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晚年為什麼性情大變,成為了昏君?

是瓜不是菜


小編在蘇州,有時候聽廣播學蘇州話,蘇州話問你貴姓怎麼說,叫“陸顧”。原因是以前陸家和顧家都是江南的世家大族,問你姓陸還是姓顧,實際上是在尊重你,相當於說“你貴姓”。江南地區世家大族的影響就是這麼牛。



孫權的東吳政權就是建立在孫氏以軍力強行壓服江南大家族的基礎上,孫氏在東吳的統治遠沒有我們今天看起來這樣穩固。

孫氏在征服江東的過程中和江東大家族產生了嚴重的摩擦,孫策人稱“小霸王”真正的人如其名,在征服江東的過程中,作風強硬,殺戮眾多,特別對於拒絕合作的江東大族,沒有折節下士的風度,對於他們基本上都是能打就打,打不服就殺,在攻打廬江郡的過程中逼死了在江東地區德高望重的士族領袖陸康並殺死了陸家宗族數百人,激起了江東大族的強烈不滿。江東地區的世家子弟,如盛憲、周昕、王晟、鄒他、錢桐、高岱等大族也先後遭到孫策的迫害甚至殺害。面對孫策的高壓政策,江東地區最著名的世家大族,陸氏、顧氏、朱氏以及張氏採取了觀望又敵對的態度。


但是當時天下已亂,漢末朝廷已經難以在江地區實行有效的統治,江東外有豪強覬覦,內有山越等外族叛亂,這種局勢對於世家大族而言也非常不利,而孫策的出現從客觀上穩定了江東的局勢。


但孫氏政權與江東世家大族之間這種看似相安無事的平衡局面是沒有基礎的,只要孫氏失去軍事優勢,孫氏在江東的統治也會隨即灰飛煙滅,最後小霸王死於刺客之手,臨死前傳位於孫權臨終遺言非常明確:“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其實孫策也覺察到孫氏要想在江東坐穩江山就必須和江東大族和解,孫權的優勢就在於能禮賢下士,收攏人心。

自孫權坐鎮江東,江東大族的勢力在孫氏政權裡逐漸抬頭,陸遜,顧雍,諸葛瑾、魯肅、嚴畯、步騭、徐盛、顧邵等士族子弟被啟用,張昭,顧雍,陸遜先後為相。




之所以題主會說孫權晚年昏聵,主要是指孫權在立儲問題上左右搖擺導致兩子被殺,名臣陸遜等遭到牽連。

但是如果你仔細研究一下孫權晚年的儲位之爭,你會發現太子一派的支持者主要是陸遜、顧譚、吾粲、朱據、諸葛恪等世家大族,特別是江東士族大都支持太子,在孫權眼中,江東士族和太子的聯合時刻都有搶班奪權,取自己而代之的實力,因此他必須扶持魯王,平衡太子勢力,結果支持魯王的大都是出身不高的孫家舊臣例如步騭、呂岱、全琮、呂據和孫弘等。

太子之爭發展為世家大族與孫氏寒門舊臣的黨爭,也許這是孫權計劃好的,利用兩派內鬥,削弱兩派實力趁勢擴大皇權,也許孫權也是無意造成這種可能導致政權分裂的內鬥,但是他坐收漁人之力,擴大皇權。因此,晚年的孫權根本不是昏聵,他只是在鞏固自己手中的權利,同時打擊在孫氏政權裡大放異彩的江東世家大族,特別是顧家和陸家。


醉美木瀆


主要原因是太子孫登突然病死。

孫權晚年,昏聵不堪,主要因為培養了十多年的太子突然死了,孫權不得不從兒子裡面找新的太子,此時由於孫權大女兒孫魯班的攪動,導致後宮腥風血雨,非常的慘烈。

有人說,不就是立太子嗎,孫權那麼多兒子,重新立一個就是了,有什麼難的?

非也!

這就好比一個家族企業,董事長辛辛苦苦培養一個兒子做接班人,培養了十幾年,突然兒子死了,這十幾年就白費了,幫他建立的班底也白費了,重新找接班人,一沒經驗,二沒人脈,何其難也!

孫權就面臨這種窘境,以至於後宮大亂。

(1)故太子孫登。

孫登是孫權長子,229年被立為太子,孫權培養他整整12年,但是,在241年,孫登突然病死了。

孫權當時已經60歲了,想象一下,一個年邁的老皇帝,辛辛苦苦培養了十幾年的接班人突然死了,一切要重新開始,怎麼能不令他心神大亂呢?

(2)第二任太子孫和。

孫和是孫權的三子,也是當時活著的最大的兒子(兩個哥哥均病死),因此孫權把他立為太子。

但是,孫權的長女孫魯班,一直和孫和的生母王夫人有仇恨,天天在孫權那裡給他母子穿小鞋,某次詆譭王夫人之後,王夫人遭到孫權責罵,鬱悶而死。

孫和也在孫魯班的不斷詆譭之下,做了8年太子被廢掉,並在三年後被孫魯班的情夫孫峻殺死。

(3)差點當上太子的孫霸。

孫權很喜歡四子孫霸,在立孫和為太子的同時,又加封孫霸,讓他的待遇和太子孫和一樣,吳國大臣們就此站隊,分別擁護孫和或者孫霸,出現了吳國的太子之爭。

孫權為什麼立孫和為太子,又加封孫霸?

是年老昏聵還是有意為之?

有意為之的可能性更多。

孫魯班本來想擁護孫霸當太子,不過孫權的二公主孫魯育不同意,孫魯班見孫權寵愛七子孫亮,就改為擁立孫亮。

孫和被廢之後,孫霸亦被孫權賜死。

(4)第三任太子孫亮。

孫亮是孫權的第七子,母子都很受孫權寵愛,他出生的時候,孫權已經62歲了,因此受到孫權的喜愛。

250年,孫亮被立為太子,時年8歲,兩年後,孫權去世,孫亮即位。

因此,孫權晚年為什麼成了昏君,原因是:

①辛苦培養的太子突然死亡。

②重新選立太子,出現宮鬥。

③長女孫魯班起到了非常大的負面作用。


師明禮


孫權並不是晚年才變得刻薄多疑,殘忍好殺。他從來都是如此,只不過早年間打天下,要籠絡人心,不得已才裝的人模狗樣、寬宏大量。

有幾件事情可以證明。


第一是周瑜之死。

赤壁大戰之後兩年,公元210年,年僅35歲的周瑜暴斃而亡。這個事情非常蹊蹺。我們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就是孫權下的手,但有一些側面證據。

周瑜想要攻打益州,專程去覲見孫權。孫權表面上答應,交口稱讚。背地裡,卻試探劉備,讓劉備評價周瑜。劉備說周瑜精明強幹,氣度恢弘,時間長了肯定不會屈居人下!

孫權有沒有聽劉備的話呢?恐怕是聽了。因為周瑜見了孫權以後,回去沒多久就突然病逝了。讓人不能不有所聯想。

為什麼孫權要害周瑜

因為周瑜之才,勝過孫權十倍。周瑜的功勞又太大,整個江東,是周瑜和孫策兩個打下來的。赤壁之戰,是周瑜打贏的。但是周瑜的官職卻非常小,只是一個偏將軍、南郡太守。這不是扯淡麼?

周瑜老老實實鎮守南郡,孫權或許還能容忍。偏偏他要去打益州。益州易守難攻,佔領益州之後,完全可以自立為王。到時候他孫權也無可奈何。


所以,孫權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害死了周瑜。

第二個例子是魯肅

魯肅是大忠臣,對孫權忠心耿耿。在赤壁之戰的危難關頭,堅定的支持孫權。結果怎麼樣?孫權表面上褒獎他,暗地裡對他十分不滿。

子敬內不能辦,外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責也。

對一個老功臣,發出這樣的評價,簡直混蛋。

可見孫權一貫心胸狹隘。年輕的時候要打天下,用人之際,不得不假裝寬容。老了以後,就暴露了本性。


上將噯福斯


孫權,生於182年,卒於252年,享壽71歲。

人活七十古來稀,這是唐朝杜甫的詩句,孫權在三國時期能夠活過七十歲,已經很長壽了,但長壽也帶來一個問題,他執政時間太長了,從200年接掌江東到去世,孫權執政53年,這在我國曆史上都是排得上號的。

我們常說老糊塗,人老了會不會糊塗?顯然是會的,尤其是坐在最高位置久了的人,因為他們脫離底層太久,很容易走向極度利己的方向。

算算那些在位超過四十年的皇帝,如漢武帝、唐玄宗、嘉靖帝、萬曆帝、康熙帝、乾隆帝,有誰是善始善終的呢?即便是被魏徵勸諫的唐太宗,再多活幾年也不知成了什樣子。

孫權的能力非凡,這一點不需要否認,年幼時他隨四處漂泊,親眼目睹了戰爭的殘酷,十九歲更是面臨兄長去世,自己執掌江東的艱難局面。

孫權撐過了前半生的種種危難,使得東吳與曹魏、蜀漢鼎足而立,最終稱帝成為三國之一,但在孫權六十歲的時候,一個晴天霹靂炸響,太子孫登死了。

正始二年(241年),三十三歲的太子孫登病逝。在此之前,他已經做了二十一年的太子了,孫權為了培養他,可謂煞費苦心,現如今說沒就沒了,對於孫權的打擊可謂是無比巨大的。

對於太子的人才儲備、關係奠基都是眾多帝王所重視的事,孫權給孫登選的老師是元老張昭,給孫登安排的陪讀人員都是當時重臣的子嗣,將來也將成為孫登的左膀右臂。

孫權稱帝后,還注重培養孫登的軍務政務能力,在朝廷逐步代行君權,幾乎就等著孫權上天了。

然而,孫登卻先上天了,這就給孫權帶來一個巨大的問題,選誰當太子?

太子是獨一份的,孫權在確立孫登的地位後,一直著重培養他,其他兒子就沒那麼顧得上,再加上朝野歸心,其他兒子也不敢有非分之想,可孫登一死,大家的心思就上來了。

同樣的難題後來也擺在明太祖朱元璋面前,他選擇傳位給孫子,並在閉眼前掀起了一場場滔天血雨,凡是可能造成威脅的,全部被他殺盡了。從這一點看,朱元璋是非常支持孫子的,但孫權卻並不堅定支持某一個兒子。

孫登去世後一年,孫權以孫和為太子,可能是因為孫和年紀最大,不過孫和的同胞弟弟孫霸獲得了跟他一樣的地位,兩人同時設立官署,委派官員,除了名分,幾無差別,孫權這是在鼓勵兩人相爭。

也有大臣勸諫孫權,但孫權沒聽,而大臣們很自然開始站隊,開始激勵的政治鬥爭,孫權想要制止,卻毫無效果。

另一方面,孫權的女兒全公主孫魯班跟孫和槓上了,為了搞掉孫和,孫魯班跑到父親面前搬弄是非。

當時孫和被孫權派到設在長沙的孫策廟中祈禱,孫和岳父就住在孫策廟附近,就叫女婿到家裡坐坐,兩人說了什麼不得而知,反而孫魯班轉述給孫權的就是兩人在商量後事,孫權身後的事!

老年人最忌諱談死,孫權聽後大怒,對孫和愈發冷淡。另一邊,孫霸就開心壞了,大好時機啊,趕緊指示親信們一起說太子的壞話,孫權對太子孫和更加不滿。

不過雙方還在爭鬥,孫權也越加厭煩,最終在孫魯班的建議下,他把兩個兒子全搞了幽禁孫和,賜死孫霸,立孫亮為太子,並由此引發之後孫吳的一系列問題。


平沙趣說歷史


“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孫權,三國東吳最傑出的領導人,他忍辱負重,“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而,就這樣一個人,晚年卻成為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大昏君,這是為何?

事實上,不僅是孫權,回顧兩千年封建帝王史,年老昏庸幾乎是所有帝王的標配。有人說,這是因為擁有至高無上的皇權太久了,太寂寞了,前半生整天防備他人,精神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到了晚年,隨著精力大不如以前,昏庸局面就出現了。

古時候的封建王朝,想要發展成為強盛的國家,那麼皇帝就一定要是一個明君。但是如果皇帝昏庸,不但不能使國家強盛,甚至就連國家都有可能滅亡。而三國時期的孫權年少即位,能在亂世之中立足,並且將東吳發展成為三國之一,可以算的上一個明君,但是孫權的晚期,變得多疑,還殺死了很多有才能的人,間接導致了東吳的滅亡。那麼本來是一代明君的孫權,晚年經歷了什麼變得昏庸呢?

孫家世代雄踞江南,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之中,孫堅和孫策兩人經過一番努力,在江南建立了自己事業。但是孫堅和孫策接連去世,兩人打下的江山就落到了虛歲才十九歲的孫權手上。孫權雖然年輕,但是卻很有抱負,他的才能主要體現在知人善用上,他前後招攬了周瑜魯肅等人,這些人的到來,使得東吳的實力逐漸變得強大,東吳在孫權手上,也超過了父親和哥哥在位的時候。

在劉備和曹丕相繼稱帝之後,孫權也脫離曹魏,在自己建立的武昌城登基為皇帝,建立了吳國,至此三國鼎力的局勢正式成型,這一年孫權已經48歲了,孫權已經從一個年輕人變成了一個睿智的開國之君。

做了皇帝之後,自然就要立太子,孫權在登基的第一天,就將自己的長子孫登立為了太子。這個孫登很有才華,也確實是一個合格的候選人,他經常提出很多有用的建議,孫權採納之後也發現這些建議確實是正確的,於是就對他十分看重,準備將東吳的重任交到他的手上。不幸的是,孫登在三十三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就在他死前還在給孫權提建議,也是因為這樣,孫登死後,孫權十分傷心,以至於在以後很多年,只要提到孫登,孫權就會淚流不止。

孫登死後,孫權好像受到了打擊,性情大變。他看到了生老病死,也開始尋找長生不老之術,甚至學著秦始皇出海尋仙,每一次動輒花費鉅萬,加上還要對外作戰,這就導致東吳賦稅加重,百姓的負擔越來越沉重。加上因為立新太子,孫權還將自己的兒子孫霸處死,最終選擇了年幼的孫亮為太子,而孫亮的生母就得以參政,這就直接導致東吳的衰落。

孫權晚年已經沒有了當初知人善用的本事了,有才能的陸遜和陸抗是東吳的肱骨之臣,但是不受孫權的喜愛,甚至還險些喪命,因此朝臣們不敢隨便提意見,甚至就連重臣陸遜因為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就被孫權責罵,甚至還懷疑他想謀反,導致東吳能臣陸遜憂傷過度而死。相對陸遜不受信任,遼東的公孫淵則一直在東吳和曹魏之間遊離,而孫權執意相信他,導致了被公孫淵欺騙,還一意孤行的發動戰爭,最終使得東吳損失慘重。

其實孫權的變化不是特殊的,歷史上有很多早年英明晚年昏庸的皇帝,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康熙、乾隆、這些皇帝都是很好的例子。因為剛剛得到權利的時候,皇帝們都想成就一番事業,在事業有成之後,皇帝們就覺得自己已經功成名就,就開始享受權利了,所以人都是一樣的,在前期辛苦得到成果之後,在晚年就要享受了,所以說皇帝也是人,和我們一樣的平常人。

晚年的孫權,可以說是運氣背到家了,北伐無一次成功並且在立儲的問題上也是昏招不斷。

由於太子孫登的離世,使得東吳的太子之位懸空,孫權三兒子孫和接任太子之位後,並沒有平息儲君之爭,魯王孫霸積極的參與到儲君之位的爭奪當中。

朝中勢力也因此分成兩大派,目睹了這一切的孫權,將孫和、孫霸都處死,重新立幼子孫亮為太子。孫權死後孫亮尚且年幼,東吳出現了諸葛恪、孫峻、孫綝先後專權的局面。在這之後一場場宮廷政變將本就弱小的孫吳推向了深淵,最後在孫皓的手中,孫吳徹底被司馬炎擊敗。











Zh上善若水W


縱橫年少的時候特別喜歡《三國演義》,經常在英語課上讀三國,也因此多次被找家長,回想這些年,大學英語四級222分,現在天天解讀三國曆史,也當真是沒誰了。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和劉備的筆墨很多,但是關於孫權的並不多,小學時候一直以為孫權是個垃圾,完全是憑藉其父親和哥哥的根基,坐鎮江東。

其實,不然,後來在語文書中看到了《孫權勸學》這篇文章,他勸呂蒙讀書,使得呂蒙在孫權的影響下,也喜歡看兵書、學習,成為東吳名將,由此再也不敢小窺孫權這個人物。

曹操為何會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江東政權草創於孫堅,發展於孫策,卻最終鼎盛於孫權手中,孫權的哥哥號稱江東小霸王,卻被刺客刺殺,孫策主政的時候霸業難成,當時孫家在東吳的政權並不牢靠。

首先,孫氏家族不是世家大族,是江東一個寒族,孫氏家族發家於江西,所以江東的世家大族是不認可孫氏家族的,這是孫權面臨的統治難題。

其次,孫權隔壁就是劉表,劉表有一大將叫黃祖,而孫權的父親孫堅就是劉表的部下黃祖殺的,況且當時袁紹和曹操在打官渡之戰,不論是誰勝誰敗,矛頭都會對準孫權,這對剛剛即位的孫權而言,實在是內憂外患。

年僅18歲的孫權就全面的接手了江東大權,對孫權而言,其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在當時能夠幫助孫權的只有周瑜和張昭,孫權在兩人面前放低姿態,訴諸自己的不易,兩人決定幫助這個18歲的孩子。他們率先表明忠心,帶頭行禮。他們的表態具有重大意義,代表著與兩人相關的集團會支持孫權,孫權這就有站穩腳跟的可能。 孫權他知人善用,重用呂蒙、周瑜、魯肅,這些人物在當時都是忠義之士,不管是軍事上還是政治上,他們都會認真輔佐孫權,孫權早期的成就,離不開他當初任用賢才的戰略眼光。

後來孫權起兵西進,收服甘寧,圍剿了黃祖,同時為了在江東站穩腳跟,聯合劉備,在赤壁之戰中擊潰了曹操軍隊,又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殺死關羽、大破劉備的討伐軍等等,這就足以看出孫權的果敢和智慧、知人善用,所以早期孫權取得的成就還是很大的。

建安十八年,曹操再次起兵號稱四十萬南征孫權,兩軍在濡須口對峙月餘,曹操望著孫權的軍隊,嚴肅整齊,自知無法打敗孫權,因此心生感嘆,說了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後引兵北還。

從父親、哥哥手中接過江東大權,並且能夠在三國鼎立的局勢下,守住這份基業,並在此基礎上有所發展,對孫權而言也是很不容易。 三國鼎立之際,孫權一直都是兢兢業業、如履薄冰,即使是在波雲詭譎的三國鼎立時期,孫權還能夠冷靜從容面對,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果。那為什麼到了孫權晚年,他卻成為了昏君呢?

首先,孫權年事已高,難免昏庸

主要原因是孫權年紀比較大了,很多事都稀裡糊塗,孫權去世的時候已經71歲了,這在古代算是個長壽老人了,俗話說人是越老越糊塗,而孫權到死也是一直把握著東吳的政權。

讓一個“老小孩”把握著一個國家的政權、並決策所有的大事小事,孫權難免有任性妄為的時候,所以,導致孫權做的決定也並不都是正確的,但是舉國上下又不得不聽命於孫權,所以孫權昏庸有他年紀大了的因素。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皇帝老年之後都會犯昏庸的毛病,就像唐玄宗一樣,早期聯合太平公主誅殺韋后集團,任用姚崇和宋璟為相,開創了“開元盛世”。晚年重用李林甫、楊國忠為相,貪圖享樂,極盡寵愛楊玉環,荒廢國度,放任安祿山自由發展,最終爆發“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所以晚年皇帝會昏庸就像是歷史必然一般。

其次,身陷奪嫡之爭當中,沒能妥善兒子間的關係

自古以來身為皇帝,必定多疑,孫權亦是如此,主要表現在他選擇繼承人上猶豫不決,導致孫權晚年沒有合適的繼承人。

在太子孫登去世後,他選擇立孫和為太子,但是他對孫和並不是很寵愛,相反寵愛魯王孫霸,這不是有意激起兩人爭儲麼?

支持太子孫和的以陸遜為首,支持魯王的以呂岱為首,孫權知道兩人奪嫡、拉幫結派後,十分生氣,最後孫權廢掉太子,賜死魯王,改立7歲的兒子孫亮為太子,結束了二宮之爭。

其實我個人覺得二宮之爭是孫權為了掣肘孫和與孫霸,為了穩固自己的權力,否則他不會給了一個人太子位,又疼愛另一個孩子。

再次,孫權手下的文臣武將相繼去世

在這場奪嫡之爭當中,孫權趁機打壓位高權重的陸遜,我們知道陸遜跟隨孫權40多年,一直忠心耿耿,為東吳政權的穩固付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收復荊州之戰,以及夷陵之戰中,陸遜都有著極好的表現。

然而在奪嫡之爭當中,本來想置身事外的陸遜,最終被牽連進來,觸犯了孫權的忌諱,於是孫權就首先拿陸遜開刀,將自己的怒氣發洩到陸遜身上,陸遜最終因為憂傷過度去世。 其實在陸遜死之前,魯肅、呂蒙都相繼離世。強國都是靠人才,但是東吳一直在流失人才,等到陸遜死後,東吳徹底失去了活力,沒有統一全國的可能性了。

最後,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後,孫權過於安逸了

另一個原因就是曹操、劉備先於自己去世,東吳疆域大致確定,政治環境相對平和,自己的前半生都在算計著過日子,沒睡過安穩覺,三足鼎立的格局少了兩個重要的人,孫權自然可以鬆懈下來了,享受帝王生活了,孫權也由此變得驕奢淫逸,喪失了原有的自我警惕意識。 就像鯰魚效應一樣,因為三足鼎立局面的存在,不安全、不穩定的因素一直存在,孫權為了生存會不停地籌謀規劃、算計比較,但是一旦沒有了生死存亡,鯰魚效應就失去了意義,再也激活不了孫權的鬥志,孫權領導的東吳就像一潭死水一樣,沒有了生機與活力。 所以,俗話說“酒飽思淫慾”,沒有緊迫的局勢,再加上權利的高度集中,讓孫權沒有了早期的意氣風發,晚期的孫權,也難逃昏庸的晚年。


史論縱橫


其實孫權的患得患失感是從陸遜掌權之後才出現的!在孫權即位之後,由於他繼承的是孫策的位置,在子與侄之間的選擇就讓孫權左右搖擺不定!出於私心,他肯定是要立自己的兒子為繼承人的!但是他又擔心孫策的子孫會因此不憤,然後威脅他的統治!所以,孫權一直打壓孫策一脈的人。在一些重要職位之上也不給安排進去!害怕對方有非分之想!

但是陸遜就不同了!陸遜本是孫權挖掘出來的人才!陸遜跟孫氏結親也是孫權做的!按理,孫權對陸遜應該絕對信任才對!但是這期間卻還有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陸遜的妻子孫氏恰恰是孫策的女兒!這就變成一個很複雜的關係,孫權本是應該信任陸遜的,卻又把一個最不被信任的人許給陸遜當了妻子!因此,孫權對陸遜是既信任又防備。到後來,信任逐漸消失,變成了純防備!這也是後來陸遜鬱鬱而終的主因!

孫權對陸遜猜忌的延伸到往陸遜兒子的猜忌!陸遜僅僅只是娶了孫策的女兒,陸遜的兒子陸抗則完全就是孫氏血統,孫策的嫡親外孫!尤其是陸抗的才能又比孫權自己的幾個兒子強得多!這就使得孫權不得要為自己的腦殘兒子除威脅,這種除威脅了防陸抗還防其他權臣!這便是孫權昏庸的開始!


優己


孫權才不糊塗呢。他在合肥當了多年經驗包之後,終於認清了一個事實:敵人不在江對岸,而在自己身邊。

他武德不充沛,並不是自己不行(其實就是),而是行政上掣肘太多,導致根本無法利出一孔,於是核心課題就變成了內部整合,打壓世族大家。這些傢伙雖然表面上是他的臣子,但賬本上可沒少記黑材料。什麼孫伯符迷之死亡啦,赤壁投降派啦,合肥先撤兵啦,什麼結黨營私不聽他指揮啦,一筆一筆在渣權看來都是血債,表明了他們就是阻礙他孫仲謀歷史進步的敵人,為了撥亂反正為將來打算,他必須要殺雞儆猴。

不過因為這方面經驗不多,或者有些經驗難以參照(他又不像曹劉那麼能打),所以摸石頭的過程中就難免摸到張昭陸遜了,人家連自己的兒子都捨得了,還能在乎這麼點“彎路”麼。


宇勳物聯


孫權不僅是一世的英雄,還是一個特別有才華的人,曹操這樣評價“生子當如孫仲謀”。此句是對孫權的誇讚,讚賞他的才能。

此句出處《三國志·吳志·吳主傳》,曹操在回程的路上,見吳軍整肅,謂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見孫權除了有謀略以外,還是一個相當有內含的人,讓曹操都能為之讚歎。

孫權年少時就突顯了他的才能,十五歲就能廣納賢才,讓他的哥哥孫策都有種自愧不如的感覺。少年時期的孫權處事果斷,就已在東漢立足。

之後孫權果斷與劉備合作共抗曹操,引發了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後孫權又奪取了劉備的荊州,在此戰役中,劉備大敗,逃回白帝城。

為什麼如此才華橫溢,足智多謀的一個人,為什麼到了晚年會性情大變呢?還有了昏君之名。

  • 帝王的膨脹心態

對於孫權來說,他年少的時候,才智就突顯了出來,他不僅有一定的心思謀略,還善用賢才,並且還特別會籠絡他人。

這是他的優點,也是成就他的原因,雄韜偉略無人能及,就是孫權,因此得“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評價。他不僅謀略過人,膽識也是過人,先是和劉備合作大敗了曹操,後又大敗了劉備。劉備被迫逃回了白帝城,在223年,劉備命喪白帝城,而曹操,則是在221年去世的。

對於孫權來說,失去了兩個強敵,接下來該他一人獨大了。就因如此,人都有這樣一個通病,在得到一定的高位時,就會膨脹,孫權也不例外,因為自己處於高位,於是忘乎所以,不再謀劃,因此對內做出的一些決斷都偏離了正軌。這才有了晚期的孫權性情大變,給人的感覺成了昏君。

  • 長子孫登早卒

孫權的兒子當中,唯有長子孫登最得孫權的心,孫登秉承了孫權的性情,待民如子,以天下蒼生為己任。

(孫登畫像)

他體恤百姓,百姓生活困苦,是他最為牽掛的事情。除了他的仁愛之心以外,他天資聰穎,這是被孫權喜愛的原因。在孫權被任命為吳王同年,孫登年僅十二歲,曾被封萬戶侯,當時的年幼的孫登卻推辭了這個爵位,可見孫登行事果斷的風格,是遺傳了孫權。

於是同年,孫登正式被封為太子,是一個名至實歸的太子。

真是天妒英才,像這樣的好人,以及有才華的人,往往都比較命薄。孫登離世前,當了二十一年的太子,年僅三十三歲。

令人感到惋惜,於是這也成了孫權心裡最大的痛點。孫登離世以後,無疑是給了孫權一記重大的打擊。因此,之後的孫權行事風格會有很大差異,跟孫登的離世是有很大關係的。

  • 孫權錯殺陸遜

陸遜對於孫權的大業,可以說功不可沒,陸遜一生都在為孫權謀劃,跟隨孫權四十餘載。陸遜此人可以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他不僅深謀遠慮,對孫權更是忠正不阿。他的一生都在為孫權謀劃,於是便有了”社稷之臣“的美名。

在孫權長子孫登逝世之後,孫權的三兒子孫和承襲了太子之位。

(孫和畫像)

但魯王孫霸不甘心,於是就有了爭奪太子之位的戰爭,陸遜則跟一些大臣站在了孫和這一邊,孫權看到自己的兒子為了一個太子之位,就爭的你死我活,就連自己最信任的陸遜都開始覓新主。

於是孫權對陸遜痛下殺手,之後沒有了陸遜這個軍師的輔佐,孫權的政權統治越來越亂。

(孫權劇照)

孫權的性情大變,跟這些事件是息息相關的,變動如此之大對孫權的打擊十分嚴重。


大國布衣


“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是當年曹操對孫權的評價。

孫權是英雄,是三國時代名君之一。然而,英雄未必一生都是英雄,名君善始未必能善終。當一個人握有無限的權力,久而久之,會滑下腐敗、墮落的深淵。因為人不是機器,而是情緒的動物,人的觀念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我們研究歷史時,發現人的複雜性,曾經英明的領袖,會變成嗜血狂魔,比如明代的朱元璋。據筆者研究,專制者越到老年,性格越發殘忍,其中之原因,大概因為自己對死亡的恐懼而導致漠視別人的死亡。當他發現權力、富貴以及所擁有的一切,都將在死神到來時變得一文不值時,更會囂張地、肆無忌憚地在活著時享受權力的快感。當一個人漸漸蒼老時,壯年時那種自信漸漸消磨掉,身體的羸弱容易懷疑別人有圖謀不軌的企圖,隨之而來是疑神疑鬼。即便英明一世的漢武帝,晚年時也草木皆兵,屢興大獄,處死自己的妻兒子女毫不動心,儼然已是人間魔王。

公元238年,即司馬懿東征公孫淵的那年,孫權五十六歲,雖說不上老,卻已經掌權達三十八年之久。或許是公孫淵的下場讓他觸目心驚,別看坐在臺上風風光光,一旦風光不再,下場比誰都淒涼。孫權的心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開始相信權力,而不相信別人。獨裁者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經常不約而同地做出同一選擇:加強特務機構,任用酷吏以威懾群臣。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原本不起眼的人物突然火箭般躥起,成為東吳帝國人人畏懼的大神。此人名叫呂壹,官職是中書郎,這本不是級別特別高的官,孫權交給他一個新差事,叫“典校諸官府及州郡文書”。什麼意思呢?就是各級官府、州郡有監督權。這官權力有多大,光看名稱是看不出來的。起初呂壹還比較老實,不敢太過分,後來他發現一個事實,這個機構是直接聽命於皇帝,皇帝通過它刺探、掌握全國從中央到地方官員的一舉一動。這個機構,有點類似明代錦衣衛、民國的軍統,論別級不一定很高,論實際權力則大得驚人。

很快,呂壹就嚐到甜頭。什麼叫權力,能操縱別人生死就叫權力。呂壹精通法典,凡看不順眼的人,他只要略施小計,引用法律條文發動巧妙的攻擊,可以把無辜的說成有罪,把活的說成死的。幾次打擊報復後,呂壹更加膽大妄為,自以為是皇帝的獵犬,自然有咬人的權利。於是乎,大臣們最細小的過失,也經他的口傳到孫權耳中,然後根據個人好惡添油加醋。

很快,朝廷被恐怖的氛圍所籠罩。其實,孫權時代的特務機構與明代錦衣衛、東廠是不能相比的,只是東吳政治清明四十多年,忽然急轉直下,沒人能夠適應。只有太子孫登還敢於進言幾句,可是他哪裡曉得父皇的內心世界,孫權一句也聽不進去。連太子的話都沒用,其他人只好閉緊嘴巴,不發表意見,遠遠望見呂壹,都不敢正面而視。

呂壹更加膽大妄為了。

江夏太守刁嘉與呂壹有隙,呂壹誣告刁嘉“謗訕國政”,就是誹謗、嘲諷國家政策。呂壹摸準孫權的性格,當了快四十年的領袖,“偉光正”的形象是要的,汙衊偉大領袖怎麼行!孫權怒了,刁嘉果然“刁”,拿下,入獄嚴審。這一審不要緊,呂壹乘機擴大打擊面,被株連者甚眾。

江夏太守是地方大吏,侍中是朝中重臣,都輕而易舉被呂壹構陷,還有誰能逃過其魔爪呢?很快,呂壹的目的竟然直指丞相顧雍。他暗地裡收羅顧雍一些過失,秘密向孫權檢舉揭發。晚年的孫權對臣屬防患心很強,大為震怒。關鍵時刻,黃門侍郎謝宏救了顧雍,他對呂壹說,顧雍若是倒了,潘浚必成丞相,而潘浚正是呂壹的眼中釘。

潘浚是東吳帝國重臣,與上大將軍陸遜堪稱是吳國的兩大支柱。潘浚為人耿直,絕不逆來順受。他與陸遜駐軍於武昌,兩人每每談及呂壹亂政,無不痛心疾首,說到動情處往往淚流滿面。

呂壹不死,東吳必亂。

一個計劃在潘浚腦海裡形成:進京面聖,扳倒呂壹。他上書請求入朝,目的是要當著孫權的面揭發呂壹的罪惡。潘浚回到首都建業後,令他倍感失望的是,連太子孫登的進言孫權都置之不理,兒子的話聽不進去,會聽他一個大臣的話麼?行動超越語言。既然扯嘴皮子沒用,那就真刀真槍地幹吧!

潘浚要幹什麼呢?刺殺呂壹!

他擺下酒宴,大宴賓客,朝中文武大臣皆在邀請之列。他的計劃,是在酒宴過程中,親自刺殺呂壹,結果這個大特務的狗命。要知道呂壹現在是孫權身邊的大紅人,刺殺的後果可想而知。然而,為了國家的未來,潘浚已經沒時間去理會後果,哪怕賠上身家性命,他也要為國除賊,為民除害。

然而,刺殺並沒有成功。因為呂壹根本沒去參加宴會。滿朝的人都知道他對呂壹恨之入骨,呂壹怎麼會不知。別看呂壹狐假虎威,其實很怕死,若一腳踏進潘浚家,恐怕是直著進去,橫著出來。

對呂壹的倒行逆施最為抵制的是軍方,眼看顧雍、陸遜、潘浚三人處境日益惡化,西陵督步騭上書皇帝孫權,認為三位大臣“志在竭誠,寢食不寧,念欲安國利民,建久長之計,可謂心膂股肱社稷之臣矣。”他進一步指出,不應該由其他官員監視、考核他們,試想想,能力低的人如何考核能力高的,品格低的人如何評判品格高的?

孫權仍沒有理會步騭,這種態度助長了呂壹的囂張氣焰。作為一個政壇上後起之秀,呂壹對國家沒什麼功勳可言,唯有依靠網羅罪狀、屢興大獄來刷自己的存在感。左將軍朱據不幸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朱據案十分可笑,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呂壹這名酷吏羅織罪狀的手段。事情是由一筆錢款引發的:朱據的部曲有一筆三萬錢的中央財政拔款,但是這筆款突然不翼而飛。呂壹懷疑朱據私吞這筆公款,但懷疑歸懷疑,他沒有確切證據,不好直接找朱據對質,便逮捕其手下的財務主管,嚴刑逼供。嚴刑的結果,沒有逼出口供,倒把人給拷打致死。死幾個人算什麼,冷血動物呂壹沒放在心上,把死者屍體扔出監獄。

與呂壹相比,朱據比較有人情味,看到跟隨自己多年的部下冤死,心裡十分難過,便買了棺材,為他入殮下葬。沒想到這竟然成為朱據的罪據,呂壹當即奏報皇帝孫權:朱據為主管厚葬,肯定是因為主管為他隱瞞貪汙三萬錢的事實。沒有好處,你能做這好事嗎?呂壹的邏輯,倒是代表相當一部分中國人的邏輯,就像當下“扶老人”被反誣時,訛人的一方總說:“你要沒撞,會這麼好心去扶嗎?”

這種邏輯看上去很可笑,可悲哀的是它有一定的市場。至少孫權看了後是認同的:對呀,你朱據厚葬嫌疑犯什麼意思,莫非你才是背後主犯?查,給我狠狠地查!朱將軍朱據現在才明白,自己能統率千軍萬馬,可是一個小人就可以把他打翻在地了。怎麼辦?他百口莫辯,那三萬錢怎麼不翼而飛,他的確不知情,沒找到那筆款,就沒法洗去嫌疑。唉,他長嘆一聲,看來是免不了坐牢了,他索性搬出家門,鋪了個草堆,畫地為牢,聽候定罪。

也算朱據運氣不錯,正當呂壹打算窮追猛打時,公款失蹤案有了重大線索。典軍吏劉助指證,這筆三萬錢的公款乃是被工匠王遂以詐騙手段冒領,與朱據及左右親信毫無關係。劉助的證據來得太及時了,不僅救了朱據一命,還揭露呂壹濫用刑法、草菅人命、構陷大臣的違法犯罪行為。

按理說,朱據這個案件所涉及的款項數額並不大,無須如此興師動眾。呂壹之所以想整垮朱據,不僅因為他是左將軍,更在於他另一個身份:孫權的女婿。要是孫權女婿都成為自己的囚徒,誰還敢與自己作對呢?可是,人算不如天算。這次,呂壹的好運是走到盡頭了。

呂壹得罪的人太多了,一時間,朝臣們群情激昂,彈劾這個大特務。孫權重用呂壹,是想通過特務機構達到控制群臣的目的,說白了,呂壹就是條走狗罷了。在中國歷史上,酷吏的下場一般都不好,得勢時呼風喚雨,失勢時千夫所指、萬民唾罵,皇帝先放出走狗咬咬人,讓人畏懼,然後又宰幾條狗以彰顯恩德,這就叫恩威並施。

呂壹得罪的人太多,乾的壞事也太多。審理呂壹案件的人,正是曾被他陷害過的丞相顧雍,這次難逃一死了。

大特務呂壹如一陣風,旋起旋滅。

然而,在大家拍手稱快時,我們站在後世的角度回顧呂壹擅權的來龍去脈,可以清晰地發現吳國曆史已然走到一個轉折點。孫權已經從一代明君滑向暴虐的深淵,清明的政治將籠罩恐怖的陰影。這背後的原因,正是帝王權力無限制膨脹的結果,“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以孫權之賢,也不能倖免於此。

敢於觸犯孫權的人,只有老傢伙張昭。張昭病逝於公元236年,僅僅兩年後,便出現呂壹亂政。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張昭對於東吳帝國的政治有著何等重要的作用。孫權並不太喜歡張昭,但好歹一直記得他是母親臨終前指定的託孤大臣,這也是張昭敢於叫板孫權的底氣所在。有張昭在,孫權總有所顧忌,不得為所欲為,這一點點限制是彌足珍貴的。連這點限制也沒有,一代大帝孫權離暴君的日子也不遠了。

在讀了許多歷史之後,筆者發現人是複雜善變的,人的道德在權力的衝擊下往往顯得蒼白無力。在巨大權力面前仍保有一顆仁愛之心的人,簡直是鳳毛麟角,而且其中有些人只是因為死得早而已。“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倘若王莽死得早,他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道德楷模;有人說,希特勒要是在1938年前死掉,他就是德國曆史上最偉大的英雄。歷史就是這麼會開玩笑,從道德楷模到騙子,從民族英雄到民族罪人,其中的鴻溝並不如想象中的巨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