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几千年前的古人能写出一些像《易经》等奇书,而更智慧的现代人还很难参透?

石头162821132


说来奇怪,中国人最智慧的时期,竟然是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时期。很多影响至今的思想,都产生于那个时期。

《易经》就不必说了,这堪称一本神书。现代人不用说写这么一本书,连看懂都难。那些所谓解读《易经》的专家,有几人真的懂了《易经》?

不用说《易经》,更易懂一点的老子《道德经》,现代有几人能全篇读懂?

晚清名臣曾国藩,曾经是个怼天怼地的刺头,做京官时几乎得罪了满城权贵。后来他觉得这样不行,便读起了《道德经》。就像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一样,读了《道德经》的曾国藩,也开悟了。从此,他的性情大变,而《道德经》成了他的枕边书。他创建湘军后,遇到困苦,每每彻夜研习《道德经》,从中悟道。每读一次,都有更大的收获。

即便这样,曾国藩也不敢说自己读懂了《道德经》。

还有《孙子兵法》。两千多年过去了,这本兵书依然光彩夺目。现在,他不但被全世界的军事学校列为必读书,也被众多的大企业家学以致用,用到了商业领域。

这两千年间,无数军事家写了无数兵书,但仍然逃不出《孙子兵法》的套路。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这不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吗?

另外还有孔子的《论语》,穿越千年,直到今天仍大有可观之处。宋朝宰相赵普,竟然宣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读透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那么读透整部《论语》岂不是天下无敌了?

法家的韩非,以一部《韩非子》行走江湖。在外儒内法的古代社会,《韩非子》几乎是所有皇帝秘而不宣的教科书。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这赏罚二柄,恩威并用的帝王术,哪个明君不会使用?

更别提《鬼谷子》这种权谋鼻祖之书了,直到今天也没人完全参透。

我怀疑,春秋时之所以一下子涌现了那么多牛人,后世再无法超越,可能是外星文明干预的结果。

那些牛人,可能本身就是外星人。不然,老子怎么骑着青牛就凭空消失了?

一家之言,脑洞大开,谬误之处,还望海涵。


趣谈国史


我是文开石,我有点不同意见。

所谓古人和现代人谁更智慧就是一个伪命题。

短短几千年,从物种的发展进化来说,远远不足以在什么智慧上进化出足够的差异。

从信息的充裕度和学习能力、学习条件来讲,现代人远远超过古人,这点毋庸置疑。

哪位为什么说《易经》《道德经》之类的很难参透?主要是几个客观因素影响的。

1、参研的客观条件不足。

不论是对当时文字、文化、社会的了解,现代人都有先天的难度。等于是去重新学一种思想环境。

古籍经典在传承上,本身就存在变化,有内容增减,有传承时对错,等于需要从不确定对错、不完全内容的条件下去研究。

2、参研古籍经典本身就是一个很难做到满分的课题。

如果《道德经》《论语》之类的,起码还能确定属于一种思想书籍。但是《易经》究竟是什么?本身就存在争议,想未有比较权威的结论,导致大家只能从不同的角度,先通过假设来给它定义,然后再从这个假设的角度去研读。

3、参研古籍经典,其实是高于作者的一种行为。

这就是前些日子,原作者做阅读理解拿不了满分一样。一种思想,由原作者提出,由后世无数人去发挥、去充实,它代表的东西,往往已经远远超过原作者所思所想,也许是有所发展,也许是有所变化,所以用后世的思想去研读最初的内涵,相当于从一堆新旧掺杂在一起米中,去把旧米一粒一粒挑出来。

4、崇古贬今的思想是大忌。

能超过时代的限制,提出超越时代的思想,这是古代先贤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

但当时提出的东西,是否真的远远超过今人,让今人还不能理解完全,绝大多数情况来说未必如此。

如果假设一本古籍经典本身的内容为80分,因内容传承的缺失,研读的难度要减去40分,今人的文化和理解能加上30分,那最终只能暂时研读到70分,就是正常的。可如果还不知道满分是多少,那70分之后的都是未知。

中国人研究中华文化典籍,应该算幸运了。

中华文化没有中断,一直传承有序,历代也都有注疏,有研究,往往可以倒推回去,判断出尽量最近接原本、原作者思想的样貌,已经是很幸运的了。

换成其他各种古文明,从文字开始就是要研究要用猜的,费的劲比咱们大多了。


文开石


我讲一个我以前听过的故事。

说宋朝有个侠客,他有一个仇人,他听说那个仇人找到了一把上古神剑,要来找他报仇,这个侠客知道后害怕极了,因为他没有神兵利器,心想这下子完蛋了。

但是他也不想就此束手就擒,他找到一个铸剑师,给他打造一把目前能打造的最好的剑。之后过了几天,他的仇人来了,带着那把上古神剑,两个人二话不说就开打,仇人挥动上古神剑,侠客挡了一下,接着“叮”的一声,那把上古神剑竟然断了。。。而自己的剑连个缺口都没有,完好无损。

原来,所谓的上古神剑就是一把普通的铜剑,在上古时期自然是一把好剑,可是经过千百年,现代的铸剑技术远超古代,更别说那把铜剑早就快腐蚀的差不多了。

这就像我们今天所说的一样,人们太过于推崇古代的技术和知识,而对现代的知识没有自信。其实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巅峰的代表,比如说我就觉得《白鹿原》并不比四大名著差。现代的热武器威力完胜古代的冷兵器。

《易经》很难参透?问题是古代又有几个人参透了?同样的,微积分放到古代又有几个人能够看得懂?古代确实有一些独特的智慧,可是现代也不逞多让啊。

归根到底,还是现代人对自己太没有信心了,一听王阳明,一听孔子就觉得高山仰止,现代人的著作比他们差吗?王阳明再厉害,也是建立在更古老的智慧之上的,难道王阳明一出生就是那么厉害吗?难道孔子一出生就什么都懂了?

时代在发展,文化也在发展,没有谁比谁差,说穿了,那些说王阳明和孔子厉害的,基本上都是因为他们自己自卑罢了。


万物皆明


古人能写出《易经》之类的奇书,而现代人却很难参透,由于时代不同、环境不同、观念不同,造成了不一样的文化氛围和思维方式,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传闻伏羲创造八卦,文王推演周易,其实智慧结晶并不是一个人的,往往是一代代人不断修正完善的结果,直至今日,我们也在研究易经,这说明,易经不属于某一个时代,她是不断变化的,不断完善的,我们也在参与其中,也在不断去解读易经,当然,也不一定是创造者当时所想的本意。

  2. 我们常常感觉古人是很厉害的,其实是有一定的认识偏差的,比如孔子是圣人,孔子又说自己的理论来源于尧、舜、禹、商汤、周文王,所以他们也是圣人,加上后世关公也是武圣人,中华历史上一共出了七位圣人,后世难道就没有贤能之人可以成为圣人了么,这就说明朝廷主流思想一代代在神话一些人、神话一些理论、神话一些事物,最后使得这些被神话的人事物会脱离实际,变得深不可测,后人越是无法企及。现在人并不是不如古人,而是我们信息很发达了,人的思想也很丰富了,很难被洗脑执着的信仰某个人事物。

  3. 最后就是思维模式的区别,现代科学重视线性思维,比如1+1=2,2+2=4,都是能够呈现一种对应关系的,能够被清楚描述,而且也能定性定量,非常准确,凡是都要找出规律,看不懂或找不到的规律就不被认同,而易经、玄学术数、古人思维模式都是非线性思维,比如水克火,究竟多少水能克多少火,说不清楚的,比如炒菜加少许盐,少许是多少,很难界定,又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也是泛指,指多个人,并非真的三个人,从这几个例子不难发现,传统文化讲述比较模糊,重视理念、不强调精确和定性定量,而现代人思维就是重分析数据和结果,这就是现在我们主流思想与古人的很大不同。

  4. 古人的思维模式用易经的阴阳理论是挺好用的,而现代人思维模式更适用于理性思维,崇尚科技发展,思维模式的不同也让我们与古人智慧渐行渐远,但好在,易经还在传承与创新,我们也在试图通过研究易经来窥探古人的智慧结晶。


缘起阁


我想先说说,中国最早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的文字,主要是写在龟甲上,现在被发现的是6000个文字,大该有2000个不到的文字被破译,只有三分之一。为何那么少的文字被破译呢?原因是甲骨文是用来祭祀和占卜的,里面的文字是卜辞,大多数是鬼怪的名字,文字掌握的是祭司,是相当原始的,与现代人的思路格格不入,所以三分之二的文字没有办法破译。

儒家所说的“易经”是有伏羲发明的,但是伏羲最早出现在世人面前是西汉儒家鼎盛时期。那时候伏羲和女娲是人首蛇身,与伏羲、女娲同时出现的是神农,神农是面首牛身,这些都是儒家的神话。其实在三千年前传说中是周文王在地牢里发明了“周易”,为了是更好的祭祀和占卜。西汉儒教盛行时,为了依托古王压服今王,极力地把“王功”与“圣道”合在一起,将“周易”变成了“易经”,并且将神话中的伏羲推出来,说是伏羲发明了“易经”。

自从西汉到至今的二千多年来,凡是儒学盛行时,总是将“易经”推出来作为儒家的盛典。由于后人不是生活在周文王的时代,再加上各个时代的环境天差地别,文化的认同感不一致,后人根本不能用古人的思路来理解“易经”。这样一来,被后人会认为是多么的神秘感,是科学中的科学,在宇宙中是万能的。

这些恰恰与儒家所需要的中国人的思路相吻合,那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方法是“归纳法”,就是围绕着一种东西而头头转;与此相反的是西方的“推演法”,它不被某一样东西所左右,而是跳出你的思路寻找新的途径。


张律明


几千年前的古人能写出像《易经》这样的奇书,而更智慧的现代人却还不能参透的原因如下:

1,古人是以农耕生产为主,对自然的观察深刻而专注,常能以物以事喻理显示出独到而深邃的智慧。

而现代人因功利思想的泛滥,忽视智慧,而以占有知识即技艺为主。而智慧和知识并不是一回事,尽管现代知识呈几何级数爆炸式增长,而智慧却没有增长多少。知识只是谋生的手段,智慧才是真正的生活。尽管现代人物质丰富、生活便利,但精神不一定有古人快乐。

2,时代不同,无法复制出类似古人所写的智慧奇书。

如《周易》是经历三千多年才成书,其中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智慧结晶,又在不同阶段经几个高人精心整理,伏義画八卦、周文王作六十四卦和卦辞、周公为每卦六爻配爻辞、孔子及后学为《周易》作挖掘哲学内涵的《易传》,“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艰辛成书,将智慧发挥到极致。


再如老子《道德经》,是在经历几百年的“春秋无义战”的战火纷飞年代后诞生,当时各国渴求富国强兵之策,人民苦不堪言渴求生存立命,这两种强烈渴求,使当时最有智慧的诸子百家纷纷为动荡社会开处方,呈现百家争鸣局面,而做过周朝图书馆馆长的老子,凭借深厚的文化积累和个人聪慧突颖而出,吸收大量前人智慧,写出《道德经》五千言。

上述两书产生的时代,今天已不可能复制,不会给任何人化三千年写一本书。也不会有几百年的战争场面,产生强烈的“两个渴求”。

当然上述两本书的作者也不可复制,不会有无数人智慧结晶,又经高人整理。也不会有百家争鸣局面突颖而出的智者。

所以古人能写出如《周易》《道德经》这样的奇书,其智慧的高度,至今尚无法超越,仍值得现代人学习,以借鉴古人的智慧,提升我们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李保正聊易室


因为《周易》《道德经》《奇门遁甲》都是含有宇宙天地自然人生和社会与万物和道与自然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没有一定的道学智慧和中国传统自然文化哲学的智慧,普通学者是很难搞懂的。

我们先看周易的出处,是周文王在狱中悟通天地人生的大道而写出周易。

而要想学通周易就非常难的。

先天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乾,属性金,代表天,代表父,地形代表西北,代表数字6。

坎,属性水,代表北水,代表中男,地形代表正北,代表数字是1。

艮,属性土,代表东土,代表少男,地形代表东北,代表数字是8。

震,属性木,代表雷,代表长男,地形代表正东,数字代表一。

巽,属性木,代表风,代表长女,地形代表东南,数字代表是4。

离,属性火,代表火,代表中女,地形代表正南,数字代表9。

坤,属性土,代表土,代表母,地形代表西南,数字代表2。

兑,属性金,代表泽,代表少女,地形代表正西,数字代表7。

后天八卦:坎,艮,震,巽,离,坤,兑,乾。

坎,属性水,代表水,代表中男,地形代表正北,数字代表1。

艮,属性土,代表东土,代表少男,地形代表东北,数字代表8。

震,属性木,代表雷,代表长男,地形代表正东,数字代表3。

巽,属性木,代表风,代表长女,地形代表东南。

离,属性水,代表南火,代表中女,地形代表正南,数字为9。

坤,属性土,代表西土,代表母,地形代表西南,数字为2。

兑,属性金,代表庚金,代表泽,地形代表正西,数字为7。

乾,属性金,代表金水,代表天,地形代表西北,数字为6。

一个阳道道(一)代表阳爻,二个(――)代表阴爻,八卦是由三个阳爻配三个阴爻搭配变化而成周易六十四卦。

先天为体,后天为用。

所以现代人要想弄通《周易》《奇门遁甲》《道德经》,必须先要研究通先后天八卦的组成和代表什么才行。

要想学的更深,还得去学习河图落书才行。

左三右七,载九履一,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先天为体,后天为用。

河图的55个点,必须知道。

落书的九宫格数字变化必须知道。

所以,现代人搞不明白《周易》《奇门遁甲》《道德经》,主要原因是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道的自然天地运行和自然文化符号的代表所致。

另外一个原因是古代著书立传的大名人,都是经历过人生最黑暗的社会时代经历,对人生与宇宙和天地万物的运行已悟透在心而著书立传。

因为你写的书必须要与人类的生存运行与大自然的运行和道与万物的运行相符合才行。

就象周易演示天和天道和人的变化与自然万物的变化和奇门遁甲与道德经是相符的。

只是各自表达的观点和论述追求的目的不同而以。

若从道与自然的角度看,《周易》《奇门遁甲》《道德经》都应该属于人类宇宙万物的自然起源的科学与自然文化文明的究竟真实的探索与表述。

不开悟的人,是怎么都看不明白《周易》《奇门遁甲》《道德经》的。

圣人无善无恶,只是无作,无有作恶,不动于气,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重道亲德,重静轻躁,抱纯补自然无为的本心一颗纯真无为顺其自然本心而得天地智慧之书。

能看懂者自然是有大智慧的人和守道守中守诚守心和诚本爱学习追求文化学习的钻研之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为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为无不为,破局,出局,立局,结局,等局,算局。

《孙子兵法》讲:激水漂石,飞鸟鸷疾,以正合,以奇胜,无穷于天地,循环于无端,如转木石于千仞之山者,斗乱而不可乱也。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形也。

《周易》《奇门遁甲》《道德经》《孙子兵法》都讲道与天地万物阴阳五行自然变化的相生相克和相序的生存关系。

只要读懂这四本大自然与万物和人的实力强弱的阴阳五行自然生存的变化关系,就离人生的得道明诲不远了。

道不远人,人远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知者胜,不知者不胜。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戒急用忍,行稳致远。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物之所在,道则在焉。

心复光明,亦复何言?

现在人看不懂《周易》《奇门遁甲》《道德经》《孙子兵法》,说明现在的人们的智慧和对人生宇宙与万物的对立与统一的自然哲学思考还不够。

若了解了道与大自然与宇宙的阴阳统一与对立的自然哲学的变化,也就能看懂《周易》《奇门遁甲》《道德经》《孙子兵法》了。

其实难也不难,看懂一本其它也就跟着看懂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知足常乐桃花飞雨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对于《易经》来说,社会上流行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把《易经》说的极为深奥且神秘,另一种说法是消除它的神秘性,从文化的发生学上来探究。

我采用的是第二种说法。

《易经》是一种很神秘的远古思想

早期来说,人类的信息量非常少,所以我们现在来看,人类原始文明处在一种极为神秘的状态。如人类早期的文化都是宗教文化或是巫术

文化以及神话传说。

再比如说,今天的朝鲜之所以被称为神秘之国,并不是因为朝鲜有多发达,而是外界对朝鲜的信息量非常少,以至于产生了神秘感。

神秘,就可以用来算卦。而作为天书的《易经》往往让人看不懂,这种看不懂不是因为其有多高深,而是其过于幼稚。

实际上《易经》用的都是简单的符号,因为在原始阶段,人类的文字非常少,简单的符号能够代表更多的意思,所承载的信息量也一定比文字小很多,所以这不是因为其高深难理解,而是割断了文字桥梁,使得我们的意境和它难以沟通,造成了《易经》成为了天书,变成让人无法探究的一个底层的原因。

《易经》由于其是中国最底层的一个非文字符号系统上架构的最原始的思脉承载体,因此《易经》文化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底层。

《易经》是五经之一,一开始叫《易》,后来经孔子整理从而被称之为“经”,是为《易经》。

《易经》的三个阶段:《连山易》、《归藏易》、《周易》

《易经》是上古时代的占筮记录,是发生在甲金文之前千年的前文字符号系统,而甲金文发生在商代中期,所以《易经》虽然被称为《周易》但肯定不是发生在周代,而是周代以前很多年。

如:

《周礼 春官 太卜篇》有一段记载,说“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就是说在《周易》之前有《归藏易》,《归藏易》之前有《连山易》,传说《连山易》和《归藏易》是《周易》之前更古老的易学文本,在汉代有人见过,但不可考。

所谓《连山易》在中国古代也被成为伏羲时代的易,又称为夏易,这当然是传说,我们今天对最早的《连山易》只剩下一个记忆,就是它的首卦是艮卦,艮卦代表山,这说明《连山易》是对自然物象的崇拜。而《周易》第一卦是乾卦,代表的是天。

人类早年的思想发展基本都是在神秘文化和神学体系上,在神学期以前的儿童期,最早的就是拜物教时代,如很多部落会有图腾就是一种拜物的体现,这是人类早年思想信仰系统的原始底层。

至于《归藏易》,古人称为黄帝时代的易,或者称为商代的易,至今没有文本,只知道第一卦是坤卦。乾代表天,为男性,坤代表地位女性。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归藏易》发生在人类的生殖崇拜时期,人类在进入拜物教之后很快就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在母系氏族社会往往产生生殖崇拜,其表达的是生殖崇拜时代的文化特征。如:

《礼记 礼运》“我欲观殷之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

意思就是,他说我想知道商朝的文化是什么?他说因为这个原因我专门去了一趟宋国,并没有找到殷商文化之道,我只得到了一件东西就是坤乾卦,坤卦在乾卦的前面,跟《周易》完全不同。

《周易》是《易经》的第三个阶段,也就是后人说的文王的“易”传说是商纣王囚禁文王时期,有大约9年左右的时间,这段时间里文王做出来的。但这个说法很荒唐,学界认为,《周易》绝不是文王的发明。这与很多古代文本都加上名人有关,如《黄帝内经》,实际上不是黄帝所做。

实际上《周易》并非周代的易,正如《连山易》不叫夏易,《归藏易》不叫商易,为何《周易》就一定是周代的呢?

而我们用《易经》算卦,叫做占筮,不叫占卜,也是有原因的。

“卜“仅仅是用龟骨片进行预测,就是在甲骨片上打个孔,放在火上烤,热胀冷缩下,甲骨片会出现裂纹,我们用裂纹预测叫做“卜“,因为甲骨片发生裂纹的一瞬间会发生“卜“的声音,所以叫“占卜“。

用《易经》叫做“筮”,什么意思呢?易经最原始的符号为阴阳两爻,所谓阳爻就是画一杠,阴爻就是把这一杠的中间画断。这是古人在远古时代没有文字,把吃剩下的残骨或者树枝从树上折下来做的符号。

随着文明的发展,用吃剩下的残骨或者树枝折下来的数字做符号不能承载后来的八卦、六十四卦,于是就用了一种蓍草,蓍草最大特点就是草茎呈四棱形,十分坚硬。古人把蓍草的草茎掰断,掰成等长度的草茎节摆放在地面或者桌子上,作为爻象卦象符号。

所以蓍就变成了筮,竹字头下面一个巫,对应的是巫草,所以算卦不能叫占卜,叫占筮。

《易经》最早是表达的生殖问题

《易经》最初只有阴阳两爻的符号,后来演变出六十四卦,应该是发展很久的产物。古人形容最早易经符号“爻”的发生用了一个非常好的词,叫一画开天。说“爻”这一画画开,从此人类把天地刨判开来。这一画,把人类和自然刨判开来,形成了自我意识。

阴阳爻最早代表什么呢?代表的是男女的生殖器。阳爻代表男根,阴爻代表女阴,此观点郭沫若认同,要知道,远古时期人们最关心的三个问题就是生殖问题、死亡问题、时空问题。而生殖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和奇怪的现象,古人无法理解生殖,就会做出种种设想。

如俄国的套娃,一个套一个,越是高级的,就套的越多。这是俄国人对于生殖的荒唐理解,认为女人身体里有一个娃娃,这个娃娃肚子里还有,以此无穷无尽,才有了剩余不绝。

根据著名学者吴申元的《中国人口思想史稿》论述,远古原始时代,新生儿存活率不到50%,在旧石器时代,任何一个氏族的族群,人口增长率为每百年千分之1.5。而一个原始氏族人口往往不到一百人,没每一千年十个世纪下来也就增加1.5个人,到了新石器时代,每一千年一个一百人的氏族只增加4个人。

而在远古时代,部族之间的斗争往往残酷,一个部族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口,那么在斗争中往往会被消灭。所以生殖在远古时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所以《易经》发生的最开端就是对生殖问题的追问。

《易经》法则和原则

《易经》三法则,变动、简单、不变。

《易经》第一法则是易,也就是变动。在人类远古早期,以为山川河流一切都是不变的,但是突然有一天发现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由此产生了恐慌。如果一切都是静态而不变,那么可以凭借经验来解决问题,但一切都变化,那么以往经验无效,就只有求助于对这种变化的追问,由此为“易”的第一法则,变易。

“易”的第二法则为简易,就是“简单”。把万事万物用简单的方法加以说明。

“易”的第三法则为不易,就是不允许变动。就是要把控流变,就必须用一个思维简易原则来把控,要想把控流变,要运用这个思维简易原则,这个思维简易结论就不能乱变。因为如果这个东西不断变化,那么你对世界的变化就仍然无从把握,也就意味着你仍然面对的是变动不定。

《易经》文本三原则:象、数、理

《易经》基本文本推导,以象组数,以数推理,以里释象。

所谓的“象”就是易经的符号,全都是具象符号。

如第一乾卦三个阳爻,表示天无裂缝;第二坤卦三个阴爻,代表女性大地,因为大地分山川河流隔断,很形象;第三离卦代表火,你竖起来看像火苗窜动的一种半抽象符号;第四卦坎卦,代表水,和甲骨文代表水的符号相同;第五卦震卦,代表雷电,下面阳爻代表地平,上面两根阴爻代表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第六卦巽卦,代表风,上面两根阳爻代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面一个阴爻代表风的流动;第七卦艮卦代表山,下面两个阴爻代表石块堆垒,上面一根阳爻代表山的高度;第八卦兑卦代表沼泽,下面两个阳爻代表地平、地面、地壳,上面一个阴爻代表水纹波动。

所以八卦全部都是具象符号。《易经》所有的符号都是具象符号,它用每一个具象符号代表人体或者自然界中的一个具象的大类,由此推演理解世界。

第二原则叫做数。如你拿阴阳二爻,做成三爻卦,你只能做成八卦,绝对做不出第九卦。在数学的排列组合的极致就是八,随着八卦的发展,最后把两个八卦堆起来就是重卦,重卦是六爻卦,最多只能做六十四卦象,绝不可能出现第六十五卦。

第三原则就是“理”,就是对由象和数构成的符号系统,进行宇宙论和自然学解释。

《易经》的内容

《易经》分为经和传两部分,所谓的经,就是商末周初的时候王室占筮官进行占筮的记录,早年来说没有战国到两汉时期关于宇宙论的解释,早年的《易经》只有占筮记录。

如济挂的九三爻辞,”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记录的就是高宗,这是说的帝乙、武乙或者文丁。说高宗当年讨伐鬼方,鬼方是我国西北的一个少数民族,用了三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个事情。显然爻辞最初没有自然学解释的意义,是一个占筮的记录。

随着文明的进程,信息量的增加,到了战国和两汉时代,人们需要它解释更为宏大的自然现象,于是就出现了《易经》中的传,也就是哲学的部分,这部分由七篇文章组成。

分别为:《象传》、《彖传》、《系辞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由于前三传分为上下两篇,所以总称为“十翼”,鸟的翅膀的意思。

有人认为《十翼》是孔子的手笔,但现代研究者认为大多是两汉时期人们的手笔。

《易经》被传说的非常神秘,但当年做《易经》的人不这样看。

如《系辞 下》有这样的表述:“《易》之兴,其于中古呼?“就是说,《易经》兴起在中古时代,在两汉,在战国来说,中古时代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远古时代。

又说,“作《易》者,其有忧患呼?”就是说作《易经》的人是面临了困惑和麻烦,才会在这里寻找答案。这一点都不神秘,是为了寻求解决之道。

《易经》要解决的是变易的问题,所以《易经》中会出现一系列跟讨论变化相关的词汇和卦象。

如,第四叫往来,比如鼎卦和大壮卦,它实际上是把最下面的一爻和另一个卦最上面的一爻发生倒置,叫往来。

它用这些卦象的变化,具象类比自然变化,显然是一个非常粗糙的思想模型。

今天我们解释的变化,比如物理变化、化学变化都不能用几个抽象符号就能作为其通解,要具体分析,找到具体的动因,经过非常复杂的运算,才能得出结论。

如用牛顿力学来解释一辆车在撞到墙面所产生的撞击力,就是通过复杂的数学公式计算得到了。又如天体的运行轨迹等等,也是通过复杂的数学计算而来。

《易》之所以变为了《易经》,跟孔子研读过并且整理过有关,相传孔子当年对《易》研究的很深,曾经为商瞿算过一卦。

商瞿结婚多年无子,孔子给他算卦,说他晚年多嗣,果然三十八岁以后连得三子。有书记载“商瞿连得五子”,证明孔子算卦很准。商瞿后来把他的这个应用的部分下传,就形成了汉代有名的京焦易,也就是焦赣传给京房,也就是汉代著名的“京房十六卦变”。

根据各种史料,我们只能说孔子可能研究过《易》,基本上可以比较肯定的说《易》的篆文和实义不是孔子的手笔或至少不全是孔子的手笔。

我们再看看“算卦“,这个在今天就想到了算命,古人是做什么的呢?远古时期人类三大问题在于,第一,生殖问题,第二,死亡问题,第三,时空问题,就是空间和时间的问题。

实际上,人类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因为我们生活的时空是不断变化的,永远缠绕着我们。而时空本身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认为时空只不过是我们的一个在经验以先就被规定的思维平台和感知平台。由于有了这个被规定的经验以先而存在的感知平台,一切感知才得以建构,从时空开始追问。

我们看看“卦”这个字,左边是圭,右边是卜,有说法是圭为璞玉,这是理解错了。两个土垒起来,指的是测日影器,古代所垒的那个台,叫做圭。现在我们有个词叫做圭臬,为标准的意思,就是尺度的意思,“以什么为圭臬”就是由此而来。中古时代,中国人制造了一种计时器叫日晷,发音还是这个“圭”字,可见“卦”字就是左半边实际上是一个测日的土台。而这个“卜”就是测日影的刻有测度的那个标杆。所以“卦”就是在算时间空间的意思。

八卦图在说明方位

伏羲八卦方位图

这个方位图我们今天很少用了,今天主要用的是《后天图》,这张图实际上是一个方位图。上面是乾,代表天,也就是南面,因为站在我们北半球来说,天最亮的地方总是在南面。下面是坤,代表大地,东面为离,代表火,表示太阳。西面是坎卦,代表水,在此代表月亮。这是一个典型的天象方位图,指示的是空间。

其实这就代表的是早期人类的行为,早期的人类都是采集狩猎卫生,他们到了一个地方就很难辨别方向,不像今天又GDP导航,或者是动物自身能够感受到地球的磁极,只能根据天象来判定方位。

为什么方向的判定对远古时期的人类很重要呢?因为如果你出去狩猎,往往要追很远,当你追到了荒漠或者是大森林里面的时候,你拿到今天,没有了现代化的工具,实际上你是很难走出荒漠和森林的,回家的路也很难找到。

要知道在远古的部落时代,一旦男人出去了,夜晚就会进入动物的狩猎时间,女人和孩子呆在家是很不安全的,就需要男人能够回来保护自己的家人。

所以判定方位对于部落远古时期的人类非常重要!

那么我们再看一下文王后天八卦图,方位发生了变化。南面变成了离卦,让然代表太阳,北面改成了坎卦,代表水,这里的水其实是指的黄河,因为我国远古时期人们一般是生活在黄河一带,以今天的河南为中心。

西面为兑,指沼泽,现在我们东亚地区最大的沼泽地就在青海、西藏交接的三江源地区,这说明我国的先民已经对东亚的整个地貌有个大概的了解。

东面为震卦,如果我们站在中原,东面就是沿海地区,由于沿海地区水蒸气量大,降雨大,云层厚,所以就用雷电来表示。

所以,后天的八卦图,也是一个表示方位的图形。

所以,整个八卦图就是在说明方位。

十天干、地支十二字

先看这张图,叫《手相八卦图》,把《易经》的数也就是八卦的数的关系,放在了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这三个指头上,然后可以进行掐算。往后又出现了金钱卦。

具体的掐算,就要看一下《八卦数理表》,在中古时代,人们后来把八卦的卦象在数字上坐了一个编排和规定,比如巽卦代表四,离卦代表九,坤卦代表二,震卦代表三,兑卦代表七,艮卦代表八,坎卦代表一,乾卦代表六,这个编排其实也没什么道理。

古人觉得数很神秘,为了造成算卦的暗示效应也就是神秘性,于是就对卦象和数字做了一个特殊的排列。

这个排列来说,横向加起来是十五,纵向加起来也是十五,斜着加起来还是十五,这就是一种有意识的对称结构,让你觉得很神秘。至于里面表达出的天启的力量,是后人附会的结果。

至于后面战国时期出现的五行说,也是按照《易经》的方位图加以排布,在具象上和直观上变得非常合理。比如火代表南,水代表北,木代表东,金代表西,土代表中。这大致和中国古代的地理情况相同。

中国在中古时代以前,从远古到中古,甚至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计时单位用的都是天干地支,叫干支系统。

天干为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为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始终在一起不分离,天干这十个字是商代十大部族轮流执政或者轮流主持祭祀时,大部族的工具图腾符号。至于十二地支总是连在一起,对此过去的古汉字学家一直都非常困惑,而甲骨文当代学者唐汉先生就有一个系统性的解释。

唐汉先生认为地支这十二个字始终一起不分离是因为它代表了一个产妇生孩子的全过程。

地支的第一个字是“子”,画了一个小孩子,这个字就是“子”,第一个字就标定着它是跟产子相关的一个信息。

第二个字是“丑”,在繁体字上是右边画了一个手的图像,是握成拳头的状态,是为“丑”。新生婴儿刚出生都是握紧了拳头,这是胎儿的第一个象征,与人死了正好相反,人死了是两手松开,所以叫撒手人寰。

“寅”字在甲骨文中画了一个人的运动方向,之间是一个产道,表明孩子从母亲产道生出的过程。

“卯”,甲骨文是很形象的,表示孩子刚出生二三十分钟,胎盘随着脐带从产道逐步产出,把孩子和胎盘并列摆放在产床上。

“辰”,是一个石刀和一个人,他的两手捉住石刀,隔断脐带。

“午”在甲骨文中和“玄”是同一个符号,画的就是割下来的脐带。

“巳”是一个孩子但是手脚没有画出来,这是表示孩子出生后在襁褓里。

“未”在甲骨文中是一个孩子满月后解开襁褓,孩子手脚都能够挥舞动作的样子。

“申”这个字,是指女人生女孩叫做“申”。

人们在中古时代之后要生儿子才满足,而在母系氏族社会,只有生女孩才重要,因为女人能生孩子,男人不能。

“申”后面是“酉”,表示生了女孩子后庆贺的场面,画的就是一个酒坛子。生了女孩,整个部族都在庆贺,是为“酉”。

下面先说“亥”,画的是一个人,然后把雄性器官画的很长,这就是生了男孩。在中国古文字中,“孩”只是说男孩,不能叫女孩,只能用女儿。“亥”是指的男性,生了男孩在远古时期作用有限。

最后说一下“戌“,画了一个古代的兵器“戈”,在手握的地方打一个指示符号,表明生出来的男孩只有两个作用,要么拿武器,要么打猎。

这就是十二地支的来源。

关于《易经》中的阴阳观念

中国古人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从来不分离,其作为计量、计时、记方位是非常重要的,而人类早期没有阿拉伯数字,所以早年也没有数位数列。

人来早年全部都采用了十进制的计数方法,原因就在于我们都只有十根手指头,用起来非常地方便。而十进制就导致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发明了代替体力劳动的工具,如车马船等,却没有发明代替脑力劳动的物品。

直到十七、十八世纪发明了二进制,才出现了计算机,第一次有了延伸脑力劳动的工具。

地支的十二个,代表的是一年十二个月,一天十二个时辰,西方后来传进中国叫做小时,二十四小时是十二的约数,一小时60分钟,一分钟60秒又是十二的约数。

中国古代从《易经》到后来的甲骨文到阴阳五行学说到方位图乃至于地图的沿革,都是跟《易经》方位有关,和《易经》人类古代对时空的追问有关。

《易经》是对中国文化做了一个铺垫的垫底作用,处处表达到这样的程度,如果你看不懂《易经》,研究不清《易经》就看不懂中国的地图。

如地貌上的阴阳,就是山南水北。山的南坡为阳坡,因为东亚处于北半球,太阳总是在南边运行,所以山的南坡为阳坡。如果面对一条河呢?中国所有的河流都是西高东低,所以中国河流都往东流,就是付诸东流。

如果你站在河流的南岸,不敢认为你在阳面,恰恰相反河流南岸是阴面,因为你里面对河流,站在河流南岸,太阳是照在你的背部的,或者南岸陡峭,南岸的水边反而是太阳照不到的阴面,睡衣水北为阳,水南为阴。

又如中国古代把皇帝称为“九五之尊”,为什么把皇帝叫“九五之尊”呢?它实际上来源于《易经》乾卦的九五爻辞。如果全是阳爻,最底下第二个爻叫九二、九三、九四、九五....最上面叫上九。

乾卦的第五个阳爻叫九五爻,它的九五爻辞是飞龙在天,因为中国古代是真龙天子为皇帝,所以九五之尊对皇帝的称号来源于《易经》。

十二卦图与六十四卦方圆图

这张图在中古时代之后在算卦的时候作用非常大,很多算卦都要用到这个工具。其实这张图最早是中国人解释立法、节气和做气象预报的时候用的。

古代我国的农业文明很多时候就是靠着对气象的研究来吃饭,如果能够预测天气,那么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就太大了。

古人用这个做气象的预测,准确率能够达到80%左右,这是非常准确的了,即便是今天的天气预报,准确率也只能是95%左右。

它是怎么做的呢?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分成了七十二侯,每五天一侯,这就是我们把天气成为“气候”的原因。

古人把一年分为七十二侯,然后对每一侯都进行了固定的研究,就做到了这种精确。比如说我们今天对一个很大的参考物进行研究,如果我们把研究的对象分的越细,那么我们研究的准确度就会越高,这张图的研究也是如此。

我们看《三国演义》,很多人都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天气进行一定的预测,如诸葛亮借东风的事情,其实这在古代对于文人来说是一个必备的工具,研究透了这张图,基本就能够对当时的天气进行预测,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不停地总结出来的结果,所以也就有了一定的准确度。

再看这张六十四方位图,把六十四重卦排成一个圆,代表天,再排成一个方代表地,用它标志中国古代的盖天说,也就是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当然这个排布也有着一定的易理非常复杂的关系,后人用它算卦也做了非常玄妙的解释。

我们看下六十四重卦,前面用八卦排布抬成重卦,两个八卦合成一个六爻卦,这叫重卦,也叫六爻纯卦。它的这个六爻重卦全部是用八卦的名称命名的,比如大有卦叫火天大有,就上面一个离卦,底下一个乾卦,叫天火。这个卦叫大有。比如雷泽卦叫归妹卦。这个卦上面是一个震卦,下面是一个兑卦,叫雷泽归妹。这就是六十四卦的重卦的构建方式。

卦象的解释

关于卦象。

周易的头两卦,乾卦和坤卦,在此篇幅有限我只说几个卦象。

乾卦和坤卦在《易传》中,乾代表天,代表阳,应卦坤卦代表地代表阴。到了孔子时代之后,天尊地卑、男尊女卑这两卦出现了重大分化。可是大家看一下它的卦辞,这两卦最初只是早年算卦的一个占筮记录,所以早年来说没有凶吉之分。

乾卦卦辞这样写的,说“乾,元亨利贞”,“元”是元初、奠基,“亨”是亨通。“利贞”就是算卦结果有利,主利,也就是一个吉卦。

坤卦“坤,元亨。”跟乾卦一样,然后又说“利牝马,之贞”也就是算这一卦,是为了一个卖马的人去卖母马。

如果卖马的人卖了母马,有利。说“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说你卖马走的很远,路程很长,但你会先失去生意,找不见市场,然后获利。也是一个吉卦。

因此乾卦和坤卦都是吉卦,没有尊卑凶吉十分,但随后发生了分化。

孔子讲天尊地卑,《易》其中的《彖传》讲“大哉乾元,万物滋始,乃统天”。把乾卦标在非常重要的地位。然后“至哉乾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也就是坤卦顺承乾卦的一个卑微地位。

这些都说明了后人对《易经》的解释,对天尊地卑、男尊女卑的解释,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同。

济卦。

这是六十四卦中最后的两卦,所谓“即济”就是完成的意思,所谓“未济”是未完成的意思。六十三卦叫做济卦,其算卦的辞叫“亨“,通达;“小利贞”就是算卦的结果,小吉小利。“初吉终乱”,最初是有利的,最终不利,这就是即济卦。

再看未济,也叫火水未济,上面一个离卦,底下一个坎卦,它的卦辞是这样说的“亨”,也就是贯通,然后“小狐乞济”,说一只小狐狸要渡过山东的济水,“需其尾,无攸利”,说小狐狸的尾巴打湿了,最终没有过济水,所以这一卦不利。

这一卦即济,就是完成的司仪。到六十四卦,未济,就是没完成,然后又从第一卦乾卦开始循环。

所以中国古代从老子到后世所有文人不断地说“周而复始”、“周行不殆”。《易经 断辞》中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就是说太阳走到中间一定会西落,月亮最满的时候一定要逐步亏损。它说的是天地不断地运转。

如何评价《易经》

《易经》作为远古人类地信息量的一个思想模型,它本应随着信息量的增加而发生其他突进性的补充,可是它固守原有的象形符号和类比图解系统,只在其中内旋而不发生外部碰撞交流,从而使之逐步地僵化。这就是《易经》文化中古时代以后自身无法突破的一个后续的结果。

我们看到一个现象,明代时期《易经》被西方传教士翻译到了西方,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非常推崇,看到《易经》后,说中国人居然在数千年前就已经发现了二进制。

今天我们有些学者说《易经》的时候是这样讲课的,这样说对么?显然是不对的。莱布尼茨是用抽象的思维方式看待《易经》,而且要知道西方二进制数学第一发明人是莱布尼茨。他误解《易经》为二进位制,他完全搞错 ,如果《易经》在数千年前就真的发现了二进位制,那么我们应该在周代以前就发明了手摇计算机了,可事实上没有。莱布尼茨用他的二进位制,发明了手摇计算机,之后又出现了机械计算机。

而《易经》把所有符号具象化,产生了一个重大的麻烦,就是符号的表意被事先化、主观化、狭隘化和僵硬化。

抽象符号为何成为人类后来使用的主要的符号?近代的所有文字重要符号,包括数学符号,都是抽象符号。是因为抽象符号可以撤掉具象中诸多属性,从而只进行最深刻属性、最本质属性的抽取和计算,使得任何一个符号可以最大量的采集信息,也就是任何符号可以准确的有定义的通揽大量信息在其中整顿,这就是抽象符号的整理力度,思想整理力度远大于具象符号的原因。

算卦为何不靠谱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我国文化的主基调。这就使得中国的任何符号一出现就用来预测,在实用上落实效果。而如果我们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只不过是为了预测,都只不过是为了把控未来,包括科学也不过如此。

中国东亚古人当年一产生符号就用来预测算卦,这是一个理所当然的结果,而且在远古时代信息量极低,把握未来的过程是什么?哲学上来说叫判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是决策,你凭什么决策?凭的就是信息量。

如果人类早年信息量极低,不足以判断和决策就怎么办呢?就只能做预测了。在做占筮的时候,往往能够给出一个吉利的卦象,即便不吉利实际上也取决于占卜人的说法,因为很多都是模棱两可的,所以可以把不吉利说成吉利,这样就坚定了人们的信心,从而在远古部族的战争中获胜。

其二,这些人类早年的符号,不论是易经符号还是甲骨文,他们认为这是天赐的符号,代表天启,因此当年的占卜算卦具有某种极大的精神鼓动的作用,能够极大地起到动员的效果。

因此,综合以上来说《易经》实际上是在古人信息量极低,认知水平极低的情况下做出了一整套通过具象符号表达的对世界的解释系统。

这套系统之所以能够一直存在,并且很难为人所理解,原因并不是在于其高深,而恰恰在于其低端。

所以,大家在现代的环境下生活,还是要多接触现代科学技术才能够在社会上生存下去,《易经》只能作为一种文化,对其有些研究便可,不必当真。


老威观史


人类真的是一种可笑的生物,评论区里洋洋洒洒回复一大堆的比比皆是,看过研究过的有几个?我想大多数都是以讹传讹吧?看都看不懂看都没看过,然后说它很厉害,有吧?可不可笑?好像你不跟着附和就显得智商低人一等似的。

然后有装逼的就会过来反驳举证《易经》多厉害多牛逼,以衬托他多厉害多牛逼,有吧?老子不懂什么物理化学,但你忽悠我说卫星原子弹手机电视水稻增产就是它们的功劳,老子信了,那它们就是厉害啊。你来忽悠老子,《易经》易学《红楼梦》红学《西游记》六学这类的,结出了什么果厉害在哪里?还有什么《圣经》《金刚经》各种经,我的天呐,堪破天机宇宙奥义创世之始,你们来拯救世界可好?

今人古人智慧孰高孰低,根本不必多说,观测手段有限,对世界的认知就有限,文明都是一步步积累起来的,争什么高低对错,相亲相爱地球村,幸福美满一家人,装什么文化人


暴躁键长


《易经》是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之结晶。并不是由某个人单独创作。

《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期,最有成就的三个人,伏義,文王,孔子。

才使《易经》完善,成为百经之首。

现代人只能在实用技术方面,有成就。而在哲学觉悟方面无法超越古人,现代物质文明决定的。先秦诸子把大道理讲明了,二千多年来,后人用生命在验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