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國CAE軟件一直被卡脖子?

中國工程院對製造業26類產業開展產業鏈安全性評估,結果顯示部分產業發展存在嚴重短板。其中,飛機、汽車、核工業、電子信息製造、機械、模具等重點行業的仿真軟件(CAE)被美歐仿真廠商壟斷,存在嚴重“卡脖子”風險。

在此之前,首先給大家科普一下什麼是CAE軟件?

CAE是“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數字孿生”等新理念的基礎,在工業製造中的作用無可替代。

ANSYS(美國)、SIEMENS(德國)、DS Simula(法國)、Alair(美國)、MSC(原美國)和ESI(法國)六大CAE巨頭已壟斷全球市場。我國自主CAE廠商的發展僅相當於美歐CAE廠商上世紀90年代的水平。

為什麼我國CAE軟件一直被卡脖子?

中國CAE的主要差距,不完全在技術本身,而在於將其從科學計算程序,轉向軟件工程。從分散在各行業內部的CAE相關程序的水平看,差距有二三十年;但如果從CAE軟件的商業化進程看,我們的差距至少有四十年,還達不到國外1980年代的水平,而且還存在被逐漸拉大的勢頭。形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除了國外CAE軟件實力強大無法抗衡外,還存在以下幾方面內因:

1、缺乏資金支持

公司多為個人籌資建立,資金有限,一般只能維持一到兩年運行,因此必須依靠承接相關項目以獲得經費支持;

2、無力潛心研發

公司依靠承接項目維持運營直接導致開發人員疲於應付項目而無暇顧及產品持續研發;

3、技術積累單薄

研發團隊技術積累有限,多為研發人員在工作中或讀學位期間自己編寫的相關程序,功能單一併且不繫統,可利用價值很低,基本上是零起點開發;

4、缺乏成果轉化

國內積累下來的較為系統的行業CAE程序集中在各類科研院所內部,CAE開發團隊因為政策與資金兩重原因而無法獲得科研院所的CAE程序成果轉化,更加降低了國內自主CAE開發的起點;

5、程序員工資低

資金缺乏導致開發人員工資待遇較低,在互聯網軟件、遊戲、移動APP開發人員高工資的衝擊下,很難留住高水平開發人員從事CAE軟件開發;

6、人才流失海外

國外CAE軟件公司中,有為數不少的大陸華人從事CAE軟件開發工作,同時也有很多國外CAE軟件公司在大陸成立研發中心,直接聘用國內CAE求解器及前後處理器研發人員;

7、尚未得到重視

買得到、有的用的事實迷惑了人們視線,沒有什麼比花錢拿來用更簡單的事情了,從而導致忽視了其重要性。另外,CAE軟件本質是科學計算,表象是軟件,應用領域在工業,也導致上屬主管主抓關係沒有很好理順,近乎三不管地帶;

8、應用生態缺失

國產商業CAE軟件市場佔有率極低,導致國產CAE軟件極度缺乏市場應用評估反饋,成長過程中得不到市場的促進,也就是應用生態建立不起來,缺乏客戶應用的反饋意見。

9、盜版軟件長期氾濫(用戶用了不給錢)

說實話,問題擺在桌面上,但短時間要解決問題很難。有人主張由政府拉郎配,讓國企選用國產CAE軟件,但以目前國產軟件的狀況,可能會影響研發進度和水平;有人主張校企合作,專項資金支持,結合具體項目,聯合開發國產軟件,這條路上世紀70-90年代就走過,聯合開發項目結束後,成果並未實現商業化,大多半途而廢;還有主張國產CAD和CAE聯合起來和外資CAD、CAE企業爭,問題是國產CAD的狀況也沒強多少。

為什麼我國CAE軟件一直被卡脖子?

我認為只有一條路靠譜,集中航空航天、汽車、半導體、能源、計算機等領域的人才資源,在關鍵領域扶植幾個仿真分析國家隊,相互協同、相互競爭,把國家隊的CAE研究成果放到雲端工業PaaS平臺上,作為產業共地,分級開放給企業、研究機構使用,有人用起來,經驗和數據才能積累,軟件才能越來越好。

為什麼我國CAE軟件一直被卡脖子?

那麼,如何填補我國自主可控CAE軟件空白,在“智能製造”、“兩化深度融合”、“工業互聯網”轟轟烈烈蓬勃發展的大潮中,尋找工業仿真軟件的發展之路?

大家有什麼想法呢,歡迎留言分享。同時也歡迎大家加入機加工人脈圈子: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