被蒙古所灭,或数月,或数年,最厉害的一二十年,而所谓的弱宋独一无二,战斗了近五十年,南宋自然不弱。

那么一个国家除了打仗,除了亮肌肉,就没有其它了吗。也就是说只要有肌肉,不需要有内涵,不需要有知识,不需要有科技,不需要有民生。难道我们的国家就要像一个混混,靠力大为王,没有文化,没有素养,靠打架为生。这样的国家不就是一个流氓国家吗。

南宋以仁义治国,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科技教育民生等等都是最好的,用历史学家陈寅恪的话说,中华之文化造极与宋,后渐式微。中国的文化宋是最高的。每个时代都要留点东西给后人,是留一点肌肉,还是留点文化给后人。南宋让老百姓也第一次有言论自由有做人的乐趣,老百姓生活富足,南宋深得民心,所以有崖山十万军民跳海,为国殉葬。中华民族发展最好的阶段,最顶峰,居然被无知之人说的如此不堪,可见见识多么浅薄。难道都要学汉武帝,如果你们的祖上都在汉人居住区域,你们的祖上也就是你们的祖宗每家每户都要当兵死人,都要提供打仗赋税,都要易子而食,还要感谢汉武帝的威武,难道你们的祖宗在汉武帝时是汉武帝。真是很可笑。

只有人没有见识,只有人久居基层,没有权利经历,没有长进,才会熟视无睹,才会有这种概念。

在座的有这种概念的,不要说做过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有几个能管五十个人的小老板可以跟我说一下,看看你们管理一个小企业是否艰辛,何况南宋赵构单枪匹马重建南宋。

没有经历的人跟他说了也没用,纸上谈兵。

不管东晋还是南宋都想开疆拓土,只是很多东西不是喊口号就可以的,说了你也不懂。

主要目的又是在说南宋。那我们就来给你启启蒙,提高一下情商,权利商,方便你进步,争取在社会上有所进步。

一个伟大的王朝因为仁义治国,因为文明理性,因为没有滥杀,没有野蛮,没有道德沦丧,是整个封建社会文明的表率,这样一个深得民心,有崖山十万军民为之跳海,为之殉葬,史无前例,怂吗。也许,因为这些人没有情商,没有权利经历。

战与和是中性词,没有好坏之分,战与和要看实机。合适的就是好的。只是战有掩盖性,容易站在道德高地,战败也不需要承担道义责任。和就容易被定义为投降,实则是背锅侠。皇帝只有一个,战争一定程度上可以掩盖国内矛盾,提升自己的威望。而对于百姓来说战争是既要出人,要死人,又要承担战争所需物资。比如汉武帝40年战争,用完上百年的积蓄,从即位时5000万人口,四十年就减为2500万。换句话简单的说,用2500万人口,家家户户因战争而死,易子而食,国家濒临破产,除了汉武帝得到了千古一帝的威名,其他人得到什么就不知道了。如果战败,百姓更不是人。

赵构是皇帝,自然要考虑全局,不仅要考虑战与和,更要考虑宋政权延续。 主战并不都好,战和要看实机,盲目战争失败的例子太多,刘邦能征善战也有白登之围。李世民也有渭水之盟,明英宗也有土木堡之变,就是投降派慈禧也有甲午中日之战、八国联军入侵,无不因为实机不成熟,丧师失地,特比是慈禧时期更是割地赔款。 赵构是一位有勇有谋的皇帝,宋史定论中兴之主 ,不是浪的虚名。他既要考虑用兵,同时要考虑国内的承受能力,钟相杨幺起义就是因为抗金税赋,与民意逆行,必然为百姓抛弃。 经过常年战乱 ,江淮多流民,百姓已流离失所,需要休养生息,否则,必然引起更大的农民起义,到时内忧外患,必然亡宋,亡汉人天下。 求和纯粹不得已而为之,为休养生息以利再战。 实际也是这样 二十年后废除合约,让孝宗即位北伐。不管是孝宗北伐还是开禧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在经过休养生息之后仍然失败,更说明了靠岳飞直捣黄龙的不切实际。

至于之所以这么说主要在对岳飞的处理上,容易让人有投降派的概念。下面我们具体说说岳飞。

岳飞只是一个爱国将军,他只要想怎么打仗,同样层次的爱国将领有五六个,如果说南宋靠岳飞一己之力,只能说这样的人历史知识道听途说。 赵构得从全局高度,从稳定高度总揽全局,岳飞只是赵构下面的中层干部,只是军队一员,同时岳家军也属于骄兵悍将,特别所托非人,张宪只知有岳飞,不知有朝廷,犯了大忌,朝廷难以驾驭。赵构还要考虑稳定、评价人员素质、战争供应、经济,农业、手工业,民生,贸易,等等,他同岳飞考虑的不是一个人层次。

至于岳飞之死,对他的英雄形象有拔高关系。

岳飞作为爱国将领,因为统治者的需要,已经升华为国家的政治符号,跟真实的岳飞关系不大。

大家只要知道岳飞是一个爱国将领,抗金英雄就可以了。

十二道金牌之说是荒唐的,朝廷为什么连续发十二道金牌。说害怕在开封打败金军后就可以直捣黄龙,迎回二帝,简直是痴人说梦。有几个人知道黄龙府在哪里吗。开封离黄龙府相差数千公里,即使不打仗,步行也要几个月,其中一个后勤补给就无法解决。有人很可笑,说以战养战。靠抢劫,那是土匪,在北宋的地盘,可能可以,到原来就属于辽和金的地盘,宋是属于入侵,谁给你,何况十万军队的补给,靠抢就够了?或者说难道可以雇佣美国飞虎队,用B52扔两颗原子弹,进行斩首行动;同时请以色列雇佣军用飞机空降突袭;难道救出昏庸无能,又荒淫无耻的钦宗,赵构就没有办法控制局面了。

实际情况,金刚灭北宋、辽,处于历史上的强盛时期,难道这样的金是豆腐,不堪一击。

金牌是圣旨,一道金牌不听,就是违抗军令,就是要杀头的。难道说朝廷有先见之明,岳飞会不听命令,自行其是;还是因为岳家军一贯不听命令,预见岳家军会违抗军令。还有朝廷是不是无知到跟说十二道金牌这样的人一样,不知道如果逼急了,会逼出兵变。

说赵构是昏君的,其人本身不智,见识浅薄。赵构宋史定论中兴之主,赵构能白手起家,启用有能力的将领,抵抗主了金军;能任用人才,稳定住局势,能大力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平衡各种矛盾,能有效延续宋,并将一个初步发展的国家交给孝宗,一个昏君有这样的本领吗。当然,要理解需要有高度。

南宋为什么要议和?

为韬光养晦,为延续宋争取时间。

古时打仗不管是游牧民族还是农耕文明决定性的因素是后勤补给,战场需要巨大的后勤补给下,即使粮草够,后勤运输所需要的押运粮草人员,运送人员送数千公里,宋根本无力支持。古今多少战争,比如赵括的纸上谈兵,比如年羹尧西北用兵都是疲于粮草,又如日本侵华因战线过长被拖死,粮草是真功夫,不是血一涌就行的。

宋当时为抗金入不敷出,财政80%用于军费,南宋的宫殿不过十多间房子,比不过一个大户人家,钟相杨幺起义因为抗金民不聊生,江淮多流民,如果硬着头皮,南宋面临灭国。

至于徽宗早已死亡,钦宗根本不是赵构的威胁,钦宗让国家灭亡,即使回来臣子们也根本不会听他的,特别是赵构朝无论大臣还是将军大多赵构提拔,而且赵构的才能是很突出的,根本不是赵构威胁。反而赵构希望接回钦宗 ,方便管理钦宗,而不是将钦宗放在金人之手,金人可以随时利用钦宗(利用钦宗另立国家,破坏赵构政权的正统性)来牵制赵构。

至于赵构与岳飞关系:

我们所知道的岳飞大多来源于他的孙子岳珂,为岳飞平反所写金陀粹编系列,宋史照抄金陀粹编系列。

为什么岳珂所写可信度不高,岳珂是宋代有名的大贪官,借岳飞之名横征暴敛,鱼肉百姓,从平反角度扩大其辞,从贪腐角度也会扩大言论,以利用岳飞这一英明敛财。

抗金通常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韩世忠黄天荡抗金,其二吴玠稳定川陕,其三张俊、韩世忠、岳飞、刘琦均有建树,不是岳飞一己之力。

岳飞之死与张宪有很大关系。

赵构收兵后处死岳飞,是岳飞没有处理好实实在在交出军权事宜,造成留恋军权的事实。中兴其他将领都交出军权后,岳飞将张宪岳云留下执掌军权,皇帝要收权,自己要主动将自己的亲信调离军队,否则还是自己的人掌握军队,等于告诉皇帝留恋军权,何况是将军权交给向来不听朝廷的张宪,是张宪骄兵悍将害了岳飞。

宋孝宗即位,按惯例大赦天下,将岳飞赦免。孝宗为体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用北伐来稳定自己的统治,为政治需要,赦免岳飞。

岳飞没有经岳飞孙子岳珂加工过的形象肯定是好的。岳珂这一南宋有名的大贪官,出于为岳飞平反记,所写资料拔高很多,可信度不高。

岳飞个人传记作者岳珂,岳飞孙子的宋史记载,我在百度上了解岳珂时,发现只要搜岳珂,直接弹出岳珂人渣的字样,可见岳珂实在有辱岳飞这一祖宗之名。

1、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三徐鹿卿传:”会珂守当涂,制置茶盐,自诡兴利,横敛百出,商旅不行,国计反诎于初。又置贪刻吏,开告讦之门,以罔民而没其财,民李士贤有稻二千石,囚之半载“。

徐鹿卿简介:嘉定十六年(1223年)廷试进士,累官吏部侍郎,提举鸿禧观致仕。及卒,谥清正。

2、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四袁甫传:”岳珂以知兵财召,甫奏珂总饷二十年,焚林竭泽,珂竟从外补”。

袁甫简介:少承家学,又从学于杨简。宋嘉定七年(1214)进士第一(状元),甫所至兴利除害;在朝靡切权贵,抗论不阿。卒,谥正肃。

3、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一杜杲传:调江山丞,两浙转运使朱在辟监崇明镇,崇明改隶淮东总领,与总领岳珂议不合,慨然引去。珂出文书一卷,曰:"举状也。"杲曰:"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珂怒,杲曰:"可劾者文林,不可强者杜杲。"珂竟以负芦钱劾,朝廷察芦无亏,三劾皆寝“。

作为岳珂下属的杜杲,无法满足上司时任淮东总领(财赋)兼制置使的岳珂的贪欲。岳珂竟以杜杲向崇明百姓征收的“芦”课不足为由,诬陷杜杲。

杜杲简介:南宋战功显 赫的抗金抗元爱国将领,有文才。 荫补入仕。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金军攻打滁州(今安徽滁县)等地,杜杲时任江淮置司幕僚,率军前往救援,州城得以保全。淳佑二年(1242年),蒙古军大举南侵,杜杲应诏为官,。。。在真州大败元军。淳佑八年(1248年)病故,享年75岁。朝廷赠开府仪同三司。

4、清代史学名家全祖望对其评价:岳珂、杨绍云、郑定、蔡廙之在四总,借天子之法令,吮百姓之膏血,外事苞苴,内实囊橐,何居乎,倦翁而亦预此列也,。。。然则珂直掊克忮深之小人,得无有愧于乃祖乎。

按宋史其他大臣记录,岳珂在南宋是个人渣,是个鱼肉百姓的大贪官,他的贪污腐化是给岳飞脸上抹黑的。所以他的文章可信度太差。

岳飞忠心能战,为平反记过多的采用民间传闻,民间普遍同情、寄望死者导致神化严重,比如关羽、项羽都已经神化。如同现在的抗日神剧,有一定事实,却能手雷炸飞机,适得其反。明清政治需要,需要忠心的战将为皇帝服务,加剧神化。

至于南宋之耻,宋徽钦二帝将祖宗的江山丢了,罪无可赦,靖康之变被金野蛮的变成靖康耻。

靖康耻是徽钦二帝长期盛世后没有危机感,荒淫无耻所致,跟大多数王朝三代以后皇帝没有危机感一样,才有朝代更替,类似民间的富不过三代。

金的灭亡更可耻,因为没有利用价值,皇帝一天死俩,皇帝如同野物被分尸,整个皇族被灭族,妇女当然逃不过靖康耻。难道皇帝被分尸的耻辱程度还不如徽钦二帝之辱。至于后来宋蒙灭金,宋还是报仇雪恨了!

蒙古灭南宋,蒙古后来也一样有捕鱼儿海之耻。因为蒙古短期的野蛮杀戮抢掠,至今蒙古国仍在为之偿还债务。

至于南宋灭亡,南宋是无法抵抗蒙古的,虽然南宋独自同蒙古抗战四十多年,在抗战史上独一无二。。

不要无知者无畏,当时蒙古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亚欧国家中有那么多的国家大多只有两三个月就为蒙古所灭。强金,强夏及亚欧其他国家,那么多国家早早灭亡,难道南宋不强吗。

强弱是要相对比较的,看不到或者不会分析,说明鼠目寸光。

打仗不是过家家,南宋独自抗衡蒙古四十多年,杀了蒙古首领及王储不是偶然的,是因为南宋与北宋一样,是中国封建社会比较重视儒家文化的朝代,讲究人性化治理国家,时刻关注民生,知道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整个宋一朝,因为脱胎与唐后期至五代十国乱世,深知百姓深受战乱之苦,故以民生为主线治理国家,经济科技发达,政治环境宽松,因而南宋居民认可宋,因而南宋民心可用 ,有强大的凝聚力,有同仇敌忾不畏强暴的决心,同期其他亚欧国家在蒙古面前转瞬间灰飞烟灭,不是浪得虚名。 蒙古之所以厉害,是因为这一游牧民族,是当时唯一的超级大国,它鼓励烧杀抢掠,一直以抢到的作为全民主要封赏依据,因为抢到即赚到,抢掠比任何事情来的快,蒙古人谁还努力工作,除非他是个傻瓜,蒙古这个文明异类爆发力空前,自然短期内农耕文明无法抵抗,当然随着野蛮爆发力衰竭,自然会为自己的野蛮付出代价,为野蛮不知开化所埋葬。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首先实实在在做好自己,以不让爱国变成一种假道义,真虚伪,唱高调。


我听枫


其实,东晋和南宋都不愿偏安,只是两者都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北伐成功而已。

不过相较之下,同为偏安政权,南宋要比东晋怂得多了。为什么这么说?个人觉得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南宋自立国时起就低人一等;

宋高宗赵构一路被金军追着屁股打,一路南逃至江南。而金军更是豪言:“上山下海抓赵构”,吓得赵构连滚带爬逃到了海上。更悲剧的是,赵构还被金军吓成了不举。此后的赵构果真如被阉割般处事,即便是在抗金形势逐步好转的情况下,他还是一心想与金国求和。

为了求和,赵构不惜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岳飞;为了求和,赵构不惜割让岳飞好不容易才收复的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等地;为了求和,赵构不惜每年向金进贡银廿五万两,绢廿五万匹;为了求和,赵构甚至不惜向金国称臣......

南宋就是在这样一个开国君的带领下,开始了它对江南一百多年的统治。而且立国之初就像金国俯首称臣,成了大金附属的“江南国”,比当儿皇帝还丢人!

反观东晋,虽说同样偏安江南,但晋室不用向北方的外族政权卑躬屈膝。而且依托北府军强大的战斗力,东晋在军事上并非处于劣势。肥水一战,更是直接把强大的百万前秦大军给报销掉了。后来桓温和刘裕等大将的北伐,也都颇有成就。

这些比起南宋处处挨揍的表现,明显要强得多。因此,南宋的历史存在感看似要比东晋强,但就所处时代的国际地位来看,显然不如东晋。

其次,南宋是个 “没有首都”的王朝;

我们很多人都以为,临安是南宋的首都。但其实,南宋的首都始终是控制在金国手中的汴梁。临安,也就是临时安置的意思。而临安府在南宋一直是被称为行在,不非是京城。因此,南宋可以说是一个“没有首都”的王朝。

南宋朝廷之所以不正式迁都于临安,不过是一个政治表态而已,就是想让老百姓知道,朝廷并非想偏安南方,终有一日会王师北定。

尽管南宋朝廷在政治上是这样的表态,但在行动上却相当的老实。期间虽也有隆兴、开禧两次北伐,但最后都以悲剧收场,反而使南宋更加的屈辱。真所谓是旧耻为雪,再添新丑!

反观东晋,虽明确迁都建康。但在北伐的行动上,晋室却要比南宋更积极,也更为果断。国运达百年之久的东晋,虽然期间并没有值得称道的明君。但东晋历代帝王在位时,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也启用了不少有志之士多次进行北伐,其中不乏有名将名臣的指挥。

事实上,东晋从立国时起,就不像南宋那么怂,处处被动挨打。而是采取以攻为守的方针,积极抵御北方强敌。像刘裕的北伐,一度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已经无限接近北伐战争的胜利了。

最后,南宋的灭亡,第一次让汉民族被外族彻底征服;

南宋的失败,主观上是自身的软弱和不思进取造成的。但客观上,也是因为金国确实很强大。不过南宋更悲剧的是,有一个金国还不算,还倒霉的碰上了蒙古这条上帝之鞭。虽然,南宋在自己的最后关头硬上一把,但终究还是抵不过强得可怕的蒙元,让汉族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灭国。

崖山一战,十万军民齐殉国,确实可歌可泣。但这亡国之耻,却也是实实在在的!

所以,从这几点上思考,南宋是要比东晋更失败些。

(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欢迎大家也发表个人的看法和见解)


这些历史要读


两个朝代都是偏安一隅,但哪个朝代更怂,确实不好比较,我个人的观点是这两个朝代不能用“怂”来评价,只能说这两个朝代都喜欢偏安一些,那么下面我就先分析一下这两个朝代的不同之处,然后再谈谈自己的观点。


1,皇帝有无实权。东晋实行的是“门阀制度”,因为当年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西晋王朝崩塌,皇族实力受到极大削弱,“五马渡江”后,西晋皇族势单力薄,只能依靠南方士族门阀的支持和依靠建立东晋,所以东晋的大权掌握在士族门阀手中,皇帝是没有多少实权的,“王与马共天下”反应的就是这个事实。而南宋不一样,士族门阀制度在唐朝大规模发展科举制后,被彻底抛弃,所以南宋大权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的。

2,对北方政权的态度。靖康之耻后,赵构建立南宋,面对金军的入侵,他采取妥协的态度,甚至不惜向金称臣,接受金国的册封,这对于汉人王朝来说是极大的耻辱,虽然后来的宋孝宗,宋宁宗曾发动过北伐,但因为自身实力不济而失败,最后还是签订了和议,宋金关系改为叔侄关系,但依旧是耻辱。而东晋王朝自始至终都没有向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低过头,不管是前期的前秦还是后期的北魏,面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东晋王朝不会妥协投降,而是坚决抵抗,所以才会有祖逖北伐,桓温北伐,刘裕北伐,也创造了“淝水之战”胜利的神话。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朝代都有过北伐,但都失败了,然而南宋向北方政权低头,议和了,而东晋自始至终都没有。

还有一点,那就是南宋建都临安,东晋建都建康,可以看出临安靠海且比南京还往南,是一个跑起来很方便的城市,事实上当年赵构定都临安很大原因就是这里是出海口,可以随时乘船逃跑,所以从都城也能看出,南宋更偏安一些。但我不同意南宋“怂”这个说法,因为南宋也有过北伐,也曾打赢过金国,取得过“采石矶大战”的胜利,也曾抵抗过蒙古大军达半个世纪之久,在钓鱼城打死过蒙古大汗。

所以南宋不怂但已经安于现状,偏安一隅了,东晋也是如此,东晋大权掌握在南方士族门阀手中,这些人本来就对中原地区没有感情,所以不支持北伐,也因此祖逖,桓温,刘裕等人的北伐皆以失败告终,这从侧面也反应了东晋统治阶级也喜欢偏安。


只不过南宋曾向金称过臣,这一点我认为是南宋最大的污点。


咸鱼闲聊


和东晋相比,南宋自然是怂一点的,在北伐方面确实不如东晋积极,但是这两个朝代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其实是没有可比性的。

首先他们所面对的敌人不同。

南宋面对的是强大统一的金国,这个国家既有游牧民族骁勇善战的特点,又有中原王朝强严谨复杂的政制体制,这个国家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非常难缠的存在。


而东晋则不一样了,东晋时期北边乱成一锅粥,先后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冉魏等十几个政权建立,这些政权互相攻伐,水火不容,给东晋以非常好的北伐契机。

其次,宋朝偏安不假,难道东晋就真的很积极?东晋自立国以来,权力和皇帝就没有多大关系,向来是权臣和世家大族共治天下,皇帝大部分时间就是个摆设。

东晋一百多年,组织大规模北伐的人有五个,但是不是孤掌难鸣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没有一次是成功的。祖逖北伐,司马睿就给了一千人的粮草和三千匹布,人马、兵器什么都没有。但是祖逖还是毅然决然率领数百家丁渡江北上,并且靠着自己的才智攻略下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


此时东晋已经建立,因内部争权,派外行戴渊牵制祖逖,导致多年来的努力功亏一篑。好不容易打下的土地全部丧失。

祖逖死后,又有庾氏准备北伐。先是庾亮,此人水平如何暂时不谈,但是在准备北伐期间多次受朝廷阻挠,后赵反而先下手为强,还未北伐却已经丧师失地。

庾翼准备北伐时,恰逢东晋皇权交接,只能暂缓,由于当时东晋先经内乱后经大败,朝廷也根本不搭理北伐的事,庾翼只能先行自行筹备人马粮草军器,但是还没准备好人先没了。

庾翼之后的接班人是桓温,他接手庾翼的部众后一举灭了成汉,收回益州之地,取得大胜。

但是建立功勋的桓温却受到了朝廷的猜忌,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桓温一直在坐冷板凳,朝廷反而让没有什么才能的褚裒、殷浩等人北伐,导致连战连败,不仅损失了大量的人马物资,也让北地人民失去了对东晋王朝的信心,更丧失了大好时机。


等桓温再度掌权时,北方冉魏之乱平定,前燕已经挺进到河南,前秦也已经占据关中。北伐难度大大提高。

掌权后的环温多次组织北伐,但是每次都功败垂成,主要原因在于桓温北伐并不是真的为了收复失地,统一全国。主要还是以自己和家族利益为主,导致北伐时一边和敌人在战场上你死我活,一边和自己人在暗地里有你无我。多次因为内斗丧失大好时机。

刘裕厉害,气吞万里如虎,但是他北伐的目的其实就是在积累自己的政治资本,等他收拢了足够的人心篡位称帝后,北伐也就戛然而止了。

纵观东晋的北伐,要不就是处处受朝廷阻拦,要不就是权臣在攫取自己的利益,说实话,守仁君看不出他和南宋有什么区别。


守仁读仁


更怂的话,只能说是南宋!刚开始时期的机会!自毁长城!杀岳飞!弄得再也没有人敢提出北伐的口号!东晋开始的时候,实在是内部太乱了!司马睿自己说了不算!就那样还有祖逖刘琨要北伐呢!朝廷也想,可是,实在是没钱没粮没人,结果祖逖死了,他弟弟就受不了,祖约就受不了!打仗要花钱的!平王敦时说话雇佣兵要给钱的!明明叫预约吗?打完之后,没好处,又让去打后赵!租约懂吗?有时间限制的!结果,王导封住了后路!这是要干嘛啊!结果就造反了!悲剧…!后来的桓温也是如此!都是有指望的靠北伐得名利!也曾恢复了洛阳!结果,就是不能长远!最终,刘裕也北伐成功了!可是,终于还是篡夺了东晋江山!相比岳飞是真没有实力撺掇大宋江山!可是也被杀了!你说是不是太怂了!


萌大叔来了


古代人开疆拓土,那是那个时代的理念。不愿卷入战争保持所在疆域的繁荣稳定,保证一方老百姓的安宁也是无可厚非的。吴越王钱俶主动纳土归宋,避免吴越国卷入战乱之中,继续保持吴越在宋朝富甲一方的地位。关键是广大老百姓愿不愿意的问题。老百姓始终是战争的受害者,山河破碎,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苦不堪言,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那才是天大的犯罪!不要把战争当儿戏,开口一个杀,闭口一个杀,那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任何时候都是要顾全大局的,要靠卓越的政治智慧的。东晋也好,南宋也好,都是古人所处时代所作出的决定,后人确实不好评判,毕竟历史不是后人可以去作出决定的。


海不厌深者


东晋与南宋的相同之处是:

都是面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都是打着南渡的幌子逃命,都是坚持了那么久,苟延残喘着。

不同之处在于北伐的积极态度:

东晋的士子吓的屁滚尿流抛家遗妻的跑到了南方,晋朝的皇帝也是中原第一个被俘虏的皇帝。宋朝呢,也一样,都悲剧,俘虏了两个,一个太上皇,一个现任皇帝。不过相比之下,东晋虽然窝囊了一下,但是还是积极北伐的嘛,虽然司马一族一直不断的拖后腿,但是我觉得南方的那些大家族还是很积极的,北伐了好几次,虽然没有什么成效,但是好歹也是一个态度啊。不像宋朝,太不争气了,南方海运发达,商业之利,国家财政充足,可就是懒得打,年年给岁币也行。虽然后来的岳家军打得金人屁滚尿流,可是碰上个不争气的皇帝也是把人气得要死。

南宋就是仗着钱多,能不打就不打的心态,只愿偏安一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