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70億閱讀量,單篇漲粉17萬,GQ打造爆款內容的幕後故事

還記得去年新榜大會引發刷屏的“GQ單個公號年入2億”嗎?或者,你應該記得去年在各大社交媒體刷屏的GQ年度人物盛典,這場晚會一夜之間帶來了70億的閱讀量,傳播效力令不少同行讚歎。



2020新榜大會現場,康泰納仕的四位大咖獻上了一場令人回味的接力演講,從GQ新媒體內容、明星晚會、深度報道、內容商業化等角度,揭秘了GQ打造爆款內容的幕後故事。


以下內容整理自GQ新媒體總監Rocco、GQ報道負責人何瑫、GQ視覺總監Max Li、康泰納仕中國集團出版人唐傑的現場演講。嘉賓本人已確認。


一晚70億閱讀量,單篇漲粉17萬,GQ打造爆款內容的幕後故事


@GQ新媒體總監、悅遊社群運營長Rocco


一晚70億閱讀量,單篇漲粉17萬,GQ打造爆款內容的幕後故事


我今天的題目還挺悲觀的,這其實是過去半年一直隱約困擾著我的一個命題——微信公眾號真的是夕陽產業了嗎?


大概一個月前的某一個晚上,我發了一條朋友圈。


一晚70億閱讀量,單篇漲粉17萬,GQ打造爆款內容的幕後故事


那時候是凌晨了也不是朋友圈流量高峰期,我沒想到大概幾分鐘就有幾十條點贊和回覆進來,有一些回覆還挺有意思的,我就匿名精選了幾條給大家看一下。


第一條就是,黎貝卡說的夕陽紅本人在此,你們有什麼可抱怨的?


一晚70億閱讀量,單篇漲粉17萬,GQ打造爆款內容的幕後故事


下一條,是「不會畫出版社」王澤鵬給我的留言“哈哈哈哈哈”,滿滿一副看好戲、看熱鬧的心態。


一晚70億閱讀量,單篇漲粉17萬,GQ打造爆款內容的幕後故事


下一條,說好夕陽紅,為什麼我們這些內容創作者還這麼累呢?


一晚70億閱讀量,單篇漲粉17萬,GQ打造爆款內容的幕後故事


我覺得累這個字,是內容創作者不管在哪個平臺上最感同身受的一個詞。


2019年內容創業者的關鍵詞就是“累”,身體累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一種精神上的累。


我過去一年都有記日記的習慣,2019年末,我翻看那個日記本,發現過去這一年我心裡所有的起起伏伏,其實都不是在說我每天寫稿子、每天管理團隊,或者雜七雜八的事情,不是那樣的累,我覺得心裡的累才是最大的累。


一晚70億閱讀量,單篇漲粉17萬,GQ打造爆款內容的幕後故事


我相信很多內容創作者一定跟我感同身受,我們每天都在隱隱約約想著,我們要不要繼續做下去?我們到底要不要轉型?我們什麼時候轉型?我們怎麼突破我們自己的一個增長瓶頸?


最大的一個精神累,在於我們感覺做微信公眾號的這群人好像已經不在C位上了,大家討論的永遠都是李佳琦、薇婭,或者這樣的網紅或者KOL,說實話我們心中還是有一點小小的落寞和酸葡萄的。


那天我發了朋友圈之後,大概二三十個做微信公眾號的朋友給我留了言,我在接下來一週的時間裡跟他們進行了密集的採訪,我發現跟他們聊完天之後自己內心舒服很多了,也看開很多了。今天我想把聊天的一些收穫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大家今天回去會覺得心裡好受一點。


首先,平靜了,不“爆”了。


為什麼所有人都覺得有點焦慮,覺得可能公眾號也許是夕陽產業了呢?是不是覺得過去一年爆款好像越來越少了,感覺全網刷屏的爆款越來越少了?


很多人都問爆款有沒有什麼方法論,但爆款真的沒有方法論,要做一個爆款真的太難了,而且是越來越難了。


我跟薑茶茶聊天的時候,她分享過一個事情,大概2013、2014年的時候,一篇“20款女人必備的口紅”這樣的文章,圖片就隨便在網上扒拉的,文字也是拼湊感的,就這樣一篇文章,閱讀量是200萬。這個數據放到現在來說,其實是難以想象的。


但我覺得現在爆款越來越難做了,其實也是一個好事。因為現在公眾號讀者的閱讀爽感閾值、轉發閾值變得越來越高了,這樣其實會倒逼我們這些內容從業者把自己心中的準繩和標準也提高,這是一個行業變得越來越規範的一個跡象。


而且我在聊天的過程中發現,過去這一年,只要是真正用心做內容、用聰明的方法做事情的公眾號內容創作者,往往活得還不錯,我說的不錯真的不是那種物質意義上的不錯,而是一種用金錢都難以交換的東西。


比如黎貝卡,她每天最開心的時候就是發了推送之後抱著手機在後臺看留言。每次推送發出去後,一連串謝謝謝謝湧進來的時候,她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GQ實驗室」前段時間跟愛馬仕合作了一篇廣告內容,做的是一個非常簡單的自閉症小孩的故事。我看到一條留言,他說在「GQ實驗室」閱讀廣告是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我非常喜歡這個詞,說明我們的讀者真的看進去了,而且喜歡我們的廣告內容,我內心我覺得這是一件挺了不起的事情。


我在跟這20多位公眾號頭部、腰部、根部的一些內容創作者聊天的時候,我還特別問了他們這樣一個問題:

你未來幾年發展的目標是什麼?


因為現在大家都倡導用長期主義對抗當下的不確定。這20多個博主幾乎異口同聲告訴我:沒有規劃


我想了很久,後來終於找到答案,我覺得他們在騙我,沒有跟我說實話,但某種程度上我還是能理解這些人,他們為什麼不太願意規劃呢,因為有句俗話說得好——新媒體一天,人間一年。


哪怕是昨天出來的一個梗或段子,你今天再用,或者用了一次之後就已經不新鮮了,別人就會說老梗沒新意。受歡迎的內容或者承載內容的形式,或者組織整個團隊的形式,都特別容易被複制,然後稍微做了一段時間就不行了。


換句話說,你做公眾號內容很難有一個長期規劃,但還好,所有人都跟我說,我們做好自己的內容就好了,不管你是做實用的、溫暖的、陪伴的或者好玩的、有趣的,我覺得都可以。


現在回到我最開始提的那個問題,微信公眾號現在真的是一個夕陽產業了嗎?


我覺得判斷一個產業是不是夕陽產業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標準,你要看這個行業裡的從業者是不是有強烈的緊迫感、競爭感和焦慮感。


我覺得我們有,而且我覺得在場各位冒著大雪來到現場,我們都有著非常強烈的自我迭代的緊迫感,以及需要有一點刺激和讓我們變得更好的焦慮感。


有這麼多尚在堅持這一行的人還在這個場內,這個行業絕對不會是夕陽產業。


我們經常討論什麼是朝陽產業什麼是夕陽產業,討論的其實是我們無處安放的焦慮,但你有沒有想過朝陽和夕陽中間,還有一個大有可為的白晝,為什麼被我們這麼輕易忽略了呢?


如果一定在微信公眾號前面加一個頭銜,我希望可以是“正午產業”。


最後我想跟大家說的是,不要著急,只要微信的基本盤,也就是我們中國和海外差不多10億微信用戶還在,公眾號就不會是夕陽產業。


大家需要做的就是好好工作,多多休息,不要熬夜,注意護髮,有點時間的話,還可以去談個戀愛,這一切都挺好的。


一晚70億閱讀量,單篇漲粉17萬,GQ打造爆款內容的幕後故事


一晚70億閱讀量是如何煉成的?

@GQ視覺總監、GQ視頻總監Max Li


一晚70億閱讀量,單篇漲粉17萬,GQ打造爆款內容的幕後故事


這個標題太難了,我的同事催了我大概三週。但有人說的好,做成功的東西絕對不可能跟你們說為什麼做的,所以沒準是個小炫耀,希望大家不要介意。


首先70億,講的其實是我們去年的9月刊和年度人物盛典。


一晚70億閱讀量,單篇漲粉17萬,GQ打造爆款內容的幕後故事


去年我們在上海做了一場年度人物盛典,搭配9月刊請了非常多的明星好友,辦了一個晚會,同時也做了一些內容,這些內容帶來的數據是70億。這個地方我覺得應該有掌聲,真不容易,70億隻是微博(數據),太難了。


一晚70億閱讀量,單篇漲粉17萬,GQ打造爆款內容的幕後故事


我當時就想說一個晚會要做內容,不是搞死我們嗎,我們已經做公眾號了,又做抖音,差點還被抓去做網紅,真是太難了。當時想說要做什麼大家才會想看呢,我不知道大家想看什麼,所以我想說我能給大家看什麼,我想把這個內容做成另外一個晚會。


我們做了七件事情。


一晚70億閱讀量,單篇漲粉17萬,GQ打造爆款內容的幕後故事


怎麼說呢?我們有吃飯的東西,一個長桌;有給你看衣服的一個旋轉門;我們有回眸,讓你吃瓜看明星;我們有音樂,晚會不可能沒有音樂;我們有個vlog,看明星怎麼來玩;最後有個小彩蛋,畫了一個插畫。


首先是名利場回眸,這個是整個名利場策劃的起點。所謂的名利場策劃就是名利場背後發生了什麼,首先明星名人的狀態是讀者第一感興趣,所以我們首先策劃做這個。


一晚70億閱讀量,單篇漲粉17萬,GQ打造爆款內容的幕後故事


所謂的名利場回眸特別簡單,我個人很愛看電影,喜歡收集電影海報,很多人說,新媒體的內容特別是視頻,要做出電影的高級感,什麼叫高級,沒人知道,所以我就想說先從借鑑開始。電影海報裡的人來人往,名利場不就是這樣的瞬間嗎?


其次,雖然明星多,但是我們的內容只有這幾張肖像,我需要更多的東西來發酵這個主題,所以我們做了視頻,肖像跟視頻在我看來其實是兩兄弟,不能分割,丟了一個都不行,葫蘆娃也需要七個才能打敗妖怪嘛。


視頻和肖像很直觀,能馬上把一個高大上的時尚盛會、把讀者最想看到的東西,比如明星怎麼高級,怎麼好玩,怎麼扎堆,用最直觀的策劃展現出來,把距離一下拉近了。但我覺得不夠,高級的東西特別讓人有一種嚮往感,但它太高了,不接地氣,我需要有一個反轉。所以我們在這個視頻裡同時做了一個反轉的設計。


一晚70億閱讀量,單篇漲粉17萬,GQ打造爆款內容的幕後故事


其實我做明星也不算很多年,但我覺得對新媒體編輯來說有一個夾縫中生存的小智慧,就是有時候一個明星真的要利用好,今天他給你8小時,我們是不是隻拍一張大片就行了,絕對不行。


前段時間我們做了一個蔡徐坤的封面,我們做了13種當代人的焦慮,當時粉絲評價現在時裝是不是做互聯網化的?互聯網化是一個不好的詞嗎,互聯網化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工具,我現在就是要把它打碎,把這個故事分成不同的邏輯來講,講得更透,因為這個門檻很低,看了就懂了。這是一個名利場的小邏輯吧。


關於後續傳播,首先內容,因為是名利場的策劃,很多明星就變成了流量,流量一旦有了辨識度就高了,你這套東西的品牌力量就會比較強,出來之後也引起了很多討論,甚至很多粉絲很恨為什麼GQ沒有邀請我家的明星去,甚至他們會自己把他們的明星P上去,假裝他們也參加了。


到後面這個內容已經出圈了,變成一個話題和一個模式,很多素人也開始自己翻拍,去做這個東西,整個品牌價值又延伸了,不僅是講明星,講的是一個策劃。甚至有些人用來做他們婚禮照片策劃。


我覺得如果一個編輯能做出的內容影響到別人的一生、他的比較重要的一個晚上,或者一件事,我覺得就夠了。


一晚70億閱讀量,單篇漲粉17萬,GQ打造爆款內容的幕後故事


然後是豪門晚宴,50多位明星一桌,當時我們一直在說我們也要合照,這麼多明星在一起,只有一些公關照跟活動照不行,那就拍吃嘛,做了一桌晚宴擺在這兒。


一晚70億閱讀量,單篇漲粉17萬,GQ打造爆款內容的幕後故事


一個好的內容你覺得很厲害、很高級,但怎麼保證它的高級?明星只在攝影師前面呆3分鐘,我怎麼好好利用,就看你的準備。


一晚70億閱讀量,單篇漲粉17萬,GQ打造爆款內容的幕後故事


這裡的四版插畫版的長圖只是十六分之四,特別難,我們換了很多次,來回溝通了很久,究竟拿一個糖,還是拿一個球。這個可能沒有人在意,我就是參加一個活動,但是你在意了,人家也會給你一個面子做出來。


下面的旋轉門簡單說一下,剛剛你看了明星,看了吃的,你要看衣服,所以就有了旋轉門,看完臉看衣服,也挺美的。


一晚70億閱讀量,單篇漲粉17萬,GQ打造爆款內容的幕後故事


我覺得做新媒體,特別是做視頻和肖像,不能貪心。很多人拍一個肖像一定要80個置景,拍80個明星,有時候一個置景拍80個明星效果更好。


這個對比帶來的就是話題。其實很簡單,一個門,一個攝影師定在那裡,(明星)過來就拍,但後面能產生的力量是很強大的。


一晚70億閱讀量,單篇漲粉17萬,GQ打造爆款內容的幕後故事


下面講一下價值觀的東西,畢竟我們要做一個晚會,不只是吃吃喝喝的,雖然大家都說要做短視頻,要高頻快,但我不完全同意,你要有那個東西,但也要有價值觀,因為我們做的是媒體。


這個15秒要讓大家看什麼呢?我一個個來說,首先調性,我不能只有搞笑、好玩、無厘頭,我做一場晚宴的內容得要有價值觀,究竟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這背後是品牌,我不是在做抖音,不是在做小紅書一個小的內容策劃,我做的是一個品牌週年晚會的內容策劃,需要有品牌的意識。


另外執行能力,你看到的是14個電影置景,一個酒店我要做14個置景的地方,整個酒店被我們包下來了嗎,肯定不是。


然後15個藝人,一線的,有時候必須說一句,藝人其實也不那麼容易搞。但他們特別配合,因為都是專業的,但你得滿足每個人他想在這裡面得到的東西,這種溝通的成本是極大的。


當然作為一個內容編輯還是想要說一下,因為它是混剪的,有故事線,很難剪,我們第二天要出片,兩分多鐘的一個片子,也不容易,這證明了我們團隊是很厲害的。


很多人問我們怎麼做時尚雜誌的視頻,怎麼把明星做好,怎麼做高級?從不要把小放在你的內容上面開始,態度跟專業才是最重要的東西。我們最討厭別人在我們的那邊留言“小編很厲害”,沒有小編,我們有策劃,有設計,也不叫小視頻。


8小時、60個藝人拍攝,140支創意的視頻,90張肖像,很多人說好厲害,怎麼做到的。但我想說,你看到的是8小時,但我們有8天的準備時間。我的全部團隊提前8天飛到上海,一直在做,每天只睡2小時。80天的策劃,一個晚會內容的策劃,不是拍腦袋就做了,沒這麼簡單,我們做了很久,還有8000天的品牌積澱,跟你品牌不搭的策劃都是耍流氓。


一晚70億閱讀量,單篇漲粉17萬,GQ打造爆款內容的幕後故事


做明星內容或者做視頻內容,我覺得讀者的體驗才是最重要的。


內容制勝的時刻到了

@GQ編輯副總監、GQ報道負責人何瑫


內容制勝的時刻到了,這句話如果是兩三年前來到這個場子說,我覺得可能是屬於給自己壯膽,但現在,我可以底氣十足地把這句話講出來。


誰說嚴肅內容沒人看?這個問題不是提給在座的各位,是過去一年多我提給自己的,包括我團隊成員的一個問題。


過去幾年,可能很多人都覺得嚴肅內容的日子沒那麼好過,覺得這個時代變了,屬於我們的時代過去了,我們現在很艱難,或者這些讀者不行了。


說實話,每次聽到這種討論,我從來不願意參與進去,我覺得一個更好的思維的習慣是,凡是覺得有問題,先不要做這種外部的歸因,先做一下自我的歸因,與其抱怨時代不行了,讀者不行了,首先想想自己有沒有做到最好。


不要低估自我進化、自我迭代的能力,也不要低估讀者自我改變的能力。


GQ進入中國已經整整十年了,GQ報道的內容在過去十年一直沒有中斷過。它的發佈載體經歷過幾次變化,從一開始在紙質雜誌上發佈,後來轉移到了“GQ實驗室”,到2018年年中的時候,我們決定把它單獨抽取出來,作為一個獨立的媒體平臺去運營。


最開始做的時候,確實困難是非常多的。過去一年多不停有人問我,你們這時候再做一個新的公眾號,你靠什麼?我說靠四個字

“燃燒生命”


一晚70億閱讀量,單篇漲粉17萬,GQ打造爆款內容的幕後故事


當然這是一個玩笑話,你做好一個事情,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然後你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包括各種資源的支持,但我覺得有一點確實非常重要——就是你要對你做的事情有非常強大的信念感,你要堅信你做的事情是有價值的,這樣你才能夠有能力去面對你可能面對的各種各樣的困難。


我們面對的困難有哪些呢?



第二點,如果你看到一篇公眾號推送的標題帶上“GQ報道”這個前綴,基本上不會低於一萬字。


第三點,團隊的成員包括我本人在內,基本上沒什麼新媒體的從業經驗,基本上都是原來做紙刊的編輯。


在這樣一個非常困難的情況下,18個月過去了,我們做到了什麼?首先簡單粗暴的說一個數據,這是我們的粉絲量,435萬。


除了數據給大家舉幾個具體的例子,這個是我們過去一年裡面,不是過去,就是公眾號創立以來,閱讀量最高的三篇文章,以及數據。


一晚70億閱讀量,單篇漲粉17萬,GQ打造爆款內容的幕後故事


第一篇《楊超越變形計》,發表的時間是2018年6月24日,這是開號的第一篇文章,是沒有粉絲存量的,這82萬的閱讀量完完全全靠朋友圈轉發。


當時我們的編輯,其實當時是一個實習生,我們派她去創造101的節目組呆了半個多月。後來有個同行發了個微博,說同行去了GQ去了,節目完了GQ還在。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做出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是一個巨大的幸運,因為它超高的閱讀量一下子帶來了大量的原始粉絲,所以我們基本上沒有經歷一個新號開通之後艱難的粉絲積累階段。


第二篇116萬閱讀的文章是我們今年十週年的時候,報道組安排了兩個編輯,四個記者,共六個人花了三個星期的時間,這三個星期時間我們沒做別的工作,專心去伺候這篇文章,它最後達到了116萬的閱讀量,單篇粉絲增長17萬。在現在這個漲粉已經很困難的情況下,這也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數據。


《倖存者李佳琦》是我們去年11月的一篇爆款文章,也是兩個半月的操作週期,當時記者在李佳琦的直播間呆了半個多月的時間。


對我們來講,GQ報道不是一個單純的特稿發佈載體,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公眾號。


一晚70億閱讀量,單篇漲粉17萬,GQ打造爆款內容的幕後故事


這個是我們GQ FOCUS線下活動,從2018年的秋天做起,差不多以每個月一期的頻率在開展。


一晚70億閱讀量,單篇漲粉17萬,GQ打造爆款內容的幕後故事


這個是我們GQ Talk的節目,目前是一個周更的節目。


接下來我想跟大家去分享的是,如果說我們做對了一些事情,我們做對了什麼?


一晚70億閱讀量,單篇漲粉17萬,GQ打造爆款內容的幕後故事


我想先討論一個可能看上去很基礎的問題,什麼樣的內容是好內容?這個問題可以從不同角度分析,我想分析的角度是,做內容的出發點大概可以分成兩種類型:讀者應當去了解什麼;讀者需要了解什麼。


前一個出發點,因為我原來是一個紙媒從業者,這其實是我們在紙媒時代非常習慣的思維方式,就是我起到一個啟蒙教化的作用,我認為什麼重要你就看什麼東西。它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方式,直接導致一個結果是文本上對讀者很不友好,容易進入一種自嗨狀態。


後一種更多是現在微信公眾號很多從業者的一種思路,就是我讀者需要什麼,我就給他提供什麼,但我覺得這也有一定的問題,就是當你的出發點是要覆蓋儘可能多的讀者的時候,你的內容、自身調性、獨特性、辨識度就會被大幅度稀釋,最後你的品牌價值也很難構建,然後你也沒有競爭壁壘,你的東西很容易被別人模仿和複製。


我覺得真正有價值的內容,是把這兩種生產方式的弊端儘可能規避,把它們的優點很好地結合起來。既有嚴肅深度的閱讀價值,同時對讀者足夠友好,這個文章儘可能好讀好看。


這也是某種程度上我覺得最難的事情,這個度確實很難把握,往左一點可能就自嗨,右一點就會變LOW,自身調性被稀釋。但我覺得這件事情難的同時也具備了足夠的價值,誰能做到這一點,誰就可以在這個市場獲得領先的位置。


這是我的一個體會,要做就做別人做不到的事情,做不到的事情是什麼?我們在過去一年多總結了這樣幾點:


一晚70億閱讀量,單篇漲粉17萬,GQ打造爆款內容的幕後故事


第一點,這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優勢,就是我們儘可能向讀者提供全面、真實、深入、準確的一手信息。


剛才給大家看的三篇文章有一個共性,他們的篇幅全在一萬字以上,剛有嘉賓說公眾號的內容閱讀接受門檻是最高的,因為要佔用讀者5分鐘以上的時間,我要說的是,我們的文章佔用讀者可不是5分鐘的時間,可能是30分鐘,但這30分鐘的內容,仍然可以獲得幾十萬的閱讀量,就是因為它極大填補了讀者對一手信息的閱讀需求。


這是我很深的一個體會,在所謂的後真相時代,其實讀者對真實、準確信息的需求不是消減了,反而是前所未有的強烈,前所未有的飢餓,只是沒有人給他。這時候一旦有人能給出一些一手東西,就會獲得比你付出更多的回饋。


第二點,我們經常在開會評稿的時候說的一種概念,就是呈現和探究的區別。你不僅是讓他知道一個人,不知道一個事,而是要讓他在這個基礎上,對這個世界,對很多人,很多事情,有新的認知和理解。


第三點,你的文本既要富有質感,同時對讀者要足夠的友好。


第四點,不要低估讀者的接受力,你對讀者審美和理解力要有充足的信心。


我們過去一年多做了很多內容,那些內容可能我們自己在發表前,都會沒有底氣,覺得這麼小眾的內容,看起來不那麼容易理解的內容,讀者真的能接受嗎?事實證明,他是可以的。


我覺得一切內容終將回歸於人。就像亞里士多德的一句話,我們無法通過智力去影響別人,而情感可以做到這一點。


一晚70億閱讀量,單篇漲粉17萬,GQ打造爆款內容的幕後故事


這句話裡有一個詞提醒大家去思考一下,情感,而不是情緒。這個區別在哪?


情緒是一種相對比較外在的、即時性的、很快會消失的一種人的心理反應,而情感相對來講是一個比較內在的,具有可持續性的,能夠長久地佔據讀者心智的一種心理感受。


而我們要做事情,就是真正有長久生命力,能被讀者真正記住的內容,是去調動、生成影響讀者情感的內容,不是情緒的內容。


能被他記住、對他有價值的內容,不是他閱讀了幾個小時後就會遺忘的內容,而是他通過閱讀,長久地對你產生關注,產生信賴,甚至產生欣賞,這樣才能在這個市場上長期地存活下去。


我們過去一年多堅定不移的一個方式,就是我們一直通過講故事、通過敘事的方式去影響我們的讀者。


一晚70億閱讀量,單篇漲粉17萬,GQ打造爆款內容的幕後故事


另一種方式是文章裡出現態度、觀點、見解,但這些東西其實不是稀缺的,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無數的觀點、看法,但一個好的故事,比如你去看一部電影,或者看一個好的文章,可能過了好多年之後,你已經完全忘記了這裡面的人物具體信息,但是某一個細節你可以記住它,這就是好故事的特性。


很多人都在焦慮一件事,做了幾年之後選題會不會枯竭,對我來講這個焦慮甚至沒有,因為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和國度,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精彩紛呈的,每天有無數變化,無數的故事,如果我們選題的來源都是來源於無比精彩的真實生活,它離選題枯竭還非常非常遙遠。


一晚70億閱讀量,單篇漲粉17萬,GQ打造爆款內容的幕後故事


最後還是我的一個切身感受,當過去這種野蠻生長、跑馬圈地的時期過去,真正的大浪淘沙之後,真正好的內容會留存下來,現在才是打拼一個內容生產機構硬實力的時候。


未來是品牌、內容、渠道、人才四位一體的比拼,你只有都做得很好,才有可能在這個市場上存活下去,並獲得更好的發展。


一晚70億閱讀量,單篇漲粉17萬,GQ打造爆款內容的幕後故事


突圍圈層,突破介質

@康泰納仕中國集團出版人唐傑


一晚70億閱讀量,單篇漲粉17萬,GQ打造爆款內容的幕後故事


我和大家分享的話題是《GQ實驗室如何突破收入的天花板》。大家都記住2億這個數字,一年過去了那個“天花板”再次被突破。今天,我也想和大家分享下,運營了GQ這一整年後的一些心得。


1. 新媒體需要品牌立體化


以前,自媒體需要突出的是帶有博主個人感情色彩的觀點,而現在,僅僅夠犀利、夠有創意已經不夠了。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沒有感知,就是頭部的大號越來越受到客戶青睞,而中部大號和新號表現其實沒有前幾年好了。與此同時,大號越來越重視自己品牌營銷,正在有計劃、有步驟地去運營自己的品牌。

以GQ舉例:GQ實驗室下面有插畫師agency服務,有線下漫畫展,有中國原創的漫畫雜誌,有季播短劇。圍繞GQ實驗室,我們不斷地豐富和強化品牌與IP。

剛剛何瑫和大家分享的GQ報道號,從去年開號到現在,我們推出了GQ Focus 線下論壇、創刊GQ 報道的雜誌書、創辦GQ Talk音頻節目,用全方位的內容產品,圍繞這個核心公眾號去發展和強化IP。

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做?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我們,作為“新媒體”,最需要的品牌力。如果不能讓新媒體的內容品牌化和IP化,無論是你的用戶、讀者,還是你的客戶,都有可能審美疲勞。


2. 長期耕耘用戶增長

一晚70億閱讀量,單篇漲粉17萬,GQ打造爆款內容的幕後故事


不是所有的互聯網產品都是新媒體,新媒體之所以新,是靠不斷創新內容和不斷有新鮮血液流動,再加上好的傳播介質,構成了我們所謂的新媒體。我一直比較重視運營粉絲增長,可能很多人覺得粉絲增長是靠好的內容,沒錯,這是基礎。但是有意識、有規劃地做粉絲增長,可以加快這個速度。

我經常和同行聊天,我發現很多公眾號粉絲數量停留在2-3年前,最近幾乎沒有什麼增長。特別是一些100多萬粉絲的大號,因為不增長也不會影響生意,短期也看不出來有什麼壞處,就這樣下去。這有可能是內容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我個人覺得,能做到這麼大規模的號,是具備好內容的,所以假設內容質量的不錯前提下,我們得像傳教士一樣,去更遠的地方去獲得用戶。

常規的比如用微博導流的方式,或者是對於一些知識性的在知乎上問答導流的方式等等,要把長期耕耘粉絲增長當成一個核心工作來做,只有擴大粉絲規模,才有更大話語權,才能用你的價值觀影響更多人群和客戶。

3. 互聯網的語境可以突破介質


剛才大家聽我在介紹GQ實驗室的時候,看到我們GQ實驗室即將創刊漫畫雜誌,為什麼新媒體需要做這些,這不都是傳統媒體在做麼?

我是做紙媒出身的,六年前的2014年,那個時候是紙媒這種介質最輝煌的時候。後來有KOL不斷湧現,打破了這種介質傳播,大家習慣在手機上去獲取信息和內容。

我們受到很大的衝擊,每天都在想如何轉型,後來各大傳統媒體在和KOL的比拼中,百分之九十都是落敗。原因是什麼?我覺得,是傳統媒體的人沒有掌握互聯網說話的方式和語境,硬把雜誌內容放到公眾號裡。這能行嗎?肯定不行。

曾經我的全球老闆問我,萬一微信公眾號不行了怎麼辦,我說請放心,我們一定是最快move到下個平臺的媒體,我說我們已經拿到了“互聯網語境”的這把鑰匙,所以今天我要用這把鑰匙,打開並打通我所有的介質,把它運用到雜誌、活動、音頻、互聯網文章等所有地方,真正地做到用全新的思維去“突破介質”,創作新媒體的內容,然後落地到各個傳播場景。大家看到我們9月份GQ年度人物盛典就是一個很好的註釋。

4. 運營的團隊必須懂內容

一晚70億閱讀量,單篇漲粉17萬,GQ打造爆款內容的幕後故事


大家看到我們新媒體的收入不斷在突破行業的天花板,除了我們最有才華的編輯之外,運營團隊也要懂創意懂內容。如果讓編輯每天除了想創意和內容之外,還讓他們去對接客戶對接細節,我相信很快就會有問題。所以組織分工精細化的做好每一塊特別重要。銷售,市場,公關,美術都必須懂內容,全員皆是編輯。

說了這麼多,最後這一點其實也想給我們自己打個小廣告,希望最有才華的人士,對我們康泰納仕感興趣的朋友,都可以投放簡歷([email protected]),我們最重視人才。我常常說,人就是產品,所以這個人好與壞,取決了產品的好與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