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标没有早死,朱棣会造反吗?

朱棣作为太祖朱元璋的庶子,以“清君侧”的旗号造了侄儿朱允炆的反。朱允炆兵败后自焚而死,朱棣成了朱元璋在世诸子中最年长的一个,且“劳苦功高”,于是顺理成章当上了皇帝,是为明成祖。


有人问,如果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没有早死,朱棣会不会造反?其实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回答。若非要给一个答案,那就是:肯定是不会,他哪敢!

如果朱标没有早死,朱棣会造反吗?


朱棣很有能力,这一点不假。但是,朱棣有能力,并不代表朱标没有能力。恰恰相反,朱标的能力,很可能在朱棣之上。
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生于元顺帝至正十五年,而同父异母弟朱棣生于至正二十年,比朱标小了五岁。当朱元璋还是吴王时,朱标就被立为世子。洪武元年,朱标被册立为太子。而朱棣要到洪武三年他十岁时,才受封为燕王,此时,太子朱标已经十五岁。
朱标为吴王世子时,便师从当代大儒宋濂等名师,接受当时全国最好的教育。立为太子后,朱元璋更是极力爱护,用心培养,令他自己的辅政班子同时兼领东宫。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朱元璋的班子,同时也是朱标的班子,这在中国历史上都十分罕见。一般而言,皇帝一方面用心培养储君,另一方面又提防储君,极力压制东宫势力,以保证地位牢固,施政顺畅。否则,一不小心就成了唐高祖、唐睿宗或者唐玄宗的同仁,被儿子翻了天。李渊、李睿、李隆基失去权势后的日子不太好过,史书虽未明载,却依然有迹可循。一般情况下,东宫班子要么是德高望重但无实权的长者,要么就是学问优长但权力还没有达到顶峰的中层官员。以一个不太成熟的班子辅佐太子,既可以让太子得到应有的培养,也可以让东宫班子在磨砺中成长,与太子形成默契,以便日后接班,还不至于让东宫成为第二中央而尾大不掉,甚至一个不慎就让老皇帝提前退休。


如果朱标没有早死,朱棣会造反吗?


朱元璋让自己的班子兼领东宫,这是对太子莫大的信任与栽培。在当时的东宫官属中,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冯宗异兼右詹事,中书平章政事胡廷端、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书左、右丞赵庸、王溥兼副詹事,中书参政杨宪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张兴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顾时、孙兴祖同知左右率府事,佥大都督府事吴桢、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邓愈、汤和兼谕德,御史中丞刘基、章溢兼赞善大夫,治书侍御史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不久又以梁贞、王仪为太子宾客,秦庸、卢德明、张昌为太子谕德,让他们把“帝王之道,礼乐之教,和往古成败之迹,民间稼穑之事”朝夕向太子讲授。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豪华的东宫班子。

如果朱标没有早死,朱棣会造反吗?


朱元璋说:“朕于东宫不别设府僚,而以卿等兼领者,盖军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监国。若设府僚,卿等在内,事当启闻,太子或听断不明,与卿等意见不合,卿等必谓府僚导之,嫌隙易生。又所以特置宾客谕德等官者,欲辅成太子德性,且选名儒为之,职此故也。昔周公教成王克诘戎兵,召公教康王张皇六师,此居安虑危,不忘武备。盖继世之君,生长富贵,昵于安逸,不谙军旅,一有缓急,罔知所措。”意思就是说,不设东宫班子,而以自己的辅政班子兼领,就是为了方便太子监国,与各大臣配合无间。
洪武十年,朱元璋“令自今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也就是说,到此时,朱元璋已经放心将政务交给太子处置,自己只听汇报,颐养天年。这一年,朱标二十二岁,而燕王朱棣年近十七岁,还在当太平王爷。
由以上事实可以看出,朱标相比于朱棣,有压倒性的优势。从出生上来讲,朱标是嫡长子,皇帝宝座的法定继承人。从地位上来讲,朱标是太子,名分已定,是未来的皇帝。从经历上来讲,朱元璋刻意培养,多次监国,深得朱元璋信任,年纪轻轻就代朱元璋处分政务,与勋贵集团关系良好。这些地位与资历,不是一个庶出的排行第四的皇子可以望其项背的。


所以,如果朱标不死,必然会登上皇帝宝座,届时,朱棣能做什么呢?首先,他不敢也不能发现自己有当皇帝的潜力。其次,他即便发现自己有当皇帝的潜力,也只能暗暗装在心里,对谁都不敢说,包括他的王妃,大将徐达的女儿,后来的徐皇后。如果他有一天不小心说漏嘴了,后果一定非常严重。
如果朱棣说漏了嘴,他的王府僚佐得知后,一定以为燕王疯了,于是往他嘴里大灌人中黄(一味专治疯癫的由来已久久负盛名的中药),燕王瞬间就被熏晕。苏醒之后,一身冷汗,顾不上全身恶臭,大叫:“我是玉皇大帝的女婿!教我领十万天兵来杀你北平人。阎罗大王做先锋!五道将军做合后!有一颗金印,重八百余斤,你也快躲了,我不时叫你们都死。”僚属们听了,摇摇头,燕王果然疯了。

如果朱标没有早死,朱棣会造反吗?


我们知道,朱元璋创立了锦衣卫,用来监视百僚,恐怕也包括这些王爷们。锦衣卫得知后,第一时间上奏皇帝。朱标一听四弟疯了,这还了得,即刻派太医前往北平燕王府救治,毕竟兄弟情深啊!太医的医术自然很高明,治疗疯癫自是恰到好处。若是皇帝陛下心情好,燕王殿下很快就容光焕发,能精精神神地入朝参加来年的新春庆典。若皇帝陛下过于注重手足之情,燕王殿下肯定就一病不起了。至于燕王到底是年前薨好,还是过完年之后薨好,太医们恐怕还得跟锦衣卫密商一下。燕王薨后,太医上奏:“燕王病笃,人中黄都治不好,殿下临走之前,微臣还特意喂了他几勺。臣已经尽力了,请陛下责罚。”皇帝听了,将太医大骂一阵。他一边哭,一边说:“燕王是朕手足,今不幸亡故,朕五内俱焚,恨不能以身代。”于是令燕王以下各藩王为之守灵。又以老十七宁王朱权“哭之不哀,对燕王大不敬”为由,削除王爵,降为郡公。而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等燕王诸子,念燕王藩屏北国多年,劳苦功高,特赐入京,封为郡王,推恩分享燕王食邑,皆大欢喜。秦王朱樉、晋王朱㭎均诚惶诚恐上表称赞皇帝陛下仁惠圣明。
所以,如果朱标不死,而燕王敢造反(哪怕是嘴上说要造反),剧情应该是这样子的。


如果朱标没有早死,朱棣会造反吗?


那么,朱元璋后期为什么要大肆屠杀功臣集团?原因很简单,因为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死了,此时,朱允炆刚刚十五岁。但此时,朱元璋六十四岁,已经风烛残年,却失去了他苦心培养的接班人。朱标之死对他的打击相当大。此时,一方面,他要紧急培养接班人皇太孙朱允炆这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另一方面,他不得不考虑自己百年之后,勋贵集团可能功高震主。这个勋贵集团盘根错节,他老人家自己镇得住,朱标也镇得住,但年纪轻轻又未经历练的朱允炆,恐怕不是这些老勋贵的对手。为此,他不惜以大力削弱帝国中枢为代价,帮助皇太孙日后坐稳位子。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借口“凉国公蓝玉以谋反,并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吏部尚书詹徽等皆坐诛。己丑,颁《逆臣录》于天下。”他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名将,因蓝玉案被株连杀戮者逾一万五千人,包括傅友德、冯胜、王弼等一公、十三侯、二伯在内,一律被牵连灭族。这也造成了中枢空虚,朱允炆即位后,身边只有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李景隆等不成熟的班子,内不足以巩固政治,外不足以削平叛乱。


事实上,即便是这样的辅政班子,凭着合法的地位,只要自己不作死,朱棣依然死无葬身之地。但是,有着朱允炆这样一个爱作死会作死的好侄儿皇帝和他的辅政班子,朱棣竟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造反成功了!
有人问,如果朱允炆不自杀,坐在大殿上等朱棣来,结果会怎么样?我想,画面一定是这样子的。朱棣抱着侄儿大哭,一直责怪自己来迟了,让皇帝陛下蒙受“奸臣”欺骗。现在已经成功“清君侧”,陛下不用害怕,您的地位已经牢固了,我还是回北平做我的燕王去。当晚,皇帝陛下因惊惧过度,驾崩了。燕王大哭之后,勉为其难接受群臣拥戴,做了这个最难做的皇帝,以免绝了正统。

如果朱标没有早死,朱棣会造反吗?


我们常说,造反有理,但事实上造反真的不容易。在历史上,绝大多数的造反都失败了,造反成功且江山易主的案例,刘邦算一个,王莽算一个,刘秀算一个,杨坚算一个,李渊算一个,赵匡胤算一个,朱元璋算一个,曹丕、司马炎等,只能算半个,总的来说为数并不多。至于藩王造反成功的就更少了,仅有明成祖朱棣这一例,也难怪大家对“靖难之役”那么感兴趣。
吸取了燕王造反的教训,明朝两朝对藩王的管理都极为严格,之后的五百多年,极少出现藩王造反的事情,除了朱棣的亲儿子汉王朱高煦现学现卖想造亲侄子朱瞻基的反以外。当然,朱高煦的下场很惨,他被罩在一口大钟之下活活烧死了。这种当人肉烧烤食材的滋味,想必再没有谁胆敢一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