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日本不發動太平洋戰爭會怎樣?

無可厚非454


日本不發動太平洋戰爭,它也是會輸掉戰爭的。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彈丸之國。他們的國家缺少各種資源,打仗最為需要的石油,還有橡膠等物資,都是日本需要大量進口的。

若是日本沒有這些東西,又進口不來,等待著他們的就只有死路一條。若是他們不發動太平洋戰爭,最終他們就會因為缺少資源而吃敗仗。

當時,美國已經開始對日本實施了限制,尤其是不給他們供應橡膠了。

日本正是想要通過稱霸太平洋,然後掠奪東亞,東南亞的物資,來滿足他們對戰爭物資的需求的。

也只有成敗太平洋,他們才能把其它國家的物資,給運送到日本本土。

若是日本想要稱霸太平洋,他們的對手也只有一個美國。

畢竟,當時只有美國是可以制裁日本的。而且美國也很想出戰,但是,很無奈的是,美國沒有出戰的理由呀。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在山本五十六的策劃下,覺得自己是可以和美國一戰的。與其等死,不如抓住機會給美國痛痛快快的打一張。

本來日本人都覺得美國人貪生怕死,他們只會跳舞喝酒。

於是,他們就策劃了偷襲珍珠港計劃,想要把美國的航空母艦和其它的戰艦,都給毀掉在美國的港口內。

可是在具體的執行當中,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

日本很熱鬧的轟炸了一番。但是,偏偏那一天美國的航空母艦並沒有停在港口內,而是出去執行任務去了。

這一下日本徹底的把美國給得罪了,很快美國的飛機就飛到了日本狂轟濫炸了一番,日本人的壓力增加了很多倍。

最後,山本五十六又策劃了中途島之戰,本來在這一次戰役當中,他們想要徹底征服美國的。

但是,日本偷襲中途島的密報被美國人給截取了。然後,美國人就給日本玩了一場貓捉老鼠的遊戲。

最終日本的航空母艦,其它戰艦和大部分飛機,都在這一次戰役當中消亡殆盡。也是這一次戰役,讓日本徹底的失去了制海權,制空權。

日本挑戰美國不成,最終被美國打得無地自容。所以說無論日本發動或者不發動太平洋戰爭, 他的結局都是一樣的,都是死路一條。

畢竟,他們是侵略者,這個世界上只要是侵略者,就不可能贏得戰爭的勝利。


不才講史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美進行了50次談判,最後談判破裂,日本偷襲珍珠港。

美國是有意與日媾和,此時羅斯福已決心幫助大表哥對德開戰,他不想同時和日本打仗,他願意以出賣中國的利益讓出實利,保留道德制高點。如果日美達成協議,那麼美日都將成為二戰的大贏家,日本也將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而中國的命運將最悲慘,短視懦弱的國民黨政權不僅收不回臺灣,東北也將徹底失去,滿洲國就實錘了,同時,外蒙和內蒙也極有可能失去。

日美矛盾的起因

1931年9月18日,日軍蓄意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在蔣介石不抵抗的命令下(這個原件已經被島上的菜菜解禁用來打擊對手,所以要給蔣洗地的果粉們要點臉吧),短短兩個月東三省淪陷。

9月19日凌晨,日軍在炮轟了三小時後,有準備的日軍衝進了東北軍駐地北大營

很快,日本關東軍扶植了清廢帝溥儀充當了所謂偽滿洲國皇帝。而此時蔣不顧全國人民要求抗日收復失地的要求,卻專心致力於圍剿紅軍,甚至喪心病狂地提出對於蘇區不要用飛機轟炸,因為效果不徹底,要求國軍攜帶“火油”一個村莊一個村莊的去燒,號稱對蘇區石頭也要砍三刀。

9月29日,南京、上海學生在總統府外示威,要求國民黨出兵抗日

由於國軍的不抵抗,極大的刺激了日本軍隊侵略的野心,隨後在1932年挑起“一二八”事變,在十九路軍的頑強抵抗和英美列強的調停下,日軍佔領上海的企圖未能得逞。

在北方,日軍繼續南侵,侵佔了熱河、察哈爾,勢力滲透到內蒙,在長城一線,愛國的東北軍、晉綏軍、西北軍和中央軍奮起抵抗,但是又一次被蔣賣了,簽署了賣國的《何梅協定》,中央軍退出華北,日軍勢力進到長城以南,華北岌岌可危。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日軍開始全面侵華。這場關乎到中華民族危亡的反侵略戰爭竟然不是在鴨綠江邊在國境線上開始大打,反而是在北京和上海開始,讓人唏噓不已,歷史上最羸弱的宋朝也不至於如此。

守衛盧溝橋的中國士兵

1938年底,武漢會戰結束後,日軍侵佔了華北、華東、華中、華南等中國最富庶的大片領土,中國的海上通道被完全截斷,國民政府退守大西南。

在日本侵華的這些年,一開始英美列強是無動於衷的。那時候的世界老大是英帝,美帝還不怎麼管事。東北從滿清時就是日俄爭奪的勢力範圍,西方列強在東北的利益不大,因而在日本侵佔東三省時,列強們沒什麼反應。

等到日本全面侵華時,那就動了列強們的奶酪,在華北、華東等地都有英美的利益。只是由於兩個原因英美除了嘴炮和象徵性地搞了部分沒法律意義的道義禁運外並未採取什麼實質行動:

一是日本攻擊進展較快,中國雖然頑強抵抗,但是未能有效阻止住日軍擴大侵略。第二個原因就是列強們的綏靖主義,他們把中國當成了埃塞俄比亞,認為中國抵擋不住日本,想犧牲中國以換取日本北上攻擊蘇聯,就如同英法犧牲捷克和波蘭那樣意圖禍水東引。

然而事與願違,日本佔領了大半個中國後並未能迫使中國投降,反而陷入了戰爭泥潭。日本北上做的兩次試探在張鼓峰和諾門坎都遭受了失敗,而且那時的蘇聯遠東很荒涼,並不像現在這樣發現有大量的資源。於是日本南下派佔了上風,動了搶佔資源豐富的東南亞的主意。

這時候希特勒在歐洲大舉進攻,英、法、荷都遭受了失敗,法、荷甚至都亡了國,而他們都在東南亞佔有廣闊的殖民地:印度支那是法國殖民地,印尼是荷蘭殖民地,馬來西亞和緬甸是英國殖民地,菲律賓是美國殖民地。這些地方有眾多的被統治人口,有食之不盡的大米,採之不竭的石油、銅,錫、鐵、鎳,割不完的橡膠,這些都是戰爭機器必須的物資。受到德國入侵歐洲的鼓舞,日軍開始了行動:他們驅逐了在華的英國人,全面接手了英國在華工商業,同時,日本開始威脅法、荷,更在1940年出兵佔領了越南北部。

大英帝國此時朝不保夕,自顧不暇,美國作為西方在東南亞的共主被推上了前臺。美帝一看情勢不妙,小日本竟然對西方的地盤動歪主意,只得轉變態度,開始警告日本,而日本呢,像是紅了眼的賭徒,根本不吃老美這一套,美帝只好揮舞起禁運的大棒。

美國介入遠東

日美矛盾由來已久。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日兩國都發了戰爭橫財,成為了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它們在遠東太平洋地區開始了激烈的角逐。

日本侵略中國,趁著英、法、荷在歐洲戰爭的失敗稱霸西太平洋,這就與歐美列強特別是美國發生了尖銳矛盾,因為美國也一心想把遠東太平洋地區變成它的勢力範圍。

日美矛盾是逐漸升級的,美帝對日本的反制措施也是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和遠東國際形勢的變化而逐步加碼。

日本入侵東三省,美帝沒什麼反應;日本挑起七七盧溝橋事變,全面侵華,9月14日,美國以中日雙方未宣戰而拒絕實施“中立法”,雖然這對中國有所鼓勵,但是卻也聽任日本資本家將大量戰爭物資運往日本,助長了日本的侵略;1937年10月5日,美帝大統領羅斯福發表演說,指責日本對華不宣而戰的行徑,10月6日,美國政府在致日本的照會中,強烈譴責日本侵犯美國在華財產、教會勢力及各種權利,要求日本實行“門戶開放政策”。

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如果沒有外來資源輸血,日本是難以發動和支撐大規模的侵略戰爭。1937年美國對日出口2.89億美元,其中石油、精煉油、廢鋼鐵、原棉這四項重要的戰略物資就達1.42億美元,佔近一半。以石油這一項而論,日本所需石油來自美國的份額在1937年佔80%,1939年則達到85%,1940年後,日本九成的石油是來自美國。如果沒有美國的石油,日本的軍艦、飛機、坦克、汽車都無法開動,根本沒法堅持對中國的侵略。可以說美國借日本侵略中國在大發戰爭財。

1937年11月3日,被蔣寄予厚望的九國公約會議在布魯塞爾舉行。在會上中國代表顧維鈞要求對日本實施經濟制裁,石油禁運,援助中國,然而英國代表則提醒中國代表注意,日本60%以上的石油來自美國,沒有美國的合作,國聯根本做不到制裁日本。而美國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南方棉花種植農場主的利益,不願意承擔制裁日本可能冒的風險,堅決反對英國把美國推向前臺。11月24日,會議沒形成任何決議草草休會。

代表中國在聯合國憲章簽字的顧維鈞

在會議舉行前,在淞滬會戰前線,經過三個月激戰,中國軍隊已經無力堅守。將領們要求按照計劃後撤到吳福線等既設國防工事防守,但是蔣太過於希望所謂的列強調停,拒絕了撤退。結果本可以從容後撤建立新的防線,卻由於蔣的拖延,不但造成前線疲憊的國軍死戰造成重大傷亡,也造成最後整個戰線崩潰,七十萬大軍直接從淞滬前線潰退下來,未能組成防線,讓日軍長驅直入未受到多大阻擊就攻到南京城下,進而很輕鬆地就攻下了民國首都並進行大屠殺。

1938年10月,日軍佔領廣州、武漢,11月日本首相近衛文麿發表建立“東亞新秩序”的聲明,這時候美國才感到了日本威脅的增加。12月15日美國宣佈給以中國2500萬美元的信用貸款,中國則以桐油償還。數量雖然少,但是這是日本侵華後美國對中國的第一筆經濟援助,在精神上給了蔣及國民黨極大的鼓舞,這也是美國實質上捲入遠東的開始。然而這之後的第二筆貸款則姍姍來遲,到了德國在歐洲大舉入侵後,美國感受到了戰爭威脅,1940年4月美國才再次給予國民政府經濟援助。

1939年7月26日,美國國務卿赫爾不等參議員范登堡提出的“廢止美日商約”的決議案在國會討論通過,在羅斯福總統授權下提前通知日本,宣佈六個月後廢除1911年簽訂的《美日通商航海條約》,意味著1940年1月26日後如果雙方不能簽訂新的貿易協定,日本能否從美國進口石油、鋼鐵等戰略物資全得看美國政府的臉色。

這對日本是一個強烈警告,即日本如果不聽話繼續擴大侵略改變遠東現狀,美國將採取經濟報復。美國留了六個月時間給日本,如果日本妥協,這倆壞蛋一切好商量。就如同羅斯福說的:“朋友之間沒有什麼是不可以商量的。”

為了擺脫對美國的依賴,日本在1939年就開始與荷屬東印度(印尼)接觸,以保證一些戰略物資的供應。在山姆大叔這個後盾的支持下,荷蘭最終頂住了日本的壓力,使得日本期待的戰略物資不能確保。

1940年3月,日本軍方制定了軍需物資自給自足計劃,同時對東南亞的野心進一步加強。

1940年開始,美國開始加大援華,向中國提供貸款和軍用物資,並派遣美國軍事人員以“志願”的名義到中國參戰。

1940年9月22日,日本第五師團入侵越南北部,9月24日佔領。這一次美國反應迅速,美國的對日政策由綏靖轉向對抗。而早在兩個月前,1940年7月美國宣佈對日本實施航空發動機燃油、潤滑油和一號高溶度廢鋼鐵實行管制,9月26日,美國宣佈除西半球國家和英國外,管制所有等級的廢鋼鐵。

雖然在此前日本已經準備了四年多,採購了大量廢鋼鐵儲備,但是美國的禁運迫使日本不得不動用戰略儲備,並將本就不足的人力物力調撥到中國佔領區增加鐵礦石和鐵廠的生產,不僅要冒著遭受八路的襲擊風險,還費時費力。因而,美國對日本禁運廢鋼鐵被日本看作是挑釁,9月27日,日本正式加入軸心國軍事同盟,試圖通過與納粹德國結盟找到戰勝美帝的機會。

這之後,日本內部越看資源豐富的東南亞越喜歡,而對於鳥不拉屎的極北之地慢慢沒了興趣。終於,10個月後,引發了美國對日本的石油禁運。

1945年8月15日,日本民眾收聽天皇宣佈投降後痛哭

日美談判----東方慕尼黑

由於美日之間的矛盾,雙方先從民間接觸開始最後發展到官方高等級談判,歷時長達八個月,當時就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毛澤東同志就曾撰寫“揭破遠東慕尼黑的陰謀”一文,揭露日美企圖以犧牲中國的利益,來謀求雙方妥協的遠東危急情勢。

在談判過程中,由於兩國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日美兩國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和利益衝突不斷加劇,最終導致了談判的破裂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美日談判一波三折。在此前,英國丘吉爾派出特使面見羅斯福,表示大英帝國現在面對希特勒,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根本無力在遠東和一個大國進行戰爭,面對日本的咄咄逼人,英帝只能選擇妥協退讓,希望大表弟拉表哥一把共同抵禦強敵。這明顯就是想拉美帝下水。

而羅斯福表示,美國陸軍只有幾十萬人,太弱了,只有海空軍稍微好一點,但是美國人民對於發展軍備和進行戰爭沒興趣,因而無力用武力阻止日本,只能靠談判解決問題。

其實,美國在二戰中的整體策略大體就是各國大亂戰,坐視德國打爛歐洲,坐視日本打爛亞洲,之後自己聯合各國打爛德意日,讓全世界無力阻擋本土沒遭到攻擊,實力保存相對完整的美利堅資本力量。因而,美國此時不會用龐大艦隊去阻止日本的侵略。美國的想法是在次要方向用談判拖住日本,待準備好後在主要方向的歐洲去對德開戰。

1940年10月,日美兩國民間人士開始了接觸,最後在1941年四月制定了《日美諒解方案》,4月16日,日本駐美大使野村和美國赫爾國務卿舉行會談,雙方同意以《日美諒解方案》為談判基礎,於是,民間外交升格為政府間外交,美日開始了正式談判。

看一看所謂的東方慕尼黑----日美諒解方案:

一、美日相互承認為對等的獨立國和相互毗鄰的太平洋強國。

二、日本政府聲明:三國同盟是防禦性組織,以此同盟為基礎的軍事義務,僅在德國遭受現未參加歐洲戰爭的國家攻擊時始履行之。

三、美國總統承認下列條件,並在日本政府對此提出保證時,向蔣政權做和平勸告:A中國獨立。B根據中國和日本簽訂的協定,日軍從中國領土撤退。C不兼併中國領土。D不賠償。E恢復門戶開放方針,關於此方針的解釋和運用,由日美兩國協商。F蔣政權與汪政府合二為一。G日本自行限定對中國領土的大量或集體移民。H承認滿洲國。

四、日美兩國在太平洋不得配備相互威脅對方的海軍和空軍力量。

五、日美兩國間進行通商和金融合作。

六、日本保證在西南太平洋方面的發展不訴諸武力而採用和平方法,日本在該地區所需資源的生產和取得,可以得到美國方面的合作和支持。

七、日美兩國共同謀求太平洋的政治安定。

從這可以看出,美國是以犧牲中國的利益作為交換條件,來換取日本不向南洋進軍,不承擔三國同盟條約中的某些義務和承認美國在華的“門戶開放”政策。

美國曆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國務卿赫爾

談判伊始,美國赫爾國務卿指出,要把他早就強調的四項原則作為談判的前提。這就是後來成了問題的那四項原則。

一、尊重一切國家的領土完整和主權。  

二、維護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原則。  

三、維護包括通商機會均等在內的均等原則。  

四、除以和平手段改變現狀外,不破壞太平洋地區的現狀。

看著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非常像,可以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四項原則的完善和涵蓋領域的延展。不過從二戰後美帝的表現看,他自己都不遵守自己提出的原則。

美帝開出了價,接下來就是日本坐地還錢。

日本聲稱除非美國承認日本對已佔領的中國地區行使的權力,同時停止支持蔣介石並迫使後者向日本求和,這樣才會考慮赫爾的基本原則。

日本野村大使的要求直接與四項原則的第一條完全相反。

雙方談判爭論的焦點就是日本從中國撤軍,恢復到七七事變以前的狀態。對於中國來說,東三省和熱河、察哈爾被美帝拿來做交易了。

而被節節勝利衝昏頭腦的日本軍部的頭頭腦腦們斷然不會接受撤出中國,在他們看來大日本皇軍付出了數十萬士兵陣亡的代價才佔領了大半個中國,結果卻在談判桌上被迫吐出來那是奇恥大辱。與美國進行談判的近衛首相被軍部痛斥為非國民,就差沒被叫做日奸了。對於英美,不如干他孃的,至於同時與美英荷開戰能否取勝以及戰後如何收場,這些武夫們沒功夫考慮。

為了挽救談判,近衛首相提出了與羅斯福總統直接進行元首會談的意願,但是遭到日本軍部的反對。美帝也火上澆油,又加碼提出如果要舉行元首會談,那麼日本應退出三國同盟這一讓日本軍部憤怒的條件,畢竟一國的外交是由不得外國來指手畫腳的,何況是牛逼呼呼的大日本帝國。於是,元首會談破產了。

日本前首相近衛文麿在日本宣佈投降後在東京郊外服毒自殺。

這之後日本的情況越發難以收拾,軍部定下了南進的方針,並在9月3日的御前會議上對近衛首相進行逼宮,限定10月的頭十天是談判的最後期限,如果還談不下來就開戰。

近衛被迫同意從中國撤軍並接受赫爾的四項原則,條件是美國解除禁運並答應日本獲得法屬印度支那。美國也順坡下驢答應下來,只要日本放棄南進,日本在亞洲的利益會得到美國的承認。

好不容易拿下和談了,然而,軍部再次拒絕。近衛意識到和談只是他的一廂情願,戰爭已經不可阻擋了,心灰意冷的提出了辭呈。接替首相職位的就是叫囂戰爭最兇的陸相東條英機。

1941年12月7日,日本襲擊珍珠港,拉開了太平洋戰爭序幕,美帝被迫投入到反法西斯戰爭中。

中國軍民的堅決抗戰是日本最終被迫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根本原因

美日談判的破裂,用美國國務卿赫爾的話就是:“美國是不能贊同日本人的,因為他們打算成為幾達世界半數居民所住的地區的主人。這樣一來,他們就能無限制地控制太平洋和這個地區的貿易道路。”說白了就是日本獨霸東亞、東南亞和西太平洋的野心太過龐大,與美國的戰略目標從根本上是敵對的,而美國又不願意從根本上作出讓步,最後只能通過戰爭來解決。

襲擊後的珍珠港

看一看日本人的反思:“日本與美國開戰是日中戰爭所不可避免的結果。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是近代日本從未經歷過的長期的大規模的戰爭,而且是看不到終點的使日本陷入泥潭的戰爭。因為這場戰爭,兵力與軍需品消耗嚴重,國內經濟衰退,國民生活日益貧困。在這種情況下,日本試圖通過侵略東南亞掠奪資源,以打破這場戰爭的僵局,因此日美戰爭是日中戰爭的擴大。"----藤原彰。

日本侵略中國的目的就是要滅亡中國,攫取資源,然而由於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使得日本絕大多數國力消耗在中國戰場:以昭和14年度(1939年4月1日~1940年3月31日)預算案為例,既要維持在華戰爭、準備與中蘇同時作戰,又要對抗英美造艦競賽的日本,全年總預算卻不過89. 6億日元。其中對華戰費46億日元,而所謂陸對蘇聯、海對英美的兩大國防計劃則僅有區區6. 7億日元。中國的頑強抵抗讓日本的希望落空,迫使日本將目光盯上了東南亞,希望用東南亞的資源來維持對中國的戰爭。 

在正面戰場,國軍雖然屢戰屢敗,但是卻能頑強堅持住不投降,而在日本佔領區,土八路頻頻襲擊日軍,使得日本以戰養戰的目的難以實現。日本侵略者在中國戰場陷入絕境,而在後方,日本社會也瀕於災難性衰退,人民生活困苦,日本民眾嘗受著自作自受的慘劇。

在1919至1938年,日本經濟發展速度極高,僅次於蘇聯。日本經濟已經超越意大利趕上法國,照此速度發展下去將很快超越英國(日本最後超越英國拖到了六十年代末)。然而,中華民族的軍人們,揹負著近代沉淪落後的巨大國力差距,揹負著同胞蒙受巨大的苦難與空前絕後、無以復加的恥辱,但仍然沒有放棄浴血奮戰,以貧弱國力將日本逼到絕境。在國力巨大的差距下,將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的成果與日本上升趨勢完全埋葬。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御前會議,決定向盟國投降

日本沒能像一些德吹們深惡痛絕的去招惹蘇聯,可以用日本真正的戰略家石原莞爾(九一八就是他策劃的)話來解釋:“日本忍辱屈服於蘇聯,以對華用兵故。

最後,由吊死鬼東條英機出來做總結性發言:

その主張がよく分かるのが、10月14日の閣議。東條英機(とうじょう・ひでき)陸相の発言だ。 

「撤兵問題は心臓だ。米國の主張にそのまま服したら支那事変の成果を壊滅するものだ。満州國をも危うくする。さらに朝鮮統治も危うくなる。支那事変は數十萬人の戦死者、これに數倍する遺家族、數十萬の負傷者、數百萬の軍隊と一億國民が戦場や內地で苦しんでいる」

大意就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軍已在中國投入數百萬軍隊,陣亡數十萬人,戰傷數十萬,一億國民過著苦逼生活!如果撤兵,以前的仗白打了,實乃脫褲子放屁。

<strong>


我淡如菊


如果日本不發動太平洋戰爭會怎樣,這個問題網友們回答的很全面。的確,從表面看,日本如果不發動太平洋戰爭,中國抗戰會更加艱難,蘇聯也會因需分兵防禦日本進攻,在西線與德軍的作戰更加力不從心。但其實,在那個時候是否發動太平洋戰爭,主動權並不掌握在日本手上。

(上圖為1937年盧溝橋事變)

從美國戰略利益看。美國在一戰和二戰前期大發戰爭財,積累了稱霸全球的雄厚實力。在當時看來,美國想稱霸必須打敗日本。一是從整體實力上看,日本有技術,受教育的人口也比較多,所缺的是資源。如果日本徹底打敗中國,哪怕只是擁有了中國的資源,國家實力很快就足以與美國分庭抗禮。中國抗戰至1941年,打得相當艱苦,國民政府中從來就不乏投降派,重慶政府還能抵抗多久無法預料。另外,蘇德戰爭於1941年6月已經打響,德軍攻入蘇聯後勢如破竹,此時若日軍從東面進攻蘇聯,蘇聯將陷入十分危險的局面。如果戰後蘇聯東部也將成為日控區,日本將成為比蘇聯還要龐大的超級大國。所以,對美國來說,拖住日本,防止蘇聯和中國崩潰,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二是從海軍實力看,美國、日本都是海權國家,日本海軍的實力在1941年比美國海軍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一點,比起陸軍、空軍強大,海軍卻是短板的德國來說,更加可怕。可以說,有日本海軍在,美國稱霸全球沒有希望。綜合分析這些因素,1941年對美國精英階層來說,加入二戰的願望是迫切的。也正因為如此,一直以來對日本偷襲珍珠港,人們都懷疑美國有“陰謀”。

(上圖為1941年6月德軍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入侵蘇聯)

從日本戰略失誤看。日本的戰略失誤是顯而易見的,他低估了中國抗戰的決心,高估了自己的軍事實力,總是夢想著速勝。其結果是吃得太快、撐得太狠,根本“消化不了”,真的是陷入了中國人民抗戰的汪洋大海,處處都要分兵打守、天天都有進行正面和敵後兩條戰線的作戰。這個時候,美國對日實行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禁運,就成了日本無法承受之重。對日本來說,停止侵略,把吃到嘴的肥肉吐出來是不可能的,唯一的選擇就是孤注一擲,南下搶奪石油等戰略資源。

(上圖為1941年底日軍偷襲珍珠港)


戰漢古玉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國際政治和軍事,很多時候就像足球淘汰賽一樣,不是你贏,就是我贏,沒有平局一說。

日本如果不發動太平洋戰爭,他會怎麼樣?

大家注意,日本之所以發動太平洋戰爭,主要原因兩點:

第一,美國聯合其他國家,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

日本的戰爭機器不能離開石油,龐大的聯合艦隊沒有燃料就是廢物。

所以,日本只能選擇屈服於英美,還是同英美翻臉開戰,搶奪印尼的油田。


第二,美國強迫日本必須退出中國大陸和越南,停止侵略戰爭。

這是沒有討價還價餘地的,日本必須選擇是否同意,不然石油禁運不能接觸。

如果日本服軟,就不會有太平洋戰爭,那麼隨後會如何。

日本必須從中國大陸和越南撤軍。

越南還好說,這裡本來就沒有太大意義。

然而,從中國大陸撤軍,包括取消偽滿洲國,這是日本人不能接受的。

日本在77盧溝橋事變之後,打了接近5年,花費了鉅額軍費,傷亡七八十萬軍人,才奪取了中國北方和沿海多省。

現在要求從中國關內撤退,就算日本軍方同意,日本老百姓怎麼能夠同意?

難道傷亡的七八十萬人,血都白流了?

另外,日本為了佔領東北,先後發動了日俄戰爭、918事件,用了差不多30年時間佈局。

現在讓日本取消偽滿洲國,撤離東北,日本方面也是絕對不會接受的。

況且,一旦日本從中國大陸全部撤退了,那麼臺灣又怎麼處理?

顯然,臺灣是根據不平等條約割讓給日本的。

既然能夠從中國大陸撤退,下一步美國很可能迫使日軍也曾臺灣撤退。

此時,日本已經在臺灣經營了50年之久,花費了無數心血,這也是根本無法接受的。


當時日本軍方曾認為,一旦屈服於美國的石油禁運,最終結果就是“日清戰爭、日俄戰爭和中國事變以來的一切成果統統將付諸流水”。

那麼,日本就會丟棄佔領中國的所有領土,只剩下控制朝鮮。

然而,朝鮮當時非常落後,領土面積狹小,對日本的意義並不大。

況且,一旦英美蘇分化日本再擊潰德意後,一定會轉頭對付日本。

以日本的國力,面對英美蘇三國根本無力對抗,到時候恐怕也是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

日本可能還會丟棄朝鮮,同時被迫從庫頁島撤軍,退回到日本本土的地步,把明治維新以後所有侵略成果都丟失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又有什麼不好。

今天日本連北方四島都沒了,還不一樣能夠發展成發達國家,搞什麼侵略呢?


日本如果突然投降,對於八路軍和新四軍則不是好事。

在1941年,沒有後面4年作戰的國軍還是比較強大的,兵力擴充到400萬規模。

相反,1941年,八路軍兵力305000人,新四軍135000人,兵力合計44萬0000人,僅為國軍的十分之一左右,兵力非常懸殊。

要知道,1945年,八路軍1028893人,新四軍268581人,華南人民抗日遊擊隊20820人,軍隊兵力合計131萬8294人,是1941年的3倍,大約是國軍的三分之一,比較接近了。


薩沙


日本如果不發動太平洋戰爭,它就不是日本。

為什麼?

因為日本的崛起,就是一個持續挑戰大國的過程。

這件事的緣起,還要從1840年發生在中國的鴉片戰爭說起。

我們以為,1840年對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其實,當時中國一片懵懂,都沒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只有一次次與外國人碰撞的頭破血流後,才一點點由高傲變成了自卑,才開始思考,中國路在何處。

而日本,比中國更早醒來。他們驚訝地發現,他們一直崇拜得五體投地的巨無霸的大國——中國居然被打敗了!

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整個世界的秩序開始改寫了,西方人開始欺負東方人了。中國人本來是東方的領袖,但現實看,中國已經不行了,東方需要新的領袖,引領東方人去對付歐洲人。日本人認為,他們就是這個領袖。

為什麼有日本人始終不為自己可恥的侵略行徑感覺恥辱?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認為他們是為了拯救東方人,甚至解救全人類,這是什麼樣的腦洞?!

怎樣去實現這樣的夢想呢?首先征服中國。

然後就是我們知道的,甲午戰爭襲擊北洋艦隊,然後東北去挑戰俄國,然後918、77等一系列的事件……其實,這些襲擊得逞都帶著偶然因素。

但是,日本大都很幸運地賭贏了。

順風順水的日本,在這個時候遇到了一個新的對手,這就是美國。那個時候的美國並不是今天的美國,而那個時候的日本也不是今天的日本。

所以,日本以為扳倒另一個大國的機會到了,就像它曾經打倒過俄國,不斷擊敗中國一樣,美國也沒什麼兩樣。

日本不像很多人以為的,就是因為島嶼太小,想佔領更大的地盤,它的目標是全世界。它對美國的看法,就同當年它看大清王朝一樣。它偷襲珍珠港,就是當年偷襲北洋艦隊的翻版。

日本不是突發奇想,而是一直如此。那句話怎麼說來著?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你就是這個人,就一定會辦這個事。比方說,當年諾門坎它要是佔了便宜,可能早打到西伯利亞去了。沒這事,就是別的事。消停不了,也改不了它的命。


真相很簡單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突襲珍珠港,美國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同年,以美國為首同盟國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隨機爆發。當日本為成功突襲珍珠港沾沾自喜的時候,遠在柏林的希特勒氣的拍桌子直罵∶我們遇上一個豬一樣的隊友。鑑於和日本的盟友關係,德意也不得不對美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拉開帷幕。美國當時是世界第一工業強國,美國的參戰,加速了德意日。


假如日本不發動太平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最少推遲五年。對於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最高興得莫過於蘇聯。當時,蘇德戰爭正打得如火如荼,蘇聯一直處於戰略防禦的被動地位,傷亡遠遠大於德軍。為了防止日本北進與德國夾擊蘇聯,不得不在中蘇邊境陳兵百萬。而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後,蘇聯明白日本南下的戰略意圖,迅速從中蘇邊境撤回大批部隊投入對德軍的戰鬥,這才有了後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這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從此,蘇德的力量對比發生根本性的扭轉,蘇聯有被動防禦,變成主動進攻。如果日本不發動太平洋戰爭,蘇聯就不能舉全國之力抗衡德國,更很難取得戰爭主動權。蘇德戰爭也不會在短短几年內結束。


第二高興當屬英國,英國一直想拉上美國並肩與德國作戰,但美國人當時反對參戰。日本突襲珍珠港,無疑為美國參戰提供了最好的理由。自此,美國大兵與英軍一起在歐洲練手對付德國,還有大量美製武器源源不斷送到英軍手中,極大提高英軍的信心與戰鬥力。歐洲戰場也因為美軍的加入,勝利的天平開始向同盟國傾斜。當然,我們中國也很高興,日本突襲珍珠港後,不得不把中國境內大量日軍精銳調到太平洋戰場,極大緩解中國對日作戰的壓力。另外美國的各種軍事援助也可以正大光明送到中國軍人手中,還有美國的飛虎隊,也從民間志願組織,變成官方組織,日本的飛機在中國凌空橫行霸道的日子,從此一去不復返了。

總之,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是蚍蜉憾大樹,可笑不自量。如果沒有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美國不會這麼快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在蘇聯戰場更不會輸的這麼快,這麼慘!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不會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短短五年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題主的問題是:如果日本不發動太平洋戰爭會怎樣?

如果不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海軍就得被裁軍,甚至引發日本內亂!

日本在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引發了太平洋戰爭,把美國這個龐然大物推到了盟國的一方。

所以,很多人覺得,日本不應該發動太平洋戰爭,其實,如果日本不發動太平洋戰爭,國內也得亂套。

眾所周知,二戰期間日本陸軍和海軍極為不和。這種不和導致了兩個軍中種之間互相拆臺,後來甚至達到了做什麼事都互相擰著的狀態。例如,陸軍和海軍都研發戰機,但是螺絲卻不通用,一方規定向左擰,一方就規定向右擰。

而到了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時候,這種不和變得越來越嚴重了。日本是一個島國,所以在海軍建設上非常重視,但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海軍所起到了作用卻和他的被重視程度不符。

當時,日本擁有190萬噸的海軍噸位,大多沒有參與到戰爭來,因為戰爭基本上是在內陸進行的,日本的航空母艦和戰列艦幾乎起不到作用,只是派出了海軍航空兵到內陸作戰。

而諾門坎戰役之後,被蘇聯教訓了一頓的日本陸軍,北上的政策也被束之高閣。海軍在對日本對外戰爭貢獻極小毫無用武之地的情況下,如果不發動太平洋戰爭就得被迫裁員。

因為,此時日本深陷東亞戰場,快破產了!

日本在1941年面對來自兩方面的壓力。

第一,西方國家的禁運。

處於對日本的擔憂,1941年4月開始,美國、英國、荷蘭等國家開始了對日本貿易禁運,石油、鋼鐵、橡膠等戰略物資的獲取越來越困難了。而且,美國也開始加大對盟國的支持力度,受益者不僅有英國,其他盟國也得到了一定的支持,而且隨著戰爭的持續這種支持力度會越來越大。

第二,深陷陸地戰場,投入資源過大,已經快讓日本破產了。

1937年的時候由於戰爭規模擴大,日本政府被迫提高軍費佔GDP的比例。結果當年軍費已經高達32.7億日元,約佔財政總預算的69%,其中76.4%用在了陸軍作戰上。

(正在與日寇作戰的我軍)

而此時,由於海軍在戰爭中起到的作用極小,所以海軍所分得的經費就少的多了,只有不到25%。而且,此時日本正在謀劃建造大和級等超級戰艦,僅大和級一艘戰列艦就高達1.4億日元,佔到了當年日本海軍經費的20%。如果沒有具有象徵意義的大和級進入建造計劃,估計海軍分得的經費就更少了。

此時,陸軍在戰場上雖然幾乎每戰必勝,但損失大到已經幾乎讓日本必須傾盡國力的地步了。到了1941年,已經是太平洋戰爭的前夜。為了在陸戰中取得優勢,日本陸軍經費高達109.5億日元,約是1937年陸軍經費的4.38倍,約等於1937年財政預算的2.3倍,約等於1941年海軍經費的7倍!

此時,由於西方國家的禁運和戰場上的消耗,日本燃料已經告罄。在太平洋戰場爆發前,日本已經被迫命令工廠、輪船、汽車等減少燃料的使用,其中工廠減少達15%,輪船是37%,汽車是65%。

鋼鐵產量在1937年之後不升反降,到了1940年已經降低了四分之一。而此時日本軍隊對武器的需求卻是成倍的增加,這意味著再打下去日本連造武器的鋼鐵也沒有了。


此時,日本北上進攻蘇聯的選擇不敢,南下佔領東南亞的選擇不做的話,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對海軍裁員,士兵上岸,戰艦回爐。以大和級為代表的戰列艦將會被拆解,然後把鋼材切斷送到兵工廠造武器。

這對日本海軍來說是不可承受的後果,以日本善於下克上的傳統來看,曾經創造了甲午海戰勝利、對馬海戰勝利的日本海軍很可能難以接受這個結果,那大概率會發動兵變,迫使日本政府修改政策。

所以,如果不打太平洋戰爭,日本就得內亂!


歷史風暴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當時日本已經侵佔了朝鮮半島,還有中國的大片領土,日本還是偷襲了珍珠港,挑起了美日戰爭。

如果日本不發動太平洋戰爭的話,那麼很可能還堅持不到1945年。這就是毛主席說得日本打太平洋戰爭就是以戰養戰。當然美國也在逼日本動手,其實太平洋戰爭不是日本能夠選擇,主動權一直都在美國手裡。

首先來說美國就是在逼日本動手,當時美國國內急需一場戰爭,羅斯福新政根本沒有預想解決失業問題,而且後續帶來的負面影響也顯現出來了。這個時候繼續一場戰爭來轉移國內民眾視線。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美國就已經禁運了日本的石油,還有凍結了日本在美資產,也是禁止東南亞美國的殖民地,還有英國的殖民地給日本運送橡膠鐵,等等戰略物資。沒有了這些日本的戰爭根本就沒法繼續下去了。日本當時也在中國試圖開採石油,但是成本太高了,最後也是沒有辦法只有像東南亞進攻了。當時東南亞基本上都是歐美的殖民地,關島,菲律賓等等都是在美國的手裡。日本要進攻東南亞,那麼美國也是一樣會向日本宣戰的,和偷襲珍珠港是一樣的結果,那麼日本為什麼不先偷襲珍珠港呢?

其次來說即使日本沒有發起太平洋戰爭,美國也一樣會發起的,前面說了美國必須要加入戰爭了,不管是國內,還是國際上都已經需要美國來加入戰爭了。國際上當時英國已經被德國打的沒有還手之力了,蘇聯也已經在和德國打了,美國是不可能看到德國佔領整個歐洲的。德國發動二戰的目的就是推翻一戰之後的國際秩序,而一戰美國也是最大的受益國,所以怎麼會放任德國這麼做呢?


中國歷史研究所


結果就是美國以及其他西方國家繼續對日本禁運咯。結果就是,前線士兵的子彈 停止供應,槍支設備損壞,無法維護,所有的汽車飛機坦克 馬上停在原地,不能再動,因為沒有機油和汽油。就算是能在中國搶劫到吃的,也僅限於搶到那點,來自後方的什麼補給都不會有了。這樣過去三個月,第五軍 第十軍 第七十四軍就可以從長沙反攻,日本人就算是再厲害,也不能打沒有彈藥沒有軍餉沒有補給的仗吧。


LAndyBonaparte


二戰日本偷襲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爭,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導致的必然結果,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支撐其繼續作戰。

日本偷襲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爭,直接原因就是美國對日本採取了石油禁運。

其實美國是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最大戰爭幫兇,因為當時的日本既缺乏先進的工業機床又資源十分匱乏,因此許多生產武器的機床都要從美國等國家進口,發動戰爭所需的戰略物資大部分都是由美國提供的,沒有美國的幫助日本根本就難以挑起戰爭。

總之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日本侵略者打向中國人的武器彈藥,有一半以上是美國人提供的機床和物資所生產的,美國甚至還直接向日本出口武器彈藥,所以說美國是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最大戰爭幫兇一點也不為過。



美國之所以這樣做,除了是為了發沾滿中國人鮮血的戰爭財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要慫恿日本去進攻蘇聯,只是卻想先獨霸整個中國再稱霸世界,這可以說是嚴重損害了美國在華利益乃至其在整個亞太的利益,因此美國對日本也就越來越不友善了。

於是美國逐漸轉變態度,開始要求日本停止侵華戰爭,為了迫使日本屈服對其進行了石油和廢鋼鐵等戰略物資的禁運,而沒有了美國提供的這些戰略物資,在侵華戰爭中物資幾乎消耗一空的日本戰爭就難以為繼了。

所以日本必須做出選擇,要麼就答應美國要求停止侵華戰爭,要麼就發動太平洋戰爭挑戰美國奪取太平洋制海權,保障自己海上運輸線的安全,佔領石油和橡膠等戰略資源豐富的東南亞地區以戰養戰。

貪婪的日本侵略者又怎麼會停止侵華戰爭放棄已經到手的肥肉,因此偷襲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爭就成了其必然的選擇,結果自然是引來實力強大的美國參戰,加速了日本等法西斯國家覆滅的步伐。

日本偷襲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爭,還有一個根本原因就是要擊敗美國稱霸世界。

日本一直都對稱霸太平洋的美國不服,但是卻被實力強大的美國所壓制,因此感到憋屈的日本一直卯足勁想要和美國一決高下,在加上日本人喜歡賭國運的賭徒心理,使得日本和美國之間終究免不了一戰的命運。

這一切使得日本不發動太平洋戰爭只能成為一種假設,如果日本不發動太平洋戰爭就要停止侵華戰爭,這樣在中美日三方博弈下日本有雖然有可能暫時繼續侵佔我國東北,但是無論是我國還是蘇聯都不會允許它長期佔領,最終在已經復興的我國或者蘇聯的攻擊下,日本侵略者還是會黯然滾出我國的領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