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才是北京保卫战最大的功臣,后世为何忽略他只重视于谦?

红星照耀神州


北京保卫战中,于谦的确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于谦的成功,少不了一个人的支持,那边是明代宗朱祁钰。

当时的情况对于大明王朝而言,十分危急,京城三大营的精锐被也先在土木堡全歼,皇帝朱祁镇成为蒙古的俘虏,大明王朝军事力量薄弱,军心萎靡,民心不稳。在此危急时刻,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在孙太后的支持下摄政,并即皇帝位。朱祁镇掌权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不利局面。

他重用于谦,石亨等军事人才,重新组建京城的防卫力量,再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恢复明军的战斗力和指挥能力;朱祁钰减免赋税,安定民心,稳固了统治基础;同时他向朝臣发布诏书,鼓励大臣们踊跃谏言,使得明英宗时期朝堂上的乌烟瘴气一扫而空;对于土木堡战败的罪魁祸首王振,其人虽死,但朱祁钰并没有放过他,下令将王振的亲属族灭,对于王振的党羽则一概从重发落,此举起到了正风气的作用。

正是在朱祁镇的一系列措施实施之后,大明王朝的元气才逐渐恢复;正是在朱祁钰的无条件支持下,石亨,于谦等人才才能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为大明王朝的最终胜利贡献力量。然而,历史却没有让朱祁钰成为流芳百世的君主,提起北京保卫战,这一朱祁钰一生中最重要,最自豪的杰作,后人第一个想到的居然是于谦,而非皇帝朱祁钰。这究竟是何原因?

其实很简单,首先北京保卫战的直接指挥者是于谦,自然在史书的记载中,于谦的戏份要多些,于谦的能力展现的更加充分和直接。,正因为直接,所以震撼,正因为震撼所以被后世所铭记。而朱祁钰更多的是在用人方面和幕后工作,他与于谦的关系与刘邦同韩信的关系非常相似。

再者,朱祁镇在回归七年后,发动了夺门之变,将朱祁钰赶下皇位,实现了复辟。由于朱祁镇在京城期间被朱祁钰严加看管,限制了他几乎全部的人身自由,因而朱祁镇对于朱祁钰的怨气很深。明英宗朱祁镇重登大宝后,废除了朱祁钰的皇帝之位,朱祁钰去世后不准以皇帝的理解安葬,不加庙号,且不入皇陵,并且让朱祁钰的妃子全数殉葬。足以看出朱祁镇对于他这位弟弟的恨之深。因此,在史书中朱祁镇必然授意修改了很多关于朱祁钰的部分,即使是出彩之处,也仅仅一带而过,如此自然无法让后人感受到朱祁钰的才华。

因此,北京保卫战中,朱祁钰虽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他并没有给后人留下太深的印象,而是让他的好伙伴于谦出尽了风头。


庭州行者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景泰帝朱祁钰可以说明朝历史上最被低估的一位皇帝,是力挽狂澜励精图治的中兴明君,可惜因为他对哥哥朱祁镇心慈手软,最终被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推翻杀害,朱祁钰的历史功绩也被朱祁镇贬低。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屡次入侵明朝边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大太监王振鼓动下,亲率五十万精锐大军出征,计划从大同北上,与瓦剌在明朝边境决战。

因为明英宗朱祁镇与大太监王振瞎指挥,土木堡之战明朝遭遇历史上最大的惨败,二十万明军战死,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名随行出征的文官武将战死;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亦随之毁于一旦,军火武器研发亦被大大阻碍;京城的门户亦已洞开。

当时明朝京师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

朱祁钰临危不乱,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

正因为朱祁钰的杰出表现,被大臣们的拥戴为皇帝。

十月十三日,也先率主力军攻击德胜门,景泰帝朱祁钰派遣大将石亨率火器营、神机营埋伏在德胜门外的两排民房屋顶之上,派遣少量的骑兵佯装撤退,诱敌深入。也先果然中计,派数万骑兵追击,等到瓦剌骑兵进入埋伏圈后,明军的火器营和神机营火器齐发,火箭弓弩万箭齐发,也先的弟弟等将领都被射杀,瓦剌军死伤惨重。

也先此时发现德胜门明军有重兵把守,立刻命令大军转向攻击西直门。

景泰帝朱祁钰派都督孙镗率军出城列阵迎战,打败了也先的先头部队,等到也先后续部队赶到,城上守军开始发挥大炮的作用,炮轰也先大军的后续部队,经过激战,瓦剌军除了徒增伤亡,连北京城的城墙都没摸着。

十月十四日,瓦剌军又改进攻彰义门。景泰帝朱祁钰让守军在城门外堵塞街道,同时让火器营,埋伏城外,让骑兵列队于城门外迎敌。等到瓦剌大军行至彰义门街道前,火器营的短枪、火箭、弓箭齐射。城下的骑兵主动出击拼杀,两边很有默契的配合杀敌,很快就打退了瓦剌军的进攻。

瓦剌军在士气低落、粮草被切断、援军的达到等多重不利因素的情况下,也先率决定于十五日夜,挟持英宗离开北京,率军从紫荆关撤退。

景泰帝朱祁钰发现瓦剌军撤退后,立即派石亨等大将率军追击,同时集中神机营和大炮在瓦剌军撤退的道路上进行射击轰炸,炸死瓦剌军一万余人。明军分多路追击,在清风店追上瓦剌军,经过血战打败瓦剌军,其他的各路的瓦剌军见也先撤退了,也开始纷纷北逃,也先于二十二日遣使来北京和谈,主动向明朝称臣。至此北京保卫战以明军的胜利而结束。

景泰帝朱祁钰在位期间,知人善任,励精图治,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击退瓦剌的入侵,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推动明朝政治由乱而治,渐开中兴,可谓一代明君。


景泰帝朱祁钰的具体功绩有

一、 招贤纳士,稳定时局

由于连年的征战和瓦剌的劫掠,在加上内地的水患,全国灾区连连,饥民遍地,朱祁钰针对内忧外患的局面,采取了积极措施,巩固大明江山。政治上景泰帝朱祁钰广开言路 ,招贤纳士,清除阉党势力,稳定局面,重用贤臣,吏治为之一新。

二、励精图治,改革军队

军事上,景泰帝朱祁钰对于瓦剌的进攻趋势,采取抵抗到底的策略,在于谦等人的协助下,筹集粮草,厉兵秣马。 重新组织新的戍军,先从所剩的部队选拔10万名战士,并把他们组成五个团营;景泰三年(1452年),戍军的兵力增加了5万人,并被改组成10个团营。在征募戍军的过程中朱祁钰还彻底改组了京师卫戍部队的指挥机构。

总之,朱祁钰建立了统一指挥制度,并且加强了京师武将监督戍军的作用。 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景泰二年(1451年),朱祁钰派遣督察院文臣督管宣府,大同,蓟州三地军屯复垦。景泰三年(1452年),每年两次由兵部和督察院联合核查团营人数,防止官兵吃空额。景泰七年(1456年),命兵部武库司设立“准样图”,明朝武器制造和发放有了标准管理。同时还清理了一批违法军官。

三、勤政爱民,发展经济

经济上景泰帝朱祁钰采取了舒恕的政策,对受灾严重的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区,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减免税负,并且赈济灾民,安抚流民。 厉行节俭,减免宫廷开支,停止各类采办,又下诏天下巡抚署理各省农桑事务,倾力发展经济。

四、修复堤坝,治理水患

景泰帝朱祁钰还派官员治理河患,消除水灾,徐有贞在景泰四年(1453年)提出了一份治水的详细计划,他被任命为佥都御史,被景泰帝派去进行修复工作。雇了5.8万名劳工劳动500天以上,一条几乎长达100英里的河渠被凿成,这样,黄河的河水就可引入大清河,进而通过济南府入海。为了保存大运河,沿运河建成几个集水池和水库,它们装有新式的水闸,以维持正常的供水。组成一个灌溉体系,使山东北部约200万英亩的土地到到水源。整个体系在景泰六年(1455年)完成,并取得完全的成功。

五、制定《寰宇通志》

景泰五年(1454年)七月﹐朱祁钰遣进士王重等二十九人分行全国各地﹐博采有关舆地事迹﹐又命陈循﹑高谷﹑王文等总裁根据永乐年间集录的地理之类的书籍、资料,编辑整理成书,至景泰七年(1456年)五月书成,名《寰宇通志》。朱祁钰亲自作序,颁行天下。全书共一百一十九卷,分两京、用布政司,司下辖府州县,再分别立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形胜、风俗、土产、古迹、人物等三十门。系明代地方总志。

六、景泰蓝的盛行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品,制造历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最为盛行,景泰帝朱祁钰定年号为“景泰”,当下“景泰蓝”中“景泰”之内涵,早已超出“大明景泰”的概念,而被赋予更多美好的意味,如和谐、友谊、和平、繁荣、昌盛、如意、高雅、智慧等。

七、拒绝也先称帝,消除瓦剌威胁

景泰四年十月,瓦剌首领也先遣使向明廷告知自己即位,并致书景泰帝说:“往者元受天命,今已得其位。尽有其国土、人民、传国玉宝。宜顺天道,遣使臣和好,庶两家共享太平。”

也先以此说明他已重建元朝,希望得到明朝的承认。也先在准备即帝位前夕时还欲以良马、貂鼠皮、玉石等,向明廷换取“黄紫大红织金九龙缎匹、黄红彩缎衣服、金壶、金碗”等元朝皇帝御用之物,作为称帝时之用。

也先竟然堂而皇之的写信告诉景泰帝朱祁钰他掌握了传国玉玺要登基成为元朝皇帝,景泰帝朱祁钰当然是拒不承认也先为元朝可汗,回书中称作瓦刺可汗。


失去明朝支持的也先内忧外患,景泰六年(1455年),阿剌知院攻打也先,也先被暗杀身亡。鞑靼部的孛来又杀了阿剌知院,夺去了也先的母亲和妻子,以及他的玉玺。也先去世后瓦剌逐渐衰微,不再对明朝构成威胁。

由于景泰帝朱祁钰的励精图治,短短数年就使明朝挽回了颓势,国势蒸蒸日上,当时的朝鲜、越南、泰国、琉球等国纷纷来北京向明朝进贡。

所谓“坏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好人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成佛”,人们对朱祁镇与朱祁钰的评价就可以体现这一点。

朱祁镇开明代宦官专权的恶例,是苟且偷生配合瓦剌做“带路党”的汉奸皇帝,是让明朝遭遇奇耻大辱的罪人,朱祁钰是力挽狂澜挽救明朝励精图治的中兴明君,在朱祁钰接朱祁镇回国做太上皇把他软禁在南宫,并废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以后,舆论与人心反而同情罪人朱祁镇,指责明君朱祁钰,可见好人难做,人们总是苛求好人而宽容恶人。 因为人心同情罪人朱祁镇而苛求明君朱祁钰最终导致夺门之变的发生。

朱祁镇复位以后,撕破温情脉脉的面纱,派太监蒋安等人把挽救明朝接他回国的唯一弟弟明代宗朱祁钰活活勒死并废除皇帝身份,废除朱祁钰已经死去的皇后与皇太子的身份,把朱祁钰的嫔妃唐贵妃等人杀死殉葬。朱祁镇还恩将仇报大肆屠杀力主迎他回国的于谦等忠臣。

一代中兴明君景泰帝朱祁钰年仅29岁风华正茂,就被恩将仇报的昏君朱祁镇派太监杀害,不能不说是大明王朝的巨大损失与千古悲剧。

对于景泰帝朱祁钰的悲剧,民族英雄于谦难辞其咎,景泰帝朱祁钰当初不同意接被瓦剌俘虏的罪人朱祁镇回国,是于谦信誓旦旦打包票保证朱祁钰的皇位,心慈手软的朱祁钰才几次派使者去瓦剌接哥哥朱祁镇回国做太上皇。

夺门之变的时候,景泰帝朱祁钰病重,奸臣石亨徐有贞曹吉祥一伙勾结孙太后趁机拥立朱祁镇发动政变,作为大忠臣的于谦却袖手旁观听之任之,于谦在手握重兵的情况下既不镇压奸党叛乱,又不派人告知景泰帝朱祁钰并保护朱祁钰的人生安全,可以说朱祁钰无愧于于谦,而于谦有愧于朱祁钰。

因此后世史家只歌颂忠臣于谦的赤胆忠心舍生取义而忽视明君朱祁钰的力挽狂澜励精图治是明显有失偏颇的。


厚德载物49847


感谢提问。

朱祁钰是北京保卫战最大的功臣吗?并不是。北京保卫战的最大功臣一直都是于谦,因为朱祁钰是皇帝,所以北京保卫战也是他的功绩之一。

土木堡事变之后,瓦剌挟大胜之势强势逼近京城,大明上下人心惶惶。在此形势下,是于谦立排众议,排斥了迁都的议题,稳定了朝廷局势,使大明王朝避免了南宋的命运,于谦居功至伟。


于谦的功绩

危机时刻力挽狂澜

当土木堡兵败的消息传到京城时,上至文武百官、皇亲国戚,下到平民百姓、凡夫俗子,全部都人心惶惶,担心瓦剌随时会打到京城。

此时的在京官员里面,贪生怕死的占据了大部分,曾经的圣人之道已经被他们丢到了脑后,他们能想到的是怎样安全的活下去,比如南迁。

但是大明王朝与三百多年前的北宋十分相似,一旦南迁,南明这个名词很可能会提前出现。关键时刻是于谦力挽狂澜,制止了南迁的提议。


“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于谦的言论说服了摇摆不定的人,从朱祁钰到百官一致决定抵抗到底。

大明王朝能够得以延续,于谦居功至伟。

稳定朝堂

因为大明军事力量的精华被王振带有,损失殆尽,使得国家处于危险当中。大臣们对阉党越来越痛恨,终于在八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矛盾爆发了。

参与朝会的所有人(除了于谦)将锦衣卫指挥马顺,王振的亲信毛贵和王长随当场打死。兴之所至,所有人向朱祁钰要人,要求解决所有的阉党。

朱祁钰已经被吓得有些懵了,想要逃跑,但是如果朱祁钰跑了,在场的锦衣卫很可能会向在场的百官动手,到时就会是一团乱麻。

关键时刻,于谦拦住要跑的朱祁钰,请他赦免所有官员无罪,并处理了一批阉党,挽救了众多朝臣。

朱祁镇被俘以后,朱祁钰代理皇帝政务,但名不正言不顺。在于谦和众多朝臣的坚持下,朱祁钰即皇帝位,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大明的局势方才稳定。

北京保卫战

一切准备完毕之后,只等也先前来。于谦调集了一切能调动的军队,包括运粮的后勤补给部队,二十二万大军云集京城与瓦剌决战。

“凡守城将士,必英勇杀敌,战端一开,即为死战之时!”
“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
“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敢违军令者,格杀勿论!”
“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

于谦亲自守卫德胜门,并立下了连坐战法,誓死守卫城门。


战争过程不详细描述了,总之,在于谦的带领下,北京保卫战取得了胜利。

假设没有于谦会怎么样

如果当时于谦没在京城参与朝会会怎么样呢?首先朱祁钰依旧会被立为皇帝,毕竟需要有人来主持朝政。

但是北京保卫战会不会发生就难说了,当初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回时,朝中文臣很多都变成了逃跑派,一心想要迁都,好保住自己的命。


一旦朝会上迁都的议题通过,蒙古人将会重新占据北京,这一切与曾经金灭北宋并没有什么不同。明朝若是南迁,就不一定能再打回北京了。

后人重视于谦的原因

北京保卫战中的几个重要人物,人们唯独重视于谦,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这场战争中,于谦本就是居功至伟的。北京保卫战正是有了于谦的存在,明朝才能避免了走曾经北宋的路,没有沦为割据政权。而朱祁钰只是一个皇帝,有名义上的领导权,但实际上所有的事情包括胜利都是在于谦的领导下取得的。
  2. 于谦被冤杀,人们都同情他。朱祁镇复辟后,徐有贞一伙阴谋告发于谦,最后以“意欲”迎立外藩的罪名处死了于谦,实为千古奇冤。后来朱祁镇明白事情的原委后,由他的儿子朱见深为于谦平反。在人们的心中,于谦一直都是忠义的化身,值得尊崇,因此,受人重视。
  3. 对皇权的限制。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皇权与相权的争斗在明宣宗时期成为了皇权与内阁的争斗,也是皇权与文官集团的争斗。而于谦作为文官集团一员,又有大功绩在身,自然要被文官集团多加宣传。

结语

于谦被重视是因为其本身有被人重视的本钱,那就是于谦力挽狂澜,一手拯救了大明王朝,使大明王朝避免了成为了第二个南宋。

对于明朝来说,于谦是最大的功臣,没有于谦,明朝二百多年的国祚将成为一个笑话,于谦居功甚伟。

有鉴于此,于谦被重视超过了朱祁钰也就不足为奇了。


盛夏一抹清凉


朱祁钰作为王爷和新立的帝王身披坚执锐,率领骑兵冲锋在前,与瓦剌联军血战六十余场,以少胜多,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在北京保卫战中战功赫赫威望前所未有,其功绩和气势一点也不亚于朱瞻基的喜峰口之战和朱棣的远征斡难河畔,于谦是个文官只是在后面指挥并未冲锋陷阵,朱祁钰的功劳比于谦要大。此外,朱祁钰在位六年期间,提拔了许多英才,把天下治理的物阜民丰,其文治武功远远胜过娇生惯养长大的败家子二流子朱祁镇。朱祁钰打赢了北京保卫战,继位于国家危急存亡之秋,力挽狂澜于大厦将倾,为大明续命200年,弥补了朱祁镇的错误,避免了第二次靖康之耻,朱祁钰的皇位是自己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打下来的人心所向,得位很正,且把国家治理的物阜民丰,朱祁钰发善心用重金三百万两金银赎回朱祁镇,朱祁镇回来就阴谋弑君篡位杀了朱祁钰,鸠占鹊巢,典型的劣币逐良币没有底线导致历史倒退,败坏了社会风气人心涣散导致大明由盛转衰。


红星照耀神州


于谦能够被后人所永远的纪念下去,并非是因为他是北京保卫战的最大功臣,人们之所以怀念于谦是因为他的品行与悲剧的结局。

我们都知道于谦有一首非常著名的作品叫做《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

明孝宗朱佑樘对于谦有过这样的一段评价:气禀刚明,才优经济,兼资文武,茂着声猷,当皇祖北狩之时,正国步难危之日,乃能殚竭心膂,保障家邦,选将练兵,摧锋破敌,中外赖以宁谧,人心为之晏然,回銮有期,论功应赏,不幸为权奸所构,乃陨其身,舆议咸冤。古往今来能有如此之高的评价者是凤毛菱角,而于谦绝对配的上这个评价。

咱们回到问题中来,先看看北京保卫战中的最大功臣,个人觉得北京保卫战中的最大功臣其实还应该属于谦。因为朱祁钰在北京保卫战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可以被替代的,在朱祁镇被俘后朱祁钰首先是以监国的身份出现在大众面前,他所起到的作用是一个“议”。在北京遭受危机的时候,朱祁钰一开始并没有坚定的站在与瓦剌作战的一方,最初的时候朱祁钰对于是守卫北京还是迁都南京并没有下决断,真正让他下定决心的人是于谦。

据《明史》记载:郕王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而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顺,众随之。朝班大乱,卫卒声汹汹。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且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定。谦袍袖为之尽裂。退出左掖门,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

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正是于谦这一举动既得到了朱祁钰的信任,也稳定了危机四伏的大明王朝的人心。也正因为有了于谦等人的支持才有了朱祁钰后来的登基,立国本,闻民心,守北京,延续了大明的江山社稷,我们不可否认朱祁钰本人也表现的比较优秀,可当时的大明朝把朱祁钰换成一个皇帝,都有可能取得后来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但如果没有于谦的决断与调度,北京保卫战则不会成功。

我们只引用一段记载:九月,景帝立,谦入对,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軏、张仪、雷通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参之。徙附郭居民入城。通州积粮,令官军自诣关支,以赢米为之直,毋弃以资敌。文臣如轩輗者,宜用为巡抚。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宜用为将帅。至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帝深纳之。

这一段是北京保卫战之前,在于谦的调度与安排下进行的京师守卫安排,得到了皇上的同意。这只是一段记载,从《明史》以及各方面所能得到的史料,我们都可以得到一个答案,于谦是不可替代的。

在北京保卫战中,于谦有稳定君心和臣心的功绩,也展现了他调兵遣将的才华。或许有人会说,如果不是遇到了朱祁钰能够信任他,任用他,他不可能起到如此之大的成就,也不能获得北京保卫战的成功。对此,我并不否认,但是以于谦的能力,只要辅佐一个能够听他建议的皇帝就可以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可是以当时的大明朝,朱祁钰能找到一个替代于谦的人吗?看当时的朝堂之上,可用者,能用者,或许真的只有一个于谦。其他人不是说能力不行,可是与于谦相比,他们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而于谦之所以能够留名千古,北京保卫战是他不可磨灭的功绩,这是原因之一。还有一点就是他忠心为国,却被冤而死的悲剧结局。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亨与吉祥、有贞等既迎上皇复位,宣谕朝臣毕,即执谦与大学士王文下狱。诬谦等与黄竑构邪议,更立东宫;又与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谋迎立襄王子。亨等主其议,嗾言官上之。都御史萧惟祯定谳。坐以谋逆,处极刑。文不胜诬,辩之疾,谦笑曰:“亨等意耳,辩何益?”奏上,英宗尚犹豫曰:“于谦实有功。”有贞进曰:“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帝意遂决。丙戌改元天顺,丁亥弃谦市,籍其家,家戍边。遂溪教谕吾豫言谦罪当族,谦所荐举诸文武大臣并应诛。部议持之而止。千户白琦又请榜其罪,镂板示天下,一时希旨取宠者,率以谦为口实。

这些人之所以要谋害于谦,不过就是因为于谦与他们不能同流合污,石亨素来喜贪,而徐有贞也与于谦有宿仇。所谓的“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不过借口而已。

而于谦这个一向正直、光明的忠臣,在北京保卫战中的功臣,在这群宵小之辈的陷害下还是被冤杀了,史称“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


再言春秋


北京保卫战的时候,朱祁钰是皇帝。他是在保卫自己的江山,为自己守护江山,只要打败了敌人,最终的这一切都是他的了。

因此,他是算不上功臣的。毕竟他是老板呀,老板是在给自己干活。他的功劳是不应该算数的。

就如同每一个朝代的开国君一样,他们的功劳是不计数的。因为他们天下所有的东西都是他们的。

于谦就不一样了,于谦是为皇家效力,对于朱祁钰来说,他就是一个外人,一个臣子而已。

说实话这个活他不干也是如此的,就像当时的很多大臣一样,他们在朱祁镇被俘虏之后,都是建议朱祁钰迁都。

最好把都城给迁到南京去,北京城不守了。

说白了这些人都是贪生怕死之辈,于谦和他们不同,所以,历史记住了于谦。

可以说在大明最为危险的时刻,是于谦站了出来力挽狂澜的,他带领着北京城里的老弱病残,打退了瓦刺的进攻。

正是因为有了于谦,才有了朱祁钰抵抗瓦刺的决心。

所以说北京保卫战当中,最大的功臣肯定是于谦莫属。

还有世人之所以会记住于谦,还有于谦他最终是为国家捐躯了。毕竟于谦是被皇帝杀死的。当然了杀他的并不是朱祁钰,而是朱祁镇。

在朱祁镇被俘虏后,仅仅一年的时间,他就被瓦剌放了回来。朱祁镇回来之后,被弟弟朱祁钰给囚禁了七年的时间。

可以说朱祁镇恨死自己的弟弟朱祁钰了,同时,他肯定也很死了于谦了。毕竟于谦是朱祁钰一伙的人。

因此,在朱祁镇复辟当了皇帝之后,他还把于谦给杀了。

世人都对于谦持有同情的心里,毕竟他一心都是为大明做事的,但是,到了头来,他还是被大明的皇帝给杀了。

世人为他的命运感到不公,所以,就会格外的同情他的遭遇。人民同情他的遭遇,就是肯定他的功劳。

然后一代又一代的传下来,世人就记住了,是于谦这个人挽救过大明江山。


不才讲史


三言两语稳朝堂

自古以来,臣子上朝都不能带武器,至于明朝更是规矩森严。然而在正统十四年八月,金碧辉煌的乾清宫,发生了匪夷所思的一幕。因为哥哥正统帝带兵出征被俘,监国的郕王朱祁钰,按照常例召集大臣议事。

忽然给事中王竑夺过侍卫的剑,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宦官马顺的心窝刺去。其他义愤填膺的大臣,也是围绕其旁拳打脚踢。一时间严肃的朝堂,变成了斗殴的场所!吓得朱祁钰六神无主,准备起身逃跑。幸好于谦上前按住他的肩膀,并大声道:“奸宦马顺是王振的党羽,助纣为虐害得太上皇被困瓦剌。如今众臣齐心协力,为太上皇报了血海深仇,是故郕王朱祁钰特意颁布命令,赦免大家为无罪!”

发热的头脑立刻冷静下来,众臣纷纷为刚刚无礼动作诚惶诚恐,跪在地上感谢朱祁钰的不杀之恩。事后于谦退朝回家的路上,破烂的朝服,引起了吏部尚书王直的注意,由衷感叹道:“今日之事若不是你在,郕王及众臣如何自处,是件颇为棘手的坎坷。我一百个也不及你一个人的作用大!”

同年九月瓦剌太师也先,以太上皇朱祁镇为要挟,连破大同、紫荆关逼近北京城下!于谦首先是征得孙太后的同意,立郕王为帝调兵遣将守卫北京,然后是掷下严旨边关守将不得私自出兵,挽救太上皇以免误中奸计!

我们说于谦的后世名气,为何比朱祁钰的宽广,从以上的故事就能窥见,朱祁钰首先是个沉不住气的人,其次对于军事并不在行!当然这些只是于谦的工作能力,他流芳百世还有他的大公无私!

大公无私身殉国

景泰八年正月,一队气势汹汹的锦衣卫,把于谦家翻了个底朝空。除了在密室发现了朱祁钰赐给他的蟒衣、剑器等物,至于他的私人物品是一件也没有,就是这样大公无私的人物,竟然死于自己人手中。力主杀他的人有石亨、徐有贞等,两人皆是夺门之变的有功之臣。

——朱祁钰与朱祁镇哥俩

石亨在德胜门大捷后,因功获封世侯的爵位,看到比自己功大的于谦爵位低于他,心中惭愧便举荐于谦之子于冕,由地方官升任京官,此举遭到了于谦无情的拒绝。而于谦和徐有贞的矛盾,是土木堡之变后是否迁都!本来朱祁镇是不想杀掉于谦的,然而两人怕打蛇不死反被蛇咬,异口同声坚决要杀掉于谦!

谦笑曰:“亨等意耳,辩何益?”奏上,英宗尚犹豫曰:“于谦实有功。”有贞曰:“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帝意遂决——《明史》

世人均被于谦的大公无私所感动,反观朱祁钰却是心胸狭隘。不说他把哥哥囚禁在南宫,也不说他废掉侄儿朱见深,选择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单就说他为了自己的私利,竟然逼死了自己的媳妇杭皇后,就能看出他是个假仁假义的人!

综上所述,于谦做到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座右铭,面对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们除了学习他的视死如归的精神外,肯定会对朱祁钰的自私自利嗤之以鼻!

——END——


惜缘小历史


大家好,我是夏目爱看书,很高兴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可以说在北京保卫战中最重要的两个人就是于谦和朱祁钰,朱祁钰作为郕王在大明王朝崩倒之际力挽狂澜,这场战争的胜利延续了明朝一百多年的稳定统治,朱祁钰本人也是一位贤明的皇帝。我们在《大明风华》可以看到,一方面是于少保的运筹帷幄,一方面就是朱祁钰的冲锋陷阵稳定军心。那么为什么后世只赞扬于谦而忽略朱祁钰呢?

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

明宣宗死后儿子朱祁镇继位,年少轻狂看到瓦剌部多次袭扰明朝的疆土,于是率兵镇压。但是由于天逢大雨而且听信宦官太监王振的骗人至此改道,导致受到瓦剌部突袭,最后战败被俘。明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溃败,也是皇帝御驾亲征被俘虏的战争。可以说是大明的耻辱一战,这次战争大名的精锐尽丧,皇帝被俘虏,大明处于危在旦夕的时刻。瓦剌部大有挟天子以令大明投降的趋势,率兵直驱京师,由于朱祁镇御驾亲征的时候抽空了京师的防护,大明的京师处于危难的时刻。

此时朝中大臣举起不定每天都在开朝会,商量是要南迁到南京还是在北京进行抵抗。其中于谦据理力争,觉得皇陵,宗庙都在北京,同时引经据典总结宋朝灭亡的历史,主张南迁就是亡国之论。最后在孙太后的支持下决定坚守北京城,与瓦剌死战到底,同时国赖长君,此时的郕王朱祁钰就被于谦推上了皇位,朱祁镇被封为太上皇。正统十四年朱祁钰从监国转变为景泰皇帝,于谦任兵部尚书。这样就挫败了也先妄图挟天子来夺取大明胜利的果实,也先率兵直接攻打北京。于谦石亨等人拼死守卫德胜门,瓦剌军打败随后转攻西直门也失败了。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当时北京城共计两万士兵,而瓦剌共计二十万大军,这场战斗的胜利可以说是挽回了明朝的颓势。

朱祁钰的功绩

朱祁钰是明宣宗的儿子,但是由于母亲的地位不高被封为郕王,他的人生本来和皇帝毫无关系,但是由于自己的哥哥也就是明英宗土木堡被俘虏,在于谦的推举之下成为皇帝,但是这位皇帝真的做的比哥哥明白。

1.铲除阉党,土木堡之变最大的罪臣就是宦官王振,正统皇帝时期王振因为深受皇帝喜欢就大肆的认干儿子,敛财,对于朝堂之上不听自己话的人就排挤,听自己话的人就到皇帝那边去举荐。所以土木堡之变发生之后,之前压抑很久的大臣义愤填膺出手打死了王振的余党马顺以及外甥王山。朱祁钰认为王振发现的过错足以诛九族,所以对于这些动手的人就不追究了,这样一来朝廷内部的阉党基本被肃清。

2.重用于谦等人,主张守卫北京。相比于哥哥朱祁镇而言朱祁钰拥有血性。在也先率领瓦剌部进攻北京城的时候,朱祁钰身先士卒率兵出击,与瓦剌联军血站六十多场。极大地提高了明军士兵的士气,这也是明军可以以少敌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3.严令把守北京城的九门,同时向边关下达命令,如果也先想要利用朱祁镇来讹钱最后又来攻打大明一律不得答应。彻底的瓦解瓦剌人借机讹诈的阴谋。主动出击,反其道而行,在城外摆开阵势带头冲锋击溃对方的士气。

4.在位期间,政治清明提拔了很多英才,使得国家稳定物阜民丰,可以说是稳定了明朝的颓势,这样的功绩和自己的哥哥比起来可以说是相当优秀。

总结:其实朱祁钰本人更像是朱瞻基,北京保卫战中的英勇善战完全继承了父亲的英魂。但是由于朱祁钰本人病重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导致皇位丢失。同时对于七年来的圈禁也让朱祁镇怀恨在心,所以封了谥号“戾王”。很长时间都没有被平反,所以说在历史上对于朱祁钰的评价远低于于谦。

历史本来就是胜利者写的,明英宗复辟之后大量的诋毁朱祁钰,这也就导致了朱祁钰的功绩一点一点被人们所遗忘,只记得那个北京保卫战的于谦。可怜我朱祁钰啊!


夏目爱看书


大家好,我是琼林玉质。

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朱祁钰和于谦。土木堡之变后,北方边防彻底崩溃,在此情况下朱祁钰被以于谦为首的大臣提议紧急立为皇帝。一年后,瓦剌送还朱祁镇,朱祁钰为保帝位将朱祁镇幽禁。八年后,朱祁镇复位,为正其复位之名只得杀死于谦。

我认为于谦被推崇而朱祁钰不被重视有以下原因。

第一:朱祁钰在土木堡之变后被立为皇帝,无论其是否愿意,在大多数人看来他的确是最大利益获得者。从这一角度看来朱祁钰在北京保卫战之中的功劳难免会打折扣。

第二:于谦确实是北京保卫战的最大功臣。土木堡之变后,有人提议南迁以避敌锋芒,而于谦力主坚决抵抗,并且主持了北京保卫战。于谦的实际功劳比朱祁钰大。

第三:在世人看来二人目的不同。朱祁钰作为皇帝,他抵抗瓦剌在世人看来更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而于谦则是不记生死,在朱祁镇太子年幼的情况下,建议立朱祁钰并力主抗战,他为的是明室基业和黎民百姓。

第四:朱祁镇极其后世继承者的态度。朱祁镇在朱祁钰死后将其降为藩王,以藩王之礼入葬。可见朱祁镇对朱祁钰持否定态度。虽然朱祁镇冤死于谦,但不久朱祁镇就得知真相,其后明宪宗为期平反并恢复其官职,明孝宗又为其加谥号。因此于谦得以恢复名誉,为后世所传颂。


古代人物说


我不知道题主凭什么认为朱祁钰是最大功臣的。但我知道,他在北京保卫战中的表现,已经得到了回报。

事实上,在北京保卫战的时候,朱祁钰就是个象征——“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大家推他来做皇帝。但是这位二十多岁的青年自己并不愿意,再三推辞——废话,国都快亡了,让他去当皇帝,十这八九会背上“亡国之君”的千古骂名,换了我也不愿意。

推他上位的是众大臣,主持保卫战的是众大臣。于谦是群臣之首,能力与品质都非常突出。而朱祁钰,从哪一个方面来看,从哪一本史料的记载中,都找不到他有任何实质性措施。



但是,北京保卫战之后,朱祁钰坐稳了天子之位。一年后朱祁镇回国,直接被囚禁在“南宫”之中。八年后也是因为朱祁钰病重,朱祁镇才有机会“夺门”复位。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朱祁钰没有由于北京保卫战而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如果没有得到群臣的支持,如果还仅仅是一个象征、一个傀儡,他怎么有能力囚禁前任皇帝达八年之久?


他的帝位,得于“临危受命”。他的权力,也得于“临危受命”。是时势造就了他,而不是他造就了时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