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如何摆脱经济依赖:从《天盛律令》看西夏榷禁制度化的形成

夏仁宗天盛年间,西夏政府依据唐、宋律师的基础以西夏文编写了《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简称《天盛律令》,《天盛律令》共二十卷,约20余万字,内容反映了西夏党项民族的特点。其中,《天盛律令》将西夏承袭唐宋的榷禁进行了系统化和制度化,大大改善了西夏政府长期以来极为困难的财政状况。

西夏如何摆脱经济依赖:从《天盛律令》看西夏榷禁制度化的形成

西夏仁宗李仁孝

榷禁制度化的原因和必要性

所谓的榷禁制度,则是自汉代以来历代政府都在实行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榷的本义为独木桥,引申为专利、专卖的意思,政府通过垄断国家以盐铁专营、榷酤及对茶、马等重要物资的禁榷为根本 ,对这些行业进行垄断性经营 ,以保证国家的财税正常运行以及对于经济的控制。

毫无疑问,对于农耕时代的国家而言,对这类高利润、需求性强的行业实施专营是除了传统赋税以外最好的创收手段,诸如汉唐等农耕大国都是如此,贫弱的西夏更不例外。

在西夏建国早期,西夏的经济基础相当薄弱。西夏的主体民族是党项人,《隋书·党项传》提到了党项早期的生产状况:“<strong>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相屯聚,无徭赋,不相往来。牧养牦牛、羊、猪以供食,不知稼墙"。 也就是说早期的党项人不事农耕,是以畜牧业作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直到西夏得到了河西走廊、河套平原之后,也没能实现由畜牧转为农耕的生产状况转变,仍是“<strong>衣皮毛 事畜牧

”的进行半畜牧半农耕生产,更无什么手工业可言,多数物品还要靠外来进口。西夏开国君主李元昊的父亲李德明就曾感叹:““吾族三十年衣锦绮 ,此宋恩也 ,不可负”。党项人当时物资的匮乏也由此可见一斑。

在元昊建夏以后,西夏军队在好水川等地接连击败宋军,却一反常态的频频向宋朝君主示好,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西夏国内的经济不独立,当时李元昊在接连得罪了旁边的大国辽、宋以后,断了供应的西夏已经打不下去了。

西夏建国以后,宋朝对于西夏有一个常见的经济制裁手段,只要宋朝断绝对于西夏的岁赐和榷场(即贸易场所)贸易,便会使西夏国内物价飞涨,而不得已低头向宋求和。这种对于西夏的经济制裁,不仅仅只有宋朝会,辽、金等也有样学样。金海陵王完颜亮即位以后,西夏仁宗李仁孝对弑君的完颜亮很不恭顺,盛怒之下金主完颜亮先后关闭了同西夏的保安、兰州、绥德等榷场,李仁孝才被迫低头。

为了摆脱长期以来的经济对外依靠,西夏仁宗李仁孝决定将榷禁进行制度化,扩大国家的经济来源的同时,促进国内各业的发展,实现西夏的经济上掌握自我命脉。

西夏如何摆脱经济依赖:从《天盛律令》看西夏榷禁制度化的形成

榷禁制度化的规定和影响

西夏的榷禁制度,既不同于唐、宋,也不似于辽、金。由于国家面积不大,利于政府集权,西夏的榷禁专营范围更广,管理更为严格,除了传统的盐铁专营以外,酒、牲畜、矿产都要受国家的把控,其中对于畜牧的管理,远迈前代。



立国之本:畜牧业的管控

西夏以羊马畜牧立国,畜牧业是西夏的龙头产业,早在元昊时期,就设立了群牧司对这个产业进行管控,到了《天盛律令》颁布之后正式形成制度化管理。

《天盛律令》中,对私营牲畜的管控极其严格,从生产、管理再到使用都要按国家的标准来,以保证官营畜牧业的主要地位。律令规定:盗、杀自有 、他人的牛、骆驼 、马 、驴 、骡分别按畜数 、罪情予以重罚 ;即便是自家的牲畜,也不准随便乱杀,律令规定“<strong>不论大小 ,杀一个徒四年 ,杀二个徒五年”。而牲畜意外死亡、病死也需要报告给官府才能宰杀 ,如果不报告官府,还会有很严重的后果,“<strong>若不告擅自杀时 ,有官罚马一,庶人杖十三

”。

此外律令不允许民间私自对外进行牲畜贸易,在境内也不准卖给外来的商人,如果违反,则“<strong>庶人造意斩之,从犯当得无期 、长期徒刑”,而在官畜产业中,西夏政府则是“<strong>遣牧头监纳畜册 、牲畜分配 ,减牧人佚事 、死畜注销 、供给驮 、畜利限”等在流程上无孔不入的实施检查,防止官营畜牧业与民间商人合谋取利。

西夏政府在《天盛律令》中通过从牲畜的生产 、管理 、使用 、分配以及最重要的交易等各个环节全面而又详尽的做出规定,以及对于民间牲畜的统一管理,从根本上禁绝了私营的渠道,保证了官营畜牧业的垄断利润,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压力。


西夏如何摆脱经济依赖:从《天盛律令》看西夏榷禁制度化的形成

盐、铁榷禁与促进各行业生产

畜牧业的管控可以创收,而盐、铁以及手工业的发展才是一个国家要做到经济自主,不惧怕经济制裁的重中之重。在《天盛律令》做出制度化改革以后,盐业,就是西夏国内发展的很好的一个产业。

以《天盛律令》中的记载中,西夏全国统共有有乌池、红池、贺兰池等十多处盐池,而这所有盐池都属于西夏国有。盐池中的盐只能由政府征调人口进行生产,西夏采盐的人口分为户、徒、卒、役四种,分别为依附于勋贵的人口、囚徒、依附于官府从事生产者以及国家规定所需要服劳役的男子,而除了采盐,这四类人口还要参与采铁、以及部分的纺织工作。

而仅仅西安州盐池 “役夫三千余 ”,可见西夏盐业的发达 。《天盛律令》规定“<strong>分遣盐池者 ,池大则派二巡检 ,池小则派 一巡检 ,与池税院局分人共监护之 ”。 池税局则是西夏专门建立的盐业管理机构,即通过巡检、小监 、出纳、掌斗等池税院各级将盐池分为大、小两等设置专职司吏协调盐池的生产、管理、运输销售。

西夏对于铁业的管理,与盐业大同小异,同样属于分级再分派专官管理,《天盛律令》载,西夏设有中等司京师工院、下等司的北院 、南院 、肃州三边工院及末等司的抬金司 、首饰院 、铁工院等机构。这些机构负责组织 、管理官营手工业的生产、使用以及流通。

以《天盛律令》中的规定而言,西夏大部份的盐铁产业是走官制—官收—官销全面官方生产的流程。虽然铁全面由官府管控,但盐为了扩大东部与金国贸易的目的,并无对商人对盐进行销售采取完全禁绝的态度,但盐如果由商人销售,也必须获得国家的授权,实际上商销盐也就是私盐也是西夏政府管控。由此,西夏通过人口的管控分配以及对于各流程中互相监督,达到禁止私人开采,垄断盐铁业的目的。

西夏盛产青白盐,金国西北地区的居民,一般吃的山西盐,价高质次,且运送时间常常出现问题。西夏青白盐不但价格低,品质也不差。因为这样,西夏每年向金出口大量的食盐,在帮助金国缓解西北用盐困难的同时充实了国库,也因此,金国向来不愿在西境与西夏轻启边衅,一旦开战,西北旋即会陷入一定的盐荒,不利于维持边地的稳定。

通过对盐、铁的榷禁专营和统一管控,西夏形成了盐业外销和铁业自产和内购同时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体系,促进了西夏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

西夏如何摆脱经济依赖:从《天盛律令》看西夏榷禁制度化的形成


结束语:榷禁制度化的作用

在《天盛律令》对榷禁进行制度化、体系化改革以后,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和宏观调控颇具成效。榷禁制度带有浓厚的战时体系色彩,历代以来对于商品榷禁范围也以西夏最甚。

以往历代王朝或是割据政权,在使用榷禁制度上往往比较谨慎也不长期,这是因为大体上中原王朝控制的核心地带已经在当时科技水平下得到较高的发展,榷禁制度实质上提高了政府对于国家总体财富的掌握比例,很难带来总体上生产量的提高,颇有富国穷民的意味。

而西夏不同的是,自安史之乱以来,河套、陇右地区长期陷入战乱,吐蕃、唐军、回鹘轮番唱戏登场,其经济基础已经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到了西夏建立时已经是一片丘墟,西夏国境内无论是畜牧业还是手工业在遭到严重破坏的前提下,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故而夏仁宗通过《天盛律令》对畜牧业、手工业从生产到流通、销售全方位把控,让各产业在国家的带动下发展。

夏仁宗李仁孝时期恰逢宋金銮战,西夏也乘此机会最大可能的摆脱以往辽、宋等大国对于西夏的经济影响,加强了西夏的经济自主性,西夏控制了自身的经济命脉,而官营畜牧业 、手工业的发展不仅满足国内的基本需求 ,也成为对贸易的重要产品。

西夏晚期,宋夏在地域上南北隔绝,金国与西夏关系破裂而长期交战。在这种外来贸易往来几乎断绝的情况下,西夏仍然保持了社会的基本安定和经济秩序,并未出现从前的物价飞涨,《天盛律令》的榷禁制度化居功至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