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文新:公募基金“跑哪去了”?


鈕文新:公募基金“跑哪去了”?


1月4日晚間,銀保監會發布《關於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其中談到“大力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各類健康和養老保險業務,多渠道促進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鼓勵各類合格投資機構參與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這個《意見》大大激勵股票市場熱情,也必將從長遠的角度對中國資本市場構成有力支撐。不過,對於筆者這樣一位“股市老戰士”而言,我今天想說另一件事:公募型資本市場投資基金應當成為中國“社會大眾普惠性投資工具”主力軍。

誰還知道“淄博基金”?那是中國第一支公募型證券投資基金,設立於1992年11月3日,全稱是“淄博鄉鎮企業投資基金”,由山東淄博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發行總量為3億元,首次不過1億元而已。這是一支封閉式基金,封閉期截至到2000年。不錯,這支基金隨著封閉期結束而退出市場,所以現在很少有人知道它。

為什麼今天要說“淄博基金”?因為那是中國證券“集合投資”的開始,而這種最早可以被追溯到1774年(荷蘭)的、非常古老的大眾投資方式,之所以被沿襲至今,證明它有著強大的生命力,而更重要的是,它應當在中國特色資本市場中發揮主導作用。當然,未必非要公募基金,而私募基金也是一種非常好的大眾投資工具。但是,基於中國單個老百姓儲蓄數量很小,往往夠不到參與私密基金所必須的門檻。所以,私募基金應當更多針對投資額較大的投資者,而公募基金更需要擔負起“社會大眾普惠性投資工具”的責任。

從1992年11月“淄博基金”設立開始到2019年11月,公募基金在中國整整27年的歷史,公募基金規模也從當年的1億元,發展到了14.20萬億元。但我們需要看到的是:近年來,公募基金髮展出現了許多問題。比如,公募基金的核心競爭力——優秀管理人被私募基金挖走,弱化了公募基金可信度;再比如,公募基金風險投資能力弱化,從而迎合老百姓風險厭惡心理,而將業務重心移向貨幣基金,以致中國公募基金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投資比例嚴重失衡。見下表。

鈕文新:公募基金“跑哪去了”?

表:2019年11月底中國公募基金投資結構

近年來,私募基金在中國發展很快,但從結構看(截至2019年11月),規模13.74萬億元的私募基金,70%左右(9.71萬億元)屬於股權創投類私募基金;證券投資規模僅為2.45萬億元。由此可見,無論公募還是私募,兩大類基金專業從事A股二級市場投資的規模小得可憐,在A股近50萬億元的總市值當中僅佔3萬億元、6%而已。

從集合投資、分散風險、專業理財的本質看,公募證券投資基金髮展這麼多年,其交出的成績單是不是讓我們的公募基金人感到慚愧?最不該發生的問題是:近年來,公募基金基本失去了對股票市場的引導作用,而變成簡單的迎合者。貨幣基金好賣又好管理,就蜂擁於貨幣基金,完全不顧這樣的行為是否錯誤地引導投資於“空轉套利”,更未顧及如此激勵“空轉套利”而對資本市場構成的傷害,甚至可能是自掘墳墓的行為。

鈕文新:公募基金“跑哪去了”?


在股市低迷之時,筆者經常遺憾地看著那些公募基金貽誤戰機。比如,我真希望從公募基金中看到一支這樣的基金:它具有可信的安全性、又有優良的流動性、收益能夠超越債券、而且能夠吸引大量老百姓參與的“股票型基金”。但我始終都沒看到。

其實,那時候開發符合上述需求的公募基金產品並不難。比如,當所有人都認為銀行股和傳統產業股票嚴重低估之時,我們完全可以針對“分紅、股息”為基本訴求,研發認購門檻極低而專門針對“小散戶”的股票投資基金,讓更多的社會公眾能夠分享中國股票市場未來的收益。實際上,這類股票投資的專業性要求並不強,一般性的基金經理都可以完成。如果認為流動性維護比較困難,那這類基金是不是可以選擇封閉式?

同時,這類基金只適宜公募基金,因為它們可以宣傳,可以在股市極度低迷之時給老百姓普及正確的投資理念:現在我們可能無法獲得價差收益,但我們至少可以讓股息收益跑贏儲蓄存款;而且,如果老百姓越來越多地認同這樣的理念,伸手投資了這樣的基金,那這些關乎市場穩定的大藍籌就會穩定,甚至上漲,從而引導出股市投資偏好。很遺憾,我們的公募基金沒有這樣做。

鈕文新:公募基金“跑哪去了”?

另外,現在的公募基金幾乎100%都是開放式基金,但筆者認為,針對“細微投資者”的證券投資基金還是封閉式更好。因為,封閉基金管理不必考慮日常流動性問題,可以使資金使用效率最大化,並以較好的分紅贏得更多“細微投資者”。

當然,這其中還牽涉股市和基金管理制度的變革,至少需求轉變一些錯誤觀念。比如,過於強調股票投資的高風險,過於強調它是有錢人的遊戲,而將普通老百姓排斥在門外。在發達國家,這樣的認知或許無可厚非。但中國一樣嗎?所謂社會主義的股票市場,它理應擔負讓人民分享改革開放成果的功能。不僅如此,我們必須看到:股市中存在低風險股票,比如,被大型機構投資者“閉著眼配置”的那些收益性和流動性都好的大型藍籌股,我們為什麼不能用這類股票構成資產池,為低風險偏好的普通老百姓提供較高的權益性收入?

中國的公募基金是否在發揮“社會大眾普惠性投資工具”的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