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一代明君,为何遭到后世子孙的嫌弃,牌位差点被扔出太庙?

大侃历史


这件事发生在明朝的第十一任皇帝嘉靖帝时期,嘉靖皇帝改明太宗朱棣的庙号为明成祖。



嘉靖帝上台后没过多久就发动了大礼议之争,但是遭到了文官集团的一致反对,最后再嘉靖皇帝的高超的政治手腕之下,历时两年的大礼议之争最终以嘉靖皇帝获胜而宣告终结。


言归正传,大礼议之争是嘉靖皇帝想抬高他父亲的地位,而使得他进入帝王的行列,最终目的是成为一支新的皇位继承世系的始祖。

先来看永乐帝的庙号,开始是明太宗,后来改为明成祖。由“宗”改为“祖”,这意味着朱棣是推翻自己侄子而开创的一支新的皇位继承的世系。

历史上所有的开国皇帝的庙号都是“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等等,而自此以后,所有的继承皇位的庙号都是以“宗”。嘉靖皇帝通过将明太宗改为明成祖,给予了他开国皇帝的相同礼仪的身份。

嘉靖皇帝这么做就是认可了朱棣篡位的正统性。


这个历史很正


“嫌弃”和“扔出太庙”之言多少有些耸人听闻。但是嘉靖对朱棣的“热爱”却摧毁了朱棣多年经营的“正统”。朱棣虽文治武功样样不落,但是得位不正,他既不是父死子继,也不是兄终弟及,而是最为后人诟病的“篡位”,篡了自己侄子的皇位,因此朱棣一生都在为自己的正统性而努力,更是将自己改为马皇后嫡子,身后庙号“太宗”,以显示自己的得位之正。

题主所言朱棣牌位差点被扔出太庙,到是朱棣所乐见的。“周制,天子七庙。太祖百世不迁,三昭三穆以世次比,至亲尽而迁。”朱棣迁庙之时,恰遇嘉靖帝小宗入大宗之际,而嘉靖帝“孝子心切”要追尊自己老爹兴献王为兴献皇帝,便引发了“大礼议之争”。

但是嘉靖帝又想要让自己的老爹入太庙,“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而明朝因太祖制改为供奉九位皇帝,除开国皇帝外,后世皇帝的牌位都遵循“亲尽则祧”。其实就算将兴献王塞进太庙也不用祧朱棣出来,因为朱允炆和景泰帝未入太庙,因此刚好九缺一。但是嘉靖帝野心不止如此,为防自己死后,大臣借嘉靖帝入太庙之际,以其父非正统皇帝为由将其父移除太庙,所以嘉靖帝要先给自己留好位置,因此就要将与自己血缘关系最远的移出太庙,而此人正是朱棣,但是朱棣作为自己一支的开山鼻祖,再加上万世功勋,嘉靖帝是万万不敢,因此嘉靖帝就改“太宗”庙号为“成祖”,让朱棣与朱元璋一般永世配享太庙,然后将朱棣之子仁宗朱高炽移出。

所以说朱棣并没有被子孙嫌弃而差点移出太庙,反而是因为敬畏而加尊成祖,永世配享太庙,只是彻底毁了朱棣继位的正统性。

个人之见,还请大家踊跃留言,一起探讨。


最知之


明成祖朱棣绝对是整个大明王朝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皇帝,在明朝16个皇帝当中,他应当是仅次于明太祖朱元璋的一个皇帝。不过在100多年后,他差一点被自己的子孙后代给扔出太庙,不过并不是子孙后代嫌弃他。

话说明武宗朱厚照当皇帝的时候过于荒唐,结果三十一岁的时候就落水染病而死。而朱厚照当时没有儿子,因此导致皇位无人继承。而朱厚照自己本身也是独苗一根,没有兄弟,所以最后皇位又落到了他的堂弟朱厚熜手中。本来当时朱厚照的母亲张太后,还有朝中重臣杨廷和选择朱厚熜是有一定用意的,那就是朱厚熜本身也是都苗一根没有兄弟,并且他的父亲兴献王朱佑杬已经去世,在他们看来选择朱厚熜当皇帝就比较好控制。

而后来的事实表明他们完全看走眼了,朱厚熜虽然非常的年幼,当时只有15岁而已,但是却是一个非常聪明难以对付的人。朱厚熜登上皇位之后,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在位期间挑起大礼仪之争,为自己的父亲兴献王争位,希望自己的父亲也能够追封为皇帝,并且进入太庙中享受供奉着香火。而按照古代的礼制,太庙中只能够放七位皇帝,当时位置已经放满,所以如果把嘉靖皇帝的父亲放进去的话,就得从中挑出一个来。

一般说来除了开国皇帝之外,其他的皇帝都按照亲疏关系的原则来安放,所以嘉靖皇帝如果要从太庙中挑出一个皇帝的话,那样就是和他隔得最远的朱棣了。当时朱棣的庙号是明太宗,和嘉靖皇帝确实隔得最远,但是他在大明王朝的地位相当重要的,所以群臣都誓死捍卫,不同意将朱棣挑出太庙。最后嘉靖皇帝也妥协,就把朱棣明太宗的庙号改为明成祖,这样就把他和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并列,这样自然就不用挑出太庙了。最后把朱棣之后的皇帝明仁宗朱高炽挑出太庙,这样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答:说“朱棣遭到后世子孙的嫌弃”绝对是胡说八道,说“牌位差点被扔出太庙”更是哗众取宠、骇人听闻。

俗话说,没有根本,何来枝叶?

枝叶哪有嫌弃根本的道理?

朱棣的所有子孙,都是因为朱棣的出现和存在,他们才来到人世的。

难道是朱棣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让他们感到羞耻、感到抬不起头,所以对这位先祖心生怨恨,从愤怒,转化为厌恶,从而把他的“牌位扔出太庙”?

这位提问问题的网友,似乎是想引导读者往靖难之役上联想,以为朱棣是造反派,从侄子朱允炆手里夺取了江山,不厚道,所以子孙后代引以为耻。

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事。

要知道,朱元璋有二十几个儿子,但他的心思,是要把帝位往朱标、朱允炆这一脉往下传的。

就因为朱棣横夺了江山,朱棣的后世子孙才享了福,才有机会当上皇帝,他们感激朱棣还来不及,嫌弃朱棣?不可能的;把朱棣的“牌位扔出太庙”?也是不可能的。

不过,说到太庙,是有后世子孙把朱棣的庙号改了,改啥了?朱棣之前的庙号是“太宗”,被改成“成祖”了。

把“太宗”改成“成祖”,这是嫌弃吗?

这是妥妥的尊崇啊。

我们知道,“祖”字和“宗”字是“祖宗”一词的拆分,在古代,是用来特指帝王的祖先的。

我们也都知道,对于帝王来说,通常,开国皇帝的庙号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皇帝的庙号为“太宗”。

明朝开国皇帝为明太祖朱元璋,这一点,是没有任何异议的。

明朝的第二代皇帝是谁呢?

从理论上说,应该是建文帝朱允炆。

但朱棣从朱允炆手里夺了江山,为了彰显自己得位的合法性和正义性,就革除了建文朝,不为建文帝编写单独的实录,不给建文帝上庙号,取消建文纪年,改为洪武纪年,自居明朝第二代皇帝。

一句话,朱棣自承为明太祖朱元璋的正统继承人、为明朝第二位皇帝。

因此,朱棣驾崩后,他的宝贝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就给他上庙号“太宗”。

后来是谁把“太宗”改成“成祖”的?

是明朝的第十代皇帝嘉靖帝朱厚熜。

朱厚熜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朱厚熜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他是以过继给朱厚照的父亲明孝宗朱佑樘为子的身份继承大统的。

朱厚熜是个孝子,他的老爹兴献王朱祐杬已经死了,他就推尊他为“兴献帝”,并追谥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并把牌位请入太庙,庙号为睿宗。

他还组织人马编修了一部《明睿宗实录》。

编修《明睿宗实录》那没有问题,但把睿宗牌位请入太庙,有些困难。

因为按照《礼记.王制》中的说法,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

昭是指父亲,穆是指儿子,三昭三穆,说的是三对父子。

即皇帝家的太庙正殿中要供奉七个祖宗,为开国之君(一般是太祖)和三对父子。

明朝的制度供奉的是九位皇帝,由于建文帝被朱棣开除,景泰帝不被明英宗朱祁镇承认,朱厚熜即位时,庙里已经供奉了第一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二代皇帝明太宗朱棣、第三代皇帝明仁宗朱高炽、第四代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第五代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第六代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第七代皇帝明孝宗朱佑樘、第八代皇帝明武宗朱厚照,以及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父德祖朱百六,一共九个神主。

朱厚熜要将自己老爹的牌位请入太庙,按照“亲尽则祧”的原则,就必须把与自己亲缘关系最远的一位神主祧出去了。

不过,“亲尽则祧”的原则里,又有一个规定:被祧的只能是“宗”,祖是“万世不祧”的。

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父德祖朱百六的神主是不能动的。

这种情况下,就应该是祧与朱厚熜亲缘关系最远的朱棣出去了。

但是,朱棣的成就仅在明太祖朱元璋之下,而且,如果不是朱棣发起靖难之役,他朱厚熜也没有机会当皇帝。

于是,为了让朱棣的牌位仍留在太庙,朱厚熜改朱棣的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则改为“成祖”。

那么,朱棣与朱元璋并称祖,就成为了“万世不祧”之君。

朱厚熜把明仁宗朱高炽祧出来放进后殿,将自己的老爹“睿宗”请入了太庙。

诺,就是这么一件事。

朱棣是“遭到后世子孙的嫌弃”了吗?他的“牌位差点被扔出太庙”吗?

根本是胡说八道嘛。


覃仕勇说史


朱棣从未遭到后世子孙的嫌弃,他的牌位也没有差点被扔出太庙。相反,为了保住朱棣的牌位留在太庙,他的后世子孙想尽了办法,甚至不惜将他的庙号改为“成祖”。

这事儿发生在嘉靖年间。

嘉靖皇帝,本是藩王之子,原本没有资格继承大统。可是,他的堂兄正德皇帝既没有儿子,也没有亲兄弟。于是,正德皇帝死后,按照亲疏关系,嘉靖皇帝便被选中,继承大统。

但是有个问题。嘉靖既然当了皇帝,那就是过继给了正德皇帝的老爸——明孝宗。

但是,嘉靖皇帝并不想给明孝宗当儿子。其实也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能 。为何?因为嘉靖的亲爹兴献王只有他这么一个儿子,如果他给明孝宗当了儿子,那么他的亲爹兴献王就没有儿子了。

为了让自己的亲爹有儿子,同时又让自己的皇位来历清白,嘉靖皇帝便提出了一个天才的办法:把自己的亲爹追认为皇帝。如此一来,他爹的皇位来自他爷爷,他的皇位来自他爹,那么就与明孝宗没啥关系了,他就不需要再过继给明孝宗当儿子。

可是,大臣们不同意了,觉得嘉靖这是占了便宜还卖乖。于是,嘉靖朝掀起了旷日持久的所谓大礼议之争。

最终,嘉靖皇帝以惨烈的方式赢了。他的亲爹得以被追认为皇帝,牌位被抬入太庙供奉。

可是又一个问题应运而生:太庙正殿供奉的皇帝牌位是有数量限制的,加入一位,就要移除一位。按照亲疏关系,被移除的便是最遥远的那个始祖——当然,作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牌位,是永远也不能被移除的。

因此,嘉靖把亲爹的牌位放进太庙后,按照规矩,便要移除朱棣的牌位。

可是大家知道,朱棣这一支的子孙本是没有资格做皇帝的,是朱棣夺了侄子朱允炆的江山,所以他的子孙才能做皇帝。换句话说,朱棣其实是他的这支子孙们的开国皇帝。

鉴于此,嘉靖皇帝便把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和太祖朱元璋一起永远供奉在太庙正殿。

既然朱棣的牌位不能移除,那就只好把朱棣的儿子明仁宗的牌位移除了。

通过一些列操作、安排,嘉靖皇帝终于得偿所愿。


趣谈国史


朱棣被后世子孙嫌弃这事儿估计不存在,要不是他起兵靖难,抢了侄子朱允炆的帝位,他后面这些姓朱的,谁能当得了皇帝?而且论能力,论作为,后世子孙们哪个能比得上他?

不过,他的牌位差点儿被移出太庙倒是真有此事。

这还得从明朝嘉靖皇帝时期的“大礼仪事件”说起。

正德十六年,即公元1521年,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原本按规矩呢,皇帝死了,太子继位。但尴尬的是,朱厚照他没有儿子,也就是”绝嗣“。更惨的是,他是独子。他老爸明孝宗是个情种,不搞什么三宫六院、佳丽三千、独宠张皇后一人。也就没能给朱厚照留下兄弟。

不过没关系,朱元璋当年对这些事情早有预见,在“皇明祖训”已经立下了规矩。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

朱厚照虽然没有亲兄弟,但是有堂兄弟啊!

于是杨廷和等大臣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在藩王之中,挑选了年仅15岁的兴献王朱厚熜。

杨廷和等大臣原本以为朱厚熜年纪尚小,父亲老兴献王也早已经故去,没有什么背景,应该会比较听话。可谁知道啊,这小孩儿虽然年纪不大,但心智却极为成熟,有着自己独立的想法。刚到京城,就给众大臣来了个下马威。

当时按照礼部的计划,朱厚熜是以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所以首先要按照太子礼仪,从东华门入,居文华殿,然后登基继位。而朱厚熜不答应,他说我是来当皇帝的,不是来当太子的。你们应该按照天子规格接待,我得走正门,居正殿。

“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双方就这样僵持不下,反正朱厚熜就一个办法,你不按我的来,那大不了我就不入京城。这样下去肯定不是办法,毕竟诏书都发了,人也都到了京城外边儿了,杨廷和他们不可能因此再去选个新的皇帝。

最后还是太后出面,依了朱厚熜。

然而,这仅仅只是前菜,朱厚熜还有大招没放呢!

登基之后的朱厚熜,这时候应该叫嘉靖了。按原本礼部的规矩,嘉靖是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继承于明武宗,所以他应该自动归属于明武宗一脉,由此来保证皇室嫡系血脉的一个正统性,不然姓朱的都能当皇帝了。

换句话说,他应该要认认明孝宗为父,在牌位上尊其为皇考。可是嘉靖他不愿意,他觉得生父是谁那就该叫谁爸爸,明孝宗只能是他伯父。

双方又是僵持不下!

不过嘉靖这脑袋瓜确实灵光,他来了个曲线救国。他先是将自己生父,老兴献王追封为帝,是为献皇帝;生母也成了皇太后。这样一来,他嘉靖就不是什么藩王继位了,而是有着正统皇室血脉。

因为“皇明祖训”有“兄终弟及”这么个规矩,所以兴献王作为明孝宗的弟弟,继承帝号,也勉强说得过去。

总而言之,嘉靖凭借一己之力,硬是将兴献王族,搞成了兴献皇族。不过其实也没多大区别,毕竟明孝宗也没啥直系亲戚。只是,这让杨廷和等一众大臣彻底失去了权威性。嘉靖这个半路出家的皇帝,正式成为朝堂的主导者,这才是“大礼仪事件”的本质所在。

那么这和朱棣又有什么关系呢?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礼记·王制》)

话说嘉靖将生父追封为皇帝之后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太庙的正殿牌位满了。

这里给大家解释以下,历史上在皇家宗庙里,这个牌位是固定数量的。大多数时候是七个,即一祖三昭三穆,也称天子七庙。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礼记·王制》)

而明朝多了两个,变成了一祖四昭四穆。在嘉靖之前,加上其生父献皇帝,刚好九个。(建文帝和景泰帝没有入太庙)

因为数量是不变的,所以嘉靖死后,想要入太庙就得移出一个牌位到偏殿,称之为入祧。而该移走谁也是有规矩的,其必须得是按照亲疏关系由远及近的移走,也就是说离移辈分最高的那位。

但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庙号称祖者,因为开创之功,享有万事不祧的待遇。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是不能移的。那么自然就轮到当时庙号为明太宗的朱棣了。

而前面咱们都说过,朱棣一代雄主,更是他们这一脉的开创者,嘉靖想着如果因为自己搞的这一出,而将其移出了九庙,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不仅自己下黄泉不好交代,更会给这些大臣以口实。

于是他又想了个办法,即将朱棣的庙号由明太宗改成了明成祖,这样一来朱棣也能享有万事不祧的待遇了,而被移出入祧的乃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

这就是明朝为何会有两个祖。

而从这里也看得出来,嘉靖对于朱棣乃是敬畏,而不是嫌弃,不然他也不会为其改庙号了。


白话历史君


题主说的应该是嘉靖帝朱厚熜差点干的荒唐事了,与其朱棣不受待见,不如说是一场政治较量的结果。

当初明武宗朱厚照早逝,又因为没有子嗣,只能迎立外藩入朝。选来选去,选中了当时的兴献王次子朱厚熜,应该算是朱厚照的堂弟了,这就是著名的嘉靖皇帝了。结果这哥们儿与众不同,上位之初便与大臣们掐了起来,他想追立自己的生父为皇帝,生母为太后,并迎进太庙。这下问题来了,可你是继承你堂哥的位子,按理他应该认朱佑樘为爹的,所以大臣们就不干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礼议之争。

最终大臣们还是妥协了,同意嘉靖的要求。但这时候问题又来了,按照规定,太庙内只能放七个排位,你把你爹放进去,那就得拿一个出来,拿谁好呢?朱元璋那是肯定不行的,按照传统只能以血缘亲疏来算,结果算下来,朱棣离得最远,这下大臣又不干了。于是,大臣们为了保住朱棣的牌位开始动起了脑筋。最后,大臣们决定,改朱棣的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这下嘉靖没招了,因为一般只有开国皇帝才能称“祖”,牛叉如李世民也只能称“太宗”。称祖之后就是牌位升迁百世不迁。

最终,嘉靖皇帝没办法,只能把朱高炽的牌位请了出去,才把自己父亲的牌位迎进去。

所以说,这其实就是一场政治较量的产物。


汉雷车灯


朱棣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皇帝在位直接造孽最多的记录。纵观明成祖朱棣一生几乎不干人事。我细细数来,单单空前绝后的大恶就有七八条:

《永乐大典》留下了“明人好古书,古书因而亡”的名句;

削藩,却又不收回朱元璋子孙的社会特权只断绝明宗室子弟向上追求的心,从此朱元璋的子孙祸害百姓更加疯狂了;

建立内阁,彻底确立皇权绝对的地位,从此官员纵然有“为生灵立命”的心也不能决事了;

在没有彻底解决与北方民族的矛盾就迁都北平,放弃战略缓冲(明王朝好比是一张弓,可惜根本没有拉满的空间),从此明朝老百姓背负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兵役(戍边)和劳役(修长城);

五次北伐蒙古耗费空前绝后,却连蒙古正规势力鸟毛都没摸到;

郑和下西洋其实是为了铲除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势力,之后除了给他们权贵间的库房里多几个赏玩的小玩意没给中国带来任何好处,却绝了中华民族向地球南部发展的路;

锦衣卫和东厂是个什么东西?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就是坏蛋的代名词。

逼杀方孝孺。要不是方孝孺硬气,儒家最后一口气就会被散掉。其祸如果促成,其影响会刨掉汉人的根。


渊默81029184


毫无疑问,明成祖朱棣绝对算是明朝历史上,除朱元璋之外最有作为的帝王。至于明成祖朱棣的牌位差点被请出太庙,其实是谣传,原因在于朱厚熜想要将自己父亲的牌位摆进太庙,但遭到了朝臣们的反对,不得已只得让父亲取代朱棣享受明堂祭祀,而将朱棣的庙号从明太宗改为了明成祖,使其与朱元璋一起享受郊祀。此事还从明世宗朱厚熜时期的“大礼仪之争”说起。

△明世宗朱厚熜

著名的“大礼仪之争”,皇帝与大臣先后交手三个回合

明世宗朱厚熜乃是明宪宗朱见深子孙,兴献王朱祐杬之子,也就是明孝宗朱佑樘的侄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去世,因其死后无子,其母张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商议后决定,朱厚熜继位为帝。

△杨廷和表示:你得把你爹叫叔叔

由于朱厚熜是入继为帝,因此在议定兴献王主祀称号时便发生了争议。内阁首辅杨廷和认为,既然朱祐樬是入继为帝,那么理应认明孝宗朱佑樘为父亲,而应该称亲生父亲兴献王为叔父。进士张璁和侍郎王瓒却坚持认为,虽然朱厚熜是入继为帝,但显然不是明孝宗的儿子,因此不应该称明孝宗为父亲。结果王瓒被杨廷和调去了南京。

1、第一回合:明世宗和张璁败北。正德十六年(1521年)五月七日,毛澄按照杨廷和的意思,率领大臣上奏,认为皇帝应该遵照汉定陶王、宋濮王两例,以明孝宗朱佑樘为父亲,而以兴献王朱祐杬为叔父。杨廷和紧接着上书,表示支持毛澄的意见,并将持有不同意见者视为“奸邪”,“当斩”,或黜为外官。而进士张璁也上书表示,汉哀帝、宋英宗虽然是定陶王、濮王之子,但那是因为汉成帝和宋仁宗无子,因而将两人立为皇嗣,并养于宫中。而明孝宗却是有明武宗这个儿子的,乃是兄终弟及,不应该遵循前例。虽然明世宗比较支持张璁的意见,奈何张璁此时刚刚考中进士,虽然在礼部任职,但并没有实权,而明世宗也是刚刚继位,皇位还未坐稳。杨廷和则早已是内阁首辅,且有拥立之功,双方力量并不对等。于是,在杨廷和等大臣的攻击下,张璁最终被调到地方为官。

△张璁:皇上我支持你

2、第二回合:双方打了个平手。嘉靖二年(1523年),张璁与桂萼、胡铎互相辨析大礼议。同年十一月,桂萼上疏,重提此事,明世宗于是在次年正月要求再次廷议,并于四月召张璁、桂萼至京师集议大礼,行至凤阳,奉敕“不必来京”,遂还南京。当时,明世宗已经下诏称孝宗为皇考,兴献帝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结果张璁和桂萼等再度上书,认为应该去掉“本生”两字,否则会让后世认为朱厚熜乃是孝宗之子。不过,张璁等人毕竟是少数,而支持杨廷和一派意见的则多达“八十余疏二百五十余人”(《汪俊传》)。嘉靖三年(1524年)五月,张璁、桂萼奉召至京,结果立即遭到朝中大臣的弹劾,甚至面临被捕杀的威胁。不过,在明世宗的支持下,两人不仅没有被杀,反而被晋升为翰林学士,专门负责处理礼仪问题。

△左顺门惨案:不听话的全部挨揍

3、第三回合:明世宗与张璁大获全胜。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明世宗在左顺门召见群臣,宣诏称生母章圣皇太后之尊号去“本生”二字,结果因为群臣反对而留中不发。事后,何孟春、杨慎等感觉事态严重,于是召集大臣231人(《明史》称229人)全部跪于左顺门外,向明世宗朱厚熜示威。明世宗多次命令引礼监太监劝退群臣,但大臣们已经抱定了“仗节死义”的决心,仍然死谏不退。明世宗大怒之下将134人收监,对五品以下180余人施以廷杖。九月,张璁与礼部尚书席书及桂萼、方献夫等奉诏召集大臣于阙右门辨议大礼,这次张璁等人大获全胜,最终以明孝宗为皇伯考,昭圣皇太后为皇伯母。生父兴献王为皇考,生母章圣皇太后为圣母,明武宗朱厚照为皇兄,庄肃皇后为皇嫂。

这次“大礼仪之争”事实上不仅是旧阁臣集团与新进士大夫之间的冲突,而且也是新皇权与旧阁权冲突,同时也是正统程朱道学(理学)与新兴王阳明心学的冲突,因而影响极大。而且,这也是明朝中后期君臣关系恶化的开端,内阁首辅杨廷和被罢免(后削为民),而廷杖中更是直接打死17人,朱厚熜虽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却也恶化了君臣关系。

从明太宗到明成祖,朱厚熜费劲心思想让父亲进入太庙

历史上,皇帝庙号中通常只有开国皇帝才会称“祖”,而此后的皇帝则普遍称“宗”。朱棣其实也是一样,其驾崩后最初的庙号是太宗,例如《明实录》中便没有《成祖实录》,而只有《太宗实录》。那么,明太宗怎么会变成明成祖呢?这就要说到“大礼仪之争”的结果了。

△朱厚熜:我必须让老爹进太庙

明世宗朱厚熜赢得了“大礼仪之争”后,便给自己的父亲兴献王上了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不过皇帝的尊号好上,但想要再为其上庙号入住太庙,就算你再孝顺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明世宗只得安排了一个单独的世庙祭祀。

不过,明世宗显然是个极为孝顺的孩子,他还是不太死心,总想着给自己老爹再上个庙号。于是,嘉靖十七年(1538年)四月,已经致仕的扬州府同知丰坊上书,投其所好的请求“复古礼,建明堂。加尊皇考献皇帝庙号称宗,以配上帝。”明堂和郊祀乃是古代极为重要的两个祭祀活动,郊祀是祭老祖宗朱元璋的,而明堂祭祀按周礼则是祭祀太宗的,不过在汉、宋、唐时都有皇帝祭祀自己父亲代替太宗的先例。

△严嵩:我是墙头草

明世宗一听,这个主意好啊,于是便也要求为自己的父亲上庙号,并且享用明堂祭祀。朝廷顿时一片哗然,心想皇帝你也不能太过分吧,明世宗于是便去问严嵩,严嵩则成了墙头草,他表示明堂乃是祭祀太宗的,不过祭祀自己父亲似乎也没问题。结果,朱厚熜没能等来明确支持自己的大臣,反而等来了坚决反对的,户部侍郎唐胄明确表示放着周礼不学,跑去学什么汉唐宋乱七八糟的东西。

唐胄这一招把明世宗气的不轻,不仅将唐胄下了大牢,还亲自写了一篇《明堂或问》,表示自己决心已定,父亲必须明堂祭祀、称宗袱庙。于是,经过长期斗争,朱厚熜于同年九月,为自己的父亲追尊庙号为“睿宗”,不过此时的睿宗还不能享受单间待遇,而是和明孝宗朱佑樘同庙异室。直到嘉靖二十年(1541)四月北京太庙因大火烧毁,历时数年重新建造成功之后,明世宗这才亲自动手给父亲争取来了一个单间。

△此时的睿宗还只能和孝宗挤一块

可如此一来就有个问题,那便是明太宗朱棣岂不是永远没有在明堂祭祀露脸的机会了?朱棣毕竟是朱厚熜这一世系的,如果没了他,那么明朝的皇帝就应该是建文帝朱允炆这一世系。于是,朱厚熜便在《明堂或问》中明确表示,朱棣功兼创守、再造社稷,应该也称祖,不仅在太庙中“万世不祧”,还应该和太祖朱元璋一起,二祖并列享受郊祀,于是明太宗就变成了明成祖。

题外话:朱棣牌位被请出太庙系谣传,朱厚熜早已为父亲挤出了位置

很多人认为明太宗之所以会变成明太祖,乃是因为明世宗朱厚熜想要将父亲牌位放进太庙时,太庙中的牌位已满,为了避免朱棣的牌位被挤出去,便将其庙号从“明太宗”改为了“明太祖”,从而使其享受开国皇帝才会享受的“万世不祧”。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正确。

△明宪宗时便开始实行九庙制

明朝遵循周礼而设太庙,而根据《礼记·王制》的规定,“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也就是说,太庙正殿中只允许摆放自己七位先人的牌位。通常正中间的是开国皇帝,两侧则为其余六位皇帝。(注:明宪宗时明朝太庙正殿供奉牌位便达到了九个)

同时,一旦自己前面的皇帝超过了九个,便要遵循“三昭三穆,亲尽则祧”的规矩。也就是说,当太庙供奉的皇帝位置不够了,那么便将离现任皇帝关系最远的先祖牌位请到偏殿(称为“祧庙”)供奉,这被称为“被祧”。

不过,虽然开国皇帝距离现任皇帝关系最远,但由于开国之君功劳最大,有“万世不祧”的权力,因此最先“被祧”的只能是第二位皇帝。似乎明成祖朱棣被挤出去也在情理之中,嘉庆帝为了避免自己这一世系的祖宗被迁出,便将其庙号改为了“成祖”,使其同样享受“万世不祧”的权力,从而将仁宗的牌位迁出。

△朱厚熜为了让老爹进太庙费尽了心思

在明世宗朱厚熜之前,明朝已经历经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宗朱允炆、明太宗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十位皇帝,其中明惠宗朱允炆和明代宗朱祁钰没能进入太庙。

也就是说,在嘉靖帝继位时,明朝太庙中事实上是摆放着九位皇帝牌位的,除了以上八位之外,还有明德祖朱百六的牌位。事实上,朱厚熜早已为父亲的牌位挤出了位置,“(嘉靖)十年正月,帝以庙祀更定,告于太庙、世庙并祧庙三主。迁德祖神主于祧庙,奉安太祖神主于寝殿正中,遂以序进迁七宗神位。”(《明史》)

△嘉靖十年后其实已经空出了一个位置

也就是说,在嘉靖十年(1531年)之后,明朝太庙正殿中其实只剩下了八个牌位,朱厚熜想要将自己父亲的牌位放进去并不会再将任何人挤出。但直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朱厚熜才为父亲争取到庙号,可见期间仍然产生了争端,而原因便是前文提到的朝臣反对。


香茗史馆


朱棣是一代明君,为何遭到后世子孙的嫌弃?牌位差点被扔出太庙
若要评选明朝最杰出的皇帝,很可能或许都会想到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二人都堪称是千古一帝。其中朱棣以藩王身份起兵造反,并且成功登基大宝;他带兵亲征,痛击蒙古部族,军事能力在历代皇帝之中超群;他开展了世界上首次大规模航海,将天朝威名远播四方;他下诏编修《永乐大典》,留下无法超越的文化丰碑......可以说,这些功绩都是史无前例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帝王,其牌位却差点儿被他的子孙后裔丢出太庙。

史上哪个朝代都无法避免这种争斗,明朝也是。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王朝,明朝在那个时代的综合国力也算得上十分强盛的,但是也没有逃得过王朝“300”年的魔咒。在明朝存在的264年间,共产生了16位皇帝,他们也都个性鲜明。洪武13年,朱棣获封燕王,镇守北平,当时的北平可不是什么太平地界,经常受到边境强敌侵袭,可以说是明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对话的前站,朱元璋能把这里交给朱棣,也能看出他对这个儿子的信任,朱棣没有辜负期望,多次带兵出战,生擒北元大将帖木儿,战功赫赫,让朱棣逐渐成了家族中最受依仗的藩王。

朱元璋为了抵御外患,给了各地藩王很大的权力,使得他们拥兵自重,尤其是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十分悲痛,执意要把皇权交代长孙朱允炆手中,只不过朱允炆年幼,京城的大将都死伤殆尽,军事行动处处依靠藩王,对此朱允炆十分忧虑,上位不久之后就决定削藩,数个藩王都被贬为废人,其目的就是为了打击朱棣势力。

到朱棣的登位,其实是不光彩的,他是从自己的亲侄子朱允炆手中抢夺的。即使这不光彩的经历,也没有掩盖住他的光芒。朱棣一手开创了永乐盛世,还组织编撰了《永乐大典》,后来的郑和下西洋也是在朱棣的支持下进行的。朱棣是一个有野心的人,远远不满足于燕王的地位。当时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在悲痛之下立嫡亲孙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朱棣就开始谋划自己的大业。朱允炆自然也是知道自己叔叔的野心,在他即位后,就采取削藩,来削弱朱棣的势力。

然而嘉靖皇帝坚持要尊父亲为皇考,还要其牌位进太庙。朝中官员实在看不下去,就一直给这位新皇帝上折子,说这么做有违天伦纲常。不过嘉靖皇帝却是铁了心,对这些建议根本不理会。随着时间推移,群臣与嘉靖皇帝愈发对立,其分歧也越来越大,最终嘉靖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决心,派锦衣卫将大臣处以廷杖,数十位大臣瞬时血溅当场,这就是著名的“大礼议之争”。老臣们到最后也怕了,只能无奈妥协,让嘉靖皇帝奉自己的父亲为皇考,奉明孝宗朱祐樘为皇伯考,这事情才算告一段落。

对此嘉靖百般不情愿,坚持要给父亲挣个名声,执意与大臣们对着干,不惜大动肝火,当场打死数位反对者,一时间僵持不下,大臣们只好退一步,答应嘉靖的请求,不过这件事还不算完,古时有“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的说反,也就是太庙中只能有7位皇帝,除了开国君主之外,其余的则按照“亲尽则祧”的原则。

嘉靖要把父亲的灵位放进去,自然就要难出来一个,按照关系亲疏来看,朱棣自然是最远的那个,就在嘉靖要动手的时候,却被大臣们联手拦了下来,不少人痛哭流涕,誓死捍卫朱棣灵位,劝说嘉靖将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彻底断绝他的想法。既然朱棣的位子动不了,就从其余的灵位下手,找来找去选定了明仁宗,明仁宗在位短短一年,没有太大的壮举,于是嘉靖就把仁宗的灵位搬到别处,换上自己父亲的牌位,可怜朱棣雄才大略,死后还差点被扔出太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