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各種無奈,但是又不得不面對,如何消除中年人的焦慮?

一路陽光229184475


調整好自己,正確去面對人生,什麼樣的年齡就必須要做什麼事情,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也應該從容面對,去享受上老下小的關愛和責任,和家人一起成長,這才是完整的人生,其樂無窮!


wy吳昊昊


老王今年35歲,23歲大學畢業就來到這個公司,至今已經整整12年了。現在還只是個業務經理,不久後的內部晉升如果失敗,他就很難再有什麼機會往上走了。但是偏偏今年新調來的同事,工作狀態都很不錯,因此他覺得自己升遷的機會不是很大。並且這個曾經如日中天的通信行業巨頭,現在因為轉型的失敗,業務份額陸續被國內其他企業搶佔,辦公室裁員的消息瀰漫,老王擔心可能就快輪到他了。

這些憂慮老王也沒辦法跟妻子說,因為她幫不上忙,只會嘮叨添亂。以前他還會跟同事說說,偶爾在網上發發牢騷,最近他連傾訴的慾望都沒有了。在不久前的同學聚會上,他也特別苦悶,看著同學們開著名車,一身名牌在他眼前晃,也讓他感覺到很大的心理壓力。老王越來越感到自己很沒用,奮鬥了半輩子竟一事無成。

他常常胡思亂想,比如自己是否應該換個工作,或乾脆辭職創業,或移民加拿大、澳大利亞什麼的,他總是焦躁地想,他再不改變,肯定坐火箭都趕不上他的同學,也趕不上這個消費日益高漲的時代。

但是無論怎樣徹夜不眠,怎樣沮喪,都趕不走他年齡越來越大的現實。他突然覺得自己在這個年紀,許多夢想已經遠逝,沒有實現的彷彿永遠也不可能再實現。他實在不知道該怎麼面對自己了。

古語有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明明是人生當中最黃金的年齡,事業騰飛的關鍵時期,可現實當中,矗立在我們面前的兩個大字卻是:焦慮

這裡所說的焦慮,不是焦慮症,而是一種負面情緒。

人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感受到了壓力和緊張,焦慮就會出現。焦慮是人對外來壓力的情緒反應,有惶恐,有不安,有擔憂,有煩躁……甚至讓我們易怒、生病。不過,既然焦慮是一種情緒,就和喜怒哀樂一樣,可以被我們認知和了解,產生有益的影響。

01.當我們焦慮的時候,我們究竟在焦慮什麼?

1、 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惶恐

大約十年前,在上各種戰略課程的時候,講的還是十年規劃,五年規劃。這種規劃週期的特點是,外部的大環境是基本穩定的、可預測的。而人三四十年的職業生涯,很大概率上是比一個行業週期要短很多,所以我們的父輩都是可以在一家公司,一個行業從20歲幹到退休。

但現在已經完全不同了。像騰訊這樣的企業,做戰略都從來只看3年,為什麼?因為3年後的未來,沒有人能看得出來。走在時代浪潮最前面的騰訊尚且看不清,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又如何能夠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每天看到各種人工智能將要代替人類工作的新聞,銀行不要櫃員了,京東員工也要減半了,華為不要35歲以上的了,還有很多曾經風光的知名企業都在裁員,就莫名的焦慮。有的看上去離自己挺遠的,但是,會不會有一天發生在自己身上?如果發生到自己身上,該怎麼辦?

2、 對自己應對變化的能力感到不自信

接著上面的話題,如果發生在自己身上,怎麼辦?

人到中年,相比於新入職場的年輕人來講,雖然在經驗、閱歷、人脈、職場情商的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但是體力,學習能力、衝勁兒等方面都比不上年輕人。

而身居高位,手拿高薪的中年,一方面擔心自己的職位可以被性價比更高的年輕人取代,另一方面又擔心一旦自己失去這份職業,該怎麼辦?職位越高,市場上能夠匹配相應級別和薪水的職位空缺越少,而自己的能力和知識體系又相對固化,對一些新型的行業職能領域又不瞭解,真的有變化發生,沒有信心自己可以沉著應對。生怕一個不注意就被洪流甩到了人潮末尾,再也沒辦法翻身。

而就是在這樣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的狀態下,精神層次極度飢渴,由此變得時而對未來的憧憬高亢異常,時而又會被所處的現實一巴掌呼在牆上,成了矛盾糾結體的焦慮不安。

3、 揹負著沉重家庭責任的中年,安全底線太高

人到中年人,都是家裡的頂樑柱。上有父母高堂,下有孩兒成雙,要負擔起贍養父母,教育孩子的責任。父母還好,如果是雙親身體健康,有退休工資,基本上沒有多大的壓力,但是,孩子尚在年幼,除了生活費,奶粉尿布之外,孩子在慢慢長大,教育費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除此之外,還房貸車貸保險,是不是應該給孩子買學區房等等…

如果有幾個月沒有工資,可能還房貸都有壓力;如果老人生病,全家就亂套了;如果大人生病,那簡直就是一場災難……職場中年,脆弱的一塌糊塗,想想都害怕。

02. 我們是如何讓自己陷入焦慮的?

1、 沒有人生目標和價值定位

約瑟夫· 坎貝爾有一句話:中年危機好比是當你爬到梯子頂端,忽然發現梯子架在錯誤的牆上。

我們剛畢業的時候志氣滿滿,想要幹出自己的一番事業。但是逐漸地發現社會和自己想象的不同,於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選擇了後者,想著要先生存下來。你覺得金錢、事業、婚姻、房子能帶給你安全感,可當這些東西離你越來越近,你才開始發現,原來沒有想象中美好。想要抽身卻發現自己深陷其中。於是走的久了就忘了自己為什麼出發,仗劍走天涯的夢也逐漸地遠去。

到了中年,才發現自己人生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沒有了內心對於生活的真正渴望和激情,為了過日子而過日子,為了安全感而安全。沒有目標的人生,怎麼走都覺得有缺,任何一點不確定都會感到焦慮。

2、 呆在舒適區太久了

人的行為是具有慣性的,當我們長期處於輕輕鬆鬆就能完成的工作的狀態,想要再去轉換模式是非常困難的。你可能會反駁“我一直很努力,很勤奮啊!”是啊,你可能一直在自己的舒適區裡很勤奮,用勤奮的疲勞麻痺對不適區的探索。

最近網上有一片和火的文章《為什麼大多數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生活的苦大多是可重複性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在這裡同樣發揮作用,持續地經歷同樣的苦時間久了,痛苦的體驗和效應會逐漸減弱,讓人進入習慣性無助的狀態。這種狀態雖然不是特別舒服,但久而久之也不會特別難以忍受。但是學習的苦是非重複性的,需要積極主動的思考和不斷打破邊界,這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

3、 只有焦慮,沒有行動,焦慮更焦慮

這是一個典型的惡性循環系列。帶著心中的那份焦慮,擔憂未來。

“工作的上升空間天花板明顯,公司新招來的那個似乎就是為了頭頂那個職位招的,自己晉升似乎希望渺茫。前幾天獵頭介紹的那個工作聽起來還不錯,但是人家公司不一定看得上我,再說跳槽試錯成本太高,需要重新去適應一個新的公司、行業,需要學習很多新東西,本來現在的工作就不輕鬆,已經沒什麼自己的時間了,而且萬一失敗了怎麼辦?也有朋友聊創業的事情,不不不,風險太大。但是現在這種半死不活的狀態,也讓人窒息……想不清楚,算了,還是洗洗睡吧“。

第二天醒來,依然是同樣的一天,只是因為時間又過去了一天,自己更焦慮了。

03 .請直面你的焦慮!

作為情緒的一種,焦慮並非一無是處。電影《頭腦特工隊》當中,快樂、悲傷、恐懼、厭惡和憤怒五種情緒,對人都是不可或缺的。我們總覺得快樂是好的情緒,但是憤怒在關鍵的時刻,挽救了快樂。

2014年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對皮膚癌的焦慮促使許多美國人購買防曬霜,也就是說,對患病的焦慮促使人們採取行動來避免不好的後果。出於對交通事故的焦慮,我有隻要一上車就係好安全帶的習慣。因為對面試的結果焦慮,於是認真花更多時間來準備,提高了成功的可能性。

所以對於焦慮,不需要否認或者躲避,直面他,瞭解他,讓他發揮積極的作用。

1、 認清自己的價值觀與人生目標

扎克伯格在今年哈佛大學畢業典禮演講上面說過一段話:“目標是我們意識到我們是比自己更大的東西的一部分,是我們被需要的、我們需要更為之努力的東西。目標能創造真正的快樂。沒有人從一開始就知道如何做,想法並不會在最初就完全成型。只有當你工作時才變得逐漸清晰,你只需要做的,就是開始。在我們的社會里,我們並不經常做一些偉大的事,因為我們害怕犯錯。事實上,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將來都會有問題,但這不能阻止我們開始。”

但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越是根源性的問題我們就越要深入的去挖掘。我喜歡的事業究竟是什麼,願不願意為其付出大量的時間,敢不敢接受失敗,失敗了之後怎麼辦。如果還是感到迷茫,可以藉助專業的職業發展顧問幫助我們更深入的瞭解自己,畢竟目標問題是根本問題,最好一次性解決。

2、 從忙碌的工作中抽身出來,認真規劃下一個階段的職業發展

所謂取勢、明道、優術,取勢永遠是最重要的。戰術的勤奮永遠不能代替戰略上的思考!

自己的優勢是什麼?自己的職業價值觀是什麼?自己想做的事情是怎樣的?行業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公司的發展前景是怎樣的?怎樣結合自己想做的和能做的,找到一個有發展前景的行業和有潛力的公司,度過下一個三年或者五年的職業生涯,是每個人當下都應該考慮的事情。

目標清晰之後,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用行動代替焦慮。

3、 制定學習計劃,讓自己處於持續進化狀態

焦慮的根本在於未來的不確定性以及自身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從這個角度講,沒有捷徑可以走,唯有持續的學習進化。“別人”彷彿是天生的贏家,永遠不用焦慮就能仗劍走天涯,卻不知道別人的努力是我們的幾十倍; “別人”寫出的文章每篇都是10w+,卻不知道人家常常積累素材熬到凌晨三點。

要想保證職場競爭力,讓自己擁有真實的自信,就需要高效的學習來不斷的提升自己,讓自己始終擁有擁抱變化的能力。

其實何止中年人存在焦慮呢,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甚至小學生都有焦慮。只不過是作為社會中流砥柱的中年人,在媒體的鏡頭下被無限次放大。再一次,焦慮是我們對於外界環境壓力的反應,是情緒的一種。我們無法避免,只能直面。

最後,非常喜歡的一段話,與君共勉。

《我們最深的恐懼》(瑪麗安娜·威廉森)

Our deepest fear is not that we are inadequate

我們最深的恐懼,並非是我們無能為力;

Our deepest fear is that we are powerful beyond measure。

我們最深的恐懼,是我們不可估量的能力;

It is our light,not our darkness that most frightens us。

是我們內心的光明,而非黑暗,使我們驚恐不已。

We ask ourselves,

我們捫心自問

Who am i to be brilliant, gorgeous,talented and fabulous?

我是可以聰明,美貌,才華橫溢,出類拔萃嗎?

Actually who are we not to be?

難道我們不可以成為這樣的人嗎?

You are a child of god

你是神的孩子。

Your playing small doesn’t serve the world.

你萎縮自己,掩蓋自己的光芒,並不會點亮這個世界

There is nothing enlightened about shrinking so that other people won’t feel insecure around you.

縮小自己在狹窄的世界裡,為了消除周圍的人感到不安,並無裨益。

We are all meant to shine as children do.

我們本應該光芒四射,象孩子們一樣,照亮世界。

We were born to make manifest the glory of god that is within us.

我們生來就是為了呈現內在已有的神的榮耀。

It’s not just in some of us; it’s in everyone.

這種榮耀的光芒不只在一些人身上;它在每個人身上。

And when we let our own light shine,

當我們讓自己發出光芒,

We unconsciously give other people permission to do the same.

我們不知不覺中也允許他人去閃耀他們的光芒。

As we are liberated from our own fear

當我們將自己從恐懼中解放

Our presence automatically liberates others

我們的存在無形中也解放了他人。

(這段話來自南非總統曼德拉(Nelson Mandela)的就任演講,而曼德拉引用的是美國作家瑪麗安娜·威廉森Marianne Williamson的《發現真愛》A Return to Love。)


睿思睿讀


人到中年,活得好的像活得更好,活得差的想活得好一些,總之,認為活得好,有很滿足的人少之又少,自然都想往好了活。可惜水瓶子越到頂裝得越少。各種無奈各種瓶頸就來了。因此我覺得要想無奈少一些,就應該學會扔東西了,記得看過一個日本婦女,據說很會收東西,還得了一個全國級的一個大獎。後來採訪她時,她就說,其實,我們很多捨不得的東西,都是我們從來不會用的了,對我們而言,它永遠無用了,而她就是把這些看著捨不得卻無用的東西扔了。所以她就很能收拾屋子。我們也要學會收拾屋子。


古的羅克里


到中年,身上揹負了太多重擔:白天要上班,晚上要陪娃;左手要還房貸車貸,右手還要準備孩子的教育基金;如果家裡老人身體再不好,需要求醫問藥,就更加焦頭爛額了。於是,很多中年人眉頭緊鎖,就算灌下再多的枸杞茶,也還是睡不安穩。

難道人到中年,就只能這樣在焦慮中度過嗎?當然不是。如果能做到這5點,相信你的生活會從容很多。

1.給自己和家人購買保險

記得小時候總是聽人說“一人賣保險,全家不要臉”之類的話,似乎賣保險的,都是騙子。這兩年卻漸漸意識到了購買保險的重要性。

最開始萌生買保險的想法,是因為一個朋友的經歷。她因為意外受傷,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法上班,每天要去醫院做復健。公司因此扣了她絕大部分工資,原來每個月能掙7000多元,後來每個月只能掙1000多元。一方面是收入的嚴重縮水,另一方面是醫療支出的增加,經濟壓力一下子大了許多。這讓我不禁想,要是她之前買過意外險就好了。

另一件觸動我的事,是我做醫藥雜誌編輯時,收到的一封稿件。作者是一位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孩子才兩三歲。她說本來她跟丈夫兩個人養孩子、養老人(婆婆偏癱),日子還算過的去,結果現在自己因為生病而不能正常工作,丈夫一個人要養3個人,壓力特別大。而系統性紅斑狼瘡,在很多重疾險中都是覆蓋了的。

這兩件事讓我意識到,還是要給自己和家人配置一定的商業保險的。

簡七說過這樣一段話:“每個人都至少有一根保險繩,不同的是,風險是由保險公司承擔,還是由愛你的家人承擔。”如果沒有保險,家庭一旦遇到意外或疾病,往往就會被鉅額開支壓得喘不過氣來。而保險可以讓我們用最少的錢,來轉移我們難以承受的重大風險。因此,不妨給自己和家人購買一份商業保險。

如果預算有限,可以先幫家裡的賺錢主力買一份保險,之後再考慮其他人。至於險種,個人覺得最需要購買的是意外險和重疾險,有能力的話,還可以配置醫療報銷險和壽險。當然,市面上的保險很多,有的確實也有“坑”,需要自己多做功課再購買。推薦大家看看簡七寫的《第一次買保險就買對》,個人覺得是不錯的保險入門書。

2.增加“開源”的渠道,讓收入更上一層樓

錢雖然不是萬能的,但確實能解決大部分問題。錢包鼓一點,面對困難的底氣會足一點,焦慮也會少一點。

中年人因為在工作、愛好等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年限,甚至已經成為了某一領域的專家,所以與年輕人相比,在賺錢方面其實也有自己的優勢。

比如,我有個朋友,在美術和育兒方面都有深厚的積累,於是他與某平臺合作,開了兒童美術課,反響很好。還有一個校友,本職工作是做通信的,但是花了很多時間精力研究債券,幾年下來成了債券投資方面的專家,現在債券投資收益已經成了他主要的收入來源。

因此,我們不妨好好考慮下自己的長處和資源,然後看看能不能利用這些優勢變現。

也許你會說,自己沒啥長處和資源(我自己也有這樣的感覺55555),那也不用氣餒。有一句話說:“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10年前,其次是現在”,既然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那麼不妨從現在開始行動起來,挑一個自己喜歡又可能變現的方向持續不斷地鑽研。什麼都不做的人,往往是最焦慮的;相反,如果能持之以恆地向著自己的目標前進,不斷進步,心態也會越來越好。

3.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年輕時熬夜上網泡吧,第二天稍微睡個懶覺就好了;現在再熬夜,第二天必然頭痛欲裂,久久緩不過來。因此,我們不妨提醒自己,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該早睡早睡,該鍛鍊鍛鍊,規律生活,不要暴飲暴食。這樣的生活聽起來不太酷,卻可以讓我們保持最好的健康狀況和精神狀態。

雪球大V銀行螺絲釘曾經說過,一個“人”其實可以看做是一個能夠“定期產生現金流”的債權類資產。只要我們健健康康的,就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不斷獲得現金流,這是我們面對未來的“防禦性武器”,有了這些現金流,我們才可能去投資,從而放大自己的收益,並且充分享受“複利”的魔力。所以,哪怕你一時找不到更多的開源辦法,至少照顧好自己的身體。

4.提高抗壓力

學會和壓力相處,提高自己的抗壓力,也是減少焦慮的法寶。

你有沒有想過,面對同一件事情,為什麼不同的人心裡承受能力不同?這是因為,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人的感受往往並不是由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決定的,而是由他們對於這件事情的想法決定的。

比如,同樣是被裁員,有的人可能會一籌莫展,情緒低落,因為他們想到的往往是“家裡還有那麼多房貸怎麼辦?如果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了怎麼辦?”;有的人則會樂觀很多,因為他們的想法往往是:“也許生活會有一段時間不那麼穩定,但是總有機會找到合適的工作的,甚至說不定能有更好的機遇。”

因此,如果我們感到焦慮,不妨追問一下,到底是什麼想法導致的。然後,嘗試對這個想法進行駁斥,我們的感受往往也會隨之改變。

5.構建良好的家庭關係

維持一個家,並不容易,有太多大大小小的事情要處理。重擔之下,難免會忽略枕邊人,又或者覺得自己受了冷落,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好好維繫感情,夫妻感情很容易變淡。然而,婚姻關係又是人類社會最為親密的一種關係,如果能構建良好的婚姻關係,家庭就會成為我們放鬆、休息、補充能量的地方,會讓我們獲得巨大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因此,我們不妨積極一點,努力構建良好的家庭關係。其實這也不難,配偶想傾訴的時候,我們就認真傾聽,接納他的情緒;我們有什麼感受,也不妨明白講出來。抽一些時間,跟配偶獨處——哪怕在孩子睡覺之後聊會兒天也是好的。隔段時間安排一次家庭旅行,放鬆一下繃緊的神經。一起做一些兩人都喜歡的事情。最最重要的,相互尊重、經常溝通,就算有不同想法也好好說話,不要出口傷人。這樣,家庭就會成為一個溫暖的港灣,就算風大雨大,只要想到有人會跟我們共同面對,心裡就不那麼害怕。

查爾斯·司布真說過:“焦慮不會使明天的苦惱減少,只會消耗今天的力氣。”當你焦慮時,請想想這5點,然後挑一個最容易的方面做起來。因為,行動是戰勝焦慮最好的手段。


輕如鴻毛


人到中年的焦慮,其實是對未知生活的恐懼

職場上升空間越來越有限,房屋還貸越來越緊張,

父母越來越離不開自己,孩子看著越來越叛逆,

一個個問題接踵而來,而我又人到中年,這一切都該怎麼辦?

01

勞累一天躺在病房一個伸不開腿的摺疊椅上,

眼裡看到的是一個個呻吟蜷縮的病人,鼻子裡聞到的是各種怪異的氣味,渾身痠疼,可卻沒有半點睡意。

小云,一個世界500企業的中層管理,

因為70多歲的老父親腰椎間盤手術造成“術後感染”,被送進省城醫院急救,開始了令人窒息的陪護生涯。

因為負責一個部門,事無鉅細都要管理到位,所以小云就將一切工作搬進了病房。

文件、規劃、方案等等開始了網上傳送,現場檢查的項目同步視頻。

一邊給父親喂藥、餵飯、倒引流袋,洗臉、擦洗身子、換洗尿墊,

一邊“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職場白領、貼身陪護兩種身份無障礙來回切換,

週而復始。

小云看著衛生間鏡子中臉色憔悴、頭髮枯黃的自己,近乎崩潰。

02

女兒一路從小學讀到大學,成績一直很好,她是華華夫妻倆的驕傲,

也是心高氣傲的華華夫妻倆出人頭地的希望。

原本按照女兒的計劃,華華夫妻倆也是支持女兒大學畢業後出國讀研,

但是隨著丈夫和自己先後被迫失業,開個菸酒店生意每況愈下,華華開始時不時的暗示即將畢業的女兒,

“出國費用太高,負擔不起”。

於是,聰明的女兒開始發飆,

閉門不出、絕食、打砸傢俱、威脅父母脫離關係···。

看到女兒傷心欲絕的樣子,華華夫妻倆陷入恐慌,開始盤算僅有的一套住房,

與公婆、兄妹商議準備賣房。

可想到即將知天命的兩個人,今後要租房寄人籬下,還有後繼留學費用的天文數字,一大家人都表示反對。

一邊是想讓女兒成為人中龍鳳,改變家庭命運,在親朋面前有值得炫耀的資本,

一邊是收入窘迫的現狀,

華華夫妻倆一籌莫展,滿目愁雲。

03

社會原本就有這樣兩種人,

一種是心裡不能有一點小事,別管是工作上還是家庭裡的,一定會反覆考慮,甚至夜不能寐,

另一種則反之。

究其原因,應該有著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做事謹慎之人。

對事前、事中、事後的考慮過於縝密,唯恐發生任何閃失,以至於焦慮不安,給自己太大壓力。

這種人一般處事謹慎、心思細膩,

對一件將要實施的事情發生之前就要做出應對預案,

事情進行中會全程監控,逐個環節盯到位,事後還要做出總結,梳理經驗教訓。

這種人做事情講求的是盡善盡美,不留遺憾,就像諸葛亮一樣“事必躬親”,

但同時也會給自己造成過重的心理負擔,長期以往下去就會使自己健康受到損害。

二是心胸開闊之人。

他們做事的原則就是“今日事今日畢”,哪管他明天會出現新問題。

他們遵循的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不沉浸在一件事情裡。這種人從他們為人處世之道上就可以看出,和他們處事的風格是如出一轍的。

凡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心裡不擱事,手裡不留事。

所以外人看來,他們是遊刃有餘,應對自如,實則是心寬坦然,灑脫應對。

04

人的性格原本就是變化著的,

當青年時的灑脫和心胸開闊,遭遇到人到中年的壓力和緊張,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擔憂、煩躁、惶恐、不安。

而原本就是一個做事認真謹慎之人,面對步入中年蜂擁而至的負面情緒,自然更會登峰造極——崩潰。

知乎上有個這樣的疑問,

“44歲萬達女高管自殺:多少中年人,活得像困獸”

獲得高贊。

“正是知天命的年紀,卻選擇了棄天命。

有人說,因為工作壓力大。

也有人說,因為內外的圍困,無法消解的重重問題。

當然還有更多的聲音稱,人到中年,舉步維艱,這是悲催現實。

其實最隱秘的根本問題,不是我們能夠拿出來與人分享的,一些無足輕重的細節,或者大而化之的話語。

真正的痛苦複雜又龐大,細碎又繁多,無法一一句讀。

我們在其中奮力泅渡,仍然時不時感到被吞噬的危險,即將窒息的絕望。”

他說出了大多數中年人的心裡話。

05

危機無法選擇自動避開,令人悲催的事還會不斷髮生,

不是你選擇逃避,壓力就會無影無蹤,

所以要想走出中年危機的沼澤,就只能選擇改變自己的。

一是學著把事情轉移出去,不要全部放在自己心裡。

大腦很刻板,只要是主人交給它的事情,它一定會照本宣科的記下來,

如果你一直把事情交給它,它就會因為想記的事情太多而讓主人煩躁,焦慮,甚至崩潰。

試著把需要考慮的事情寫在日記本上,或者說出來讓自己最親近的人幫助分擔,或者是傾述在手機或電腦裡,

這樣來減輕大腦的負擔,就會使自己心情舒暢,輕鬆愉悅。

二是給要做的事情排排序,分出輕重緩急。

早上要送孩子到學校,還要趕到公司開晨會,面見客戶的資料還沒有整理完成,還有母親需要到醫院打針···,

任何事情都會隨時發生,從不會讓你悠閒到主動去找事。

所以,給需要去做的事情排排序,

重要的事情往前趕,次要的事情往後順一順,

這樣你就一直處在主動的狀態,而不是被動的推著往前趕,掌握了主動,也就有了運籌帷幄的自信。

三是提前做好規劃和準備,讓掌控代替恐懼。

人對未知的事情一般會產生恐懼,

因為不可控的目標和結局,都會使自己不安和焦慮。

但是一旦做好了充足的準備,要做的事情不再是未知的,掌控感就會代替恐懼感。

大到孩子擇業、買房子,小到每日工作安排和節日度假事宜,

提前謀劃,提前考慮,

做到心中有數,遇事不慌,自然也就不會產生畏懼。

有的人心裡裝一件事,就會感到焦慮、慌張、茶飯不思,有的人心裡有多件事情,但是還能夠應對自如、輕鬆處理,

所以中年人的焦慮,歸根結底就是需要一個人具備這幾種成熟素質,才能使自己放輕鬆。

解決問題的能力、

多維思考的心智、

泰然處之的自信。


遠源流暢


人到中年,如果沒有目標,沒有興趣愛好,最容易陷入無奈的境地。

消除中年焦慮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認清自己所面對的具體情況。認真分析自己的個人處境,擺平心態。

如果自己事業穩定,家庭情況穩定。那麼就做出自己的個人職業規劃和家庭規劃。按部就班穩妥的推進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自己到中年事業上停滯,家庭上不是太理想的話,就要鼓起勇氣,迎難而上。抓緊時間打拼,人到中年的打拼,一定要少說話,多做事,默默的承受各種壓力。踏踏實實努力奮進的去解決各種困難。千萬不要著急,更不要墮落,或者是隨波逐流。

不論什麼時候踏踏實實的幹,總會有結果。在困境中主要考驗的是一個人的堅韌和冷靜,只要堅持。事情總會變得越來越好。


烏蒙村夫瞎打捉雞麻將


生活中,確實有很多瞬間突然使你變好,

而那一瞬間,永遠留在你的記憶裡。

In life there are actually many moments that suddenly make you become good , and that moment has been in your mind forever.



水木清華76318705


1.呼吸的控制。

在生活當中,隨時隨地對自己的呼吸保持一份注意力,並且刻意的把它拉長,就可以增加副交感神經的作用,讓自己能夠比較淡定一點。

尤其是如果能夠把呼氣的時間拉長到吸氣的兩倍,對於常常焦慮、煩躁的人來說,就是更理想的調解自律神經的方法。

而對於交感神經不發達、平常比較遲緩、容易抑鬱、沉悶的人來說,瑜伽的快速呼吸法是比較好的。

2. 走路比激烈的跑步對副交感神經更好。

所以,快跑適合平常比較慵懶、沉靜的人,焦躁的人適合用稍快一點的步伐走路(而不是跑步),來調節神經。

3. 說話的語速放慢,同時不忘臉上時時帶著微笑。

即使心裡不開心,也強迫自己微笑,再加上說話速度放慢一點,那麼你的自律神經也會被調節到的。相較於微笑的神奇效果,生氣和恐懼是對自律神經最不好的刺激。

4.早上起來喝一杯溫開水,刺激腸胃蠕動,而且一定要吃早餐,三餐也要定時,確保自律神經定期定時的被刺激、調節。

因為腸道的健康對於自律神經也非常有影響,所以要常吃一些益生菌、乳酸菌保持腸道的健康。

5. 走路的時候,保持胸腔和腰桿的挺直。

這也非常的重要。我以前姿勢很不好,時常含胸。練習瑜伽以後,長高了三公分,分別是後腳筋、後腰和胸椎被拉伸開來了,各拉長了一公分,所以我真的長高了三公分。

用正確的姿勢走路,放鬆自己的肩膀,張開手掌(不要緊繃手掌)可以讓一個人處在比較放鬆的狀態。

6.做所有的事情,都慢一點。

如果早上睡過頭的話,在刷牙的時候,可以特意地放慢動作緩解自己的緊張和焦慮。



經典觀察


焦慮是沒有用的,兒孫自有兒孫福,不要去擔心以後的事情,不要胡思亂想,只要做好自己努力了就行了,該怎麼生活就怎麼生活,該做就做什麼。不要負債、不要貸款消費,多存點錢保證以後的生活衣食無憂,以備不時之需。在自己的衣食無憂的情況下,就應該減少慾望,把日子過好就行了。自己生活沒有保障的情況下,就應該努力去奮鬥,去找錢找工作,把日子過好。任何時候都應該保持一個樂觀的心態。





吳智勇905


人常言,人生的道路長又遠,但關鍵時刻就那麼幾部。中年就是人生的關鍵時刻和那關鍵幾步。

首先,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的頂樑柱。又是自己職業生涯的關鍵時期,稍有不慎,會滿盤皆輸。所以我覺得人到中年,面對自己的人生無奈,應該咬牙頂過去,如果稍有懈怠,那就會一瀉千里的後退。

其次,要保持良好的心態,要抱著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心態。這樣如果碰到人生的無奈時,可以釋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