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肅文學為何勢微

因為對於大多數普通讀者來說,嚴肅文學變現太慢了。

一是裝逼,擇偶上的。我們太想讓知道別人知道自己在讀書了。而“在東京倒時差”成本太高。當身邊有個雞血少年拿著“羅輯思維”的“畢業證書”給你看,會覺得大家想表達自己內在的慾望太強烈了,而嚴肅文學,不具備這個特質。

曾幾何時,當一位姑娘知道你在讀《商州》,可能會對你很傾心。李銀河看到《綠毛水怪》,就覺得一定會跟王小波發生故事,儘管波哥長相不可描述,依然開始了交往。

二是實際的經濟層面的,嘔心瀝血四五年寫幾篇優秀的散文,賣10萬本就算不錯了。但是把這四五年用來搞個自媒體,每天掛掉八卦,寫一些“**震驚”,“**翻車,***尷尬了”,所獲得的可能遠遠超過前者。再不濟搞個修仙搞怪穿越瑪麗蘇網絡小說,收益也頗豐。

而目前這些可以稱作“文壇”的創作者不是雜誌編輯,就是大學教師,他們生存於體制內,“文壇”也只是那麼大,文學獎評選成為同事們之間的互捧。他們衣食無憂,都不懂我們的焦慮。


我94年生。打小家境貧困,家裡沒什麼文學書籍。三四年級(2003年)看的都是我姐的作文素材。比如《智慧背囊》,《高考話題作文》,《高中語文讀本》。最喜歡《語文讀本》,裡面有什麼《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狂人日記》,《受戒》,《斷魂槍》《小二黑結婚》,《哦,香雪》。那時的我除了魯迅老舍,我不認識也懶得認識作家的名字和文學地位。

曾陰差陽錯花三塊錢得到一本94版本、書皮破爛的《平凡的世界》,在我讀完這部書三年後,才知道是一部“矛盾文學獎璀璨的明珠”。10年後,這本我無意間讀到的小說居然成了社會各階層的裝逼利器。。。。。。這些作品的閱讀經歷也導致中學後對閱讀書籍文筆要求很高,打眼一看文筆臭不可聞直接不看。初二初三閱讀了截至25歲所有80%的文學著作,現在跟人玩讀書裝逼都是初二初三的底子,之後與文學絕緣。也奇了,那時什麼巴金老舍,都看得進去。

以前看書講究內容不挑作者,現在看書先瞅作者再看內容。不火的不看,太火的也不看。你們人手一本莫言,我還看個什麼勁。那種“廣泛而又小眾”的書,給自己立個flag,最好了。

2013年,我大二,學長給我一本二手《人民文學》,此時的我大概已經兩三年沒讀類似的文學期刊了。回到宿舍,直接翻到短篇部分,讀了幾篇。就這麼安靜地閱讀,不是裝逼,真的,真的太爽了,當你讀慣了UC的“奧巴馬震驚了”和知乎“本人末流985,講一下輸入與輸出”,突然捧著《人民文學》裡的散文與小說,好比突然從城市到草原。


然而只有這麼一晚,長篇沒讀,詩歌直接放棄掉了。那本書還放在我的窗臺上,用來墊筆記本電腦了。

知乎發帖已經五個月了,才不到1000關注。現在窗前的是《經濟學思維》和《中國近代史》,讀完了,就能在某些斯逼板塊剛一會了,可能還會增加幾個關注。。。。。。。


嚴肅文學為何勢微


嚴肅文學為何勢微


嚴肅文學為何勢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