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君主投降之后,魏称王,吴称侯,蜀称公?这之中有什么讲究?

用户50035732909


刘禅的投降对象是魏国,当年曹丕篡汉,他给汉献帝的待遇是“公”。按照惯例,所以刘禅归顺后,也是“公”。


先看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

篡汉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虽然只是公爵,但献帝的地位排在诸侯王之上(如曹植、曹彰),可以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待遇。这些待遇都是曹魏宗亲不享有的。

并且,汉献帝在封地内,可以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献帝的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不必改为魏制。

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给予其极高的待遇。

实事求是的说,曹丕对汉献帝可以了。虽然他篡了汉,但魏国的江山本来就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也没沾献帝多少光。献帝在没有被曹操奉迎之前,形同破落户,连吃喝都没着落。他下半生的吃喝拉撒完全就是靠曹家人供养的。


再看后主刘禅。景元五年(264年,蜀汉亡于263年)三月,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

并且,刘禅的子孙,蜀汉的皇室成员也都有封赏,仅封侯者就有五十馀人。

从司马昭对刘禅的封赏来看,他在物资方面的待遇与汉献帝差不多。比如献帝是公,刘禅也是公;比如献帝享有食邑一万户,刘禅也是一万户。(东汉诸侯王在曹魏时期也是侯爵,跟蜀汉宗室投降后的待遇一样)

但是,刘禅在地位和礼制方面不如献帝。比如汉献帝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刘禅则没有。刘禅奏事要称臣,受诏时要跪拜接旨。还比如汉献帝在封地内享有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的特权,这一点刘禅也没有。

也就是说,汉献帝的公爵很特殊,刘禅的公爵很一般。

那么,刘禅为什么投降后是公爵呢?我个人觉得,原因应该就是司马昭按照曹丕当年对汉献帝的待遇,也照猫画虎,给了后主刘禅一样的物资待遇。

只不过,由于魏国继承了汉室的正统,必须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而刘禅只是割据小国,并不享有正统地位,所以刘禅的公爵只是普通公爵,只能享受普通的亡国之君待遇。

另外,刘禅投降时,蜀汉的南中都督霍弋还没有投降,东吴也还在对抗。司马昭优待刘禅可以一举双雕,既能招降霍弋,也能拿刘禅给东吴做榜样。

接着看魏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封曹奂为陈留王,享受食邑一万户,给予他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帝王专用的五色车架),在封地内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魏制,可以不用晋制的待遇。

从司马炎给曹奂的待遇就可以看出,其实曹奂的待遇和汉献帝是一样的。他们都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在封地内使用天子旌旗的特殊待遇。

这说明,魏国因为继承了汉室的正统,所以它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晋朝因为继承了魏的正统,所以它也要尊魏,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曹奂也享有很多特权。

从这个角度来说,跟曹奂做对比的对象是汉献帝,而不是刘禅。

那么,曹奂为什么是王呢?比汉献帝还要高一级呢?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

首先,曹魏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氏并不亏欠汉献帝;而晋朝江山是篡来的,司马氏几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现在篡夺了人家的江山,总要给予相当大的待遇才能安抚和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

其次,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这是魏国处置亡国之君的封爵标准。刘禅被封公时,也是按魏国的标准封的公爵。现如今曹奂退位了,天下已经是晋朝了,曹奂如果再封一个公爵,不能显示晋朝的新朝新气象,给人一种晋朝模仿魏朝的感觉。

并且,如果司马炎封曹奂王,也能说明他比曹丕更加的大度。

最后是吴末主孙皓。公元280年,孙皓到洛阳投降时,司马炎赐孙皓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

注意了,这只是给孙皓的,东吴的其它宗室没有封爵,只能被封为中郎和郎中之类的闲散官位。

从司马炎给孙皓的待遇来看,他压根不承认孙皓是亡国之君,晋朝也压根不承认东吴宗室成员的皇族地位。孙皓投降,等同于魏蜀宗室成员的地位,东吴宗室形同官吏。孙皓别说跟曹奂比了,就算是跟刘禅比起来也差的很远。

那么,晋朝为什么这么“薄待”孙皓呢?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

首先,孙皓投降时,海内皆降,东吴也完全投降了。司马炎没有需要拉拢的人,也没有拿孙皓做表率的必要。孙皓没有一点利用价值,身价自然就不高。

其次,晋朝一直不承认东吴的地位。蜀汉在晋朝眼里,属于“伪政权”,因为真正的大汉已经禅位了。但伪政权也是一个政权;而东吴在晋朝眼里,属于魏国的叛逆,本来只是魏国的藩国,但却僭越称帝,魏国根本不承认吴国是个政权,连“伪政权”都算不上。晋朝继承了魏的正统,自然也不承认孙皓的皇帝之位,只承认他是地方诸侯。

所以孙皓投降时,他是按照诸侯的待遇,降封为侯。司马炎没给他任何特权,就给了一点点微薄土地,一点点谷物钱粮,相当于是一次性打包,就把他给打发了。

另外,孙皓本身也是个烂人,臭名远扬。晋朝没有通过任何拉拢他,借他的名声安抚东吴故地老百姓的必要。


后来在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攀附曹魏之名建立北魏,氐族李氏攀附蜀汉之名建立成汉,这都是后世政治家对曹魏和蜀汉政权的一种追认(还有匈奴汉国)。但唯独东吴政权没有攀附,这或许就是孙权这种野路子出身,靠着自身努力建国称帝的寒门,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的悲哀吧。


Mer86


为什么魏是王,蜀是公,吴是侯,针对这个问题,我进行了如下整理。

蜀国是当时第一个被灭国的,其亡国君刘禅(就是被刘备摔傻的那个)被封为安乐公。

第二个就是司马家的老熟人兼老上司曹魏,其皇帝曹奂“禅让”亡国后被封为陈留王。

第三个就是隔着江河脉脉相望不得言语的东吴,其国主孙皓举家西迁来到洛阳,被封为归命侯。



正统地位

介于曹魏是正了八经的经过汉献帝刘协的“禅让”,下面无论谁想当老大,都得经过姓曹的人“禅让”一下,以此表明自己的正统地位。在线表达一下自己的皇位既不是偷来的,也不是抢来的,而是人家让来的。

刘禅虽然祖上是汉高祖的后代,但是没有经过汉献帝的那么一下抚摸,正统地位大大打折。至于江东孙吴……这段他只是来打个酱油的。

以此不难看出为什么曹魏封王,蜀汉封公,东吴封侯。

亲近关系

司马家的根据地还是在洛阳,且司马懿也是跟过曹操,曹丕一起打天下的人。司马家族在曹魏前期一直处于给人打工状态,随便结了不少曹家的,夏侯家的,别的家的亲家。社交圈也在曹魏这块,包括陪他一起“禅让”天下的人,都是魏国的人。这个时候天下你有了,然后老主人你封侯,后面的功臣你怎么封?

至于给刘禅封安乐公,是为了安抚蜀地。并且给刘禅退休后的福利待遇可不低,仅比陈留王曹奂次了点。

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

反观后面来的小弟孙皓则没有这样子的福气,仅给田地三十顷,钱五十万,绢五百匹。后面刚搬新家的时候还被晋朝的权臣贾充嘲笑。

合并时间

作为一血蜀汉,首先起了开头作用。

合并江东也是早晚的事情,所以孙皓作为被忽视的一方可想而知。

陈留王曹奂虽然是待遇最好的那一个,可是在人家汉献帝没当皇帝之前,干的就是陈留王。对三位万国之主,进行了三连讽刺。

陈留王梗,乐不思蜀,虚席以待。最硬核的是孙皓,正面肛过去,我也在江东那边备了一块席子等你呢。

【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与关注,我是竹林第八闲,位列中简堂历史文化交流群的写手榜季军,擅长魏晋南北朝历史,同时也爱好八卦、汉服、填词、视频剪辑等等,我的人生格言是闲来有事!】


历史中简堂曹子建


道理是明摆着的,三国君主原本的地位不同,形势需要也不同。

三国中的蜀汉理论上是亡于魏,而不是亡于晋(虽然实际上的决策人是司马昭而不是曹奂),在整个三国时期,曹魏一番始终不敢直呼蜀汉的国号“汉”,甚至连贬义的词,如“伪汉”、“汉贼”都回避,而代之以“伪蜀”、“蜀贼”之类,这表明直到魏晋,对汉这个立国四百年且起死回生过一回的王朝,仍然存在巨大的心理阴影。正因如此,曹丕篡汉时才会郑重其事地搞三让三推的“禅让”把戏,并一次次郑重其事地让史官铺陈,他也始终保持了汉献帝一家的体面,目的就是昭告天下,他并没有篡汉,而是汉献帝消化不良主动把皇帝让给他老曹家了——司马氏篡魏是曹丕篡汉的模仿秀,如果否认了曹氏篡汉的合法性,和汉家禅位的主动性,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么?无论如何蜀汉还是打着汉室旗号,而且得到一部分时人的默认,那个公爵是为了堵住天下人之口,取消那个自己都不敢提的“汉”字。

不仅如此,当时东吴未灭而且国势尚可(不久就在西陵之战中打败晋军平定步阐之乱,还夺取了曹魏的交州部分),把投降的刘禅封体面一些,有利于“统战工作”。后来东吴宗室孙秀、孙楷投奔晋朝,被高封为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奥妙也在于此。东吴灭亡第二天这两人就分别被降职为伏波将军和度辽将军,他们并未犯任何过错,只是因为“统战需要”消失了而已。可以想见,如果刘禅不是姓刘,东吴灭亡后他大概率也会被降爵位侯的。

魏就更不用说了:曹丕仅封汉献帝为山阳公,未能充分发挥“禅让”的宣传效果,天下不服曹魏正统者大有人在,当时冷眼旁观的司马氏自然要汲取教训,在搞“模仿秀”时一步到位,把曹奂封为王爵,这样“禅让”和“自愿”的意味就更浓,说服力也更强了。后来西晋遭到毁灭性打击,东晋仍能不绝如缕一百多年,表明这套“改良模仿秀”还是起到了一些效果。值得一提的是,陈留王本是汉献帝即位前的封号,司马氏还是挺有幽默感的。

至于东吴,曾先后向曹魏和蜀汉称臣,司马氏的帝系并非从孙氏手中获得,孙权又不叫刘权或者姬权,封个侯已经可以烧高香了。


李厚何


广义的三国时期,可从8岁的陈留王刘协于189年被董卓拥立为帝算起,到265年魏末帝曹奂“禅位”给司马炎、被贬降为陈留王结束。

题目中的说法稍有问题,魏蜀吴三国的亡国君主,魏国的曹奂算“逊位”,蜀国后主刘禅、吴国末帝孙皓才算投降。不过,曹、刘、孙三人也的确分别被贬封为了陈留王、安乐公和归命侯。

刘禅剧照

另外还有两位两位君主也被迫逊了位,一是汉献帝,禅让给了曹丕,随后被册封为山阳公;二是曹芳,被司马师给废成了继位前的齐王,后来又被司马炎贬作邵陵县公。

综合以上来看,三国逊了位的帝王,爵位的标配应该就是刘禅的公爵,曹奂封王高配了,孙皓封侯则低配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基本都是统治者出于政治利益考虑的需要。

刘禅为何封公?

263年,以曹魏大将军身份实际主导了灭蜀之战的司马昭,在刘禅投降后,才被曹魏傀儡皇帝加封为晋公,次年进爵为晋王。

迫使刘禅投降,成为司马昭人生中最大的政治资本。所以,对尚能战却主动投降的刘禅,司马昭从内心是充满“感激”的,感谢他成就了自己的赫赫威名及不世勋功。

司马昭剧照

加之大智若愚的刘禅到洛阳后,还很配合司马昭的演出,营造出一副“乐不思蜀”的和谐人设,司马昭也就以曹魏皇帝的名义将前者封为了安乐县公。

刘禅虽然有名义上的封地——安乐县,但实际上他的人却不在封地,而是一直呆在洛阳。他在洛阳度过了人生中最后八年的“安逸”时光,至于是不是真正安逸,或许冷暖自知吧。

曹奂为何封王?

曹奂的“禅让”给司马炎,与当年汉献帝的“禅让”给曹丕,本质上并没有实际区别,都是迫于无奈。

从汉献帝手中接过玺印后,曹丕竟然得意的说,“我知道当年尧舜禅位的真相了”。

不管怎么说,通过所谓禅让,魏国、晋国都取得了法统上的合法性。这种情况下,越是承认前朝的正统性,越是对其末代君主礼遇有加,就更能衬托自己的得国之正。

所以,曹丕反封了汉献帝为山阳郡公,在封地内还能尊享天子礼仪。这也是曹丕出于“统战”东汉遗老遗少的政治需要了。

至于曹奂被司马炎封王,则更有政治意义。

此前,司马师、司马昭先后废掉了曹芳、弑掉了曹髦等曹魏君主,已经让司马家族在舆论上陷入了被动局面。司马炎出于政治公关的目的,只好把逊位之君曹奂册封为陈留王,也算是修正一下崩塌的政治形象吧。

孙皓为何封侯?

虽然都是投降,但孙皓的情况与刘禅又有所不同。

孙皓不但此前曾自率兵讨伐过西晋,后来的投降更是在司马炎派出的六路伐吴大军的打击下的无奈之举。

也就是说,在司马炎的眼中,孙皓远没当年的刘禅那么识相,又远比刘禅可恶。

再者,孙皓投降之时,司马炎已经在帝位上坐稳了,底气也足了,他不再需要通过玩些政治秀来笼络政敌了,加上孙皓本身也在言语、行动上表现出了司马炎的不服甚至不屑,所以司马炎才会轻蔑地给孙皓上了一个极具讽刺性的爵位:归命侯。

总体而言,刘禅封公,曹奂封王,孙皓封侯,无不是司马家族经过严密的政治利益精算之后的产物。怎么样会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们就会选择相应的册封方案,如此而已


司马砸光


首先声明一点,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孙吴和蜀汉属于投降,而曹魏是禅让。所以这也注定了曹魏禅让后的君主地位要比其它两国投降的君主地位高。

蜀汉是这三国之中灭亡最早的一国,蜀汉灭亡之初,曹魏还存在,当然了大权已经旁落到了司马家族的手中,此时的掌权者是司马昭,他的爵位是晋公。刘禅作为亡国之君,其爵位是不可能高于司马昭的,如果其爵位高于司马昭,司马昭何以待他。所以,刘禅的最高爵位不能超过公爵,但考虑到此时的孙吴尚存,如果只赐予侯爵或者更低,不足以施恩于外邦,不利于以后的一统天下。因而综合考虑赐予刘禅公爵更为合理。

曹魏是三国中第二个灭亡的国家,它的灭亡是因为司马炎篡位,晋继曹魏为大统,所以司马炎对于曹奂这位故主还是很照顾的,曹奂被授予陈留王,并且享受上表不称臣,入朝不跪拜,奉曹魏为正朔的待遇,也就是说陈留国俨然是晋朝中的国之国。曹奂被封王爵的原因,一个是因为禅位“有功”,另一个是因为刘禅已被封为公爵,如果把曹奂也封为公爵,岂不是把曹奂和刘禅相提并论,这是司马炎所不能允许的。

孙吴是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家,亡于公元280年,此时距西晋的建立已经有十四年之久。孙吴因为是最后一个灭亡的,所以其末代君主孙皓的待遇最差,只是被司马炎赐予了一个侯爵,并且爵位命称也是挺有意思的,“归命侯”,这不明显说孙吴的灭亡是命中注定的么。司马炎之所以只赐予孙皓为侯爵,第一是因为孙皓是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家,无所顾虑,不需要再作样子给别的国家看,第二个也是因为孙吴迟迟不归顺西晋,司马炎对其有怨,因而孙皓才只被授予侯爵,但话说回来,孙皓却是三国中最有骨气的末代君主。一句“臣子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让司马炎反受其辱。


混沌聊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灭亡的顺序分别是蜀、魏、吴。最后,三国归入晋朝(西晋),国家恢复了统一局面。对于三国的亡国之君,晋朝的建立者司马炎也给予了不同的待遇。

其中,魏国的亡国之君魏元帝曹奂被封为陈留王;蜀后主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吴后主孙皓被封为归命侯。从地位上来讲,王爵要大于公爵,公爵要大于侯爵。

司马氏三代专政魏国数十年,在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执政时期,魏国出兵攻灭了蜀国,俘虏蜀后主刘禅,蜀国灭亡。而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篡夺了曹魏的江山,建立了晋朝,并假意对外宣称是魏元帝曹奂禅让;西晋王朝建立后,于公元280年消灭了吴国,俘虏吴后主孙皓,至此,三国完全归一统。

那么,这就遇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司马氏对待三国的亡国之君各不相同呢?

众所周知,晋朝的江山篡夺自曹魏。为了彰显正统地位,司马氏家族给予了魏国皇帝曹奂封王的待遇,一来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江山继承完全合法,二来是为了显示自己对待前朝皇帝宽厚。

当年曹丕篡汉建立魏国时,也只不过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而如今晋朝篡夺魏国,司马炎却封了曹奂为陈留王,旨在表明自己司马家比曹家更加宽厚、更加合法。说白了,就是争正统。

因此在三国之中,魏国的亡国之君最为尊贵,这一点是蜀国和吴国都没法比的。因为吴、蜀都是因为战争才向司马家屈服的,属于不得不投降的范畴。不过,蜀后主刘禅因为昏庸无能、宠幸奸党黄皓一伙而最先亡国,客观上比吴后主孙皓更早投降。为了安抚蜀国的旧臣,所以司马氏才封刘禅为安乐公,意思就是:对于主动投降的刘禅,可以宽大处理,保他后半辈子荣华富贵、安生享乐。

最后要说的就是,吴国的亡国之君吴后主孙皓,他被晋武帝司马炎封为归命侯。作为三国中的最后一国,吴国在蜀国、魏国两国灭亡后还苦苦挣扎,与晋朝对抗了多年,直到公元280年才被彻底消灭,是属于负隅顽抗的范畴。

对此,司马氏是十分不满的。虽然孙皓后来还是投降了,三国终于归于一统,但所谓的归命侯其实是指孙皓归顺天命所归的司马氏晋朝。正是由于他归顺得太晚,所以只得到了侯爵的封号。


历史的荒野


这还真有讲究,“三国归晋、天下一统”,司马炎受魏帝曹奂禅让入承大统建立西晋王朝,曹奂被降封为陈留王是一种优待,而蜀汉后主刘禅,则是曹魏权臣晋公司马昭发起的灭蜀之战而降于曹魏,依照汉献帝被降为山阳公之事,刘禅迁居洛阳后降封安乐公也合乎礼制,至于吴主孙皓,是降于西晋,且昏聩无德,比之刘禅还不如,司马炎深恶之,仅仅给他封了个归命侯。




三家归晋,天下一统。曹魏皇帝曹奂是被逼禅让而非投降。司马炎不同于他的父祖狠辣无情,他的父亲司马昭可以指使贾充杀了魏帝曹髦,背负杀君恶名,那是因为他想效仿曹操,为子孙后代改朝换代扫清障碍。魏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病逝,长子司马炎继任相国、晋王之位,同年十一月,司马炎接受魏帝曹奂禅让建立晋朝,改元泰始。十一月,曹奂被降封陈留王,迁居金墉城。



历朝历代的亡国之君,下场都好不到哪去,但曹奂绝对算是下场最好的亡国之君。不仅被封为陈留王,还赐食邑万户,将宫室安排在曹魏旧都邺城,准允他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都仿效魏国初期的制度,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待遇。他在封国一直活到晋惠帝太安元年(302年)才寿终正寝,活了五十八岁,陈留国一直存在到十六国时期,才被后赵石勒灭国。可以说,曹奂的地位、待遇、结局在历朝历代的亡国之君当中算是最好的。

司马炎这样安排,一来是显示自己作为新朝皇帝的宽厚仁慈,对前朝皇帝优待,而且是大大的优待,可以起到安定人心,稳定时局,堵住天下人汹汹众口的作用,为自己承魏之正朔提供法统上的正当性,更何况当年魏文帝曹丕仅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今晋武帝司马炎好歹封了曹奂陈留王,允许使用天子旌旗,两相比较,他人自明矣。




魏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三路大军兵发成都。邓艾偷渡阴平成功直逼成都,后主刘禅不战而降,蜀汉灭亡。与魏帝曹奂禅让于晋不同,刘禅降时,曹魏未亡,因此刘禅降的是魏而非后来的西晋。依照汉献帝禅让后被封山阳公之事,刘禅被封为安乐县公,在洛阳府邸安度晚年,不过他的待遇根本没法跟后面的魏帝曹奂可比。



如此安排,其实含义颇深,后主刘禅与献帝同封公爵,一是承认蜀汉是汉朝的一部分,授以与献帝一样等级的爵位,可迅速安定蜀地人心,便于顺利接管蜀地。二来,蜀汉既亡,剩下的东吴虽然已不足为虑,但好歹作为亡国之君的刘禅还能封个公爵,在洛阳还有自己的私邸,封赏恩赐该有的都有,这无疑也能给东吴上下以心理攻势,便于之后的灭吴之战可以迅速收拾人心。


天纪三年(279年)冬十一月,早已做足准备的晋武帝尽起六路大军伐吴。晋军大军压境,而东吴长年不修边备,吴军很快兵败如山倒,灭吴之战一直打到次年五月,逼入绝境的孙皓,听从胡充的建议,效仿刘禅做法,以亡国之君行臣服之礼。孙皓及家人全部被护送往洛阳,孙吴至此灭亡,三国归晋。



奇怪的是,投降西晋的吴后主孙皓,最后仅封了个归命侯,且各种待遇和刘禅都有差距,孙皓在洛阳生活了仅仅四年后就病故。个人分析,孙皓投降后的待遇为何如此一般,一来是孙皓比起刘禅汉室后裔的身份,显然是不够高贵,孙皓的祖上不过是汉末的一个地方割据诸侯。其次,孙皓暴虐无道,天怒人怨不得人心,晋武帝深恶之,坚决不给他封公。最后一点,是三国已经归晋,大可不必再做表面文章收买人心,孙皓随便安置下来便可。


大国布衣


晋国司马炎是窜去的魏国的政权,禅让的,对魏国是最愧疚的,而且魏国也是三国中治理的最好的,相当于直接就窃取了魏国的果实,这个时候当然要给人家最高的待遇,皇帝下面直接就是王了!


蜀汉的后主刘禅,被封为公,最大的原因当然还是给吴国看的,这个时候吴国还没有投降!其次还是,蜀汉的国号是汉啊,如果追溯的话,可能可以说人家是继承了西汉和东汉的衣钵,而且人家一直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为口号的!当然不能亏待人家,而且人家为了成都人民的生死,直接投降了,少死了多少黎民百姓,这是有功劳的,当然跟魏国比还是差一些,毕竟司马炎最愧对的就是曹魏了!就比曹魏低一档把,就是公爵了!还有一点就是,蜀汉头像时司马昭是晋王,刘禅只能比司马昭低一等,不可能平起平坐!刘禅也不敢啊!


对于吴国,本来就是一方割据政权,自己称帝,但也是一方政权,与曹魏没法比,与蜀汉,人家毕竟是汉室,那么怎么办再低一等,就是侯爵吧!


鹏程日志


三家归晋,三家末代君王的封号各有不同,都带有不同的政治目的。


陈留王——曹奂

魏国末帝曹奂是被逼主动禅位与司马炎的,司马炎建立了晋朝,从时局来说,这种兵部血刃的政权交接在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司马炎用了最少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成果。

司马炎取魏建晋其实和魏国的曹丕取汉建魏如出一辙,都是逼迫羸弱的先帝禅位自己,但都非常优待前朝末帝,汉献帝刘协被曹丕封为山阳公;曹奂被司马炎封为陈留王。从爵位来说,曹奂的陈留王肯定比刘协的山阳公高,主要原因就在于魏代曹,晋取魏相隔时间太短,朝中大臣和民间都会有比较和说法。

司马炎对曹奂的待遇是非常优厚的,不但保留天子待遇,甚至上奏勿需称臣,司马炎非常清楚司马家几代深得曹魏赏识,而且当时的朝局并不是铁板一块,甚至当时还活着的司马懿的亲兄弟司马孚依然以魏臣自居,就更别说有其他臣子没有想法了。

所以司马炎封王爵与曹奂并且优待与他,以此换取朝中曹魏旧臣的心,确保朝局稳定,安定天下民心。

其实让曹奂禅位于司马炎是最难的,也是风险最高的,所以司马炎用了王爵来封赏魏末帝曹奂。


安乐公——刘禅

三国时期,最先被灭掉的是蜀国,也是战争最为惨烈的,钟会、邓艾一前一后夹击,邓艾偷袭阴平,直取成都,刘禅开城门投降。

但是蜀国被灭后,益州并不稳定,连攻蜀的曹魏大军(当时还是司马昭掌权)内部先乱,邓艾、钟会先后被杀,蜀国的残余势力依然有零星的抵抗。

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既是对刘禅“此间乐,不思蜀”的回应,也是以公爵地位来安抚益州民众,司马昭真正的目的其实是对偏安一隅的东吴政权的招安。

虽然蜀国被灭,但天下未定,东吴政权依然与魏处于对抗状态,司马昭借封刘禅为公爵的政治态度以此来瓦解和消除东吴方面的对抗信心。


归命候——孙皓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时期到了最后也挡不住历史的车轮,东吴政权最终是无法和实力强大的晋朝对抗的,司马炎解决东吴还是很轻松,孙皓很快就投降了,天下重归一统。

此时司马炎封孙皓为归命候,这个爵位又比刘禅低了一级,那是因为孙皓的投降只能算是顺势而为,对于整个时局来说不是决定性的,有点锦上添花的意思。司马炎对于孙皓的封号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对自己天命所归的满足。

从以上魏、蜀、吴三国末帝的封号不同来看,司马家是个非常注重实效的,用最高的礼遇来封赏解决最难问题的人,一切都是为了政治的需要。


沉墨I方之城


魏蜀吴三位末代皇帝之中,魏国曹奂的爵位最高,被封为陈留王,吴国孙皓的爵位最低,被封为归命侯。而蜀汉的刘禅则被封为安乐公。

陈留王、安乐公、归命侯,三个爵位有何讲究呢?


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主要是为了安定益州

作为三国中最先灭亡的蜀汉,刘禅虽然举家迁居洛阳,并且在洛阳颐养天年,但刘备父子经营了四十多年的益州,一开始却不是很安稳。刘禅投降后,成都立马就爆发了钟会之乱,大乱的结果就是钟会、邓艾、姜维三人被杀,多人死于乱军之中,钟会家族中人被下狱斩首。

经过了成都之乱后,司马昭开始重视“蜀人治蜀”的方针,将刘禅全家和之前跟随刘焉、刘备入蜀的家族全部迁居到洛阳,把益州留给谯周等蜀土本地人治理。不过毕竟山高皇帝远,朝廷的统治力度在益州向来不强,加上刘禅投降不久,又爆发过成都之乱。这时候的刘禅就可以起到安抚人心的作用了。

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取“安定享乐”之意,希望蜀地“安定无事”,刘禅“享乐无为”,给东吴做榜样,让益州士族安心。“安乐公”虽然有点讥讽的意思,但刘禅能得到“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仆百人”的待遇,也算得司马昭大方了。


封曹奂为王是要收买人心,封孙皓为侯则摆明了是羞辱

刘禅当了安乐公不久,司马昭也就去世了,由长子司马炎继承晋王爵位,三年后司马炎接受魏帝曹奂禅让,建立晋朝,封曹奂为陈留王。在曹奂之前的刘协,是被曹丕封为了山阳公。现在司马炎封曹奂为王,爵位比刘协高了一等级,这中间也有点打曹丕脸、证明自己要比曹丕大方得多了的意思。

至于孙皓的归命侯,则完全就是在看不起这个末代暴君了。在投降之后,孙皓虽然地位改了,但他那天不怕地不怕的个性却没改,怼完贾充怼司马炎,见谁喷谁,在嘴皮上占尽了便宜。也就是因为这样,司马炎还是决定给孙皓一个教训。归命归命,光从封号来看这就是个侮辱,和宋太祖封南唐后主李煜为“违命侯”一个意思。

既然孙皓在嘴皮上赢了,司马炎就要在精神和生活上打败他。除了只给田地,让他自己养活自己外,还给他起了个带有侮辱意味的封号,让这位暴君成为众人的笑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