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后人对李清照的《渔家傲》评价极高?称其胆气之豪,境界之高,为宋词中罕见?

江湖夜雨92


为何后人对李清照的《渔家傲》评价极高?称其胆气之豪,境界之高,为宋词中罕见?

这个说法是谁提出来的呢?


李清照有名的《渔家傲》有两首,一首《雪里已知春信至》是写梅花的: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这是李清照十八岁时的一首赏梅词,上片写寒梅初放,下片写月下赏梅,虽然是颂梅高洁,但用字琢词,少女情态溢于言表。与豪放是不搭界的,这也是易安居士在是遭遇家国之变之前的普遍文风。

那么肯定是指《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了: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作品写于1130年,李清照四十六岁。这是她人生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三年前的靖康之耻,让北宋朝廷崩溃。李清照和赵明诚跟随宋高宗南下逃难,经历了赵明诚的缒城逃跑事件,这对鸳鸯眷侣出现了人生观上的裂缝;北宋时期积攒的大量金石收藏在战乱流离中被偷盗、抢夺;1129年十一月,赵明诚病逝。在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双重打击之下,李清照虽然依旧追随高宗,却从心底看不起当时朝廷一心议和的苟且,是以才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之句。

1130年春天,李清照放下丧夫之痛,继续追随宋高宗流徙。仓皇奔走之态,见于她《金石录后序》:

上江既不可往,又虏势叵测,有弟迒任敕局删定官,遂往依之。到台,台守已遁。之剡,出陆,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又之越。庚戌十二月,放散百官,遂之衢。绍兴辛亥春三月,复赴越,壬子,又赴杭。

大概就是在“雇舟入海”之时,易安居士在梦中惊醒,看海天一色,感前路茫茫,不知生死何依,写下了这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上片从写景入手,李清照一梦而醒,于波涛摇曳中看到的景色。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因为在摇动的船舱里看星星,也可能是在梦中还没有完全清醒,分不清是真实还是幻境。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有生活的真实感,又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半梦半醒之间,想起刚刚好像遨游到了天庭,遇到天帝,他很热情地问我去哪?

为什么天帝有此一问?是真的梦到了吗?可能是,也可能只是词人心中的疑问。皇帝弃天下臣民不顾,仓皇难逃,我们这些追随者,要如何自处?朝廷涣散、天子隐踪,我又去哪里寻找依靠呢?

下片头两句回答天帝所问,其实也是自问自答。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我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

为什么上片写的是晨景,这里却说已到黄昏?因为说的不是一个事儿,晨景是实景,这里的“暮”是指人生已暮,巧妙地化用了屈原《楚辞》章句。“路长嗟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她使用“ 路长 ”、“日暮”四字,隐藏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而“学诗谩有惊人句”则是在倾诉自己的遭遇——满腹才学无处施展的愤懑与无奈。

通过这两句对《楚辞》典故的化用,将思维从对自身遭遇的怨叹转换到对未来目标的信念:我虽然不得志,很惨,年纪又大了,但是我依然会“上下求索”,追寻自己的未来。这样才有后面几句气势如虹。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用了屈原的典,这里又化用了庄子的《逍遥游》中的句子,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社会。风,你不要停,把这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真正摆脱现在的迷茫和痛苦。

这是对上片天帝的回答,也是李清照借梦境抒发自己的心情。她希望能够早日摆脱当下困境而不得,只能借助神仙之说,求得暂时的心灵安慰。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题主的问题,这样一首词,是否真的“胆气之豪,境界之高,为宋词中罕见?”

在易安居士的作品中,这首词确实比较罕见。因为李清照对于词牌是有自己的看法,也代表了整个宋朝文人对词牌的看法。

那就是“诗词分流”。

她的《词论》是词史上第一篇词学专论,集中反映了李清照早期的词学观点,也被视为婉约派的纲领。而她最强调的是,婉约和小情思其实是词的本质。所以李清照才会批判苏轼的词是“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

这种认识,不能说是苏轼开创豪放派之后的理论倒退,而是当时所有文人的共同认识,是苏轼个人别具一格而已。而豪放派一过了辛弃疾、张元干这些人,就在词牌史中隐匿了。对词牌的定义,仍然回归到“诗言志、词抒情”的分野路线之上,这种态度一直延续到王国维这里仍然如此。

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意思是说,与诗相比,词是另一种文体。这种认识,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并不偏颇。其立论基础,就是诗词分野。也就是说,诗不能做词的事,词也做不了诗的事。

我们读过李清照的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个中豪迈情思,远胜大好男儿。但她却是词牌婉约派的代表,即便是后期文风变化,仍然是使用原来的柔弱的词风来写较为广阔的事物和较为深沉而宏大的情感。情感主要体现为沦陷之痛、家国之思,也因为这一点,李清照被列入爱国诗人群体。

但是她的作品表达是割裂的,诗是本性,词是特色。所以我们才称她是男子性格的女儿家。

词的正宗、正统思想,从李清照的《词论》开始,从北宋一直贯穿元明清三代。而这个正宗、正统,其实是排斥豪放派的。

个人看法,这首词是李清照在清梦之中借助庄子、屈原的话语排解个人郁闷,抒发自己求得自在的想法,从立意上来说,确实脱离了哀怨、婉约的风格,但是和苏轼、辛弃疾、张元干等人的豪迈作品来比较的话,还是不能同日而语。就算是周邦彦转苏轼词风的词人叶梦得,豪放起来也远胜李清照。

这就是男子和女儿家在当时的根本区别,你让李清照去戎马生涯,去豪情天纵,本来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要说这首词的风格在易安词中实属罕见,那确实如此。估计当时李清照刚刚睡醒,有感于怀,没有去计较诗词不同表达方式的隔阂,直接使用了自己最拿手的体裁表达了切身感受。

而且李清照本身也并不反对豪放词,她只是很少会去用词牌来表达豪放的感情,这种“诗言志”的心里建设早就在当时文人中形成一种陈规。苏轼是打破这种陈规的人,而李清照对苏轼的批判重点也并非在内容上,而是指出他的作品“音律不协”。

但是你让易安居士自己去写,她基本上不会写豪放词。

所以说这首词在她的作品中罕见。

但是你要说“宋词罕见”,那只能说你读的作品太少。

这首词在格局上,别说辛弃疾了,比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都差了很远。

黄苏在《蓼园词选》中评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也并没有说在“宋词”中罕见吧,只是褪去了脂粉气而已。

而梁启超的评论更加直接:“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词》中语。”这就不像李清照的词,因此才难得。

但是放到苏辛派里面,也就这样。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首先,我们来看看作为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的这首豪放词《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全诗如下: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开遍就是一幅宏大的场景,“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景。

诗中“路长嗟日暮"和“九万里风鹏正举”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及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

所以,这么一首气势磅礴,有着豪迈之气贯穿全词出自一位婉约派女作家之手,有这样子的评价也是一点也不为过。


东边吹来的海风


李清照,一直被誉为婉约派词人的著名代表之一,她“凄凄惨惨戚戚”的幽怨凄恻的词风已经广为人知了。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李清照写诗豪放,写词委婉,是故意为之,从这首《渔家傲》我们就能知道真相。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的诗词,不仅是自身诗词造诣的体现,也与她动荡的身世和复杂的社会关系息息相关。我们先来聊聊李清照的身世与社会关系。

1、李清照动荡的身世与复杂的社会关系

李清照的社会关系网非常复杂。

首先,她的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门生,又和丈夫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交好,于是李清照和赵明诚也顺理成章地结为夫妻,十分恩爱。

但两位父亲的官路也大不相同,李格非作为苏轼的门生,直接被打上了“元佑党人”的标签,仕途自然黯淡无光,反观赵挺之却一路扶摇直上。

在夹缝中生存的李清照,还曾经给她的公公赵挺之写信求助,希望他能够帮助自己的父亲李格非,“何况人间父子情”就由此而来。

后来,赵挺之和蔡京又陷入相互争权的反复斗争中,大受打击的赵挺之甚至直接被罢官了,随后不久就去世了。

这些发生在父辈身上的官场风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生活,使得赵明诚开始了动荡的仕途生涯。

其次,李清照的母亲是宰相王珪的女儿,而这位宰相则直接推动了打压苏轼的乌台诗案。

与此同时,王珪交的朋友也大有玄机。

王珪和王安石关系很好,而王安石是苏轼的死对头。

王珪的一个孙女嫁给了蔡京,蔡京也是苏轼的死对头。

以王珪这个家族为中心,直接将李清照与赵明诚两大家族的关系串联起来。这也就使得王珪与苏轼门生李格非,直接站在了对立面。

因此,李清照和赵明诚虽然两厢情悦,非常恩爱,但在生活上确实格外动荡和复杂,在仕途上也不免有些糟心。在了解这些背景之后,我们会对《渔家傲》有更深的理解。

2、《渔家傲》诗词解读

从全词来看,似乎一直在写梦境,营造了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首句“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天、云、雾相连,星河盘旋,成千上万的帆船仿佛正在跳舞。

这里是以一个俯视的角度去看,“仿佛梦魂归帝所”,仿佛回到了天帝的住处。

然后天帝就开始和“我”对话,还殷勤地问“我”:要去往何处?这里的“归何处”,其实为下文深深地埋下了伏笔。

于是,“我”回答天帝:路很长,现在已经是日暮时分了,虽然学诗的时候有很多惊人之句,却没有什么用。

而此时,正值“九万里风鹏正举”,“我”接着感慨地说,“风啊,不要停,把我这一艘小小的蓬舟,吹到海外三座仙山之处吧!”

这里的日暮,其实是在形容的人生的日暮,诗人在感慨人生之路的艰难与漫长,感慨命运的动荡与迷惘。这里应该描述的是,她和赵明诚在中年颠沛流离之时惘然的心绪。

整首词构建了极大的框架,最后两句“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就被称之为气势磅礴之作。

整体来看,这首词也确实写得豪迈,与她的其它词作有很大不同。这与李清照所践行的关于词创作的理念有关。

李清照曾在《词论》中明确提出:与诗相比,词“别是一家”,并且极大地肯定了音律的重要性。

李清照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诗词创作体系,所以在写诗时和写词时是完全不一样的。她写诗豪放,写词委婉,非常注重乐律,这也是《渔家傲》的罕见所在。


冬月的书影小屋


我是书虫十三,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李清照是南宋著名女词人,是婉约派词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她的词不仅清新自然,个性鲜明,更为可贵的是内有风骨,胆气豪壮,其中问题中的这首《渔家傲 》就是杰出代表,具体是: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你读读,这样的气魄和境界,气度恢宏、格调雄奇,浪漫主义的色彩,豪迈的底色都向世人展现出一个真实又不可思议的李清照!

1 李清照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词

很久以来,其实人们低估了李清照的才华。她并不是因为女性的身份才能流传千古的,将她的才华放在历史长河里,你也不得不惊叹她惊人的创造力和鲜明的个性。

用现在的话来说,李清照少年成名,都说成名要趁早,她就是这样一个天才。但是她被人们更多熟知的是哪些清新自然的闺中诗词,这也是为什么她被称为婉约派代表人之一。

这和她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她前半生生活幸福美满,家境好,从小被宠爱,嫁人之后又是琴瑟和鸣。而后半生的她确实漂泊不定,这首词正写于她南渡之后,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居无定所,生活艰难。

大部分在这种境况下是会丧气的,但李清照不一样,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在这艰难岁月中,她借助想象到达另一个时空,想想都觉得异常浪漫!

2 《渔家傲》好在哪里?

这首词好在哪里?

首先,这首词思路开宕,想象丰富,意境辽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我们在评价一个作品优劣的时候,关键因素之一就是立意。

单单从立意上看,这首词就赢了。实在太辽阔了,我好像在这首词中看到了庄子,大鹏展翅万里,轻舟飘进仙境,天地辽阔,使人神往。

另外这首词表达的思想也非常罕见,“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种洒脱的境界,我相信即便是李白这样浪漫的诗人和苏东坡这样洒脱的人看到,都会赞不绝口的!

对于李清照来说,虽然后半生的经历对她来说是苦难,但对于她的作品和才华展现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影响,使得她意识到世界的广阔和人世界的疾苦,更让她的性格愈加坚毅,所以她后期的诗词中也包含高远飞扬!


书虫十三


李清照为婉约派的代表人,她的词前期多写自身的悠闲生活,随着金兵入据中原,流迁到南方,其词多悲叹身世,情调多为感伤。

而其所作的《渔家傲》却一反其平常的词作风格,充满豪迈之气,甚至连近代名人梁启超也评价此诗道:“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意思是该词像苏东坡、辛弃疾的词风,与《漱玉集》中的词不相类似。

众所周知,苏东坡、辛弃疾的词是豪迈之风,那么为何梁启超评价李清照写《渔家傲》也是豪迈之风呢?

这要从词及本义、创作背景、词中的豪迈之特色三个方面去评析。

1.词及其本义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长路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的大意是:云海的波涛连接着天边的晨雾,星河变幻不停好像无数的船儿在舞动着风帆。梦魂好像又回到了天庭,听到天帝的话语,他殷切地问我:你的归宿在何处?

我回答天帝:路途太过漫长,自己的前途茫茫,而今又是日暮,求索无成,学作诗,也只是空有几句让人称道的句子,毫无用处。大鹏乘风而起,能直飞长空九万里,愿这风不要停,让这一叶扁舟,载着我直到蓬莱三仙岛。

2.创作的背景

《渔家傲》是李清照在南渡后所写的,选自《花庵词选》。

李清照自南渡之后,时隔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故。国破家亡,丈夫离世,使她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岁月的晚年。

李清照从小到大虽为柔弱女子,但却是一个十分有主见之人,骨子里性情刚直。因此,在她在《夏日绝句》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可见李清照刚烈、豪放之气。

如此刚烈的女子,在南渡江南后,面对国破家亡,如终难以接受。

在这样现实束缚和生活的重负,李清照唯有将自己内心世界寄托在笔下的诗中,任意遨翔。

于是,李清照想象自己有一双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寻找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茫茫迷途,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

因而,在急需精神寄托的环境下,李清照写就了《渔家傲》。

3.豪与迈的梦幻之旅

《渔家傲》又题为“记梦”,顾名思义就是记录梦境之故事。

细品《渔家傲》,其实发现整首词确实是作者一场梦境,再现一次梦幻的神话之旅。

在梦幻之旅中处处凸显作者着意的豪迈之气。

梦境画卷开阔大气。在词的上阙,诗人为读者展现出天、云、雾、星河、千帆等景象,壮丽大气。经历过壮丽的、凶险的景象,只是为追寻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关心百姓的君主。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作者用“接”与“连”,将汹涌澎湃的大海,云雾缭绕的海面以及四垂的天幕结合在一起,让人看到一个辽阔的、凶险的大环境。“转”与“舞”,更是将海上的凶险推进了一步,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风浪中飞舞前进。

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李清照曾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因而这两句中的大海、乘船以及遇到波涛凶涌都是诗人曾经经历过的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写词人仿佛梦见天帝,天帝殷切地问她:“你打算到哪儿去呀?”

有人说,梦境是与现实是相反的,也是自己内心深处求而不得的。

李清照有南渡后,丈夫赵明诚去世,投靠同父异母的弟弟李迒。离开熟悉的环境,在年老之际在异乡江南中独自重新开始与适应,那是多么艰难的事!因此,特别地渴望有知心之人能给予温暖的问侯。

推己及人,因战争南逃的人们,也需要朝迋的管理者温暖的关怀。

但是,上帝看似平常一问,这温和与殷切同现实中置人民于水火、畏敌如虎狼、只顾自己一路奔逃的高宗皇帝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词中的天帝是李清照心中梦想的君主,更是百姓心中的君主。

梦境壮举气势磅礴。词的下阙,写回答天帝的对话以及自己的壮举。问答之间,壮举之语,衔接的气势,显示了诗人的豪放不羁。

“我报长路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反映了词人晚年正处于孤独无依的境地,他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但她的挣扎与苦闷何尝不是因战乱而被迫离乡背井的游子们的挣扎与苦阔。

现实生活中的不满与不平,在动乱时期,根本是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在大风中,大鹏正高举的时刻,作者忽然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三山”其实说的是神仙之地,也就是作者心中理想的国度,更是回应了天帝的殷问的归处。

借大鹏之力,大风之势,一气呵成,只想乘舟去寻理想国度。

李清照在词中将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在梦境发挥了各种想像。

她将人间河流想像成天上的银河,银河上有流动的水,可以行船;把闪烁的星星想象成为挂满风帆的船儿;想象自己乘坐船儿驶向理想境界中的神仙世界,想象梦回天庭,受到“天帝”的接待,词里如此格调雄奇,显得气度更恢宏。

4.结束语

李清照在《渔家傲》中皓助于梦境的描述,梦境画卷的开阔,诗人追求的不凡壮举,显示了词人的胆气豪迈,更是充分反映出其对生活的执着以及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和追求。

李清照作为婉约派的一代大家,《渔家傲》却得到后人如此高的评价,并称其为胆气之豪,境界之高,为宋词中罕见。我想上述的评析便是主要原因吧!


经纬国学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派宋词的开山鼻祖,在后世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善属文,工于词章,家中藏书甚富。

在这样一个富有文学气息的家庭中,李清照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加上自幼天资聪颖,早在年少时期便表现出了过人的作词天赋。北宋文学家王灼赞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的一生,除了年少成名的经历之外,更加广为人知的便是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婚姻。李清照18岁出嫁,她和丈夫赵明诚不但门当户对你、两情相悦,而且同样热爱文学和古器收藏。这志趣相投的两人因婚姻美满而被传颂为夫妻相处的典范。纳兰性德笔下“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形容的就是这对神仙眷侣的生活。

好景不长的是,随着靖康之变的冲击,北宋王朝岌岌可危。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原任江宁太守的赵明诚独自弃城而逃。

李清照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心目中伟岸的丈夫,在国家危难面前竟是一个懦夫。于是,她愤懑地写下了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绝句,带着和赵明诚耗费半生搜集的古器文物,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那年,李清照44岁。

从此以后,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至浙东一带。在此期间,李清照经历了文物遗失、被盗的经历,精神上受到了巨大打击。晚年,孤苦无依的李清照,来到杭州,再嫁张汝舟。遗憾的是,张汝舟并非良人,二人的婚后生活极度不和谐。李清照只好与之离婚,一代才女,终究所托非人。

这就是李清照的一生,她璀璨的青年与凄凉的晚年形成了鲜明对比,令人唏嘘。但也正是这种生命的波澜起伏赋予了她笔下的词作无穷的生命力。今天要解读的这首《渔家傲》正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之一。

《渔家傲》的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靖康二年,宋徽宗和宋钦宗为金人所掳,北宋就此灭亡。时年,康王赵构在南京登基为帝,建立南宋。然而,在这政权初建之际,赵构奸贤不分,尽信奸臣之言,一方面放弃了中原地区的政权,另一方面,他也因此失去了能够辅佐他的忠臣良将。

在金兵南侵、步步紧逼的形势下,宋高宗率臣僚南逃,一路逃到现下的绍兴、宁波、温州等地区。直到建炎四年,金兵撤离江南后,赵构才重新回到绍兴府、临安府等地,最后才定都临安,从此偏安一隅。

在宋高宗一路难逃的过程中,李清照也一路追随帝宗南渡。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的记载,这首《渔家傲》作于建炎四年。那一年,李清照随帝南渡,一路经历了海上的惊涛骇浪与艰险经历,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渔家傲》,原文如下: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将大海、船只、人物、天地、诗词和自我相互关联,全词一改其往常含蓄、委婉的风格,尽显大气磅礴的豪迈之情。

《渔家傲》释义及赏析

后世之人称《渔家傲》为李清照毕生唯一一首豪放词。《渔家傲》是李清照笔下的一首梦境词。在这首词中,李清照摆脱了以往所作的闺怨之词幽怨、哀婉的基调,通过贯穿全词的大气意象,将整首词豪迈的气魄推向极致。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在上片开头,“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一连运用了“天空”、“云雾”、“银河”、“船只”等意象构筑了一个宏大的天地情境。同时,作者运用“接”、“连”、“转”等一系列动词,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营造了一个海上视角。

在这个视角之下,天空、翻滚的云海和晨雾融合在了一起。天上的银河正呈翻转之势,大风忽起,海上无数的舟船迎风前进,形成了“星河欲转千帆舞”的壮丽场面。作者虽然描写的是梦境,但是梦境之景却又与生活所见紧密相关。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在这虚虚实实的梦境之中,作者幻想自己的灵魂回到了天庭,而天帝殷切地问她将要去往何处。

当然,在现实中,宋高宗一路只顾自己南逃,偏安一隅,无数黎明百姓,包括李清照在内,都在这风雨飘摇的国度内受尽了身世飘零之苦。李清照十分渴望统治者能够更加关心民间疾苦,因此,她将这一美好的理想寄托在词作之中。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继上片的描景之句,作者在下片抒发了自己的现实情感。作者衔接了上句天帝的问话,在下片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报”字和“问”字相互呼应,让词的上下两片一脉相承。

作者回答道,我报答上帝的道路长远,现在已近迟暮之年却仍未抵达。纵然我学诗,写出了惊人的句子,那又有什么用呢?

词人通过这样的叹息表达出了自己有才而无处施展,生平遭际不幸的苦闷。怀才不遇自古以来是不少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作为一介女流,自然也难逃这样的宿命。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在末句中,作者用一声感叹,将这种情感升华到了极致。联想到自己半生颠沛流离的悲苦,词人不禁感慨,九万里长空的大鹏正在展翅翱翔,风啊!你千万不要停下,快快将载我的这一叶轻舟送往传说中的仙山。


在这里,词人羡慕的对象是无拘无束,遨游于天地的大鹏,她梦想的地方是蓬莱、方丈、赢洲这样的仙山。这样的幻想也反衬出了乱世之下人民命运不能自主的悲苦。

词人在梦境中幻想出了一个慈祥的天帝,一个美妙而与世无争的居所,由此也反映了词人渴望统治者去关怀社会,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

为何《渔家傲》在宋词中的地位极高?

关于李清照的这首《渔家傲》,后人称其胆气之豪,境界之高,在宋词中罕见。这首词之所以能够构筑如此恢弘的气势则与词人的创作手法、全词表达的情感高度不可分割。

我们在上文分析过,首先,这首词的意象之宏大,很多宋词都无可比拟。词人笔下的天地、云雾、海上之舟、大鹏、仙山等意象都极为辽阔自由,赋予全词豪情万丈的慷慨。

其次,作者虚拟了一段和上帝之间的问答,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与此同时,在这浪漫的回答与梦幻的仙境之中,词人借之反映了人间存在战争屠戮、怀才不遇以及孤独寂寞等各种不幸的现实苦难,由景入情,站在上帝视角表达了对世间百姓的同情。当然,在作者的想象中,上帝是仁厚的,仙山是可以抵达的。因此,这种同情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正面的。

在宋词之中,这种与现实主义结合的梦境诗十分罕见。更难能可贵的是,李清照作为一个婉约派词人,并没有局限于自己原来的作品风格,而能结合主观想象与客观现实,从闺阁走向社会,从婉约走向豪放,赋予作品更多现实意义。


END.


博书


性本温婉偶显豪情,身处离乱却盼“仙境”

我想,这首词之所以备受推崇,除了词作本身的水准极高之外,更令人感动的也许是作者虽善婉约却赋豪迈的突破以及虽生活凄苦却仍对心存对美好的世界的期望吧!

李清照词风的前后有别

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的“婉约派词宗”,其早期作品向以清丽、秀丽、婉转闻名,大家耳熟能详的词作像《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点绛唇·蹴罢秋千》“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大多描写的是闲适之情,少女怀春,山水美景以及思念夫君的离愁别绪,其语言清新自然,欢快美满,偶尔有点闲愁点缀,极富生活情趣。

词人晚年遭逢国家衰亡,至亲离世,生活颠沛,愁绪缭绕之下词作风格大变,大多反映了离乱生活的痛苦以及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处处笼罩着无法言传的哀痛,可谓沉哀入骨,有泪彻泉。比如《添字采桑子》“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霖,点滴霖霖,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永遇乐·落日熔金》“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真真是愁浓似海,苍凉悲楚。

李清照在《渔家傲》的风格大变

这首《渔家傲》却既没有小儿女的娇憨萌态,也将愁苦哀痛清扫一空,气势恢宏,格调雄奇,充分展现了词人豪迈开朗的一面,令人为之一振。

渔家傲·记梦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中景象其实是李清照记梦而得,但梦境也恰恰是现实在词人脑中的映射。词人在颠沛流离,孤苦无依的凄凉境况之下,梦中景象确是那般的雄阔壮丽:天空连接着像波涛一样翻滚的云霞,云霞又连接着被雾气笼罩的曙光,透过这层层雾气望出去,只见银河巨浪翻腾仿佛要倒过来一样,银河上千帆竞渡,风波之中起起伏伏仿佛在跳舞一般。词人望着这壮观的天景魂飞万里,好像飞到了天帝的宫阙中,而慈祥的天帝也殷勤体贴地问她要去哪里可有归宿之地。词的上半阙作者潜意识里将天上人间做了对比:现实中宋高宗畏强敌如虎,置万民于水火,只顾自己逃命以致作者自己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尝尽了人世间的白眼;而天上则不同,那里不仅天光雄阔,百舸争流,一片激扬盛景,天帝也是仁慈暖心,倍加呵护。

词的下半阙词人借典抒怀,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空有才华上下求索却遭逢乱世欲诉无门的不幸,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词人自己的美好理想,渴望能够去到那仙境一般的没有战乱,没有杀戮,没有悲伤,没有孤苦的世界去,充分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渔家傲》词的难能可贵

这首词,思路开阔,想象丰富,意境辽阔,气势磅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具有明显的豪放派词作风格。梁启超先生曾评价这首词“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而黄苏在《蓼园词选》中也曾评价次词“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而这样的豪迈恢宏之作,却出自一位身逢乱世,凄苦无依的“婉约派”词人之手,就更增加了这首词的难能可贵!


七盏先生


我们分析下全词,就能得出开题之结论。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渔家傲》一词,大约完成于公元1132年,是她南渡之后的作品。

当时距离丈夫赵明诚离世已有两年时间,李清照已有50岁。国破家亡丈夫死,使李清照的精神受到极大的打击。

此后,李清照只身漂泊江南,孤单寂寞的度过了她那艰苦的晚年岁月。

《渔家傲》这首诗词正是在这样背景下所写,完全是李清照个人的内心写照。

词的前半段,她迎风而立,任凭海风吹走满怀的悲痛。抬望眼,只见天空,如波浪般的云涛及早晨的青雾,连成了一片,融为了一体,有一种“海天一色”之感。天空残留的几颗星星依然在眨着眼睛,此起彼伏的波涛撞击着船只,此刻,好像星星在跳舞,帆船也在跳舞。

面对此景此情,李清照大笔一挥,写下了豪气壮阔的“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的千古佳句。迷蒙的海上景色,让李清照内心的苦痛稍稍转移了些。

接着描写的是李清照的梦中景象,极富虚幻和浪漫主义色彩。透过迷蒙的海雾,望着汹涌的波涛,天边耀眼的繁星,想想自己的归路,李清照迷惘了,产生了幻觉。“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李清照仿佛梦见自己到了天帝居住的天庭,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让遭受流离之苦,寂寞之痛的李清照,内心多了几分温暖。面对天帝,李清照终于又找到了一个可以诉说衷肠的人儿。这份温暖和关怀,自从丈夫赵明诚去世之后,再也没有过了。所以,内心的压抑,苦痛喷薄而出:“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李清照哭了,两行清泪滑落衣襟,化作了片片飞花。

曾几何时,李清照是一个敢说敢做,有想法,不落俗套的女子。可如今,世事沧桑,美人迟暮,徒有一腔热血,空有满腹才华,却无人能赏,无有光明的出路。李清照似乎对现实失望了…

一个有志之士将自己的理想和心绪只能寄予梦境,化作诗篇的时候,不得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悲哀,是社会和时代的极大悲哀。

李清照是痛苦的,失望的,可她又是积极的,乐观的:“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个外表柔弱的小女子,胆气冲天,豪迈坚毅。

生活的磨难,国家的衰亡没有摧毁她那颗勇敢追求的心,真不愧是文学大家李格非的女儿。她要乘风高举,像振翅九天的大鹏鸟,勇往直前,去追求美好,自由,光明的生活,那才是自己梦中的桃花源。

综观全词,由悲而壮,最后落笔升华。所以说该词胆气之豪,境界之高,为宋词之罕见。


老武小侃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朗朗清辉照古今。李清照的《渔家傲》评价极高,其胆气之豪,境界之高,为宋词中罕见,这是毋庸置疑的。

01 了解词人了解词,李清照其人

李清照的眼界、胆识,少年时便显露。李清照是女中豪杰,虽温婉柔美,却不让须眉。爱饮酒,擅赌,豪情中带着刚正,坚毅。

年少时《忆王孙》、《如梦令》一出,惊艳了汴京。《尧山堂外纪》曾写“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我们看到一个山东女孩子的不受束缚,清澈通透,热情柔美,非常茁壮。苏门四学士之一擅词的晁补之也惊叹她的才学文采,两人还成为忘年交。

而《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两首,展现了少女时李清照就有独到的政治见解。中兴颂碑,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元结撰《大唐中兴颂》,刻于浯溪(湖南祁阳县)石崖上,时人谓之摩崖碑。碑文记述了安禄山作乱,肃宗平乱,大唐得以中兴的史实。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作诗《读中兴颂碑》。

李清照读了张耒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写出了对大唐兴衰更深刻的认知,分析了安史之乱的根源。“何为出战动辄披靡,传至荔枝多马死。” “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 “西蜀万里尚能反,南内一闭何时开。” “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汘青今具在。”字字句句令人钦佩,当时李清照涉世未深,但是可以看出对于历史了解得很深入,知识量很大,没有日积月累,思考和关注,又怎么能写出这么直击真相,视角独特的诗。有史实,有分析,有讽刺,有告诫。这是上天赐予的灵气、才华,还是家庭的耳濡目染,父亲在朝为官,对于朝堂之事或许总有些牵挂。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

李清照婚后因为党政之争不止一次离开汴京,最稳定、最诗意田园的就是在青州的十年了,诗词茶酒,和赵明诚一起研究金石字画,帮助丈夫作《金石录》。而靖康之变把她的一生生生劈成了两半。在那样的乱世战火中,皇帝南逃,各地遭金人烧杀抢掠,自己的丈夫也弃城而逃。李清照却一直辗转,不乏大智大勇,不忘初心。《续资治通鉴》卷一〇一:当李清照押运15车书籍器物,行至镇江时,正遇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而李清照却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之宝,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押抵江宁府。1129年,却是其夫赵明诚去逝的一年。赵明诚身死后,李易安以生命守护这些文物,并在颠沛流离中完成《金石录》。呈递朝廷。此间词作不断,晚年的词风有凄苦悲凉,也有大气豪迈,不屑苟安,心系天下。《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为后期词作。

我们不能因为她写过 凄凄惨惨戚戚,写过 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写过 花自飘零水自流 等,就觉得她是个多情愁苦、随波逐流之人,有人曾说李易安具有丈夫气,是闺阁中的苏轼,而非柳永类。而确实李清照的胸襟胆气,见识和坚持,太多男子不及。

02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经典之所在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梁启超说过,李清照的《渔家傲》“绝似苏、辛派”(梁令娴《艺蘅馆词选》引);

词学家龙榆生也有类似评价“气象潇洒,尤近苏、辛一派.”(《叙论》)

  • 浪漫绮丽,恢弘脱俗。

大雾弥漫,云涛滚滚,水天相接,星河欲转,海浪滔天,千帆竞渡飘舞。如梦如幻,飘渺壮丽,如临帝所。叹路长日暮,空有才华,谩有惊人词句。多想像大鹏冲天高飞九万里。风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篷舟,寻得仙山而去,再不入世海颠簸。或许只有天帝能懂诗人,殷勤探问,知道自己的志向和苦楚。诗人上下求索,砥砺前行,不被现实羁绊,像屈子一样浪漫豪放。

徐培均先生在《李清照集笺注》中认为这首词系于1130年春天。离赵明诚离世不到一年。此时的诗人已经经历太多风浪,国破家亡物散,兵荒马乱,躲藏逃亡,历尽荣辱。“三山”是诗人的理想归处,但是诗人有心中的志向没有实现,太多的事没有完成,丈夫的嘱托时刻在心头。

  • 典引频频,意境缥缈而浑厚。

帝所:《史记·扁鹊传》:“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寤之日,告公孙支与子舆曰:‘我之帝所甚乐。’”

惊人句:化用杜甫诗《江上值水如海上势聊短述》中“语不惊人死不休”诗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庄子《逍遥游》中有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易安一介女子,有此壮烈豪迈之气,令人敬畏。

路长日暮。屈原《离骚》中有句: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人亦希望日长不暮,亦不屈不挠、上下求索。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

  • 03 李清照的豪迈之作

《夏日绝句》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


丸兰


为何后人对李清照的【渔家傲】评价极高?称其胆气之豪,境界之高,为宋词中只罕见?

李清照是南宋婉约派词人的杰出代表,她工诗能文,写的词独具风貌,被后人以她的号‘易安居士’称为‘易安体,’。

她擅长以口语化的清新的词句,用大自然的风景诠释自己的心理历程,读来让人感觉她的词,浸透着爱国主义的情怀又不失女词人的委婉清新。

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博览群书,文采飞扬,才情横溢,但是在宋王朝的懦弱昏庸中,经历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李清照用豪放的诗词表达对社会的黑暗的抗击,对命运苦难的呐喊。

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词人中最著名的一位,被后人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的以【渔家傲】为词牌的有两首词,其中一首词是: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界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还有一首以【渔家傲】为词牌的词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有新意,故教明月玲瑰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我们分别来注释一下两首词的意思,跟随李清照的词穿越千年感受宋词之美的魅力。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的词意是:暴风狂舞,天空连接着如同波浪般翻滚的云涛和晨雾,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颠簸,梦中仿佛回到天庭,听到天帝殷勤地问我想到那里去,我回答说,路途漫长啊,可叹已到了黄昏。

我学作诗,枉有妙句被称颂,大鹏冲天,高飞在九万里长空,大风啊,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仙山去吧。

这首词借助写梦中的景象,借助于梦中的与‘天帝’的问答,表达对现实中的人间的不满,对自由和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

李清照这首词打破了以景抒情的惯常格局,用故事情节写词的意境,以人神对话的用典,用景象壮阔,气势蓬勃的波涛,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而最后一句的‘’九万里风鹏正举‘’则表现出了李清照内心刚健昂扬的气概;整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 明显的豪放派风格。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是一首描写梅花来比喻自己的‘喻人’词,从白雪皑皑的银色世界里窥见了春天的消息,一树寒梅被白雪点缀的晶莹剔透,光鲜皎洁,含苞待放的梅花好像换了新妆的‘美人。’

大自然似乎也偏爱这娇艳的梅花,作为陪衬,让月光皎洁的清辉洒满大地,值此花好月圆的良辰美景,让我们开怀畅饮,即使春天百花竟艳,也比不过梅花的高雅清香;这首词表面写梅花,实则是写人,形神具备,是花有是人,浑然一体,让人拍案叫绝,也体现了李清照移情于物,以景传情,意中有景的婉约风格。

中国的词始于隋朝,形成于唐朝,盛行于宋代,大多写爱情,到了宋朝,词的发展才到达鼎盛时期,多以豪放派的词为主,比较有名的有苏轼,辛弃疾,而李清照和柳永则代表了婉约派。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则是李清照最有名的豪放派词,也是李清照所有作品中被传颂最广的词作之一,被后人称作豪气,胆气,不输男子的佳作。

让我们传承经典,背诵经典,让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影响生命,让我们用中国的语言把中国的故事讲到世界去。

我是跛脚的猫,用文字传达正能量,感谢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