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蒙古灭宋后曾计划杀光汉人,是耶律楚才阻止了这一决定,保存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真的是这样吗?

秋天的红叶882


有人说蒙古灭宋后曾计划杀光汉人,是耶律楚才阻止了这一决定,保存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南宋亡于祥兴二年(1279),耶律楚材逝世于淳祐四年(1244),时间上耶律楚材不可能阻止灭宋以后蒙古屠杀汉人。

但是我们翻开《元史耶律楚材传》,却可以看到类似的一段:太祖之世,岁有事西域,未暇经理中原,官吏多聚敛自私,赀至钜万,而官无储偫。近臣别迭等言:"汉人无补於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楚材曰:"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

朝中有蒙古族大臣别迭提出建议将中原统治下的汉人杀光,把良田变牧场。耶律楚材反驳了这名大臣的说法,并列举出了保留汉人的种种好处。

但这并不是说蒙古人对汉人留有慈悲,只不过此时屠杀统治下的汉人对自己的统治不利而已。

从之后对金、西夏、宋以及其他国家的征服战争就可以看出,蒙古军队对屠杀根本没有丝毫的抵触,屠起城来可以说是丧心病狂:在西夏屠杀了整个西夏皇族,西夏党项族几乎被灭族;在巴格达,帖木儿下令每个蒙古士兵至少杀两个市民;仅在四川,蒙古屠杀留下的遗骸达到惊人的140万!

南宋开庆元年(1259),蒙哥汗死在钓鱼城外,帝国一时群龙无首,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爆发汗位争夺战。从这一年一直到南宋咸淳二年(1266),蒙古放缓了对宋朝的入侵。

汗位争夺战后,忽必烈虽然取得蒙古大汗之位,但帝国内部几大汗国的独立倾向更加严重,蒙古帝国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

而忽统治区域大部分在中华故地的忽必烈,已经不能无视汉人的力量,想要维持长久统治,就必须向汉人做出一些妥协。

同时在汗位争夺中,汉族知识分子为忽必烈出力不少。忽必烈虽然不信任汉人,但也承认汉人的能力,于是任命了一批汉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称为元帝国设计师的刘秉忠,所以帝国内汉族的地位在忽必烈稳固汗位之后有所提高。

到了宋咸淳七年(1271),在刘秉忠的建议下,元朝建立。此时蒙古统治阶级已经意识到汉人对自己统治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的汉化,这一点从忽必烈立崇尚儒教、信奉汉法的真金为太子就可以看出。

此时再想有计划的对汉族进行屠杀已经不可能了,纵使后来有一些蒙古族大臣提到,也不过是哗众取宠,不可能在朝堂中通过。

总的来说,耶律楚材对保留中华文明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最大的积极作用不在劝说蒙古人对汉人放下屠刀,而在于以一个传统中华士大夫的身份,在蒙古人面前展现出征伐、治国、安民的高超能力,让汉族士大夫能在蒙古朝堂中有发言的权力,同时吸引了蒙古的一部分有识之士来逐步了解中华文化。


煮酒君


元朝是被黑的最惨的朝代。说他杀了2亿人;说他四处屠城;说他要将汉人杀光,改成草场放马方牛羊;说他将全国分成四等人,汉人地位最低。反正在我们这个国度,你怎么说都会有人信。我想,学历史的目的,就是要学真历史,不断修正人类的前进方向,过度污蔑只会把自己变的更愚蠢。

至今没有权威史料能证明蒙古人将全国人分成四等人,汉人地位最低。说蒙古人计划要杀光汉人,把汉人的耕地改造成草原,被耶律楚材阻止。这个到底是不是事实?《元史耶律楚材传》提到:

太祖之世,岁有事西域,未暇经理中原,官吏多聚敛自私,赀至钜万,而官无储偫。近臣别迭等言:"汉人无补於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楚材曰:"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

元太祖铁木真


由此可以看出,只是有个别小人提出这个荒唐残暴的设想,不是蒙古大汗提的,这个设想一提出,就被耶律楚材反对,说国家军需需要中原的税收、物资,怎么能说汉人于国无补呢?蒙古大汗铁木真并没有听信小人之言,即使没有耶律楚材,一代天骄铁木真也不会蠢到这个地步。梦寐以求要打下中原,绝不是为了要一块空地,空地蒙古高原多得是,打下江南和中原目的是要享受中原的财富和物资,是要坐江山,是要光宗耀祖,是要展现自己的雄才大略,要超越秦皇汉武,而不是要来放马,如果仅仅为了放个马,这样折腾值得吗?

蒙古人屠城吗?蒙古人攻城前会喊话,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出门投降,蒙古人一旦攻破城池,肯定屠城;如果一开始投降,蒙古人不但不屠城,而且基本是一切照旧。屠城在封建社会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张献忠还屠四川呢。屠城只是一种威慑手段,反而在实际上减少了屠杀,投降的多了,所以蒙古人才建立了那么大的国土。当然,笔者坚决反对屠城。

明太祖朱元璋在《谕中原檄》中提到的:

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认为,蒙古人入主中原的那一段时间,皇帝英明,臣子们贤良,纲纪足以维系天下。朱元璋作为元朝的推翻者,能这样说,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元朝初年的中国社会,是太平社会。

元朝在铁木真时代只有不到一百万人,实际数字可能是60-80万之间,这么一点人能建立偌大的蒙古帝国,光靠武力行吗?而且那个时代的武力,并没有发生兵器革命,还是冷兵器为主,有土炮,没有马克沁重机枪,没有AK47,更没有飞机重炮,那么蒙古人靠的什么能建立横跨数千万平方公里的帝国?除了武力之外,还是靠智慧,靠团结不同民族的优秀人才,靠海纳百川的心胸,靠对长生天的忠诚信仰。

元世祖忽必烈


游牧民族和中原政权打了2000余年,到了元朝,他终于第一次彻底打败了汉人。为什么辽朝、金朝不能打败?因为蒙古人总结了经验,人口占绝对少数的民族要想战胜人口数十倍于自己的汉族,必须分化瓦解汉族,以汉制汉。南宋不是被蒙古人灭亡的,是被汉族将领张弘范灭亡的。

元朝人从忽必烈开始叫皇帝了,他们也有年号,也有谥号,也有庙号,他们进行了艰苦的汉化,希望真正融入大家庭,但是毕竟是大姑娘出嫁,头一回,统治经验还是明显不足。在中央层面,自己的皇权不稳,没有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不到百年五代换了12个皇帝,皇帝自己都性命难保,更无暇其他事情;在地方上,技术有限,为此采取放羊式管理,以能把税收上来为目的,其他的事情少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搞得朱元璋一家饿死那么多人也没人管。行政管理是个技术活,不是光有好心就能办好事的,管理手段简单粗糙是元朝最大的不足。

不是耶律楚材阻止了这一决定,没有耶律楚材反对,元朝最高统治者也不会愚蠢到这个地步,抛头颅洒热血,浴血奋战,换来一块空地,有病啊!

元朝虽然不足百年,但是他曾经很富足过、很繁荣过,管理宽松,更没有文字狱,商贸自由,人民迁徙自由。福建的泉州港当时是东方第一大港,吸引了阿拉伯世界等地的许多外国人在此定居,做生意,元朝的对外贸易是开放的,元朝是开放程度最高的封建王朝之一。有兴趣的看看《马可波罗游记》,里面讲了许多元朝初年的富裕故事。


坐看东南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真事,不是胡说。

《元史》卷三十九记载:元惠宗至元三年十二月,“伯颜请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帝不从。”

翻译一下,也就是元惠帝时期,元朝丞相蔑儿吉·伯颜向皇帝建议,杀光张、王、刘、李、赵共5个姓氏的汉人。

其中,张、王、李是汉族三大姓,占汉族人口百分之二十几。将他们杀光了,汉族人口等于锐减了接近三分之一。而刘和赵都是汉族的前皇族姓氏,杀光他们可以根除皇族血统。

而当时汉族人口占元朝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这就等于将元朝相当一部分人口自行屠杀了。

好在,元惠帝虽昏庸,还是没有同意。

这种将本国一个民族杀死三分之一(近1500万)的做法,简直是惊世骇俗。

另一种说法,元惠帝从小受汉文化教育,对汉文化很欣赏,尤其喜欢写诗。

让他杀光汉人,从内心深处有些下不了手。


伯颜这厮是个武人出生,大字不识几个,对汉人和文人极为轻视、歧视。

也许这是一种极度自卑感转为傲气,伯颜的行为并不稀奇,很多蒙古人都是这样。

《庚申外史》记载了伯颜的一件事:(后至元元年)伯颜奏曰:“陛下有太子,休教读汉儿人书,汉儿人读书好生欺负人。往时我行有把马者,久不见,问之,曰:‘往应举未回。’我不想科举都是这等人得了。”遂罢今年二月礼部科举。

简单来说,就是伯颜不允许太子去读汉人的书,认为汉人的书只是用来鄙视欺负蒙古人的,把科举考试都停止了。

这是虽然没有成功,但伯颜作为一个最重要的权臣,又是元朝核心人物,竟然能够提出如此荒谬的建议,可见很多蒙古贵族对于当时汉人的态度。

他们根本就没把汉人(尤其是汉人文人),当做人看。

有意思的是,朱元璋对于蒙古人和色目还是比较宽容的,没有进行屠杀。

元惠帝被朱元璋赶到蒙古大漠后,朱曾经写信招降他,愿意封他为王。

很会写诗的元惠帝写了一首《答明主》作为回答,婉拒这个封赏,但却体现了他对汉文化的喜爱和崇拜:

金陵使者渡江来,万里风烟一道开。王气有时还自息,圣恩无处不昭回。

信知海内归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归去诚心烦为说,春风先到凤凰台。


萨沙


确实有这么一说。

当初成吉思汗攻克金国后,由于草原的人口基数和北方汉地人口基数相差巨大,为了一劳永逸,就设想过屠戮所有征服地的汉人,包括金国遗民,当然啦,无论蒙古还是金,北地汉人是最大族群。

将这一片征服的地区改为牧场。

后来耶律楚材提出牧羊不如牧人,而且用事实展示通过行政官僚管理可获取的利益远比草原经济要优厚得多,这才使得成吉思汗放弃了屠戮的念头。

将农耕区域变成牧区也不是蒙古时期才出现的,昔日五胡乱华时代不也是如此。

但都不得而终罢了。


鸿哥iouyh福小铺


蒙元帝国在历史上曾经两度想要杀光汉人可是最终都没有实施,其中一次就是在元太宗窝阔台灭金战争时期,当时有许多蒙古大臣认为汉人没有什么用处,于是就劝窝阔台在灭金的时候把中原汉族都杀掉,把中原地区的良田变成蒙古人的牧场。

好在当时窝阔台的宰相中书令耶律楚材为此大声急呼,向窝阔台说明了保留汉人可以获得赋税和兵员等诸多好处,这才让窝阔台没有听从那些蒙古大臣的建议,中原汉人也因此逃过了一场灭族的浩劫,不过原本金国境内各族人口加起来有5000多万人,而金朝灭亡的时候境内人口锐减到不足1000万人损失了80%以上的人口。



所以说如果没有耶律楚材积极活动阻止部分蒙古大臣想要灭绝中原汉人的阴谋的话,以当时情况来看中原汉人确实有被灭绝的危险,这样看来耶律楚材确实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耶律楚材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其对汉人有很深的认同感。


熟悉历史的人一听耶律楚材这名字就知道他是契丹族而且是辽国皇族后裔,事实上耶律楚材是辽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而契丹族在历史上就汉化很深自认是中国人,后来民族主体也融入了汉民族之中被蒙元帝国视为了中原汉人。

作为辽国皇族后裔的耶律楚材更是自小就接受了汉文化教育,而且他的祖先也在同样汉化很深的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出任高官,因此耶律楚材已经把汉人视为了自己的同胞了,这也就难怪他要设法利用自己的权力保护汉人了,并且积极在蒙元帝国推行汉化思想。

也正是在耶律楚材等人的不懈努力下最终促成了忽必烈建立元朝,蒙古族这个原本在辽国和金国统治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最终没有脱离我们而去,而直到现在大部分都蒙古族同胞以及蒙元帝国的正宗继承人黄金家族的察哈尔部依然属于中国的一份子,只不过由于沙俄和苏联的侵略活动使得有部分蒙古族同胞遗憾的脱离了我们而去!


执斧谈史说事


这个说法是错的!在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的时候只是恩仇必报,并不是嗜杀成性。在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国的时候出兵20万人,但是在战争的前半年中,就阵亡了大约五万人。这是因为遭到花剌子模国的顽强抵抗的缘故!所以,为了让部队减少伤亡,成吉思汗下了一道指令,投降者免死顽抗者一律屠城灭种!因此,蒙古军的屠城更多是恐吓的成分在里面,为的是减少被反抗,从理论上看单纯以杀人数目来衡量蒙古人是否残暴并不合理!比如,现在中亚的那些阿拉伯人,就是当时那些顺民的后代。

在成吉思汗死亡前,金国还没被灭,南宋与蒙古还是盟友状态,汉人是帮蒙古人的,蒙古军没理由屠灭汉人。

其次,蒙古灭宋的大部分是由蒙哥与忽必烈兄弟指挥的,这是拖雷系的人物。拖雷由于经常活动在中原地区,长年指挥对金国作战。因此受汉人文化影响严重。他的几个儿子对汉文化也很推崇。比如,忽必烈的幕僚里有百分之八十全是汉人。因此,在忽必烈进攻南宋的时候虽然造成了大量的汉人死亡,却没有说要针对灭亡汉族的任何计划。


优己


蒙古确实有计划杀光汉人,也确实是耶律楚才阻止了这一决定,但耶律楚才的这一决定一是阻止了一场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二是稳固了蒙古在中原的统治。



蒙古的统治

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时,整个蒙古族人口约60万到80万。蒙古族之所以能打下偌大的领土,在于其他民族的衰弱,而即便是如此,蒙古也是靠着南宋,才灭掉了金国,在灭掉金国过后,有大臣建议杀掉金国所有的汉人,这些汉人包括已经融入汉族群体的女真族。而后期之所以蒙古之所以能够灭掉南宋,靠的也是收服后的汉人才得以成功,因此如果当时蒙古族真的执行杀光汉人的计划,顶多能统治长江以北的中原土地,而当时的汉人有一亿人口,蒙古族加上其他被统治的少数民族至多不过数百万之众,灭绝计划只会使汉人的意志得到统一,蒙古族很快便会被打回草原,并被汉人疯狂报复。蒙古族采取的统治是牧羊式的统治,即一个蒙古人看管数只狼狗,每只狼狗看管十几只羊,正是靠着这样的策略,蒙古族才得以在别的民族衰落时一路东征西讨,打下偌大的疆域,而即使是这样,元朝也不足百年便被汉人赶出了中原,相反清朝的满汉一家的政策,维系了其进300年的统治。


历史的证明

五胡乱华时,草原游牧族民族对汉族实行的也是灭绝政策。以鲜卑族为首的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时,历经百年动乱的中原汉族已经极度衰弱,整个北方人口不足1200万,而在五胡乱华的130多年里,北方汉人不足400万,而此时北方的游牧民族有600万之众。至此时,冉闵建立起了冉魏政权,发布“灭胡令”,以区区两年时间,灭杀泰半的胡人。而若非是冉闵的统治太过暴烈,导致汉人人心不齐,汉人必将一战而定乾坤,而自冉闵死后,胡人再也不敢对汉人实行大屠杀的政策。


综上所述,耶律楚才虽然阻止了当时金国领地内的一场针对汉人的大屠杀,但它并不是汉族的恩人与英雄,他对以汉族为主题的文化传承没有任何贡献,对民族的融合确有功劳,但其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维护蒙古族的统治而已。近来一些人乘着民族大团结的关键时刻,频繁对某一些人“平反”,这值得所有人警惕,民族大融合当然重要,但不应该以割裂历史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没有那些真正的英雄的浴血奋战,也等不来今天的民族大融合。


达达说历史


确实是存在的,而且以蒙古人当时的实力,想杀也是轻轻松松的事,不过这个政策被耶律楚材阻止了,毕竟汉人可以种田可以当奴隶,蒙古人想过好日子就需要汉人来服侍,而且这个政策就算真的实行起来恐怕也困难,大家因此都改姓的话那怎么办呢???


天亮豆皮鞋子


传言称,蒙古族南下灭宋,占领中原。蒙古族稳定统治后,朝中曾有人向蒙古大汗提议,汉人种族于蒙古不利,建议杀光汉人,把汉人的田地改为蒙古人的牧场,用来放牛放羊。蒙古族屠杀汉人并非嗜血杀戮成性,而是为了计划与利益考虑。但我们知道,如果那时候蒙古大汗下定决心全领土内屠杀汉人,有很大可能性会断却了汉人这条血脉。

历史上蒙古族统共有两次计划屠光汉人,但到最后都没有成功。有人说是因为耶律楚材向大汗进谏说不要杀光汉人,汉人还有可用之处,汉人的血脉才得以保存,但这不是完全正确的。南宋的历史结束于祥兴二年,但耶律楚材其人在三十多年前就逝世了。后世的《元史·耶律楚材传》中却依旧有提到耶律楚材阻止蒙古大汗杀戮汉人的历史。

不能说是耶律楚材以一己之力阻止了汉人的血脉残断,蒙古族不屠汉人,有很大一部分自身原因。

首先蒙古族中有大臣提出屠杀汉人,并非秉性嗜血或种族歧视,更多的是出于利益原因。中原基本都是汉人的家庭和生产单位,少数民族若想入驻中原,肯定会为完全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所阻碍。所以他们提出要屠杀汉人,是为了给中原的生产方式大换血,由种田改为游牧,把中原这块土地完全地洗成游牧民族的牧场。

最重要的一点是,其实蒙古族内部一直经历着复杂而残酷的派系斗争,不同的部族与部族之间存在着持久的矛盾。虽说南下灭宋时,所有蒙古人基本都是统一目的的,但是等到与外族之间的战争稳定后,“谁来当统治者”又成了蒙古族内部要面临的最大问题。蒙哥汗死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的矛盾升级,忙于争夺汗位的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不得不放缓了对南宋的入侵速度。

不仅如此,想要完全地占领一块土地,肯定要得到土地上原住民的支持。忽必烈此时面临着内部与外部的双方面矛盾,一方面是来自同族的汗位争夺,另一方面就是其统治区域汉族原住民的反抗。如果想要长期地稳定统治,原住民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忽必烈斟酌时势,还是对汉民作出了妥协,不仅如此,忽必烈作出的决定最正确之处就是得到了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

所以说,蒙古人最后放弃屠杀汉人并非耶律楚材一个人的努力,耶律楚材的确为汉民族的血统保留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更多的还是客观历史原因所致。历史的年轮不会轻易作出改动,汉民族根基深厚的血脉与土地相联结,不会轻易断送。后来的元朝越来越意识到本土汉族的重要性,甚至开始有意识地汉化,这些都是我们所不言而喻的。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历史,就关注那样的历史挺有趣吧。


那样的历史挺有趣


耶律楚才是历史上被严重遗忘的人,只是因为他是契丹人。

南有文天祥,北有耶律楚才。

文天祥人人知道。耶律楚才却很少人提及,即使他解救上百万的汉人,保护了中原的农耕文明。他是汉文化的坚决拥护者,在一群蛮人中苦苦周旋。

古人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他该得到本该属于他的历史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