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退位时仍有百万军队,为何袁世凯仅有二十万新军便可逼宫?

isly_0925


且不说溥仪退位之前还有没有百万军队,也不说袁世凯的北洋军有多少,就抛去这些数字看本质。

溥仪的军队

溥仪是拥有军队,但溥仪有的军队之中难道就不包括听命于袁世凯的北洋军吗?当初辛亥革命,十多个省立即呼应,试问这些省的军队还会听命于溥仪吗?那么这溥仪实际拥有的军队又得减少多少呢?若是抛去了十多个省的军队,清廷还有百万军队,那么清廷的财政牛B啊!

要说力挺满清的军队,也就八旗了。但是英国人鸦片的迫害,清军中受毒害最深的就是八旗军。到了溥仪这个时候,清朝的八旗军队基本上就是名存实亡的了。所以就当时形势而言,当初有谁会死挺清廷?只会越来越少。


以为清朝各个后妃是慈禧吗?

当时的溥仪还是一个娃娃,就算有一支大军死挺溥仪到底,溥仪会指挥吗?慈禧、光绪死后,溥仪即位。当初一开始操控清朝政事的是隆裕太后还有溥仪他血缘关系的爹载沣,辛亥革命之后,载沣控制不了局势,没办法就让袁世凯回来,故载沣因此失了权。

隆裕太后虽然还握着大权,能和慈禧相比吗?慈禧对朝廷的把握是有一手的,但是隆裕太后她和慈禧的能力是天差地别,她根本就无法稳住朝廷,不然也不会请袁世凯回来了。故即使有再多的大军,隆裕太后也指挥不来。



总之当初清朝瓦解的大势已成,清皇室自己也好,或是死忠于清廷的大臣也罢,都没有一个强势之人能掌大局好拼死一搏一下。更何况那只有几岁的溥仪,所以即使溥仪有再多的军队,这里面倒戈的只会越来越多,就算没有倒戈的亦指挥不了,这种情况还逼宫不了?那么袁世凯就不是袁世凯了。


淡看天上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因为所谓百万军队只是纸面数字。

辛亥革命时期,清军大概有这么一些部队。

第一,八旗兵。

八旗兵直到满清灭亡,仍然保留着编制,但早已腐朽不堪,根本不能作战。

自从僧格林沁在1865年被捻军的1个小孩子挥刀砍死,八旗最后一个能打仗的权贵将领也死了。

随后的八旗兵根本没有战斗力,八旗的编制更像今天的一种扶贫机构,只是给与八旗子弟一笔国家薪金而已。

八国联军侵华时,大军杀到北京城下,所谓的八旗兵基本一哄而散。

老舍他爸就是八旗兵,一辈子没和人打过仗,唯一的经验就是养养小鸟。见到八国联军攻城,老舍他爸奋力用火铳开了一枪。结果从没打过敌人的火铳自行爆炸,将老舍他爸炸死。

即便如此,八旗兵仍然驻扎京城和全国的主要城市,总数大概有20多万。其中京城约有10万,地方有10多万。不过即便在地方,八旗兵和他们家属也不和汉人混住,住在自己的所谓满城。

辛亥革命时,八旗兵却反抗比较激烈,打过不少战斗。

为啥?当时谣传汉人革命要把旗人斩尽杀绝,八旗兵只能拼了,后来发现根本没有屠杀,于是迅速投降,毕竟他们也没有作战的能力。

第二,绿营兵。

绿营兵曾经有六七十万规模,是满清的国防军。

但绿营兵腐败也很迅速,主要是他们的薪资微薄,仅仅够户口,是社会底层的工作。

因生活穷困,兵无斗志,绿营兵早在嘉庆年代就没有什么战斗力,鸦片战争时期更是听到洋人大炮就逃走。

因绿营兵没有战斗力,满清被迫利用了地方武装湘军、淮军。

到了满清灭亡的时候,绿营兵经过反复裁撤已经不剩多少,也不能作战,形同地方保安部队或者警察。

第三,36镇新军


到了满清灭亡的时候,湘军在太平天国灭亡以后被卸磨杀驴,基本瓦解。

淮军遭受甲午战争的重创,也所剩无几。

满清在甲午后编练的5支武卫军,又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被打掉了4支。

剩下的武卫右军,是袁世凯的嫡系。

因袁世凯狡诈,抗拒朝廷命令,在山东按兵不动,得以保存了这支部队。

以武卫右军为基础,袁世凯在庚子事变后,编组了北洋6镇,也就是6个师的部队。1906 年11月6日,清政府将成立不到三年的练兵处和六部之一的兵部合并,合称为陆军部。之后在1907年的8月27日,公布了以北洋新军为榜样, 编练陆军三十六镇( 师)的计划。

其中6个镇由中央政府提供资金,其余30个镇由各省负责。

但当时满清已经穷途末路,财政陷入绝境,连庞大的庚子赔款都支付不起。

于是,到了辛亥革命爆发,36镇最终只训练了14镇、18混成协(旅)、四标(团)的遍练。遍练成的新军人数总计131800。

表面上有14个镇,其实缺员严重,很多镇的实际兵力和武器还不到1个旅。

只有袁世凯的6镇兵力最强,高达74500,占一半还多。其中除了1个镇为八旗子弟以外,其余5个镇的军官都是袁世凯嫡系,这就是北洋军阀集团的基础。


说了这么多,逼宫的袁世凯其实掌握了满清主要的军事力量,也就是北洋6镇。

更倒霉的是,剩下的6万多新军,大部分被革命党渗透。当时满清国内缺少军事人才,饥不择食的使用了很多留学回国的学生,这些人中很多都是革命党。

同时,新军士兵的素质也较高,是全国精选的年轻人,比较容易接受新思想。

所以,袁世凯拉走了满清一半部队,对满清逼供。

剩下的一半很多已经参加辛亥革命,调转枪口打满清。

那么,满清也就只能退位了,


萨沙


1911年8月19日,革命党在武昌发动起义,一时间华北以及西部数省开始响应,辛亥革命的风暴一时间席卷大半个中国,但是清军手握百万重兵,却遭到袁世凯逼宫,最终走向共和,这是为何呢?

先说怎样的百万重兵?

风雨飘零的清朝经过西方列强的不断蹂躏、太平天国的打击和自身的无能,已经摇摇欲坠了,可以说这时清朝的百万重兵是指的八旗、绿营还有新式禁卫军(简称新军)。

第一组成:八旗兵

在清朝灭亡时候,大致的八旗兵有尽20万人,而这些八旗兵在入关以来,八旗子弟就开始享受生活,八旗制度也变的逐渐腐朽,只知拿俸禄不知训练,而且清朝末年八旗兵基本上连洋枪都不会使,只知道起早遛鸟,然后拿着大烟杆子吸食鸦片,在天平天国战争之后基本上没有多少八旗兵能真正的上战场。

第二组成:绿营兵

在康熙时期,八旗兵就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风采了,于是开始仰仗绿营兵,清朝中期绿营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绿营的士兵是世兵制,父死子继,但是在清朝中后期,随着营务废弛,日趋腐败,最终在嘉庆期间的川楚白莲教起义中开始显现出战斗力不足,到咸丰时期的太平军时期,更是屡战屡败,而此时的绿营军更是高达近七十万部队,于是在同治到光绪年间开始改革裁军,逐渐变成了巡防营,最终在清朝灭亡时,已经失去了常备军作用。

第三组成:新式陆军

新军的成立也是因为在中英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之乱、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中清政府深感军事上的无能而组建的,学习西方章制,组建新式陆军,在清政府末年新军总计14镇18个混合成协,另外还编练新式禁卫军若干,当时的新军全国共计有20万人,可以说总兵数量上已经超过八旗兵,成为了当时清政府的主力军。

再说为什么袁世凯能逼宫呢?

就是清政府花钱砸出来的新军,却没有成为清政府的救命草,而是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新军的最高统帅袁世凯所指挥的北洋六镇是最早的新军,也是装备和训练最好的一支军队,清政府曾经为了限制袁世凯,让他卸任回家了,但是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政府却发现新军指挥不动,所以不得不请袁世凯出山。

坚持不出山的袁世凯,逼得让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不得不接受袁世凯提出的全部要求,得到满足的袁世凯,出山首战便告捷,打下汉口,这时的袁世凯又开始耍起心机,按兵不动,并同时与湖北军政府的革命军进行和谈,最终在两面都得到利益的袁世凯,开始倒戈推翻了清政府。

最终在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以宣统皇帝的名义宣布溥仪退位,第二天,袁世凯公开通电声明赞成共和,而孙中山也实行和谈条件,向南京临时政府递交辞呈,15日袁世凯接替孙中山,成为了中华民国的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历史文武君


这个题目本身有些胡编乱造,1.辛亥革命时,清王朝没有100万兵马。2.袁世凯没有20万人枪。

在太平天国和鸦片战争中八旗和绿营军不堪一击。清朝开始裁撤军队,编练新军,4路新军除了袁世凯的部队都在八国联军打击下全军覆没。

事后全国按照袁世凯的部队标准组建新军,全国设置36镇(师),差不多一个省一镇新军。

但到1911年武昌起义为止, 新军实际上只编成了十四镇(师)十八混成协(旅)、四标(团)的遍练。总人数131800。而袁世凯北洋就占了满编六镇,合计74500人枪。

溥仪皇帝直接掌握的只有禁卫军镇2万人枪,这个镇基本都是满人组成,忠心耿耿,但禁卫军镇的首领却是汉人冯国璋。

辛亥起义,基本就是各省新军起义,等于袁世凯这6镇7万人和全国的其它6万新军打。其它地方部队都是土鸡瓦狗墙头草。

袁世凯不愿意打,冯国璋和稀泥,袁世凯以北洋六镇作为资本谈判,改朝换代,袁世凯落了个大总统。可以说上下5000年,辛亥革命改朝换代国家成本最低,伤亡人数可以忽略不计,国历受损最少,袁世凯功不可没。



睁眼看西安


溥仪退位时候清朝虽然号称有百万大军,但已经没有任何战斗力了。

清末的军队主要有以下几部分构成:

1、八旗兵。

八旗兵原本是满清安身立命的根本,这些“以弓马定天下”的八旗子弟的唯一职业就是当兵,不能从事其它职业,领取国家俸禄。他们分驻在全国各地的满城之中,和普通百姓是隔绝开来的。

不过随着战争的减少和人员的膨胀,这些八旗子弟的战斗力每况愈下,由于不能从事其他职业,他们每天只能逗鸟玩蛐蛐,“八旗”渐渐成了纯粹的社会福利机构。

太平天国时期,八旗兵被起义军打得落花流水,清政府不得不启用地方团练来镇压太平天国。眼看他们和废物一样,此后八旗军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戊戌变法时,光绪皇帝竟然同意了康有为提出的“废除旗人特权”改革要求,可见清政府早已对他们失去了信心,把他们视作包袱。

2、绿营兵

除八旗外,还有以汉人建立的绿营兵,他们是八旗兵的重要辅助力量,帮助清政府控制全国,不过待遇要比八旗低很多。太平天国时,这些绿营兵同八旗一样溃败,后来就被裁汰抛弃了,只留着一个空壳子。

3、练军和防军

练军是整顿裁汰绿营的产物,绿营中较为优秀的人员被编为练军,这些人一度成为清末的主力部队。在抗击八国联军时,练军展现出了一定的战斗力。

防军则是整顿团练武装的产物,太平天国后,湘军、淮军等部人员被抽调整顿为防军,驻守各地险要,守备各省,光绪年间尚有20多万人,后来被改编成巡防队。

4、新军

甲午战争惨败后,清政府鉴于现有部队无法满足国防需求,决定仿照西方制度编练新建陆军,简称“新军”。新军完全采用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其战斗力是全国最强的,远远高出以上八旗、绿营、练军和防军。

新军以镇为基本单位,将全国划为36镇,因武昌起义爆发,只建成了26镇,官兵编制共计18万左右。不过真正完成编制的只有16镇和16个混成协,人数大概在13万左右。而袁世凯控制的北洋六镇则是最早完成编练的,装备精良,粮饷充足,是精锐中的精锐。

现在袁世凯带着清朝一手培养起来的枪杆子逼宫,溥仪还能有其他选择么?

一来,没有时间调集军队勤王,二来就算他们赶来也打不过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啊。

而武昌新军则带头发动了辛亥革命,你说溥仪还能有啥办法?

所以溥仪只能退位了。不过他根本做不了决定,因为他当时只有6岁而已。负责批准退位诏书则是光绪的老婆隆裕皇太后。


石头说历史


首先,溥仪退位时的“百万军队”都是什么成色?净是些旧体制下的散兵游勇,战斗力连土匪都不如了。

其次,这百万军队能听满清朝廷调动的有多少?估计少的可怜,当时的情况连紫禁城里的太监都开始不听话了,更别说那些封疆大吏们,他们都在等着改朝换代新君登基了。

再次,袁世凯的新军没有20万,也就6,7万人。即便这么点人,使用了全新的训练方式,全新的装备,在当时的清朝,战斗力是任何一股势力都比不上的。

最后,袁世凯的新军主力在什么位置?都是在北京及其周边,要控制紫禁城轻而易举,即便有忠于满清皇族的军队,山高路远,等他们赶到大势已定了。

所以,只要控制京城里的皇族,区区几万人绝对够用了,所以袁世凯有那个底气。


百胜刀王胡逸之


晚清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人口,但因为政治体制落后,经济不发达,其军队规模实际上并不比同时代的欧洲强国多。鸦片战争前清军总共八十万,包括八旗军20万和绿营军60万。这些装备落后的军队,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争中被打得稀里哗啦。之后清军的主力换成了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等。湘军一度号称30万,但曾国藩为了避嫌,主动对其进行了裁剪,且作为三大军中最早的湘军,后期也早已腐朽不堪战。李鸿章的淮军最多的时候达到20万,但在甲午战争中被日军打败后,也是一蹶不振。左宗棠的楚军相对战斗力最强,但因为左宗棠本人的政治斗争能力最差,因此楚军受到淮军排挤,虽然对外收复了新疆,对内却成不了大气候。

八国联军战争后,湘军、淮军等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清朝主力换成了按照西方编练的近代化陆军,即新军。新军以“镇”(师)为单位,每个镇1万多人。原计划编练36镇,约50多万人。后来只来得及编成了19镇+18混成协(加强旅),总兵力番号上约40万人,实际上因为缺额众多,不到20万。而在辛亥革命时,大批新军参加到了革命党一边,掀起反清起义。这时候,袁世凯手握的北洋六镇十万大军,已经是清王朝最后的主力了。

题主说溥仪退位时候还有百万军队,不知道是怎么算的。若论近代化陆军,很显然,溥仪别说没有百万,连五万都没有,袁世凯就是他最后的大腿。如果把那些已经被闲置、裁汰的绿营军、八旗军等等全部算上,数量上勉强凑出百万,这百万也完全没有任何价值。打起仗来,新军一个镇击溃这样的所谓百万是没有一点问题的。何况绿营军这些也不可能为了挽救清王朝的命运去和装备精良的新军死磕(八旗军倒是在辛亥革命时候进行了一些顽抗,因为他们以为革命后要杀尽满人)

所以,袁世凯逼宫就是凭本事夺的权。


巴山夜雨涮锅


溥仪退位的时候,虽然清朝名义上有百万军队,但实际上清朝能够调动的军队基本已经没了。而清朝的灭亡,一般认为是武昌起义导致的,但实际上是由于武昌起义发动,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而这些连锁反应其实是清朝本身就存在的巨大问题的一个总爆发,导致当时的清政府无力招架,最终只能宣布退位。

导火索,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爆发于1911年10月10日,是由当时驻扎在武昌的新军第八镇发动的一次旨在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共和国的起义。这次起义中,革命军由于找不到一个有威望的带头人,就逼着黎元洪当了革命军的领头人,虽然黎元洪一开始是拒绝的,还打死了几个革命党人,但是最后在众人的武力“逼迫”下不得不当了这个头。一般我们认为黎元洪在辛亥革命中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但实际上他起的作用很大,如果没有他,后来也就不会有十四省独立。

▲武昌起义后,迅速就有十四个省脱离了清廷独立

实际上,当时武昌城内有一大笔的清廷税银,都是从南方多省收集上来,准备运送到北京去的,黎元洪就正好利用了这些资金。他联系了各省领导人,表示只要独立就给他们钱,在黎元洪的活动下,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福建、江西、浙江、安徽、江苏、陕西、山西等省迅速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在关内只剩下了河南、山东、直隶、甘肃等四省。当然,除了策动多省独立,黎元洪还策动了清廷当中许多举足轻重的人物起义,就包括了他的老师,清朝海军提督萨镇冰。

而十八省独立的直接后果就是,清朝有一半的军队不受清廷控制了。

清廷无奈只能请出袁世凯

当时大清国的军队系统中,新军有19个镇和18个协,1镇相当于1个师,1协相当于1个旅,1个镇有2个协。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处于清廷控制区的新军只有北京及直隶附近的6个镇、河南的1个镇、吉林地区的2个镇,以及东北的2个协、河南的1个协、新疆地区的2个协、甘肃的1个协,总共9个镇和6个协,他们要对战“反叛”的10个镇和12个协,这就非常吃力了。如果一个省一个省的打,时间会打的很长,而且在他们攻打一些省份的时候,其他省份也会发展军事,再加上大量的经济区,尤其是江南经济区已经不在清廷手上,如果长期打下去,清廷基本也是凶多吉少的事情。

▲对于袁世凯来说这种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岂会错过?

新军当中最能打的是袁世凯的“北洋六镇”,也就是新军第一镇到第六镇这六个镇,是所有新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但是这六镇只听袁世凯的调遣,清廷的调遣他们完全不鸟。没办法,清廷就只能请闲赋在家的袁世凯出山了。

袁世凯的谋划

对于袁世凯来说,如果没有这次武昌起义,那么他可能就一直闲赋在家直到老死了。好不容易抓住了机会,袁世凯自然是不会放过的,他出山的条件是内阁总理大臣,不给这个职务,他就不出来。当时火烧眉毛的清廷不得不同意了袁世凯的要求,请他出任内阁总理大臣。

他当了内阁总理大臣,得了好处就自然是要表现一下的,于是他以冯国璋为前军总指挥,出兵进攻武昌革命军。北洋六镇确实是新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武昌的新军第八镇确实抵挡不住北洋六镇的进攻,很快就丢了汉口和汉阳。但是就在这个时候,袁世凯命令冯国璋停止对革命军的继续进攻,要再拿下武昌,革命军很可能就灭了。冯国璋不太听从袁世凯的命令,执意想拿下武昌,袁世凯便让“听话“的段祺瑞替代了冯国璋的前线总指挥。

袁世凯这样做其实也是为了自己的权力。如果他当时真的灭了革命军,那么对于清廷来说他就等于没用了,之后就继续闲赋在家了,聪明过人的袁世凯是不可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的。

其实他要做的也很好理解,就是尽可能地掌握更大的权力,然后牢牢地控制住这个权力。此时他最好的策略就是保留革命军势力,在革命军和清廷之间周旋,来回吃差价。经过与革命党人的交涉,他最终得到了当时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只要清帝退位,他便可以当民国大总统”的许诺,这是革命党那边开出的加码。

▲回国后的孙中山成立了中华民国

刚开始袁世凯并不太相信,后来仔细想了后他发现其实这个价格是真实的,他完全可以接受。为什么呢?因为大总统就意味着最高权力,这个价码在清廷这边他是绝对要不到的,难道清帝会禅让皇位给他?不可能的。如果他始终效忠清廷这边,那么最好的结果和曾国藩差不多,最终还是要放弃权力回家养老,并且不能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而一旦他成为了大总统,就有了最高的权力,有了最高权力就是最安全的,因为没人能动的了他。

因此袁世凯接受了这个价格!接下来便是行动了。

袁世凯逼宫

袁世凯之后就不断地制造南北议和的舆论氛围,甚至公开表示已经和南方政府开始和谈了。在清廷那边,他不断地表示很多欧洲君主被人民赶下台后的悲惨命运,不断地暗示清廷退位。

一开始,清廷是拒绝退位的,但此时清廷已经没了脾气,因为他们手上没兵了。十多个省独立后,清廷名义上控制的新军只有9镇6协,其中如果去掉了袁世凯控制的五个镇(第一镇都是满人,还是会效忠清廷),只剩下了4镇6协,就是这4镇6协,有2个协在新疆,1个协在甘肃,路途遥远根本不可能赶到北京“勤王”。剩下的4镇3协,中,东北有2镇2协,要进京“勤王”也有一定的路途,能不能来不好说。

▲袁世凯不断地向清廷解释退位的好处

当时袁世凯还只是口头威胁,如果一直不同意,那么就不排除武力逼宫的可能了。一旦真的打起来,就算这4镇6协(1镇相当于2协),算起来相当于7个镇的兵力,对战袁世凯最强的五个镇,其实是没有胜算的,要是革命党军队再来助攻袁世凯,那完全就是一边倒了。

当然,这还不算,见清廷迟迟不做出回应,袁世凯就命令前线的段祺瑞带兵来到了紫禁城,直接要求清廷接受共和。这意味着什么呢?段祺瑞是清军前线总指挥,他来逼宫就意味着前线的清军不会和革命党打了。段祺瑞也说了,如果清廷不同意,他们就直接推翻清廷,如果同意了不执行,他们就放革命党人过来,反正就是你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

▲此时的清廷,就真的成了“孤儿寡母”了

当时的清廷手上确实没有力量能够抗衡袁世凯和革命党的联合势力了,因为没有兵了,所以最终接受了退位的要求。在当时清廷还有一定资本的情况下退位,确实也得到了不少的好处,一年400万银元的赡养费,如果一直不同意退位,最后被袁世凯武力逼宫,那么恐怕就什么都捞不着了。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当时溥仪,也就是清廷手上其实已经没兵可用了,在失去了军队的情况下,不退位还能怎么做呢?


老威观史


这两个数字都是错误的,首先,溥仪退伍的时候,清朝早就没有了所谓的百万军队。

从同治时期,就开始对绿营裁员,到1908年,云南,河南等省绿营兵已经全部裁军。到了宣统时期,直隶,陕西,湖南,广东,广西,湖北,四川等省规定在宣统三年全部裁军完成。

八旗军也从光绪开始进行裁军,裁减人员或者当巡警,或者发给遣散费去工厂。到了宣统三年八旗绿营总兵力已经只有十几万人。另外,还保留了20多万巡防营部队。其他都是清朝编练的新军。

清朝是准备用新军,全部替换掉所有旧军。清朝大量裁撤绿营并没有闹出什么事儿,这在历代的裁军史上也是比较少见的。

清朝一共编练了20万新军,战斗力最强的是北洋2,3,4,6镇,战斗力第2档次的,北洋第1镇和第5镇,也都在袁世凯手里。另外,第2档次的还有,袁世凯指挥的武卫左军,北洋新编练的第20镇,还有北洋出人训练的禁卫军。

第3档次的,江苏第9镇,湖北第8镇,云南第19镇,甘肃混成协,河南第29混成协。其他新军实际上都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战斗力。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在河南的武卫左军赵倜一个反击就拿下了豫西和潼关。在山西,姜桂题指挥的武卫左军和北洋第3镇也轻松打败山西新军。

陕西的新军遭到甘肃混成协和甘肃旧军攻击,根本占不到优势。云南新军比较好是清朝重视西南边陲给了不少优待。湖北新军是张之洞一手操办,还守着一个大军工厂,江苏新军是有钱。其他新军,都没有什么真实力。

等于袁世凯掌握了清军8成的战斗力,其他2成还基本都参加了辛亥革命。那溥仪还有什么可以反抗的呢?


深度军事


  溥仪是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封建帝王。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颁布退位诏书时,溥仪才6岁,所以满清的灭亡与溥仪关系不大。当时当政的是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以及隆裕太后。很多人就感到奇怪,溥仪退位前清朝尚有百万兵力,为何竟被只有二十万新军的袁世凯给逼宫了?难道他们就没有想过反抗?今天爆史君就来跟大家分析一下幕后的原因。

  首先,清朝的百万军队战斗力不行,水分太大,不见得能打过袁世凯的北洋新军。清朝之前的军队共分两种,一种是八旗兵,一种是绿营兵。在满清入关之初,八旗兵还都是骁勇善战之辈。但经过两百多年的奢侈腐化,这些八旗子弟就会遛鸟、听戏、逛青楼了。至于当兵,只是他们混军饷的一种途径罢了。清朝百万大军中,八旗兵领空饷的不在少数。实事求是的算,百万军队根本不足数,只能是号称罢了。

  而绿营兵比起八旗兵来地位低,俸禄少,更是得过且过的混日子。从清中期的太平天国运动和后来的义和团运动就能看出,清朝这些所谓的“正规军”,简直不堪一击。后来曾国藩实在受不了战斗力这么渣的军队,才自己组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而袁世凯的北洋新军,是清朝最早编练近代化的军队。不仅人员是百里挑一,而且训练方式都是按照德、日陆军建制进行训练,武器也是当时最先进的。

  从1909年-1911年期间,清政府共训练了14个镇的新军,而袁世凯就占据了6个镇。其他新军也是由袁世凯军队中的骨干训练而成,对袁世凯的忠诚度很高。摄政王载沣曾担心袁世凯尾大不掉,让他回家“养老”。但换了其他人,根本指挥不动北洋新军。所以别看北洋新军只有20万,但真要打起来绝对比清朝的百万大军要厉害。

  其次,编练新军已经耗尽国力,开战后没有军饷发给百万大军。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被小日本给欺负了,痛下决心要编练新军。为了表示对新军的支持,清政府四处搜刮钱财来供给新军的训练。据史料记载,1902年,各省共缴纳320万两白银拨给北洋新军。1905年,这个数额已经达到了950万两白银之巨。令清政府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的是,他们耗费巨额资金训练的新军,竟成为了推翻他们的第一支军队。如果要开战的话,清政府是没有那么多的军饷来支持百万大军的日常开销的。而袁世凯却因为多年的中饱私囊,早已积攒下丰厚的家底。

  然后,清帝退位已成大势所趋。袁世凯之所以敢逼宫,是因为他代表的不是他一个人的利益,还代表了南方革命党的意思。如果溥仪不退位,那清政府面临的将不只是袁世凯的20万北洋新军,还有南方革命党的军队,以及中国大地上数万万汉族人民的起义。真的等他们打到北京,那爱新觉罗家族绝不会有现在的体面。

  最后,退位后的待遇还不错。载沣和隆裕也看出了清朝灭亡的局势,但他们却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人都是自私的,更何况他们这种从小娇生惯养的人。袁世凯答应与他们签订《清室优待条例》,每年由民国政府供给逊清小朝廷400万两白银(后改为400万元)的开支,小皇帝溥仪仍可居住在紫禁城,爱新觉罗家族依然享受种种特权。载沣虽然失去了权力,但能换得个后半生的衣食无忧,感觉也还不错。所以与隆裕太后一合计,便答应了袁世凯的条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