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酒流年
首先历史上东汉跟西汉都叫汉,只是历史学家为了分辨刘秀复国后跟之前汉的分界线,而弄出来的东汉,刘秀为何会用汉是为了显示他的正统,如果明白这点,你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人称Boss
这就是小说无聊之处,篡改小说的只想着刘邦正统,就把刘秀也说成刘邦之后人。其实误会了,刘秀和刘邦扯不到一块去的。刘邦是楚国人,刘秀是西北方人,他们可能不是一个血统的。
静里水声1
答题者鬼山枫语。
确实,刘姓政权只有刘虞是刘秀的直系后代,剩下的刘焉、刘表、刘岱、刘繇和刘备都不是刘秀的后代,而是和刘邦同源的旁支,虽是宗亲,但关系已经较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先说说其它回答里的错误结论。
很多人认为,原因在于东汉皇族人口凋零,而根源是东汉皇帝普遍短命。
这个结论并不正确。东汉皇帝普遍短命不假,但皇帝短命不代表皇族人口凋零,因为皇帝只是皇族的一支,虽然最重要,但非全部。刘秀的后代其实很多,东汉皇族并没有衰弱,到了汉末繁衍的人口并不算少。
请看事实。
刘秀有十一个儿子,请看看他的孙子有多少。
明帝刘庄,九子;东海恭王刘强,二十二子;沛献王刘辅,十二子;济南安王刘康,八子;阜陵质王刘延,十四子;中山简王刘焉,十二子;楚厉王刘英,六子;东平宪王刘苍,七子;广陵思王刘荆,四子;临淮怀公刘衡早死无子;琅邪孝王刘京十四子。
这是根据《汉书》的记载算出来的。
刘秀十一个儿子,一百零八个孙子。汉明帝刘庄九子,汉章帝刘炟八子,汉和帝刘肇二子,汉安帝刘祜一子,汉顺帝刘保一子,汉灵帝刘宏二子。
中后期皇帝的儿子都很少,一般就是一两个,好几个皇帝未成年就死了,皇帝一脉后代很少。但是,刘秀的孙子刘炟当了皇帝,还有一百零七个孙子,汉章帝剩下的七个儿子也有后代,你说能生出多少?
一般来说,除了皇帝,别人寿命挺长,也很能生。
就像明朝,中后期皇帝的儿子也很少,可整个皇族到了嘉靖时已超过十万。
刘秀的后代到了汉末会很少?不可能。
这个问题答案如下。
刘秀的直系地位待遇都比较高,养尊处优,反而不易成大器。刘秀的儿子除了皇帝都是王爵,孙子不是王就是侯,后代的爵位也不低。整个东汉时期,刘秀的后代基本都有封邑,吃穿不愁,干吗还要努力做官?这会阻碍上进。
刘秀以外的刘氏不一样,他们大多在西汉末年已经和刘秀一样没落,到了东汉末年更不用说,白手起家,努力进入仕途,能力得到了锻炼,反而容易突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刘备,他的地位是靠自己一刀一枪拼出来的,磨练多年已成顶级人物。
刘表是太学生运动的领袖,才智突出,位列八骏。
再者,东汉末年,刘邦的后代肯定要比刘秀的后代多很多。带点宗亲,进入仕途相对容易,加上人口基数大,多几个有本事的人物比较正常。刘秀的后代大多安于现状,而刘秀直系以外的刘氏要努力出人头地,效果当然不同。
(关注鬼山枫语,走入广阔历史)
鬼山枫语
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有点小尴尬的!
因为,东汉本来就是西汉的延续,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本身就是西汉的皇室后裔。刘秀出自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所以,整个东汉皇室都可以说是西汉皇室之后,要追认老祖宗,那统统都能追到西汉去!
不过话说回来,东汉末年的刘氏诸侯中,还确实是非刘秀一脉的皇室后裔居多。东汉末年,主要的刘氏诸侯主要有刘虞、刘繇、刘表、刘焉刘璋父子以及刘备。这其中,除了刘虞是刘秀之子东海恭王刘强之后,出自刘秀一脉以外,其余四者皆不是刘秀之后。
这实际上反映了东汉皇族宗亲人丁凋零的现象,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由于东汉皇帝普遍短命。
东汉王朝就像是被诅咒了一样,14位皇帝中,除了开国的汉光武帝刘秀(63岁)、汉明帝刘庄(47岁)和末代的汉献帝刘协(53岁)外,其余的11位皇帝的寿命都不超过40岁。而整个东汉王朝的皇帝平均寿命,更是不满27岁,为历代之最。
而我国历史上寿命最短的5个皇帝中,光东汉一朝就独占了3个。其中最短命的汉殇帝刘隆,寿命才220天。
由于皇帝寿命普遍的短,因此很多皇帝都没留下一儿半女。这就使得东汉皇族人丁单薄,宗亲势力十分羸弱。除此之外,由于东汉中叶以来,长期的幼主继位,造成东汉政权外戚专权现象十分显著,为东汉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这些历史要读
这主要是制度和生育能力导致的结果。
先说两汉生育能力方面的差距。两汉皇室的生育力普遍都不太好,不过西汉皇室比东汉皇室多了两个优势。
一是西汉皇室的传承时间比东汉长。截止到汉末大乱前,东汉皇室传承了160多年,西汉皇室传承了380多年。传承时间长,西汉皇室的后裔自然就比东汉的多。
二是西汉皇室诞生了几个种兔级的人物。比如刘备的祖宗中山靖王刘胜,他生了一百多个儿子。儿子再生孙子,孙子生曾孙,这就像高利贷,利滚利一样,传承到刘备这一代时,估计有十几万后裔。这还仅仅只是刘胜这一支的后裔。如果把从刘邦到汉平帝之间的所有的西汉皇室后裔全部都加上,到了汉末三国时期,几十万人是肯定有的。
而反观东汉皇室呢?除了最早的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之外,其余普遍都不能生。从汉和帝刘肇开始,一直到汉少帝刘辩,一百年时间就诞生了六个皇子。
这么差的生育力,东汉皇室在汉末时期估计连一万人都没有。
再说制度方面的因素。东汉皇室后裔在汉末三国时期搞割据的人也有,比如幽州刺史刘虞就是刘秀长子东海王刘强的后裔。属于典型的东汉皇室后裔。
刘虞当时为什么能搞割据?因为他属于支脉皇族出生,也就是所谓的庶出宗室。他一不是王爷,二不是侯爷,没有任何爵位,不受宗法制的制约,所以他可以出仕当官。而那些正经的王爷、侯爷则不行。(东汉和西汉一样,皇室成员只要授爵,就只能在藩国内待着,不能随意走动,也不能当官)
不能做官,自然就无法像刘焉、刘表这类西汉宗室成员那样,成为一州的长官,利用一州的军力和民力搞割据。
综合以上两点,答案很清晰了。
首先,从概率上来说,因为西汉宗室的数量比东汉多,所以西汉宗室出军阀的概率自然比东汉宗室要大。
其次,西汉宗室全部都是远支宗室,全部都没资格封爵,全部都能做官。而东汉宗室有一部分人是近支宗室,可以授爵,而一旦授爵就不能出仕做官。这在概率上又降低了东汉宗室出军阀的概率。
说到底,这就是个概率问题。
最后再说说东汉末年藩王的情况。
东汉末年的正宗的汉室藩王有很多,熬过了群雄混战,活到曹丕篡汉的有如下几位:梁王刘弥、东海王刘羡、彭城王刘祗、沛王刘契、东平王刘凯、任城王刘佗、河间王刘陔和济南王刘开。
这些人虽然熬过了群雄混战,但在曹丕受禅登基后,一律降为了崇德侯(崇德侯只是个名号侯,不享受侯爵待遇)。
另外,还有几位倒霉的诸侯王死在了群雄混战期间。分别是:
琅琊王刘邈、刘熙。刘邈跟曹操的私人关系不错,但他的侄子,也就是末代琅琊王刘熙因为曹操称王,想渡过长江投孙权,被曹操派人诛杀国。刘熙死后,琅琊国除。
淮阳王刘皓。由于黄巾军攻淮阳国,刘皓弃国逃跑,汉廷废了他的爵位,同时也除了他的王国。甘陵王也是同样的境遇,不过他比淮阳王更倒霉,他被黄巾军杀死了。死后也是废爵除国。(都发生在曹操主政期间)
当时有一个藩王跟以上的废材藩王不同,他颇有作为,这人就是陈王刘宠。
这位陈王擅长弓箭,武力值不低,黄巾起义的时候,他率领国内的军队保全封国,名声非常响,当时归附他的百姓有十多万。后来关东军讨伐董卓时,陈王刘宠还自称辅汉大将军。伙同国相魏愔祭天,雄心不小,大有趁乱建立霸业的企图。
但他很不幸,碰到了袁术那厮。由于袁术跟他借粮食,被他断然决绝了,袁术便派人把他刺杀了。他死后,陈王就此断绝。而东汉的正经宗室也就完全没了势力。
不过即便陈王不被袁术刺杀,我觉得他也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
因为,东汉的王爷封地较小,只有一郡或几县之地,并且朝廷对郡国的控制也很强。陈王在理论上是不能治理郡国百姓的,只吃封国内的赋税,维持他身份王爷应该有的水准生活。但是陈王和国相一起治理陈国,还整军备战,这其实是不符合宗法制的。
当时,如果不是曹操四面受敌,没功夫管陈王的事情。我估计曹操就会带兵平了意欲割据的陈王。因为陈王犯了忌讳。
所以,别看东汉的王爷们表面风光,其实在汉末三国时期,这样王爷也是很惨的。他们不能当官,不能随意走动,不能直接治理封国的百姓,只能待着封国等死。
很多王爷后来都是财产、老婆被劫,自己挨饿苟活,远远不如刘虞、刘表、刘璋、刘繇、刘岱、刘备等远支宗室混的好。
起码像刘备这些人,有能力就能混,混的好不好看天意。而藩王们有能力都不行。混的太好了会犯忌讳,会被皇帝猜忌他们是不是要要篡位。(即便汉献帝如同傀儡,他也猜忌藩王,不能容忍藩王搞割据)
Mer86
我们先看一下西汉的诸侯王情况。
汉高祖刘邦的兄弟有兄长刘喜封为代王、弟弟刘交封为楚王。还有刘邦的侄子刘贾为荆王。还有堂兄弟刘泽先封琅琊王,改封燕王。刘喜被废后,儿子刘濞受封吴王。
而刘邦的儿子除了汉惠帝刘盈和汉文帝刘恒外,还有六个儿子。刘肥被封齐王,刘长为淮南王,被吕后所杀的赵王刘如意,先封梁王又徙赵王的刘恢,还有先为淮阳王,后改为赵王的刘友,还有一个燕王刘建。
也就是说,不算汉文帝刘恒,刘邦刘封了11个诸侯王。
汉文帝除了自己三个儿子刘揖、刘武、刘参封王外,还拆齐国为七,多出来六个诸侯王,分别是城阳王刘章、济北王刘兴居、淄川王刘志、济南王刘寅、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熊。刘长死后,除了刘安被封淮南王外,文帝还封了刘长儿子衡山王刘赐、济北王刘勃。赵国也被汉文帝分了一个河间国出来以封刘友的儿子刘辟强。也就是说文帝时期15个人前后受封诸侯王,多出来11个诸侯国。
汉景帝呢,一共13个儿子,全部封王。又把梁国一分为五,多出来济川、济东、山阳、济阴全部封梁王刘武的儿子。前前后后又多出来18个诸侯王的世系。
汉武帝的儿子不多,4个被封王。又从胶东国里划出六安国封刘庆,常山国里划出真定国和泗水国分别封刘平、刘商,赵国里分出平干国分刘偃。也就是说,武帝时期多出来8个诸侯王世系。
汉宣帝以后都不多,汉宣帝除了封自己4个儿子为王外,又封刘厉儿子刘弘为高密王。多出来5个世系。汉元帝2个儿子为王。汉成帝多出来一个广德国,汉哀帝时多一个广平国,汉平帝时多出来广世国和广宗国。不过成帝以后的都是继绝绍封之前的诸侯国。汉宣帝之后,一共多出来11个诸侯王的世系。
东汉相对于西汉则少了很多,汉光武帝除了自己10个儿子外,不过封过4王3侯汉明帝和汉章帝都是8个儿子被封王。汉殇帝之后的都是早死或者无子。并没有多出来诸侯王的世系。
也就是说,西汉一共有62个世系。东汉不过30个诸侯王世系。受封的世系这个数量差了不是一星半点。至于因早死、犯法而诛或者其他各种原因没有世系流传的因为数据量太大,暂时就不统计了。而且西汉毕竟比东汉早了200年立国,也就是说,西汉诸侯王后裔多了更多的时间的传承。即使汉宣帝和汉光武帝时期已经相当接近,到这多出来几十年可以多出来三四代人,三四代人多出来的人数就比较恐怖了。西汉更有中山靖王这种生了120多个儿子的生子狂魔。这种都是东汉没办法和西汉相比的。
所以说西汉宗室的人数上比东汉宗室的人数肯定是要多的多,三国时更多的是西汉诸侯王之后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纯洁的好人成刚
简单来说,跟东汉宗室人数较少、限制较多有关系。
算起来,东汉本身就是西汉皇帝的后代建立的,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是汉景帝的儿子长沙定王刘发的五世孙,刘秀在统一后,也尊汉元帝为宗父,从宗法上,两汉皇室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实际上的东汉皇室,只是长沙定王刘发诸多后裔中的一支。皇族分支时,继任皇帝为大宗,诸侯王为小宗;诸侯王内部继续分,继任诸侯王为大宗,封侯为小宗,如此代代分支,人数越来越多。
宗室子弟介绍祖宗时,一般都是称本支最后一位封王者,比如刘秀是长沙定王之后,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刘焉是鲁恭王之后。
从人口基数上看,西汉长达210年,汉初藩王的后代在东汉初年已经颇为庞大,据《资治通鉴》记载,西汉末年,宗室人员已经超过十万,到东汉初年,自然碾压刚刚起步的东汉皇族(刘秀及其兄刘演的后人),二者再一同度过东汉的195年,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按理说,刘秀一脉成为皇族,代代有人坐拥三千佳丽,就没有出现一个子孙满堂的皇帝吗?不好意思,真的没有,因为东汉皇帝的寿命实在太短,还没来得及造人就归西的皇帝不在少数。
东汉14个皇帝,只有开国皇帝刘秀(63岁)和亡国之君刘协(54岁)活过了五十岁这个大关,还有一个活过四十岁的刘庄(47岁),剩下一水都是未成年乃至婴儿继位,然后活不到四十岁的。
这样的生育状况,还比不上一些藩王,东汉皇族跟西汉宗室的人口差距不仅没有所小,反而是扩大了。
除了在人数上不占优以外,东汉宗室在限制上也比较多,因为西汉宗室开枝散叶很久了,很多人都已经沦为低级官吏乃至平民,这些人虽没有藩王那样优厚的待遇,但他们却可以通过举孝廉等途径入仕,在政坛上打拼,在天下大乱时打造自己的势力。
反观东汉宗室,沦为官吏平民的比较少,许多都还坐着藩王位上。东汉为了保证中央集权,分封的藩王封地并不大,也不允许藩王拥有私人军队,在许多方面都受到严格限制,甚至为了杀鸡儆猴,朝廷偶尔还会处罚几个藩王震慑其他人。这样,基本就断了藩王迅速壮大的机会,比如东汉末年的陈王刘宠,袁术派出一个刺客就把他杀了。
东汉宗室人少,限制又多,从概率上讲,汉末刘氏军阀多西汉宗室之后是很合理的。
平沙趣说历史
其实我还发现东汉王室都是传承至西汉王室。当然这是一个玩笑,我觉得可以从传承、宗室人数、政治生态三个方面看出来。
从东汉传承上来讲
东汉历经195年,传八世共十四帝,在位最长者为光武帝刘秀,在位33年。在位最短的刘隆出生不到100天继位,一岁时夭折,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短的皇帝。而且东汉皇帝普遍有个特点,那就是很小就继位普遍几岁、十几岁就继位。同时子嗣稀薄,很多皇帝只有一个,甚至没有儿子能够传位。这就导致东汉藩王稀少,宗室人口不多。根据计算东汉大概只有30个诸侯王,这里的传承时间也就是100多年。
较短的传承时间,加上藩王数量稀少,这就会导致很多藩王家族仍然在享受祖辈带给他们的福利。他们有的仍然在享受自身的爵位,有的则在家族的庇护下过着优越的生活,出世为官并不是他们必要的一条选择。
从宗室基数上来讲
西汉经历209年,共有62个诸侯王,而到了汉朝末年的时候,这些诸侯王已经传承了400多年,子孙后代已经具有相当大基数,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5年的时候,汉朝宗室人口已经达到十余万人。可以想象到了东汉某年的时候,这个人口基数会多么恐怖。
当然这些宗室不会都由中央政府养着,因此他们可能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有的为官,有的享受封爵,还有的可能为普通小民,正如刘备自父亲早亡之后,因生活无着落,与母亲以织席贩履为活计。
大量的人口基数里面必然出人才的几率更高,因此三国后期西汉后裔们在朝廷为官的几率较高。
从政治生态上来讲
汉朝选官采取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制主要是察举孝廉,由郡国按照相关规定向中央推荐符合要求的人才。征辟制则是皇帝或地方政府直接征辟社会名流或地方贤达到朝廷当官。这其实就是一套官员推荐人才的制度。作为皇族,他们拥有更好的教育条件、更广泛的人脉资源。当官的几率也就大大增强。
在这里刘繇、刘虞、刘岱都是举孝廉出生,而且除了是宗室,他们的父亲都是官员。刘表与刘焉因是征辟制度为官,只有刘备最惨。但是刘备早年游学时也有同宗刘元起帮助。
在这选官制度下,他们进入官场,慢慢走到地方大员的位置上,最终在东汉末年独特的情况下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
至于东汉的藩王,在推恩令之下,他们并没有能够与之相匹配的实力,只能成为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大山结束语
东汉因为传承时间短,宗室人口稀少,同时后代们出世为官的意愿不强,所以只有刘虞一人成为割据政权。而西汉宗室后裔人数多,人才更多,同时他们基本上已经享受不了祖上带来的荣光,需要自力更生,同时在当时的选官制度影响下,所以才会导致后期东汉后期割据政权人数较多。
文史侃大山
这与东汉皇帝的寿命和政治形态有很大的关系。
东汉从第四位皇帝开始,皇帝即位年龄都非常小,例如汉和帝刘肇即位时只有10岁,27岁的时候就病死了,死的时候还非常年轻,只有两个儿子,人丁稀少。长子长年生病,次子幼年夭折。
东汉第五位皇帝汉殇帝刘隆,就是刘肇的次子,登基为皇帝时刚好满3个月,即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汉和帝刘肇一脉绝后。
东汉第六位皇帝汉安帝刘祜,13岁即位,32岁去世,生有一个儿子。
东汉第七位皇帝汉顺帝刘保,12岁即位,31岁去世,生有一个儿子。
东汉第八位皇帝汉冲帝刘炳,1岁即位,2岁去世,这一脉也绝后无子。
东汉第九位皇帝汉质帝刘缵,8岁即位,即位仅一年,就被跋扈将军梁冀毒死,死的时候只有9岁,这一脉也绝后。
东汉第十位皇帝汉桓帝刘志,15岁即位,36岁去世,死的时候连个儿子也没有,这一脉绝后。
东汉第十一位皇帝汉灵帝刘宏,11岁即位,33岁去世,死的时候有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刘辨和次子刘协,刘辨就是汉少帝,后被董卓毒死,刘协就是汉献帝,活了54岁,可算是东汉较为长寿的原因。
东汉总共也就是14位皇帝,就有9位皇帝绝后,就算没绝后的皇帝,人丁也非常单薄,完全没有办法和西汉比,整个东汉立国196年, 由于皇帝年幼,还形成了一个怪圈,就是皇帝年幼,外戚和宦官争相掌权,也有皇帝死于争斗之手,如汉质帝刘缵就是被外戚毒死,形成这样的政治生态,也让东汉的皇族寿命不长。
东汉的皇帝如此,藩王也好不到哪里去。子孙后代的稀少,到了东汉末年,基本上家族没落,而刘虞可算是开国皇帝刘秀的直系子孙,刘虞是汉光武帝刘秀的长子东海恭王刘强的后代,这一脉人口还算比较兴旺,在东汉末年出了刘虞。还有个彭城孝王刘和,是汉明帝第三子彭城王刘恭的后代,公元213年才去世。
反观西汉的皇族,可谓是人西兴旺啊,就拿刘备的先祖中山靖王刘胜来说,刘胜是汉景帝的第九个儿子,汉景帝有14个儿子,而刘胜就更恐怖了,有120多个儿子,可算作是最能生儿子的皇族了,据说刘胜的某一个儿子就是刘备的祖先, 由于儿子太多了,越往后传,人口越多,经过几百年的生育繁衍,到东汉末期,少说有几十万子孙后代吧,这么多人口,难免出一两个人才嘛。
除了中山靖王刘胜,西汉还有长沙定王刘发,这一脉也是人丁兴旺,分布整个湖南、湖北、江西、河南等地,就连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也是出自这一脉。
还有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也是人口众多,连南朝刘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刘裕也是出自这一脉,后期也是名人辈出。
西汉皇族的生育能力远远大于东汉,而且西汉比东汉早了两百年,后代也更多,所出的皇族人才就远远大于东汉,也就不奇怪为什么东汉末年,割据地方的皇族大多是西汉重话后裔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东汉末年向三国过渡时期,朝廷皇权不振,各地相继出现了割据政权。他们掌握当地财政大权,对中央命令阴奉阳违,处于半独立状态,是一个个“诸侯国”。东汉末年,存在过比较大的割据势力有西凉董卓、丞相曹操、兖州刺史刘岱、冀州袁绍、江东孙策(孙权)、汉中张鲁、益州牧刘焉和刘璋父子、淮南袁术、扬州牧刘繇、幽州牧刘虞、徐州吕布、荆州牧刘表、蜀汉刘备等。
其中,有包括刘备在内的六个刘姓割据势力,有三国迷们发现这样一个秘密,即除了幽州牧刘虞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东海恭王刘强之后,其他的刘氏割据势力都是西汉王室后裔。如扬州牧刘繇、兖州刺史刘岱两兄弟都是西汉齐悼惠王刘肥之孙牟平侯刘渫之后,益州牧刘焉和刘璋父子、荆州牧刘表都是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而我们亲爱的“皇叔”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之后。
为什么刘姓军阀大部分是西汉皇族,而不是掌权的东汉皇族?依据演义及相关史料,分析得出下面三个原因。
其一,三国时期,西汉皇族历经四百年的繁衍,而东汉皇族仅一百九十年。按照二十五年一代,西汉最少繁衍了十六代了,而东汉还不足八代,别小看这八代人的差距,这东汉皇族和西汉相比,就不在一个级别上。西汉皇族繁衍后代比东汉多,人口基数大,自然出能人概率大。
虽然西汉被王莽取代时,刘姓皇族损失惨重,那只是嫡系皇族损失大,旁系影响较小。战乱时间并不长,刘秀等西汉皇族经过几年的战斗,就推翻了王莽的统治。当时因战乱而亡的老百姓也不是特别多,有一定特权的刘姓皇族后裔自然更少了。
其二,西汉皇族很好地贯彻推恩令,后代比东汉多,如生子狂魔中山靖王刘胜。西汉初年,刘邦吸取秦朝郡县制弊端,剪除异姓王后大肆分封刘姓子弟为王。汉武帝推行主父偃削藩的千古奇谋“推恩令”,使各藩王的子孙成几何倍数递增。如其中佼佼者中山靖王刘胜,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在家造人,一共生了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刘胜的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即使其中有夭折的,那也开枝散叶一百多个。班固在《汉书》中记载如下:
“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余人。”反观东汉皇族,由于大多是“儿皇帝”,好多夭折的,外戚和宦官当权,皇室子孙相对稀少。汉武帝异母兄刘胜一人就可以秒杀东汉大部分皇族了。
其三,东汉末年,张角黄巾军作乱,能者上,庸者下。东汉末年,正逢乱世,各地都是黄巾军起义。朝廷衰弱,中央军队无力剿匪,便放权给各地实力派,让各州牧及豪强自己组织军队,剿灭黄巾军。如董卓、曹操、刘备都是靠剿灭黄巾军起家的。黄巾军起义时,东汉皇族养尊处优,胆小如鼠,不敢挺身而出,为国家征讨起义军。
而西汉皇族血脉已经稀释到忽略不计的地步,他们和曹操、袁绍、孙权一样都是汉朝子民。西汉皇族,严格来说已经不是皇族了,只是同为刘姓,五百年前为一家。但他们骨子里是高傲的,自认为是汉高主刘邦的嫡系子孙,一直怀念昔日的辉煌。黄巾军作乱,为东汉皇族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建功立业的舞台。
如州牧制度就是西汉皇族刘焉于公元188年向汉灵帝提出的,他自请任交州牧,后被任命为益州牧。这个州牧制度是以朝中重臣、宗室作为地方军政长官,在刺史、太守之上,替朝廷管理天下的。这个制度最显著的特点为能者上,庸者下。《三国志》中记载如下:
焉睹灵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乃建议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西汉皇族基数比东汉大,传承时间又久,两个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人口基数大了,才可能出现匡扶汉室之人,这个重任就落在西汉皇族身上了。如三国末年,为啥蜀汉极度缺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人才,而曹魏却人才辈出没有断层,就是因为曹魏占据的中原大地人口众多,蜀汉人口基数太少的缘故。
关注三国、分析三国、研讨三国,为您揭开三国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