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三国的贾诩这个人?

枯萎昨天o


贾诩(147年——223年),字文和,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人,他的一生,足够精彩,足够传奇。可是,许多人都在罗贯中这个刘备脑残粉的误导下,盲目的崇拜诸葛亮,认为他神鬼莫测,辅佐刘备,是三国时期的第一谋臣。

而我却认为,尽管诸葛亮非常牛逼,但比起贾诩来,或许稍稍差一点。不信,听我仔细道来,最先贾诩辅保自己家乡的地方势力李傕和郭汜。但毕竟各方面的实力都太次,根本不值一提,在董卓挂掉以后,贾诩鼓动李、郭攻击长安,自己的人生也开挂了。

先后退马腾、除樊稠、保汉帝、救张绣、退曹操、间韩马、助曹丕、封三公。贾诩其人,以寒门登高,可谓励志;共奉七主,可谓有才;官至太尉,可谓显赫;古稀而逝,可谓长寿;儿孙袭爵,可谓善终。

仔细想想,李傕听贾诩两次,成功;不听两次,失败;张绣听贾诩四次,成功;不听一次,失败;曹操听贾诩两次,成功;不听一次,失败;曹丕听贾诩一次,成功;不听两次,失败。

……,呵呵,这种出谋划策的准确率,100%。

陈寿都客观的评价贾诩,说他“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那么,这样一个传奇之人,为何在三国时期影响不大,远比不上什么诸葛亮、周瑜、郭嘉、荀彧、荀攸……,甚至于,连好多二流人物也不如,比如许攸、陈宫、张昭、沮授……。贾诩的才华,当在这些人之上,或许,他唯一被世人所诟病的,就在于他太过圆滑,精通权谋,从内心鄙夷儒家的名节和忠义思想。

然而,当时正值乱世,礼崩乐坏,出身寒微的贾诩,如果不仰仗于权术以求生,或许早就在乱世中死去。很多人在诟病贾诩的同时,甚至称他为三国“第一毒士”,认为他洞察人性的弱点,出谋划策没有底线,极其狠毒和刁钻。接下来,我列举几个贾诩的事例:

王允联合吕布一同诛杀董卓后,开始在洛阳清算董卓的余党。李傕、郭汜等人皆为鼠辈,慌乱之下计划各自分散,逃回凉州老窝,可贾诩却坚决反对,提出:

“现今所有人都要把凉州兵斩尽杀绝,而诸位抛弃属众独行,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卓报仇。如果侥幸成功了,就尊奉国家的命令征服天下;如果失败,再逃走也不迟。”

于是,李傕、郭汜等将,听从他的计谋,一边西撤,一边收拢旧部,开始进击长安。可惜!贾诩将祸水引到长安后,使得长安也变成了曾经的洛阳,成为第二座人间炼狱。

李傕、郭汜对此结果很满意,提出要给贾诩封高官,但他也认为自己杀戮太重而拒绝了。在李傕等人失败后,贾诩很快转投下家,成为了张绣的谋士,并辅佐张绣两次打败曹操,保证了张绣作为一方势力的存在。官渡之战前,他分析了形式,劝说张绣归降曹操,顺应了形势的需要。

在随同张绣加入曹操阵营后,随曹南征收获荆州,贾诩劝曹首先应安抚当地百姓,暂缓讨伐江东,防止高压之下孙、刘实现结盟。曹操不听,结果遭到赤壁之战的惨败。

曹操与西凉联军相持于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瞬间瓦解了马超和韩遂的稳固同盟,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

在老曹的继承人问题上,贾诩没有顺着曹操的心意,支持曹植上位,或许,他觉得这样大多数人的做法,他不屑为之。反而,以袁绍和刘表为例,暗示“废长立幼”的危害,相助了曹丕夺位上台,也为自己日后的寿终正寝打下基础。

纵观贾诩的一生,的确是辗转效忠过太多的主人,大致算算得有七八个了,这可比吕布的“三姓家奴”要多多了。

关于这点,我也觉得老贾有些忒不讲究了,但是,好歹人家的能力是没有问题的,在谁手下干都屡献奇计,算得上是个“爱跳槽的好员工”。最大的污点就是献计李、郭攻取长安,杀戮太过。

回答完毕!

《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实话三国史》






文史不假


如果我们认可曹操是一代枭雄的话,在三国时代,真正在谋略上击败曹操,并让曹操自己都很佩服的人,就是贾诩了.贾诩可称三国实力派谋士。这是从两个方面讲 的,第一是他的所谋略之奇之准,颇有些算无遗策的感觉,其所谋影响之巨,无愧于第一谋士之称;第二是因为他是最典型意义上的权术家,不像诸葛亮身担丞相之 职,重在治国安邦,也不像周瑜承荷将帅之任,长于领兵作战。贾诩更无意于成为拥兵自重、称霸一方的军阀,他的身份永远在幕后,他不断地从某个将军深厚的帷 幕后闪身而出,表面上是献计,却往往收到运筹帷幄的效果。 贾诩给人的感觉是,像一个把谋略本身当作一种美,只追求谋略才华之展示的唯美主义者:只要自己的计谋有用武之地,他并不在乎江山变色,他为李傕、 郭汜出主意,也不是要真心辅佐他们。贾诩之所以在分明看出张绣没有远大前途的前提下,仍毅然委身于张绣帐下,仅仅是因为张绣能够对他言听计从,能使他的谋 略得以施展。 东汉末年,礼教已无法维系人心,喊着忠义的人往往是举着忠义的旗号,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个人在道德失范的同时,又要面对风雨飘摇的乱世。在这个 乱世,个体生命没有任何保障,军阀混战、外族劫掠、强盗横行、天灾不断,在这样一个风云变色的时代,所有的道德都要让位于生存的需要。而这些矛盾在贾诩的 出生地--武威,又是尤其地尖锐突出。僻处西凉的武威,仁义礼教的道德规范本来就淡薄,与游牧民族斗争与杂处的生活体验、严峻的生存环境的考验是贾诩不会 去在意那些已经变得虚伪的道德,他的谋略只是关注生存,以他和他周边的人的生存为第一义,因为没有精神束缚,他可以纵横驰骋地展现自己的谋略才华。正是在 这种精神自由中,他的谋略达到了权变的极至。 贾诩是历史的一颗明星,他以时代所赋予他的性格和才华,在不自觉中摧毁了一个满目创痍的王朝体制。旧的体制不摧毁,新的个人及个人精神便不可能诞 生。我们是无法简单地用道德的眼光来评价贾诩这个奇人的。他像一个在乱世中游戏人生的人。他追求权势,但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他对哪个势力都没有真正的感 情,冷眼看待天下的沧桑沉浮;他把施展才华看作一种乐趣,看着事件按照自己所预期的那样发展;你可以说他无情,但在那个时代,贾诩有理由选择做一个旁观者 和唯美主义的权谋游戏者。 贾诩,身怀奇谋,胆识过人,阅历繁复,志节深沉。他的品质里也许有着种种别人难以企及之处,但就客观效果而论,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他难辞其 咎。当年陈寿撰《三国志》时,曾将贾诩与曹操手下最具威望的二荀(荀彧、荀攸)并列立传,引起了注家裴松之的不满。此事见仁见智,我觉得若撇开道德威望, 先注重影响世事的深度,则贾诩与二荀并列,并无不当。 虽然贾诩常以汉室忠臣自诩,也确曾有功于皇上,但他显然更热衷于放纵自己天赋的谋士才华,而较少计较千秋功名。在各路军阀此起彼伏的混战中,在汉献帝由长安到洛阳的奔命过程中,在东西二京的喋血杀伐中,我们都能看到贾诩的智慧。   董卓死后,司徒王允专权。王司徒只是一个碌碌之辈,而且不知体恤,滥开杀戒之弊,他刚刚上台就杀掉了当时的文豪蔡邕。但风雨飘摇的汉朝江山毕 竟获得了短暂的喘息机会。董卓手下部将李傕和郭汜,王允若本着首恶既除,协从不问的态度,则这两个手上握有兵权的家伙便会归化朝廷,如此,因讨伐董卓而起 的关东诸雄不知旌麾何指,也可能权且罢兵。中国历史在步入这一章时,虽然会略嫌平淡,但于国于民,实属大幸。刚愎无用的司徒王允,对李傕、郭汜下达了追杀 令。只有3000飞熊军的李傕、郭汜等本来也想认命了,他们决定解散部队,自己再分头向大西北逃亡。如果这样的话则王允虽然极为不明智,却毕竟没有种下恶 果,东汉政权暂时还能迁延些时日。 贾诩恰恰在此时脱影而出发表了一下宏论,李傕、郭汜对贾诩素来敬重,便洗耳恭听。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迟也。”①当年陈胜、吴广被迫'揭竿而起',所持的理由,正与贾诩此时的想法相同。区别是,无论陈胜、吴广还是李傕、郭汜,他们都属当事者,而贾诩则完全 是局外人,换言之,这一番建议,虽然可以救李傕、郭汜性命于一时,对贾诩则没有丝毫好处。不然,当李、郭二人成功后欲封贾诩为'尚书仆射',他也就不会坚 决推辞了。'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贾诩话说得颇有自知之明。初平三年六月,李傕、郭汜打破长安城池,王允被戮,吕布出逃,尸遍长安。据说,董卓初死之 时,三辅地区百姓尚有数十万户,经过李傕、郭汜的放兵劫掠,仅仅两年间,民已'相食略尽',好一片凄惨。一计可以危邦,片言可以乱国,正贾诩之谓也。他侧 身在杀人如麻的强盗身后,貌似蔼然文士,一面犯下滔天奇罪,一面又能成功地躲避千夫所指,这份能耐,孰能及之?你看他以一介游士的身份闪身在某个诸侯说计 道谋,甚至敢让曹操甘拜下风。 他年轻时虽也曾被人评为'有良、平之奇,初时察孝廉为郎,因疾病辞官,西还至汧,道上遇见氐人(游牧民族),和同行的数十 人皆为他们所抓,贾诩便骗他们说:“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当时的太尉段颎,因为久为镇边大将,所以威震西土,因此他便假称是段颎外甥 吓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其馀的人却都遇害了。②史称贾诩此举是:“权以济事,咸此类也”③,这个“权”字,用得颇为妥帖,贾 诩是深不可测的。让强盗俯首帖耳,单靠智慧肯定于事无补,靠胆量也过于笼统。贾诩身上同样洋溢着一股霸气。 诚如伏波将军马援所言,'方今之世,不但君择臣,臣亦择君'④,作为中国历史的'后战国时代',三国士大夫的择主标准,与天下辐裂的先秦知识分子 本无不同,故荀彧、郭嘉、董昭等谋士纷纷弃袁投曹,关羽义不背主,诸葛兄弟在东吴、蜀汉各事其主,俱忠诚不二。若此乃通例,贾诩便提供了一个例外:他先后 投靠的刘表和张绣,竟然都是自己内心颇为鄙视的。段煨对贾诩表面敬重,内心忌惮,因为贾诩'素知名',在兵士中威望极高,段煨怕贾诩喧宾夺主。贾诩离开段 煨的时机和理由亦很微妙,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 与身必俱全矣。”⑤结果丝毫不差。至于刘表,贾诩的评价也是既准确又刻薄:'若天下安宁太平,刘表可位列三公,然而方今乱世,他如此不见事变,多疑无决, 便注定是碌碌无为之辈。'贾诩与张绣的关系最好,早在长安时,张绣就有意将贾诩拉拢至帐下,一俟贾诩秘密来投,立刻便对他言听计从。奇怪的是贾诩之所以投 奔张绣,不仅因为张绣的张臂欢迎,更在于这样一个判断:'张绣,一个没脑袋的主儿。'以贾诩的才华,在分明看出张绣没有远大前途的前提下,仍毅然委身于张 绣帐下,明珠投暗,龙游沟壑,这里面便颇可揣测贾诩的真实用意。他喜欢谋略,他需要一个可以使自己的才华尽情驰骋的疆场。如果谋略是一种美,联系到他当年 不可思议地替李傕、郭汜出的馊主意,则贾诩正好被我们理解成这样一个唯美主义者:只要自己的计谋有用武之地,他并不在乎江山变色。看出这一点,贾诩投靠张 绣而不是曹操、袁绍,便是最为顺理成章的事了。曹操手下谋士如云,其本人又计谋百出,贾诩在那里注定难呈鹤立鸡群之势;袁绍貌似强大,但这人志大才疏,又 有着一个奇怪而又致命的弱点:只要对自己有利的计谋,他一概不采纳;刘表可不去说他了,而好做皇帝梦的袁术,缺少虚怀下士的品德,贾诩注定没法活得从容。 贾诩与吕布有仇,当时尚力单势薄的刘备当然更入不了贾诩视野,况且刘备还一直和吕布关系密切。   所有人提到曹操平生所吃之败仗,都不会不提'宛城战张绣之时',那也是曹操输得最为凄惨的一仗,长子曹昂及贴心猛将典韦相继阵亡,自己所乘的 大宛良马'绝影',亦中箭而死,可说狼狈至极。毫无疑问,这一仗曹操其实是输给贾诩的。贾诩后来又赢了曹操一回合,那一仗虽无多少战略意义,却极端神奇, 可以让曹操作为教科书,好好琢磨研习一番——曹军撤退了,张绣立功心切,急不可待地要领军追赶。贾诩在一边连连阻止,张绣不听。无谋的张绣难免会想:与曹 操交战,而竟能逼得他退军,此乃千载难逢之机,此时不乘胜追击,痛下杀手,更待何时。然而,不听谋士之言,注定要失败的,张绣的追兵就被曹操殿后部队杀得 大败亏输,狼狈逃回。绣谓诩曰:“不用公言,果有此败。”⑥张绣诚恳地向贾诩道歉。诩曰:“今可整兵再往追之。”绣与表俱曰:“今已败,奈何复追?”诩 曰:“今番追去,必获大胜;如其不然,请斩吾首。”绣信之。⑦  第二次追击,张绣大有斩获,把曹操杀得溃不成军。不仅曹操对自己的失败极为纳闷,张绣和 刘表也满腹狐疑的向贾诩请教为什么得胜之兵失败,而失败后再追却取得胜利。贾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操敌手。操军虽败,必有劲将为后殿, 以防追兵;我兵虽锐,不能敌之也:故知必败。夫操之急于退兵者,必因许都有事;既破我追军之后,必轻车速回,不复为备;我乘其不备而更追之:故能胜 也。”⑧三国之所以多智,端赖贾诩者流出没其中。当曹操和袁绍两大军事集团纷纷剿除诸侯之后,世界虽然没有变得安宁,局势却已明朗不少。在曹、袁两只巨螯的钳制下,投靠袁绍还是曹操,就成了张绣迫在眉睫之事。投靠袁绍的理由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一则袁强曹弱,一则张绣于曹操有杀子之仇。于 是,当袁绍主动派使者前来招降时,张绣一个没有远见的人当然侵向与投靠袁绍。贾诩此时从幕后倏然闪身曰:'替我谢谢袁本初的好意,再转达这样一句话:一个 连自家兄弟袁术都不能相容的人,不可能成就大事。张将军敬谢不敏!'张绣大惊:“方今袁强曹弱;今毁书叱使,袁绍若至,当如之何?”绣曰:“吾先与操有 仇,安得相容?”诩曰:“从操其便有三:夫曹公奉天子明诏,征伐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操虽弱,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曹 公王霸之志,必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焉。”绣从其言,请刘晔相见。晔盛称操德,且曰:“丞相若记旧怨,安肯使某来结好将军乎?” 绣大喜,即同贾诩等赴许都投降。绣见操,拜于阶下。操忙扶起,执其手曰:“有小过失,勿记于心。”遂封绣为扬武将军,封贾诩为执金吾使。'果然,曹操竟好 像完全忘记了当年与张绣结下的深仇,亲自率众出城迎接,给予张绣极高的礼遇。贾诩之所以甘冒奇险,因为他正确的认识了天下的形势,看透了曹操的内心之所 想,如此高明的战略决策在三国时代凤毛麟角,贾诩不愧为三国第一谋士。   至此,贾诩的人生航道进入了另一片相对平静的海域。虽然作为曹操谋士之一,他仍不时献计供策,尤其在曹操征伐马超、韩遂的过程中,贾诩功不可 没。但总体上看,他淡出江湖的意味正日益明显。对曹氏父子,贾诩本来还有可能立下奇功:曹操、曹丕先后两次讨伐东吴,都以失败告终,赤壁之战更使曹操元气 大伤。贾诩都曾预睹先机,加以谏阻,只是曹操不识时务,未能采纳贾诩的建议,直接导致了军事失败,为三足鼎立创造了条件。   贾诩一直韬光养晦,轻易不发一言。晚年的贾诩尤其乖觉无比,他闭门不出,谢绝交游;为了杜绝他人猜疑,他处理儿女婚嫁之事,也力避攀附名门, 这一点说明了贾文和对于权变的清楚认识,所谓功高镇主就是这个道理。虽然如此,在曹操立太子的过程中,在曹丕与曹植兄弟争权的过程中,站在曹丕一边的贾 诩,仍以自己四两拨千斤的谋略,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为五官中郎将的曹丕向贾诩请教太子争宠术时,贾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养,朝夕孜孜,不违 子道,如此而已。'就这么一番貌似不切实际的大话,竟使得曹丕从此幡然改悟,自我砥砺,终于赢得了曹操的好感。此前曹操也曾特意屏退众人,向贾诩请教立太 子一事。贾诩面露难色,故意不答。'先生为什么知而不言?'曹操再问,'不,我只是突然想起了两个人。''谁?''袁绍和刘表'。贾诩不仅谋略过人,也特 别善于处理他人父子关系。'贾诩貌似漫不经心的回答,对曹魏政权的最终确立,也许竟起到了决定性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袁绍、刘表正因为没有妥善处理好继 承权问题,死后遂使得兄弟阋墙。贾诩示曹操以前车之鉴,终于使曹操决下心来,立曹丕为太子。如此含蓄而又铿锵的引用论证要比费劲口舌强了不知道多少倍,贾 诩的谋略已经达到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境界。 在魏文帝曹丕当政之时,功劳盖世的贾诩被委以太尉重任。然而贾诩老矣,他只仿佛一个大隐隐于朝的隐士,依旧过着恬淡的生活。世事阴阳,果 报难料,这个邪恶的播种者,谋略的热衷者,最终是以一副德高望重的神情,安然去世,享年七十七岁。依照当时'人过五十不称夭'、'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标 准,贾诩真可谓寿比南山。 贾诩作为一个谋士真正做到了以追求完美为己任,他紧随形势发展,审时度势,经权达变,顺天行事,选择明主。在夹缝中求生而游刃有余,屈从 于命运的安排而经权达变,直至善终,贾诩在权变与谋略方面的造诣可谓达到了天人合一之境界。需要指出的是,陈寿由于距离三国乱世时代较近,能够感受和理解 那个时代非道德化的时代精神,对那个时代的英雄主义和唯美主义(两者在精神内涵上是一致的)能够以一种赞许肯定的眼光看待。而后来南朝裴松之因感受于他的 时代由于与北方异族政权的对抗而重新兴起的道德主义,所以无法认可贾诩的所谓“非道德化”行为,并对荀彧等人作出自己所认为的道德化解释。而贾诩本人正是由于摆脱了道德的束缚,才获得了精神自由,并成为三国第一谋士。

快乐篮球快乐游戏


贾诩(xǔ,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

一、善于应变以成事

早期贾诩被举荐为孝廉,任郎官。贾诩得病辞去官职,向西返回,到了县中途遇上反叛的氐人,同行的几十人都被氐人捉住了。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活埋我,我家一定会拿好多钱来赎我。”当时太尉段赹,早年作守边大将多年,威震西方疆土,所以贾诩借他的名号来威吓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与他立誓盟约送走了他,其余的人都被杀掉了。贾诩实际上并不是段赹的外甥,善于应变以成事,这是他的特长。

二、献计张绣击败曹操

曹操接连征讨张绣,一天早上领兵退去,张绣要亲自追击。

贾诩对张绣说:“不能追,追必败。”张绣不听,进兵追击,大败而回。

贾诩又对张绣说:“赶快追他们,再战必胜。”张绣推辞说:“没听您的话,才到了这个地步,现在已经败了,为什么又要去追?”贾诩说:“用兵无定式,急速进军,必定有利。”张绣信了,随即收拢打散的士兵急速追击,与曹军大战,果然得胜归还。

问贾诩:“我用精兵追击败军,而您说必定失败;退下来后,用败兵追击刚打胜仗的士兵,而您说必能胜。结果都如您所说的一样,为什么您预料的与一般常情相反却又都应验了呢?”贾诩说:“这个容易解释。将军您虽善于用兵,却不是曹公的对手。曹军虽然开始退却,曹公必定亲自压阵断后,追兵虽然精锐,将领既然不是对手,对方的士兵也就强了起来,所以知道追兵必败。曹军进攻将军您并没有失策的地方,力量未衰却撤退,必定是他们国内发生了变故;已经打败了将军,他们必定轻装快行,即使留下几个将领断后,这几个将领虽然勇猛,已不是将军您的敌手,所以虽然您用败兵追击却能取胜。”张绣这才表示佩服。

三、劝张绣拒袁绍降曹操

曹操在官渡抗拒袁绍,袁绍派人拉拢张绣,并给贾诩写信要求结交互援。张绣想答应他,贾诩在张绣面前公开对袁绍的使臣说:“回去替我辞谢袁本初,兄弟之间不能互相容纳,还能容纳天下贤才吗?”张绣惊惧地说:“怎么说出这样的话?”私下对贾诩说:“像这样,我们归附谁呢?”贾诩说:“不如归附曹公。”张绣说:“袁强曹弱,我们又与曹公曾是仇家,为何要归从他呢?”贾诩说:“这正是要归顺曹公的原因。袁绍强盛,我们以这么少的人去归附他,必然不会看重我们。曹公的队伍弱小,他得到我们必定高兴,这是归附曹公的第一个原因。曹公奉天子之令行事天下,这是应该归从曹公的第二个原因。有称王称霸志向的人,本来就会放弃私人恩怨,以向天下显示他的德行,这是原因之三。希望将军您不要再犹豫了!”张绣听从了他,率部归附了太祖。

四、献计曹操击败袁绍

袁绍在官渡包围曹操,太祖粮食将尽,询问贾诩有何妙计,贾诩说:“您明智胜过袁绍,勇敢胜过袁绍,用人胜过袁绍,当机立断胜过袁绍,有这四个胜过而半年之久不能平定袁绍的原因,在于只考虑万全之策。必须在关键时刻作出决断,那样片刻就可平定敌人。”曹操说:“好。”随即合兵而出,包围袭击了袁绍三十里以外的营地,打垮了他。袁绍军队大举溃逃,黄河以北终被平定。

五、离间计击败马超

曹操后来在渭南与韩遂、马超作战,马超等人要求曹操割让一块地盘换取和平,并以嗣子作人质。贾诩认为可以假意答应他们。曹操又向贾诩询问计策,贾诩说:“离间他们罢了。”曹操说:“懂了。”全部使用了贾诩的计策。最终打败了韩遂、马超,贾诩是这件事的谋划者。

六、曹操嫡子之争

当时曹丕还是五官中郎将,而曹植有才华并且名声远扬,两人各有势力,都有争夺嫡子地位的打算。曹丕让人问贾诩巩固自己地位的办法,贾诩说:“希望将军宽宏大度,亲自体验普通士子的修业,朝朝夕夕,孜孜不倦,不违背人子之道。就是这些罢了。”曹丕听从了他,深深地自我修行。

曹操又曾支开左右人就此事询问贾诩,贾诩缄口不答。曹操问:“和您说话却不回答,为什么?”贾诩说:“属下正好在琢磨事情,所以没有回答。”太祖又问:“琢磨什么呢?”贾诩说:“琢磨袁本初父子、刘景升父子。”曹操大笑,就在这时太子终于确定下来。


陈寿评价荀攸、贾诩: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计谋一出,万无一失,在通达善变方面,大概是仅次于张良、陈平的人吧!

老马识途看中国


想说“毒士”这个称号,纯属闲人瞎掰,贾诩的多谋,也谈不上阴诡毒辣。咱不妨一桩桩来看贾诩干的那些事。头一桩是他早年在回家路上遇见氐人,被抓获之后他便信口开河,说公子我乃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把我当闲人,我家一定拿钱来赎我。段公便是汉末名将段颎,威震西方,所以氐人就不敢害他,请他吃肉喝酒之后便发下盟誓,好生客气地送他回去。

从这件事来看,小贾是谋略了得。可是有人便来诽谤,说这家伙不地道,能救自己怎么不把其他人也给救了。瞧这话说得多么大气凛然,能救你去救救看?自然后来贾诩跟了董卓,这是个很大的污点。而且从史料记录来看,他是董卓女婿牛辅的部下,曾击败当时关东最骁勇的孙坚(别跟我扯刘关张,那就是个故事)。

贾诩的第二次出彩,是在董卓死后,当王允开始清算之际,李傕、郭汜打算各自逃亡,是贾诩劝他们反手一击,如果说“毒”的话,这一次有点这个意思。但你仔细想想,作为西部集团,他的抉择其实也没什么太出格,毕竟各为其主,当时王允的办法是要彻底摧毁西部集团,贾诩确实是在对立面之上。

自然结果是血雨腥风,但论功行赏之际,贾诩也说得明白,这是保命的计谋而已。所以他不做大官,只当了个尚书,没多久更辞掉官职。

贾诩的第二次出彩,是在张绣时代。这里便看出他的判断形势与具体应对之能,张绣在宛城,贾诩劝他结好刘表,因为刘表是当时的一大强援。曹操几度南下,都败在张、刘联军手里,而为张刘主谋的,就是贾诩。

但当官渡前夕袁绍拉拢张绣之际,贾诩又作出新的判断:袁大头不能容人,你必须投奔曹操——而结果,便是曹操放弃前嫌,与张绣结成亲家,而贾诩也成为曹营的一大智囊。

贾诩的第三次出彩,是在赤壁前夕。曹操南下攻占荆州之后,贾诩曾劝他先缓一缓进攻江东,但曹操不听,结果是大败。

贾诩的第四次出彩,是在西方曹操与韩遂、马超的对垒之中,提出离间计,一举将关西同盟打垮(提出离间这种计谋的人,一般都不会给大众啥好印象,贾诩再增恶名)。贾诩的第五次出彩,是在曹操为选择曹丕还是曹植做继承人之际,他说的一句话,可谓决定了曹阿瞒的决策,那便是:“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

贾诩的第六次出彩,是在曹丕继位后考虑国策,问贾诩是先打吴好还是先打蜀汉好,贾诩的回答是哪个都不该打,你的首要任务是把魏国治理好,搞好了自然就能灭吴吞蜀。曹丕不听,结果他就啥事也没整成。

整体来看,贾诩的谋略,确实是整个三国时期的上乘水准,你说诸葛亮比他强多少,呵呵,也只能呵呵了。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贾诩,字文和,凉州姑臧人。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

一开始为董卓的部将,后给李傕郭汜出主意反攻长安,这估计是其一生之中的一大污点。后后来又辅佐张济的侄子张绣,两次大败曹操,后终不敌,劝张绣投降曹操,从此归曹操领导。

贾诩为曹操多次出奇谋,为曹操所信赖。官渡之战主战,大胜。赤壁之战主张安抚百姓,曹不听结果大败赤壁。渭南之战献离间计,打败马超。曹立世子,不露声色,暗助曹丕。此后又多有良谋。后人多认为其有张良、陈平一样得才能,把他们并列。

陈寿认为: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唐会要》之中也记载:魏晋以贾诩之筹策、贾逵之忠壮、张既之政能、程昱之智勇、顾雍之密重、王浑之器量、刘惔之鉴裁、庾翼之志略,彼八君子者。

杨炯的认为:孝通神明,忠定社稷。马伏波来游二帝,晏平仲能事百君。在魏则贾诩、荀攸,在周则太颠闳夭。

李峤则说:贾文和之揣君,郦食其之观将:翔而后集,可谓明也。

白居易也认为:天下论智计并归贾氏也

等等从这些资料看 对贾诩评价相等的高,不但智谋深远,且文采出众,著有兵法一部,并为孙子做注解,且善于自律,终得善终。




时间的车轮


算无遗策的贾诩,出过的谋略没错过一次啊。可以说三国里我最喜欢的了。关键是对大局的眼光,东汉末年改变格局的大战他都做出正确的判断,于国于家都是大智慧啊。

年少使诈保命,从叛乱的氐人手里逃了出来,但是一起被抓的就没那么幸运了,都死了

劝本想逃跑的郭李反攻长安,可以说是亡了汉,

让张绣弄死了曹操长子和典韦,

让张绣投降了当时弱于袁绍的曹操,保全了自己主公(至少在曹操时代张绣过得蛮好)眼光长远

力主曹操出兵乌巢,成功烧毁袁绍粮草,

劝曹操勿伐江东,人妻曹不听,然后就被火烧赤壁

献计离间韩遂马超,助曹操平定关中

以刘表袁绍为例,暗助曹丕成为太子

曹丕问伐蜀还是伐吴,劝先治理国家,曹丕不听,无功而返

闭门自首,曾计杀曹昂又是降臣还能安享晚年,而且保全了家族

但是贾诩的人生也可以称得上是无奈的,很多时候仅仅是为了自保。

也不得不说他的情商高,年少时候就知道遇到什么人说什么话,对叛乱的人,说好话是没用的,不使诈就死了。

而面对曹操这么多疑的性格,又是立嗣这么个君主大忌的问题,用巧妙的方式,既表明了态度,又不让君王猜忌,还能促成事。

闭门自守不结党,所任官位都闲职,平均寿命二十多的年代活到了七十七,狡狐啊。


鱼鱼爱历史


贾诩,字文和,最初在董卓属下为官,后依张绣,最后归属曹操。

依张绣时,有一次与曹操作战。曹操突然撤军。张绣欲引精兵追赶,贾诩阻拦。张绣不听,引军追曹兵,大败而回。贾诩让张绣再去追,说此去必胜。张绣半信半疑,复追,果然获胜。张绣不解,问贾诩先败后胜的原因。贾诩说:"曹操与我军作战,没有失策的地方,却突然撤兵,必是他的国内有急事。曹操撤军,必亲自殿后,所以将军先去失败。曹操击退将军,必匆忙回国。将军再去,故能得胜。"张绣拜服。

后,贾诩说服张绣投靠曹操。曹操重用贾诩。

袁曹官渡之战,日久而不决,曹操有所疑惑,询问贾诩,贾诩认为曹操有四个方面胜过袁绍,必能战胜袁绍,只是时机尚未到来,一旦得到战机,就会取胜。这些话坚定了曹操的信心,最后果然大败袁绍,平定了河北。

赤壁之战前,贾诩曾劝阻曹操伐吴。曹操没有采纳贾诩的意见,结果遭到了失败。

曹操西征马超、韩遂时,出师不利,问计于贾诩。贾诩让曹操离间马超与韩遂的关系,结果战胜了马超。

曹植与太子曹丕争继位权,曹丕问计于贾诩。贾诩让他恭谨行事。而当曹操问他立储之事时,他没有回答。曹操问他为什么不回答。他说我正在思考。曹操问:"你在思考什么?"他回答说:"我正在思考刘景升和袁本初的事。"曹操点了点头。原来,刘表和袁绍都是废长立幼,导致家败国亡。贾诩以这种办法,劝说曹操立长子曹丕为继位人,可谓颇具匠心。

后来,曹丕继位,欲征伐吴蜀,询问贾诩。贾诩认为条件尚不成熟,劝曹丕不要出兵。曹丕不听,出兵,结果失利。

综上所述可知,贾诩确是一位足智多谋之人。《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他"算无遗策,通权达变",堪比张良、陈平,应该是有道理的。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如果我们认可曹操是一代枭雄的话,在三国时代,真正在谋略上击败曹操,并让曹操自己都很佩服的人,就是贾诩了。

曹操、程昱

说诸葛亮,是政界的奇迹;说贾诩,则是谋士的奇迹。

贾诩眼光深远,很有谋略,但所献之计往往损人利己,不考虑百姓的死活,为李傕等献计攻进长安,不仅加速了汉朝的灭亡,而且使得天下大乱,被认为是三国第一毒士。

贾诩

一句话就可以灭掉一个国家,说的就是贾诩

初平三年,吕布和王允诛杀董卓,王允虽然没有多大才能,但还是为汉朝着想,使得汉朝拥有短暂的喘息机会。董卓败北,李傕和郭汜不得不准备向西北方向逃亡。此时,贾诩对两人说:“王允准备杀光你们凉州兵,反正横竖是个死,何不召集军队,攻上长安,赢了可以夺权,输了再死也不迟。”李傕、郭汜瞬间醒悟,决定一路招兵,攻打长安。

两人召集十万凉州兵,攻进长安城,杀死王允,吕布出逃,横尸遍野。大汉王朝,就这样落入两个鲁莽的无赖手中。两人在长安城无恶不作、烧杀抢掠,长安城百姓死伤无数,犹如人间地狱。

李傕和郭汜

作为谋士的奇迹,贾诩堪称曹魏集团最“善后”的奇人,为什么?

第一,贾诩的出谋之道,乃是先自身,其次主公,再时政,最后才是国家社稷,凭此顺序来制定出谋献策的缓急轻重。

第二,贾诩的计谋高明之处在于选择讲给什么样的决策者。看看袁绍手底下那群倒霉的书呆子,再看看贾诩,其中的道理自然不必多说。

郭嘉

郭嘉明于识人,贾诩善揣人意,两个人各擅胜场,均是情商高手,但郭嘉为人所不齿的只是其放浪的生活方式,而贾诩引起天人共愤的则是他那为达私欲不择手段的恶棍行径,其虽然智谋堪比陈平,但陈平下作之处无非盗嫂受金,比之于贾诩的祸国殃民陈平恐怕要自叹弗如了。

第三,贾诩深谙通达保身之道。曹操私下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贾诩闭口不答,曹操问他为何不答,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对“上位”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看看本作者在清朝的姊妹篇康熙年间的九王夺嫡大战到底因何而起?)

贾诩

看看,多高明!简直是两头都不得罪,或许贾先生明白自己并不是曹操的旧臣,点到为止就罢了。即便是曹丕上位后,贾诩都不允许家眷恣意张扬,更不许子女结交权贵,而自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明哲保身。

第四,贾诩比其他谋士懂得生活。贾诩是三国寿命寿命最长的谋士,薨时七十又七,可谓长寿;官居太尉,可谓显赫;谥曰肃侯,可谓耀祖。相比之下,郭嘉才活了38岁,荀彧虽然活了50岁,但据说是被曹操逼死的!

荀彧、郭嘉

贾诩,被这时代赋予了性格和才华,不经意间摧毁了满目疮痍的东汉王朝,旧的体制不摧毁,新的个人及个人精神便不可能诞生!

他像一个在乱世中游戏人生的人。他追求权势,但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他对哪个势力都没有真正的感情,冷眼看待天下的沧桑沉浮;他把施展才华看作一种乐趣,看着事件按照自己所预期的那样发展;你可以说他无情,但在那个时代,贾诩有理由选择做一个旁观者和唯美主义的权谋游戏者。

贾诩

看到了这里,抛开道德,如果仅从谋略,您认为贾诩难道不比诸葛亮、荀彧以及郭嘉等辈更强吗?


王铭苇


贾诩不得不说真的很厉害,在效忠于多个主公之间都是履献奇计,算无遗策,辗转于多个主公之间,让其敬为上宾,战乱之间不曾受过一丝伤害,这样的人确实就是厉害!

李郭之乱

虽说贾诩一开始名义上是董卓的人吧,但是还没等贾诩发光发热董卓就被杀了,在当时王允清扫董卓余党时,原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当害怕自己小命难保打算各自逃亡之时,贾诩却说并献出一计“如今长安城正在对凉州人干净杀绝,如果你们各自逃命的话,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还不如带领部队继续向西,一路上招兵买马在进攻长安城,成功便为董卓报了仇,如果失败的话,再逃也不迟啊。”

李傕等人听了此计,成功攻入长安城,先逼着汉献帝和司徒王允给其官职,后又斩杀司徒王允和其妻子,一时间搞得朝野大乱。

此为贾诩之计,但光凭这点自然看不出贾诩的实力,三国谋士何其多,此为小计。

当谋权成功后,自然要按功劳给官职,历来的起义军不都这样吗。

当时李傕以贾诩的功劳想封其候,但贾诩不高兴了,说:“此计本为保命,哪来的功劳,受不起这么大的官”。坚决不受此职。

然后李傕又想封其为尚书仆射,贾诩便回驳道:“此为百官之师长,是天下的榜样,我贾诩一向并无名望,难以服人,就算我可以以此贪享虚荣,可对国家又有什么帮助呢?”

于是李傕只能封其为尚书,掌管选拔人才,但李傕亲近贾诩的同时也很忌惮他,总感觉贾诩会对自己的职位产生威胁。

但后来贾诩母亲去世后,贾诩便辞掉尚书一职,被被拜为光禄大夫。

败兵取胜

后经过一系列变迁之后贾诩投靠到张绣部下。

在建安三年,曹操南征张绣准备攻下穰城,但后来听说袁绍想要趁乱偷袭许都后,便立即撤兵穰城回许都。

曹军撤兵路上遇到张绣与刘表的前后夹击,但没想到最后还是曹军打赢了,胜利后曹操加快行军速度返回许都。张绣气不过要继续起兵追击,这个时候贾诩劝说:“不可追,追必败”张绣不听所言,强行追击,果然再一次大败于曹军。

张绣回城后贾诩马上对其道:“赶快再追,必将胜利!”张绣疑惑“之前不听所言才到这般田地,现以败,为何要再追?”贾诩说:“情形以变,再次追击必胜!”

张绣听从贾诩建议,急忙起兵再袭,果然不出所言,竟将曹操后卫部队击溃。

事后张绣问贾诩是什么原因,贾诩说:“将军你虽然厉害,但绝不是曹操的对手。曹军刚刚撤退之时必然时曹操亲自断后,我们的部队虽然厉害但并比不上曹操的将领,所以才会失败。但曹操赢了之后还急着撤退,肯定是曹军后方出了问题,所以才会赢了之后继续撤退,那是肯定是留别人断后,因为他会料到将军你不敢出击,所以我才让你继续追击,不是曹操亲自断后我们必赢。”

此计可以看出贾诩善于攻心,算无遗策。

纵观贾诩一生,换了数个主公献计无数,如官渡之战的离间计还是暗中帮助曹丕称帝都可称为妙计,而且作为谋士,作为帝王最有威胁之人能活到76岁,也算是先例了。


子兴良人


《三国志》中评论: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这个人聪明,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就是说:荀攸、贾诩,谋算几乎没有失误,筹划通达,随机应变能力至强,仅次于张良、陈平一类的人物。



贾诩帮助李傕郭汜二将反攻长安,获得成功。后来投靠了张绣,帮助张绣击败曹操,后来又投降曹操,

官渡之战中,曹操问贾诩粮食快没了,有没有什么办法速胜,劝曹操不要犹豫,果断把握机会出击定了打败袁绍,曹操听后果然打赢了。


赤壁之战中,贾诩劝曹操不要攻打江东,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可曹操不听,结果大败而归。

渭南之战中,马超韩遂集合人马抵抗曹操,又是贾诩献计,用离间计离间他们,后打败了马超韩遂。

在曹操问贾诩立谁当继承人时,贾诩故意不说话,曹操就追问,我问你问题,你也敢不回答。贾诩很聪明的说,我刚才走神了,在想问题,曹操就问了:你想什么呢?跟我说说。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曹操大笑,立刻明白了,后来立了曹丕当世子。



贾诩非常明白如果自己表现的太聪明,超过了主公就会像杨修一样,迟早被曹操收拾了。而且他还不是曹操的老部下,还是半路跟随的,所以为人处世都十分小心,也不跟其他人有太多来往,后来曹操终于走了,曹丕继位,为感谢当初帮助他,把他升为太尉,又加封寿乡侯。


贾诩真是能出奇谋妙计,又能随机应变,还能明哲保身,又会暗地下手抱住下一任领导者,放在现在,那都是稀缺性人才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