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袁绍手下名将谋士最多,大都别人所用,你知道几个?

天山xjks


袁绍四世三公,雄踞河北四州,手下有很多人才,在和曹操决战过程中,像颜良、文丑、沮授等人才都牺牲了,也有很多投降了曹操,被曹操所用,比较有名的武将有张郃、高览,文官有许攸、辛毗。

张郃

张郃,字儁乂,黄巾起义时参军,本来是韩馥麾下,后来归属了袁绍,和颜良、文丑、高览一起被成为河北四庭柱。

张郃擅长用兵,在官渡之战,乌巢被曹操偷袭时,张郃力主带兵救援乌巢,保证粮草,但袁绍没听,反而派他去攻打曹操本营。结果曹操本营没有打下来,乌巢粮草却全都被烧掉了,张郃便和高览一起投靠了曹操,受到曹操厚待。

张郃在曹操麾下南征北战,多立战功,名列五子良将之一。

但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在后期,张郃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带兵攻击街亭,击败马谡,从而帮魏国稳住了局势,让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张郃活跃在战场上大概40多年,经验丰富,诸葛亮也很忌惮他,后来在第四次北伐时,诸葛亮用计射杀了张郃。

高览

高览和张郃齐名,也是河北四庭柱之一。

历史上关于高览的记载不多,只知道他和张郃一起,在官渡之战时投降了曹操,被曹操重用,后来的表现不得而知,估计是没有什么过人的表现。

在演义中,高览参与了曹操平定河北的行动,后来在穰山之战中,埋伏刘备,三回合斩杀刘辟,但随后突兀地死于赵云之手。

许攸

许攸,字子远,他和袁绍、曹操都是老朋友了。

许攸性格贪婪,被评为“贪而不智”。许攸在官渡之战时,给袁绍献计,分兵袭击许都,但袁绍没有采纳,反而因为许攸的家人贪污,迁怒许攸,许攸不得已投靠曹操。

许攸投靠曹操以后,像曹操泄露了袁绍的屯粮地点,劝说曹操发兵烧粮。曹操依靠着许攸的情报,奇袭乌巢,打赢了至关重要的这一战。

应该说,官渡之战,许攸是立下了大功的,但是许攸为人狂妄,自恃功高,屡屡对曹操不敬,最后被曹操所杀。

辛毗

辛毗是袁绍麾下谋士,袁绍死后,二子相争,袁谭想要暂时投降曹操,让辛毗为使者,从此辛毗就留在曹操的帐下。

辛毗主要成就在政治上,在军事谋略方面应该没太大的建树。在曹操立世子时,辛毗坚持立长原则,劝曹操立曹丕为世子,后来辛毗带头劝曹丕称帝。

辛毗活跃的时间也很长,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司马懿坚守不战,但恐怕众将不听号令,于是魏明帝曹睿命令辛毗去节制诸将,因为辛毗是三朝元老,无人敢何他作对,所以魏军就这么一直坚守,直到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


历史都付笑谈中


一、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时,一些有识之士早已提前准备。比如戏志才、荀彧、荀攸、程昱、钟繇等人纷纷投奔曹操。

而田丰、沮授、审配、郭图、许攸等人纷纷投靠袁绍。

除了陈宫投靠吕布,贾诩投靠张绣。三国前期的人才基本上都被曹操和袁绍瓜分了。

在这么多人才之中,以田丰、沮授为代表的袁绍谋士却缺少知人之明。沮授、田丰二人跟随袁绍算比较早,基本上都是袁绍的主要谋士,但是这二人在和袁绍朝夕相处之中却并未发现袁绍的诸多缺陷,或者说发现了袁绍的缺陷却并不能帮助袁绍改正,最后只能采取激怒袁绍、甘心赴死这样的做法来补全自己的名声。其实这一点而言,沮授、田丰完全败给了真正的顶级谋士。

以郭嘉的故事举例,郭嘉在天下大乱之前,就已经提前做好准备,四处寻找明主。郭嘉通过颍川派系的关系一度找到袁绍门下,但是通过郭嘉的近距离观察,袁绍并不是所谓的明主,于是郭嘉做出这样的决断后,迅速退出袁绍团队,去寻找其他人。

直到郭嘉遇到了曹操,才觉得曹操才算是当世英雄,为这样的人服务才不算埋没自己的才华。

所以同同时期顶级谋士郭嘉相比,田丰和

沮授没有迅速看出袁绍的本质,或者说只看到袁绍当时势大,对未来判断不明确,所以说田丰和沮授缺少知人之明。

二、

袁家因为其四世三公的声望,袁绍袁术兄弟在当时是天下实力最强大的诸侯。麾下堪称谋士如云,猛将如雨。而田丰、沮授、审配、郭图、许攸等等都可以说是当世人杰,但是这几人之间勾心斗角极为激烈,袁绍也乐见部下分出派系有利于自己掌控。

这种人为的分裂不但不能让袁绍势力拧

成一股绳,反而让谋士因为

自己派系利益不能做出正确的谋划。

三,

田丰和沮授作为顶级的谋士,不能改变袁绍麾下派系众多这一状况,屡次三番谏言都不能用。在这样的情况下,二

人甚至不能做到明哲保身。

田丰只能通过强谏、死谏这样的形式触怒袁绍

被关起来。

沮授在官渡之战前后五次提出正确的意见但是袁绍死活不采纳。结果导致沮授被俘。沮授被俘后曹操也非常欣赏,想让他投降,但是沮授一心想回去接着帮助袁绍,曹操只能杀了他,成全沮授的忠义之名。

同样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贾诩,这位面临多少危机都是保命第一。年轻的时候遇到羌人就他活了下来;中年的时候遇到董卓之死,大乱已起,贾诩活了下来;后来贾诩害死了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但是贾诩也活了下来,最后成为曹操、曹丕的重臣,寿终正寝。


小七剪辑


公元200年,占据北方青州、冀州、并州、幽州的袁绍挥师南下,讨伐曹操。一开始,袁绍粮草充足、兵马众多,帐下谋臣武将如云,对手曹操相对来说内外交困,缺兵少粮,手上的汉献帝成了不定时炸弹,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曹操奇迹般的逆转胜,先是斩杀了袁绍大将颜良、文丑;然后基本淳于琼烧毁袁绍的粮草。

本来占尽优势的袁绍顷刻间土崩瓦解,军心散涣,最后一败涂地,此后在断断续续的抵抗7年之后,袁氏势力有生力量彻底被曹操消灭,原来的众多部将都作鸟兽散,另谋他就。这结果令人不胜唏嘘,当初他们应该谁都没有想到这个结果。

本来,袁绍文臣有田丰、沮授、郭图、审配;武有颜良、文丑、张郃、高览等实力不弱的人辅佐,而且袁氏四世三公,门生遍天下,谁知道经营多年的基业毁于一旦,尽然连翻盘的机会都没有。论输赢程度,曹操在赤壁之战损失原过于袁绍在官渡之战,可是他不如曹操的地方就是没有挺过去。正是因为继承人的问题没有处理好,最后被曹操各个击破。

我们现在回首过去,可以对比下,当时曹操阵营的文臣武将并不比袁绍的优秀多少,在两方遭遇大败之后一个能收拾残局,一个江河日下。两种结局直接导致袁绍部将的宿命一个个大难临头各自飞。

在袁氏阵营中,大部分有实力的人几乎都败亡或者被曹操处死。剩下的能力一般都还是默默无闻,在袁绍哪里有头面不是一线的人则暂时取得曹操的信任,担任重要职务。这其中就有许攸、张郃、高览等寥寥数人。其他的几乎都废了。战后,袁绍阵营除了张郃、高览、许攸之外,其他人全部被杀。

颜良在白马被关羽斩杀,文丑被曹操击杀。淳于琼在乌巢之战中被杀。颜良文丑两人的死给袁绍一个沉重打击,但是没有让他清醒。没多久,张郃和高览在曹操偷袭乌巢之后,袁绍听从郭图的建议派遣他们救援,但是曹操已经击败淳于琼,两人于是率众投降曹操,直接导致袁绍阵营骨牌似的溃败。至此,袁绍阵营有头面的武将都非死即叛。

投降曹操的张郃和高览也没好到那里去,两人同时归降,正史中,高览失去踪影,张郃被重用,汉中战役时候力挽狂澜,使得曹操保住关中,事后,一路升迁,成为曹操西方的支柱。一直到诸葛亮北伐时期死于埋伏。

高览呢,虽然正史没有下文,但是演义中死于赵云之手,在刘备脱离袁绍,又纠集徒众反曹,高览奉命追击,被赵云刺杀。

文臣呢,田丰因为反对南征,被袁绍下狱,失败后处死。沮授被曹操俘虏后处死。剩下的审配在邺城攻破之后被处死。郭图跟随袁谭投降曹操之后反叛,随后被杀。另外一个比较宠信的文臣逢纪被袁谭处死。还有一个献计焚烧粮草的许攸自恃功高,被曹操宠将处死。至此,袁氏主要文臣都死干净。


歪史


袁绍:战略上好的建议坚决不执行,自己的想法又全是错。。。!

《三国演义》中的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疑心太重。叱董卓篡权时,是何等的英勇,战公孙时何其勇武,为何到了官渡,这位席卷河北、虎视天下的霸主竟成了“茅厕将军”?“官渡之战”他统帅十万之众,被曹操两万人马剿灭了。

当时曹操和袁绍实力悬殊,袁绍还有稳固的大后方,兵马粮草充足,更有良将千员,为什么会败了呢?难道是手下的将领和谋士不行?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袁绍手下的那些谋士和将领:

袁谭:

袁绍长子,曾任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击败田楷、孔融,完全占据青州。袁绍去世后,审配等伪立遗令,拥立袁尚为继承人,袁谭不能继位,心怀愤恨。后袁谭、袁尚二人的矛盾彻底爆发,袁谭联合曹操共同攻打袁尚。建安十年,曹操兴兵进攻南皮,袁谭奋力抵抗,终于在曹操急攻之下战败,为曹纯麾下虎豹骑所杀

郭图:

袁绍帐下谋士。官渡对峙期间,曹操率军偷袭乌巢,郭图建议攻击曹营而非张郃建议的援救粮仓,结果张郃攻曹营不下,郭图见其建议失败,担心袁绍怪罪自己,便诬告张郃不尽力,导致张郃投降曹操,袁军土崩瓦解。 官渡之战后,审配两位儿子被虏,袁绍之将孟岱对审配有谗言,郭图、辛评同意,袁绍令孟岱代替审配守邺城。

沮授:

袁绍帐下谋士。史载他"少有大志,擅于谋略"。曾为冀州别驾,举茂才,并当过两次县令。后来又当韩馥别驾,被韩馥表为骑都尉。曾对韩馥提出良策,但不被采纳。在袁绍入主冀州后,沮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帮助袁绍夺取青州、并州、幽州而统一河北。沮授曾对袁绍提出奉迎天子,反对诸子分立,提出三年疲曹的战略,但袁绍并不听从。在官渡之战中,沮授提出缓进战术,但不采纳。在袁绍大败后,沮授被俘获,拒绝投降。后来,沮授欲回河北,事败被杀。曹操曾叹息:"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

田丰:

袁绍部下谋臣,官至冀州别驾。其为人刚直,曾多次向袁绍进言而不被采纳,曹操部下谋臣荀彧曾评价他“刚而犯上”。后因谏阻袁绍征伐曹操而被袁绍下令监禁。官渡之战后,田丰被袁绍杀害。

许攸:

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时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许攸因此背袁投曹,并为曹操设下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袁绍因此而大败于官渡。后许攸随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屡屡口出狂言,终因触怒曹操而被杀。

颜良:

袁绍部将,以勇而闻名。

文丑:

袁绍帐下的大将。磐河一战,文丑连败数将,差点擒获公孙瓒,与赵云大战未分胜负,随后与颜良为先锋,击公孙瓒,平定河北。公元200年,袁绍渡河兵至延津,使文丑与刘备挑战,曹操以辎重就道饵敌,文丑兵乱,遂被操击破而死。

韩猛:

《三国演义》中有的韩猛则是:袁绍手下先有两员大将颜良,文丑,之后被又将张颌,高览奉为大将,并称"河北四庭柱"。武勇排位第五的韩猛与其他四人并称为"四庭一柱"。

高览:

为柱河北四庭(河间四将)(颜良、文丑、张郃、高览)之一,武力与张飞相若。官渡之战,高览曾和许褚、徐晃大战而不分胜负。

张郃:

早年应募参军,镇压黄巾起义,归顺冀州牧韩馥,拜为军司马。袁绍攻取冀州后,张郃率兵归降,任步兵校尉。击破公孙瓒有功,迁宁国中郎将。参加官渡之战,被曹洪击退,随后投降曹操,授偏将军。

蒋义渠:

东汉末年袁绍麾下之武将,当袁绍在官渡之战败给曹操后,将败逃的袁绍接到了黎阳。从袁绍口中听到官渡之战的战况后,找回四散各处的残兵败将,使袁绍的军队恢复到官渡之战以前的气势。

無成有终


号称四世三公,五代忠义袁绍败于官渡之战,后忧愤而亡。

手下名将谋士树倒猢狲散是必然结果。

又因袁绍兵败而亡,手下名将谋土各奔前程是必然规律。

《三国演义》中,即使袁绍威名在世时,手下的五大名将就开始给后来英雄“添嫁衣”。

斩颜良,诛文丑是着墨关羽勇猛。

做了关羽“,嫁衣”。

田丰虽然是有能耐的谋士,《三国演义》中,出现几回就成衬托袁绍志大才疏,行事优柔寡断牺牲品。是“打酱油”的角色。

审配,沮授,郭图与田丰是持不同见解的人,为写袁绍昏聩,也成罗贯中笔下的“嫁衣”角色。

事实上审配才能突出。官渡之战,曾大败过曹操。

袁绍死后,扶袁绍之子袁尚坐位袁绍之位。因兄弟内斗,被曹操各个击破。

审配被俘,慷慨而死,显示英烈之举。

从另外一个角度,显示袁绍及其之子有可贵品质,才值手下为其献躯。

名将张郃有勇有谋,被逼投降曹操,为曹操阵营立下汗马功劳。《三国演义》有多处精彩笔墨,后在木门死于诸葛亮手中。

高览也是智勇名将,与张郃同投降曹操,最后死于赵云枪下。

许攸,袁绍身边挂的上名谋士之一,因不拘小节而获罪。

为避惩罚,逃跑到曹营,给曹操出奇计“火烧乌巢粮仓”。

干出损害前主子利益的事,是袁绍在官渡之战大败罪魁祸首。

当然,罗贯中用因果报应笔调写许攸被徐晃割首结束卑鄙一生。等于为袁绍报了天仇。

当然,袁绍手下还有许多名将,如淳于琼,韩猛等人,更是“打酱油”的角色。在《三国演义》一带而过。

袁绍死后,谋士郭图归于袁绍之子袁谭。忠于袁谭与曹操抗争,最后城破被曹操捕俘,与妻儿一起为袁绍后代殉难。

罗贯中通过《三国演义》中袁绍这些名臣勇将寓意,良禽择木而栖,良将择主而名。

袁绍虽是仁义之主,被时世而淘汰,手下名臣良将也因生不逢时,成为一个阶段的牺牲品。

读者抚卷叹息。


天下君阅


因袁绍刚愎自用、小肚鸡肠、疑心太重、志高才疏,不懂知人善用,导致众叛亲离,后以灭亡告终。


We7667深山居士


历史的演变,朝代的更迭,总有一些人当了垫脚石,给有能耐的人做了陪衬,当时袁绍的势力,相当的不小,那为什么它的谋士,死的死,投别人的投别人,就像许攸吧,他就在官渡投了曹操,而且给曹操献计,烧掉了,袁绍在乌巢的粮仓,就是因为袁绍自命清高,不听谋士之言,最终毁掉自己的江山。


贤者ws


谋士主要有逢纪(定计取冀州)、审配(愚直误事)、沮授、田丰(这两人不逊于荀彧、郭嘉)、许攸(官渡之战关键人物)、郭图和荀谌(游说之士)。谋士除许攸投曹外,其他几个都算是为袁家而死。武将:曲义(大败公孙瓒,被袁绍疑杀)、颜良(关羽突杀)、文丑(死于兵乱,曹军所杀)、张合👂和高览(乌巢败后降曹)、淳于琼(守乌巢败后被杀)。


文史醒言


袁绍用兵欢喜自已指挥,不如此则怕无兵权。但自已又是个草包。近代的民国老蒋倒与他相似,一个黄埔军校握手心,八百万大军,新式武装却在数年间灰飞烟灭。这就因为用权不会用人的结果,将广兵多都没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个理。


一斗楼


三国初期上天最眷顾就是袁绍,非常幸运的抓了一手好牌,可以让他打了个稀碎[捂脸][捂脸][捂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