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和亲公主都是“冒牌”的,就不怕被发现吗?

蒋华浪


和亲的女子基本上都不是真公主。

和亲政策最早开始于西汉的汉高祖时期,后来为了缓解边疆紧张局势,唐朝就效仿汉代,也进行了所谓的“和亲”。 不过和亲的地方都是少数民族的一些边远艰苦地区,皇帝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去吃苦,所以基本上所有的和亲公主都是从宗室里面选择的,有的甚至还是宫女。王昭君作为和亲史上有名的人物,她甚至连皇亲都不算,她是当时皇帝的女人。

最典型的是唐太宗时期的文成公主以及唐中宗时期的金城公主。这两个女子都不是真的公主,文成公主本是唐朝远支宗室女,于公元640年奉唐太宗之命和亲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

金城公主本名李奴奴,是唐中宗李显的养女,生父为雍王李守礼。金城公主于唐睿宗景云元年送嫁给吐蕃赞普赤德祖赞。

他们两个虽然只是宗室女,可是再吐蕃的地位很高,甚至在死后都享受了高待遇。

不怕少数民族首领发现公主是冒牌的吗?

不怕。原因如下:

一、他们要的是公主的身份。

少数民族的首领根本不在乎他们是不是唐朝皇帝的亲生女儿,他们在乎的只是对方这个公主的身份。

即使她们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但一般也是皇帝的亲戚的女儿,这样一来,少数民族就能以此为筹码,避免唐朝对他们开战,让他们得以休养生息。

二、他们只在乎和亲的女子能为部落带来什么。

我们前面都说过,和亲的地方都是边远地区,各个方面自然不及唐朝,所以表面上是和亲,其实也是学习唐朝的各种技艺。

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队伍非常庞大,唐太宗的陪嫁十分丰厚。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给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100种治病药方,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携带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

文成公主还把汉族的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工艺陆续传到吐蕃;她带来的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极大发展。

所以,每次的和亲都不是简单的爱情的结合,那都是关乎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三、事关部落的面子。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当时唐朝最大的外敌突厥在一直请求与唐皇室“和亲”而不得,其首领忿忿地对唐朝使臣说:“吐蕃和契丹、奚的首领都能迎娶唐朝公主,为什么我们强大的突厥就不能娶唐朝公主做老婆呢?”

看看,别人都娶到了唐朝公主,他没娶到,就觉得没有面子。所以他在乎是不是真公主吗?他根本不在乎。

所以说,唐朝根本就不怕别人发现公主是假冒的,就算对方知道知道公主是假冒的也无所谓,因为他们要的本来就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他们能够得到的好处。


陶小小讲故事


最著名的和亲公主,应该是汉朝的王昭君了。王昭君不仅不是公主,甚至不是宗室,只是一个小小的宫女。但是为了和亲,给她封了个公主的名号,就稀里糊涂嫁过去了,在少数民族还受到了比较高的待遇。

事实上,很多和亲公主,都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比如唐朝最著名的文成公主,是一个宗室王爷的女儿,临行被封为公主;金城公主也是如此。

当然,也不是没有真公主。比较多的是清朝,因为皇室是女真族(后来的满族),兴起于东北。女真族人口少,用兵中多亏蒙古族的支持。所以女真与蒙古多有联姻,像著名的孝庄太后就是蒙古族,皇帝的女儿也有不少嫁给了蒙古王公。这些是真公主了。

而少数民族,与中原礼法不同,其实也不太在意是不是真公主,有嫁妆就行了。反正,他们在意的是财富。


栖鸿看红楼


不仅仅是唐朝,历朝历代的和亲也多是“冒牌”的,相对来说,唐朝还是挺讲究的,至少他们还是嫁过去几个真公主的,比如唐肃宗就曾经把他的次女宁国公主嫁给了回纥可汗,还有唐德宗的女儿咸安公主、唐穆宗的妹妹太和公主也都是如假包换的公主。

哪像大汉朝,用宗室女代替公主也就算了,还曾经用过宫女代替,结果,不但对面的匈奴没啥意见不说,这位宫女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和亲公主”,她就是王昭君。

“冒牌”公主的养成

为什么在中原王朝习惯于将“冒牌”公主嫁给“番邦”呢?这个头儿还要追朔到大汉朝的开国君主汉高祖刘邦。

当时,他率三十二万大军打算去揍匈奴,结果却因为轻敌冒进,反被冒顿单于给教育了。回来之后,建信侯刘敬就给刘邦建议和亲,刘敬最初的意见是把刘邦的亲生女儿鲁元公主嫁过去,匈奴看大汉朝的面子肯定要把鲁元立为阏氏,那她生的儿子未来也就是匈奴的单于,这样匈奴的单于不就成为大汉朝的外孙了么?

可是,当刘邦把这个意见跟吕后一说,当时就把吕后惹火了,她怎么可能舍得她的女儿入火坑,又是骂又是哭,总之就三个字——不好使。最后没办法,刘邦只能以宗室女代替。

从此以后,用宗室女顶替公主和亲便形成了风气。

“番邦”人那么傻,发现不了?

这么想可就太小瞧这些“番邦”了,无论是汉朝的和亲对象匈奴、乌孙,还是唐朝的和亲对象吐蕃、回纥等等,哪个都不是白给的。他们之所以还是乐此不疲地想要跟中原王朝和亲,自然是有所图的,不过图的重点并不是“和亲公主”,而是公主带过来的嫁妆。

这有点类似于一个穷小子娶了富豪的女儿,彩礼就是象征性的,嫁妆可是丰厚得很。皇帝嫁“女儿”,那个嫁妆自然是不能少的。对于中原王朝来说,这些嫁妆虽然看起来也挺不错的,但至少不至于伤筋动骨,但是对于资源匮乏的“番邦”来说,这些嫁妆可就显得太重要了,尤其是那些游牧民族,更是他们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的重要补充。

这些游牧民族,资源充足的时候,自然可以自己发展,可当他们赶上了荒年、或者资源用差不多了,就需要出来抢了。可是抢的哪里有通过娶“公主”送过来的安逸呢?真正爱好打仗的民族还是极少的。

此外,和亲的时候,“嫁妆”里面往往也会带过来一些有用的人和书籍,文成公主嫁入吐蕃的时候就带过去很多食物、饮料的做法,以及各种工技、医学等书籍和设备等,这些也都是吐蕃所需要的。

另外,“和亲”往往也伴随着“互市”的开放和发展,这种边境贸易也都是这些和亲对象所需要的。


可见,“和亲”对于这些“番邦异族”来说,那个公主更像是一个代表特殊身份,让他们获取这些利益的载体而已。至于她是真公主还是假公主,他们是并不在意的,重要的是“好处”。


水一白聊历史


答:和亲作假,用假公主代替真公主,用假王子代替真王子,有时候真的会搞出大事的。

举个例子。

武则天篡唐代周那会儿,有些飘了,以为自己真的是天降圣人,而武家的种全是尊贵的龙孙凤种,完全沉醉在个人的世界里了。

突厥首领默啜是个粗人,并不知道李唐王朝已被改换成了武周王朝,看见契丹人南下侵犯唐境,还傻乎乎地出兵赶跑了契丹人。

武则天乐呵呵地册立默啜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并将丰、胜、灵、夏、朔、代六州突厥降户及单于都护府之地赏还突厥,并加赐谷种四万斛、杂彩五万段、农具三千件、铁四万斤。

默啜的汗位其实也是从侄儿那儿篡位而来的,算是个暴发户,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于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九月,为他的女儿向皇室求婚——注意,默啜心中的皇室是指李唐王室,他不知道什么武周皇室。

但是,武则天明显会错意了,她以为,默啜看中的是武家的“龙孙凤种”,高高兴兴地让武承嗣的儿子淮阳王武延秀前往后突厥南庭黑沙(今呼和浩特市北)迎娶默啜女为妃。

默啜看见来的是姓武的,不是姓李的,立刻炸翻天,大骂:“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邪!此岂天子之子乎!”

武延秀带去的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赶紧给他解释这里面的来龙去脉。

这不解释还好,这一解释,默啜更加暴跳如雷,他这才明白,自己一直仰慕的“天朝”已经给老妖婆武则天篡夺了,自己之前攻打契丹不是帮李唐,而是帮武周,浑身发抖,命人将武延秀丢下了大狱,一口一句“奉唐伐周”,要用武力帮助李氏恢复唐朝。

他怒火中烧地说:“我突厥积代以来,只降附李家,今闻李家天子种未总尽,惟有两儿在,我今将兵助立!”

随后,便发兵袭击静难军(治所在今陕西省彬县)、平狄军(治所在今山西省朔县东北马邑)、清夷军(治所在今河北省怀来县),又进攻妫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县西南)、檀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陷定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定县)、赵州(治所在今河北省赵县)。

搞得武则天手忙脚乱,最后,不得不听从狄仁杰等贤臣所劝,答应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

所以说,和亲之说,表面好听,说是咱们两家结为亲戚了,以后亲如一家了。

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用女人的胸脯买不来和平,主要还是讲实力。

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曾经说:“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

汉唐两朝的和亲活动很多,许多正牌的和假冒的公主遭遇悲惨,有的被转嫁三四次,有的被当成猪羊宰。

迎娶了公主的胡族,有时候牙爪还不够利,羽翼还没有丰,明知是假公主,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当它的獠牙已张,羽翼已满,野心已现,就算是真公主,也宰你没商量。

举几个例。

西汉武帝时代,武帝为了尽力打击匈奴,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下嫁给乌孙国王昆莫,目的是拉拢昆莫和自己一起夹击匈奴。

那年,细君公主年方十六岁,昆莫七十多岁,活脱脱的老牛吃嫩草!

老牛吃了嫩草,是否遂汉武帝之愿出兵攻打匈奴呢?

想得美!

这个糟老头很懂得抓住商机,他和匈奴人做交易,也迎娶了一位匈奴公主,并封之为“左夫人”。

这么一来,细君公主只好屈居为“右夫人”。

这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昆莫年迈体衰,挂了。

细君公主被转嫁给他的孙子军须靡。

刘细君不堪其辱,向长安呼救。

汉武帝无可奈何,大手一挥:“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

刘细君只好在屈辱中“转嫁”给了军须靡,三年后在军须靡的蹂躏和折磨中死去。

汉武帝只好再遣楚王孙女刘解忧补嫁给军须靡。

军须靡也是个短命鬼,不久,也挂了。

刘解忧即转嫁给军须靡的弟弟翁归靡。

刘细君、刘解忧虽说不是汉武帝亲闺女,但她们身上好歹也流着刘氏王室的血液,却命贱如狗。

历史上最著名的王昭君,更是先后事夫呼韩邪单于、雕陶莫皋、且糜胥,屈辱难当,最后崩溃,选择了服毒自尽,时年三十三岁。

唐朝的和亲数是西汉对外和亲的两倍!

而且,唐太宗许嫁薛延陀王真珠可汗的就是他的亲生女儿新兴公主!

有名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是吐蕃王的侧室、小老婆。

而且,和亲并不能阻止吐蕃人的侵略。

唐中宗明明已把金城公主进贡给吐蕃人了,吐蕃人仍然保持强劲的入侵势头。最终,继位的唐睿宗只得把黄河河西九曲之地割让给吐蕃,让吐蕃取得战略地理上的优势。

唐玄宗时期是唐朝屈辱和亲的密集期,这期间永乐公主、燕郡公主、东华公主、宜芳公主、固安公主、静乐公主、东光公主等等先后送给了契丹人与奚人,但契丹人与奚人经常把这些和亲公主像宰猪羊一样宰杀了。

这里,说说里面的代表人物宜芳公主。

宜芳公主是唐玄宗妹妹长宁公主的女儿,被唐玄宗送给奚族首领李延宠。

宜芳公主经内蒙古辗转到达了奚族与李延宠完婚,新婚蜜月期还没有过完,李延宠受契丹人之邀,起兵反唐。

为了表明决心,他把宜芳公主从婚房拉出,像杀猪羊一样,割颈放血,血祭军旗,以壮声威。

此时,宜芳公主只有十七岁。

所以说,和亲实在是屈辱、丢脸,又不讨好。


覃仕勇说史


公主我是嫁过去了,是不是亲生的你们就不要计较了!

(文成公主剧照)

严格来说,唐朝的和亲公主并非“冒牌”的。只不过19位公主中,大多数都是“宗室女”,还有外姓女被封为公主的。也就是说,大多数的和亲公主并非当朝皇帝的亲生女儿。

大家看一下上面列出的表格就知道了,这里就不多解释了。

实际上,唐朝的和亲,并非是在国力较弱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处于优势或者均势的状态下才和亲的。

也就是说,就算嫁出去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主,但只要有封号了,身份地位就不一般,对方也就不敢说什么了。


咱们看一下上面的表格就知道,19位和亲公主,李世民时期有6位,唐玄宗时期有8位;剩下中宗、肃宗、代宗、德宗、穆宗,每个时期1位。

这意味着什么?最强大的初唐和盛唐时期,才是和亲最频繁的时期。而这一段时间,唐朝在对外关系中一直是主动地位,占据优势的。不管是吐蕃、契丹,还是回纥,唐王朝都是有选择性的嫁公主,不是你想娶就能娶的。

更关键的是,虽然嫁出去的很多公主都是宗室女或者是外姓女,但是她们嫁过去之后地位很高,都是其他国家君主的正妻。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开始衰落,也开始和回纥和亲,略微有些无奈。但是双方依然是平等状态,互有嫁娶,算是一种维持双方稳定的政治策略吧。而且,回纥也对迎娶的公主没有啥太大的要求啊!

比如唐肃宗的宁国公主,回纥可汗派人来求婚才嫁过去的。在这之前,宁国公主已经嫁过两次人了……嫁给回纥可汗这是第三次(前两任丈夫都是婚后不久去世,回纥可汗婚后没多久也去世了)。


再比如说和吐蕃的和亲,那是在打赢了之后,而且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才和亲的。松赞干布刚开始还嘴硬,不承认唐朝的老大地位,结果被唐军一顿乱锤,打得连连认罪称臣。李世民才打一巴掌给个甜枣,把宗室女封为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

而文成公主嫁过去之后,地位非常高,包括吐蕃的原始资料都有记载。

所以说,唐朝的和亲公主,是带着尊贵的地位,背后有强大国力支持的。不管嫁到哪里,对方都不会亏待,不敢亏待(静乐公主被杀,是因为安禄山多次杀掠契丹和奚,把人家逼急了造反造成的)。

当然,这种和亲政策毕竟还是略显残忍的,只能说相比较而言,唐朝的和亲公主,地位真的很高。


七追风


唐朝的和亲公主确实很多都是宗室之女,并不是皇帝亲生的金枝玉叶的公主,然而这在当时却不害怕被发现,即使很多和亲的君主发现,也不会在意,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不愿意为了真假公主而引起两国纷争

当时的唐朝国力强盛,很多番邦都是为了和大唐和亲,来促进两国的友好,这样才能利于长远发展,一般哪怕和亲的不是真正的公主,也是皇帝宗亲的女儿,和皇家有密切的关系,也受到了皇帝的重视。

比如当时的文成公主,虽然是宗室之女,然而大唐却是把她记在了长孙皇后名下,把她当成了嫡公主来对待,这样一来,宗室女有封号,有地位,因此和亲的部落最好选择“见好就收”,求娶的是公主,大唐就给了一位公主,不管怎么说,这桩婚事是定下来了,也就相当于和大唐结下了亲,何必那么较真真假,难道要因为真假公主再起纷争吗?

第二:冒牌的公主仪态并不输给真公主

虽然很多唐朝和亲公主都是“冒牌”的,然而冒牌公主大多也是皇室宗亲,并不是找了个宫女来代替,大多是金枝玉叶、金尊玉贵,仪态万千,形象气质和真公主并无区别。这下“面子”和“里子”都有了,也就欣然接受了。

第三:真假公主在嫁妆方面并没有区别

不论真公主还是宗室之女,作为公主的身份去和亲,都会带上一笔丰厚的陪嫁,金银珠宝、绫罗绸缎这些按照公主规格在嫁妆中必备的不用说,还有天文历法、诗文经史,几百箱农事、医药、科技、军事、建筑等有用的书籍,还会有各类粮食和果木种子等,以及相应的技术工匠,还有一些宫廷乐队等,这都是很多偏远部落没有的,而且紧缺的,公主给他们带去了这么好的资源,真假公主的嫁妆都一样,既然如此何必纠结真假呢?

第四:纯属为了和亲,其他不在乎

当时很多想和大唐和亲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和大唐成为亲戚,至于娶得是不是真公主,丑或者美、并不重要,只要大唐认同这门亲事,就可以和大唐永世友好,大唐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就会源源不断的输送,这才是硬道理,其他不在乎。

综上所述,即使唐朝和亲的公主很多是“冒牌”的,然而当时大唐国力强盛,而且本来“冒牌”的公主地位和真公主无差别,因此和亲的部落首领,大都选择欣然接受,毕竟能有机会和大唐联姻,做朋友、做亲戚,好处是数不尽的,何必那么较真呢?


小聪历史客栈


提出和亲的这些少数民族政权,根本就不在乎这些公主是不是真公主,他们只在乎一样东西,那就是这个和亲,到底有没有中央王朝的正式认证!倘若存在这个认证,并且得到了皇帝的允许和册封,那么公主是真是假早已经无所谓,和亲的公主只不过是一个桥梁,他们更在乎的是中原王朝对自己的认可!



说白了,只要中原王朝允许这次和亲,在承认这次姻缘的基础上,外围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可以借此“攀上亲戚”,也间接承认了自己的地位,至于来的新娘是真是假早已经无所谓,反正中央王朝白纸黑字认定这是真的,这个东西比什麽都重要!

在历史上,真正把皇室宗亲的女子嫁到外地去和亲的例子其实寥寥无几,更多的则是找一些旁门左枝,在以中央王朝的名义册封认可其地位,再外派出去和亲,既解决了和亲问题满足了外围少数民族政权的面子,又避免皇室成员孤身远嫁,这种做法也算得上是两全其美,例如著名的昭君出塞,女主角王昭君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宫女,跟皇室宗亲八竿子打不着,但经过汉元帝的册封,不但自己身价倍增也让这一次和亲得到了汉朝皇室的认可,当汉元帝以政府层面推行了这次和亲,那呼韩邪单于早已经不在乎了王昭君的真实身份,自己成为大汉王朝的女婿才是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



所以在古代历来的和亲活动中,也不存在当事新娘故意隐瞒身份,明明是普通人嫁到外地非要说自己是皇室宗亲,事实上出嫁以后,他们完全可以明目张胆的说出自己早年的身份地位,由于已经经过了中央王朝的册封,他们早年的地位再卑贱也早已成为过去式,经过册封地位和尊号才是他们的现有身份,或者再说的粗俗一点,这些少数民族的首领在沒参与和亲之前,在中原王朝的眼里不过是个蛮夷头子,现如今经过这样的婚姻也成为了被中原王朝认可的政权首领,大家都经过了中原王朝的认可抬高了身份,那还纠结过去干什么?


辽宁资深球迷


“和亲”一般是指汉族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首领之间的一种政治联姻,从汉朝开始逐渐发展,成了各朝各代通用的政治方法,其根源来自于“联姻制度”!

到了唐朝,“和亲”成为了唐朝政权对少数民族政权主用的政治手段,整个唐朝三百年,有和亲公主多达二十多人。

然而这些“和亲”公主多是“冒牌货”,难道就不怕发现吗?

首先,应该可以肯定,这些“和亲公主”会被发现不全是皇帝亲生的女儿,然而大唐王朝是不怕被发现的!

1.“和亲公主”也是公主――虽然没有公主之实,但是有公主之名!

唐朝的“和亲公主”多是宗室之女,毕竟皇帝也不会把女儿送到荒无人烟、半文明状态的少数民族吧。而且,在古代,女儿一旦出嫁,相当于一生就要在夫家渡过,想想都很可怕!

所以说,绝大多数的“和亲公主”都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而是临时找来顶替的宗室之女,比如说非常出名的文成公主就是如此。

但是,虽然说这些公主和皇帝不见得有什么亲密的血缘关系,但是都是经过皇帝亲自册封和承认的“义女”,所以说是公主也毫无违和感!

2.“和亲”只是一种政治外交手段!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和亲”并不是为了满足公主或者部落首领的个人幸福,两个人也不是奔着传宗接代或者幸福婚姻而去的。

两个人的结合代表了两种势力,是一种政治外交手段。要么是唐朝一方为了止战,不得已派出公主进行和亲,要不就是部落首领为了依附唐朝或者找个过硬的大靠山求着与大唐进行和亲。

3.“和亲”公主无所谓真假,只要达到政治目的即可!

不难想象,那些单于和首领肯定知道这些公主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同样的,他们娶这些公主也不是为了延续有多么优良血统的后代,而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

一是缓和和唐朝的关系,毕竟娶了一位公主,怎么说也是有关系了。以后发生争执都好讲话了,再也不用动不动就刀戎相见了。

二是确定宗蕃关系,

好接受唐朝的援助。有些部落就希望和唐王朝扯上关系,强大的王朝每年用一些特产就可以换取不少的收益。

所以说,“和亲”公主是不是真公主并不重要,只要是唐朝皇家承认的公主就可以达成其政治目的!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唐朝去和亲的公主没几个是真公主,试想一下,谁舍得自己的亲闺女嫁那么远,而且嫁的都是蛮荒小国的亲王啊,皇帝啊。谁舍得啊,嫁得又远,爹妈看不到不说,一旦翻脸就成人质了,说不一定还有家暴之类的事发生,所以人家也不把自己亲闺女送去受罪。

和亲这事吧,好像在古代很流行,哪个君王拌嘴了,两家谁也不服谁,最后也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这种争端,好嘛,两人就一合计,好吧,咱和亲吧,也别打了,我有一个闺女二八年华,长得好看啊,别人我都不舍得给,看在咱这么聊得来的份上,我把她许配给你吧,这是主动握手言和的。也有人家主动去求的,说,你看我这也老大不小了,听说你家姑娘漂亮,咱结个亲家呗,别人家姑娘我也瞧不上,你家大业大的,姑娘也错不了。

我们所熟知的大唐王朝和亲次数就超过二十次之多,有主动来求的,也有皇帝嫁出去的,这也算礼尚往来,你别找我事,我把姑娘嫁给你,你消停点。但是二十次,你想想,唐朝哪里来那么多真公主去嫁,所以多半也是认个义女什么的,然后再嫁给番邦小国。

这么做了二十多次,就算大唐王朝再荣耀强大,被发现总是不好吧,那他们又是怎么处理这些事的呢?

唐朝最有名的和亲就是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了,这哥们还打算用武力征服大唐,结果还是被唐朝大将给反杀了,唐朝公主又不是大白菜,想求就求,人家老李也是有实力的,把松赞干布打服了后,老李还是给了他一个面子,把文成公主嫁给了他。《旧唐书》记载,这文成公主并不是老李的亲闺女,而是宗室之女,老李认了一个干闺女而已。这干闺女也确实是不辱使命,把大唐王朝的先进科技技术带到了吐蕃,而且促进了大唐与吐蕃的和平共处。

至于文成公主后来的孤独寂寞,还有后来的郁郁而终,谁也不会想得太多,只看到她做出的贡献,没谁看到她绚烂后的毁灭,所以和亲公主的命运并没有历史上记载得那么光鲜亮丽。

对于和亲来说,用不用真公主,并没有那么重要,这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这种形式代表的是两国友好,谁还追究公主的真假。在古代,女子的地位本来就不高,不论平民还是宗室贵戚,女子有时候的作用就相当于一件礼物。所以看电视剧总有这样的情节,要贿赂某个志士了,总会有人送金银珠宝,连带着一票美女,然后那位志士会义正言辞的斥责这个送东西的狂徒,呸!你这是在侮辱我。

虽然疆外苦寒,但是也毕竟是有国家实力的,所以也不是真要求娶什么真公主,求亲是一种示好,所以人家也未必要娶什么真公主,就算求个真公主,人家连皇帝都不尊重,干嘛要尊重一个公主,所以真不真的,人家也完全不是太在意。

说白了,公主和亲只是一种外交手段而已,谁还较真呢?再说,真公主未必有假公主温柔贤淑吧,人家送礼物也不能送个拿不出手的东西吧,所以人家也乐得笑纳了。

  

  

  

  

 

  

  


逆风解语


公主包括皇女、王女、宗女,严格意义上来说,唐朝的和亲公主都是真正的公主,只是大部分都是宗室女,以皇帝养女的身份出嫁,仅有几个是皇帝的亲生女儿。

和亲的公主是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不重要,只要有大唐公主的封号就可以。

虽然嫁的是少数民族首领,但是他们肯定也会把和亲公主的资料查的一清二楚,双方都知道公主是“冒牌”的,但是都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

公主远嫁少数民族和亲,代表两方愿意以和睦相处,停止战争,从国家层面而言,这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边界和平的方法。

唐朝有19次的和亲历史,有12次和亲发生在唐太宗到唐玄宗时期,后7次和亲大唐由盛转衰,和亲情有可原,这个时期的大唐处于盛世,为何还要与区区吐蕃等少数民族和亲呢?这其中折射了“强国不恒强,弱国亦非弱”的道理。

比如松赞干布求娶文成公主,松赞干布多次派人进入长安求娶大唐公主,屡次被拒,最后还放狠话:“若大国不嫁公主,当即进攻内地。”唐太宗很是愤怒,两军交战,即使松赞干布兵败,最后唐太宗还是将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安抚人心。

唐太宗为何要做打了一巴掌又给一个枣的事情呢?即使松赞干布兵败,但还是对唐朝的军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唐朝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吐蕃,还有突厥、吐谷浑等等,不安抚好这些部落,群起而攻之,势必威胁李唐江山。

大唐和亲几乎不嫁皇帝亲女,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少数民族部落也不在乎是否亲女,只需要大唐肯嫁公主,给足他们面子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