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出將入相的有誰,有什麼故事?

商戰中的兵法謀略


古人的理想,大體不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文人想著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輔佐帝王;武人想著封狼居胥,保家衛國。但有些人,他們上得了朝堂,也上得了戰場,即能為相,也能為將。

明朝的王越,就是一個名氣不高,卻能出將入相的人才。王越,字世昌,大名府浚縣(今河南浚縣)人。景泰元年(1450),王越在順天府鄉試中獲第三名,次年則以第三十三名登進士第。自此,王越以文臣的身份進入政壇。時人評價,王越寫文“氣勢雄偉,文思煥發,如長虹亙天,光焰萬丈,可以追逐李杜諸人,其餘莫能及也。”

早年,王越一直做著監察御史一類的工作。而到了天順七年(1463),另一個機會突然落到王越頭上。當時大同巡撫、都御史韓雍調職,都察院出現人員空缺。明英宗找了一大圈,都沒能挑出滿意的接替官員。於是內閣學士李賢嚮明英宗推薦了王越。

看到王越身手矯捷、體態不凡,明英宗非常滿意,便提拔王越為右副都御史,不久又讓他任大同巡撫。從一個文臣,變成都察院重官,王越卻沒有什麼不適應。他大舉改革,修繕甲兵,精簡兵卒,有效提高了軍隊戰鬥力。

此後,王越在武將路上高歌猛進。成化三年(1467),王越出徵毛裡孩,同年大破入侵大鹽房的韃靼;成化五年(1469),他大敗入侵河套地區的韃靼;成化六年(1467),王越帶兵解救延綏,同年擊退阿羅出;成化七年(1471),王越又率領明軍一萬多人,對戰韃靼數萬將士,同年擊退入侵懷遠等地的韃靼軍;成化十六年(1480),王越親自率兵,在威寧海打得韃靼措手不及。王越在紅鹽池一戰的大捷,甚至讓韃靼二十多年都不敢侵擾大明。

憑藉赫赫戰功,王越成為了明代因戰功被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我們熟悉的王陽明,就與王越並列。“計武烈,不減漢朝之衛霍(衛青、霍去病);論文事,無慚宋室之範韓(范仲淹、韓琦)”,王越真是毫不愧對這一評價。

同樣是明朝,于謙也是不可多得的有能力出將入相的人物。永樂十九年(1421),于謙登進士第,以和王越類似的境況,開始了他的為官生涯。

宣德元年(1426),于謙跟隨親征的明宣宗,在平定漢王朱高煦的叛亂中立功。後於謙又在明宣宗的授意下,義正言辭的批判朱高煦的大逆不道。宣德五年(1430),于謙被明宣宗親自破格提拔為兵部右侍郎,開始參與軍政

正統十四年(1449),由於宦官王振慫恿,明宣宗再度率領京城軍隊親征,結果被蒙古人俘虜。皇帝被俘,城中缺兵,于謙力排眾議,帶領餘下的幾萬士兵堅守京城一年多,最終保下了京師。

而在幾十年以後,明朝還出了一位“嶺南第一名臣”——翁萬達。嘉靖五年(1526),翁萬達以進士身份入朝。從布鎮使、右副都御史到兵部尚書,翁萬達平定過安南莫登庸的叛亂,擊敗過侵擾北方的蒙古族,以戰功聞名於大明和東南亞。而他的《東涯集》、《稽衍集》等作品,也流傳於世。

雖說人各有志,文武不同。但總有些人,蒼天偏袒,自己努力,最終成為一代文武雙全的名臣。他們為民謀利,而又保家衛國,用他們的一生付出,換來了王朝的安寧。


鄧海春


說點我比較熟悉的歷史,故事來源於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既然說到了出將入相,那麼就不得不提及兩個人,第一個就是“漢初三傑”裡的一代名相蕭何,第二個是有“兵仙”之稱的韓信。

名相蕭何

蕭何最突出的能力是有眼光、有雙贏思維,對劉邦忠心不二,這也是他能成為功臣第一的最大原因所在。


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蕭何作為功臣第一,很多人是不信服的。很多跟隨劉邦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在分封功臣的時候,都表示蕭何沒有什麼功勞,只不過會舞文弄墨,為什麼能官居相位?面對大家的質疑,劉邦並沒有行使天子的獨斷之權,而是通過講道理說服了大家。

劉邦說戰爭就像獵人和獵狗在抓捕動物,你們充其量不過是獵狗,而蕭何卻是謀劃捕捉獵物的獵人。獵狗再多也無法取代獵人的地位,獵人用的是智慧,獵狗用的是力量,獵人要強調計劃,獵狗是要強調執行。獵人是戰略層的思考,獵狗不過是戰術層的執行,因此獵狗的功勞怎麼能和獵人相提並論呢?大家聽了劉邦的話都沒法辯駁,因此蕭何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功臣第一,所得的食邑最多。

運籌帷幄,坐鎮關中

蕭何並不是孤身一人追隨劉邦,而是發動整個家族的所有人,都加入了劉邦的隊伍,這在劉邦身邊的能臣勇將中是絕無僅有的。

蕭何的觀眾運籌帷幄,將兵員和糧草源源不斷的輸送到前線,多次救劉邦於危難之中,劉邦的漢軍多次被項羽率領的楚軍擊潰,但能一次次絕地重生,又站起來,並最終戰勝項羽,蕭何功不可沒。

識人之能,替主分憂

蕭何有投資的眼光,有雙贏的思維。在劉邦擔任亭長時就認為劉邦有大志,其能不可限量。因此在劉邦去咸陽出差的時候,蕭何多給了劉邦兩百錢,也因此在劉邦封賞功臣時,多給了蕭何兩百戶食邑。

為了穩定西漢的時局,蕭何和呂后一起謀劃,處死了名將韓信。蕭何替劉邦做了一件劉邦想做但不能做的事,背起了天下的罵名,讓人們留下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名句。

兵仙韓信

韓信身上的故事很多,下面我就《史記》中有記載的簡單說幾個故事。

好吃懶做—無為

韓信出身寒微,年輕的時候經常吃白食,被世人所不齒。他曾經在南昌亭長的家裡混吃混喝,亭長的妻子十分厭惡韓信。於是一大清早就做好飯,並在韓信起床前全部吃掉。韓信早晨起來後發現沒有飯食,知道自己被人厭惡,於是發起火來,和南昌亭長斷絕了關係,從此不再來往。



一飯之恩—報恩

韓信在淮陰城下釣魚,有很多婦女在漂洗絲絮。有位大娘看見韓信餓了,就把飯分給他吃,一連十幾十天都是這樣,直到漂洗完畢。韓信很高興,對大娘說:“我一定要重重回報大娘。”老大娘生氣的說:“一個男子漢不能自食其力,我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飯吃,難道是想得到回報嗎?”


這件事激勵了韓信作為一個男人的雄心壯志,後來韓信封侯後,曾經登門拜訪重金酬謝,但是被大娘拒絕了。

胯下之辱—隱忍

淮陰屠戶中有個年輕人要欺負韓信,說道:“你雖然個子高大,又喜歡弄刀帶劍,內心卻十分膽怯。”他當眾侮辱韓信說:“你當真不怕死,就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於是韓信仔細的看了看對手,就彎下身子從對方褲襠下爬過去,滿街的人都譏笑韓信,認為他膽小怕事。


成大事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隱忍,韓信就具備這樣的能力。按照現在的說法,韓信選擇了示弱,不和“垃圾人”糾纏,這是能者才具備的智慧。

再造之恩—識人

這裡要說的不是蕭何,而是另外一個伯樂,如果沒有這位伯樂就沒有韓信了,這位伯樂就是滕公夏侯嬰。韓信在漢王劉邦入蜀時,逃出楚軍歸順漢王,但默默無聞只做了接待賓客的小官。韓信由於犯法要被處斬,監斬官就是滕公夏侯嬰。


其他人都被殺了,馬上就輪到韓信了。韓信仰頭看到監斬官滕公,兩人目光相對,韓信說:“漢王不想成就天下大業了嗎?為什麼要斬壯士!”滕公驚奇他的話,又見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斬。滕公和韓信交談後十分高興,認為韓信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就把韓信的情況報告漢王劉邦。

出將入相的故事還有很多,翻開《史記》,大家可以感受更多的精彩。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這個問題,問得實在太大了,親。

就好象是問:

蜈蚣啊,有多少腿?

大海啊,有多少水?

古往今來,多少將,多少相?

如果不限定國家,不限定時間,這個名單拉出來,大概可以繞地球好幾圈了。

如果編成故事書,可以編出好幾火車來。

所以,拒絕回答。橫橫。

事了拂衣去,深藏大費名。


畢大費


所謂出將入相,就是文武職位兼具,又掌握兵權征戰沙場,又朝堂為皇帝肱骨。

這樣的人歷史上不太多見,首先得是能文能武。然後最重要的是要能得皇帝的信任,這樣的人一定是當時最耀眼的,甚至呼風喚雨,一手遮天的人物。以下幾個人應該能夠稱的上了。

姜尚,周朝人。位及丞相,輔佐武王伐紂,軍事才能卓著,其軍事韜略為後世所推崇。

吳起,戰國時期人。在楚國實行變法,輔佐楚王,位及人臣,政治韜略傑出,其軍事才能更加卓越。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周勃,西漢初期開國將領,位及宰相,平定呂后之亂,他的兒子也是文韜武略,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

曹操,這個大家太熟悉。不解釋了

諸葛亮,這個大家一樣熟悉,不解釋

王猛,十六國前秦人,攻蓋諸葛第一人,文韜武略。帶兵打仗攻必克,戰必勝,內政功勞也是極大,助苻堅大帝統一北方。

崔浩,南北朝,北魏人。被史學家稱為算無遺策,軍事上也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算無遺策,處理內政也是一把好手。國富民強,北魏達到極盛,統一北方。

李靖,唐朝人。唐朝初年將領,文武兼備,長於謀略,戰功赫赫,南平蕭冼,輔公佑,。。。。。被評為武廟十哲之一。

王陽明,明代著名軍事家,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文學藝術成就非常高。一介書生卻有卓越的軍事才能,總督兩廣,平定叛亂。

他的陽明學對整個東亞地區都有很高的影響。

以上文武,要麼就是擔任文武要職。要麼德才兼備,文韜武略,都是我國的財富。指的後人學習和讚揚。


小故事短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