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國產車配置那麼高還那麼便宜?

用戶3976810343


老司機都有這樣的體會:十年前向別人諮詢車子的時候,行家們普遍會推薦合資品牌車,而現在,如果你也向身邊的老司機請教,或許得到的答案會是一款自主品牌車。

時間總會給目光短淺的人一記響亮的耳光。十年前,自主汽車品牌還總會被當做一個笑柄,始終被人貼上沒品味、廉價、質量差的標籤。不過現在,當你也翻看自主品牌車型的圖庫也可以發現,如今的自主品牌車型的外觀造型也越來時尚,比較知名的如吉利帝豪GL——

吉利博越——

比亞迪全新一代唐——

長安睿騁CC——

WEY VV7——

並且,除了在外觀造型上已經媲美甚至超越了主流品牌車型,它們的配置往往也更為豐富。

舉個栗子,在售價區間同為10萬元的家用轎車中,帝豪GL、長安睿騁CC可以說已經成了自主品牌的標杆,成為家用的首選產品,而這個價位的合資車型的代表則是軒逸和科沃茲這些緊湊型轎車。如果把四款車的配置差異放在一張表格中不難看出,自主車型的配置豐富了很多。

尤其是在科技化配置方面,如今自主車型幾乎都配備了語音控制系統、LDW車道保持、FCW防碰撞預警、BLS盲區監測、ACC自適應巡航等,甩了合資車型幾條街…

與此同時,自主車型的動力往往更有優勢。如帝豪GL採用1.4T+雙離合和1.8L+6MT/雙離合兩種動力總成;睿騁CC採用1.5T+6MT/6AT的組合形式。

相反,科沃茲採用1.5L+5MT/6AT和1.0T+雙離合兩種動力總成,而軒逸的動力則單薄了很多,它使用兩款1.6L發動機和一款1.8L發動機,匹配5MT或CVT變速箱。

最重要的是,這些自主車型的價格並不貴。比如帝豪GL的指導價區間僅僅為7.88-11.58萬元,睿騁CC的指導價區間也只有8.99-13.89萬元。並且,它們的車身比軒逸和科沃茲更長更寬,甚至是睿騁CC步入中級車的範疇,車身尺寸比速騰、朗逸都要寬大。結合售價來看,很明顯,自主品牌車型的性價比最高。

或許有些人會質疑,自主品牌的性價比通常是建立在低質和陳舊技術的基礎上,不過真的細究起來,或許你也會發現自主品牌已經不再是過去那樣的弱者了。

如吉利的1.4T發動機採用了VVT可變正時調節、正時鏈條、集成式缸蓋等先進技術;長安藍鯨系列1.5T發動機使用了DVVT、水冷中冷、德爾福高壓共軌直噴等先進技術,可以說在技術水平上,自主車企與合資車企的差距也越來越小。

並且,為了提高產品的品質和可靠性,大部分自主車企也紛紛選擇與國際主流供應商結盟,在它們身上處處可見Bosch、德爾福、法雷奧、麥格納、李爾、海拉、歐司朗、採埃孚、愛信、大陸等一流供應商的logo,即它們採用的零部件與主流車企相比並無明顯差異。

那麼,既然自主品牌車型與主流合資品牌相比,並沒有明顯劣勢的情況下,為何依舊賣的很便宜呢?

首先,品牌溢價。

在影響自主車型定價的主要因素裡,品牌溢價可以說最重要的一環,而之所以自主品牌車型難以在高價位車市場取得突破,無疑是因為品牌溢價能力遠不及主流車企。相反,品牌上的優勢卻幫助合資品牌和進口品牌實現了價格提升,讓它們在國內賺的盆滿缽滿。

舉個栗子來說,在商場的櫥窗裡,一件幾乎相同的白色純棉T恤,如果印上耐克的logo,並且放在耐克專櫃裡,它的價格可能是300元,而要是放在安踏專櫃裡,它的價格興許只有150元,並且專櫃還會給出很高的折扣。要是換做Gucci或者阿瑪尼,那就是千元級的水平了。

之所以這樣,並非因為安踏的T恤用料、質量等只有耐克的1/2,而是因為它的品牌溢價遠不及後者。並且不論是土豪,還是年輕白領、學生,都願意選購耐克這樣的國際品牌。在人們的心目中,這些國際大牌更值得信賴,更有檔次,也可以提升一個人的氣質,因此贏得人們的競相追捧。這都是品牌溢價帶來的成果。相反,安踏這些品牌則給人土掉渣、廉價的印象。

所以,即使自主車型的配置更豐富、性價比更高,往往是很多消費者比來比去,最後選擇了級別更低的合資車型。或者是多花幾萬塊錢選購尺寸相當,但配置更低的合資車型。

其次,成本關係。

商品的定價也總是和它的成本直接相關,學術上認為,產品成本是定價的最低經濟界限,幾乎不會有定價低於成本的商品(即使是曾號稱不在硬件上賺錢的小米,其硬件往往也都是盈利的)。

最顯而易見的是,同一品牌的B級車就比A級車貴很多,同一車型,高配車也往往比低配車貴很多。直接原因就是B級車的車身尺寸比A級車更大,需要更多的原材料;而更高檔的材料、更高級的技術、更豐富的配置也意味著更高的製造成本。

通常來說,合資品牌往往都是“不差錢”的主,就更敢於在材料上下功夫,其使用的材質往往更貴、更厚道。

此外,在看不到的地方,如技術專利以及商標使用權,也都會增加一輛車的成本。比如,對合資品牌來說,中方車企不僅僅要向外方支付專利和技術的授權使用費,賣車賺得的利潤也要分出去一大部分。所以為了保證盈利,合資品牌車型的售價就要更高一些。

再次,競爭因素。

或許你也很難理解,競爭因素也能影響一款車的價格?

舉個栗子來說,很多人都知道,如今市面上火爆的SUV大多數都源自同級別的轎車平臺,但價格往往達到後者的1.5倍。如大眾途觀和高爾夫,同樣基於MQB平臺打造而來,但途觀入門車型的價格就達到了19.98萬元,而採用同樣動力總成的高爾夫,雖然配置更高,但價格卻只有15.49萬元。

這是因為SUV市場最初只有很少可選車型,競爭遠不及轎車市場激烈,因此在制定價格時,就不必像轎車那樣要參考更多競品的定價水平。

可以發現的是,如今合資SUV的起售價格也越來越低,正是因為合資SUV車型也越來越多,它們受到的競爭就越來越激烈,為了能在市場中脫穎而出,更低的價格總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

第四,需求關係。

毫無疑問,供需關係也是影響價格水平的重要因素。一直以來,合資車型就備受消費者的追捧,從“老三樣”(捷達、桑塔納、富康)到“新三樣”(悅動、凱越、307),合資車型從來都不必為銷量擔心,從而形成“賣方市場”的格局,定價權就掌握在車企手裡。

相反,自主車型從一開始就給人造型落伍、技術水平落後、質量差等印象,因而消費者寧願選購合資品牌,也不願購買自主品牌車型。往往是自主車企生產了再多車型,依舊無人問津。這時候定價權就掌握在消費者手裡,即自主車型定價高了,根本沒人會買。而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即使是現在,自主車型依舊難給自己更高的定價。

最後,採購成本。

相對於豪華品牌車和部分合資車,中國自主品牌車的銷量更高,這也就意味著它們有更大的批發量。而一般來說,採購的量越大,折扣就會越多,相應的成本也就更低。

此外,合資車由於受海外限制,如果想增加一項配置,要反覆申請,週期非常長,而中國自主品牌則可以很快決策。這也是中國品牌車競爭力持續提升的一個原因。

寫在最後:

其實,一款車的價格究竟該定為多少要綜合多方面因素,雖然現在自主品牌車型的售價依舊比同級別的合資車型低很多,但它們的配置往往更為豐富,能提供更多樣的使用體驗。並且在技術、質量等方面,它們也都可以媲美合資車型了,就可以一步步提高它們的定價。可以看到的是,WEY和領克品牌的三款車型,價格也並不比同級的途觀、CR-V等低多少,都是它們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水平,從而實現價格突破。(文| 車突突 車圖騰出品,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車圖騰


關於買車今天我就不說國產車合資車那個好了,我說說我自己買車的想法,我在09年花四萬多買了吉利自由艦,一五年又花了十四萬買了北京現代,一八年我又花了八萬買了吉利帝豪,現在自由艦依然在建築工地上用,北京現代和吉利帝豪商務用,我不是個大老闆只是個包工頭而已,沒有太多的錢,只能買這樣實用的車了。我自己滿足的是十年我開了三輛新車,而且現在車的配置是十年前所不能比的,所以我想如果十年前我花二十多萬買一輛現在看很普通的一輛車會一直開到現在而不會換新車,跑在路上心裡會不會感到低人一等啊。純屬個人感覺受,不喜勿噴。


tj發憤圖強


買車的車主會發現,在挑選買國產車還是合資車時,會發現一些同價位的車,在配置方面,國產車的配置要比合資車高很多,很多車主就有疑問了,是不是國產車便宜配置還高,質量就不好。其實對於這個問題也不是一方面決定的,其中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

1、品牌的影響力

首先,就是品牌溢價,合資車的品牌溢價是要高於國產車的。舉例說明,如果我買一輛同大小同配置的大眾和奇瑞,那麼可能我們為大眾這個品牌就多掏1萬塊錢,而奇瑞這個品牌我們可能只花費了,兩三千塊錢。雖然我們為這個牌子,多花了好多錢,但是很多人都是認同的,所以寧願花錢去買一些合資品牌。

2、關稅影響

平均在國外售價10萬元的車,進口到中國大概就是20-25萬元左右。而國產車少了這一環節,自然同樣的配置要比合資車便宜許多。少了進口關稅、少了運輸費用、本地生產勞動力成本降低還拉動了就業等等。這些少花的錢直接體現在車價上,而國產自主品牌正是如此。

3、關鍵技術上存在差距

汽車主要看三大件,發動機、變速箱、底盤,國產車都用自家產的發動機,國內的品牌起步晚,想在發動機變速箱上面實現技術追趕非常困難,就算有進口變速箱也很難匹配的完美,所以只能另闢蹊徑,從內飾和配置上湊足。大件不好追趕,但電子配置方面由於中國這幾年的發展差距已經不大了,所以國產車只能從配置方面競爭,否則同樣的價位,國產車的競爭力太小。本了三大件就是劣勢,配置和空間再跟不上幾乎賣不動。所以只好拼配置!

4、製造上的成本

有一些合資的車的發動機是全進口的,很可能一些細小的零件,一些螺絲釘都是來自日本進口的,進口的不一定好,但成本擺在這,所以它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這些都我們看不到的。<strong>


我就只想閒聊汽修


研發成本

不得不說,中國在車輛的技術上距離國外還是有差距的。目前,自主品牌的技術僅僅是能夠跟上主流,還不能說是高精尖。相比國外大廠,自主品牌在研發成本上的投入並不算大。這也就導致了“能省則省”的研發思路,儘快推出有競爭力的新車型才是重點。這也從側面造成了國內汽車廠喜歡模仿和抄襲的情況,而不在意技術、細節上的把控。這就省去了一部分應該分攤在每輛車的研發費用。

圖為2015年全球研發排行榜。大眾以153億美元雄踞榜首。豐田,福特、通用、戴姆勒也都榜上有名

當然也有例外,一汽可是砸了105億在紅旗H7上

三大件

發動機、變速箱、底盤是組成一臺汽車的三大件。一臺車的品質好壞是需要這三大件打下基礎的。國產車基本都使用自家產的發動機。而由於沒有足夠的研發投入,國產發動機缺少先進的技術。無論在設計、材料、生產等環節上,與國際品牌都有一些差距。就算使用進口發動機和變速箱,也沒有投入足夠的精力去匹配和調教。油耗高、動力低,國產車在三大件上還有很大的功夫要下。(本田)(眾泰)

本田對發動機的鑽研讓它獲得了“買發動機送車”的美譽

反觀眾泰,離車只差了一個發動機的距離

關 稅

關稅對於國外品牌的價格影響是巨大的。美國賣3萬美元的福特野馬,到了中國就要賣到30萬。中間的關稅是相當大的。國產車自然不存在關稅影響,所以在定價上自然要不國外品牌便宜的多。這點在全世界都是一樣的。而且越是價格貴的車,差價越是大。

看看豪車國內外的差價吧,單位都換成人民幣咯

品牌影響力

品牌影響力簡單的說就是汽車臉面。不光是國人,國外也都喜歡德國製造的BBA。就像蘋果手機,你說它在硬件上也值不了那麼多錢,可就是那麼多人趨之若鶩。這就是品牌力的差距。這也不能怪國外廠商“心太黑”。人並不是純理性的動物,就是會為了歷史、文化、情懷、形象去埋單。這也不光是自主品牌和國際品牌的差距。就算是同平臺下的產品,也會因為品牌效應在定價和市場反映上有著截然不同的結果。

輝昂幾乎可以說是下一代A6了,可是無奈品牌成了羈絆

配置本身

有些配置看似很有科技含量,但背後的成本並不高。就拿ESP、剎車輔助、TCS等主動安全配置來說。其實都是利用原本就有的傳感器和控制器,基於ABS防抱死系統基礎上的衍生系統。說白了就只是在行車電腦上多加了幾段程序而已,沒有多加任何硬件設備。還有就是諸如座椅加熱這類舒適性配置。就多幾根線束,多幾個按鍵,成本能高到哪裡去?你說你家買個電褥子能有多少錢……

你家買個電褥子能有多少錢

國外品牌太坑爹

如果把這個問題反過來看,也能很好地解釋原因。其實不是國產車配置高價格低,而是合資車配置低價格高了。在自主品牌還不像今天那麼有競爭力的時候,合資車可以憑藉其技術優勢佔領市場。價格開得高高的,配置減得低低的,不怕沒人買。而國產車則走的是務實路線,每輛車薄利多銷,對合資車形成了不小的衝擊。

保時捷是其中的佼佼者,各種加價選配,改個縫線顏色就要55000多塊


汽車棒棒堂


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國產車的品牌價值明顯要比原裝進口車型的低。不得不承認,人們對於國產車型的印象始終是比原裝進口車型要低一等的。

其次,由於原裝進口車進入國內之後需要支付關稅等一系列費用,而賣家或者說是進口商是不可能自己來承擔這些費用等。所以原裝進口車的高價格中其實也包含了那些與產品品質本身關係不大的額外費用。

再者,由於我國的國家工業標準與歐美髮達國家是不一樣的。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無論對於原材料等級的要求還是加工工藝精度的要求等,都存在明顯的標準差異。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內飾材料,歐洲本土車型所採用的內飾材料很有可能會比國產自主品牌車型所選用的材料更環保也更貴。

當然了,並不是說我們本土廠商做不到這麼好,只是因為國家標準的門檻相對較低,廠商沒必要花等同於海外廠商的成本去達到海外標準。畢竟國產廠商面對的是國內市場,如果是需要出口海外的產品,那標準必須符合海外標準,那品質必然也就上去了,價格也會有區別了。(李鑫)

老鐵雙擊666!關注小優,向小優提問~~小優是你的貼心小夥伴~


優信車生活


這就是良心車啊,以前國產車質量方面還可以,取決於車架問題了質量大,發動機都是採用合資的,比如以前比亞迪f3吧,當時剛出來七萬多上路,我買的09款白金版高配車型,有天窗,安全氣囊,四輪碟沙,abs防抱死系統,那時候那配置在這價位已經算是牛逼了啊,我的f3在村裡結婚用車那時候不知道迎過多少新娘呢,快十年了車到現在也捨不得買,主要買了不值錢,貶值太低,當年f3發動機雖然落後但是性價比很高,穩定性也沒法說,到現在跑了18萬發動機一個螺絲沒動過,其他易損件還是要更換的啊,當年f3裸車能買6萬多,主要發動機在那裡放著呢,而現在f3裸車才4萬出頭啊,跟以前比不是一個檔次,這就是價錢低東西質量簡裝了啊,再者自主發動機也是近幾年才開始,技術跟合資技術還是有區別的啊,這得帶時間去認證啊,不過我還是買車朋友買國產車,配置高,安全第一,你花10萬能享受幾十萬車待遇,主要安全,如果買個合資車10萬最起碼安全氣囊都沒有,記得我們村比亞迪速銳撞車後16安全氣囊全爆出,車翻滾了好幾圈,出來輕微擦傷啊,當時就佩服配置高車型,身邊也有開合資車朋友,都是10年車,他的發動機大修兩次了,這點我佩服我的f3啊,呵呵,有優點就有缺點,車架不如人家合資車,時間久了就能感覺出來啊,建議買安全配置高車


暗狼25


現在隨著人們消費水準的不斷增長,很多人都考慮購置一臺家用車,但是很多人在對比後發現,往往價格昂貴的合資車,配置上卻不比國產車先進,甚至價格還貴了很多,這也就導致了人們並不敢購買國產車,甚至有了國產車質量不如合資車,所以便宜的說法,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正確,今天小編就帶大家揭秘為什麼國產車配置那麼高,還賣這麼便宜?

1、品牌效應。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買車並不一定是一定購買哪一款車,而是會根據各種車型不同品牌的影響來促使我們下決定購買,其實這就是品牌溢價,往往合資車的品牌要高於我們國產車的,畢竟合資車品牌在廣告宣傳的投入也是很多,這也導致了這一部分的費用轉嫁到了我們所購買的車款裡面,而更多的廣告宣傳也使得人民更加認同這個品牌,無形當中推進了價格上升。2、關稅上浮。一些國外進口車在國外其實費用並不高,但是在我國進口以後,關稅加上原本的售價就成為了天文數字,這也是導致進口汽車普遍高於國產汽車,而國產汽車在本地的優勢因為減少了關稅以及廉價的人力成本,快捷方便的運輸等,也進一步拉低了國產車的售價。

3、三大件技術差異。汽車三大件,發動機、變速箱、底盤。國產車在這三個領域起步較晚,所以質量上肯定會和合資車有一些差距,但是國產車目前這幾年在電子配置上實現了趕超,但是在發動機,變速箱,底盤這需要技術積累沉澱的地方技術還是不夠成熟,所以我們的國產車目前也只能在價格方面對合資車形成競爭,如果是相同價位的話,帶來的競爭就太小了。4、製造成本。國產車由於全面實現了國產製造,成本相對於合資車以及進口車有很大優勢,畢竟一顆進口自歐美的螺絲,不論質量好壞,其帶來的費用也是極其昂貴的。

5、測試實驗。其實車企在造車過程中,一定避免不了實驗,畢竟是演出真知,很多知名的車企在車輛實驗中下了很大的功夫,國產三大件為何遲遲追不上外企,就是因為在車輛試驗和投入中,我們往往不如外企捨得花錢,這樣也在側面一定程度導致了費用高於國產車。

其實我相信國產車最後一定能超越合資車,畢竟我國是製造大國嘛,技術的積累再加上不斷創新,肯定會將中國車企帶向全世界。


AUTO老司機


很多東西不是紙面上能看到的。比如豐田卡羅拉和吹的很玄乎的某國產車,論性能相差無幾,國產車空間體型甚至更大,配置更高更多,價格還便宜。但是真的開下來就會發現卡羅拉的nvh更好,做工更優秀,人機工學方面更合理,質量更穩定,反正來著舒服隨心,養起來省心,經久耐用故障率低,而且總成匹配成熟,安全性設計合理而且經過了全球主流碰撞測試,甚至最公允最嚴格的IIHS測試都能拿到好成績,這些都是隱性價值,裡面包含了隱性成本。國產車應該在這些方面下功夫,想辦法把總成匹配高,把底盤調整好,把質檢做好,把NVH搞好,把品質搞上去,同時發展國內產業鏈,淘汰質量品質差的供貨商,當有固定的可靠的靠譜的供貨商了,質量穩定性和可靠性就有了保障。當然,想要做到豐田那種主要零部件全部集團內部採購,是相當困難的,我們只能以他為目標,逐步提升,慢慢追趕。


頁sure


道理很簡單,國外品牌的車原本也不值那麼多錢。第一,國產汽車工業水平已經和世界同步了,在資本上更是超過外國多家老牌汽車企業,並收購了多家國外汽車企業。第二,汽車出廠質量標準全世界基本一樣,國產車發動機,比如長安,長城,吉利,上汽,一汽等都有自己的品牌發動機,質量也都是一流的。整車質量和事故率,國產車不比任何外國品牌差。相反,國產車配置普遍高出合資和進口車很多。第三,國產車具有價格優勢,並不是我們車不好,而是因為進口車有關稅,合資車有最低利潤要求。第四,中國人好面子,覺得開價格高的外國車標的車就有面子,這是可笑的,這是多年積累的盲目崇拜的消費心理的表現。事實上這個面子也不過給中國人自己看的,在外國人眼裡不會因為你開著人家品牌的車就會高看你。典型的案例就是路虎,原本是一個因製造粗糙,油耗高,不符合環保要求,在歐美賣不出去而倒閉的品牌。後來被印度收購後,專門針對中國人好大、要面子的心理,高價賣給中國的煤老闆和暴發戶,後來娛樂明星等也紛紛效仿,以貴為榮,最終印度的路虎居然在中國成了虛假的高端品牌,中國人不但救了路虎品牌,也救了印度車企,這是被歐美笑話的典型案例。再比如,大眾高爾夫,一款在歐洲普通又普通的兩箱小型車,當年在中國最高能賣到18萬元,換算到今天的人民幣相當於45萬元左右,中國人的盲目崇拜讓德國人都感到咋舌!第五,很多國人覺得有面子的外國品牌車,在原產國的價格還不如我們國產車在國內的價格高。所以,所謂的面子,不過是國人太多人缺乏文化自信罷了,汽車作為一個代步工具,在歐美早就不代表身份了,由於普遍的環保意識,歐洲國家多數人開的都是小排量的小型車。如今連美國都害怕我們的2025中國製造戰略,中國人還有什麼好崇洋媚外的?花高價買外國品牌車,人家給的定義不過就是人傻錢多而已。白給人家送錢,且很多時候反而被人看不起。第六,除了傳統汽油車中國已經彎道超車外,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已經在領導全世界了,未來汽車製造和消費市場都必將以中國為中心!


環球圍觀


對於汽車我不專業,但是可以從側面佐證這個問題。我畢業後直接去的一家機械類的外企,這家企業對於品控嚴格,例如圖紙要求尺寸99.5-100.5毫米之間,那麼99.49和100.51都是不合格的,一旦不能修正只能報廢。後來去了一家還是比較出名的較大的私人企業,雖然對考勤管理非常嚴格,遲到一秒鐘罰200元。但對品控只能呵呵了,機加工操作人員和採購普遍還存在只要能裝上就行想法的階段。產品出現問題依賴龐大的售後服務隊,腳痛醫腳。產品全部仿製和抄襲,還不尊重標準手冊。 在第一家公司時候,我還在考慮買國產車,在這家企業幹了一個月就堅決要買合資車,最後買的低檔合資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