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滅陳算不算是對中華文化漢文明的摧折?如何看待隋朝的正統性?

徵角悠悠飲箜篌


楊堅滅陳,趙匡胤滅南唐,其正統性是毫無疑問的。當今統一問題日益迫切的時候,研究這兩次北朝滅南朝,統一中國的前因後果,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第一,陳朝和南唐當時非但沒有侵犯北朝,反而是稱臣納貢,以屈辱求得北朝不來侵犯,維持小朝廷的苟延殘喘。也就是說,楊堅和趙匡胤是在南朝對自己沒有威脅的情況下,依然主動進攻,這在道義上是不仁不義的。而且北朝是採取了俘虜陳後主和南唐後主d極端方法,沒有顧及南朝皇帝畢竟是把整個南方獻給自己而給予優待。這說明楊堅和趙匡胤考慮的不是一般老百姓所奉行的禮尚往來問題,而是統一中國問題。政治上的需要壓倒了對人情世故禮尚往來的欣及,這從歷史大義來說,是正義的。第二,中國四千多年的文明史,一直遵循一個原則,只要後朝取代前朝,即獲得了正統性。但只要前朝還部分存在,後朝的正統性即有疑問,或乾脆說是非法,因為前朝的傳承關係還在,後朝還沒有完全取代。例如朱元璋,他只是要求徐達把元順帝逐出中原,趕去大漠,沒有完全消滅。那明朝的正統性即受到質疑,畢竟明還沒有完全取代元。但朱元璋不顧這些了。第三,現在我們明白,為什麼楊堅和趙匡胤執意要在南朝對自己友好相處的時候,滅掉南朝,是為了完全取得本政權作中國之主的正統性和合法性。這給我們的啟示是: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顧及對方對自已沒有威脅和平相處而難以下手,這是小義。為了民族統一大業,哪怕悍然發動進攻,也符合歷史大義和人民利益,是正義的行動。


非孟勿擾


隋朝,本屬於北朝,其正統性由唐朝修史而定,因為唐朝的本身也來自北朝。

二十四史中包括《南史》,也包括《北史》,這便是“南北朝”這一稱謂的由來,而隋朝的歷史便在《北史》之中。

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一脈相承,從西魏宇文泰開始,西魏、北周、隋唐四朝均由關隴集團所建,關隴集團則源自宇文泰。也就是說隋朝也好,唐朝也罷,其帝系傳承都來自鮮卑人,這與楊堅、李淵有幾分漢族血統無關。

南陳的正統性可以追溯到兩漢,東漢~曹魏~兩晉~宋齊梁陳,均由禪讓而來,而這一傳承也正是傳統的華夏文明。

許多人常常把“崖山之後無中國,崇禎之後無華夏”掛在嘴邊,其實從南陳的滅亡開始傳統的華夏文明便不復存在了。從隋唐開始的華夏族其實已經是“五胡”(尤其是鮮卑人)融入華夏之後的新華夏族了。

秦漢之後,華夏文明在隋唐時期重生了。這與西方同時期的“羅馬之後,再無羅馬”完全不同。

我們之所以沒有將隋唐視為異族政權,其一是因為二者的建立者不僅來自鮮卑人的關隴集團,還在於楊堅和李淵的漢族出身、以及他們對華夏文明的認同,其二是因為大一統的重建和時間的久遠淡化了南陳之亡的歷史意義,其本身與南宋的滅亡其實很相似。

在上表中,漢與唐之間,唐與元之間何其相似!

在我看來,秦滅六國標誌著我國上三代封建時代的結束;南陳亡標誌著我國從秦漢開始的第一帝國的結束;南宋亡標誌著我國從北魏開始的第二帝國的結束。

之後便是元明清,我國再無長時間的大分裂。


心向青山


遊牧民族故地出土的玉雕龍,就是華夏銀行標誌,司馬遷《史記》記載了匈奴華夏同源,其中匈奴是多個遊牧部落混合而成,並非一個民族,好比鮮卑強大了,許多原匈奴部落跟著改名叫鮮卑一樣。央視漢武大帝也開篇引用了這句話。而且司馬遷時期,胡人被漢武帝壓制,司馬遷也犯不著討好胡人。

華夏銀行標誌玉雕龍,看看哪出土的吧,還有涿鹿之戰在河北打,如果華夏起源河南,跑河北打蚩尤?蚩尤部族又繞圈兒跑西南?再有周文王也叫西伯,西戎共主,這也是為什麼司馬遷說華夏與匈奴同源。

內蒙古赤峰紅山文化出土如下玉器(玉雕龍、玉鴿/鳳/鳥、玉龜、玉製雙熊頭器、玉捲雲紋等),感覺和華夏有很大淵源,而如果黃帝發源於東北紅山文化,那麼【涿鹿之戰】就好理解了,北部和西部炎黃聯盟,與佔據華北平原的蚩尤大戰於河北涿鹿,然後奪取中原,建立華夏。

也就是說華夏與胡人,血統和文化上是同源的,隋唐也只是重新歸一罷了。當然,如有槓精非要追溯到非洲也是沒辦法咯









以理觀史and以情嘆史


題主第一個問題的“試探性”結論,我感到很不理解。

隋朝以前的封建社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呢?稍有歷史知識的朋友都知道,從漢未開始,社會就劇烈振盪,因為矛盾在此時累積到猶如岩漿翻滾、行將暴發的火山!

果然發生了“黃巾起義”,社會陷入空前的混亂中,其規模之大、範圍之廣、歷時之長,破壞之烈,中國封建社會所有的農民起義都無法望其項背。黃巾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從《三國演義》這篇歷史小說給我們提供的祥細情況來看;在其後的三國紛爭、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南北朝分裂等等社會的動盪中,可謂“怨毒無聊,禍亂並起,中國擾攘,四夷侵叛”,這才是對中華“漢文明”的“摧折”。

漢朝在大動亂中土崩瓦解了,但是在這段歷史中,由於連年征戰、饑饉瘟疫、使大半個中國陷入血流漂杵的慘景中,以鄧艾偷襲陰平攻佔江油關;那近七百里的地方几乎就是無人區了,從現在的文縣到四川的南坪縣,那時候僅只有不足一萬戶人家,一直到了北宋才緩過氣來。

這樣的慘劇難道是題主所謂的“漢文明”嗎?當然不是。

而這種慘烈的場景,從漢未到隋朝的建立,整整近四百年的演出時間!!戰爭和饑荒所造成社會慘烈的災難,也是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災難最重,破壞最烈的黑暗時代。

隋朝滅陳的事情發生在公元581年,楊堅取代未代皇帝周靜帝宇文闡,順利登上皇帝寶座,建立了隋朝。在隋文帝的統治下,終於結束了長達近四百年的動亂,隋文帝總結了歷史教訓,痛定思痛,大力革新,使中國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諸方面都取得長足發展,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整個國家煥發出勃勃生機。

巜隋書》記載,當時隋朝“倉廩實,法令行,君子鹹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凌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這就是歷史上的“開皇之治”,也是隋文帝在歷史上不能被抹去的功績。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史,就是一部“亂世和盛世”的交迭,統一與分裂相輪替的歷史。這是無法改變的規律。

所以,隋朝滅亡北周,根本談不上是對“中華漢文明”的所謂“摧殘”,而是拯救了中華民族的文明。

我前面說了,從東漢末年起,中國社會就一直處於動亂中,魏、蜀、吳三分天下後,由西晉王朝短暫統一了南北。西晉滅亡後,中國大地總的來說是分成南北兩塊,這個態勢一直持續到北周末年。隋文帝楊堅繼秦始皇、漢高祖和晉武帝之後,創立了隋王朝,再一次統一了南北。

而隋文帝仍然擺脫不了自己身後以一場皇位為中心的骨肉廝殺爭奪。但是,已經與他無關了。仁壽四年七月十三日,隋文帝楊堅崩逝于大寶殿,時年六十四歲。

關於隋文帝,用范文瀾先生精確的評價:“隋文帝主要的功績,在於統一全國後,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使連續三百年的戰事得以停止,全國安寧,南北民眾獲得休息,社會呈現空前的繁榮,秦始皇創秦制,為漢以後各朝所沿襲。隋文帝創隋制,為唐以後各朝所尊循,如科舉考試選拔精英,政府體制實行三部六省制等等。

秦與隋兩朝在中國歷史上都有重大貢獻,切勿以歷史短促而忽視它在歷史上的作用。”

所以隋朝的大一統是對中華民族偉大的貢獻。

請關注我一一為你解開歷史幕後的問號❓


良人執戟2


現在是除夕夜,先借用今日頭條這個平臺祝大家新年行大運,身體健康,心想事成。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隋文帝的橫空出世,建立了隋朝,統一了天下,結束了魏晉南北朝以來三百多年的國家分裂和動亂,其功勞彪炳千秋,隋煬帝對國家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肯定不能算對中華文化漢文明的摧折。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華文明的發展總是離不開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穩定,因為畢竟統一且穩定的環境和繁榮的經濟,才是文明發展的最根本條件。處於動亂和紛爭的社會,老百姓誰還有閒心和條件去為發展文明做貢獻呢?統治階級會把人力財力物力放在發展文化發展文明的重心上嗎?老百姓的重心肯定是生存吧?統治階級的重心肯定是打戰吧?

至於是否正統性主要也要辯證地看,封建社會因為統治階級的性質宗旨、封建社會制度、社會生產力等決定了封建王朝更迭的正常性,也要求我們不能用太苛刻的言論去評論封建王朝的正統性,只要這個王朝能實現天下的大一統、人民安居樂業、少苛捐雜稅、無嚴峻地戰爭形勢,就可以算是正統的。至於皇帝尤其是開國皇帝哪有不耍陰謀詭計,哪有不經過你死我活的激烈鬥爭就能上位的?對於被奪位篡權的原統治階級來說,新的上位者肯定不能算是得位正,畢竟政治的勝利總是繞不過成王敗寇的規律。

隋朝的貢獻:

1.排在第一位的,當然是統一了中國。

2.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從上至下確立了中國封建社會政治機構體系。

3.首創科舉制度,打通了底層人民的一條上升通道,從此“學而優則仕”真正有了實踐意義。

4.開通了大運河,極大地減輕了國家和群眾的運輸成本,沿河建立城市,繁榮了經濟。

5.打敗突厥和高句麗,削弱帝國邊境威脅。

6.卓越的建築技術,現在依然堅挺的趙州橋,就是在隨便建立的。

7.完善了法制,頒佈了《開皇律》。

只可惜雄才大略又急功近利的隋煬帝太急躁了,他是一個一直在奔跑的人,想做的事情太多,認為自己無所不能,沒有停下來仔細想一想、看一看、聽一聽,最終既揮霍了國力,又沒有發現那些虎視眈眈的人的存在,那些虎視眈眈的人中,最傑出的就是後來的千古一帝李世民,楊家祖上幾代人的努力打下的江山社稷,最後落入了李家,雖然李家前幾代的皇帝也不錯。滑稽的是,李淵登基後,把原本楊廣送給陳後主的“煬”字,送給了他的姨夫楊廣,這個字估計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有貶義的字,形容人無才無德到的極致的意思。

但是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如果江山一直是楊家的,後來是不是就沒有安史之亂了呢?中華版圖是不是會更廣闊呢?人民生活是不是會更好呢?畢竟唐朝盛世的時候人口數都沒有隋朝多。可惜歷史不可能假設。


鐵匠波波


當然不算,而且,恰恰相反。

實際上,最能夠代表漢文明文化主體的,不是南逃江南的頹廢的不思進取的南朝貴族,而是民族融合後,注入新鮮血液的北朝人民。

縱觀中國歷史,由於中國所處地理位置和氣候的客觀因素,我們可以發現。中華漢文明是一種以中原區域為代表的農耕文明。他從來就是多民族融合的結果,是一種因為生存環境因素,逼迫大家 ,不得不抱團取暖,才能活下去的社會結構。因為大家發現,在面臨天災人禍的應對時,任何分散的單一民族。或者,任何割據的政權,他們都是無能為力的。他們都擋不住天災人禍的發生,擋不住人們因為逃避災難,而帶來的大規模的人口流動,而且,對於災後重建也沒有多少辦法。所以,人們經驗上得出,統一的中國,是一種很好的規避災難的社會結構。統一的中國成為所有中國人的理想,統一的中國才是中華漢文明的真正精髓,統一的中國也是中國的常態。

隋朝滅陳,只是中華民族一次,完成統一實現理想的過程,是中華漢文明又一次得以發揚光大的結果。

隋朝的正統地位,是從統一的號角中獲得的,是毋庸置疑的。


老斌372


隋朝不僅可以代表中華文化,還是中華文化集大成者!隋滅陳不僅不是摧毀,恰恰是完成漢文明的統一。

隋文帝楊堅是漢朝太尉楊震十四世孫,是北朝的漢族士大夫。隋文帝實現統一之後在政治和經濟方面進行了系列改革,恢復中華文化,修訂刑律,完善制度,實行五省六部制和科舉考試。

隋文帝結束了北周時期倒退的鮮卑化政策,恢復先進的漢制,輕徭薄稅,促進了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創立了舉世聞名的“開皇盛世”。也為其後大唐盛世打下了基礎。





北虢先生


誰嬴了而又統治時問長,並承認漢族文化,那就是正統。隋唐贏了說他是正統,如果南陳贏了呢?蒙古人得了中國,開始差不多殺了八九成漢人,並把漢人列為下等人。但最終還是要用漢人的制度,使漢人又壯大起來嬴了蒙古人,但蒙古人統治了近一百年,誰敢不承認元朝是華廈的一部分?


D0了了1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得搞清楚什麼叫“對中華文化漢文明”的摧殘,不管是隋朝或是南方的陳朝,在當時僅僅都是華夏大地的一個政權而已,都不能完全代表任何一個文明,一個政權(陳朝)的覆滅和文明的消亡沒有必然的聯繫。

隋王朝並不是一個純粹的少數民族王朝

隋王朝的統治者楊堅,根據歷史記載其出自關中高門弘農楊氏,雖然這個說法有偽託的嫌疑,但是都不能否定楊堅是漢人的事實。


楊堅的父親楊忠在西魏時期就是八位柱國大將軍之一,在北周建立前後,楊忠憑藉自身的實力和北周開創者宇文泰的信任為朝中重臣,楊堅和其父楊堅代表的是鮮卑北周政權中的漢人勢力。

到了隋王朝建立前,北周政權中的漢人勢力已經佔據統治地位,鮮卑貴族的勢力不斷衰弱。在楊堅取代北周的時候,楊堅已經大權獨攬,反對楊堅的鮮卑貴族大多已經被其消滅,而剩下的都是支持楊堅的鮮卑貴族。

中國北方在經過數百年的民族融合後,到了楊堅建立隋王朝時,再次形成了以漢文明為核心,融入了少數民族文化的中華文明。因此,隋王朝滅亡南方的陳朝是結束中華大地接近400年混亂的統一戰爭,而不是摧殘中華漢文明。

隋王朝的在其統一天下的時候,已經無可爭辯的正式確立了其正統地位,根本不需要任何其他的理由。


浮沉的歷史


可笑!隋統治者是漢人,怎麼就摧殘正統文化了?南方原本多為蠻荒之地,是漢人遷徙改造,正統還在北方,即使後來北朝多為少數民族,但都基本被同化了,以拓跋宏遷都一例漢化最為顯著,是漢文化的弘揚,隋乃至後面的唐是歷史上少有的開明朝代,兼容幷包,開創了一系列盛世,隋文帝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都是之前沒有的!反觀南朝,從西晉滅亡,東晉就腐朽到了根,士族庶族之分阻礙社會進步,南方偏安一隅,小國寡民,不思進取,一直影響到現在南方性格的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