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歉收,生存受到挑战,为何德川时代农民不揭竿而起?

德川家康在取得关原之战全面胜利后,迅速建立起幕府统治,通过对大名、天皇实行"人质制"、对其他各色人等进行"身份统治",这样国家便逐渐趋于稳定,多年战乱局面得以停止。

和平有助于繁荣,稳定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据统计,截至十八世纪初,日本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在总计约3000万的人口中,有近1/10住在大小不等的城市,并且江户的城市人口规模已达百万,堪与同期的清朝都城北京相媲美,为世界之最。

据史料记载,那时货运繁忙,商旅盛极一时,往来于江户、大阪的要道上,行人络绎不绝,诸如武士、平民、僧侣、卖艺人等层出不穷,好一幅盛世繁华景象。

农业歉收,生存受到挑战,为何德川时代农民不揭竿而起?

然而,表面上的繁荣根本经不住灾难的洗礼,在其后一个半世纪里,人口不断呈现出减少的趋势,究其缘由,首当其冲的是自然灾害的严重侵蚀,极端气候、蝗虫肆虐、火山爆发等天灾接踵而至,由此造成农作物大面积歉收,"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可供充饥,平民百姓要么饿死,要么流亡,要么人食人,在此背景下,灾民尸体堆积如山,幕府见状要求灾民随时埋葬死者,无需等待政府批文。

另外,大名、武士的挥霍无度加重了灾难的严峻形势,在当时很多官员中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百姓就像芝麻油一样,你愈用力榨,它就出的愈多。"灾民食不果腹,为官的却依然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 难怪当时社会怨声载道,"今天的武士已经悠游自在地过了两百年……他们不知战斗为何物",十有七八"羸弱得如妇人一般。"

既然如此,幕府治下的日本农民及城市平民为什么不揭竿而起,发动起义呢?

农业歉收,生存受到挑战,为何德川时代农民不揭竿而起?

农民武器被剥夺,还遭到严格监视

早在织田信长时代,为加强统治,信长命令将所有村落的武器予以没收。其后,丰臣秀吉沿袭了这一做法,他在1588年出台了"刀狩令",措辞强硬地要求农民必须上交武器。

老谋深算的德川家康自然不会对农民手软,并变本加厉,除了一如既往地要求农民交出武器外,还"画地为牢",限定其身份,与此同时,还派出武士对其监视,以便掌握他们的一举一动,更有甚者,竟然颁布法令,只准农民饮用白开水,却不可以喝茶。

常言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德川家康及其后人深刻理解其中之道,如果农民拥有武器,必将对其统治构成威胁,没有武器,赤手空拳,农民如何揭竿而起?何况武士遍天下,他们对将军、大名极其效忠,身上都佩戴两把剑,足以将农民运动扼杀于萌芽状态。

再说,农民身份地位、言行举止都在官府的掌控中,他们连喝茶的权利都没有,可想而知其悲惨的境遇了。即便有起事的设想,又如何冲破束缚,打碎枷锁,争取平等自由的权利?

农业歉收,生存受到挑战,为何德川时代农民不揭竿而起?

灾荒下,农民不向官府怒目,反而剑指亲生骨肉

由于田地有限,加上荒年不断,贫农也好,富农也罢,他们不是要求官府赈灾济民,反而以"杀婴"来表达内心的愤恨。

如果说贫农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富农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呢?不仅如此,富农的"杀婴"行为比起贫农,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显然,为了养活自己,以免让有限的口粮和地产因人口不断增长而被无限分割,这些富农也就顾不得"虎毒不食子",从而痛下杀手,牺牲亲生骨肉来达到苟且偷生的目的。

德川幕府等级森严,广大农民的思想长期受到压制,他们已经变得麻木不仁,对官府只有敬畏之心,而丧失了本能的反抗,基于此,在遭遇自然灾害危及生命的情况下,很多农民尤其是富农,亲情淡薄,变得自私,为求得自身免受饥寒交迫之苦,不惜残忍地杀害子嗣,而这与性别无关,并非因为重男轻女而有所行动,这从而表明统治阶级对农民的迫害之深,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农业歉收,生存受到挑战,为何德川时代农民不揭竿而起?

合法抗议途径微乎其微,出逃是最好的选项

很多时候,在负担不起赋税,抑或债务缠身,走投无路之际,农民想到的不是联合起来,向官府施压,而是生闷气似的一走了之,到其他藩国谋求生存。

如果按照幕府规定的所谓正当渠道请愿,往往会遭到拒绝,并受到严惩。除此而外,其他任何方式的诉求都被认为是非法的,这自然包括联合行动在内。

鉴于此,农民对政府的抗争大多是消极的,要么通过出走抒发内心的不满情绪,要么以谦卑而不是理直气壮的态度表达诉求,很明显,这种抗争很难达到预期,是徒劳的。

就算存在被称之为"打毁"的行动,也不过是"窝里斗",就是贫农对村上那些有钱人的房屋予以捣毁,将其储藏的粮食等物品抢掠一空,却对官府无动于衷。

既然如此,发生天灾又能怎样?农民既然诉苦无门,又无法集体行动,只好自怨自艾,忍饥挨饿,携家带口,颠沛流离;不然,就进行窝里斗,攻击自己的邻居,而这只不过徒增幕府官员笑料而已。

幕府长期实行高压统治,根本不顾农民的死活,以多重法律规范他们,就将其牢牢锁定在"窠臼"里,从而默默无闻地接受统治者的盘剥,无论遭受怎样的苦难,脑海里已经闪现不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斗争意识,即便潜意识里还有反抗的本能存在,也是谨小慎微,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

农业歉收,生存受到挑战,为何德川时代农民不揭竿而起?

被宗教思想灌输,已经变成"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为彰显统治的合法性,曾借助宗教来神化自己,以使治下人民对其顶礼膜拜,信长视自己为"天下"的化身,与天下等同;秀吉步其后尘,在全国大造封国神社以示自己的正统性,并以平等身份对待天皇。

德川家康也极力自我神化,他自称"东照大权现",以突显自己的神道圣光,并把自己当作包括亚洲在内的宇宙之神,甚至建造日光家庙,以取代天皇的伊势神宫,从而显示幕府统治的神圣性。

家康及其后人还宣扬阶级是自然的、合理的,各阶层应该为国家无私奉献,尽自己的本分,认为这才是真正的道德标准,并声称所建德川体制与宇宙万物的秩序相吻合,其他各色人等应该将家康作为圣人看待。

在神道、佛教、儒教等多重宗教思想影响下,包括农民在内的一切人等,都在潜移默化间变成了德川幕府的"臣民",武士"死忠",农民、城市町人等也都失去了自我,即便出现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以致于濒临死亡的威胁,都不会对幕府大声说不,揭开农民起义的大幕,相反,只会默默接受事实,宁愿饿死、逃荒或杀婴。

农业歉收,生存受到挑战,为何德川时代农民不揭竿而起?

结语

历史上,很多国家的封建社会,都在不同时期爆发过程度不同的农民起义,然而日本在德川幕府长达二百多年的统治中,除了最后在武士革命的背景下发动一定数量和规模的起事外,其他时期尤其是1850年前的150年时间里,尽管"享保大饥荒"、"天明大饥荒"等接二连三地发生,由此造成灾民大量死亡,但即便如此,也没有引发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这不能不令人感到费解。

对此,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幕府统治时期,武士盛行,唯有他们享有佩戴武器的权利,而人口达八成的农民则完全被剥夺了该项权利,这样一来,农民将很难起事,还遭到武士监视,就更没有办法揭竿而起;

其次,由于深受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毒害和限制,农民已经变得麻木不仁,面对如此接连不断的灾害,他们除了忍耐、接受、逃荒,就是屠杀自己的骨肉,以此表达心中的愤懑和绝望,他们的举动着实让人"哀其不幸",却又"怒其不争";

再次,统治者层层设法,出台各种法律规范农民,让他们无法越雷池半步。法律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的特点,生活在严厉的封建法理之下,农民很难有申诉之门,即使有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只会遭到拒绝,甚而因莫须有的罪名受到处罚。

鉴于上述分析,也就不难理解幕府时期农民遭受灾荒,生命受到威胁,却不趁机举起大旗造反的缘由了。但农民最终还是觉醒,借着武士革命的烽火,在1866年发动了上百次起义,城市平民也举行了数十次暴动,狠狠打击了幕府统治,令其在次年底寿终正寝,从而迎来了百年来未有之大变局——明治维新闪亮登场,一个"新日本"开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