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唐第二武將周德威,結局特別窩囊,還是契丹入寇的禍首

後唐第二武將

本時期歷史脈絡

後唐第二武將周德威,結局特別窩囊,還是契丹入寇的禍首

梁、晉爭霸時期,周邊尚有岐王、趙王、燕王、定難軍等軍閥勢力。此晉非石敬瑭的後晉。

大唐自安史之亂以後,進入藩鎮割據時期。820年以後,唐朝有近50個藩鎮(相當於美國的州、中國的省)一級行政區,這些藩鎮的控制人,大部分叫節度使,還有少數叫觀察使、經略使、防禦使。

878年黃巢起義以後,藩鎮割據演變為藩鎮爭奪地盤的混戰。其中最大的得益者,是從黃巢軍中投降大唐朝廷的朱全忠(朱溫),他領四鎮節度使,最終直接廢了唐朝皇帝,自己做了皇帝,建立後梁。

後唐第二武將周德威,結局特別窩囊,還是契丹入寇的禍首

元和方鎮圖中顯示的北方藩鎮

當時北方比較大的軍閥還有山西地區的晉王李克用,陝西地區的岐王李茂貞。但是總體上,晉王和岐王的地盤非常狹小,以至於李茂貞想賞功臣,卻無地可封。

而晉王李克用,自父親一輩就成為唐朝節度使,積累了比較豐厚的政治資本。在與朱全忠合作鎮壓黃巢軍的過程中,朱全忠和李克用在884年有過一次火拼。隨後,晉(沙陀李氏)、汴(朱溫、後梁)兩方敵對近40年,直到923年,晉王李存勖滅了後梁,建立後唐王朝。

後唐第二武將周德威,結局特別窩囊,還是契丹入寇的禍首

造反的黃巢,葬送了大唐最後一點元氣

後唐第二武將

大唐、大宋之間,相隔僅50餘年,但中原大地,先後有10來個小王朝興替爭霸。這其中最激烈的,要數後梁和後唐爭霸中原時期。後梁王朝,終生都在與沙陀李克用父子爭霸中原,最終被李氏所滅。

而沙陀李氏建立後唐,戰功第一的武將自然是平滅梁、蜀兩國的郭崇韜(這個功高蓋主,然後就死了)。往下數,後唐第二武將,當屬周德威。

周德威對後唐的主要功績,可以用“存亡繼絕 力挽狂瀾”來概述。在《新五代史》李克用本紀和李存勖本紀中,周德威的名字出現了14次,在《資治通鑑》中,這一時期的歷史記載裡,周德威的名字更是出現了110多次。

在王位更替之際,周德威手握晉軍主力,扶持幼主登位;柏鄉之戰力挽狂瀾,從此晉梁攻守易勢;平燕,拓地千里。

後唐第二武將周德威,結局特別窩囊,還是契丹入寇的禍首

五代十國時期,開封成為中原政治中心

特別是908年李克用死時,周德威正領著晉軍主力在外救援被後梁重兵圍困的潞州。在當時節度使經常自立為王的大背景下,周德威主動扶持幼主李存勖,延續了晉王藩鎮的存在。

後來柏鄉之戰,晉王採納周德威的謀略,才能反敗為勝,可謂力挽狂瀾。

“河東所恃者周陽五”

周德威也功高蓋主,所以他的結局,也有點弔詭。

後唐第二武將周德威,結局特別窩囊,還是契丹入寇的禍首

沁州與相州之間,藍色的部分,就是潞州所在地


以敗仗登場,以亡於亂軍結尾

初登場,遇到李克用剋星葛從周

史書上週德威第一次出場亮相,在大唐(不是後唐)光化元年(898年),朱溫派葛從周打敗李克用,佔領了邢州、磁州洺州。李克用派周德威出場,意圖奪回土地。結果,周德威大敗而回。

猛將有敵手,經常因為兵少打敗仗

沙陀李氏佔據山西一部、內蒙一部,兵少民寡地狹,依靠山西地勢勉強支撐。晉兵往往有“恐汴症”“恐梁症”,又往往以少對多,兵心不穩。

902年,晉(李克用)、汴(朱全忠)爭霸,周德威正面對戰,失敗而回。

時汴軍橫陳十里,而河東軍不過數萬,深入敵境,眾心忷懼。德威出戰而敗

後唐第二武將周德威,結局特別窩囊,還是契丹入寇的禍首

李克用

909年,晉攻後梁晉州,楊師厚重兵相救,正面打敗周德威。

917年,契丹30萬大軍南侵,時任盧龍節度使的周德威兵少,大敗。

最後一次亮相,死於亂軍之中

在史書中,周德威最後一次出場,亡於亂軍之中。然而這場仗,晉王李存勖卻勝利了。唯一損失的,就是平燕、繼絕的周德威。

後唐第二武將周德威,結局特別窩囊,還是契丹入寇的禍首

李存勖


周德威的“功勞簿”

周德威征戰的一生,勝多敗少。作為主將時,能審時度勢,該進則進,該退則退,敗仗也大多發生在兵力懸殊時。跟隨晉王出征時,所出謀略往往能切中要害,幾乎言之必中。與周邊軍閥定難軍、趙王、燕帝、岐王的敵對或聯合軍事行動,李存勖必派的大將,就是周德威。下面列舉幾個“大功”。

救潞州

當時梁強晉弱。後梁更是將潞州東側的邢州收入囊中。潞州成為晉、梁爭奪的焦點。後梁圍困潞州的軍力達到10萬,比晉王藩鎮全部兵力還多。

面對後梁的優勢兵力,周德威通過小股騷擾、阻斷糧道等手段,成功將戰事拖入相持階段(10萬人消耗1年多,足以拖垮僅佔有中原部分地區的後梁)。為後來潞州解圍奠定了基礎。

周德威後來也因為救潞州有功,被封為節度使。

後唐第二武將周德威,結局特別窩囊,還是契丹入寇的禍首

朱溫

柏鄉之戰,攻守逆轉

910-911年,後梁派大軍進攻趙王王鎔。當時後梁派出了幾乎所有主力,朱溫說:

今悉以精兵付汝,鎮州雖以鐵為城,必為我取之。

王鎔向晉藩求救。

李存勖和周德威帥軍救援王鎔。當時晉、趙聯軍軍力相加也不如梁軍。

李存勖採納了周德威的謀劃,發揮自身騎兵優勢,待梁軍攻城受阻、氣勢回落,擇機攻殺,全殲了後梁8萬精銳大軍,對後梁的國力造成了災難性的打擊。

後唐第二武將周德威,結局特別窩囊,還是契丹入寇的禍首

平燕

911年,盧龍節度使劉守光拎不清形勢,狂妄稱帝。自認終於大唐的李存勖派周德威平燕。

周德威經過2年征戰,成功掃平幽燕,為晉藩拓展了戰略縱深空間。

周德威也因此被封為盧龍節度使。

後唐第二武將周德威,結局特別窩囊,還是契丹入寇的禍首

晉陽在今山西太原轄境內

千騎救晉陽

915年,晉王李存勖兵出魏縣,征討劉鄩。結果李存勖中計被伏擊,單騎逃命。劉鄩趁勢突襲晉陽。

周德威得到消息後,僅帥千騎,從遙遠的幽州回奔,救援晉陽。並通過疑兵之計,成功延緩了劉鄩的攻勢,為晉陽存續爭取了時間。

周德威聞鄩西上,自幽州引千騎救晉陽,至土門,鄩已整眾下山,自邢州陳宋口逾漳水而東,屯於宗城。。。。德威急追鄩,再宿,至南宮,遣騎擒其斥候者數十人,斷腕而縱之,使言曰:"周侍中已據臨清矣!"鄩軍大駭。詰朝,德威略鄩營而過,入臨清,鄩引軍趨貝州。

後唐第二武將周德威,結局特別窩囊,還是契丹入寇的禍首

渝關大致位置在秦皇島,當時依山河而設,是天險,作為幽州的天然屏障

隨意放棄渝關天險,成為契丹入寇禍首

專款專用、天險渝關

唐末以來,契丹在北方逐漸強大。

幽州北部原來是有群山阻隔的。尤其是渝關之地,

“道狹處才數尺,旁皆亂山,高峻不可越”。

在這樣的天險之地,幽州一直實施就地屯田政策,渝關至進牛口的土地租賦都專款專用於渝關守軍。

契丹在這裡討不到便宜,長期不能進犯。

契丹至,輒閉壁不戰,俟其去,選驍勇據隘邀之,契丹常失利走。

後唐第二武將周德威,結局特別窩囊,還是契丹入寇的禍首

916年,契丹耶律阿保機改國號為遼。幽州的敞開,給了契丹人野望

契丹長驅中原,周德威可稱禍首

結果周德威佔據幽州之後,不僅輕易放棄了渝關天險,還猜忌當地軍將,殺了大量能戰的將帥。

恃勇不修邊備,遂失渝關之險,

契丹每芻牧於營、平之間。德威又忌幽州舊將有名者,往往殺之。

惡果在917年終於展現。劉守光有個部下叫盧文進,反覆在降晉和自立之間徘徊。他趁劉鄩打敗李存勖之際,起兵佔據新州。這一年,盧文進向契丹借兵,與周德威發生了軍事衝突。

契丹以此為藉口,契丹30萬大軍直入幽州,從此契丹進入中原有了固定的套路和路線。從此以後,幽州直面契丹鐵蹄,逐漸從中原王朝的版圖中消失。

契丹以盧文進為幽州留後,其後又以為盧龍節度使,文進常居平州,帥奚騎歲入北邊,殺掠吏民。晉人自瓦橋運糧輸薊城,雖以兵援之,不免抄掠。契丹每入寇,則文進帥漢卒為鄉導,盧龍巡屬諸州為之殘弊。

周德威,真禍首也。

後唐第二武將周德威,結局特別窩囊,還是契丹入寇的禍首

胡柳陂,在濮陽西南。這裡已經出了晉王傳統控制區,深入後梁腹地。可見晉梁攻守易勢。

莫名其妙的窩囊結局

早有預兆的功高震主

歷經李克用、李存勖兩任晉王,周德威已經走到了功高震主的邊緣。以至於李存勖都要專門派特使與周德威商議軍事。

比如910年,

救援趙王時,李存勖需要與周德威會師,才有軍力採取行動。

晉王至趙州,與周德威合

913年:

六月,壬申朔,晉王遣張承業詣幽州,與周德威議軍事。

張承業是什麼人呢?這是具有擎天保駕之功的李存勖重臣。當時李克用剛死,李存勖年幼,內有李克寧、外有周德威,風雨飄搖。

張承業入謂存勖曰:"大孝在不墜基業,多哭何為!"因扶存勖出,襲位為河東節度使、晉王。

當君主需要過分尊重武將時,武將的日子,也大多走到頭了。


後唐第二武將周德威,結局特別窩囊,還是契丹入寇的禍首

沙陀李氏滅後梁後,基本佔據了北方。建國號“唐”,史稱後唐

莫名其妙的死於亂軍

918年,晉伐後梁。

至胡柳陂,周德威像往常一樣,進諫謀略,認為應該先擾敵、疲敵,再擇機取勝。

"賊倍道而來,未有所舍,我營柵已固,守備有餘,既深入敵境,動須萬全,不可輕發。此去大梁至近,梁兵各念其家,內懷憤激,不以方略制之,恐難得志。王宜按兵勿戰,德威請以騎兵擾之,使彼不得休息,至暮營壘未立,樵爨未具,乘其疲乏,可一舉滅也。"

可惜這一次,李存勖沒有采納周德威的謀略。

像所有演義故事一樣,君王不停勸諫,痛失股肱之臣。

李存勖堅持正面硬剛。

這一剛,周德威就沒了。

後唐第二武將周德威,結局特別窩囊,還是契丹入寇的禍首

後唐尚能控制幽州,但契丹入寇抄掠已成常態。

據說當時的故事情節很有戲劇性,戲劇性到有些弔詭,我們來看看有些繞口的故事:

(1)晉軍衝鋒,梁軍敗了。(2)梁軍敗軍衝向晉軍輜重營。(3)晉軍輜重營看見梁軍旗幟,以為自己這方敗了,炸營了。(4)炸營的輜重軍衝向周德威的部隊,然後周德威莫名其妙死了。

(晉)王帥銀槍都陷其陳,衝蕩擊斬,往返十餘裡。(後梁)行營左廂馬軍都指揮使、鄭州防禦使王彥章軍先敗,西走趣濮陽。晉輜重在陳西,望見梁旗幟,驚潰,入幽州陳,幽州兵亦擾亂,自相蹈藉;周德威不能制,父子皆戰死。

我們不能說,這裡頭有什麼陰謀,反正,一代猛將,就這麼沒了。

然而結局是,這場戰爭,晉王仍然取得了勝利。梁兵仍然敗了。

周德威死的,毫無意義。

後唐第二武將周德威,結局特別窩囊,還是契丹入寇的禍首

後晉以後,中原失去了長城、燕山屏障,直到明朝才恢復


後來晉王打敗後梁,佔據中原,開啟了山西軍閥佔據中原的套路。河東節度使一度成為叛亂稱帝的代名詞。這些就是後話了。

如果說石敬瑭是葬送燕雲十六州的直接罪魁,周德威實際才是契丹踐踏中原的禍首。兩宋因此無法成就大一統,誰能想到,這源於軍閥混戰中,一個武將的盲目自信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