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封天下,周公吐哺:伴着周朝的强大楚国登上历史舞台

人往往是害怕什么,就会想尽办法避免什么,结果终究还会受制于此,出现问题。


四、分封天下,周公吐哺:伴着周朝的强大楚国登上历史舞台

公元前1046,周王朝建立,武王和管理层认为,咱是小诸侯起家,跟咱打天下的有八百诸侯。担心“小邦”之君统治如此大的大国,诸侯早晚会想入非非,发生叛乱。

武王采取封邦建国的策略,沿用商朝的分封制,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分封政治制度。就把王族贵族、功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先后分封了鲁、齐、燕、卫、宋、晋、虢(guó)等71个诸侯国。目的是希望这些靠的住的宗室、功臣能为周王朝守好国土,安定天下。


四、分封天下,周公吐哺:伴着周朝的强大楚国登上历史舞台

开始的确挺好的,大家得到了身份、地位,名利,维护着大一统的周天下。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时间久了就麻烦了,诸侯实力越来越大,天子的控制力却越来越弱,“挟天子以令诸侯”,从东周开始,诸侯就开始争霸了,周天子只是个名称了。

可历史总是以惊人的相似出现,人们经常会说重蹈覆辙。


四、分封天下,周公吐哺:伴着周朝的强大楚国登上历史舞台

西周建国两千年后的公元960年,北汉及契丹联兵侵犯边境,后周的将军们去迎击,走到陈桥发动兵变,大家给赵匡胤穿上黄袍,北宋建立。后当然,赵匡胤知道自己的皇位怎么来的,他害怕武将有权力,就请大家喝酒,把兵权拿了过来。重文轻武,文化盛行,武力削弱,结果后世子孙无力抵挡金国,终究因此灭亡。

害怕诸侯叛乱,担心武官,结果还是在怕什么上出了问题。<strong>为什么?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又都是相对或统一的,大家都在变,你不去改变,你只能灭亡消失。


四、分封天下,周公吐哺:伴着周朝的强大楚国登上历史舞台

楚始祖鬻熊勤勤恳恳侍奉文王,待周初分封诸侯时,早已去世,没有得到分封。似乎他已经被灭商的胜利,国家初始的忙碌所遗忘。也或者说鬻熊事文王,在武王那里没有排上号。

周武王伐纣建立周王朝,四年后就病逝了,儿子周成王姬诵继位,考虑到其年少,国家又刚建立不久,为了防止变动,周公旦代理朝政,主持国事。

周公旦,名姬旦,是周文王的四子,武王的同胞弟弟。当年西伯昌囚禁在羑里,按照惯例岐周每年都要向商王朝纳贡。西伯昌的儿子们都是贤士,大儿子伯邑考,二儿子姬发,四儿子姬旦一同到朝歌请命述职,希望能有机会救回父亲。

商王朝是个人殉祭祀盛行的朝代,出征、祭祀、建筑等重大仪式都要杀到大量的奴隶。他们崇拜鬼神,敬重先祖,认为祭祀越隆重,祭品越丰厚,就越能得到庇护保佑,牛羊猪这些牺牲祭品档次太低了。人才是最高规格的祭品。这样一来奴隶可遭秧了,而部落首领,首领子嗣更是祭品中的最高规格。

完成祭祀后,祭品都被作为上等的东西被赏赐分食,想想纣王把人剁成肉酱,肉干干什么,有可能吃了,一般人还捞不着吃。

伯邑考三兄弟参见纣王。三人确实一表人才,纣王心生羡慕,那其他陪同大臣也有所感,但毕竟是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这么好。

“大王,这西伯昌的大儿子果真绝顶人物啊。岐周后患尚在,对大王您不利啊!当除掉。”有人这么想,有人也这么说。人心歹毒。

“嗯,西伯昌之子来朝纳贡述职,怎么能除掉呢?”纣王还想找点名分。

“大王,西伯昌禁在羑里,您问其子是否愿意替父受罪,想必那长子不会不愿意,除掉他,其他众子就不足为齿了。”治国不行,整点害人之计真是厉害。

“大王,眼下正祭祖之时,西伯昌长子是最好的祭品。”一切都好了。

“好好,真是好办法,这样一来,岐周之患绝矣。”纣王也是这样的人,杀人如麻,做这样的事不在话下,就是有时候缺个提醒的人。

很快三兄弟就收到了旨意,“听说岐周之人以谦让为美,你兄弟更是孝子。”卑鄙之人总是给你带个帽子,继续说,“你父亲西伯昌窃大王,实乃大不敬。大王念他功劳,一直没有伤他一发一毫。今你兄弟能否有一人替父受罪呢?”

伯邑考一听能替父受罪救出父亲,就痛快地说:“在下嫡子伯邑考,愿意替父受罪。”

“伯邑考不愧为德义之人,但这可是死罪,你可想好了。”使者接着说,和人谈判,送人去死,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人性在他那里或许早已不复存在。

“大哥---”一听到这里,姬发和姬旦怎么能受得了,争着要替父受罪。

“二弟,四弟。身乃受之父母,我是嫡子,理应替父受罪,这也是我的幸事,不要争了,回去之后替我尽孝,多为父分担。”伯邑考从容地说。

兄弟三人来到祭祀场所,在这里人殉太正常了,大家可能都见过这样的恐怖场面,但眼睁睁地看着亲哥哥,像牛羊一样被捆绑,杀掉。鲜血淋淋,放到祭台,举行祭祀仪式。姬发被吓得有了心病,精神受到了巨大打击。从此经常在夜晚梦到那个血腥的场面,以及哥哥看他的眼神。而这些也催促着他勤勉冷静,推翻商朝,复仇纣王。

返周后,兄弟二人更加勤勉努力,后来姬发在很多夜晚被噩梦惊醒时,弟弟周公旦总会极力劝说,替他释梦,放下心结,只有推翻商纣,一切才会过去。后人因此就嫁接成了周公解梦。

武王呕心沥血,在伐纣后的两年多就病逝了。靠着这份心病,武王完成了坚守,当精神心结终于完成,身体也就燃尽了,可见心病之痛。


四、分封天下,周公吐哺:伴着周朝的强大楚国登上历史舞台

周公旦最初代理朝政。被封在原殷商之地的管叔,心里酸酸的,管叔是武王的三弟,他觉得大哥二哥没了,按理说我是王室的老大,代理也轮不到你老四周公旦,时间久了,王位迟早还不是你的。

<strong>权利熏心,人心哪有知足的时候啊。管叔鲜暗地里与附近的要好的五弟蔡叔度,七弟霍叔图谋不轨。这三人是本来是担当监督治理,防治商遗民叛乱重任的王室成员。在外就散布谣言,说周公旦图谋篡位,欺侮幼主,制造舆论压力。

所谓三人成虎,人言可畏。周成王虽年少,但时间久了,也会起疑。周公旦毕竟是刚正之人,心里也不痛快。为了躲避这口水之祸,辞了太宰之位,来到楚躲避。来到楚部丹阳,是因为他名不转经传,没啥影响力,别人也不会起疑。

这时的楚人首领是熊狂,鬻熊的孙子,像鬻熊事文王一样精心款待这位圣人,楚人又一次站对了队伍,跟对了人。

周成王后来也成为一代明君,毕竟不是一般的少年,大内密探得到重要情报,他的三个叔叔正联合纣王的儿子武庚,还有东方的商遗势力奄国,发动政变。

原来,周只是捣毁了商王朝的政治中心,一些商遗势力仍旧存在,很多都逃到东方去了。就像俄国十月革命,从城市包围农村,沙俄势力很多年后才得以肃清,实现全国一统。

武王伐纣建周后,纣王的儿子武庚,被分封在商朝旧朝歌(河南安阳),管理商遗民。武王真是仁德,心胸不是一般的宽广,当然可能也是为获得人心。防人之心不可无,为了防武庚不老实,又在朝歌以东设卫国,使管叔监管。朝歌西与南为墉国,使蔡叔监管。朝歌以北为邶(bèi)国,使霍叔监管。因此这三个诸侯国被称为“三监”,武王派三个弟弟看着武庚,结果最放心的单位出了问题,这三人同流合污,最先谋反。

武庚谋反还说的过去,你杀了我父亲,推翻了我的国,原本我是可以为王的人,今天被三个人虎视眈眈的盯着,心里肯定不平衡。但武王待你也不薄,不杀你还给你封地。你竟然把看着自己的三个外人给拉了过来,其实不然,应该是管叔拉拢武庚,毕竟拉拢一个好说,一下子拉拢三个死对头可能性太小。纯粹是管叔鲜利用他,壮大自己的实力,实现自己的野心。

不过他们各有所图,各怀鬼胎,为利益而走在了一起,都想干他一票,分点好处,最终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周公旦真的走了,一切都按计划来。大家高兴地集结军队,奄国也在行动。周成王怕了,急忙派人到楚部把周公旦请了回来,他明白自己还不是三个叔叔的对手。

周公旦真是圣贤之人,啥也没说,急忙回去救火。重新回到岗位的周公旦,“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第一年就把三个兄弟给收拾了,杀了管叔,流放了二跟班蔡叔,贬了小跟班霍叔,救驾成功。第二年摔兵攻打殷,武庚兵败被杀。第三年东征奄国,借此平定东方商遗势力,其他的都逃到辽东、朝鲜去了。

还是周公旦厉害,这一弄大家都老实了,服服帖帖的。周成王也算明白了,自己羽翼还没丰满,还得听叔叔周公旦的。周公旦更是明白了,周王朝的天下太大了,必须将分封进行到底,还是宗亲重要,还得靠他们去守天下,外人是靠不住的。

“四年封侯卫。”周公旦执政的第四年,在武王分封的基础上,周公、周成王再次大规模分封诸侯。主要诸侯以文王、武王和周公的后人为主。

两次分封,周王朝基本实现了对原殷商属地的有力掌控。

周公旦继续勤政,“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第五年加强了对东方的控制。第六年颁布了一系列的礼乐制度,严格区分上下尊卑,基本形成了我国古代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七年还政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成为国力和疆域远远超过商朝的强大国家。


四、分封天下,周公吐哺:伴着周朝的强大楚国登上历史舞台

周公旦毕竟是德行极高之人,封完了主要诸侯国,再分封一些有功的小诸侯国,一想自己在楚部避口水之祸时,受到楚人的优待,又念及鬻熊三代精心事周,就分封了当时楚部的首领,鬻熊曾孙熊绎为楚君,楚部为楚国,都丹阳,方圆五十里。楚国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之后经过几代楚君荜路蓝缕,艰难创业,楚国发展成为一个立世八百多年的泱泱大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