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話生活:從茶俗看茶在古人日常生活的地位

茶俗是我國民間風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澱,貫注了民眾倫理道德、精神追求及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這些都反映在茶道精神中。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表明,“茶”在百姓生活中地位的崇高。

茶俗以茶事活動為中心貫穿人們生活,以茶來寄託或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具有“以人為本”的精神,並形成相對穩定的程序,歷代傳承演變,相沿成習。此外,廣大文人從民間茶俗吸取了豐富精神營養,討論中國茶道精神的形成和發展不可脫離茶俗。

茶話生活:從茶俗看茶在古人日常生活的地位

以下阿谷將從以茶敬客、敦親、睦鄰、贈友、聯誼、求愛、示儉、祭祀八方面簡述自己對於民間茶俗的認知及看法

以茶敬客

宋代朱弁詩歌《曲滫舊聞》寫到:“客至則設茶, 欲去則設湯, 不知起於何時。然上自官府, 下至閭里, 莫之或廢” ,可見在宋代以茶敬客的風俗就已經盛行,上至官宦世家下至百姓庶民

事實上這種風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晉代,士大夫好清談,常以茶助興,弘君舉在《食檄》中加載了“寒溫既畢,應下霜華之茗,三爵而終”,可見當時已出現以茶敬客的禮俗。晉代王瀠的“茶湯敬客”,陸納的“茶果待客”,桓溫的“茶果宴客”,至今仍傳為佳話。

東坡肉為眾人所熟知,然而卻未必知道有東坡茶。原來,蘇東坡也是熟諳茶道的高手,東坡茶即其自創的飲茶法,每餐後,以濃茶漱口,口中煩膩既去,牙齒也得以日漸堅密。用中下茶漱口,而上等好茶不易得,“間數日一啜,亦不為害也”。

茶話生活:從茶俗看茶在古人日常生活的地位

三蘇祠蘇東坡雕像

蘇東坡《贈惠山僧惠表》即有:“客來茶罷空無有, 盧橘楊梅尚帶酸。”,客人前來看望,此時橘子楊梅還未成熟該用什麼招待呢,一杯清茶足矣,這很好體現以茶敬客的理念。

客來獻茶,以茶敬客,乃是中國人民普遍習俗,是文化特色。千百年的發展也就培育了成熟的泡茶技藝,如潮汕功夫茶。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客人以輩分或身份從主人右側分坐兩旁,沖泡共十八道程序:焚香靜氣、葉嘉酬賓、火煮山泉、孟臣淋漓、烏龍入宮、懸壺高衝、春風拂面、重洗仙顏、若琛出浴、玉液回壺、遊山玩水、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三龍護鼎、喜聞幽香、鑑賞三色、初品奇茗、盡杯謝茶。這反映了茶藝文化的繁盛,但卻也過於繁瑣。事實上,功夫茶在普通百姓家裡並未如此複雜,以茶敬客的風俗卻仍深植於文化厚土。

茶話生活:從茶俗看茶在古人日常生活的地位

此外,白族諺語有“貴客臨門三道茶,頭苦、二甜、三回味”,湖南益陽也有另一種形式的三道茶,但都表明了以茶敬客的意味,這與儒家“以茶表敬意”是相通的

以茶敦親

“以孝治天下”理念貫穿了中國兩千多年,此前孝的道德觀念就早已形成,民間更是有“百善孝為先”的說法。以茶敦親這種茶俗,便體現了孝道精神。晚輩通過敬茶表示對長輩的尊敬,此外同輩之間通過互相敬茶以增進情感,以茶敦親使得茶成為了表達封建禮儀特別是家庭禮儀的重要載體。

《紅樓夢》第40回即有體現,賈母去瀟湘館看望林黛玉,林黛玉則向賈母奉茶,獻上一杯清茶以表達對賈母的愛戴與敬重,以茶敦親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反映了封建家庭倫理文化中長幼有序、尊敬長輩的等級秩序。

茶話生活:從茶俗看茶在古人日常生活的地位

此外,茶與差錯的“差”以及查看的“查”諧音,因此敬茶的含義又包括了請父母長輩包容指教、賠禮在先的意味。《女兒經》載:“女兒經, 仔細聽, 早早起, 出閨門, 燒茶湯, 敬雙親”。黃山茶區把這種以茶來化解糾紛、矛盾的方式叫作“吃茶講壺”, 也叫“吃講茶”, 是一種古老的民間飲茶遺風。賠禮茶在《紅樓夢》第35回中也有體現,薛寶釵與哥哥薛蟠吵架,之後薛蟠向薛寶釵認錯,便是以敬茶的方式打破了兄妹之間的隔閡,這一情節體現出了以茶敦親在融洽家庭關係、緩解家庭成員矛盾中的重要作用。

在江南地區,新媳婦過門,第三天一大早便要向公婆請安,獻上一杯茶便是頭等大事。

以上種種皆反映了以茶敦親對於家庭和諧的重要性,與儒家“以茶利禮仁”的茶道精神相通

以茶睦鄰

俗話說:“未吃阿婆茶, 不算到周莊。”在周莊, 喝過阿婆茶的人才能品出水鄉古鎮的韻味來。阿婆茶便是以茶睦鄰的體現,是古鎮婦女聯絡感情、消閒遣興的傳統社交形式。

茶話生活:從茶俗看茶在古人日常生活的地位

周莊阿婆茶

《夢梁錄》便記載了南宋杭州的這一風俗:“杭城人皆篤高誼…或有新搬移來居止之人,則鄰人爭藉助事,遺獻湯茶。”

《西湖遊覽志餘》記載的明代杭州茶俗進一步體現了以茶睦鄰:“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諸色細果,饋送親戚比鄰,謂之‘七家茶’。”

現如今江蘇等地仍有此風俗,立夏之日以隔年木炭烹茶以飲,亦稱“七家茶”。茶對鄰里關係的親近調和起著重要的作用,茶會上鄰里間談論家常小事,氛圍和諧融洽。

以茶贈友

唐宋時期,文人贈茶便已蔚然成風,史料記載便有很多文人乞茶和贈茶的雅事。日本僧人圓仁離開長安時曾得到楊敬之“賜茶一串川;陸贊回家省親時曾接受壽州刺史張錳的“新茶一串”;茶文化史上著名的“七碗茶詩”也有所體現。

《全唐詩》中,直接表現了文人間贈茶、寄茶的詩歌多達37首

茶話生活:從茶俗看茶在古人日常生活的地位

白居易《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故情周匝向交親,新茗分張及病身。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麴塵。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寄贈新茶使得李六郎中與白居易之間的友誼更加親密鞏固,便是“以茶表敬意”的體現,蘇東坡《依然以垂雲新茶見餉, 報以大龍團, 戲作小詩》也表現了以茶贈友的風俗。

白居易的另一詩作《謝楊東川寄衣服》也有所體現:“年年衰老交遊少,處處蕭條書信稀。唯有巢兄不相忘,春茶未斷寄秋衣。” 乞茶與送茶絕非只為了口腹之慾的滿足,茶已經逐漸成為文人交往的重要媒介了

茶話生活:從茶俗看茶在古人日常生活的地位

白居易雕像

《紅樓夢》第26回中,寶玉給林黛玉送茶,丫頭佳蕙笑道:“我好造化,寶玉叫往林姑娘那裡送茶葉,花大姐姐交給我送去,可巧老太太給林姑娘送錢來,正分給他們丫頭們呢。見我去了,林姑娘就抓了兩把錢給我,也不知多少。” 寶玉贈茶,黛玉回賞,便是體現了二人贈茶之間的情誼。

以茶贈友高雅達意,品茶往往是高雅之人的一種精神性質的活動,贈人以好茶,既是對他人品性的讚譽,也是以茶為媒介溝通了人際感情。

以茶聯誼

以茶聯誼有助於聯絡感情、涵養品行,是古代聚會的重要方式。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唐代竹山寺聚會品茗,十九名士中既有顏真卿這等書法大家,也有後人熟知的茶聖陸羽。而著名的《五言月夜啜茶聯句》便出自此處,為六人聯詠茶詩。

《五言月夜啜茶聯句》:

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清言。(陸士修)

醒酒宜華席,留僧想獨園。(張 薦)

不須攀月桂,何假樹庭萱。(李 萼)

御史秋風勁,尚書北斗尊。(崔 萬)

流華淨肌骨,疏瀹滌心源。(顏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辭綠菽繁。(皎 然)

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閒軒。(陸 羽)

此外,前言所寫阿婆茶應當是民間以茶聯誼的典範。

茶話生活:從茶俗看茶在古人日常生活的地位

茶聖陸羽雕像

以茶求愛

明代許次紓在《茶疏·考本》中說:“茶本移不, 植必生子, 古人訂婚, 必以茶為禮。”,古人認為,茶樹只能以種子萌芽成株而不能移植,故歷代都將茶視為“至性不移”的象徵。且茶樹多籽,象徵著子孫綿延。因此古人訂婚,往往都是以茶為禮,從宋朝開始茶禮便成了男女確立婚姻的重要形式

《紅樓夢》第二十五回中,鳳姐把暹羅茶送給眾人品嚐,黛玉喜清淡,鳳姐便要把剩下的也一併送給她,然後說到:“你既吃了我們家的茶怎麼還不給我們家作媳婦?” 孔尚任《桃花扇》裡提到:“花花彩轎門前擠,不少欠分毫茶禮。” 這些“以茶論婚”的說法都是以茶示愛的體現。此外,還有“好女不吃兩家茶的說法。

茶話生活:從茶俗看茶在古人日常生活的地位

清代鄭板橋《竹枝詞》寫到:“湓江江口是奴家, 郎若閒時來吃茶。黃土築牆茅蓋屋, 門前一樹紫荊花。”,詩歌中就描寫了一位少女含蓄向意中人表達心意,“郎若閒時來吃茶”便是以茶求愛的反映。

舊時婚俗又稱“三茶六禮”,“三茶”即訂婚時的“下茶”、結婚時的“定茶”及洞房時的“合茶”。

提親時,女方以糖茶待媒人,含美言之意,此謂“下茶”;相親時,女方滿意男方,女子即奉上清茶一杯,男方飲後置錢鈔或貴重之物送回,女方收受,是為心許,此謂“定茶”;入洞房時,以紅棗、花生、桂子等沏茶,則含早生貴子之意,此謂“合茶”。

此外,在一些民族風俗中,女子婚姻大事都與茶有著密切關係,說親、訂婚、結婚都要以茶為媒。在彝族婚俗中, 茶便是女子委婉表達個人意願的方式。青年男女戀愛時, 男方初次到女方家提親, 需帶酒、煙、茶、糖, 女方一般不表態;第二次依舊帶酒、煙、茶、糖, 女方收下則表示同意;第三次如舊, 這時女方要叫一些親屬來吃“火酒”, 一面吃酒喝茶一面商定吃“定親飯”的時間。

茶話生活:從茶俗看茶在古人日常生活的地位

湘西民謠歌曰:“小娘子,葉底花。無事出來吃盞茶”,此後“吃盞茶”便成了談戀愛的代名詞。

以茶示儉

茶之德行,“儉”為本性,以茶示儉便是重要的茶俗文化。

陸羽在《茶經》中,反覆強調一個“儉”字。 “茶之味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此外又提出:“茶性儉”理論。可以看出,陸羽對於以茶示儉的提倡。

唐代房喬《晉書》記載:“恆溫為揚州牧,性儉,每宴飲,唯下七奠,伴茶果而已。”

同時期的陸納,有"恪勤貞固,始終勿渝"的口碑,是一個以儉德著稱的人。有一次,衛將軍謝安前往拜訪陸納,陸納子侄陸俶對叔父招待之品僅為茶果而不滿。於是便自作主張,準備了豐盛的菜餚招待謝安。謝安走後,陸納打了陸俶四十大板,責怪他破壞了自己的清廉名聲,"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穢吾素業"。

茶話生活:從茶俗看茶在古人日常生活的地位

陸納杖侄

在晉代皇家王族荒淫無恥、鬥奢比富的奢靡風氣下,陸納、桓溫這一類有識之士提倡以茶養廉,具有矯正時弊的積極作用,符合茶飲之德。

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朱元璋下令停止龍鳳團茶的製作,“ 罷造龍團,惟採芽茶以進 ”。此類旨意便是以茶示儉的最好體現,此前龍鳳團茶製作繁雜,人力物力大為浪費。

朱元璋貧民發家,一生節儉。該旨化繁為簡,把團茶變成散茶,把蒸青法改為炒青法,“廢團改散”與“廢蒸改炒”,減少了古法繁複工序,以烘焙團揉方式製茶。

茶話生活:從茶俗看茶在古人日常生活的地位

朱元璋斬婿,廢龍鳳團茶

此外,至今民間多以“粗茶談飯”表示生活儉樸

以茶祭祀

“無茶不成喪”, 在我國民間習俗中, 茶與喪祭是密不可分的。茶性高潔清芬, 是祝福、吉祥、聖潔的象徵, 可祛穢除惡, 祈求安康。因此,茶便成為了理想的祭祀物品, 祭獻者用獻茶的方式將表達對神靈、先祖的尊敬, 以茶為仙草為正心之物。

南朝齊皇帝蕭賾遺詔:“我靈座上, 慎勿以牲為祭, 但設餅果、茶飲、乾飯、酒脯而已。”

《泰山述記》記載了唐代張嘉貞等文人以茶祭祀的做法:“貞元十四年(798年)正月十一日立春祭嶽,遂登太平頂宿。其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再來致祭,茶宴於茲。”

民間則有元日祈年之禮, “自五鼓後, 戶無貴賤、貧富, 皆嚴潔廳宇, 設上、中、下三位, 陳列酒果、茶湯, 焚金銀楮錢, 冀承靈貺, 以保遐齡。蓋用道家之說, 謹歲始。”

《閩清縣誌》亦記載:“元日, 雞鳴, 起肅衣, 焚香, 設齋果茶酒歲飯, 拜天, 謂之接一年歲。”

此外還有祭灶神, 正月要祭灶, “元日起, 每夜設香燈茶果於灶前供奉。至初六日晚, 謂灶神朝天回家, 盛酒果以祭之。”

茶話生活:從茶俗看茶在古人日常生活的地位

以茶祭祖是各族民眾的普遍習俗,雲南德昂族即認為“茶葉是萬物始祖”、“各個民族都喝茶,喝著茶水莫把祖宗忘”。

祭拜天地眾神時需以茶為禮,與此同時,茶葉本身也成為了列祖列宗的象徵。可以看出,以茶祭祀風俗盛行,遍及各個階層各個民族。

結語:茶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樸素的文化心理和精神訴求,也折射出古人思維方式、生活習慣,豐富多彩的茶俗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哲理與意蘊內涵一直延續至今,飲茶習俗至今在一些農村或茶藝館依然盛行,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