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斯克号出击》:一个虚构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明斯克号出击》一书在20世纪80年代初风靡日本,作者是久留岛龙夫,虚构了一个“第三次世界大战”。内容大体如下:


《明斯克号出击》:一个虚构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1983年苏军悍然南下。日本坚持对华提供战略物资,苏联对东京下了“最后通牒”。日本拒绝苏联的无理要求,眼看苏军就准备发动对日战争,东京方面向美国求援,但美日之间的贸易摩擦所导致的尖锐矛盾导致华盛顿拒绝履行“美日安保条约”,反而指责日本违反中立原则。遭到苏联攻击后,东京被迫投降。美国拒绝援日,反而承认苏联控制下的傀儡。“官房长官”大岛实逃到上海周家镇建立日本流亡政权,在获得东道主帮助下,组织起5个师的军队。

  苏联人并不信任在自卫队基础上改编的20万“日本治安军”,因此又拼凑起“日版克格勃”。苏联把工业发达的日本变成自己的后勤基地,三菱重工大批量生产T-72坦克,横须贺为苏军修理舰船。由于实行公有制,导致生产积极性为0,商品奇缺,物价飞涨。告密开始流行,妻子为了3公斤肉票就能出卖丈夫。

  依靠瑞典提供的43型潜艇和全套技术,“解放军”重创了苏联的海上运输船队。接着,美国军火商提供精确制导炮弹,瑞士出售自行高射机关炮,英国和德国则帮忙改进坦克。依靠这些先进武器,“解放军”成功剿灭玉田和秦皇岛方向的苏军,收复山海关。

  令苏联备受打击的是1986年9月15日伊朗亲苏政权被推翻。深陷东亚战场的莫斯科无法抽调足够的力量进行镇压。苏联航母“斯摩棱斯克号”撤离波斯湾后,美国最大的顾虑也随之消失。

  苏军在蒙疆、东北和华北战场已经死伤200多万人,苏联国内产生了厌战情绪。可由于担心对手在西南山区保存的核导,苏军也不敢使用战术核武。农业主产区东欧与中亚遭遇的天灾成为最后一根稻草,小麦欠收30%令加盟共和国的离心倾向开始显露。乌克兰爆发了民族大起义,打出“不能让克里姆林宫吃到一粒小麦”的口号。


《明斯克号出击》:一个虚构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苏联内外交困。另一边,“美国总统”霍利决定对苏采取强硬手段。包括“爱国者”、气垫扫雷艇、M1坦克在内的美制武器源源不断运到上海。获得强援的日本流亡政府有了底气,还拒绝了“解放军”登陆日本与苏军作战的要求。

  解放日本的战争由美军“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外海打响,3枚鱼叉式反舰导弹击沉苏联最先进的卡拉型巡洋舰。苏联试图进行报复,但摧毁美国侦察及通讯卫星的任务失败。

  美军85架F-111战斗轰炸机从冲绳起飞,轰炸日本关东地区的苏军基地和工厂设施。与此同时,坦克大会战在锦州展开,结果苏军惨败。东北地区的铁路也被游击队破坏。

  而装备了T-80型坦克和苏-21型战机的苏军士气有所恢复,在大虎山布好了防御线。但苏军没有料到的是,对手获得了美国研制的气体炸弹。防线在一天之内被突破,接着沈阳光复。

  坏消息接踵而来,堪察加半岛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军港遭到美军攻击,美军以5艘航母为核心的登陆舰队随之攻克了这里。苏军核潜艇失去了在远东的基地。


《明斯克号出击》:一个虚构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在美军2艘航母、12艘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和16艘佩里级导弹护卫舰的保护下,日本流亡政权首批3个师的兵力从上海启程。苏军3艘攻击型核潜艇沿途伏击,日本12艘登陆舰沉没,吞噬了大约5000条生命。不过日本流亡政权依然在南九州成功登陆。

  苏军与美日军队展开激烈攻防之际,战局又发生变化。收复沈阳后,“解放军”经由吉林、图们江、从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西面向苏联远东领土施压,苏军腹背受敌,不得已放弃了增援九州岛,任凭美日军队占领。

  日本地下抵抗者也活跃起来,炸毁了苏军在日本最大的军火库,12万吨弹药化为灰烬。军用通讯网也遭到破坏而中断。

  美军“企业号”航母在伊豆半岛南端海域被苏军反舰导弹击中,而苏军“明斯克号”航母则在佐渡岛西北被美军击沉。

  日本治安军此时虽然是傀儡军队,但也拒绝苏联人的调遣。作为“日版克格勃”的武装力量被顶到前线,却不堪一击。美日军队在关东地区成功上岸,经过惨烈的巷战,重新夺回了东京。被苏军占领近3年的日本又重新获得部分独立。

  该书作于80年代,虽然都是虚构,但也契合当时的国际大背景。彼时正值“中日蜜月期”,作者显然受到这种友好气氛的影响,而当年面对苏联的威胁,两国也的确结成了一种类似准同盟的关系。就像韩国被日本殖民之后跑到上海建立流亡政权一样,日本也选择了“东方巴黎”作为复国的基地。当然,作者掩饰不住当年日本对华的优越感,对华援助在那时的日本人看来既是恩赐又是赎罪。其次是日本对美国根深蒂固的不信任与无法摆脱的依赖感相互交织。美国出卖了日本,但最后拯救日本的还是美国。


《明斯克号出击》:一个虚构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这本书其实到放到今天来看依然比较有意思。现在的日本不是一个正常国家,之前的经济奇迹和荣光掩饰了这个事实。作为非主流的日本对大国的感觉仍旧复杂。美国为日本提供保护,同时也把日本当成提款机,东京方面当然是又敬又恨。对俄罗斯,日本有“夺土之仇”,同时又觊觎远东的资源,但又无法动用武力,因此只能处于被动。至于正在崛起的邻居,则是日本既不愿面对又不得不努力去适应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日本防卫大臣河野太郎登上“出云号”,那个始终徘徊在列岛上的幽灵又蠢蠢欲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