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被有些人誤讀了,在當今該如何去讀懂老子?

葉丶唸


我讀老子《道德經》81章,前前後後總共讀過不下100遍,但不是每一次讀都有新鮮的感受,也不是讀了那麼多遍,就對老子的思想洞悉於心了,相反,老子精深精妙的思想,讓我們讀再多遍也無法徹底通透,這是一個讓人沮喪的結果,但這恰恰又是老子的魅力所在。

《道德經》短短五千言,文章不長,字數不多,如今一篇散文就可遠超它的字數,但歷代以來,沒有哪個散文的思想有老子這麼博大精深。簡而言之,老子在這短短的五千字裡,詳細論述了老子的道和天道,天道即宇宙本體、萬物本源以及運動規律。

而同時,老子又用這種天道來指引人道,指引人道中,又包括指導治國、理政、修身,既直面社會,敬畏自然,又上達宇宙,下體人心,涉及宇宙人生的方方面面。博大而精深,是老子思想最顯著的特點。

然而,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一千人人眼裡也有一千個老子。老子的思想,在每一個人的頭腦中反映出來的不一定相同,理解到的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因而有了許多誤讀。

比如,有人讀了老子以後,認為老子是出世哲學,而非入世的。這是極大的誤解。比如,老子講“致虛極守靜篤”,這是因為人們被私慾折騰得焦頭爛額,老子因此奉勸人們不過分爭功名,不過於求私慾,要順應天道,順從自然,自然而然,但並不是要人告別俗世,脫離世俗。

又比如,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說的是上善之人的人格如水一樣,利於萬物而不爭,但老子並沒有說不要名,不要利,只是不去爭名,不去爭利。

又比如,老子說“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認為老子主張做隱士。其實,老子並不是主張人成功後,全身而退,必須脫離紅塵,遁於世外,歸隱於山林,做一個化外隱士,並非如此。老子的主張是,功成之後,劍收鋒芒,不要專橫跋扈。

又比如,有人以為老子主張小國寡民,主張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以為老子反對國家治理,國不管民,民不管國,消極出世。事實也非如此,相反,老子非常熱衷於教育君主如何治國,如何練兵。老子雖然也反對以兵強國,視 “兵”為“不祥之器”,討厭“樂殺人”者,基本立場來說是反戰的,但是如若非使用武力不可,老子還是主張堅決地使用武力,並主張以退為進,以柔克剛,這當然是積極的入世態度。

而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也並非人們真的從生到死,各不往來,老子主張的是,人與人的交往順其自然。同時,“小國寡民”也是老子在對戰爭連年、生靈塗炭的現實背景下,幻想出來的世外桃園美景,這與其說是主張,毋寧說是對現實不滿的憤懣。而這,自然也是入世的。

可以說,老子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所以,老子看似是出世的,實際是入世的。


帝國的臉譜


不要拿這種大話題忽悠民眾,千古以來無數人讀過道德經,難道都誤讀了嗎?

不要以為道德經裡邊有什麼玄奧莫測的天機,其實道德經的中心思想就是"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在某種程度上它比儒學還要陳腐。因為它鼓吹無為,這就是教人不爭不鬥,不要有進取心。

其實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奮鬥史,毛主席說"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

道德經對社會最大的教益,就是讓人們做事不可任性胡為,尊從自然規律,打造一個和諧社會。





泰山9981258


《道德經》的核心是“道”,圍繞這一概念,老子提出了對立統一、自然無為、居柔處卑等重要觀點,包含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01 對立統一、物極必反的規律

《道德經》第四十章指出:“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也就是說,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質,如果發展到極點,這些性質一定會向它們的反面轉化。比如,月盈則虧、水滿則溢,講的也正是這個道理。

再比如,《道德經》第五十八章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也就是說,在一定條件下,福能變成禍,禍能變成福。“塞翁失馬”的故事,我們都非常熟悉,這正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典型例證。

02 順乎自然、清靜無為的規律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什麼是“自然”呢?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輪迴,週而復始,循環往復,這就是自然,這一自然規律是任何人也改變不了的。

天道自然,絲毫不摻雜任何的人為因素,一切都是那麼自然而然,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水到渠成,這也就是“無為”。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說:“無為而無不為”。拔苗助長的故事我們都熟悉,故事中那位“宋人”的出發點當然是好的,但是違背了大自然“無為”的規律,最終一事無成。

03 致虛守靜、居柔處卑的規律

《道德經》第九章指出:“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道德經》第八章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現實生活中,大功告成之後,就要學會致虛守靜,謙卑低調,急流勇退,否則的話,就會招致無妄之災。因為大道如水,滋潤萬物,但卻趨下處卑、毫不張揚,更不會居功自傲。

所以說,真正智慧高明的人,都是居柔處卑、知進知退的。


紫天雲


昨天我和愛人去外地,在車上還談論過類似的問題。有的人學習傳統文化,結果越學更不好,不如不學。分兩層意思來看:書讀死了,即不會讀書;讀的書不行,即著作不行。我學習《道德經》是在網上看葉曼老師的視頻來學的;學習《周易》先從徐醒民老師的《讀易簡說》開始,繼而學習《周易集解纂疏》,也是通過網上視頻學習的。就在前幾天,我在網上買一本關於《道德經》的書,我翻看了一下,其中有一條他解釋為:使老百姓沒有心智,我隨後就暫時把書藏到櫃子角落了。還有一本是有關《止學》的書,他把一個人名的‘格’字寫成‘戈’字,我隨手也把它放在角落了。星雲大師也說過,有的人越讀書越反動。要活學活用,我在看這些書之前,瞭解了什麼是邏輯思維,看了一些有關哲學方面的書籍。王弼《道德經》注,我們有時間可以看看;李中華老師講的《道德經》,有時間可以聽一下。實際上,我個人學《道德經》的進展非常緩慢,總是感覺第一章很重要,想多學習幾遍;有時間還想學習其它方面的書籍,所以導致我現在《道德經》也沒能系統學習一遍。以我作為一個接觸過《道德經》的人來說: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我現在變得比較豁達,看待事物喜歡多角度,關鍵是我要保證自己的做法和看法為什麼是正確的,不然就成了井底之蛙。結合到《讀易簡說》的謙卦,使自己一直保持謙卑的心態做事做人。以上是我個人的看法,希望不會誤導到您,也懇請您提出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意見或建議,幫助我成長。


盧諾熙


能夠全部讀懂老子《道德經》的人已經不能算是普通意義上的"人"了,稱的上是"真人"了,所以基本上沒有人可以真正全部讀懂道德經。在沒有老子本人正宗註解基礎上來參照,嚴格來講也就談不上所謂的誤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道德經》包羅萬象,涵蓋整個宇宙的自然法則,其智慧太深了!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些同道讀下來覺得老子的道家思想,相比儒家等學派來說相對比較包容,就我個人的理解來看,恰恰相反,道家一點都不包容,反而比儒家更冷更傷人,比如道家直接把人以天倫為善惡判準,分成了真人和偽人,儒家看待不仁不義的人,只會說他禽獸不如,是個小人,雖然是小人,但好歹承認是個人,只是質量差了點而已,但是道家則直接宣佈悖逆天倫者根本就不是人。所以說理解的角度不同,考慮的問題也不一樣,總的來說,大道甚夷,而人好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些都是比較具體的原則。當然,每個人讀道德經多多少少都會有些收益,能掌握一些心德,關鍵看自己怎樣去理解了。在此總結聲明:每個人讀《道德經》掌握的結論只能僅限代表個人觀點,代表不了全部。一句話"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九九歸真999999999


其實,《道德經》不是被“有些人”誤讀了,而是一直以來,都在被“絕大多數人”誤讀著,從古到今,一直如此。為什麼會這樣呢?答案就在《道德經》裡。老子早已對它的未來命運,有過相當準確的預判。現在我們就看看,他是怎麼說的。



01.

下士聞道,大笑之

《道德經》第41章這樣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聞道。這其中的上士中士下士,並不是軍銜,指的是上等根器中等根器下等根器的人。上等根器的人如莊子和列子,聞道之後,立即勤而行之。而對於下等根器的人,他們對於自己無法理解的事物,永遠抱持懷疑,也永遠止於懷疑。他們從來不會主動去求證和親自去求解,因為在他們眼裡,柴米油鹽就是一切,生老病死才是焦點。



02.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道德經》第47章這樣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這句話其實已經很明白的告訴我們,如何去讀性老子,如何去理解《道德經》,那就是:老子講的,首先是一種心法,需要先從內證悟,然後才可以應用於世,出入無礙。可是我們卻一上來,就把它當成了謀略術,作為自己出人頭地,攻城掠地的理論基礎,完全違背了“不行”“不見”和“不為”的前提,自然離聖人之道越來越遠。



03.

易知易行,莫知莫行

《道德經》第70章這樣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這是老子對《道德經》被誤讀最準確的預判,也是對《道德經》為何被誤讀最明白的解釋:我們都是在用自己以有的知識體系,去理解它。很不幸的是,《道德經》闡述的道理,實在過於宏大,宏大到我們必須先放下我們所知的一切現有知識,才可以入門。而我們最難做到的,不就是放下嗎?

這也正是《道德經》中的“致虛極,守靜篤”,每個人都可以把它寫成橫幅,掛在書房,但卻沒有人能真正懂它的原因,我們手裡攥太多東西,就是一粒沙,也已拿不起。


我是悅哥,我的夢想是“3+1”:讀懂《論語》+《金剛經》+《道德經》這3本書,成為1個像張慶祥講師那樣的開悟者和傳統文化傳播者。歡迎【關注】,一起成長。



被催更的牧羊悅


老子著《道德經》說的是什麼?或者怎樣通過《道德經》讀懂老子?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老子在這篇大書中,其實說的夠清楚了,所謂《道德經》就是講道,以及附庸在道身上的德。道和德是兩回事,也是一回事。無外乎天人合一,天地之道加人道,以及天德地德人徳。沒有道的存在,德就是浮光掠影,虛幻無蹤。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既然老子講的是道,他就成了道家開山鼻祖之一。這裡,不應該忽略一個人,就是五帝之一的黃帝。

黃老思想才是道家思想的本源。將黃老視為一家,是因為老子著《道德經》是註釋《歸藏易》的。也就是說,一部五千言《道德經》就是對《歸藏易》的解讀。而演繹《歸藏易》的作者,正是黃帝。以海納百川,包容萬物,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自成一家的黃老學派,都是以坤入卦的。強調道之宏博,大地的美德。

《歸藏易》源於易經,易經是黃老思想的總源。易經的本質就在於易道之道。從伏羲氏一畫開天,創立先天八卦,就造就了中國始原性文化,始終圍繞這個中心旋轉。這就是天人合一的三才之道。

易道之道所謂天道,是從無到有(無極生太極),從下到上(卦氣生成),從少到多。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限。這就是天道。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九層之塔,起於累土。合抱之木,生自毫末。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大音希聲,大器晚成,大象無形。天大,地大,人亦大。人與天地同屬自然,是不分尊卑貴賤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自然,萬物萬象,芸芸眾生,眾生平等。

明白天道的歷代開明君王,所以都要推崇黃老之術,講休養生息,藏富於民,無為不爭。循天道自然而為,就無所不能為。與民不爭,天下則無人與之爭。這就是方法論,這就是辯證法。


手機用戶64148718763


《道德經》是一種哲學,是中國人的哲學,所以適合有智者,有大志者,有哲學頭腦的人才能領會其中的奧妙。我認為有些人最大的誤讀就是在無為和順其自然上了。

無為不是無所做為或不要強加干預的意思,老子說,無為則無心,無心則無慾,無慾則無求;又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就說明了無為就是無心的意思。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不是人常無為而無不為,人也在道之中,人要無心聽從道的安排就對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順其自然不是人順其自然,人要效法大地,象大地一樣就對了。

易經中乾為天為陽,坤為地為陰。人法地,所以我認為老子的《道德經》就是陰經。

不是這樣的嗎?《道德經》通篇看的都是陰面。上善若水;柔弱勝剛強;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老子哲學思想的根本就是事物的運動變化都是陰面勝陽面,這是道的運行規律。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道一發動就是事物自己的對立面否定自己而來的,道的應用都是傾向於弱者,用於弱者,這是道如何運行的。故此《道德經》就是陰經。

在當今該如何去讀懂老子?

《道德經》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老子和孔子的最大區別就是面對的人群不同,老子是面向高層次人群,孔子是面向所有人類。所以要是有志者才來讀老子,若是普通百姓讀老子無絲毫作用。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故。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讀了老子的這一段,真正的愚民政策老子才是罪魁禍首。還有老子說過,絕仁棄義,民復孝慈,讓人們不要有仁義之心,無仁無義這還是人嗎?這是何等的愚民啊?所以老百姓不要讀《道德經》,讀之無任何意義。

當今讀懂老子就從兩個字入手,一個是道,道就是事物的陰面,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另一個就是德,人法地,人們就象大地一樣順從天道。這樣有大志者掌握了道,人們就會順從你,然後你就得志了。


寂語堂齋


是的,以往的確把《道德經》誤讀了。

讀懂《道德經》,必須要弄清本書各章的標題密碼:應用數學乘法口訣及其代表的意思,不是人常說的那種破解《道德經》的意思的所謂的"密碼",而是標準答案的代數密碼:應用數學九九八十一乘法口訣。

目前徹底解密《道德經》密碼的標準答案版本就是劉樹成著,金城出版社出版的《解密紅樓夢真味道》,本書中有《道德經》九九八十一章全新準確的直譯譯文,與《紅樓夢》九九八十一回一一對應的解釋,證明了《紅樓夢》是《道德經》的文學版。

例如:

《道德經》一章的標題密碼是:“一一得一。”“一"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用數學、龍中代表意識、頭腦領導等。“一一得一"的意思是,意識決定意識,頭腦領導決定頭腦領導(一乘一)叫玄,靠不住;物質決定意識、“一”,身體決定頭腦,人民票決領導、歷史,這是一真理之門。《道德經》就是說這一真理之道的書。

詳見拙著《解密紅樓夢真味道》。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老子是道家鼻祖,道家祖述黃老。凡講道者無出於老子之外,老子五千言道德經,所講都是大道之本體,道創生了宇宙天地,道給萬物以生機,這個生機就存在虛空中,是道化生的一,一也就是先天一氣,也就是德。史記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矣!見周之衰,乃遂去,至函谷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關令尹喜少時好修道,修養深厚,一晚登樓觀臺,看紫氣東來,知有聖人至,心想莫非老子將至,於是打掃道路,焚香迎老子,執第子之禮,請老子寫道德經五千言。

可知道德經是老子寫給弟子修道之用。偏離了修道,偏離了養生,就是偏離了老子道德經本意。

老子認為治國與治身同理,講治國隱含治身之訣,講治身隱含治國之策。

當今世面上解道德經的不計其數,魚目混雜,把道德經註釋的五花八門。叫懂道德修煉的人看了,真是心灰意冷。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六章中就說過: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道大道奧妙的人,很少公開說道,不懂得大道奧妙的人,對道一無所知的人,而大談其道,這就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德經第七十一章,講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這裡是老子講的話,對現代人是多麼重要。這段話是說:真正知道大道奧妙的人,卻言不知,乃上德之人,不懂大道奧妙的人,總覺得自己很懂,不懂裝懂,這是一種病態。聖人正因為厭惡這種不懂裝懂的毛病,所以他就不會犯這種毛病,因為聖人厭惡不懂裝懂,所以聖人沒有這種毛病。

能夠病病者為聖人,不能病病者是俗人。現代人不懂道德經的大量註釋道德經,在公開課上大講道德經,大部分人背離了老子的本意。不以悲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