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軍艦不裝上威力強大的火箭炮?

止水興波


我的回答是“可以,但沒必要”。首先火箭炮的特點在於短時間內發射出大量火箭彈。而火箭彈所看重的一個指標就是“投送量”的問題,而海戰武器中所看重的精度和射程,則是火箭炮最大的短板。火箭炮存在的意義就是向目標發射大量火箭彈,相當於短時間內扔出去大量炸藥,火力覆蓋對方,適合攻擊集群的目標。打完就跑,然後找個地方躲著再裝填。

但是現代海戰不具備給你那麼長再裝填的時間,同時精度低、射程短。現代軍艦有的艦炮就能打很遠,而且精度很高,同時威力也不次於火箭彈。反艦導彈出現後,一下子把海軍空間拉出了幾百公里,一般在150公里及以上就可以發射反艦導彈攻擊敵方艦艇了。而如果非要在軍艦上安裝火箭炮,還要用它來攻擊對面軍艦的話,最起碼也要把距離放在百公里內。所以,這個活不是火箭彈能幹的,只能是反艦導彈了。這時候,等我方軍艦沒有抵達射程的時候,敵方軍艦的反艦導彈“嗖”的一聲飛過來,就都結束了。

最早作為陸地武器誕生的火箭炮,在現代主要是以導彈對抗的海戰體系中根本沒有立足之地。不過,最初的火箭炮上艦,要從二戰說起。在二戰中,美國就將火箭炮上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給敵方灘頭火力點進行火力覆蓋,掩護己方登陸部隊登陸。這個時候的火箭炮上艦十分簡單,就是在船上甲板,擺放火箭炮或者火箭發射架,用來轟擊敵方陣地。

而到了現代,以火力覆蓋敵方灘頭陣地為想法,在現代化軍艦上安裝火箭炮的也不是沒有,中國就是其中之一。九江號護衛艦上就裝備了五座五十聯裝火箭炮,口徑為122毫米,不過這個時候的九江號已經屬於是火力支援艦了,屬於中國海軍創立的一個全新艦種。在艦上還安裝了快速再裝填系統,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下一次裝填任務,進行再發射。但是,快速裝填只能進行一次。不過在較短的時間內,向敵方陣地投放500發火箭彈,那個火力密度,可想而知。

不過安裝了大型火箭炮後的九江號,已經沒有了導彈發射裝置,剩下的武器就是兩門雙100毫米自動炮。如果需要執行壓制灘頭陣地任務的話,周邊必須有其他艦艇對其進行保護。令人遺憾的是,在今年的7月份,九江號已經進入了退役階段。不過,既然九江號幾乎是中國海軍第一款火力支援艦,那肯定還有其他的火力支援艦會補充進來,讓人十分期待。

除了上述的火力支援艦上安裝有火箭炮外,

羅馬尼亞“科蓋尼塞努”級內河炮艇,除了裝有100毫米坦克炮、30毫米機炮、14.5毫米機槍之外,還裝有2座40管BM-21 122毫米火箭炮,這個火力是很大的。蘇聯還曾經將火箭炮“上艇”過,將火箭彈發射架安裝在內河炮艇上,用來攻擊內河中沿岸的敵人。不過可以想象的是,如果在內河中遭遇到敵方的炮艇的話,這些毛子水兵們或許真的會將火箭彈對準併發射吧。


雷姐的機械空間


火箭炮這東西看上去挺唬人,但是實際用起來,並不是什麼太出色的武器。很多人對於火箭炮的印象,還是停留在二戰時期蘇軍的喀秋莎火箭炮那會兒的樣子上,但是時代已經變了。


火箭炮這東西當年確實被裝到過軍艦上,二戰之後很多軍艦都用過火箭炮,但是後來都淘汰了。我軍用過火箭炮的就是當年的九江號護衛艦了,上面裝的是122mm火箭炮,看上去挺威猛,但是後來就沒了下文了。原因在於時代變了、科技武器都進步了。

火箭炮這東西呢,優點在於火力猛,高射速來個火力覆蓋,但是它無法拜託一個標籤,那就是它還是一門炮。是炮意味著啥呢,射程短、精度還低,你看這東西火力覆蓋的比較猛,其原因就是精度低。



這個射程短意味著啥呢,它要是對地進攻,就得開到距離海岸幾十公里的近海處,而這個距離,隨便一個反艦導彈都能夠到,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反艦導彈射程都在150公里,而你火箭炮射程不足100公里,過去不就是送死麼。以美軍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為例,上面的戰斧式巡航導彈射程達到1500公里,精度也夠,還要火箭炮對地打擊幹嘛?


而你要是對敵方軍艦進行打擊,等你火箭彈飛過去了,人家軍艦跑了,回頭再來兩發反艦導彈,也是非常致命的。射程短,意味著你夠不到敵人,而敵人可以夠到你,只有捱打的份。發射反艦導彈不好麼?還要用火箭炮麼?

當年的九江號護衛艦還有個名字叫支援艦,其作用是在兩棲登陸作戰中發射火箭彈為登陸部隊提供火力支援,用來掩護進攻的。而目前來看,兩棲攻擊艦廣泛應用,可以在兩棲攻擊艦上起飛可以垂直/短距起降的艦載機,通過艦載機進行空中壓制,掩護登陸部隊。艦載機的效果可是比火箭炮好多了,作戰半徑又遠,發射的導彈精度也比火箭炮要高。



不光火箭炮是被軍艦棄用了,就連大口徑火炮現在都沒有用武之地了。當年海戰主力的戰列艦,也隨著大艦巨炮的時代落幕而被淘汰了,原因也在於射程太短,手短,比不上艦載機和導彈。


也就是說,以炮為主要進攻手段的軍艦,已經是過去時了,導彈飛機的發展,讓炮的作用已經不如以前那麼明顯了,生存空間也是極大程度的被壓縮了。畢竟,炮的射程和精度就那麼點,尤其火箭炮那發射箱體積那麼大,拆了換成垂直髮射單元多好。


軍武文齋


誰說沒有裝備的呢?只是後來被證明沒有什麼卵用,於是就退役了!

我國就在2002年利用053改裝的“九江艦”火力支援艦,代號為053H,這個大家應該不會陌生吧,而他的主要改進就是將甲板上的那些雜七雜八的武器全部卸掉,騰出空間來安裝了5座50連裝122mm火箭炮發射裝置,火力之威猛可見一般,尤其在演習攻島作戰中,1次性發射250枚火箭彈進行火力覆蓋,想象都覺得可怕,而且053H九江艦在甲板下還有火箭發射器再裝填設備,因此具備一定的持續作戰能力!但攻擊力如此出色的火力支援艦,為何只造了一艘,為何退役後也沒有後續接替型號?

下面我們具體說說053H九江火力支援艦,這是當年我軍海軍活力不足的一種應急產物,甚至可以說改裝效果非常理想,在海試中和後來的演習中,九江艦的表現都遠遠超過了預期,這其實對於一艘已經服役了30年的老艦來說非常難得!

九江艦在改裝過程中可謂是大刀闊斧,將軍艦甲板上的那些雜七雜八的艦炮、反艦導彈發射裝置、以及其他的設備踩了一個乾乾淨淨,整個艦船從艦島往後除了煙囪外,其他都被削平成一個平臺,目的就是為了裝5組的HJ/P12 122毫米50聯裝多管火箭發射器。單從火力上來說確實是異常強大的存在,尤其是在登陸作戰和攻島作戰中進行火力打擊能力將非常強悍!

而這款H/HJP 12型122毫米50聯裝艦載遠程火箭發射器,是以陸軍122mm多管火箭炮為基礎改進而來,除了火箭彈以及發射管保持不變以外,整個發射系統進行了從新設計,而且按照5*5單元進行了模塊化設計,並配備與火控系統結合的穩定基座,射程在15~40公里。而安裝在九江艦上每個發射單元為2組25連裝發射箱(共50枚火箭),尤其是後部的第三、四、五號火箭發射器在甲板下還有再填裝系統,這位這艘火力支援艦提供了二次甚至三次火力打擊能力!

改裝後的“九江艦”服役後,在2005年9月參加了“礪劍2005”三軍登陸實兵演習,對目標區域進行了火力支援射擊,經過評估,發射的火箭彈的覆蓋區域、火力密度和毀傷效率無可爭議的獲得第1名,這艘火力支援艦之後又不斷出現在攻島演習中,對海岸打擊的火力支援能力確實很強!

但是這種以火箭彈攻擊為主的火力支援艦缺點非常明顯,他幾乎就只有攻擊能力,幾乎沒有任何防禦能力,需要艦隊為其提供防空保護;第二他的攻擊距離太短,攻擊方式單一,演習中這種火力演練看起來非常霸道,但真要到登陸作戰需要支援的時候,九江艦恐怕很難靠近到海岸線100公里以內就會被反艦導彈幹掉;第三這種火力覆蓋打擊效果也並沒有精確打擊效果更好。

正因為九江火力支援艦的缺點比有點更多更明顯,因此我國也就改造了1艘便沒有下文了,這艘艦在2018年退役後我軍也沒有再糾結於這種看似威猛但實則沒有太大實戰意義的軍艦。如今我海軍已經完成現代化換裝,海軍也不是當年靠著俄羅斯4艘現代級撐門面的時代了,我軍海軍結構已經變成由052D、054A和056為主力,055也很快會服役,而且雙航母戰鬥群也快組建完成,075兩棲攻擊艦也正在建造生產,對陸攻擊的火力支援能力已經今非昔比,自然不需要這種一火箭彈為攻擊手段的火力支援艦了!


狼煙火燎


主要原因還是用場不大。


火箭炮射程遠,威力大,多管火箭炮齊射極具震撼力,而且先進的火箭彈還具備制導能力,但是火箭彈是用來打固定目標的,對於海面移動的艦艇打擊效率很低,這方面它的使用靈活性遠不如普通的線膛艦炮。

中遠程反艦自然首選反艦導彈了,而近距離大艦交戰的可能性非常低,依靠口徑100毫米左右的艦炮也足夠了,而且線膛艦炮射速打擊速度並不比多管火箭炮慢,例如我軍的130毫米艦炮,每分鐘最大射速40發,而且備彈數百發,火力持續性強。而火箭炮最多也就是幾十管,口徑越大管數越少,一旦火箭彈打光,重新裝彈時間很長。

火箭彈的基本原理和導彈差不多,其長度通常數米,如300毫米口徑火箭彈長達7.3米,這和外置反艦導彈差不多長了,現代艦艇犧牲騰出寶貴的空間用來裝火箭彈明顯得不償失。而且艦艇為了隱身性,要儘可能地讓艦體外觀變得簡潔流暢,外置反艦導彈正在逐漸減少,像055、052D已經沒有了外置反艦導彈,火箭彈更不可能了。



像驅逐艦、護衛艦,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防空、反艦、反潛這幾大類,對地攻擊通常是由可攜帶遠程巡航導彈的艦艇,或者航母艦載機擔任,只有在登陸行動時,艦炮才有可能提供直接的火力支援,但這種情況時,敵人已經遭受了我軍海空一體火力打擊,留給艦炮的目標已經不多了,最多也就是打掃一下戰場。


還有就是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就是把我軍艦艇上的多功能火箭發射器當成了火箭炮,其實這是用來發射反潛火箭深彈和干擾彈的發射裝置,是艦艇反潛和自衛的重要裝備。

中國海軍慰問日本臺風受災民眾


止水興波


火箭炮火力威猛,同時造價相對較低,現代戰爭中依然會獲得廣泛的使用,也深受各國軍隊和地方武裝的青睞。

一些網友希望把火箭炮裝到軍艦上去,也是看到了火箭炮的威力和造價低廉的優點,而為什麼現代軍艦卻很少裝火箭炮是有原因的,其實前人做過這些方面的嘗試,只是後來發現火箭炮並不適合安裝在軍艦上作罷了。

電影導演喜歡用火箭炮發射的鏡頭,嗖嗖嗖的看起來場面很壯觀,在陸地上確實是一種價廉物美的好武器,但到了海上發射精度太低,遠不夠遠,近不如艦炮好用,因此就慢慢地不被軍艦採用了。


在1988年3月發生的赤瓜礁海戰中,人民海軍派出了“江湖級”、“江南級”、“江東級”等幾艘護衛艦前往巡邏,注意當年海軍驅逐艦數量不多,都當做寶貝不會輕易派出,這些護衛艦都在1100-1700噸左右,雖然“江東級”護衛艦安裝了2座雙聯導彈,作戰武器裝備裝備還是以37㎜和100㎜的艦炮為主。

巡邏中發現越軍正在試圖侵佔我島礁,隨即發出警告驅離,但是越軍首先開火,海軍522艦艇編隊的護衛艦立即開炮還擊,注意這次自衛還擊戰鬥中,海軍保持了剋制,也為了節約成本,沒有使用導彈還擊,結果還是用大炮擊沉越軍多艘艦艇。




現在看看過去的海軍護衛艇顯得是比較寒酸,導彈只能安裝2座雙聯裝,也就是說只有4枚導彈,海軍戰士不到萬不得已,都不捨得發射出去,這些護衛艇噸位小,都不夠安裝大型的火箭炮,而越軍裝備更加落後,近距離海戰使用37㎜和100㎜的艦炮已經足夠,而且打得比較精準。



現在海軍的驅逐艦像下餃子一樣快速裝備到位,驅逐艦支隊陸續建立多個,一艘導彈驅逐艦就有100餘枚導彈,射程也是有遠中近程各種對海對空的導彈,因此更不會再考慮安裝火箭炮了。



即使火箭炮能打100公里,在大洋上也是小小的一段距離,並不能對敵方軍艦構成威脅。再說現在海軍艦隊已經具備空中優勢,近距離海戰使用火箭炮或火炮的概率幾乎為零。


一經發現


首先,現代化海戰絕大部分都是超視距,遠距離,以艦載機和導彈為主的作戰。

火箭炮的作用是對敵方固定目標進行面殺傷式的火力覆蓋,射程5km到300km不等。

在近距離,火箭炮在精度、射速、靈活性上明顯不如艦炮和機炮,威力也不如魚雷,而且不能防空,所以不用。

在遠距離,艦艦巡航導彈和艦載機反艦導彈在威力、靈活性、精度、射程上也遠遠超出了火箭炮。

火箭炮無論是在近距離還是遠距離都可以被取代,況且這是用來打固定目標,不是用來打活靶子的,所以不應用在軍艦上。

最後,決定火箭炮威力的因素還有數量,一兩具火箭炮命中率極低,軍艦不可能安裝幾十具火箭炮來增加命中率。


長昇ChangSheng


這個問題就看怎麼理解了,有導彈還用什麼火箭炮,這是其一;其二,很多人忽略了艦載多管火箭發射器的多用途性能;其三,我國曾在“九江”號導彈護衛艦上進行過火箭炮上艦改裝火力支援艦的案例,只不過屬於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產物,沒有發揮多大效能就退役了。

火箭炮誕生於二戰時期,名冠天下的蘇聯“喀秋莎”掀開火箭炮這種新理念火炮的發展,但在早期的火箭炮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射程近、命中精度差,只適用於集群目標覆蓋式打擊。遠程火箭炮發展的契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火箭炮的射程開始拓展到傳統身管火炮的最大射程之外,部分型號達到了70公里。

遺憾的是,遠程火箭炮技術成熟算是起了個早趕了個晚,一出來就已經落後了。為什麼講?我們開看同時期海軍艦艇的發展情況,就在這個時候美國推出了以提康德羅加級和阿利伯克級為代表的兩款新型軍艦,這兩型軍艦最大的核心是“宙斯盾”系統,而伴隨“宙斯盾”系統出現就是垂髮系統,垂髮系統的普及對於海軍艦載武器發射原理具有跨越性的歷史意義。

導彈垂直髮射系統的出現,最大的好處在於實現艦艇在有限的甲板空間中,導彈的搭載量成幾何數的增長,艦艇的火力通道數量大幅增加。同時,將遠程對陸攻擊巡航導彈等精確制導武器集成到艦艇上,在對陸支援方面開始出現導彈取代傳統火炮的發展趨勢。

在同時期,在海戰理念上也發生了轉變,現代防空型艦艇成為發展的潮流。因為現代海戰武器的升級,尤其是反艦得到的快速發展,嚴重威脅到艦艇編隊的安全,成為艦艇在應對傳統空中威脅之外,新增的一個威脅。因此水面艦艇的設計開始側重於一個全新的方向,那就是區域防空和金防系統,傳統的對海作戰理念由主戰轉為輔助。

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遠程火箭炮在海軍中發展的前景也就沒了,也就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或者說是生不逢時,能用導彈說話的要火箭炮幹撒,比如美國的戰斧巡航導彈可以千里之外精準破窗,但是目前射程最遠的衛士-2D火箭彈的射程也就400公里以內,射程存在明顯差異的同時,打擊精度戰斧能達到10米以內,火箭彈最多也就30-50米左右。

至於我國基於053型導彈護衛艦“九江”

艦改裝的火力支援艦隻是一個例外,是在一個特殊的歷史背景下誕生的產物。當時人民海軍發展羸弱,能拿的出手的艦艇也就上世紀90年代建造的兩艘4000噸級的052型驅逐艦,海軍又在特定的方向面臨嚴峻的壓力,所以就在九江艦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裝,裝了幾套火箭發射裝置上去,成為一艘火力支援艦,一次火力齊射可發射350枚122mm火箭彈,且具備再裝填能力。

從本質上將,這就是典型的第一用途進行登陸火力壓制的火力支援艦。改裝後隨著海軍進入發展的快車道,九江艦的作用逐漸弱化,最終在今年正式退役贈送給地方,作為國防教育基地繼續發揮餘熱。


下面說到重點了,那就是艦載多管火箭發射裝置的多用途性能。其實大部分艦艇上都裝備有一款原理類似的裝備,那就是艦載多管火箭發射裝置。很多時候,我們將這玩意歸結到艦載電子對抗作戰體系中或者說軟殺傷手段中。因為,這種東西通常被用作發射各類箔條幹擾彈,是艦艇電子防禦作戰的主戰裝備之一,通常進行戰場煙霧遮蔽,電子遮障等。

艦載多管火箭發射裝置其實很多與陸基火箭炮有很深的淵源,也就是說早期的艦載火箭發射裝置技術來源於陸基火箭炮,或者是基於後者技術研製的。比如意大利在講傳統的36管81mm多管火箭炮移植上艦的同時,還研發了105毫米20管SNIA艦載多管火箭炮,採用海軍火控系統,主要用於干擾、自衛防禦和破壞雷達等領域。

現代艦載多管火箭除了具備發射各類干擾彈的防禦反艦導彈的同時,還可以發射遠程大威力深水炸彈,擴大反潛距離;以及還可發射特製鋼珠彈形成彈幕對空中目標進行攔截等等。這些用途很多時候不被提及,所以久而久之就逐步被遺忘了。

因此,不是說軍艦上為什麼不上大威力的火箭炮,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這個火箭炮。當理解為同原理的多管火箭發射裝置時,這軍艦上本身就有,而且用途極為廣泛,不僅僅只是發射干擾彈這麼簡單,還有其他的用途只不過很少被提及。要是非指陸基火箭炮,那麼很簡單,有導彈火箭彈用途不大,艦載陸攻巡航導彈射程遠、精度高,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和艦載垂髮單元進行共架發射,但是目前火箭彈就不具備這種能力。

或者說,是現代海戰理念的轉變,限制了火箭炮這種壓制性大殺器在艦艇上的應用,因為現代艦艇第一條指標不是對海攻擊也不是對陸支援作戰,而是對空、對海攔截能力,在彈藥基數的選擇上,艦空導彈所佔比例也要遠大於其他用途的彈種。


鷹鴿分析


火箭炮射速快、火力猛烈,一個火箭炮群往往可以覆蓋較大的範圍面積,如敵方的飛機場、火炮群、步兵群、連綿的掩體工事火力點等,故而火箭炮比較適用於陸上作戰。而海上戰艦為單個目標,所以不適合使用以大範圍、大面積覆蓋和壓制火力為特徵的火箭炮。因此,戰列艦、驅逐艦、護衛艦、巡洋艦上的多門大口徑艦炮(前主炮),一直是海戰的主要攻擊火力。進入七十年代後,各國海軍開始裝備艦對艦導彈,從而取代了傳統海戰的大口徑艦炮。尤其是立體化凌空垂直打擊的現代海戰模式,更是讓火箭炮在現代海戰中失去用武之地。而且艦對艦導彈相互攻擊的機會,甚至都沒有艦隊空、空對艦對攻的機會多。比如一九八二年的英阿馬島之戰,阿空軍‘’超級軍旗‘’式戰鬥機發射的一枚‘’飛魚‘’式反艦導彈,將英國海軍當時最新型的‘’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擊沉;英國海軍同樣最新型的“女將”級護衛艦“熱心”號,以及導彈驅逐艦‘’考文垂‘’號,也先後被阿空軍的‘’天鷹‘’戰鬥機投下的高爆彈命中摧毀,沉沒於茫茫大西洋海底;阿海軍老舊的‘’貝爾格拉諾將軍‘’號驅逐艦被英國海軍核潛艇發射的魚雷擊沉……。

這就是火箭炮沒有用武之地的立體化凌空垂直打擊的現代海戰。


Mrttlzz99


以火箭炮作為主力武器,叫做火力支援艦,美軍在二戰後期和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都大量投入過,還有的就是我國著名的516號火力支援艦。

火力支援艦,專門用於兩棲登陸時對灘頭進行火力打擊,支援兩棲登陸部隊上岸。二戰後期,美國為了兩棲作戰,開始改裝了一批火力支援艦,主要以登陸艦、運輸船為改裝平臺,安裝大量火箭炮。這些火力支援艦,在灘頭作戰時會爆發出壯觀的發射場面。

這種火力支援艦,只能算一種特殊作戰艦船,很多還是臨時性的,用途非常狹窄。這取決於火箭炮的特點。

火箭炮的特點,就是在最短時間內達到最大密度的火力投送,但是裝填速度慢,而且重複射擊次數少。因此,以火箭炮為主力武器的火力支援艦就沿襲了這一特點,只適合快速的強大火力輸出,在最短時間內支援部隊登上岸,基本上就是一錘子買賣,不適合持久作戰。

所以說,看似火箭炮的發射非常壯觀而且威力大,但這只不過將全部彈藥一次性投送出去而已,下一次發射要等很久的。所以,火力支援艦隻能在從前當輔助軍艦,作為主力軍艦是不可能的,更不適合去深海遠洋打仗。


此外,現代的火箭炮在精確打擊效率上遠不如導彈,艦艇上的空間有限,反艦導彈有時候都只有4枚或8枚,放火箭炮更是浪費寶貴空間。因此,現代基本不太可能再有這類艦種了。(陶慕劍)



陶式防務評論


現在軍艦上一般裝的都是反艦導彈,以前使用的線膛炮幾乎沒有了,二戰時期,巡洋艦可以說是獨霸海上,但是後來出現了航母,飛機成了大海霸主,於是巡洋艦就退出了歷史舞臺。通常情況下,軍艦都裝有導彈,主要用於應付來自飛機及導彈的威脅,而火箭炮威力巨大,具有覆蓋火力打擊能力,這種火箭炮針對地面上的固定目標非常有效,但是對於大海上的移動目標作用不是很大。

現在的艦船其實在不使用導彈的情況下,是打不過二戰時期的巡洋艦的,因為巡洋艦上的火炮口徑非常大,而現在艦船上也有很多炮,而這些炮主要是射速極快,但是威力要小得多。不過現在這些軍艦主要面臨的威脅是導彈,現在已經不可能出現兩艘艦船在近距離對射的情況,出現的情況很可能是超視距的戰爭。也就是相互之間見不著面,利用導彈相互攻擊。或者是敵方用飛機來攻擊軍艦,也或者是用潛艇來發射魚雷。針對這種情況火箭炮似乎沒有什麼大作用,當然這些軍艦上也裝有近海防衛武器,這就主要是重機槍,也就是一些像馬克沁機槍一樣的快射速的火力網,當所有攔截系統都失效以後,就會開啟這種高密集的火網。這樣的攔截能力更大,而火箭炮的意義並不是那麼大。

其實火箭炮也遠遠不如艦炮,就是在二戰時期也不會在軍艦上裝火箭炮,因為箭炮的口徑是非常大的,一發炮彈就可以擊沉艦船,如果用火箭炮不能擊沉艦船,那麼遭到對方反擊的時候後果可想而知。

現在艦船設計的理念是隱身,因為現在海上的軍艦主要面臨隱身戰機的轟炸,在隱身戰機面前,火箭炮幾乎沒有任何作用,或者在地底下的魚雷面前,火箭炮的作用微乎其微,面對新型的武器作戰理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在超視距作戰過程中具有反雷達的隱身能力才是最關鍵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