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如果刘备胜利了,三国的形式会有怎样的变数?

用户81237336269


猇亭之战的影响,实际上仅限于吴蜀两国,无论吴国与蜀汉谁取得最终的胜利,对于魏国实际上都不存在太大的影响。一直以来,猇亭之战的历史影响事实上都在被夸大。

三国的形势,当然是由三国的实力所决定的,在当时的乱世背景之下,实力最直接的体现便是兵力。猇亭之战中,吴蜀两国各自投入的兵力大约都是五万左右,这基本上已经是当时两国所能调动的(因为边境地区的军队需要驻防,难以调动)最大兵力。可以说,这种规模的作战,也就注定了其对于三国时期的总体趋势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要知道,曹魏当时的军队有四十万左右,可调动的军队数量甚至多于吴蜀两国总兵力之和。

猇亭之战一开始,刘备先发制人,一鼓作气大败沿途吴军,深入吴国境内二百余里。这已经是刘备能够做到的极限了。因为当时孙吴一方面是本土作战,兵力,粮草等优势更大,另一方面蜀军作战日久,兵锋已衰,而东吴此时才真正以主力部队来与蜀军作战,所以说,刘备的失败,几乎是必然的。

当然,如果刘备侥幸获胜,有可能吃亏的一方反而是刘备。

夷陵之战,双方投入的兵力各是五万,总兵力而言,孙权一方稍多于刘备。如果刘备获胜,那由于当时的旗鼓相当,那必然也是惨胜。此时,孙权的主场优势便可以显现出来,他可以利用自己的兵力和资源优势,痛击刘备的残军。与此同时,孙权可能会因为刘备的威胁而完全倒向曹魏一方,此时曹丕如果出兵攻击蜀汉,那么蜀汉只有死路一条。

说白了,对于国力几乎对等的孙刘两家而言,一方想要吃掉另一方,必定会付出几乎相同的代价,这样一来,曹丕便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统一天下。

然而,很多人由于自己的执念,总是认为三国时期的某些“未选择的路”——比如子午谷奇谋的成功,可以彻底改变当时的局势,全然不顾三国之间硬实力的差距。就拿蜀汉和曹魏来说,曹魏时期诸葛诞起兵造反的叛军人数,比蜀汉全国的兵力还要多,这足以说明曹魏在三国中的体量,远不是蜀吴两国可比。在硬实力面前,一切的计谋,都是徒劳而已。


庭州行者


夷陵之战如果刘备胜了,三国很快就会被魏国统一,没有悬念。

夷陵大战的时候,魏国其实是对当时的局势,有过激烈的争论的。当时朝堂上有三种声音。

一.联蜀伐吴

侍中刘晔提出:

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今备已怒,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然之势也。

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刘备现在为关羽报仇,已经发了疯,我们帮助刘备一起攻打孙权,刘备一定特别高兴,到时候吴国必败,我们两家瓜分江东。

二.联吴抵蜀

曹丕则认为:

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

就是说,曹丕认为,东吴已经向自己称臣了,这个时候我们如果借机再攻打东吴,于政治和口碑上都是站不住脚的,会失信于天下。我们应该出兵帮着吴国,怎么还能反过来攻打吴国呢?

三.作壁上观,坐收渔翁之利

司徒王朗(对,就是演义中被诸葛亮骂死的那个王朗,其实根本没发生对骂那场戏,都是罗贯中编的)则认为,应该等待两军相持不下时才领兵支持,并派持重的将领攻蜀军要害之处,一举决胜;而当时东吴尚未起兵,而且经常下雨,不利于行军,于是反对出兵。

曹丕做了一个最笨的选择

无论刘晔的联蜀伐吴,还是曹丕的联吴抵蜀,都是当时很好的决策,但曹丕却偏偏选择了听从王朗,也就是最不需要动脑子的那个决策,坐收渔翁之利。

其实这条计策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双方打得两败俱伤的时候,魏国可以用最小的代价统一天下。

可谁都没想到,东吴的陆逊太强了,夷陵之战自221年7月起,一直到222年6月,陆逊一直避而不战,用拖字诀坚守不出,消耗蜀军的士气,而从222年7月到8月,陆续发现战机到大战结束,仅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这场举国大战就这样瞬间结束了战斗。

曹丕根本来不及针对战争局势做出部署,吴蜀之间的大战就这样落幕了。

这时,曹丕无论是攻打吴国,还是攻打蜀国,都不是好的选择。

攻打吴国,夷陵大战,吴国几乎没有什么损失。

攻打蜀国,蜀国虽精锐尽时,但诸葛亮、赵云依然守着益州,益州易守难攻,也不是好的选择。

就这样,曹丕丧失了提前统一天下的最好机会。

如果这场战争刘备胜了,曹丕一定会倾巢而出,三线对刘备发动进攻,让刘备首尾难顾

首先我们知道魏蜀吴的实力排序是魏国老大,吴国老二,蜀国老三。老二联合老三抗衡老大,实力才会平衡。老大会联合老三消灭老二,却不会联合老二消灭老三。但如果老二老三互斗,那最后获利的一定是老大。


当时刘备为了防止自己进攻东吴的时候魏国偷袭,已经做好了完全之策,马超守汉中,诸葛亮坐镇成都从中调停,赵云坐守江州,负责从侧翼防止上庸的魏军偷袭,并接应夷陵前线。但实际上,马超此时已经病重,镇守汉中完全是靠着自己的威名,成都和江州的兵都不多,大约和刘备带走的兵差不多,约5万左右。

而夷陵前线,刘备和陆逊的兵力都是5万,如果说刘备在夷陵打胜了陆逊,他不会止步于荆州,因为此战的目的不是夺地,而是报仇。可他如果向江东复地深入,势必会向江州求兵。

这是,赵云如果帅兵挺近,江州防守便空虚,如果不派兵,刘备就会很尴尬,再进一步兵力不够,如果不进,自己的面子放在哪?

而作为北方的曹丕,刘备如果顺势直入江东,他一定会以防止刘备跨江为由,向襄阳、合肥、寿春等地暗中派兵。刘备进江东,不论刘备孙权谁胜,在江东地面上的军事实力都会大损,曹丕从襄阳、合肥、寿春三点同时跨江南下,从襄阳南下切断江州对荆州、江东的支援,从合肥、寿春对江东进行扫荡,将荆州及江东吞掉。

届时,益州的刘禅、诸葛亮就被魏国从东、北两方合围,不出数年 ,蜀川必败。


始终先生


夷陵之战如果刘备胜利了,三国会有什么祥的变数?

夷陵之战如果刘备胜利了,势必在吴国境内还有一埸大战,陆逊采用诱敌深入的策略把刘备带入有利地形实行火攻,即使刘备胜利了陆逊败了,双方的兵力消耗也已是伤亡过半,首先分析一下刘备蜀汉的总人口百万左右,总兵力十多万,除留下守益州的部队,参加夷陵之战的总兵力号称几十万,其实也就是几万人马,与陆逊激战过后已伤亡过半,陆逊再向腹地撤退,刘备乘胜追击,捣毁吴国首都,活捉孙权,有一点必须搞清楚孙权不是刘禅当时的蜀国极贫困,而吴国富裕,孙权国内兵马不可能全参加夷陵之战,少说还有几万劲旅,刘备还需一场苦战,孙权可以在吴国内打运动战,游击战,而孙权占地利,人和,刘备的兵馬还须陆续减员,但最后还算刘备胜利。

问题就在这儿了,刘备的后继部队还在益州路途遥远,曹魏大军正在大量结集,来个黄雀在后,关门打狗,把东吴国及刘备残军一齐消灭,最后剩下益州那点地方腹背受敌,三国已成不了三足鼎立,而魏国就可能统一国家了。




9紫气東来


夷陵之战如果刘备胜利了,刘备要回荆州,三国又会重新取得另一种平衡,不会出现变数。刘备不可能灭掉吴国,如果一旦把吴国灭掉,那么魏国势必会攻击,到时候获利是魏国。所以打到最后肯定会谈和。不管是打赢还是打败

夷陵之战刘备选的时机是非常好的,那个时候曹丕刚刚继位,内部非常不稳定,所以他无暇顾及这两个国家。如果曹丕统治长了或者曹操活着的话,刘备肯定不会去伐吴,所以有人往往拿夷陵之战批评刘备,头脑发晕,他不是发晕,他是清醒的很。



荆州对吴国来说那是长江天险的中游,荆州对蜀汉来说,那是进攻中原的桥头堡,有人说长安也行,巴蜀到长安道路崎岖运粮绝对成问题,而且当时长安经过李傕等人的战乱,已经没有多少人口了,拿下长安也没用守不住。荆州不同,荆州战乱很少,北方避难的很多,在荆州人口很多。


对三国来说哪个国家人口多,哪个国家就是最厉害的,因为地非常多,空地很多,所以你千万不要看三国地图,你看三国地图的时候,你会发现吴国其实不小,蜀国也不小。😄😄😄😄但那会给你一种假象。


知常容


夷陵之战是汉末三国时代三大战役之一,继赤壁之战后,进一步明确三足鼎立的格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那么,倘若东吴輸掉夷陵之战,三国鼎立的格局还会存在吗?历史将会出现怎么样的变化呢?笔者试分析一下:

第一,孙权若输掉夷陵之战,很可能全面倒向魏国

夷陵之战,蜀国几乎倾巢而出。此时的东吴面临极严峻的局面,倘若魏国乘机南下,东吴将腹背受敌,很难躲过一劫。因此,孙权做出一个重大决定:派使者前往魏国,向魏国称臣。

孙权称臣,只是为了稳住魏国,避免两线作战,并非真心实意归顺。魏文帝要求孙权必须要交人质,但是孙权使出浑身解数,玩各种权谋,找各种借口,就是祭出一个“拖”字诀。直到陆逊赢得夷陵之战在大胜,西线危机解除,孙权就换了一副嘴脸,索性一口拒绝交人质的请求,也不提投降的事了。

倘若战局不是陆逊赢得胜利,而是刘备赢得胜利,又会如何呢?如是孙权输掉夷陵之战,他的选择余地就很小了,也没有了跟曹魏政权讨价还价的筹码。这种情况下,孙权选择臣服曹魏,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第二,东吴可能失去政权主体的独立性

夷陵之战前,孙权向曹丕表示愿意臣服,这个臣服也是有条件的,就是保持政权的主体性。魏文帝曹丕心里是明白的,所以他加封孙权为“吴王”,并加“九锡”。对此,魏臣刘晔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在东汉政权未取魏取代前,孙权的名号,是票骑将军、封南昌侯。

刘晔警告曹丕,别给孙权封王,给个左将军、前将军之类的军衔是可以的。刘晔的言外之意,是不能给予孙权诸侯王的待遇。

大家知道,周代是诸侯制,诸侯国名义上受天子的统治,其实是有高度自治权的。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基本上各自为政,谁也不听中央王室的命令了。到了两汉时代,采取郡县制与诸侯制的混和制度,国家主体以郡县制为主,但保留诸侯制。不过,自汉武帝削藩后,诸侯王的领土一般都很小。

如果孙权输掉夷陵之战,不得不倒向魏国,那么他的这个“吴王”头衔,就将形同虚设。东吴将失去政权的主体性,而三国演义,将变成魏、蜀的两国演义。

第三,六出祁山的故事不会发生

如果刘备赢得夷陵之战的胜利,夺取整个荆州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陆逊曾这样分析:“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徙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意思是说,夷陵乃是军事要冲之地,是国家门户,这个战略要地是不容易守住的,一旦丢失,损失的不只是一个郡的地盘,整个荆州都丢失。

如果刘备夺取荆州,第一选择,应该是继续进攻东吴,夺下整个江南之地,然后与魏国南北对峙。当然,这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魏国若接受孙权投降,吞并东吴之地,魏军大举南下,魏蜀战争的输赢不可预测。

不管怎么样,历史都会往另一个方向发展,于是很多大家熟悉的故事就不会发生,比较诸葛亮的六次北伐等等。


君山话史


刘备夷陵大胜的话,三国将会更加平稳。

公元221年,刘备登基称帝,当上皇帝后第一道圣旨就是伐吴,为关羽报仇,实际上是想夺回荆州。可惜他不听诸葛亮、赵云等人反对,亲率部队伐吴,最后被陆逊大败,逃回白帝城后不久就病死了。

那么,倘若刘备在夷陵胜利了,他就能顺势消灭东吴吗?其实这是不可能的!最多就是将荆州的失地再夺回去。那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

夷陵(现今湖北宜昌夷陵区)距离成都非常遥远,在当时情况下,粮草运输是个极大的问题。从成都运粮过来需要数月,如果路上再遇到一些其他意外,这样刘备的军队可能就是不战自败了。

再者

刘备这次率领的都是步兵,水性大都不好,况且也没有一个优秀的水师将军。而刘备军队不熟悉长江下游水位,地形等,如果继续追击东吴,是很容易战败的。因为就算他顺利通过夷陵,可是离吴国都城建康还有千里之遥,最快的就是走水路。途径荆州、赤壁等地,但是东吴水军是出了名的厉害,当年荆州刘表通过水战将孙坚杀死,曹操也是不熟悉水性,在赤壁被孙刘大败。

然后

就算刘备突破了东吴水军限制,那么东吴一定会向曹魏求助。此时的魏国也不会任由刘备一家做大的,需要两国相互制约。东吴如果求助魏国的话,魏国一定会兵分两路,一路下汉中侵扰刘备后方,一路直接下夷陵参与正面作战。所以仅凭刘备当时的兵力,肯定是打不过曹魏和东吴联军的。

最后

当时蜀汉集团内部也有着许多矛盾,关羽张飞黄忠已死,而赵云又不受重用,马超则在北方防止曹魏进军偷袭,此时的刘备手上已无一流大将可用。

再者,庞统、法正者一类的文臣谋士也去世了,唯独诸葛亮还反对出兵,坐镇成都。所以他就算赢了这一仗,后面也是打不过的。

那么所能预想到的最好的结果就是,刘备胜了夷陵之战,然后趁机向东吴要回荆州之地,打开东面大门,然后屯兵驻守。吴蜀两家继续联手抗曹,因为当时曹魏政权还是统一北方,是三国中最大的割据势力。


所以,我觉得刘备就算胜了夷陵之战,对当时的大局也不会有太大影响,他始终是没有一家独大的势力。三国仍将进入一段平稳的发展期。


不住聊三国


刘备胜利三国鼎立的局面不会改变

刘备在夷陵之战如果胜利了,历史也不会改变。陆逊的胜利就是一个拖字决,他是生生把刘备拖败的。

刘备一生中最大的失败就是夷陵之战,陆逊的一把大火烧尽了刘备的未来。这对本来就弱小的蜀汉政权无疑是雪上加霜,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只能勉力维持着蜀汉政权的稳定。已经不具备与其他两国争夺天下的实力了。

假如刘备在夷陵之战胜利,他也只是巩固了一下自己的实力,在短时间内也不会有所作为的。战败陆逊只是战败了东吴的精锐力量,可还不足以动摇东吴根本。刘备没有水军,他的军事力量也只够在夷陵战胜,还不够占领整个东吴。一旦战线拉的太长,蜀汉后勤供应不上。刘备还是会在东吴的领土上失败而回,并遭重创。

假使刘备胜利,最好是战果就是收回荆州失地。从新回到关羽领衔荆州的状态,没有关羽还有赵云,恢复最初的三国鼎立。联吴抗曹,再次《把隆中》对的策略继续执行下去。待到天下有变,刘备的机会就来了。


雨夜构想


很多人都认为孙权夺荆州是破坏孙刘联军合作的行为,认为其格局太小,到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也被认为目光短浅,不懂大局。

其实,这是没有意识到荆州的重要性,往往大家看到的只是平面图,经常以大小来衡量国家三国各国实力。其实,如果立体一点,就会发现荆州到底有多重要了。

蜀汉偏隅西南,进退不得,别人想要进蜀地进不来,蜀地的人想要出去也出不去,自古蜀地都是易守难攻,古代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没有一个全国性政权是从四川走出去,但是荆州可以,荆州地处江汉平原,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荆州在三国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诸葛亮的隆中对就是以荆州为根本,取巴蜀为辅,进而某得天下,所以,三方对荆州都志在必得。

荆州在刘表时期因为地处长江上游,妥妥的压东吴一头,在荆州与东吴多次交锋中,东吴都处于下风,我们知道从地面上一般俯冲的话,胜的概率大一点,其实水战也一样,上游的肯定压下游一点。

在丢了荆州之后,关羽被杀,刘备天天厉兵秣马,要报此仇,不止是为关羽报仇,更是为西蜀谋得一个出路,一个和外界连接的出口。

如果夷陵之战刘备胜了,妥妥的回到关羽守荆州的时候,或者更激进一点,投降魏国,东吴的孙权和他的将领,害怕魏国而从来不惧蜀国,如果蜀国向疯狗一样咬过来,并且占了益州,以孙权的性格,必然拉魏国下水,比如将荆州献给魏国。

所以,夷陵之战应该是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胜利是打败孙吴,第二个阶段,是考虑和魏国进行一场大战。

从魏蜀吴三国的国力来说,蜀国国力最弱,因此,肯定抵挡不了魏国和吴国的夹击,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其实是拿蜀国的国运在进行一场赌博。而且是豪赌!


史论纵横


夷陵之战是一场关乎东吴和蜀汉的国运之战,一旦战争的结果发生改变,那么整个三国都将会改变。

公元219年,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吴、蜀两国结仇。两年之后刘备在益州称帝,并且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这个时候孙权发现玩大了,如是决定向刘备求和,但是刘备不同意,吴蜀之战不可避免。

为了打好这一仗,孙权从外交到内政都做了调整,首先他像曹魏称臣,然后将办公场所从健康搬到了武昌,同时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为了打好这场战争孙权是做了众多准备,因为这场战争直接关乎东吴的国运。

战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刘备打败,但是失败之后的刘备并没有回到成都,而是一直坚守在白帝城,直到去世。刘备之所以不回成都,就是因为此战将蜀国的精锐消耗殆尽,只要他驻守前沿,才能阻止东吴的进一步进军。

历史不容假设,但是我们就假设一把试一试,若是夷陵之战刘备胜利,其结果会怎么样?

首先夷陵之战若是刘备胜利,他一定会乘胜追击,东吴所占领的荆州肯定保不住,而且还会丢死很多自己的领土,但是第一阶段不会亡国。因为此时刘备不会第一时间攻击建康,因为直接进攻建康会使自己战线拉得过长,给曹魏可乘之机。但是刘备会占领现在的湖南江西一部,彻底解决占领荆州的后顾之忧。

占领荆州之后,蜀汉就对孙权有绝对的战略优势,随时可以顺江而下直接威逼建康,而我估计刘备会采取逐步蚕食的战略,派一个大奖镇守荆州,防止曹魏南下,然后一步步东逼孙权,最后的目的就是控制东吴全境,与曹魏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东吴方面在夷陵之战失败之后,自身的防备力量降低很多,就不得不依靠曹魏,所以东吴将完全成为曹魏的附庸,政治自主的能力将会丧失,而且最后很有可能会灭亡在蜀汉手中,成为流亡政府。

夷陵之战对三国的局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是刘备东出的重要决策,可惜刘备的大意让他失败,最终含恨而终。


帝国烽火


夷陵之战实际上是刘备向东吴发起的为讨荆州的复仇战役。要想知道,夷陵之战如果刘备胜利了,会有怎样的结果?就必须要知道荆州在三国时期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以及夷陵之战的背景。



当时的荆州,除了被刘备占据以外,曹操还占着襄阳和樊城。对刘备来说,荆州就是他的命根子,是东进和北上的必经之路,诸葛亮的《隆中对》就主要是从荆州出兵北伐中原的。对曹操来说,荆州是问鼎中原的南大门。关羽才水淹七军,曹操就恐慌想迁都。对孙权来说,荆州就是东吴的天然屏障,失去荆州,魏和蜀都可顺江而下直逼东吴。夷陵大战刘备正是这样兵进东吴的。荆州对大家来说都很重要。孙权一直想讨回荆州的原因,就是要给东吴建立一个西大门。




公元214年,孙权见刘备得了益州,就又向刘备讨要荆州,刘备又以图凉州为托词拒还荆州。孙权一怒之下派吕蒙和鲁肃夺取了长沙,零陵和桂阳三郡。刘备得知荆州有事,遂领5万大军下公安,准备和孙权一决雌雄。恰逢曹操攻打汉中,刘备怕益州有失,无奈又和孙权讲和。双方约定:东吴占长沙,江夏和桂阳,刘备占南郡,零陵和武陵。



公元219年,对于刘备来说有两件大事,一个是得汉中,一个是失荆州。为配合刘备在汉中取得胜利,驻防江陵的关羽出兵攻打曹军驻守的襄阳和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杀庞德,败曹仁,势不可挡。曹操恐慌,甚至想迁都邺城。刘备如此势大,让孙权也很害怕,孙权觉得如果让关羽再拿下襄阳和樊城,那江东就岌岌可危了。所以趁关羽攻打樊城时偷袭荆州成功,后又杀关羽夺回全部荆州。

这之后才有了之后的夷陵之战,夷陵之战以刘备的失败告终。使《隆中对》出击中原的两大拳头中的主要力量被孙权破坏,问鼎中原只剩出汉中一条艰难之路。

夷陵之战如若刘备取胜,凭借荆州的天然优势,东进可逼东吴,北上可图中原。使刘备用兵变得灵活无比,游刃有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