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第三方的问政平台何谈公信力?

家住深圳南山的黄女士发现小区附近有大量垃圾桶占道,于是在深圳市城管局开设的爆料渠道“美丽深圳”微信公众号上匿名反映了这一问题。谁曾想,“刚投诉没多久,就有自称为西丽街道执法队的工作人员‘登门拜访’”。匿名投诉,问题尚未解决,个人信息已被泄露,这事不管搁谁身上都不免吓出一身冷汗。为什么广受追捧的网络问政机制在深圳城管的运营下会出现令人生畏的案例呢?

网络问政,近些年来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保障民众的知情权、监督权,推动政民之间的互动,成为党委政府了解民情、体察民情的重要渠道,也成为党和政府推进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的重要平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扩展,不少政府部门更是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搭建起多种多样的网络问政渠道,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这对推进政务公开、完善社会监督有着积极作用。

但是,在栏目遍地开花、渠道层出不穷和技术花样翻新的同时,问政平台目前在机制建设、内容管理和效果评估方面仍明显存在停滞不前的问题。首先是重建设、轻服务,很多政府信箱、网站启动时轰轰烈烈,运行时虎头蛇尾,除了逢年过节搞几场秀几乎难觅踪迹,严重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其次是有问无答,机制不畅,群众将问题反映上来后,往往遭冷遇,或是无回应,又或是回应信息不充分。再者是自我管理、缺乏监督,比如开篇提到的投诉人信息被泄露一事,究其原因就在于该平台掌握在单一系统内,不管是分发办理还是调取信息,都有不受约束的自由裁量权。这种自建平台、自定规则、自我管理、无人监督的制度设计存在不言而喻的漏洞和弊端。试想,如果有一天涉及的问题更为严重、激烈,谁又能保证举报人不会被刁难、威胁甚至伤害呢?近年来,举报人因信息泄露被打击报复的案例频现报端。2018年9月,一市民反映广东省湛江市覃巴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宁伯承涉黑涉恶,举报人信息随后被曝光,遭到举报对象家属等人的警告质问;2019年9月,一记者举报山东青岛平度市平度一处尾矿库非法生产,10分钟后收到神秘人的电话威胁……公众通过问政平台反映问题,体现其对政府部门的信任和依赖,而个人信息泄漏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将直接损伤政民互信,使问政平台难以为继。

网络问政的生命力在于社会公众所关切的问题能否得到高效办理,而要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问政平台的运行质量和效率,就必须引入第三方监督和社会参与,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在建设方面,网络问政平台的标准、流程和结果评价办法可以由第三方机构参与制定。在管理维护方面,问政信息的收集、分类、交办、督办、催办到统计分析等都可以由第三方结构加以明确规范和界定。在效果评估方面,将社会群众满意度纳入评价指标,由第三方机构对群众反馈不满意的投诉件进行核查,对问政活动中决策前、决策中以及决策后等各个环节进行评估。通过完善、健全的监督考核评价体制来推动问题的解决,促进平台走向规范化。


没有第三方的问政平台何谈公信力?

建立政民互信需要桥梁和纽带。以网上社区为载体的“问政深圳”平台,因为本身就是由新闻媒体搭建的第三方公共平台,能够在保障公众监督权的同时满足其安全感,获得市民的广泛信任,去年共收录问题4600多件,大部分都得到了有效处理和公开监督。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搭建公开开放的平台,推动高频次交流、强化全流程监督,这是对网络问政模式的再创新。这种体现主体多元、公众参与的城市治理理念,既增强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降低了行政成本,又拓宽了民众参政议政的途径,增进了政民之间的互信,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具有复制推广的价值。(梁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