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芳為什麼要建大型高能粒子對撞機?

金童希瑞


恕本民科直言,王貽芳先生沒有任何自己的創新思想,他所扮演的角色不過是一個西方科學思想的跑龍套而已,希格斯先生已經因希格斯粒子得了諾獎,可王貽芳先生卻非要去搞個什麼希格斯粒子加工廠? 難道當跑龍套也能得諾獎嗎?況且,希格斯粒子根本就是錯誤的,賦予物質以質量的是質量約在kg級的最小的黑洞,而不是所謂的希格斯粒子! 不久的將來,本民科將在辦公桌上製造出最小的黑洞,超越物質的終極粒子模型得到驗證。所謂的超級對撞機恐怕連洞都沒有挖完就會下馬,成為科學上恥辱的象徵,那些鼓吹建造對撞機的人必將遺臭萬年! 特立此存照,勿謂言之不預也!


外星文明新時代


每個科學家都想探索自己學科的未知,王貽芳也一樣想探索,況且他還是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的學生,對丁肇中的提議一萬個贊成,丁肇中想驗證希格斯的粒子碰撞論,那就是個猜想,需要美國建造對撞機,美國比中國更有錢,20億挖個大坑就停止建造了,因為不可預見結果,100年都不一定撞出新的粒子,丁肇中就鼓動中國建造,建造的錢國家可以有,如果100年都沒有撞出結果,維護運營的費用那是萬萬億啊!何況100公里的環形比北京五環的98公里還長,有這些錢先搞應用物理吧,中國需要解決現實的事情太多了,打破C形包圍圈需要國防科技大提高,武器研發升級,倉裡有糧,庫裡有槍,袋裡有錢,這樣才有能力建造巨型設備,,所以楊振寧說的緩建就是這個意思吧


艦長224049488


王院士不是一個純粹的科學家,私心雜念太重,並有媚上的嫌疑。因為,他的談話中透露建……政治意途高於科學研究。


紫煙初升151711133


因為王臆芳不知道中國還有二千萬貧困人口!

不知道目前有2.5億老年人的養老問題需要支持!不知道到2025年中國進入老年人社會的問題!不知道中國勞動力缺乏的現狀需要錢!

不知道農村有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月有100元的養老費!


妙手文


關於是否要建大型電子對撞機的爭論再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楊振寧反對建對撞機,其中一個理由就是不經濟。那我也來蹭個熱點,從經濟的角度看看建對撞機是否“經濟”。

對撞機是用於物理學基礎研究的一種高精尖科研設施,使用期限超過五十年,那麼我們可以把它看成一種具有高技術特徵的耐用消費品。

總投入為1100億元,建設週期為10年,建設階段每年投入50億。每年的投資額度其實很小,2019年中央一般預算支出為111,294億元,其中教育科技支出共5378.25億元,同時,今後的財政支出還會穩定增長,所以每年的投資額完全在國家財政的承受能力範圍之內。

對撞機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高技術,其中涉及到芯片、高精度探測器、數據的存儲加工等,在建設過程中還需要精密加工,與其建設、應用相關行業絕大部分都同樣具備高技術特徵。

18年末在分析我國經濟問題的時候曾經提到過,我國經濟中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終端需求,或者說處在產業鏈末端的行業或產品需求不足。

而對撞機或者和其相似的消費品恰恰就是處在產業鏈末端的產品。對這種產品的投資能極大的帶動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

對撞機95%的零部件為國產,也就是說帶動的是絕大部分的國內產品需求。

在地下建設幾十公里的隧道,訂購幾臺盾構機很正常吧?有大量的精密加工需求訂單,那多生產高精度機床是必要的吧?數據的存儲傳輸是不是要設備呢?數據處理要不要超算呢?要不要配套軟件呢?建設機械這種就懶得說了

換句話說,對撞機的建設和應用過程中就會派生出新的終端需求,所帶來的經濟效應遠不止1100億元,具體數字還得跑大型模型,大概跟源央行首席馬駿團隊測算中美貿易戰對GDP總體影響用的是差不多的模型。

同時,這些終端需求絕大部分有高技術特徵,完完全全符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高質量發展的大政方針。

所以說單讀從需求角度,其對整個經濟的產業鏈的帶動及對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就已經非常經濟了。

另外一方面就是人才,在對撞機的建設過程中需要專業的高水準的工程技術和施工人員,設備的安裝調試同樣需要專業人才來完成。對撞機建成後70%+的科研工作由我國科研人員執行,其中的實驗方案設計,設備操作,數據處理等等一系列流程對專業領域的人才培養也將有極大的推動作用。誰又敢保證在實驗過程中哪個科研人員不會靈光一現有新的有價值的重大發現呢?

歐盟的對撞機吸引了6000名相關領域的科研大牛,我們的對撞機具有後發優勢,領先的科研設施又會吸引多少科研大牛的加入呢?假如吸引了幾千人次科研大牛對相關學科和技術的發展又有多大的促進作用呢?

以經濟領域為例,吸引60名宏微觀加計量領域的大牛,只需要諾獎陪跑的就可以,對科研的貢獻和學科的發展的推動作用就已經難以想象了,所以幾千人是什麼概念,請自行腦補。

所有這些都會構成能決定經濟長期發展趨勢的人力資本的積累,通俗點說,這能提升未來經濟發展的上限,這可不是1100億元可以衡量的。

所以從建設和應用過程中帶來的經濟效應及人力資本積累來說,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投入1100億元是非常非常具有經濟效應的決策。而且這1100億元已經忽略掉了時間價值和未來發展帶來的成本降低的好處。

對撞機有一個小小的問題就是產出,投入使用之後對撞機本身可能短時間內很難帶來實際的產出。但是科研工作誰又能保證百分之百的出成果呢?新材料的研究不也是經過成千上萬次的實驗才有的成果嗎?相較於所帶來的經濟效應,產出問題其實是很小的問題,如果有重大發現那更是血賺。

綜上,從經濟學角度看,對撞機的建設不存在不經濟的問題,相反,具有極大的經濟效益。至於物理專業的角度,還是專業人士來解讀吧,我只說一句,誰敢保證不會有新的發現呢?


伯瓊先生


說難聽點,是在滿足個人的科學研究私慾!知道全世界為什麼只有我們國家保留氫彈嗎?因為只有于敏創造的于敏構造可以很低的花費就可以儲存氫彈,而其他國家的構造都得高昂的花費來儲存!只有像于敏這樣的愛國科學家才會從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角度去考慮科學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閒人觀雨


王貽方為什麼要建大型高能粒子對撞機?

通過聽其言觀其行,給我的感覺更多的是:為了他自己的“名和利”

如果不是為了自己名利就是看不清高能物理發展的現狀;

如果不是為名利;不是看不清高能物理發展的現狀;那就是居心叵測!

為什麼說為他自己(王貽方)的名利呢?

要建大型高能粒子對撞機誰最受益?

顯然非作為中國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的王貽方莫屬!成功了名利雙收!

失敗了科學允許失敗,損失是國家人民的。

為什麼說其看不清高能物理發展的現狀?

他(王貽方)認為高能物理不是盛宴已過,而是正當其時!

真實的情況是:

好多物理學家認為把能研究的事情都研究的差不多了

世界頂級的科學界期刊《科學》曾帶著一絲悲觀的說:目前物理學家的一切活動,乃至思維框架,仍被限制在100年前物理學革命時期所限定的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框架之內。

一些“敢於面對現實”的研究者已經開始向現實屈服:如今的物理學基礎研究是一潭死水。一個又一個實驗反饋的是毫無意義的結果。新的粒子、新的維度、新的對稱性,通通都看不到。

另外:一個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物理學基礎課程已經幾十年沒有更新了——00後在大學物理課堂上學習的內容,和他們的爺爺奶奶當年學的內容,幾乎沒什麼區別。

為什麼說它要建對撞機居心叵測?

除去上面的原因以外還有美國及歐盟的前車之鑑

其實中國關於對撞機的爭論應當借鑑美國學界所經歷過的經驗和教訓。從60年代到90年代,美國學界、公眾和政府,對是否支持建造極其昂貴的高能(加速器)對撞機,有四條普遍認同的標準:科學價值、應用價值、社會價值和(資源-人才)代價。分歧主要集中在如何判斷高能對撞機可能為社會提供的價值。最終美國政府放棄了繼續建造高能對撞機的計劃。

歐洲在各國共同出資建造大型對撞機以來,所出成果屈指可數!投入的是大量的真金白銀出來的是爛泥。並且對撞機經常趴窩不能使用深陷債務泥潭,等項目結束不再另建。

在歐美面臨散夥的實驗物理項目負責人把北京當成了首選公關目標,於是此事件便有了一下怪異發展見下圖

在美國32名科學家卻一個勁忽悠中國建對撞機之際,王貽方如此的配合?很難不讓人懷疑其居心。


zhenyam


世界共享成果的科研項目為什要中國獨自出巨資建大型對撞機,王貽芳這是慷國家之概,不珍惜中國納稅人的血汗錢,堅決反對王貽芳的觀點!支持揚振寧的觀點。


夕陽紅155908541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得說說什麼是大型高能粒子對撞機

根據百度百科的說法,大型強子對撞機是粒子物理科學家為了探索新的粒子,和微觀量化粒子的‘新物理’機制設備,是一種將質子加速對撞的高能物理設備,英文名稱為LHC,一般耗資需要數百億美元,用來探索微觀粒子的目的

那麼我國有需要建立這種機器嗎?

王貽芳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研究所的所長,多國院士,是當代研究高能物理研究最權威的那幾個人,其所發現的中微子新振盪模式具有獲得諾貝爾獎的資格。大型高能粒子對撞機的代價實在太高而且比較危險,所以很多科學家,包括楊振寧教授都主張禁止,至於王怡芳為什麼要建大型高能粒子對撞機?有人說他是為了尋找傳說中的希格斯粒子,畢竟這也是他的專業嘛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我國的大型粒子對撞機,現在仍然是世界頂級實驗室,我國科學家,並沒有從那個實驗室中,獲得什麼成就,反而,外國科學家利用我們的對撞機,獲得了幾項諾貝爾獎,我們現在連自己已有的對撞機都利用不好,還要繼續搞超大型粒子對撞機,這不是給外國人投資嗎?幾千個億美元的投資,不如搞我們現在能做的事情,況且這是一個無底洞,莫忘拖垮蘇聯的星球大戰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