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在《三国志》评价诸葛亮军事不行,真的是这样吗?有何依据?

觉浅


诸葛亮的军事能力,确实有人称其不行。不过写《三国志》的陈寿直接评价诸葛亮,可谓一针见血,多处评价,记载于《诸葛亮传》里,列举如下: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诸葛亮虽然非常有能力,但是他治理军队的能力很强,但是过于谨慎,出奇谋是他的短板,治理百姓比领军还要好。有时候治民和治军有相似之处,所以说,诸葛亮尚可以很好掌军,但是打仗和让兵训练有素、让民安居乐业不一样,战场上时刻都在变化,要是一直遵循常理,但肯定是没太大作为,更何况,蜀汉是弱势,不出险招怎么打实力强大的魏国。他的对手一不是蠢货,二兵力雄厚、实力强劲,这就没法取胜。

(《三国》剧中诸葛亮)

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诸葛亮自己喜欢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这在陈寿看来似乎暗暗不妥,为什么呢?从事实上来说,在刘备或者的时候,并没有委任诸葛亮军事上的重任,刘备是个优秀的政治家,他识人的能力很强,他曾对诸葛亮说马谡不能大用,但是诸葛亮没听,后来街亭大败。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陈寿承认在政务上诸葛亮可以匹敌管仲、萧何,但是没有名将城父和韩信可用,更无举荐这样人的资本,可能魏延算是一代名将,但他却不赞成魏延的做法,魏延比起韩信似乎又不如。

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陈寿最后评价诸葛亮在治理国家上确实很厉害,无论是百姓和官员都很佩服,这可能也是蜀汉这么小一个国家连年征战却能存活的原因,但是随机应变上诸葛亮确实是差一些,这并非他的长处。其实想想也有道理,一个人的长处放在另一处那就是他的短处,滴水不漏、谨慎的方式并不是战场上以弱胜强的办法。

(《三国》刘禅、诸葛亮)

刘备死后,诸葛亮五次北伐,一次抗魏都未能取得明显的战果,这确实不能说诸葛亮军事上厉害,陈寿评价他非常含蓄,认为诸葛亮军事能力不出众,但也说得过去


泊图泊途


其实人家陈寿的原话是:诸葛亮的军事统帅能力不如他的治国能力,而并不是说他军事能力不行。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诸葛亮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火烧藤甲军,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带领弱小的蜀国一次次挑战强大的魏国,把司马懿打的都找不着北。诸葛亮应该是一个军事天才。

但就这样一个军事天才,在刘备活着的时候,竟然没有任何一次单独的统兵权。而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来刘备这儿效力不久就单独领兵作战。

这是不是在侧面说明了:刘备对这二人军事能力上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呢?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对刘备的识人之名都是推崇的,刘备识人天下第一,曹操用人天下第一,刘备活着的时候,从来不敢让诸葛亮单独领兵。那是不是说诸葛亮就不会领兵打仗呢?毕竟六出祁山都是铩羽而归。

在这里我们要说从三个方面来说,诸葛亮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的军事统帅。

一个好的军事统帅跟一个好的帝王一样,是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的。

诸葛亮能够借来东风,说明他懂得运用天时之利;诸葛亮能够借助地形火,烧藤甲兵,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说明他懂得运用地利之势。但诸葛亮少了一个人和。

我们遍翻三国演义及三国志,都可以看出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政蜀国10余年,并没有培养出一个好的接班人。也并没有启用新的领兵大将,甚至连刘备留给他的魏延诸葛亮都弃之不用。

打仗跟治理国家是不一样的,治理国家需要的是稳打稳扎,步步为营。而打仗本身就是一个冒险,一个没有冒险精神的军事统帅,不是一个好统帅。

曹操敢帅的3000兵去烧了袁绍的乌巢,取得了官渡之战的大胜,陆逊敢亲自带人伪装过了长江,重新夺回了荆州,但当魏延提出带领5000兵走子午谷偷袭长安的时候,诸葛亮却因风险太太大而拒绝了。从这一点上看,诸葛亮身上少了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所应该有的军事冒险精神。

但我们又不能说诸葛亮,不是一个军事天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蜀国弱小的实力,粮少兵少,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能够做出以攻代守的决策,说明他是一个合格的军事统帅。

但如果再考虑到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的时候,军事统帅这个词又得打点折扣。所以个人判断诸葛亮是一个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战术家,但不是一个伟大的,优秀的战略家。


少校柳下惠


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之:“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我认为是陈寿反问大家:诸葛亮北伐不成功,是他军事不行?

因为之后他在上表司马炎时说了孔明为什么失败的原因:“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司马懿),加众寡不侔(欲以边夷之众抗衡上国),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又亦在结尾感叹道:“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陈寿上表此事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有载)。

至于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说他“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又当何解?

我们先说“治戎”一词什么意思?在《辞源》中的意思是作战,治军。现在明白了吗?陈寿大概是说诸葛亮长于治军、作战,但在运用奇谋妙计上却有所不足;他治理百姓的才干,优于当统帅的谋略。

到这里了,就有人要问了,房玄龄等诸公撰写的《晋书·陈寿传》说“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赵云崧就在《廿二史札记》中驳斥说:“《晋书》谓“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被髡,故寿为《亮传》,谓将略非所长。此真无识之论也。亮之不可及处,原不必以用兵见长。观寿校订《诸葛集》,表言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励。至今梁、益之民,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过也。又《亮传》后评曰:亮之为治也,开诚心,布公道,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恶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其颂孔明可谓独见其大矣。”

由此可见,陈寿说诸葛亮军事不行,实为不实之词,不过是有心人故意为之,用之贬低陈寿,不可尽信。


Sakura0


另类君解题^_^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非常谨慎,但略带了点个人的小情绪。

他曾在诸葛亮手下做过小吏,就是抄写文书之类的活,是个人都能干,换成孔乙己也能做的那种简单工种抄写员。

陈寿在诸葛亮手下做了十几年,没有收到提拔,难免会对孔明心有腹诽,但人家是丞相,他一个小吏岂敢造次?

所以陈寿后来做了魏晋史官后,终于逮着机会,在编修《三国志》的时候赋予诸葛亮短板若干,例如题主所谓的“军事不行”。

事实上,因为顾虑诸葛亮世所罕有的才干,陈寿也并不是随意抹黑,例如他评价诸葛亮时的原意是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如“治国理政”。

当然,老陈也并不是让诸葛玩儿左右互搏,而是抑此扬彼,“聊表寸心耳”,毕竟他自视甚高,而诸葛亮始终未予重视,他老憋屈了,能不表示一下嘛


另类文史


给👍!陈寿不得不得说在评价诸葛的问题上是带有严重的私心得。

为什么呢?我们同样是根据陈寿的《三国志》上记载的内容分析,诸葛的实战能力要远远的甩司马宣王N条大街!我为我说的话负责。

诸葛把司马懿打到了什么程度?可以说是把司马懿打得历史都记载的还是篡改的乱套了。原文:

《晋书·宣帝纪》中,司马懿大胜蜀军;但在《汉晋春秋》中,诸葛亮力挫魏军。另外,这时期魏将张郃之死也有不同的说法,《张郃传》中,张郃不听司马懿劝告,主动出击,“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诸葛)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而在《魏略》中却记载是司马懿指挥失当,“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历史真相究竟如何,尚不能下定论。

这就是陈寿说得: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说诸葛应变能力不是擅长的,谁是呀?司马懿是!我们看看司马懿怎么应变的:

魏、蜀两军相峙了百多日,其间诸葛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军始终坚守不出。其后诸葛故意让人带一套女人的衣服、头巾送给司马懿,表示司马懿就像女人一样。魏军将领见此情形都火冒三丈,纷纷要求出战,为了搪塞将领们的要求,司马懿假意上表给魏明帝请战。曹叡便派卫尉辛毗为军师,到前线节制司马懿。还给了辛毗一条棍子!

诸葛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要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蜀将姜维就对诸葛说:“辛毗杖节而至,司马懿不会出战了。”诸葛则说:“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诸葛说得没毛病!他如果是真的能打得过我,还用千里请战吗!😄,这就是司马懿的应变能力。本来打不过人家,硬要说人家不懂权变。司马宣王,太典型了!

陈寿干嘛非要弄出一嘴来呢?让我们一起来到唐朝,房玄龄说: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但是,也有私心!例如:“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陈寿也干这事儿!

诸葛惨了,“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房玄龄说的对不对,咱们让实践来检验。李靖,大家没有不知道得吧,常胜将军!靖曰:“臣前所进黄帝、太公二陈图,并《司马法》、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历代名将,用其一二,成功者亦众矣。但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臣敢不奉诏,当纂述以闻。”

李靖说得非常漂亮!你一个史官,你懂得个屁!你知道打仗是怎么回事?诸葛的奇谋兵法,用其中之一、二没有不取胜的。历代名将用的人太多了。

陈寿是个史官,不懂兵法,不能够体现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鲜克知兵,说得就是陈寿。


公明淏


《三国演义》不是正史,小说里演绎的诸葛亮只是中国两千年来文人的一种梅花和修饰,他成了文人的楷模,但只是被寄予希望而已,真实的诸葛亮并没有那么神奇。

在史书里,特别是《三国志》里,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毋庸置疑,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却不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家。

所谓的“六出祁山”,其实诸葛亮只打了5次北伐,其中第一次和第五次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战争,其他的都是小规模的局部攻防。而且,诸葛亮也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走得是岐山,其他几次都是走其他途径。

一出祁山,败于用人?

《失空斩》是京剧经典剧目,失街亭、空城计和斩马谡似乎成了人们的共识。其实,马谡并非史书上所说的那么不堪,而且街亭也不是当街下寨就能防守那么简单。

街亭其实是街泉亭,路中有泉眼而得名,是一座小城。马谡带兵本想去安定接手城池,却不想张郃动作太快,不但拿下了安定还率先通过了陇山的番须道,马谡与张郃大军此战是一场不折不扣的遭遇战。

输了此战,蜀军竟然满盘皆输,那诸葛亮的防御纵深在哪里呢?因此,斩马谡只是诸葛亮把责任推给别人,自己的策划不周才是问题根源。而且同样在《三国志》里,关于马谡之死有被斩首和死于狱中两种说法,哪一种是真的呢?

二次北伐,打不下陈仓。

三国的名将浩如烟海,一个郝昭名不见经传。可就是这样一个人物,据守陈仓,让诸葛亮粮食耗尽,不得不带兵归去。

在退兵途中,魏军派大将王双来追击,结果被斩首,这也算挽回了一点颜面。

陈仓并不大,也不是什么天险,诸葛亮亲自带兵打不下小小城池,只能在城下用所谓大义劝说郝昭投降。真当自己是舌灿莲花吗,这种徒劳说明什么问题?

三次北伐,得二郡。

第三次诸葛亮派遣大将陈式攻打武都、阴平二郡。雍州刺史郭淮率曹军救援,诸葛亮亲自率军从建威出兵,将郭淮击退。这次北伐算是一次小的成功,漂亮的进行了一次围点打援的军事行动,并且占领了二郡。

拿下了两座城池,诸葛亮也算有些颜面,但由于粮草供应不足,也只能到此为止,事实上这两郡原本就是蜀国的城池,只不过重新夺回来而已,说功劳只是为了给自己贴金。

四次北伐,粮尽而还。

吸取粮草供应不足的经验,这一次诸葛亮拿出了大杀器,“木牛流马”!用准机械化的设备加入了运量的队伍。但是,由于曹真病重,司马懿接替了他的职位。

对于诸葛亮的进攻,司马懿根本不予理会,虽然被说成“畏蜀军如虎”,但他依然是固守城池不予对抗,结果诸葛亮抢了些粮草没能耗得过司马懿,只能带领大军悻悻而归。

诸葛亮若是军事天才,为何对方只要防守,他就束手无策呢?

第五次北伐,诸葛归位。

吸取了前几次失败的经验,诸葛亮在汉中练兵团田,希望彻底解决粮草不足的问题。这一次他的对手还是司马懿,仲达依然采取以前的对策,无论诸葛亮是营前骂阵还是送女人衣服,都无法攻破敌人阵营。

诸葛亮本身就生着病,对方又不正面交战,最后星落五丈原,诸葛亮重回星辰大海。

从诸葛亮的一生来看,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联合东吴共抗曹魏、擒纵孟获安抚后方,说明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人才和国家管理者,但毕竟术业有专攻,在军事方面,除了赏罚分明和杀伐果断(果断甩锅马谡)以外,真的毫无建树。

诸葛亮死后,被称为扶不起阿斗的刘禅,却当了41年的太平太子,直到蜀国灭亡,百姓都是衣食富足安居乐业。这到底是刘禅无能还是诸葛亮穷兵黩武呢?


历史转角359度


陈寿给诸葛亮的评价,从古至今众说不一,有说对,有说不对,有说陈寿有意差评诸葛亮等等。

本回答,在此既不一一具说,也不引经据典,因为那些经与典就全可信吗?本回答只就诸葛先生的出仕𢦓名之作《隆中对》谈此个人意见。对与否,请各大虾一笑了之。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他神一般地预测到“三国鼎立”之势,他也初步为刘备指出,北方的曹操是(暂时)无法抗衡的,江东孙氏地盘也入不了,唯有偏于一隅的西南可图谋。其潜在的理由是刘璋刘表与刘备都姓刘,而且刘备还是“皇叔”。当然,诸葛先生也给刘备拿出了一套养精蓄锐的方法,这就要建立孙刘联盟。因为诸葛亮清楚,单凭孙刘任何一方都是无法与曹氏集团争峰的。最被后人赞誉的是:诸葛亮告诉刘备,时机一成熟,刘备只要带一上将进军中原,刘备就可以振兴汉室,而且沿途的百姓都会夹道欢迎刘备。

这一番“天花乱坠”地讲事实摆道理出谋略,真把刘备给说得是心头大痒,令其好一副中兴汉室、重坐江山的美景瞬间就在刘备面前“水到渠成”。

然而,现实是非常残酷的。荆州是诸葛亮在《隆中对》论述中的重点,因而荆州的丢失再搭上关云长的被杀,刘备绝望了,疯了,也跟就带着张飞一起与关羽会合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历来有句话叫做“英雄所见略同”。荆州之地的重要性不只是诸葛孔明看中了,曹操和孙权也都深刻认识到了。

荆州自古就是战略要地,在地理位置上,当时是孙权东吴管理,曹操势大曾经占据着,赤壁之败后,曹操把荆州这个烫手山芋丢给了吴蜀(真是聪明之举)。原本按《隆中对》所述,刘备与孙权是应该坚持吴蜀联盟的,诸葛亮更有责任去保护这种联盟。

可是,一厢情愿的诸葛先生太理想化了。曹、刘、孙都各怀鬼胎,因为他们都想借中兴汉室之名独霸天下。曹操心里清楚,孙刘联盟的脆弱点就在荆州。安于江东的孙氏集团只是视荆州为祖传的宝地,不容错过,而且,孙权要取天下的话,不只有荆州这一条路可走。但对于偏于一隅的蜀国来说,这就是唯一直捣中原的“华山道”

维护不好孙刘联盟,刘备诸葛亮有何资格中兴汉室?而《隆中对》里的目标又是诸葛亮的政治追求,是他替刘备谋划的上上策,更是他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根。

所以,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人的生命又是有限的,诸葛亮也逃不过有限生命这一关。因此,他要倾尽全力地去为自己定下的宏大目标战斗,六出祁山就是诸葛亮的杰作。

其实,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行为与当年刘备执意为关羽报仇如出一辙。

所以到头来,诸葛孔明先生焉有不败之理。真是“既生瑜,何生亮?”既有“孔明先生”,又为何要插一个“荆州”在腰间呢?

最后是诸葛亮“天时地利人和”都没有,纵有天大本事也无济于世啊!而打不开这个节,诸葛亮的本事又在哪里呢?


黄山一片云


依据是根据连年征战无功的事实和结果,而不是后人对其忠于汉室操劳而死而推崇夸张!首次伐魏本来有突然性和突击机会,曹魏没有料到,被诸葛亮活生生演绎成慢条斯理大张旗鼓,等于通风报信,溢美之词叫稳扎稳打,赵云三千出斜谷,等于不去,大军走岐山又要保粮道,这种看似稳妥的策略,实则是愚笨之至!按照司马懿后来的评价,是为“不见机”!二次伐魏,想变一下,学学韩信走陈仓,又没学到精髓,早被曹真识破布防,变成强攻陈仓失败而归,从此无计可施,陷入继续拉长战线作战的恶性循环。五次伐魏无功而返,这是事实,却被某些推崇者说成是以攻代守,或者什么蜀汉本来就没有实力进取中原。那么三国时期的以弱胜强的战例如官渡,赤壁等,都被你们抛到脑后去了?


自由的鹰28185386


陈寿的简短敷衍、应付之辞,其实是很不负责任的。影响了后人对历史,对诸葛亮的判断,几乎长达两千年的时间。有很多一知半解的人,有很多对于诸葛亮心存偏见的人,于是就以此为证据,以偏概全,大做文章,无限发挥,竭力贬低诸葛亮,否认诸葛亮,抹黑诸葛亮。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很菜,只能搞政治,管理后勤粮草而已。率军打仗嘛,乏善可陈。

他们动辄就拿元末明初诞生的《三国演义》来说事,说那是一部纯粹的文艺作品,过度地吹嘘和拔高了诸葛亮,把诸葛亮吹成了神。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把景仰和崇拜诸葛亮的后人,统统归纳为《三国演义》粉,是受到了《三国演义》的毒害,中毒太深,以至于不能自拔。

他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历史节点,《三国演义》的成书才几百年,而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在民间传说中,早已活跃了一千多年。早在唐宋时期,他就已经是神一般的存在。是万民景仰的历史人物,很多的封建帝王,军事家都对他顶礼膜拜,推崇不已。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服务精神,牺牲精神,他的克己奉公,他对理想的忠诚与执着,感动了无数的后来者。

在三国时代,诸葛亮是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发明家。其才能之全面,无人可比肩。单就政治军事文学才能而言,只有曹操可以与他相提并论。但是诸葛亮的政治起点没有曹操那么高,资本也没有曹操那么雄厚,他的政治军事舞台也远没有曹操那么大。他本人也没有曹操那样政治野心,帝王之志。曹操是统帅之材,诸葛亮是王佐之材。诸葛亮所面对的艰难险恶局面也远远地超过曹操。

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战略家,同时也是优秀的战术大师。在同时代的军事统帅中,是无出其右的。但是在战略战术上,他也犯过很大的错误。比如他对东吴的认识与判断,就有些轻敌,对于困难的估计严重不足,出现了战略误判,结果就是丢失了荆州,关羽不幸成为了这种战略误判的背锅侠——大意失荆州。就算是关羽不大意,荆州也照样是保不住的。无论是曹操,还是孙权,都是不会罢手的。他们对于荆州都是志在必得的。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凭关羽那点儿实力,在腹背受敌,两面夹攻之下,不败那才怪了!

还有就是用人失察。错用马谡。第一次北伐就因为意外地丢失街亭而功败垂成。先主刘备在临终前交代后事,曾经提醒过他:马谡志大才疏,言过其实,不堪大用。但是诸葛亮却没有听进去。结果是刘备一语成谶,不幸而言中。说明在识人用人方面,刘备还是要略胜一筹的。

在刘备驾崩之后,诸葛亮才真正从幕后走到了前台,登上了政治军事大舞台,开始施展自己才能。他的南征北伐,都是可圈可点的。尤其是最艰难的北伐,屡屡劳师远征,以弱攻强,在各方面的实力均不如对手的情况下,通过战术上的灵活多变,打得强大的对手不敢应战,已经是创造出军事史上的奇迹了。虽然不能打败对手,征服敌国,但是自保已经是绰绰有余了。不然蜀国早就被灭了!即使是每次因为粮草耗尽,战场失利,不得不撤军,也能做到有条不紊,全身而退。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有几个军事统帅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从无立锥之地到虎口夺食,抢占一片土地,开创一个基业,实现三分天下。让一个最孱弱的政权在风雨飘摇之中平稳维持了数十年。如果是一个不懂军事,或者是军事才能不行的人,他能达成如此的战略目的吗?


沧海一滴


真是这样,诸葛亮军事上是个蠢才。

第一,诸葛亮南征,数月走走停停,平叛之功全靠李恢。“南土平定,(李)恢军功居多,封汉兴亭侯,加安汉将军”(《三国志》)。

诸葛亮出兵的目的是攫取京畿军团的掌控权,此前诸葛亮没有军权!刘备死前责成李严、诸葛亮辅佐少主,李严统领内外军事(“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见《三国志·刘彭廖李刘魏杨传 》)目的是制衡诸葛亮以昭然若揭,而结果大相径庭,唯一的答案就是“政变”!

第二,留诸葛亮保障后方,接应粮草。“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三国志 诸葛亮传》

但是,夷陵之战的失败恰恰在于没有“足食足兵”,诸葛亮没有尽到责任。“夫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庙算不胜,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刘备在关羽被杀两年后(221-222)发动夷陵之战,这期间,刘备应当有机会做好基本的物资准备,但结果是不充分的,从而导致战略战术双重的失败。

显然,夷陵之战上策应该是水路进军,可以速战速决,又可因粮于敌。而最终战线和时间拉长,根本原因是没做好预案,最终因粮草不济而败,而非结营不当。

这说明,诸葛亮没有帮助刘备做好战略战术的谋划,也没做好后勤保障,究其原因,有能力问题,也有态度问题。

毛泽东读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五十八《吴书·陆逊传》的批语说:“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接不暇,可以各个击破。”

第三,诸葛亮六出祁山,一次都没胜,最终耗尽蜀国民力民心。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