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給孩子零花錢,孩子受益一生

教育家默克爾說:“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而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零花錢是最好的手段。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聊聊幾點有關孩子零花錢的問題。


一、該不該給孩子零花錢?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孩子從同學課桌裡偷偷拿走了幾塊錢,被同學發現,報告老師。

班主任很疑惑,這個孩子家境不差,平時也很乖,怎麼會跑去偷錢呢?

瞭解後才知道,孩子沒有零花錢,剛好學校門口小賣部貼紙最近特別火,眼看著其他孩子都買了,他想要爸爸媽媽又不給買,只能出此下策。

原來,孩子媽媽從不會給零花錢,媽媽的原話是:“家裡有吃有喝,他沒有需要用錢的地方。”

這種在零花錢上嚴防死守,最壞的結果是孩子禁不住誘惑,自己跑去想辦法弄錢。

小學階段的孩子,用零花錢無非是想買一些門口小攤上“沒用”的東西,如小貼畫、小卡片、小零食等等,在大人眼中,這是不該買的東西,是浪費錢,但對孩子來說,意義不止如此。


這樣給孩子零花錢,孩子受益一生

比如,買自己喜歡的東西,這是對支配自己學習和生活的渴望,他可以自己說了算,是獨立自主的意識在作祟。

再比如,和同齡孩子相處時會有需要用錢的地方。

《少年派》中有句臺詞:“小孩也需要錢壓兜,身板才能直起來。”

放學成群結伴買零食,如果就自家孩子沒有錢,可能就不敢和朋友玩,甚至陷入自卑,這是社交需求,到了青春期,這一需求更加明顯。

西方有個說法,如果總是剝奪孩子支配錢的機會,反而養成他們一花錢就伸手,一有錢就趕快花光的習慣。

所以,孩子到了年齡,固定給他們一些零花錢是很有必要的。零花錢,不僅能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也是幫助孩子樹立正確金錢觀的重要途經。


二、零花錢該怎麼給?

零花錢給多少,是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家庭實際情況來定,一開始可以每天給,等孩子大一點,不妨嘗試每週或每月給一次。

其中有三點需要注意。

1.事先和孩子商量好的金額,不應過多;

2.定期給,讓孩子知道自己每週或每月大概有多少錢,他才會有計劃地消費;

3.堅持原則,有的孩子零花錢不夠花,就跑去和父母耍賴,這時候,你就要告訴他,必須等待下次才能發零花錢。如果遇到特殊情況,可以”預支“下個月的零花錢,但必須讓孩子下次還上。

這樣給孩子零花錢,孩子受益一生

三、如何教孩子合理分配零花錢?

讓孩子自己支配零花錢,是對他的信任。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起到的是引導作用,儘量尊重孩子對金錢的自主權,在無害的原則內,怎麼花由孩子來決定。

認識一位媽媽,從上小學就開始給兒子零花錢,每天2塊錢,每週給一次,自負贏虧。

剛開始的幾個星期,兒子一拿到錢就全部用在了買小零食上,遇到想要的玩具,還會問她要錢,她拒絕了,並告訴孩子:“你把零花錢省一點,攢夠了再去買吧。”

孩子無奈照做了。時間久了,存錢罐居然真的餘下不少零錢。

前幾天,爸爸過生日,孩子用省下的零花錢跑去店裡給爸爸買了一雙手套,爸爸開心得不得了,拍照發朋友圈炫耀。

合理的零花錢制度,是會花錢的同時,也有儲蓄的習慣。

孩子學會了支配金錢,也培養了延遲滿足能力,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用金錢帶給身邊的人幸福和快樂。

這樣給孩子零花錢,孩子受益一生

四、孩子做家務該不該給零花錢?

這個問題備受爭議。

事實上,做家務能獲得報酬,最大的副作用在於破壞孩子對家庭的責任心。

掃一次地,1塊錢;洗一次碗,1塊錢;收拾好房間,10塊錢.....一開始效果會很好,孩子也很積極,但時間久了之後,問題就出來了。

《家有兒女》中有一集,爸爸夏東海就搞了一次有償家務的活動,結果亂成了一鍋粥。

為了得到家務卡,三個孩子碗洗兩次,一天拖地3次,吃7頓飯,衣櫃的衣服全部被搬去反覆洗......幾百張家務卡,一會就搶完了。

夏東海感覺事情不對,告訴孩子們活動結束了,結果劉星和小雪立馬宣佈不幹了。


這樣給孩子零花錢,孩子受益一生

大部分的家務活是一家人的事情,隨隨便便做個家務就有零花錢,反而扼殺孩子主動做家務的積極性。

孩子給錢才幹活,不願意多做一點,收拾自己的東西反而變成了大人欠的債,這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

關於做家務要不要給錢,我的建議是,先判斷這件事情,是不是孩子的責任。

比如收拾房間、打掃衛生、洗碗,掃地等,這是每個家庭成員的責任,那麼儘量不要付錢讓孩子去做他本該自己完成的事,同樣,學習、作業也是這個道理。

而那些不完全屬於孩子的事,比如幫爸爸洗車、幫爺爺奶奶修剪草坪、幫媽媽跑腿等等,給一點零花錢不為過。


五、有必要和孩子界定金錢上的界限嗎?

演員袁詠儀曾經在綜藝中提到:她不喜歡孩子翻父母的錢包。


這樣給孩子零花錢,孩子受益一生

我非常理解這句話,因為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金錢上的界限感是有必要的。

無論爸爸媽媽有沒有錢,那都是父母的勞動所得,大人有義務撫養孩子長大,但這不意味著家裡的錢都是他們的,可以隨便動。

想起這樣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小孩問他的爸爸:“我們家有錢嗎?”

爸爸回答他:“我有錢,你沒有。我的錢是我自己努力奮鬥得來的,將來你也可以通過你的勞動獲得金錢。”

另外一個孩子也問了爸爸同樣的問題,結果爸爸回答他:“我們家有很多錢,將來這些錢都是你的。”

羅恩·利伯在《反溺愛》提到:“談錢就是談價值觀。”

兩位爸爸傳遞給孩子的價值觀截然相反,前者是你想要過好的生活,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後者則是,你無需努力,就能擁有一切。

金錢教育的第一步,是讓孩子明白,錢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得來的,來之不易,而父母不是你的提款機。

這樣給孩子零花錢,孩子受益一生

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


微信公眾號: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週一至週五,每天推送一篇原創文章,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