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受聘“规划师”,与专家共同确定8个“微改造”项目

居民受聘“规划师”,与专家共同确定8个“微改造”项目

楚天都市报1月20日讯(记者李庆)“社区微改造充分吸收了我们的意见,大家都很满意。”武汉市武昌华锦社区的居民孙师傅,2018年受聘武昌区“社区规划师”,一年多来,他和专业规划团队一起走街串巷,就规划实施反复征求居民意见,最终“打磨”出另居民们满意的“作品”,他说,正因为有了全程参与,他才认为社区微改造“毫无挑剔”。

孙师傅说,过去的社区改造,多由政府单一主体实施、缺乏居民参与,局限于小区基础设施改善。“往往会政府花了钱,居民却不买账的情况。”2017年起,武昌区开始在华锦社区等8个社区的试点“微规划”工作。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武昌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这次“微规划”一开始就定性了:发动居民全程参与,社区怎么规划,居民说了算,规划及改造全过程,请居民监督并出谋划策。

停车位、公共绿地的矛盾和活动空间不足,困扰着华锦社区的居民,社区通过规划引领改造,有效破解了这一问题。昨日,记者来到社区,门口被分为人行道和车行道,车辆都统一从西门进东门出。进入小区,道路两边的空地上,车辆有序停放。

“以前,大门口车能进又能出,小区里面可以乱停,人车不分道,走在路上都不安心。”在华锦社区住了15年的孙师傅说,社区开展“微改造”以来,大家各行其道,步行和活动空间增多,小区环境也更和谐了。

华锦社区书记周林介绍,华锦花园是一个老小区,其中一期和二期建于1999年,早期规划没有停车位,随着有车的人越来越多,汽车出入混乱和停车难问题日益凸显。

“之前小区的马路没有规划人车分流,不少路面坑坑洼洼,绿化率也不够。”受聘社区规划师后,孙爹爹为社区规划收集意见,这一问题最终被列入“微改造”项目,武汉大学的专业规划师们多次来到小区实地勘察,和居民反复沟通,孙爹爹几乎每次都参与。

在专业规划师的指导下,居民们经过协商,社区最终确定了8个“微改造”项目,其中就包括主要车行道路的规划,以及水体景观规划、幼儿园南部草坪设计、社区门户设计和组团小游园设计等。

昨日,孙爹爹陪同记者在小区里走访,记者看到,不少房屋前后的杂草地都被铺上了绿色透水砖,以不同颜色的砖块划分停车位,车辆整齐地停放在上面。居民吴女士告诉记者,自己也是微改造的参与者,“没想到进展这么顺利,改造后的停车费和以前是一样的,但增加了不少停车位,环境更好了,我非常满意。”

周林表示,除了增加停车位,小区还增加了不少绿化和活动空间,将以往闲置空间全部利用起来。比如,以前小区内的喷泉广场利用率低,里面的水发臭招引蚊虫。专业规划师重新总体设计,将以前的水体景观改变为平地活动空间,增加周围绿化,并打造舞台等功能,还对幼儿园南边草坪进行了修复,打造儿童娱乐区。

华锦社区大门的景观喷泉常年处于闲置状态。这次改造中,专业规划团队曾提出将景观喷泉恢复使用,可社区“规划师”李顺泉提出了异议,“喷泉的实用价值不高,居民需要的是活动场地,建议把喷泉利用起来改成广场。”经过专业团队与社区规划师的沟通和实地踏勘,最后将喷泉改造成活动场地,还根据居民们的需求设计了舞台,用于社区文艺演出,受到居民的普遍赞许。

56岁的社区“规划师”袁腊梅在华锦花园居住近10年,退休前是一家建筑公司的建筑师。在规划及施工工程中,他发挥特长参与“监理”工程。“前期专家团队,不仅教授规划知识,同时也给居民进行监理知识普及。”袁腊梅说,不同的社区“规划师”负责不同项目的监理,每个项目包由社区规划师与施工方相关负责人全面对接,并邀请设计团队规划师参与。社区“规划师”每天在小区巡逻,对施工质量与进度进行监督,及时反映居民意见,“此举培养了居民自主治理社区的意识,让居民成为社区改造的主体,自觉爱护改造成果。”

武昌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推行“微规划微改造”,是要引导政府有限的资金投入,去解决百姓生活中最急、最怨的事情,以此为契机,搭建居民参与社区规划、改造和管理的平台,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真正让居民成为社区规划的直接受益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