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朝多明君?

代贞


汉代是个统称,汉代分为西汉(前202-8)和东汉(25-220),中间还有王莽篡汉自立14年以及几年的群雄割据时间,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人说:“大汉天下400年”指的就是西汉和东汉加在一起的国祚时间。

首先我说一说汉代算得上明君的共有以下8

几位:

1、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前202-前 195年在位),从一个泗水亭长到九五之尊,一统中原,废秦之暴政,行无为之治。可以说汉代的数百年国祚与刘邦的白手起家、逆袭登顶有重要关系。

2、汉文帝刘恒(前180-前157年在位),著名的“文景之治”开创者。

3、汉景帝刘启(前157-前141年在位),继承帝位后,励精图治,轻徭薄赋,积极效仿高祖和文帝的统治政策,最终造就了“文景之治”。

4、汉武帝刘彻(前141-前87年在位),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之上,开创了“汉武盛世”,我们常说的“强汉盛唐”中的“强汉”就是在汉武帝时开始的。

5、汉宣帝刘询(前74-前48年在位),一位蹲过监狱的草根皇帝,“昭宣中兴”的缔造者。

6、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25-57年在位),出身西汉皇族,于公元25年在河北称帝建立东汉王朝,重新统一全国,一手改变了西汉末年民生凋敝的状况,史称“光武中兴”

7、汉明帝刘庄(57-75年在位),即位之后,尊奉光武帝的既成制度。对内提倡儒学,励精图治。对外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胁,命窦固带兵征伐,令班超出使西域各国,设置西域都护,并将佛教引进中国。刘庄和其子汉章帝刘炟在位时期,社会一片繁荣景象,史称“明章之治”。

8、汉章帝刘炟(75-88年在位),与其父的统治并称“明章之治”。

以上列举的都是汉代有证可考的明君,而其他朝代如唐、宋、明、清的明君屈指可数,甚至寥寥无几,与之相比,汉代却有8位,这不是没有原因的,根据本人粗鄙之见,原因共有以下几点:

1、法律法规的完善。都说“汉承秦制……汉承秦制”,刘邦建立汉朝以后,虽然基本上继承了秦代的制度,但是却废除了秦代的严刑峻法,比如在《秦律》的基础上编制《九章律》,废除了许多残酷的刑法和繁重的徭役,严刑峻法会遭到社会底层人民的强烈反对和无奈反抗,而《九章律》的制定则为新建的政权赢得了民心。

2、施政方针的正确。西汉初年,由于秦末的割据混战,刘邦虽然在“楚汉之争”中赢得了胜利,建立西汉,但实际上接手的是秦朝留下的内忧外患的乱摊子,这个时候,刘邦和他的谋士们吸取了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的思想,用“黄老思想”指导政治,实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即积极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废除许多严苛的法律刑法,轻徭薄赋,发展经济。“无为而治”的施政方针决定了汉初几十年的历史走向,著名的“文景治世”就是“无为而治”的产物。据史书记载,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更多得无法计算。这为后来的“汉武盛世”奠定了物质基础。

3、思想文化的推动作用。汉初采用道家黄老思想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因而造就了景帝后期的物质繁荣景象;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无为而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中央集权的需要,因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后来到了汉宣帝时,由于汉武帝末年造成的社会矛盾问题,“无为而治”的思想又一次出现在了政治之中。这至少为西汉延续了数十年的国祚。

4、正确选择皇位继承人。也可以说是“汉代”皇家教育的优秀作用。以前我列举的明君中可以看到许多治世、盛世都是经过“父子”两代人的努力或者“祖孙”三代人的努力才取得的成果,我们不能说这都是运气的运用,既然不是运气,那么肯定和皇帝对继承人的选择以及汉代皇家教育的质量有重要关系。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汉朝分西汉和东汉,西汉是刘邦建立的,国祚210年,共经历12位皇帝;东汉是刘秀建立的,国祚195年,共经历14位皇帝,我们来看一下到底哪些皇帝称得上明君,当然了,刘备建立的“季汉”就不算了。

何谓明君?简单的说,就是英明的皇帝;复杂的说,就是会用人、能治国、能辨别忠奸、能爱护百姓、能保国家平安、能维持国内盛世的英明皇帝。

那么两汉哪些皇帝称得上明君呢?

先说西汉,首先开国皇帝刘邦绝对称得上是明君,这个毫无异议,以布衣之身,提三尺长剑,斩白蛇起义,经历三年灭秦之战,四年楚汉战争,埋葬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秦朝,击败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项羽,这份能力,就不是一般皇帝比得上的。

刘邦之后的汉惠帝刘盈,实在是称不上明君,终刘盈一生,只是活在母亲吕后阴影下的傀儡皇帝而已,事无巨细,都取决于吕后,刘盈的一切都是他母亲吕后安排,包括刘盈娶了自已的外甥女为皇后,刘盈被吕后做成人彘的戚夫人吓得失去理智,郁郁而终。

汉惠帝刘盈之后,汉朝逐步进入盛世,先有文景之治,后有汉武盛世,接着又是昭宣中兴,明君一位接着一位,从汉文帝到汉宣帝一共五代皇帝都是明君,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都说富不过三代,可刘家皇帝已经英明了五代人。

西汉的第二位明君是汉文帝刘恒。

刘恒以刘邦第四子身份继承皇帝位,以功臣诛杀吕氏一族之后的混乱进入京城登上皇位,以恩威并济的手段在成为皇帝之后在极短的时间内独掌大权,之后开始稳固统治,以孝、德治国,对外稳定匈奴,继续和亲,对内减轻苛政,轻摇薄赋,开启了文景之治的序幕。

西汉的第三位明君是汉景帝刘启。

刘启是汉文帝刘恒的第五个儿子,在刘恒前面四个儿子相继去世后,刘启成为嫡长子,刘启在位期间爆发了诸侯国发动的吴楚七国之乱,最终被平定下去,解决了西汉初年以来,刘邦分封诸侯王之后的一大隐患,刘启虽然生性薄凉,用棋盘砸死吴王太子,腰斩一代文豪晁错,逼死功臣周亚夫,汉景帝虽然对待大臣有些苛刻,但仍不失为一代明君,汉景帝与他的父亲汉文帝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西汉的第四位明君是汉武帝刘彻。

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16位即皇帝,在位54年,开启了大汉盛世的到来,开创大汉民族的声威。汉武帝刘彻采纳推恩令,从制度上解决了诸侯王之乱,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思想上统一了华夏民族;汉武帝刘彻大胆对匈奴用兵,解决了大半个世纪边境安全;汉武帝刘彻不断对外开疆拓土,才让华夏民族有了今天雄伟的版图,汉武帝不仅是明君,还是千古一帝。

西汉的第五位明君是汉昭帝刘弗陵。

刘弗陵是汉武帝的第六个儿子,也是最小的儿子,八岁登基为帝,21岁去世,在位13年,在权臣霍光的辅佐下,开启了武帝朝以来的百废待兴,虽然汉昭帝终身活在霍光的阴影之下,但汉昭帝13岁就能明辨是非,挫败了上官桀、燕王刘旦、桑弘羊等人针对霍光的阴谋,这不是明君又是什么呢?

西汉的第六位明君是汉宣帝刘询。

刘询是汉武帝的曾孙,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因为巫蛊之祸受到牵连,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坐过牢,当过平民,之后才成为皇帝的人,汉宣帝一朝由于对外解决了匈奴的大患,对内国泰民安,一片详和,此时的汉朝处于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最强大的时代,达到整个两汉最鼎盛的时期,就是汉宣帝当政期间。

而东汉能够被称为明君的皇帝,只有前面四位皇帝: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

汉光武帝刘秀就不用说了,文治武功样样出类拔萃,还是东汉的开国皇帝,被称为位面之子,在位期间也开创了”光武中兴“,当然也是一代明君了。

紧随其后的就是创造了”明章之治“的两位皇帝,汉明帝刘庄与汉章帝刘炟,两位皇帝共同创立了明章之治,是东汉自光武帝之后的另一个治世,此时的东汉帝国,在明章二帝的统治下,势力达到顶峰,对外解决了匈奴外患与羌人问题,对内开创了各种治世,当然称得上明君了。

东汉最后一位明君就是汉和帝刘肇了,刘肇其实与西汉的汉昭帝刘弗陵有些相似,10岁即皇帝位,14岁时刘肇就联合了一批朝中正直的官员和太监,诏令京城守备司令与北军五校士兵逮捕专权的窦宪一党,全部诛灭,谁能想到一个14岁的皇帝,居然心思如此缜密,手段如此雷霆,计划如此周密,一举铲除了为害东汉政权的窦氏外戚集团,这不是明君又是什么呢?

来统计一下,西汉12位皇帝,共6位明君,明君比例达到百分之五十,东汉14位皇帝,共4位明君,明君比例达到百分之二十九,差不多三分之一。

如果合起来算,整个两汉共26位皇帝,10位明君,明君比例达到百分之三十八,超过三分之一。

这个明君比例,放到整个中国历史上,应该不会低,那么汉朝为何这么多明君呢?

第一个原因是:前朝皇帝选接班人是选贤不选长。

西汉自刘盈之后的6位皇帝,都不是前任皇帝的长子,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比如汉文帝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汉武帝是汉景帝的第十个儿子,汉昭帝是汉武帝的第六个儿子。

贤能比嫡长治理国家更有用,下一任皇帝是否合格,前朝皇帝的选拔相当重要。

第二个原因就是:成为明君的皇帝,大多是受过磨难,吃过苦,懂得人间疾苦。

比如汉文帝刘恒,由于母亲不受刘邦宠爱,因此活得非常低调,一幅与世无争的样子,才能最终被选为皇帝,还有汉宣帝刘询,从是个婴儿开始就在牢中,稍为年长一些又在民间当普通百姓,自然知道百姓的疾苦,即使成为皇帝后,依然记得自已的发妻。

第三个原因就是:汉朝以儒术汉国,以法家为本。

虽然汉武帝确定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但并不是不要其他治国思想,而是糅合了其他思想,集众家所长,为治国所用,比如法家,汉承秦法,汉初的法律与秦国基本上是一样残酷的,但汉朝逐渐废除了一些严厉的法律,依然以法家治本。

治天下与打天下是不同的,儒家虽然也有很多问题,但是对于治国来说,在当时的环境之下,有一些道理,正是这些道理的存在,维持了一个相当较平衡的政治姿态,而作为皇帝,是自小要学习儒术的,儒术能让一个皇帝懂得治国之道,成为明君的可能。

第四个原因就是:江山代有人才出。

汉朝的人才非常多,不断出现的各种人才给汉朝统治者治国提供了很多的依据,比如汉初的诸吕作乱时,周勃、陈平等人平定了诸吕之乱,汉初的贾谊、晁错、周亚夫、主父偃、霍光等人,都是为了维持汉朝的统治与盛世,给皇帝提了不少正确意见,只要采纳了正确意见,并有正直大臣的监视,皇帝大体上是明君。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方圆论坛在线

汉朝多明君?不见得吧!汉朝确实出现了不少明君。但汉朝的明君主要集中在西汉时期。而西汉时期也就汉太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以及汉中宗刘询这几位大有作为的皇帝罢了。除此之外,其他君主多为庸庸碌碌之辈。从概率的角度来看,西汉时期十四位皇帝其中有作为的皇帝占了五位。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概率确实算的上多明君。而东汉自汉世祖刘秀开始共历经十二位皇帝。但其中算得上明君的所有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一人而已。从这一点来看多明君这种说法就有点站不住脚了。

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汉朝的明君就更少了。事实上汉朝自身也在评选他们所认为的明君。汉朝时期礼制十分严格,汉朝当时有一种说法就是“有德者有庙号”。意思就是庙号非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所以汉朝时期对于皇帝死后庙号的给予都十分的严格和谨慎。整个汉朝时期只有四位皇帝获得了庙号。而这四位皇帝还都是西汉时期的皇帝。他们分别是刘邦,刘恒,刘彻以及刘询。也就是说在汉朝的臣子们看来明君只有以上这四位。当然了这个评选结果应该是比较客观的。毕竟他们都是当事人嘛。

首先汉朝第一位有庙号的皇帝刘邦。这个毋庸置疑。刘邦作为汉朝的开创者,不论如何刘邦有足够的资格拥有庙号。而且刘邦也是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着突出的贡献。在其建立汉朝后,刘邦建章立制,休养生息,励精图治。兵员归家,豁免徭役,重农抑商,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秩序。安抚人民生活,奠定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毛主席都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最厉害的一个。

其次汉太宗刘恒。刘恒是汉朝的第五位皇帝。也是汉朝拨乱反正铲除吕氏之后的首位明君。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刘恒对于汉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刘恒以仁义治国并不是主张屠杀。汉文帝亦曾经亲自为母亲薄氏尝药,深具孝心。刘恒死后被立庙号为太宗”。在古代,有夺取天下之功的称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称为宗。可见汉朝臣子对刘恒评价之高。

汉世宗刘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规模对胡族采取进攻形式的帝王。汉朝在刘彻的率领下军事力量达到了历史最高峰。而且在汉武帝的努力下,汉朝疆域被开拓大近两倍。但由于巫蛊案刘彻穷兵黩武的影响。刘彻的庙号存在颇多争议。

最后就是汉中宗刘询了。刘询作为戾太子刘据的孙子。他能继位充满了巧合和运气。但刘询继位后励精图治,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刘询可以说是汉朝历史上最亲近体察民情的皇帝了。在对外上彻底降服了匈奴免除了边患。平定西羌,设置金城安置降羌,设立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各国,正式将西域纳入大汉版图。他死后庙号中宗,意为“中兴大汉”。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引言:汉朝多明君,这好像是个伪命题,每一个朝代都有雄才大略、有所作为的明君和昏庸无能的昏君,汉朝也不例外。只不过,作为汉族的一份子,汉朝的多位皇帝确实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迹,强汉的名头可不是喊出来的,而是靠实力打出来。

民族的自信和尊严是汉朝皇帝凭实力打出的

在汉朝的初期,经过前面几代帝王的不懈努力下,到汉武帝刘彻时期,已经有对外对抗和消灭中原最大的敌人匈奴,通过卫青、霍去病、陈汤和窦宪等名将的征战,基本上打得匈奴没了脾气,南匈奴归顺汉王朝,北匈奴逃得无影无踪。不仅扩张了领土面积,更重要的是从此没有人再小看汉人。

一句“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不仅仅是一句激动人心的口号,更是国家实力强悍和民族自信的体现。




张骞和班固两位杰出的外交家打通了西域各地与汉朝的沟通桥梁 开创了丝绸之路

西汉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东汉有班固弃笔从戎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便于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也带动了中西方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汉朝时期已有万国来朝的景象,汉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这于汉朝皇帝对打通西域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汉宣帝二年(公元前60年),设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

汉王朝特殊的两个时期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都有着能力不错的皇帝。

西汉有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病己等,可以说西汉初期和中期的皇帝都是比较有作为的,后面几位比如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等等这几位资质平庸,王朝已出现没落,没有治理好国家的能力和水平。



东汉前面三面皇帝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这三位时期国家非常稳定,国泰民安,但后面的皇帝都是小孩子,外戚与宦官争斗不乱,加上天灾人祸,王朝的实力已经慢慢的没落了。

正所谓“守业更比创业难“,创业之君打下江山不易,知道要与民修养,富国裕民,守业之君如果不懂得如何打理江山和爱护百姓,自然也会丢掉江山社稷。

结语:从整体上看,汉朝的皇帝大多数皇帝还是不错的,尤其西汉和东汉开国的那几位,汉王朝能延续四百年,说明在当时是非常得民心的。一个民族的历史是靠实力书写的,汉王朝做到了,作为汉民族的一份子,我是非常认可汉朝的皇帝。但历史总在向前进步,汉王朝早已远去,但留下的精神和民族自信一直会流传下去,直到永远。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西汉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明君最多的朝代,汉太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旬,都是千年一遇的明君,再加上少年天子汉惠帝刘盈,汉昭帝刘弗陵相当难得,只有少帝和废帝时间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西汉多明君的原因的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

1,客观原因

西汉前期中期的局势有三个字概括就是……不太平!

南有赵佗的南越,北有匈奴三大单于,都是久经考验的老政治家。内部先有异性王,后有宗室王,中间还有诸吕之乱。强悍如吕雉面对单于的调戏也只能婉言拒绝。

文景两帝说好听是休养生息韬光养晦,说难听就是忍气吞声缩头乌龟。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不过是把动乱推迟了而已,饶是如此,汉景帝不得不联合对皇位威胁更大的梁王刘武来应对。

汉景帝建立大汉骑兵,汉武帝灭南越,逐匈奴,100年的草原霸主被打的俯首称臣。汉武帝选择霍光和金米迪当托孤大臣,可惜刘弗陵8岁登基21岁去世,继承人都没有。若不是刘病已25年治理,也不容易守住汉武帝的胜利果实。

汉朝前150年这样的形势,如果出一个昏君,分分钟亡国。可惜宣帝之后的刘奭,刘骛都是多情种子,长期的和平安定让皇帝失去进取之心。刘骛开始的三次皇帝无子立储危机给了王政君王凤王莽机会,汉朝就这么灭亡了。

2,主观原因

明君多不多关键是立储问题。

刘邦的立储危机是刘盈和刘如意,刘盈背后的商山四皓和吕雉是保障,同时也是刘盈本身有才的体现。刘如意和戚夫人惨死,却保障了汉初政权稳定。

刘盈和吕雉死后,周勃陈平迎立文帝,无意中为大汉挑选了明君。

汉景帝刘启废刘荣立刘彻,与其说废长立幼不如说立储以贤。

霍光是个堪称周公的名臣,昭宣之治一多半功劳属于他。汉武帝选的继承人问题解决的很完美。

也就是说,汉朝明君多,一是形势严峻不得已,二是立储问题处理得好,尤其是周勃和霍光两次选皇帝。真的很厉害。


历史知事


明君,通俗点讲就是开明的君王,最直接说就是有能力治理好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老百姓都拥护和爱戴的皇帝就是“明君”。

西汉又称前汉,创立于公元前202年,第一任皇帝就是汉高祖刘邦。西汉共经历了14帝、15主,刘婴没有称帝,只能称为“汉末主”。在这14个帝王里边就有好几个“明君”,如高祖刘邦就不用说了,是开国领袖啊,还有惠帝刘盈,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等。


为什么西汉的这些个皇帝能成为一代明君,据我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知人善用,任人唯贤。西汉前期和中期局势不太平,南有赵佗的南越,北有匈奴三大单于,都是比较有势力的对手。所以为了巩固新政权,刘邦任用萧何、韩信、张良等谋臣良将,刘邦曾说:“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人都是惊世之才”,而且他每攻下一个地方,就会将土地作为封邑赏赐给下属,大家互惠互利。

第二,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大家都知道,每个朝代更替后,经过多年的战乱,民不聊生,到处哀鸿遍野,百废待兴。每个皇帝都想在自己的统治期间看到国富民强的大好景象,所以在西汉开国初期,刘邦兴修水利,发现农业生产,鼓励家庭小作坊,恢复集市,呈现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像后来的文帝刘恒和景帝刘启开创了后人所称赞的“文景之治”。文帝本就是一个很节俭的人,他恭行节俭,衣服穿烂了也不愿意换新的。刘启受到其父刘恒的影响,在位期间免除赋税13年,让老百姓得到更大的实惠,这在封建王朝中是不多见的。


第三,平定内乱,安抚匈奴。比如汉景帝刘启在位期间,推行“削藩策”,削夺各王的封地,历时三个月平定“七国之乱”,将各诸侯国的权利收回中央,又裁撤各诸侯国的官吏数量,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对于匈奴,景帝采取积极防御政策。经过“文景之治”和休养生息等一系列发展经济政策后,西汉王朝国力大大增强,汉武帝刘彻任用卫青、霍去病先后平定南方闽越国的动乱,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将匈奴赶到漠北,自此基本解决了自汉朝建立以来匈奴对中原地区的威胁。


一个能被后人称赞为“明君”的人,可以说是对一个帝王最高的评价了,做为最高统治者,推动了国家向前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安居乐业,能得到老百姓衷心拥戴,那是很自豪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优缺点,人无完人,封建帝王的好与坏,用我们现代人的观点总会有些偏颇,但是他们做过的好事老百姓会记住的。

亲爱的小伙伴们,你们怎么看呢?欢迎留言交流!


二十九生君


西汉相比于东汉确实有很多贤明神武大气磅礴的伟大帝王,如刘邦,刘盈,刘桓,刘启,刘彻,汉昭帝,汉宣帝,汉元帝,汉元帝后的汉成帝汉哀帝一代不如一代,前面的几位帝王崇尚黄老学说无为而治于民休息为汉武大帝的强势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前有文景之治后有昭宣盛世,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相对于东汉自刘秀后有刘庄,刘庄以后有历二帝就显哀态,与历史上的其它王胡一个样子,开国之初多贤名礼贤下士克己复礼以天下为己任,但凡盛世以久多显荒淫无度,祸国殃民之徒时也命亦。











94310417小云


汉朝多明君?这个问题本身便算不上成立。

汉朝可分西汉和东汉,共经历29位皇帝。西汉初期,高、惠、文、景,这几个皇帝即便是想瞎搞,也没多少资本供他们挥霍,况且汉高祖本身是经历过秦朝苛政统治的,他本人更是因为这种苛政才当上了皇帝,很深刻的明白,政治稳定、统治宽松的重要性,为了巩固自己的帝国,自然不会太乱搞。而此后的这三位皇帝,在“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大政策下,基本上都是遵循祖制,很大程度上不会做太多违背祖制的事情,这就确保了政策的持续性,全都保持着那种帝国初建的“质朴”。

武帝上位后,帝国实力在前几任皇帝的积累下,已然足够富强,即便是挥霍,也有足够的资本而不会给人民带来太大程度的负担。随着汉武帝征伐不断,国库逐渐空虚,又有大臣来给建议让下了个罪己诏,要知道,皇上在古代可算是至尊地位,能给臣民认罪,臣民自然会感受到皇帝对他们的心思,也不会太怨恨。

武帝之后的诸多皇帝,能力已然跟不上,但身边有着霍光、桑弘羊这些大臣,虽然有过霍家专权的形势出现,但总体来看,很快被消灭后,政治逐渐平稳。发展到桓灵少献时期,统治已然不行,如果按真正明君来讲,这些人根本算不上是明君。

东汉建立后,前期自然又经历了初建立帝国所必须的安稳百姓,发展到后期,政治又逐渐腐败,最后发展成了三国争霸,仍旧是个混乱的局面。

总体来看,如果非要说汉朝有明君,只能说是因为早期“无为而治”和武帝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两个政策,确保了平稳运行。


秦明说历史


汉朝一般划分为东汉和西汉,其中西汉建都长安,共有14位皇帝,分别是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少帝刘恭、汉少帝刘弘、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汉废帝刘贺、汉宣帝刘询、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衎;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后由刘秀平定天下,定都洛阳,就是东汉,共有12位皇帝飞别是: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汉殇帝刘隆、汉安帝刘祜、汉顺帝刘保、汉冲帝刘炳、汉质帝刘缵、汉桓帝刘志、汉灵帝刘宏、汉献帝刘协。两汉总共26位皇帝,其中还不错的皇帝有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询、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统共也就8位,占比位约31%,整体上还可以,但也算不上突出。

对于汉朝的印象比较好,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打败了匈奴。要知道,在秦朝灭亡西汉建立的初期,由于国力的衰落,面对曾经秦朝的手下败将-匈奴,整个王国已经是处于严重的下风,华夏子孙的生存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试想一下,如若汉朝没有打败匈奴,我们的命运也许就像当时的大月氏一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有那偶尔发掘的文物才能证明他们的存在。所幸经过汉朝初期的励精图治、养精蓄锐,国家实力逐渐强大,最终在汉武帝时一举打败了匈奴,并在之后的数百年里都没有让匈奴缓过来神,在此之后借助于强大的实力,也有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情壮志和行动,这期间充足的时间给了我们华夏子孙时间以成长。正是这些原因,我们时刻会回首汉朝的强大,形成了对于汉朝的相对较好的印象。


被打扮的历史


"明君"这个词太过美化,我国历史上的明君可分四种:

  1. 奠基创业、统一天下的开国之君:如秦始皇、汉高帝、汉光武帝、隋文帝、唐高祖、明太祖...
  2. 继业守成、开创治世或盛世的贤君英主:如汉文帝、汉和帝、唐玄宗、明成祖...
  3. 励精图治、中兴家国的中兴之主:如汉宣帝...
  4. 虽没有开创国家和缔造盛世也没有中兴国家,但是却巩固了身后国家的待兴之主:如魏孝文帝、周武帝、周世宗、清太宗...

所以在西汉二百一十年的十二帝中,有所作为并推动西汉向前发展的几位皇帝分别是:

汉高祖刘邦:开国之君;

汉文帝刘恒:休养生息,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开创"文景之治";

汉景帝刘启:与民休息,发展生产,续写"文景之治";

汉武帝刘彻:"汉武盛世",西汉武力最强盛的时期;

汉宣帝刘询:中兴之主,开创"孝宣之治",史家称西汉国力在其治下最为强盛。

其他,就算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