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活华佗”,背篓驮伤员跑10里,誓死不降饮弹自尽

对医务工作者来说,救死扶伤、舍己为人,是他们从医的初心和誓言。而残酷的战场,则是检验医者初心成色的试金石。在硝烟弥漫、炮火纷飞的抗日战场,有一位医者冒着生命危险,救下了无数军民,他的精神让人们无限崇仰。这位医者,就是胶东军区卫生部部长夏云超。

八路军“活华佗”,背篓驮伤员跑10里,誓死不降饮弹自尽

夏云超烈士(1917-1942)

说起夏云超,抗战时期胶东地区的人们可谓大名鼎鼎。这位汉子生于山东荣成,18岁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医学院。七七事变后,医学院南迁,他选择重返故乡,进入当地私塾教书。

1938年7月,夏云超进入山东抗日救国军第3军,担任该军卫生处主任。别看他生得白白净净,却满怀热忱之心。每当激战时,他总是战斗在一线,与其他卫生员一起抢救伤员。他对伤员呵护备至,每次行军总是跑前跑后,生怕有伤员掉队。抵达驻地,又忙着安排伤员吃住,挨个查看病房,治疗护理伤员,每天睡眠时间不超过6小时!

当年10月,第3军在平度城北大青杨一带遭日伪突袭,部队遭受重创,指挥员也伤亡较大。在如此不利的形势下,夏云超不断派人把伤病员救出,及时转移治疗。一名战士的肺部被打穿,坐卧不能。夏云超便从老乡家中找来一个装猪草的“驮篓”,让这名战士坐在篓子里,自己硬生生背着他跑了10多里路,将其转移至安全地带。

八路军“活华佗”,背篓驮伤员跑10里,誓死不降饮弹自尽

八路军医护人员为战士注射抗疟疾药物

八路军“活华佗”,背篓驮伤员跑10里,誓死不降饮弹自尽

八路军后方医院手术场景(美军观察组拍摄)

1939年2月,八路军胶东第5支队进驻牙山北麓的回龙夼村,在这里建起抗日根据地,后方医院也建在这座村庄。夏云超从一线调到此处,担任院长兼政委。

这座只有100多户人家的山村,住满了八路军的战士、伤员与医护人员。由于条件简陋,这座医院只有一间手术室,还只能设在村子祠堂里。在战场上受伤的官兵,便是在这间简陋的手术室接受治疗。

对回龙夼村的乡亲们来说,年轻的夏院长就是“活华佗”。村民衣风池的大儿子体质差,一到夏天就肚子疼、拉肚子,10多岁了仍然长得很瘦小,脸色蜡黄。夏院长到衣家,经过一番悉心调养,娃娃腹痛的病好了,人也有了精气神,衣风池对夏院长十分感激。

八路军“活华佗”,背篓驮伤员跑10里,誓死不降饮弹自尽

对伤员来说,夏院长是医术高超的“亲兄弟”。

他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伤员的血流在战场上,我们的血要流在伤员身上!”他与医生、护士们没日没夜地手术,救助伤者。

当时物资匮乏,医院缺少药品,夏院长便领着一帮人上山挖草药,采回后做成药汤、药丸供伤员服用。医院没了棉球,夏院长便找老乡取出废旧棉被里的棉花,通过高温蒸煮后消毒,制成棉花球。医院没有消毒水,夏院长便煮来盐水代替。看到院长如此辛劳,乡亲们纷纷前来帮忙。他们有的打扫屋室,将炕烧暖和,有的把节省下来的白面、鸡蛋甚至是肉送到医院,给伤员补充营养。

这座后方医院,虽然只在回龙夼村驻留了不到一年时间,但当地的家家户户,无不知晓这位爱民、爱兵的夏院长。

八路军“活华佗”,背篓驮伤员跑10里,誓死不降饮弹自尽

日军“扫荡”后,八路军医务人员为被受伤的孩子检查治疗

八路军“活华佗”,背篓驮伤员跑10里,誓死不降饮弹自尽

八路军的白衣天使

1942年8月,夏云超任胶东军区卫生部部长。11月,日军在山东乳山县马石山一带展开大规模“扫荡”。11月24日,夏云超在转移和疏散伤员中负伤,被日军包围。眼见自己受伤,无法突围,夏部长将机密文件放入警卫员背包,用最后的几枚子弹吸引日伪军注意,为警卫员打掩护。

警卫员突围成功了,日伪军则朝着夏云超扑了上来。在连续撂倒2名日军后,夏云超选择饮弹自尽,年仅25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