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故事:龍虎把門,遠眺張泗溝村


新鄉故事:龍虎把門,遠眺張泗溝村

“龍虎把門,金雞嶺繞,皇上中間,群山緊靠。四水匯流,只來不跑,人傑地靈,古今知曉。”這是《風水寶地張泗溝》對張泗溝村的描述。
張泗溝位於河南省新鄉市輝縣市北30公里處,海拔近700米,與林州、衛輝市接壤。
早在元朝末年,因戰亂四起,農民起義不斷,民不聊生,張泗溝村大片土地荒蕪。
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初期,實行遷民政策發展農業,大批農民移居中原。
來到張泗溝村,我還沒有時間欣賞張泗溝村的美景。1月4日早晨,我就順著蜿蜒曲折的山道,爬到山頂,遠眺一下張泗溝村的美景吧。

根據老嬸子指引的道路,我找到了彎彎曲曲的山路的起點。
走你!

山西省壺關縣一個張氏家族的人,在家排行老四,移居到與壺關縣一脈相承的太行山中。
他們選擇了一個既是“龍虎把門”,又土壤肥沃的山溝,開始在這裡繁衍生息。
同時因這裡依山傍水,風景旖旎,從此該村起名叫張泗溝。
經過數代張氏後裔的辛勤勞動,張泗溝到清朝中後期呈現出繁榮景象。

在舊社會,這裡的自然地理壞境較差,生活條件惡劣。十年九旱,造成農民四處留所,妻離子散。
1971年,國家修築了一條盤山公路,終於連通了外面的世界,交通便利了,人們的腳程變遠了。
張泗溝村依山環抱、龍虎把首、人傑地靈。在這片肥沃土地上,不但盛產的小麥、玉米、穀子、核桃、柿子等,還養育、湧現出一代又一代名人,如清朝秀才張琳、張瑜等;現代科學家張錦文。

長期以來,張泗溝村因海拔較高,境內山泉斷流,致使這裡的水資源在區域和季節上分佈很不均勻,祖祖輩輩吃水貴如油,要吃水就只有指望“老天爺”下雨,存到旱井裡,供全年飲用。
遇到乾旱年,只有到幾公里之外去找水……
“不怕狼,不怕鬼,就怕缺少一擔水”。這句諺語,充分反映了張泗溝村560口村民吃水的艱難與辛酸。

2011年10月,村支部書記張成勝積極申報國家“農村安全飲水項目”,從11月27日順利開鑽。直到2012年3月3日,一眼498米的深井成功出水。
這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日子,張泗溝人圓了自己的“百年盼水夢”。 幾乎與此同時,2012年的春節,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春節,因為輝縣市第一個“集中供養點”落戶張泗溝村,使這裡的五保、特困、孤寡老人免費吃住40余天,度過了他們一生中難忘的一個春節。

星移斗轉,歲月更迭中,張泗溝村慢慢形成了有600多年的歷史足跡,人們開發至此,美景呈現。

1936年,張泗溝《張氏族譜》記載:“明初由山西潞安府壺關縣河澄村遷至河南彰德府林縣臨淇羅圈村,傳世有年,未有譜序,後世只聞有張三老之稱,自真祖以下始有考焉,但我張泗溝之遷不知始於何時,又歷五世,難稽……”

石板路走完了,來到了土坡上,滿樹掛的都是紅果子呀。

順著羊腸小道繼續上行。

路邊的柿子樹掛著紅果,煞是喜人。

在山上啊,聞其聲,不見其人,聲音傳的是非常遠。

馬上到了觀景臺。

小道旁的枯葉像極了彩蝶。

登頂成功,遠眺張泗溝村,近距離欣賞龍字。
而虎字呢?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夜晚響起。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望,彷彿霧裡的揮手別離。別離後,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席慕容的《鄉愁》。

遠眺張泗溝村。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白天欣賞過了張泗溝村的風景,晚上呢?晚上的風景應該更迷人吧?
為了不留遺憾,夜晚我鼓起勇氣,獨自一人手拿手燈,來個夜遊荒野,遠眺張泗溝村。

來個半山腰,遠眺張泗溝村夜景。

手持手機拍攝了一張照片,來張泗溝村蹲點,沒有帶三腳架,成了一大遺憾。

新鄉故事:龍虎把門,遠眺張泗溝村

李 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