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未來存在的價值在哪裡?

易開江

店主角度

店員角度

店員收入:收入比較低,店員一個月到手基本不到3000塊,管培生上來的話,工資也不高,比他們多一千來塊。這是很現實的問題。即使過了一兩年,工資基本上沒有漲,店員的流動性大。
經營看法:實體門店一直虧吧,書籍的利潤很低,像咖啡區、兒童區差不多做到收支平衡。除了暑假這種旺季流量好一些,四五月份時來店的人會比較少,特別是下雨很冷的時候,很少指望別人買書。門店有時也算一個網紅店,來拍照的很多。

消費者角度


創業投資家


廣州有個1200不打烊書店。書店裡特地隔出小隔間,供住不起旅店或者純粹想體驗一把的學生、揹包客在此讀書過夜。

每回到這家書店去,都覺得,那些晚上不睡覺在這兒看書的年輕人,和這家書店本身,都挺可愛的。也算一種價值吧。

其實關於實體書店未來存在的價值,2016年5月6日,一堆開書店的中國人和外國人在成都開了個會。會上,澳大利亞書商協會CEO喬爾·貝克爾是這麼說的:
開書店和賣書是兩個概念,賣書是把暢銷書擺上超市貨架,那些書名通常很短,而且就是吃得開。開書店要做的事,比這多得多。澳大利亞Gleebooks書店二樓有一個能容納二百多人的活動室,每個月這裡要辦三四場活動,包括閱讀會、論壇、講座以及新書發佈會。幾年來,越來越多書店效仿這樣的做法,一些書店為所在社區提供了會議空間。
有時候這些會議跟書也沒關係,最重要的是書店得到人們的信任。

愛買書的人,不只是選書、拿到手這麼簡單,他喜歡到書店去,在書店的氣味兒裡,走進很多架子和臺子裡面,東摸摸、西看看,何況一本書常常拿到手裡翻翻才確切地知道自己會不會讀它。逛書店於他很可能是種生活習慣,便捷的另一面,是不解風情,什麼都招手即來,揮之即去,也未必就是最好的選擇,否則景甜老師怎麼會一部接一部地拍大片,那些投入都夠把東莞再重新振興起來了。買書和愛情一樣,都是追求體驗的。有的人喜歡經歷完整的過程,對他們而言,專程到書店去買書和去超市買瓶醬油,真不一樣。

實體的意義,是給我們虛擬給不了的體驗和心理暗示,長期緩慢有長期緩慢的樂趣。

但是這個體驗,不知道是我太“隔路”,還是真的由於不精確,有些書店做得使人迷茫。我聽本地人誇一家書店是“全市最美的書店”,問他好在哪裡,回答說牛排做得不錯。在他的描述裡,好像是家有幾架子書的西餐館兒,然而說是西餐館呢,同時還能做蔥燒海參,也搞文化活動,上個月請了本地一家家庭保健雜誌的主編講央視春晚的藝術性。雖然我們是座火鍋店和咖啡館能結合成“涮咖”的魔幻城市,但在全國範圍裡,好像不賣咖啡蛋糕的新型書店也不多了。

書店的氣質,不只是裝修設計和賣不賣吃食。我回憶一家書店,能想起來的,第一在於都賣什麼書,或不賣什麼書,和去過的博物館一樣,主要記得藏品。能讓我對書店的經營者如何看待書有個大致印象,這個印象讓我喜歡,書店的其他細節問題就不大,一家書店的書是內向拘謹的,連店員也不會過於蠻橫或黏人。很奇怪,百貨公司裡用商品標註自己檔次的道理,有些書店好像不認同,書店應該習慣上覺得什麼書都賣明顯更容易賺錢,而這樣的書店,實在無從知曉它的氣質,起碼留不下什麼印象,頂多像逛京東亞馬遜的倉庫。

我在本地印象最好的兩家(非全國連鎖)書店,其一是某大學後門專門從當廢紙收購來的舊書裡精選內容版本品相好的來賣的小書屋,其二是某大型書城頂層專賣港版外版和三聯等大社打折書的書店,不過呢,都倒閉了,前者因為店主去世,後者也變成咖啡屋兼眼鏡店,書只剩下中小學教輔。

在其他大城市的名書店,好像多是文藝景點,雖然是書店,總嫌刻意——唉,我毛病太多,您別嫌棄,其實它們已經夠好的了。書店能不倒閉,很不容易,基本上也要有景甜老師那樣的運氣,有一位相信愛情不在乎付出與回報的支持者。


見微而知著

相信週末去書店看書是一代80 90後的兒時記憶吧,它承載了很多人的美好回憶,這種感覺網購和電子書是無法給予的。去實體店看書、買書,會碰到很多有趣的人、見到一些有趣的事,看到書店裡大家都在低頭看書的場景,會不由自主地被感染,也拿起一本書,靜靜品味當中韻味,感受時光從翻書的指尖流淌卻渾然不知,不知不覺,一個下午就這樣過去了。

現在太多人都是手機不離手,沒了手機像失了魂,活在冷冷的網絡科技中,為什麼不放下手機,走進書店,翻開一本書,好好感受翻閱紙張的美好,好好享受大家一起看書的樂趣呢?我們買到的書是實實在在的實體,不會因為手機沒電了而沒法閱讀,或者數據丟失了找不到自己做的讀書筆記。書,你在上面留下痕跡,它就會一直存在,過了上千年它依然存在,還有了歲月的痕跡。這就是實體和虛擬的最大區別,一個溫暖真實,一個冰冷虛假,我們可以利用虛擬最大的服務自己,但是也不要忘記我們的的社會可是實實在在的實體哦。


啷哩個啷

書店的氣質,不只是裝修設計和賣不賣吃食。我回憶一家書店,能想起來的,第一在於都賣什麼書,或不賣什麼書,和去過的博物館一樣,主要記得藏品。能讓我對書店的經營者如何看待書有個大致印象,這個印象讓我喜歡,書店的其他細節問題就不大,一家書店的書是內向拘謹的,連店員也不會過於蠻橫或黏人。很奇怪,百貨公司裡用商品標註自己檔次的道理,有些書店好像不認同,書店應該習慣上覺得什麼書都賣明顯更容易賺錢,而這樣的書店,實在無從知曉它的氣質,起碼留不下什麼印象,頂多像逛京東亞馬遜的倉庫。

實體的意義,是給我們虛擬給不了的體驗和心理暗示,長期緩慢有長期緩慢的樂趣。

但是這個體驗,不知道是我太“隔路”,還是真的由於不精確,有些書店做得使人迷茫。我聽本地人誇一家書店是“全市最美的書店”,問他好在哪裡,回答說牛排做得不錯。在他的描述裡,好像是家有幾架子書的西餐館兒,然而說是西餐館呢,同時還能做蔥燒海參,也搞文化活動,上個月請了本地一家家庭保健雜誌的主編講央視春晚的藝術性。雖然我們是座火鍋店和咖啡館能結合成“涮咖”的魔幻城市,但在全國範圍裡,好像不賣咖啡蛋糕的新型書店也不多了。

書店的氣質,不只是裝修設計和賣不賣吃食。我回憶一家書店,能想起來的,第一在於都賣什麼書,或不賣什麼書,和去過的博物館一樣,主要記得藏品。能讓我對書店的經營者如何看待書有個大致印象,這個印象讓我喜歡,書店的其他細節問題就不大,一家書店的書是內向拘謹的,連店員也不會過於蠻橫或黏人。很奇怪,百貨公司裡用商品標註自己檔次的道理,有些書店好像不認同,書店應該習慣上覺得什麼書都賣明顯更容易賺錢,而這樣的書店,實在無從知曉它的氣質,起碼留不下什麼印象,頂多像逛京東亞馬遜的倉庫。

我在本地印象最好的兩家(非全國連鎖)書店,其一是某大學後門專門從當廢紙收購來的舊書裡精選內容版本品相好的來賣的小書屋,其二是某大型書城頂層專賣港版外版和三聯等大社打折書的書店,不過呢,都倒閉了,前者因為店主去世,後者也變成咖啡屋兼眼鏡店,書只剩下中小學教輔。

在其他大城市的名書店,好像多是文藝景點,雖然是書店,總嫌刻意——唉,我毛病太多,您別嫌棄,其實它們已經夠好的了。書店能不倒閉,很不容易,基本上也要有景甜老師那樣的運氣,有一位相信愛情不在乎付出與回報的支持者。


娛樂小傻喵

看到這問題,挺有感觸的。

我是80後,小時候最喜歡的事情就是逛書店。2000年那會兒,感覺北京城裡的新華書店、小書店著實不少,現在我家門口、學校附近、工作單位附近的新華書店都已搬走,取而代之的是銀行、美容店、餐館。

第二,政府或公益組織牽頭,給予補貼,打造書店為一個公共的文化場所。靠書店賺錢困難是普遍現象,經營者再有滿腔熱情,長期虧損的現狀也會磨平這種熱情,那麼未來書店的經營者會越來越少,如果政府有意識且有計劃,可以考慮撥款扶持行業,其實相對互聯網、IT、甚至其他文化行業,書店並不需要太多投入。市場不缺對書店懷有熱情的人,缺的是資金,政府或公益組織稍微搭把手,行業就活了。其實,這本質就是一種圖書館的功能升級——搭載了圖書售賣與公共文化場所的功能。

第三,書店+其他業態。現在不少咖啡館會備有很多圖書,供喝咖啡的人閱讀,市場反響甚好;還有一些民宿旅館,也在做類似的事情——這其實就可以看做書店+其他業態組合的雛形,這尤其適合一些小眾圖書、私圖書(私人印刷出版)、個人畫冊等出版物的經營。其實很多業態也在混合經營,比如大型商超內的餐飲店、電子游藝店,你很難確定一個消費者去那裡,是買東西還是幹別的。所以,依附其他業態而存在的書店,也是一種存在價值的提現。

最後,也是我最希望看到的——未來,它還是它的老樣子,不需要很大的面積,百十平米足矣,一排排書架,略顯緊促的過道空間,人們安靜的看書,時間在這裡會很慢很慢。這才是書店真正的存在價值——別讓時代的車輪帶走你獨有的文化氣質。


金投手

書店的氣質,不只是裝修設計和賣不賣吃食。我回憶一家書店,能想起來的,第一在於都賣什麼書,或不賣什麼書,和去過的博物館一樣,主要記得藏品。能讓我對書店的經營者如何看待書有個大致印象,這個印象讓我喜歡,書店的其他細節問題就不大,一家書店的書是內向拘謹的,連店員也不會過於蠻橫或黏人。

書店,是培養青年閱讀習慣的地方,是滿足愛書者“淘”到久覓難得書籍的去處,是買不買書都願在裡邊泡著、感受文化氣息的場所。曾幾何時,中國大小城市裡促生的各類書店,是喜愛讀書的人們經常去“消費”、消遣的樂園。現在這些書店中的很多已經關張歇業或者只能苦苦支撐。


河北人張鵬程



小王子愛上狐狸

我喜歡看書,也喜歡逛書店,很多城市其實已經打造出了屬於專屬於這個城市的文化地標書店。比如廣州的方所,成都的言幾又等等,這些書店不僅僅是書店,而是作為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出現在眾人面前。我喜歡這樣的書店,因為它不再是顯得冷清甚至落寞的實體店,而是一個充滿希望與活力的有文化氛圍的新時代書店。


俠女畫


一點發現

對於真正喜歡書的人而言,絕不是挑選書籍、閱讀書籍這麼簡單,這些都可以在網絡上完成而且更方便,對於他們來說體驗才是最重要的。去書店裡走一走,感受一下書店的氣質,去翻一翻,體驗一下擇書的樂趣,聞著那油墨的香味,聽著簌簌的翻書聲,看著安靜的讀書人,臉上各異的神情……你會忍不住與文字來一次靈魂深處的交流。

實體的意義就是在於,虛擬所無法給予的環境和氛圍,以及捧著書的悠長的樂趣。有時,如果太過方便也不是什麼好事,什麼都是召之即來,不免有少了一些樂趣,有些不解風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