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在歐洲的地位與美國的關係是怎樣的?

天天哥生子


德國是歐洲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2018年德國的名義GDP約為40291億美元,位居歐洲第一位,排在美國、中國和日本之後,位列世界第四位。除了德國之外,歐洲的英國和法國2018年GDP都約為2.8萬億美元,而意大利只有2萬億美元左右,所以德國的經濟實力是最強的。德國也是歐洲最強的製造業國家,德國的工業產品大量出口世界,工業實力雄厚,所以在歐元區中德國具有領導地位,在歐盟中德國也是擁有極強的話語權,可以說歐洲有很多國家都依靠德國的經濟發展而生存,特別是南歐部分國家。

德國與美國的關係應該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二戰以後,美國在歐洲具有極強的影響力,特別是以軍事組織“北約”為代表,美國在歐洲有大量的軍事存在,所以,德國以及歐洲其他國家可以說是在美國的保護傘下。另一方面,德國內心是十分想成為歐洲的老大,希望擺脫美國的制約,所以在有些時候,德國也會發出一些和美國不一樣的聲音。


地理沙龍


德國在歐洲也是一種很尷尬的地位。德國有多個長項:歐盟的領導,兩架發動機之一,歐洲經濟的火車頭。年GDP為3萬7千億美元,高出法國和英國1萬多億,是真正的歐洲經濟大國。每個德國人要貢獻給歐盟160多歐元。瑞典,德國和英國三個國家是歐盟各國前三位的財神爺,英國嫌吃虧要走了,德國可能就需要再從自己的身上剝下一層皮來,給後入盟的東歐國家輸血。原來歐盟補貼波蘭的40%來自德國,今後可能要增加到50%或更多。不過,波蘭似乎並不領情,前一段波蘭政府提出要德國對波蘭進行戰爭賠款,要的是一萬億的天價。這就是反映德國尷尬的一個側面。


可以說德國的尷尬與二戰有關,也就與美國扯上了關係。美國現在在德國有3一4萬駐軍。二戰已過去了70多年,大家認為德國是對其侵略行為反思的最好的國家,但美國仍不放過它。美國打的是反俄的旗號,但實質上仍是把德國當作“囚犯”一樣看管。美國的駐軍削弱了德國一些戰略能力。比如:這麼一個優秀的國家,工業門類並不完全,沒有核能,沒有航天能力,沒有高科技,金融行業也遠遜於英法。只能認認真真的造汽車,把寶馬,奔駛,保時捷做的更好。所以說,美國對德國名為盟友,實為對手。美國絕不會放任德國任其自由發展,德國在美國的監控中,這就是德國的尷尬。


說到監控,大家都知道美國人監控默克爾的手機,僅這一點就可以看出美國人對德國是不放心的。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以德國這麼優秀的一個民族,對美國的許多做法也無可奈何。比如在北約峰會上,特朗普痛批德國軍備廢馳,飛機只有20幾架能飛;軍費不夠,至今連2%也沒達到;在“北溪-2號”問題上聲斥德國投降了俄羅斯。美國對德國的不馴服,已經到了深痛厭絕的地步。蓬佩奧放默克爾的“鴿子”;特朗普與默克爾會見懶得握手。這都是外交禮儀中很少有的事。所以,德國的尷尬來自美國的操弄。德國要想做個世界大國,哪怕是個歐洲大國。必須徹底清除美國的影響,這個機會已經到來。


天太2


美德關係在二戰以後有過較大的波折。


1945-1982


二戰結束後,西德由於需要美國的支持,經濟上需要美國的幫助,安全需要美國的保護,同美國結盟是西德的外交基石,當時的德國總理阿登納曾經直言不諱的說:

我的政策出發點就是緊緊依靠美國

阿登納和肯尼迪


德國當時由於其歷史問題,在國際上一向謹小慎微,一方面害怕蘇聯直接越過中線直接侵略,一方面又生怕歐洲各國掀起反德情緒,儘管如此,由於美歐之間的關係不對等,時常還是發生摩擦。


1958年的歐共體,也就是歐盟的前身的成立,本身就是一個美歐摩擦點,當時的法國總統戴高樂追求歐洲獨立,力排美國影響,德國總理阿登納在回憶錄中說:

如果歐洲一成不變的完全依靠美國的保護取得自己的幸福和安全,是不可能長期充分的發揮力量的,儘管美國和歐洲根本利益相同,但是歐洲的所有切身利益不一定等於美國利益,反過來也是一樣。


在1962年美國要求英法交出自己的核力量的時候,遭到戴高樂強烈反對,而美國又同蘇聯凍結了德國問題,引發了阿登納不滿,阿登納作為德國總理,不便拋頭露面,於是全力支持戴高樂,認為歐洲不能淪落到美國附庸國的地步。


到70年代,勃蘭特推行新東方政策,緩解和蘇聯以及東歐的關係,此時的歐洲由於意圖獨立,和美國的摩擦日益擴大。


1982年以後


科爾上臺以後,重新發展了和美國的關係,此時德國實力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德國日益增強的經濟使得其在歐共體內能夠力壓法國一頭,尤其是兩德統一以後讓德國沒了後顧之憂,由於法美關係一直不怎麼好,英國國力衰退,想幫忙也力不從心,美國也開始調整戰略,把發展對德關係視為重中之重。


克林頓時期,美德關係發展的極快,以至於讓英國醋勁大發,英國輿論稱美國把德國當成促進歐洲一體化的工具是不明智的,過於親德的政策是美國的“歷史性錯誤判斷”。


克林頓之所以重視德國,是因為彼時蘇聯解體,美國意圖利用德國來影響當時的中歐和東歐,歐洲大國的實力依然發生變化,德國成為第一已經毫無懸念,兩德統一以後,德國早就想丟掉政治矮子的帽子,克林頓伸手,德國自然笑納。


2000年以後


2000年以後德美關係日漸走下坡路。

一個是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當時的德國總理施羅德和外交部長費舍爾極力反對戰爭,沒有加入英美領導的多國部隊,導致美國對於德國有相當大的意見。


2013年,美國監聽門爆發,德國是最被針對的一個,美國國家安全局監聽和存儲德國的電話以及互聯網的連接數據,美國國家安全局每月存儲德國約5億通信連接數據,包括電話,電子郵件,手機短信和聊天記錄,甚至還包括默克爾總理的手機也被監控。


事情敗露後,默克爾勃然大怒,取消了和美國的1968年情報共享協議。

默克爾在2014年表示,只有通過談判才能恢復信任。


結果特朗普當選,默克爾會見特朗普以後,由於美國指責德國的貿易問題,特朗普公開聲稱“德國人不好,非常糟糕”。不但貿易商攻擊德國,在軍費問題上一直也和德國糾纏。2019年3月,特朗普起草了一個草案,要求包括德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向美國支付150%的美軍駐紮在該國費用的草案。


美國目前依然在德國有軍隊,截止到2017年,依然有約35000名美軍,最後一批美國坦克於2013年從德國撤除。


李建秋的世界


無論從總人口、國土面積、經濟總量、全民守教育情況、社會福利等等各個方面來看,德國都是當之無愧對歐洲領頭羊;

德國人均GDP45000美元;人類發展指數0.931(極高、世界排名第六);1990年,東、西德合併以後一一個主權國家的身份加入聯合國;

看看歐洲以及全球各國路上的汽車有哪一些德國品牌就知道德國在歐洲的地位了::保時捷,奔馳,寶馬,奧迪,大眾!

再看看最近一次的歐盟領導人的確立,雖然說德國人馮德萊恩有“撿漏”之嫌,但是幕後不也是暴露出在法國與德國的明爭暗鬥中,德國才是最後的贏家嗎!?

另外,德國也是“樹大招風“,默克爾非常寬鬆的接納難民政策引起了歐洲大多數國家的不滿;而默克爾本人甚至因為這個“熱情”的難民政策而提前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不過,要談到德國與美國的關係,同樣要涉及到默克爾本人——此人辦事的作風從來都是顧及各方的利益,從來都沒有鋒芒畢露或者一味堅持己見;

與法國年輕氣盛的總統馬克龍不一樣,默克爾極少在公開場合指名道姓批評川普總統——能夠不發生怒懟時,儘量剋制;

川普也是一樣,這個“酷愛“給人起綽號,拿人開涮的美國總統,每見到默克爾都是畢恭畢敬,沒有言語上的衝突,更沒有肢體語言上的不敬。

德國與美國當然是長期以來的盟友了,只不過歷史原因,德國似乎從來都與美國在軍事幹預他國事務方面保持著相當的距離。


閒看秋風999


總體盟友,局部對手。應時應地,因視角廣度,具體處理。

德國地緣屬波羅地海國家,歐洲的近美國一側,屬於美國進入歐洲的前進基地,用以牽制打壓俄國與地中海老歐洲的陸上支點。

對於歐洲,德國是歐洲的叛徒,英美的走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