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没有像清朝那样实际控制蒙古?

我笨笨的机器人


明太祖朱元璋在今南京登基建立明朝 此时元朝退居漠北是为北元 朱元璋虽继续北伐攻下岭北行省但也主要以长城为守抵御北元 到了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追求“外功”内政交给太子朱高炽也就是未来的仁宗监国 朱棣五次北征蒙古 可是从战略意义上看并没有太大成果 明朝版图北面还是以长城为界 而且明朝主要是农耕文明社会 可耕种土地对于明朝来说要远远大于对茫茫草原的需求 而清朝对待蒙古采取的政策却与明朝不同 满族兴起于东北 本身也是游牧民族 入主中原以后对蒙古采取拉拢联姻政策 孝庄太后就是蒙古人 这样一来就成了一家人


Y红烧小黄鱼Y


因为双方采取的方式有着些许的差别。

明朝面对的蒙古人主要是漠南蒙古,对蒙古人往往是通过战争征讨,打服了人家之后让蒙古部落臣服,之后搞册封。

也就是说,蒙古和大明和平的时候,大明就册封蒙古,双方搞马市互贸;双方发生矛盾的时候,就直接开干。两者之间的交流仅仅是停留在表面而已。


不过清朝在处理蒙古问题上就要高明的多。

第一:和亲。一直以来,清朝的皇室都会要求皇子迎娶蒙古的郡主。尤其是科尔沁部落,自从后金和科尔沁联手了之后,清朝的皇室成员就一直在同科尔沁通婚。比如著名的孝庄皇太后,就是科尔沁蒙古人。


有了和亲这层关系,从名义上来说,就把蒙古和清廷绑成了一家人。

第二:武力征服。光是和亲自然没用,要想让人家臣服你,那就必须有强大的武力。在整个清朝的统一战争中,清帝国通过一次次的战争征服了各个蒙古部落,将漠南、漠北、准格尔地区的蒙古统统收入囊中。此外,清朝还获得了大元的传国玉玺,从名义上获得了统治蒙古的权利。

第三:控制思想的草原减丁。这点不同于明朝和金国的武力征讨,因为单纯的屠杀政策只会激起更强烈的民族仇视。而大清则不然,他们疯狂的给蒙古人推销藏传佛教,让蒙古人的思想被清政府控制,达到所谓的愚民政策。


具体说来就是采取全面保护、利用、奖励喇嘛教和"以政护教","以教固政"的政策,使喇嘛人数急剧增加,寺庙星罗棋布,形成"喇嘛众多、寺庙林立"的局面。

如此一来,很多蒙古人会去当喇嘛,从而放弃生育的权力。上层的喇嘛又会剥削下层的牧民,使得底层牧民的仇恨点只会针对蒙古高层。

这也是大清能够控制蒙古最重要的原因。而这点也是大明没做到的。


火器工坊


明朝在中前期实际上是控制了漠南蒙古,但是却没有控制漠北蒙古。虽然在名义上是漠南蒙古受明朝皇帝册封,但是实际上明朝也没有对漠南蒙古形成一个比较强力的控制。
将蒙古划分成漠南和漠北蒙古,漠北蒙古根本就没有被明朝控制而且对于漠南蒙古的控制也不算很强。那么分别来分析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

首先,先来说说漠南蒙古。

从洪武到永乐,明朝与漠南蒙古之间的战争持续了有八十多年,而且始终保持着进攻的姿态,而且一度打到了塞北(现今贝加尔湖流域),彻底断送了元朝复辟势力的可能,朱棣犁廷扫穴般的五次北伐漠北,还在蒙古族的圣地翰难河设立了翰难卫。

在明朝长达一个世纪的高强度的征服里,漠南蒙古归附,漠北蒙古远遁北方草原。

但是处于实际情况的考虑,蒙古地区无法耕种,而且天气还异常寒冷,所以无法施行人口政策。最终还是朝贡政策,通过扶持漠南蒙古完成对明朝边疆的保卫。

其次,明朝没能控制漠北的根本原因在于并没有没有足够的实力去进行征服战争,而且漠北蒙古对明朝的边疆威胁较小。

漠北蒙古远离明朝边界,而且中间还夹着一个漠南蒙古,所以无论是漠北蒙古向南下还是明朝向北伐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由此也就导致漠北蒙古对于明朝边疆的威胁较小,所以明朝也不会去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先不说远征漠北,白白浪费了明朝庞大的国力,从军队出征附带的庞大的后勤,上千公里的战线,托都能拖死明朝。而且就算北伐漠北取得了胜利,这块土地对于明朝一如同鸡肋一般,甚至还会便宜了漠南蒙古,给予漠南蒙古崛起的机会,所以明朝时无论如何都不会率兵去攻打漠北蒙古。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漠北蒙古没有率兵进犯明朝。毕竟明朝可是号称:“不和亲、不纳供、不割地、不称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所以漠北蒙古要是招惹明朝的话,那就是直接开战了。

清朝实际上也就是控制了漠南蒙古,对于漠北蒙古亦是鞭长莫及。清朝对于漠南蒙古的控制主要就是满蒙通婚政策以及划分蒙古各部落之间的活动范围,几乎就限制了蒙古部落得以继续壮大。

所以终清一朝,清朝灭亡是外蒙古不还是脱离了清朝,只有内蒙古才是在清朝实际控制之下的。


这个历史很正


明朝为什么没有像清朝那样实际控制蒙古或者说实际收服蒙古,最根本的原因是明朝对蒙古的统治是单一的,而清朝对蒙古的统治是多元的。

明朝对待蒙古,基本上就是以武力来统治,没有更加高明的办法。,虽然在军事上常常占上风,却始终未能收服人心,在蒙古草原未能建立起有效的统治,终明之世蒙古一直为患边疆。

而满洲人建立的清朝,在以蛇吞象般取代明朝后,兼具中原农耕文明与满蒙藏草原游牧渔猎文明的二元特点,自身深谙草原民族的生存之道,构建出了针对牧区的直接统治体系,正是盟旗制度这一制度创新最终牢牢控制了广大蒙古地区。

明朝

1368年,明朝将元朝皇室追杀至塞北,北元虽然屡次遭到明军的毁灭性打击,但是始终歼而不灭、剿而不绝。明朝遇到了和历史上那些中原王朝面对的同样问题,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如星星之火,屡仆屡起,无法根治。达延汗1506年统一漠南蒙古(鞑靼)后,蒙古高原还是重新形成了统一的权力中心。至明末,达延汗重建的蒙古汗国传承至林丹汗,林丹汗直辖察哈尔部,又是整个东蒙古(鞑靼)的总汗。明朝对蒙古的经营常常有心无力,疲态尽显。

之后明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尝试过某种与内地不一样的制度,比如针对南方少数民族设置的土司制度,但是也就是所谓羁縻制度。而卫所制度则主要是用来防御北方的蒙古的。总体上,明朝时期,蒙古叛服无定,与明朝攻防互见。

清朝

一、武力征服

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就与附近的蒙古诸部会盟、联姻。1616年,察哈尔林丹汗与明朝结盟,企图联手遏制后金的扩张。努尔哈赤及皇太极则利用各部落、氏族之间的矛盾,采取招抚、利诱、通婚、胁迫等手段,以分化蒙古各部,孤立林丹汗。

1638年,清朝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1676年四卫拉特之一准噶尔首领噶尔丹打败卫拉特盟主鄂齐尔图汗之后,攻打归附了清朝的喀尔喀蒙古,意图重新统一蒙古,由此与清朝的矛盾加剧,导致康雍乾三朝多次对准噶尔用兵。至乾隆25年(1760)才最终平定。清廷此时内部稳定,国力强盛,战斗力较强,且运用剿抚并用的策略比较成功,在战争指导上,能依据客观情况,制定出切合时宜的作战方针,注意发挥骑兵快速机动作战能力和火器部队的作用。

二、实施盟旗制度

满蒙结盟是清代一以贯之的国策,倡言满蒙一家,满蒙贵族通婚情况很常见。清朝每代皇帝都会迎娶蒙古贵族女子为妃为后,清室的公主多尚蒙古王公。清廷根据蒙古部落首领原来地位的高低和效忠的程度、功劳的大小,分别授予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台吉等各种爵位,使他们享有各种政经特权。可以说,满蒙贵族在血缘关系上是趋向融合的,在政治心理上也是趋同的。

清朝的皇帝非常了解蒙古民族战斗力强的原因,那便是其机动性,能够在游牧当中按照需要聚散离合,一旦时机成熟就会迅速聚集,产生致命的攻击力。要让他们不具威胁,必须使其碎片化,禁锢在固定的土地上,使其无法再机动联合。为分化控制蒙古人,清朝精心设计了盟旗制度。此制自初置至完备,历时一百四十多年。

1624年始,即对归附的蒙古部众按八旗组织原则,在其原有社会制度基础上编制旗分,后归附的蒙古诸部都以此方法安排处置。至1771年土尔扈特部蒙古返归中国后,全蒙古部众悉数被纳入盟旗体制。

三、宗教统治

清代统治者深知蒙古人对宠信喇嘛教,于是因势利导,大力扶持鼓励发展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利用黄教巩固其对蒙古等各部的统治,削弱蒙古族“英勇尚武”的传统,使其成为维护安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柱。清廷大范围鼓励蒙古封建王公兴建寺庙、翻译佛经,甚至规定蒙古人家有两男以上者,必须有一人出家做喇嘛。在清朝统治者大力提倡尊崇佛教政策鼓励下,喇嘛教在青藏和内外蒙古、新疆额鲁特部和五台山等地区,都大大发展。

喇嘛构成了新的特权阶层,人数一度到达蒙古族男人中的三分之一,这些本来充满血性的蒙古勇士,全变成了每天念经的喇嘛。和平主义的佛教教义,促使蒙古人放下挥舞的战刀,变得温顺无比,丧失了战斗力。而喇嘛是不能娶妻生子的,长此以往,人口必然下降。缺少劳动力,深重劳作转移到女子的身上,使得蒙古人身体素质更加降低,生育力就更弱,恶性循环。长期以往,蒙古民族的人口数量和质量都大大的在衰退。

综上所述,明朝之所以没有收服蒙古,最核心的原因是对待蒙古民族使用的方法太单一了,无法彻底控制住蒙古。而清朝则在军事上、文化上、精神上、宗教信仰上彻底瓦解和征服了蒙古民族,而且这种征服是由内向外的。

以上是个人的浅谈,如有错误的地方,请斧正。


新一聊历史


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从民族性质、生活习惯和当时的国际形势来考虑。

蒙古是游牧民族,一个“游”字贯穿始终,虽然明清两朝都击溃过蒙古统治政权,但面对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先来看看明朝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七月,明将徐达等率军攻占大都(北京),惠宗北奔上都(锡林郭勒盟)。

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常遇春、李文忠攻占上都,惠宗北走应昌(今赤峰附近)。

天元十年(1388年)三月,率师十五万北进。四月,到捕鱼儿海(今贝尔湖),奔袭北元汗帐。

至此,蒙古政权被推翻。而明朝也面临了对蒙古的统治问题。

首先,不能放任不管。历史可以证明,一旦放任蒙古人繁衍,不出十年,草原上就会出现一个新的政权,所以必须加以控制。

其次,明朝无力对蒙古进行直接统治。前面我们说过,蒙古是游牧民族,如果对他们进行圈禁,他们随时可以逃离。在农耕区,只要在交通要道建立城池,编户齐民,统计耕地,就可建立起基层税收、团练体系。但在牧区,各部落逐水草而迁徙,即使能被禁锢一时,但人可以逃亡,反正牧场到处都是。

第三,没有外力影响。当时的战场上主要是汉族与蒙古族之间的战争,没有外力影响,这与清朝时面对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下面说清朝的时候会详细讲解。

所以,明朝只能对他们进行间接管理。修长城,建立贸易,对蒙古部族进行分封。

修建明长城,进行战略防御,在边关安排军队防守;同时建立贸易体系允许对明称臣的部族与明朝进行互市,开展贸易,从经济上对其进行控制;对蒙古各部进行分封,从内部瓦解权利组成,防止出现大的集中政权。

三项措施一定程度上对蒙古进行了控制,在大多数时间保持了边境的安宁,但在明朝实力逐渐衰弱后,还是引起了蒙古对中原的觊觎。

再来看看清朝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

天命四年(1619年),后金在辽河大败喀尔喀蒙古军,俘获喀尔喀、扎鲁特的多位头领。

天命十一年(1626年),后金征巴林部、扎鲁特部,掠其人口、牲畜而归。

天聪元年(1627年),柰曼、敖汉二部归附后金。次年,喀喇沁部归附,之后,扎鲁特部归附后金。

天聪四年(1630年),四子部落、阿噜科尔沁部归附。

天聪六年(1632年)翁牛特部归附。次年,茂明安部、乌喇特部归附。

天聪八年(1634年),林丹汗病死于大草滩,察哈尔、克什克腾部众相继归降。

次年(1635年)四月,察哈尔部灭亡。鄂尔多斯部、归化城土默特一并归降。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漠南蒙古各部王公台吉来盛京朝觐,奉皇太极为蒙古大汗。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大清谐音“代青”,蒙语可解“勇士”)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女真族(满族)与蒙古族都是游牧民族,有些相似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这为女真族同化蒙古打下了基础。

第一,承认蒙古帝国的合法性。在清帝登基的同时,承认蒙古的汗位,得到了蒙古各族的认可。

第二,奉黄教,笼络蒙古各部的宗教势力。从文化上认可蒙古,达成文化共识。

第三,建立盟旗制,设立蒙古八旗。树立蒙古的贵族身份,清朝皇后多出于蒙古。

第四,沙俄对于蒙古的入侵。康熙时候,沙俄就占领了蒙古以北。蒙古人被清朝和沙俄全方位包围着,无法像明朝时一样可以战略转移,无处可逃之时,投靠与自己相近的女真人,成为最好选择。

至此,蒙古彻底归附于清朝,再也没有形成新的政权,或者说清朝就是他们新的政权,毕竟,已经被同化了。


追逐历史的光


显然在对于蒙古人的问题上,清朝要比明朝的措施更多,更有效。

明朝对于蒙古人的政策过于简单

  • 明朝前期以打为主,进行武力打击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朱元璋、朱棣都是对于蒙古强硬用兵,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之后,派出徐达等人进行北伐,将蒙古人赶出北京,而后又相继对辽东、陕西、云南用兵,将这些地区收归明朝版图,后来朱元璋为了消除蒙古人的威胁,派出冯胜、蓝玉远征蒙古人,将蒙古人打得大败。并造成了蒙古人分裂成了瓦剌和鞑靼。

朱棣在靖难之役后,更是对蒙古人持续用兵,朱棣时期为了一劳永逸的解除了蒙古人的威胁,曾先后五次远征蒙古,给予瓦剌和鞑靼人重创。

朱棣亲征蒙古

不过明朝解决人了蒙古人了吗?没有,由于蒙古人游牧民族的特性,明军即使取得辉煌战果也不可能彻底的完全的消灭,而一旦让蒙古人有了缓冲时间,他们很快就会联合众多部落卷土重来,而蒙古人天生就是骑兵兵,他们武力恢复速度要比汉族快得多。

朱棣死后不到20年,到了他重孙子朱祁镇在位期间,蒙古人重新崛起,曾经被朱棣大败的瓦剌人在也先的带领下在土木堡之变击败并俘虏了朱祁镇,还包围了北京,要不是有于谦等人,此时的明朝就要遭遇当年北宋靖康之变的命运。

土木堡之变被蒙古人俘虏的朱祁镇是朱瞻基的儿子。

  • 明朝中后期依靠长城防线进行防守,并兼之以互市贸易

土木堡之变后,明军很少主动出击蒙古人,代之以修建长城防线,进行防守。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大部分是明长城,都是明朝为防备蒙古人所建。

而由于明朝的经济和技术水平要远高于草原,蒙古人虽然骁勇善战,但是他们无法制作自己所必需的生活和生产资料,甚至连铁锅等都需要从明朝进口,而明朝的茶叶、瓷器也是草原人所必需的。因此明朝在对蒙古人进行武力防守的同时,也对亲近的蒙古人开放互市贸易,以此来制约蒙古人。

而在政治上,虽然明朝也对于顺从的蒙古人进行封王,但是显然蒙古人和明朝人都彼此存有极深的戒心,关系并不牢固,同时明朝对于蒙古人坚持不和亲、不联姻,也没有通过这种婚姻关系来加强融合,结果明朝和蒙古人始终势同水火。

从明朝建立到灭亡,事实上一直都没有能够解决蒙古人问题。

清朝对于蒙古人的策略则丰富得多。

在满清崛起之前的辽东以北地区,虽然女真势力长期存在,但是更长的时间里,是蒙古人强过女真人,这也是为何在努尔哈赤起兵以前,威震辽东的李成梁的作战目标一直是蒙古人。

对于蒙古人,满清则是策略非常的丰富:

  • 一是又大又拉打抚结合。

对于蒙古人的强者和不顺从者,满清的打击毫不留情,比如对于蒙古人的名义上的合法统治者林丹汗,满清进行残酷的军事打击,林丹汗逃跑之后,还进行远程追击,丹汗所在察哈尔部当时的势力原来在今天的赤峰一带,但是后来满清连续打击,后来林丹汗病死在青海。而康熙时期察哈尔部再次谋反,又被清军几乎全部落灭门。

而对于蒙古人中不顺从的准格尔部,满清更是坚决打击,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数十年战争,终于灭掉准格尔部的。

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

不过对于顺从的蒙古人,满清的待遇十分优厚,无论是前期的科尔沁部和后来的喀尔喀蒙古诸部,以及乾隆时期从沙俄回国的土尔扈特部都被清朝进行很好的安置。

  • 二是清朝对蒙古人进行广泛的联姻

联姻是一个古老政治联合方式,汉唐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进行政治和解的一种重要方式,而这种方式宋朝和明朝没有使用,而清朝到时用的如火纯青,在清代长期规定满汉不得通婚,但是却十分鼓励满蒙联姻,不仅满清的格格们大量的嫁入到蒙古贵族,而蒙古贵族的贵女嫁入清朝皇宫也十分的常见,比如著名的孝庄皇太后就是科尔沁蒙古人。而通过频繁的联姻,清朝加强了对于蒙古人的控制。

青史留名的孝庄太后就是科尔沁蒙古人

  • 三是清朝对于蒙古人的分封制度。

清朝建立起对蒙古人的统治以后,在加强联姻的同时,还对蒙古部落颁布了类似于汉武帝“推恩令”的分封制度,将原来几大蒙古部落打散,转而分封了一大批蒙古郡王和镇国公,结果草原上遍地是王爷和公侯,大部落的势力被削弱,而这些被清朝封王封侯的蒙古人对清廷也更为忠心。

  • 四是清朝蒙古人的诸多限制

除了镇压、拉拢、联姻和分封外,清朝还对蒙古人进行严格的限制,严禁蒙古人学习汉文化和与汉人进行正常的交流,进入汉地,严禁蒙古人使用汉语,蒙古人的文书必须使用蒙语和满语,采取众多措施让蒙古人愚昧落后,保持着清朝的愚忠。


大东北的小豆包


其实一早把清朝放到明初的情况下,清朝未必能做得比明朝更好。

清朝光收服一个准噶尔部,就花了3代人70多年时间。而明朝开国的时候,元朝已经统治中原90多年。朱元璋用了3年时间就把元朝的势力赶出了中原。随后明初50年时间里,把北元打成了三部,多次实施纵深打击。


明朝中后期对蒙古的主要政策是扶持打压。利用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之间的矛盾,保持一个微妙平衡。

而清朝得以控制蒙古,实际上还得拜明朝所赐。

明末的时候,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崛起,有意统一蒙古,再次恢复祖上荣光。是明朝给予了强势打压,最后反而让皇太极摘了桃子。


林丹汗死后,他的福晋们纷纷带着家产嫁给了后金的贵族。多罗大福晋囊囊(名娜木钟)是带着林丹汗的遗腹子和传国玉玺嫁给皇太极的。

正是因为有传国玉玺,皇太极才有据立国的。也就是说后金起家,一大半资本实际上就是蒙古的。

《大明风华》里传国玉玺背朱棣收缴了,实际上就是为了圆当初一个没有实现的遗憾。当然这个传国玉玺后来乾隆鉴定是假的,是忽必烈死后,伯颜在元大都买的;不是和氏璧做的那块,那块后唐的时候就失传了。


所以皇太极对蒙古各部而言意味着他才是蒙古人的大汗。以至于后来满清的皇帝在名义上是蒙古的天可汗。

满蒙不分家,联姻几百年。清朝皇室娶蒙古女人,皇室格格下嫁蒙古各部。清朝皇帝还要时不时跑到蒙古大草原去搞“木兰秋祢”,其实就是一边给蒙古各部炫耀武力的同时,又实行怀柔的意思。

所以噶尔丹、罗布臧丹津等搞事情,实际上他们也需要先内部统一,打的还是蒙古内部各部。但是康熙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出兵。因为他才是蒙古的天可汗,他出兵自然也会得到蒙古其他各部的支持。


当然清朝入关以后,避免腹背受敌,更重视实质性地弱化蒙古。

也就是在蒙古各部大力推广黄教,着就导致可很多蒙古青年有事做了,去念经当和尚。这样一来,年轻人的戾气就会少很多,就会安分很多。

明朝在这些外交笼络手段上比不上清朝。最关键的是有矛盾发生后,除了打,没有其他解决途径。


明朝不和亲,不纳贡,不谈和,那就只能打呗!



炒米视角


明朝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朝全盛时期的疆域也是很大的,对比明朝和清朝,虽然各有优劣,但是在领土方面,明朝远远比不上清朝。明朝全盛时期疆域虽然大,但对于西藏、蒙古的控制非常弱,甚至不如对藩属国朝鲜的控制力强。

也就是说,多数时期明朝实际控制的疆域也就是长城为界的内地十八省,面积大概350万平方公里,跟今天的印度差不多。而清朝疆域最大时达到1300万平方公里,几乎是明朝的四倍。清朝对于西藏、新疆、蒙古的控制力是相当强的,蒙藏的活佛都需要中央朝廷的承认,才算合法。

明朝实际控制的疆域面积比清朝小很多,这是为什么?

一,汉族的弱点。

汉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中华文化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但是汉族和汉族王朝也有一些缺点。从秦汉到宋明,汉族政权在开疆拓土方面明显不如从前积极。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宣布了十五个“不征之国” ,基本上涵盖了汉族人知道的所有国家。朱元璋认为,远征他国会导致劳民伤财,征服的地方文化习俗与汉人相差很大,难以永久控制。所以不如不去征服他国,治理好本土就可以了。

朱元璋这么做是很明智的,也是充分吸取了历史教训做出的决策。但是与清朝相比,进取不足,对后世有不好的影响。 女真人(满族)本身就是少数民族,对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比较了解,也就能够更好的统治他们。

同时,清初满族人只有不足五十万人,统治人口众多的汉族,非常需要同盟者,满族蒙古藏族结成同盟来统治天下符合他们的共同利益。当然,名义上蒙古和藏族也是统治者,实际上权力还是集中在满族人手中。

没有儒家的干扰。汉朝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才确立了统治地位。儒家一开始只是皇帝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到了宋明时期,儒家就像一个宗教一样,几乎凌驾于皇权之上,成了文臣制约皇权的工具。

皇权受到制约是好事,但是儒家文化天生就不主张扩张领土,把某些迂腐的道德价值看的很高,不利于领土扩张。

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清初统治者的权力明显凌驾于儒家之上,只是把儒家文化当做维护统治的手段之一,受到儒家的制约很小。所以在扩张领土上反而更务实更激进。

清末,著名的顽固派,大学士倭仁提出“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来对抗西方。倭仁其实是蒙古人,可见儒家已经深入人心,影响了统治者的决策。

维护合法性。清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人心里对于它是很不满的。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处处要强调自己的权威和合法性。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性和正统地位,清朝统治者在开疆拓土方面更有动力。毕竟,不论古今,扩张领土都是很大的功劳,满清扩张了领土,也就有了很大的功勋,提高了合法性。





石板阿贵


失了河套,没了战略纵深。

没有外交手段,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

倘若压倒蒙古时便一个嘴巴一个甜枣的开启互市

那么我们农业帝国在优势的情况下蒙古会乐呵呵屁颠屁颠过来好好交易,羊毛换铁锅,皮筋换粮食牛羊换衣服换瓷器换茶叶换盐巴…

谁不好好和明朝做生意,最底层的蒙古人都不答应!

这样的大的社会框架下,谁还会去养那么多战马呢?

对养牛羊多卖钱啊,对养的战马也卖给明朝!

依赖越深,越稳定

可惜这都皆是假设和臆想

事实就是,土木之变攻守易势,国朝精兵良将一朝丧尽,从此被蒙古吓破了胆,一步错步步错

再没了机会。


老黑喵影视


明修长城清修庙。

明朝hold不住是因为蒙古人力量还很强大而战争成本太高。从蓝玉到李成梁贯穿有明两百多年,招抚的同时也一直打压。

当蒙古人分裂衰弱的时候,满州人乘虚而入,又拉又打,结盟共同征服大明。晚清手里最后一张王牌僧格林沁就是蒙古兵最后的倔犟。康熙平定葛尔丹后,内蒙外蒙分封的众多小汗王再没有力量挑战中央。大兴喇嘛教更让蒙古人口减少一一不仅是每家两个儿子以上必须一个出家增加蒙古人负担减少了劳动力和兵源,牧民尽可能住在庙宇附近增加了传染病降低了放牧条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